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_王元化
《文学概论》复习提要

《文学概论》复习提要绪论 研究文学的叫做文艺学,它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文学史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是指实际的批评,它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文学批语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通过高度的理论概括,着重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
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鲜明特点。
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情感性。
学习文学理论注意的几点:一,要注意对原理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
三,联系实际,学会运用。
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
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
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
想象和虚构不论多么奇特,都是在综合、分析已有的知觉、表象基础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新的形象不过是把生活中得到的表象大大地加强或大大的削弱。
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一切重表现的作品毫不例外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
因为作家的感受、情绪、情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或者说作家主观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外界所引发的。
因此,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能动地反映生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变们与变形;二,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三,渗透个性,表现心灵。
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2.文学的倾向性3.文学的实践性4、文学的情感性5.文学的形象性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审美性D.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马克思D.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V)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X)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V)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X)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X)四.简答题1.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2.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3.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4.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五、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六、材料题: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价值2、文学的功能3、文学认识功能4、文学的教育功能二、选择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文学创作原则

第八章文学创作原则教学目的:阐释文学创造所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创造中的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情感掌握原则和形式创造原则,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第一节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一、艺术真实(一)艺术真实、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内涵文学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因而存在着“真实性”原则。
正因为文学具有真实性的品格,才能吸引和打动读者,使人获得教益。
真实性是成功的作品必备的品格。
巴尔扎克认为:“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通过营造假定性情境去表现生活的内蕴与本质。
“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生活真实是指历史和现实中出现和存在过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即生活的原态和原始面貌。
而科学真实是科学研究主体竭力从客观认知的态度出发,对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揭示与表现。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定时代的“人性心理”真实○2假定性的真实:第一,假定性情境的多样性(浪漫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象征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现实型:“虚构而看不出虚构”)。
第二,“假中见真”的条件(艺术情境自身必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内部演进的必然性。
亚氏“把谎话说得圆”。
假定性情境应符合客体的事理逻辑,或符合主体的情感逻辑)2、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与诗艺的真实。
