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应用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68%,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术中视野开阔,减压充分,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可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常规骨瓣开颅术;重型颅脑损伤【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069-02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
近年来,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逐步增多,其致死率极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青壮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研究表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够有效重型颅脑损伤,降低患者死亡率。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特选取了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手术方法下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在(40.4±2.7)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为(43.3±2.4)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骨瓣开颅术,对患者进行全麻,取仰卧位,根据患者血肿、梗死灶部位开颅减压,清除血肿及行梗死坏死脑组织切除,内、外减压术[1]。
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

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为34.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9%,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出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治疗后患者预后较好,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标准大骨瓣开颅术;重创;颅内血肿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常伴有大面积脑挫伤及急性颅内血肿,需行开颅手术进行治疗[1]。
由于颅脑损伤会伤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而选用常规骨瓣开颅术视野暴露不充分,颅底病灶及出血不能有效缓冲颅内压升高的情况[2]。
本研究选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进行治疗,患者的颅内压得到有效降低,预后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内血肿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9.7±1.3)岁;交通伤21例,坠落伤8例,钝器伤7例;道格拉斯评分(GCS):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治疗组头部向对侧偏转45°,取颧弓上缘及耳前约1.0cm处作切口点。
沿发际线边部级耳廓上部到乳突上级,后沿着弧形向上端至患者顶骨正中线等,形成颅骨面积为10.0cm×15.0cm的骨窗。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发布时间:2022-12-14T06:19:42.66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0期作者:李俊宏[导读]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运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
李俊宏清流县总医院外二科福建清流 365300【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运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9月我院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比两组情况。
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运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重型颅脑损伤为危险性急性疾病,拥有病情重、复杂及恶化快等特征,为临床难治疾病,发病后,多数患者会表现出脑部肿胀、脑部挫伤、颅内血肿及硬膜下血肿等,应重点关注[1]。
本文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运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9年9月我院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每组33例,其中,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年龄(22-53)岁,均值(38.24±1.05)岁;治疗组21例男,12例女,年龄(23-52)岁,均值(38.22±1.03)岁;两组年龄及性别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比较意义(P>0.05)。
1.2方法引导患者完成各项诊断工作,依据诊断结果,做好降颅压、抗炎及止血等常规操作;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全身麻醉,仰卧,头部往健侧偏移,(30-45)°,垫靠枕头,额顶及颞顶为切口,马蹄状,开颅减压,骨窗直径(6-8)cm,血肿清除后,切除梗死组织,内外减压术,做好记录。
治疗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全身麻醉,颧弓上耳屏前1cm,经耳廓上,延伸至顶骨正中线,沿着顶骨正中线至额发际内,顶骨骨瓣旁开(2-3)cm,颅骨上钻(5-6)个孔,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翻向颞侧,骨窗前界至至乳突前方,上近矢状窦旁,下界平颧弓;咬除深处蝶骨嵴,充分暴露蝶骨及颞窝平台,骨瓣(10×12)cm,清除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及挫伤部位,止血,常规减张缝合,采集颞肌,修补硬脑膜,硬膜下置引流管,术后(1-3)d,拔引流管,做好记录。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江基尧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是美国临床常用的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能清除约95%单侧幕上急性颅内血肿,并达到下列手术要求:
⑴清除额颞顶硬脑膜外、硬脑膜下以及脑内血肿;
⑵清除额叶、颞前以及眶回等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
⑶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以及岩窦撕裂出血;
⑷控制颅前窝、颅中窝颅底出血;
⑸修补撕裂硬脑膜, 防止脑脊液漏等。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方法:
(1)手术切口:手术切口开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 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
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部发际下(见图);
(2)骨瓣:采用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 顶部骨瓣必须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cm;
(3)清除硬脑膜外血肿;
(4)切开硬脑膜:从颞前部开始切开硬脑膜, 再作“T”字弧形切开硬脑膜。
硬脑膜切开后可以暴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
(5)清除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彻底止血;
(6)缝合硬脑膜和手术切口:颅内手术完毕后,应尽一切可能缝合硬脑膜,若因脑张力大硬脑膜无法缝合时,应采用腱膜或其它组织修补缝合硬脑膜。
缝合硬脑膜的理由:①防止术后硬脑膜外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②减少术后大脑皮层与皮下组织的粘连;③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和脑脊液切口漏;④减少术后硬脑膜下脑内感染;⑤防止脑组织从切口膨出,避免脑组织切口疝形成; ⑥减少术后外伤性癫痫发生率。
(7)硬脑膜缝合完毕,放回并固定骨瓣,缝合手术切口。
近年来,我
们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清除百余例急性颅内颅内血肿,效果满意。
(本文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4:381,1998)。
