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1.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是( )。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2.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4.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 )。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5.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 )。

A.课程结构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社区人员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在校本课程中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亲历者还是监督者。

7.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8.“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二、辨析题

1.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答案】错误。中公教育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2.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答案】正确。中公教育解析: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三、简答题

1.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案要点】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案要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

四、材料分析题

1.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受益?

【答案要点】

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一“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等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案要点】

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班教学

D.复式教学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此题考查“复式教学的内涵”。

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 )。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唱迈晨妈妈 开篇语 最近学习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教育知识与能力》,从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让我了解了教育的思想、方式和原理。如教学相长、启发式教育、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记忆能力的培养等,使我受益匪浅。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各不同,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区别对待孩子,因材施教的去教育。根据气质类型表我发现,唱迈晨属于抑郁质的孩子,就是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弱,有较高的感受性,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而且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型。了解到了她的气质类型,与之相对的教育事项就清晰多了。对抑郁质的孩子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家校都要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绝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和指责他们。要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场合和范围内,鼓励其参加活动的勇气,使其在交往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消除胆怯害羞的心理,防止其疑虑、孤独等消极品质的发展。 心语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对受教育者具有导向和强大的激励作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很

多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记得去年,她在家找不到一本书了,急得她直哭,是我一点点启发她回忆才找到了书。她丢三落四的毛病已经形成,要改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我的办法是所有东西自己管理,随用随放,对于长不用的物品就记录在名单上贴在书柜中。她的数学成绩非常糟糕,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寒假这几天我对她实施了几套教育方案比较管用,比如她厌学,我就对她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让她明白学习的需要和目的是什么,以及努力才能成功的归因观和自我成功的体验。我发现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每日不断地对她循循教导及心理辅导疏通。由于她的坚持性和懒惰性太差,对她进行数学练习会有反感不配合行为,我就对她实行强化刺激。现在家里墙上贴着两张红榜,分别是她和妹妹的奖惩表,各自上面有不同需求的规则,谁做到了就会给谁盖小红花作为正强化刺激,反之不愿意学习或者错题多了就给一个负强化刺激----干家务活或者取消看动画片等。她很喜欢这种奖励方式,看到越来越多的小红花她很高兴也很积极地去做。对于数学公式或者死记硬背的东西她不知道怎么背下来,我就让她学习了记忆的能力培养,防止她遗忘。背诵课文不能选择机械式背诵,这样枯燥易忘。首先是学习动机明确记忆目的,增加学习主动性,然后是理解原文再进行深度精细加工,或者合理使用记忆术提高记忆能力,最后是勤奋练习加深所学。 反思 唱迈晨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给她讲过的错题下次遇到还会再错!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教育知识与能力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特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A.社会流动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7、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1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13、图1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 教育概述 1.1.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社会属性 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历史性: ①相对独立性②教育具有继承性③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④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1.2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分化平等性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夏朝——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学) 西周——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 隋唐——科举制度 宋元明清——程朱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①公立教育的崛起②教育世俗化③义务教育的普及(德国)④教育法制化 现代: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实现民主化③教育多元化④教育终身化⑤教育全民化⑥教育技术现代化 1.2 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仁、礼、因材施教 2、孟子:性善论,明人伦 3、荀子:性恶论

4、墨翟:尚力(注重劳动人民的地位)尚贤(统治者应当是有贤能的人)实用技术 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体现原则:预防性、长善救失、及时实施、启发诱 导、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学习观摩。 二、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 1、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高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 教育》 2、古希腊三贤①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以启发)②柏拉图:《理想国》寓 学习于游侠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一、教育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提出“泛智”教育, 班级授课制。 2、卢梭:《爱弥儿》“性善论” 3、康德:《康德论教育》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 5、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 6、斯宾塞:《教育论》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旧三 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2、杜威:使用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2、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深刻分析教师作用 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4、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二、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教学法” 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五条发展性教学原则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倡导“范例教学” 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潜力 1.3 教育目的 1.3.1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侠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1.3.2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观点:个人发展的需求——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 二、社会本位论 观点:个人依赖社会,满足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勒、孔德、涂尔干、荀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考点1: “教育” 一词的由来:“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 :教育的概念 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3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4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6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 :古代社会的教育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得、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1、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2、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3、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给予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课程计划是知道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可是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

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专谈教育,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帄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重点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 教育学的发展 苏格拉底——“产婆术” 亚里士多德——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著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荀子——性恶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力量加以调教 孟子、格赛尔、威尔逊——内发论代表,认为人的发展需要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与发展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2.卡洛夫——《教育学》,世界公认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功在流浪儿与违法者改造,核心集体主义 教育 4.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 6.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教学法; 错题 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重点: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确定; 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决定 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 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经济功能); 2.再生产科学知识 Ⅱ.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 1.决定教育目的;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4.影响部分教育内 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可以对教育者进行选 拔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非识记)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2.影响教育内容选择;3.影响教育方法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促进: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和提升文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1、班主任工作内容(单选+简答)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四)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五)操行评定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群体的心理功能(单选) (1)归属功能 (2)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单选)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4)自主性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辨析)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5、教育的文化功能(单选+简答)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6、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单选)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7、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简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简答)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9、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单选+简答)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全民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现代化。 10、班集体的特征(简答) (一)明确的共同目标; (二)健全的组织结构; (三)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四)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1、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单选) (1)顺序性:循序渐进; (2)阶段性: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3)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互补性:长善救失。 2、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简答)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3、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简答) 第一,知识是前人获得的关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快速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有效地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从人类已经获得的各领域的认识中进行选择,并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形成有系统有逻辑的教学科目。 第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第三,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简答)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完整版)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特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答案:A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答案:C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A.社会流动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答案:D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答案:B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答案:C 7、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答案:D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D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答案:C 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背)整理 第一章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名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20实际以后的教育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多元化 四、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发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发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 二是心里的发展。 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铄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 (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 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3、教育者包括:(1)教师 (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3)教育管理人员 (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5、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 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 (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 (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