主观的真实:主观倾向性(自然情境的主观性,生活情境的主观性)诗艺的真实:形式审美性(叙事作品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抒情作品审美意象的艺术化创造)二、艺术概括艺术概括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概论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

B. 在个性中发掘拓展普遍性,做到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
C. 例证:周朴园对梅侍萍到纪念,首先是周 朴园独特人生经历的反映(内疚、怀念初恋), 同时也刻画出了人性中的一种自私和虚伪。
二.高尚的情感评价
1. 伦理与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① 从审美看,文学的表现对象虽然是内化在对象中
的人的本质力量,但由于文学的主体性,作家总 是从特定的立场对人的本质力量作出善恶判断。 ② 文学中的善恶判断不是一种纯粹的认识评判,它 总是与作家的情感评价紧密相关。 ③ 文学正是通过善恶判断引发的情感评价,对人的 本质力量作出评判,启迪人类更好的生活。
返回
❖ 题材是艺术家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并初步选择过的材 料,它不能不带有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的印痕,因 此不完全是“第一自然”;另一方面,题材毕竟还 是生活材料,未经深度的艺术加工,有很强的客观 性,因此它又不完全是“第二自然”。正是由于它 带有较强的客观性,它具有明显的材料性质,所以 一部作品的题材一般是可以意释的,可以用说明性 的语言转述出来。但一旦题材经过特定艺术形式的 深度加工,转化为特点内容之后,一般说就不可以 意释转述了。如果硬要意释或者转述,那只能破坏 既定内容,或意释和复述的仍然是题材而已。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128页)
2. 文学形式对现实的升华 ① 题材与内容: A. 题材其实是一种生活的素材; B. 作家通过一定形式技巧的处理,它才由的现
实素材上升为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学内容。 例证:《百合花》对战争的侧面处理;
《诗八首》对爱情的理性处理。
② 形式在题材向内容转化中的升华作用
A. 化丑为美:赋予现实生活中让人嫌恶B. 要避免过渡抒情
② 情感要从形象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避 免空洞说教。
③ 恩格斯:“我认为倾向应该从场面和情 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把特 别把它指点出来。”(《致敏·考茨基》)
初心丨王元化:为思想而生的知识人

初心丨王元化:为思想而生的知识人老编注: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89年,是凝聚改革开放共识的黄金时代。
本号特辟“初心”栏目,邀约追忆改开年代初期的文图稿件,以此向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致敬,向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每一个里程碑事件致敬,向曾经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每一个弄潮人致敬。
人物简介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卒于2008年。
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1955年因胡风事件牵连受到批判,1981年平反昭雪。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之一。
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88岁的王元化先生走了。
2006年,在持续大半年的采访中,不止一个先生近旁的人告诉我,元化先生活过百岁没有问题。
这样的心愿里,含着多少对于这位卓越的知识分子的热爱和敬意!一生的思想主线是“自由”王元化生于1920年,在清华园内度过童年。
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国务院学术委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等。
但终其一生,他的角色都是知识人。
年轻的王元化临终前,他嘱托弟子胡晓明从下面这段话中“做点删节,用三四行字,写在学馆门口的石头上”(王元化学馆,是华东师范大学从去年12月起开始筹建的)——“这种知识人的特征是这样的: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永远有着讨论不完的问题。
他们敢言,从不谨言谨行,从不习惯于陈规陋习,该批评就批评,该反对就反对,但是他们却并不自命为‘战士’或‘先知’。
生活在一个道德标准和文化意义渐渐崩解失坠的时代,他们通常喜新而不厌旧,既召唤着变化的精魂、又时时流露出对旧日的好东西的一分留恋。
他们对思想的事物十分敏感,对于经验世界和现实政治的事务却往往不太在意;沉思的心灵生活其实才是他们最为珍视的。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提要(1)

绪论 研究⽂学的叫做⽂艺学,它包括三个相互独⽴⼜相互联系的分⽀,即⽂学史、⽂学理论和⽂学批评。
⽂学史以⽂学产⽣、发展、演变的状况和⽂学发展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学批评是指实际的批评,它以作家、作品、⽂学运动、⽂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学批语的基本⽅法是分析和评价。
⽂学理论通过⾼度的理论概括,着重阐明⽂学的基本原理。
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鲜明特点。
⽂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情感性。
学习⽂学理论注意的⼏点: ⼀,要注意对原理的理解。
⼆,抓住重点,融会贯通。
三,联系实际,学会运⽤。
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学是⼀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之所以说社会⽣活是⽂学艺术的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个源泉了。
第⼆,之所以说社会⽣活是⽂学的的源泉,这是因为⽂学作品的⼀切因素都来⾃⽣活。
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活中存在的事物和⽣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必须以⽣活为基础。
离开⽣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步难⾏。
想象和虚构不论多么奇特,都是在综合、分析已有的知觉、表象基础创造新形象的⼀种⼼理现象。