探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于临床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

探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于临床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目的探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疗效。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0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设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并将同期收治的另外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组,行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予以治疗,比较组间疗效。
结果研究组经过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率为5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00%;且并发症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
结论将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运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能够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促使患者意识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odified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cerebral injuries. Methods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al injurie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while 50 cases with severe cerebral injuries admitted and treated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and treated with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prognosis good rat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52.00% vs 32.00%),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00% vs 40.00%)(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cerebral injuries can obtain a good curative effect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awareness of patients,with a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Key words]Modified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al injury;Clinical effect重型顱脑外伤主要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导致的头部损伤,若是患者脑部受损后昏迷时间超出6 h,或是苏醒之后再次陷入昏迷状态则称为重型颅脑外伤。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104

1.1一般资料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男65例,女25例,男:女为2.60∶1;年龄15~64岁,平均34.7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51例,3~5分39例。瞳孔正常31例;单侧瞳孔缩小10例;双侧瞳孔缩小10例,光反射迟钝;单侧瞳孔散大25例,光反射消失;双侧瞳孔散大14例,光反射消失。CT检查示单纯硬膜下血肿2例,单纯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16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25例,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26例,脑干损伤6例,弥漫性脑肿胀8例。脑室明显受压变形,基底池消失,脑中线移位0.5~1.0cm 81例,≥1.0cm 9例。
2结果
伤后1年随访,生存75例,其中50例(55.5%)预后良好,中残15例(16.6%),重残5例(5.5%),植物生存2例(2.2%),死亡18例(20.0%)。死亡病例基本为瞳孔散大或呼吸不规则或CT示:环池、鞍上池消失者,病因基本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
3讨论
一般认为入院时GCS 3~5分的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超过60%,而GCS 3分的病死率接近100%。这些患者大部分都有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瞳孔散大是判断颅脑损伤病情发展和预后的显著标志,双瞳散大是病情发展的濒死阶段,进一步发展即是脑死亡,据试验结果,双瞳散大持续90min是接近意识不可逆时限,持续3h是接近呼吸功能不可逆时限,所以救治过程必须是争分夺秒,文献报道救治的“黄金时间”以1h为宜。目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残、死率仍较高,如何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的重要课题。脑组织嵌顿而死亡。
1.2手术方法采用江基尧介绍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标准开颅,即:自颧弓上耳屏前方1cm处向上经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止于发际下,颅骨钻孔5枚,作游离骨瓣,顶部骨瓣于正中线旁开2~3cm,骨窗前达额极,后至乳突,上近矢状窦旁,下至颧弓水平,尽可能咬除蝶骨嵴骨显露蝶骨平台及颞窝。“T”形或放射状切开硬膜,充分暴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及中颅窝。清除硬膜下血肿、脑内小血肿及挫裂的脑组织,充分止血,由于能显露前、中颅窝底故可直视下充分止血。若脑挫裂伤及脑膨出严重,在排除对侧血肿情况下可切除额极、颞极行内减压,绝大部分病例行硬膜减张缝合,少量病例未缝合硬膜。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严密缝合颞肌及头皮,放置引流管1枚。
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82例的应用体会

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82例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分析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
结果:该术式暴露范围广,能清除手术侧额颞顶部所有急性颅内血肿或脑坏死组织,有效降低颅内压。
随访半年,存活率为73.17%,病死率为26.83%。
结论: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资料与方法2003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82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14~70岁,平均32.6±10.2岁。
受伤机制:车祸伤65例,坠落伤12例,棍棒铁器等击伤5例;GCS评分3~5分37例,6~8分41例,8~10分4例;术前颅脑CT检查,中线偏移0.5~1.0cm 15例,1.0~1.5cm 35例,>1.5cm 32例,均出现瞳孔不等大过程;单纯额颞部脑挫裂伤12例,同时合并脑内血肿20例,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30例,合并急性硬膜外血肿8例,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12例。
有20例合并血气胸、骨折、腹腔脏器损伤等。
本组均出现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而行手术治疗,小脑幕切迹疝发生3小时内手术治疗48例,3~6小时手术治疗32例,6~12小时手术治疗2例。
术中弃掉骨瓣78例,颞肌下减压漂浮骨瓣4例。
术后病人复查头颅CT新出现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梗死、硬膜下血肿9例,原有挫裂伤灶增大10例,其中2次手术3例。
手术方法:采用单侧(额颞顶)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①仰卧,头偏对侧位约45°,手术侧肩下垫高20°。
②骨窗前至额极,下界平颧弓,后达乳突前方,蝶骨嵴向深部咬除,显露蝶骨平台及颞窝,向上顶部骨窗缘距离中线2cm,其余部分紧邻皮缘下开窗,范围相当于一侧幕上颅骨的2/3以上面积,平均12cm×15cm,清除合并存在的硬膜外血肿。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观察。