这种新的形象不过是把⽣活中得到的表象⼤⼤地加强或⼤⼤的削弱。
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种艺术倾向。
⼀切重表现的作品毫不例外地都是以⽣活为基础的。
因为作家的感受、情绪、情感,是不会凭空产⽣的,或者说作家主观的⼀切都是客观的外界所引发的。
因此,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
⽂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活却可以⽽且应该⽐普通的实际⽣活更⾼,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学能动地反映⽣活,表现在三个⽅⾯: ⼀,变们与变形; ⼆,以形传神,显现意蕴; 三,渗透个性,表现⼼灵。
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们感情的特性。
文学的真实性:高校文学院文学概论课件

本节结束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内蕴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比较 假定的真实 主观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比较 诗 艺 性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现象不同, (一)与生活现象不同,艺术真实以假 定性情境表现作家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 识和把握。 识和把握。 1、内蕴的真实 一般也可以称之为本质的真实。 一般也可以称之为本质的真实 。 文学创 造应该让人们能够透过生活现象看到生 活、人生和社会的某些本质。 人生和社会的某些本质。 内蕴的真实可以说是艺术真实的最为 核心、重要的部分。 核心、重要的部分。
一、认识与艺术真实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真实体现 的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吻 合的一种关系( 合的一种关系(不吻合则为不真实 或者说虚假)。 )。艺术创造作为人对 或者说虚假)。艺术创造作为人对 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把握, 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把握,也 必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种是否 相吻合的关系, 相吻合的关系,吻合即具有艺术真 实性。当然, 实性。当然,艺术真实是一种更为 复杂同时也更有魅力的真实。 复杂同时也更有魅力的真实。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真实体现的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吻合的一种关系不吻合则为不真实或者说虚假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 审美价值追求
主讲:莫其逊 主讲:
第一节 艺术真实
一、认识与艺术真实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认识与艺术真实
1、艺术真实对文学创造来说是 至关重要的。 至关重要的。作品只有具有真实性 的品格,才能让读者产生认同感。 的品格,才能让读者产生认同感。 虚假的作品是无法打动读者的。 虚假的作品是无法打动读者的。因 此,真实性是衡量文学作品成就的 首要标准。 首要标准。
文学概论名言1

文学概论名言1第一篇:文学概论名言1《文学概论》书上名言第一编导论1.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2.马克思: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3.大画家荆浩: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4.清代思想家叶燮在《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5.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6.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与他人7.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说: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情“,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借助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内心的东西“8.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断定: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送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大这些感情”的人类活动9.著名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给艺术下定义: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10.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说:艺术是在想象中表现自己的感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 11.《乐记》:情动于中,故发于声12.《毛诗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13.陆机的《天赋》:诗缘情而绮靡 14.刘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15.严羽:诗者,吟咏情性也16.毛泽东提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17.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都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是所用的方法。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可是,它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
18.恩格斯:思维的任务是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19.卢卡契: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仲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王元化“山无不能生有”—鲁竟底里斯
“在有真实的地方也就有诗”—别林斯墓我想谈谈我对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一些意见我不能同意所谓真实性强倾向性差的说法这样的分割是重蹈社会和艺术二元标准论的故辙三十年代末期我曾赞同并在当时出版的《文艺新潮》上发表文章附和过藏原惟人所提出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观点据说这一理论是从苏联传入日本的它来源于拉普时期苏联文艺界对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社会等价物”所作的解释和引申由于缺乏资料我没有经过查考至今未究明原委如果有人对这方面进行探讨把研究成果发表出来那对我们文艺理论研究工作会是很有益的在四十年代初期我开始对自己曾经相信过的这个观点产生怀疑试问在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之外有什么倾向性呢也许某些概念化作品正是表现了这种筋骨外露的倾向性的—例如我国革命文学发难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光明尾巴之类但是不久成熟起来的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艺理论界就已辨明它的虚妄因为提倡这种倾向性不是尊重艺术感染力的潜移默化作用
而是主张耳提面命的生硬灌输不过历史的教训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文学的真
实性和倾向性问题仍尚待解决过去的谬误在新形势下还在改头换面地时隐时现我以为真正的倾向性不能游离于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之外而是从艺术形象本身自然
而然流露出来的当时我是读了《海L述
林》介绍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才取
得这种认识纠正了自己过去的偏颇我认为硬加到作品上去的倾向性是造成概念化的根源之一倾向性是作家的立场观点在认识掌握和表现生活时有意或无意的表露它只能从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中显现出来怎么能说一部作品写得很真实而它的倾向性却不好呢就以被评论者作出这种评价的剧本《假如我是真的》来说;之的缺
陷恐怕还是在于其中屏杂J人工造作的不真成份倘说它的倾向性有些问题也只能通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的不足去探索原因加以论证而不能离开作品本身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去评论短长一九五二年我出版的一本论文集是以《向着真实》作为书名的我在这书的后记中说:“写出真实来!斯大林同志说的这句话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文艺上的许多错误不正是因为忘记了它才滋生蔓延起来的么那么坚持现实主义向着真实努力这是必要的”现在二十八年过去了。我不讳言这书中存在某些缺点和偏激之处但是我对上引那段话仍深信不疑那时我在书里曾明确反对冷淡旁观的态度和把写真实当作有闻必录作生活起居注式的自然主义繁琐描写当我用《向着真实》作为自己书名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料到在以后历次文艺思想批判的政治运动中写真实竟成为最受攻击的目标之一历经厄难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它才不再成为不容进行科学探讨的禁区不过直到今天在有些人心目中写真实和自然主义仍无异同义语我不懂这种误解怎么竟如此根深蒂固这里我想举一个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例证黑格尔曾提出:一切现实的皆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皆是现实的”这一著名命题曾引起普鲁士政府的感激和进步党人的愤怒双方都没有理解它的合理内容在这种误解始终没有消除的时候恩格斯曾对黑格尔所用的现实一词作了切中肯萦的阐释他指出:“黑格尔的意思根本不是说凡存在的一切无条件地都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我认为这段话可以有助于我们来澄清在写真实问题上所形成的种种混乱或者至少可以使我们受到启发对真实这个概念也作出相应的正确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把真实和存在混同起来为什么一定要把真实和本质隔绝开来根据什么理由可以断言真实的属性一定不是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如果有人对真实的涵义作了歪曲的理解和滥用那么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是应该分清是非辨明真象还是将错就错把罪咎推到无辜的真实头上
这
样平凡的真理竟需要大声疾呼地申辩真是令人为之
扼腕
“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列入一般之
中。”—列宁
我不赞成矫枉必须过正的办法难道以偏纠偏是科学的态度吗至于以自以为
是的“正去纠自以为是的“偏”就更不应该
了现在有人以写本质去代替写真实我
并不以为然生活的本质不是存在于生活的现象之外也不是先验地产生于生活的现象之前抽象的本质总是依附或潜在于具体的现象之中赤裸裸的一无凭借的本
质是投有的我们只能吃到葡萄苹果桃
子和梨而不能吃到抽象的纯粹水果实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对上述例子详加论证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思辨哲
学的秘密难道我们还要退回到比思辨哲
学更为虚妄的魏晋玄学上去认为只有本
体才是实相而万有—即从作为空玄无形绝对精神的本体幻化出来的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现象界—则都是假相倘使一旦偏离了作为感性形态的具体现象去侈谈
本质不管在什么动听的名义下都会造成一种抽象思维的专横统治黑格尔虽然是个思辨哲学家但是当他的辩证法一旦使他从思辨结构摆脱出来作出把握事物本身的真实叙述的时候往往说出一些深刻的道理他在《小逻辑》中曾用这样的命题来