方法:选取从2015年4月至2018年9月患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5例/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变化。
结果: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案后,对两组患者术后心电图异常,呼吸异常,意识模糊等生命体征预后变化分析和比较。
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较低,且预后效果较好,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重型颅脑外伤;临床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3-0082-02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死亡率较高,在患者发生重创后应及时介入抢救,治疗在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同时,也需极大限度降低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的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具有创伤大,而且伴随有较大机率并发症的情况发生,有碍于患者预后,也为患者后期日常生活增添了负担。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应用,可改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少,成为临床上应为广泛的手术方式。
因此,本文针对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观察,做出以下分析[1]。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15年4月至2018年9月患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5例/组。
经统计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均在26~59岁,平均年龄(54.12±5.01)岁;观察组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龄均在29~62岁,平均年龄(57.15±5.23)岁。
两组患者均为外伤入院,并于24小时内就诊,并排除患有其他重大心脑血管疾病或传染性疾病,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姓名、性别和术前各项生理指标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1-08-18T14:48:38.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军董举峰马金福[导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疗效优于小骨窗及常规骨瓣开颅术。
王军董举峰马金福(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新疆昌吉 831100)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3-0043-02
【摘要】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并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32例中存活27例, 其中恢复良好22例, 中残3例, 重残2例, 死亡5例。
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幕上单侧颅内血肿及额颞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的首选手术方法。
【关键词】外伤性颅内血肿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我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3月至今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中男25例, 女7例, 年龄3-72岁, 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车祸20例, 打击伤6例。
着力部位: 额颞部24例,枕部8例。
1.2意识瞳孔变化术前所有患者均有意识障碍,GCS评分3-5分6例, 6-8分18例, >8分8例。
术前单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无瞳孔变化10例。
1.3手术时间从受伤至切开硬脑膜为止,少于3h7例, 3-6h16例, >6h9例。
1.4CT表现额颞顶急性硬脑膜下血肿16例,额部、颞部或颞顶部急性硬脑膜外血肿12例,其中合并额颞脑挫裂伤10例,弥漫性脑肿胀3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1例。
中线结构移位均>1cm,环池、基底池受压18例,消失5例。
1.5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上身抬高15度,头向对侧旋转45度。
头皮切口起自颧弓水平耳屏前1cm,于耳廓上方向后延伸至顶结节, 然后向前至额部中线发际内。
采用游离或带颞肌骨瓣。
颞下骨窗平中颅底水平,咬平蝶骨嵴外侧部分。
术前病情急剧恶化者先做颞肌下减压,即在颞部耳屏上方迅速切开头皮,分离颞肌,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清除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血肿,降低颅内压,然后常规开颅。
放射状切开硬脑膜,清除血肿及挫伤坏死脑组织,彻底止血,缝合硬脑膜或取颞肌筋膜减张缝合硬脑膜,硬脑膜外置负压引流管一根。
根据具体情况去骨瓣、部分去骨瓣或保留骨瓣。
2 结果
本组存活27例,术后3个月根据GOS结果分级标准, 恢复良好22例,中残3例,重残2例, 死亡5例。
死亡原因为原发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多发血肿合并晚期脑疝导致脑干功能衰竭、多器官系统衰竭等。
3 讨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疗效优于小骨窗及常规骨瓣开颅术。
小骨窗及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有以下缺点:(1)骨窗面积小,减压不充分, 膨出脑组织易在骨窗边缘嵌顿, 形成切口疝,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2)术中遇到颅内压高, 挫裂及失活脑组织由切口处膨出, 并有散在的脑出血, 造成止血困难;(3)由于中颅窝底与前颅窝底减压不充分, 致颅底池受压, 脑脊液循环受阻;(4)对冲伤多在额颞底部及额颞极,由于骨窗边界多靠上靠近中线而不是靠近中颅窝底与前颅窝底, 难免遗漏脑底面血肿;(5)侧裂静脉受压, 静脉回流障碍, 引起额颞部脑组织肿胀, 侧裂动脉受压与痉挛, 加重脑缺血缺氧与脑水肿。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骨窗贴近颅底, 能很好地显露前颅底和中颅底, 尤其适合清除对冲性额颞脑挫裂伤、额颞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和基底池积血。
在清除颞部或以颞部为主的硬脑膜外血肿方面, 特别是血肿已经延伸到中颅底者,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有其独到之处。
在幕上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手术中, 除了颞后顶枕部硬脑膜外血肿或其他冲击伤外,几乎所有的颅内血肿都可以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来清除, 它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减压彻底等优点。
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保留或部分保留骨瓣,无需再次手术修补颅骨。
注意事项:(1)术前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出现脑疝症状时,应紧急先行颞下减压术,吸除部分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 暂时有效地降低颅内高压, 缓解病情;(2)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常遇到脑组织张力增高甚至急性脑膨出, 最有效的直接措施是控制动脉收缩压以缓解脑血管的急性扩张,并行去骨瓣减压术,可取得较好疗效;(3)尽可能缝合硬脑膜,如果脑张力高,可取颞肌筋膜、帽状腱膜或人工硬脑膜减张缝合,这样也有利于防止硬膜外血液渗入蛛网膜下腔,减少术后脑皮质粘连及脑脊液切口漏,避免切口疝形成,并能降低外伤性癫痫的发生率;(4)合并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术中撕破蛛网膜反复冲洗,留置硬膜下引流,以引流出血性脑脊液,能减轻术后脑血管痉挛和减少硬膜下积液的产生。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减压彻底,能够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是幕上单侧颅内血肿及额颞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的首选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主编.现代脑损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44-152.
[2]董吉荣,江基尧,朱诚,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及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