表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凡现象所表现的没有不在本质内的凡在本质内的没有不表现于外的。”这话说得很好从一滴水看大千世界曾被认作是荒诞不经之言不可为训可是我看这个比喻也有某些合理的成份各种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本质就象个别是一般这一直接判断一样;去不容置疑的马赫曾诬蔑唯物主义者所看到的世界怂单调的僵死的事实相反作为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才是这样唯物主义者所看到的世界是丰富多采生气勃勃的既然一切生活现象都从不同的侧而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因此这就给题材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文艺创作上可以鼓励作家去写某种题材但在题材的选择上不应加以强迫和限制至于作家对某一题材怎样去写从什么侧面去写则更不能挑剔苛求横加干预表现解放战争可以正面去写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冲锋陷阵场面;也可以不尽情铺展这类场面而象《今夜星光灿烂》那样着眼于人物性格去写几个普通战士的悲欢和他们那年轻而纯洁的心灵对于并肩作战的生者与死者的真挚情谊和同志爱表现十年浩劫可以正面去写林彪死党和四人帮及其帮派分子的篡党夺权阴谋也可以不详细涉及这类场面而象《在社会档案里》那样侧重去写这场灾难的受害青年怎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由于言目追求革命理想而误入歧途或者一个纯洁少女处于非人的境遇下在人性上所发生的自我异化后者难道就不能震撼人的心灵引起人的思考激发人的革命良心但是这类作品往往遭到不公正的责难理由之一是不典型而所谓不典型就是没有写所谓的本质可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是上帝它并没有自己垂青的选民只把本质赋予为数稀少的特定理象而使共食的现象一律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永远被放逐在本质的圣殿之外找在去年《文艺论丛令上友表的篇论述审美主客关系的札记中曾授引过费尔巴哈对于“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完满无遗的体现”的思辨观点的批判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论述其中有些意见对于正在讨论的写本质间题也许有些用处因为有些人不是把本质看作是某种现象
的本质而
是加以扩大化把它看作是属于更广范畴的共性或类这就重复了费尔巴哈所批判的要求“类在一个个体中完满无遗的表现的错误比如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一个阶级只有一个典型的观点正是反映了这种错误理论的最好例证事实上任何作为感性
形态的“这一个都不能一劳永逸地体现作为类的全体代表的本质正如历史长河的人类认识过程决不会在某一瞬间获褂绝对真理突然戛然中止再不能前进一步一样本质并不能一举囊括作为感性形态的“这一个,的现象整休后者有些成份是本质所不能完全纳入的因为水质是排除千扰经过净化的抽象车尔龙劣夫斯基所提出的命题“茶素不是茶酒精不是酒虽然曾受到某些美学家的指摘但我始终
相信它是真理试问:茶素能代替茶酒精能代替酒吗在文学创作上用写本质去代替写真实那结果往往是以牺牡本质所不能囊括的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大琶成份作为代价的这个代价却未免太大了它剥去了
文学机体的血肉使之变成只剩筋骨的干瘪躯壳黑格尔说得好化学家分析一块肉指出这块肉是由氢氧碳等元素构成的但这些抽象的元素不再是肉了我们可以援此为例打个比喻倘使有人请客吃饭他端出来的不是一盆肉而是氢氧碳等
元素并且说这就是本
质的肉是肉类的精
华比平常普通的肉更好;你将会怎样想法了不幸的是这种写本质的偏见竟如此难
以消除以致把几十个或上百个人
的共同点抽象出来概括到一个人的身上和后来发展到尽量把所有的优点或缺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典型论曾风靡一时至今尚流传不歇。由此所产生的悍然违反生活真实也违反艺术真实的作品将会给读者留下怎样的印象我想套句古话来回答:尧之善不若是之甚也莱之恶不若是之甚也作品不能使读者相信还谈得上什么感染力文学作品当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生活的现象形态经过作家提炼加工熔铸了的生活现象可以象许多人喜欢讲的那样是容许变形的(变形只是艺术手法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但不能放纵意志的任性海阔天空漫无边涯而必须随心所欲不逾矩要有适当的分寸经过作家虚构出来的东西必须和现实生活本身一样保持着细节的真实性而不能抛弃生活现象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透过现象显示本质是文学创作的真正困难所在而作家就是要在这种困难条件下披荆斩棘逞才效技施展自己的本领“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一一鲁迅“少女为失去爱情而歌守财奴却不能为失去金钱而歌”—罗斯金目前社会效果已成为一个经常涉及的题目其实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文学作品既然公之于众怎么可能没有社会效果问题是不能把社会效果作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过去我们在这间题上吃过亏教训不能忘记否则又要退回到所谓为政治服务的“赶任务”“写中叮等等偏向上去社会效果归根到底仍离不开倾l句性间题前面已经说过倾向性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认识把握和表现生活真实时在艺术形象中的自然流露过去杜勃罗留波夫也曾经表明:“艺术作品可能是某种思想的表现并不是因为作者在他创作的时候
听从了这个思想而是因为那作品的作者被现实的事实所征服而这思想正就是自然而然地从这种事实中流露出来的。”这话近似恩格斯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观点我以
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在
同一间题上
科学地探讨了艺术规律的结果正如不同的科学家在同一试验中作出了类似或相同约发现一样作家的思想感情不是一朝一
夕所形成的它按照思维或心理活动的规
律其中包含着性格、才能天赋气质等等复杂因素经过长年累月的熏陶和磨练才形成起来的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还处于幼稚阶段许多微妙的精神现象还有待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去一一揭开其中的奥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这里我所能说
明的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自然形成的长过程决不是临时张罗依靠人工装修的办法所能奏效一旦进入写作阶段作家
为了追求社会效果不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企图用强制手段进行削足适履的弥
缝修补纵使出于自觉自愿也仍然无济于事因为他不能在顷刻之间使自己长期定
型的思想感情骤然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倘使硬要这样做那势必会束缚作家的自由抒发变成创作活动的无情侄桔自然作家在写作时也要考虑到社会效果间题但是这种考虑首先必须尊重生活的真实不能违反艺术的规律只有在作家的思想感情适应并服从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情况下他才能使自己关于社会效果的考虑步
入正轨否则就会出现有时令成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