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区肿瘤
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

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预案

岩骨外侧部磨除,后颅窝硬膜与岩骨后表面在岩上窦处及颈静 脉球处固定
现在是17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现在是18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剪开颞底硬膜,以及后颅窝乙状窦前硬膜
现在是19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脑压板轻抬颞叶,显露天幕。平行于岩骨嵴从外侧 向内侧切开天幕至天幕缘。然后将颞叶处的脑压板 放至天幕下以减少对颞叶的牵拉损伤
现在是23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手术注意事项 6、为增加对病变的显露,可以在乙状窦后打开颅后窝硬膜,通过改变幕上、下视
野获得显露。此时可撕开桥小脑角池释放脑脊液,使脑压进一步降低。 7、阻断肿瘤血运时,通过电凝肿瘤附着于岩锥和小脑幕上的供血血管。
8、为了保护可能受肿瘤包裹的第 VII、VIII脑神经和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 下动脉,应撕破中瘤表面蛛网膜,在蛛网膜层分离瘤壁与周围结构的粘 连,手法轻柔,这对保留保存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很重要。
现在是4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然后将胸锁乳突肌附着部,颞筋膜,骨膜一起 翻向下方。将颞肌分离。显示颞窝、乳突和后 颅窝侧方颅骨表面。磨岩骨。按图示打开骨瓣。 剪开硬膜。
切开硬膜,切断岩上窦后,向前内方 剪开小脑幕至小脑幕缘,此时仔细辨 认滑车神经。向前上方牵开颞叶,向 后牵开小脑及乙状窦,显露肿瘤。
必要时为扩大显露范围可做的切口。
现在是12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对静脉回流的影响。
现在是13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手术体位下的进路方向。
现在是14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硬膜的切口。
现在是15页\一共有26页\编辑于星期三
磨除岩骨。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

生活能力为代价 , 术后生存质 量较肿瘤 全切 更为 重要 ,
生, 该部位脑肿瘤的全切率只有 7 0~ 8 0 %左右( 见表
1 ) , 巨大 岩斜 区脑膜 瘤 更低 。对 于 一 些肿 瘤 巨
大、 侵及 范 围广 、 对 主要 血管有 包绕 、 脑 干水肿 的岩斜
永久性 治愈 。临床诊 疗 中应 严格把握 手 术适应证 , 综
基金项 目: 首都 医学 发 展 基 金 ( 2 0 0 9 —8 0 9 8 ) 作者 单 位 : 1 0 0 7 0 0北 京 军 区 总 医 院 附属 八 一 脑 科 医 院脑 肿 瘤 科
瘤侵蚀 包绕基底 动脉及 其重要 分 支。一味 追求肿瘤全
高病 死率及 高致残 率的原 因。 因此 , 对岩斜 区脑膜瘤 不应 一味 追 求“ 影 像 学 治愈 ” , 而应 以提 高病人 的 生 活质 量 为 治 疗 目标 。 目前 , 即使 是 一 些 有 经 验 的 医
切, 常常造成 不 良预 后及 较 高致 死、 致残 率 , 这是 不 宜
经天幕裂孔、 内听道扣 Me c k e l 腔 向中颅底 、 桥前 池或桥
患者预后 差 、 病 死率 高、 致残 率 高、 肿 瘤残存严 重等现 象仍 然存在 , 片 面追 求肿 瘤 全切 除也 是 导致 术后
小脑 角区域等生长 , 加之其血供 丰 富, 使手术极 具挑 战 性。肿瘤不能全切 主要是 : 肿 瘤呈 匍匐性生长 , 在颅神 经 出入硬 膜处 包绕颅神 经 ; 肿 瘤侵 入海 绵窦 内, 或者肿
区脑 膜瘤 , 近全切 除更 适合 该 区肿 瘤 的治 疗 , 既 达到
片面强调肿瘤全切 , 必将 产生严 重后 果。但 是 , 放弃全 切除的前提是有丰富经验 的术者竭尽 全 力尝试仍不 能
岩骨斜坡脑膜瘤护理PPT课件

什么是岩骨斜坡脑膜瘤? 发病机制
脑膜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慢性刺激 有关。
通常无明显的致病因素,但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什么是岩骨斜坡脑膜瘤? 症状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痛、视觉障碍、听力下降等神 经症状。
早期发现和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谁需要护理?
谁需要护理? 患者群体
所有确诊为岩骨斜坡脑膜瘤的患者都需要专 业护理。
门诊随访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与恐惧感。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康复。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知识,增强健康意识。
了解病情可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进行有效护理? 个性化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特别是术后患者,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谁需要护理? 家属支持
患者的家属也需要了解病情,给予心理支持 和日常护理。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患者康复。
谁需要护理? 护理团队
包括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协同工作 以提供全面护理。
多学科合作可以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术前护理
个性化护理可以提高护理效果,满足患者需求。
谢谢观看
在哪里进行护理?
在哪里进行护理?
医院
在手术前后,患者应在医院接受专业的医疗 护理。
医院的设备和人员可以提供及时的急救和支 持。
在哪里进行护理? 居家护理
患者出院后可在家进行康复护理,遵循医嘱 进行日常活动。
家庭环境应保持安静,避免过度疲劳。
在哪里进行护理? 门诊随访
耳尖放血治疗一例岩骨斜坡脑膜瘤术后唇周疱疹的护理体会

耳尖放血治疗一例岩骨斜坡脑膜瘤术后唇周疱疹的护理体会摘要:本文总结1例右侧岩骨斜坡脑膜瘤术后唇周疱疹患者采用耳尖放血治疗的护理体会,包括神外护理常规、饮食指导、情志护理、耳尖放血治疗的评估及操作流程,根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指导护理。
治疗后有效改善患者唇周疱疹症状,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唇周疱疹;耳尖放血;岩斜脑膜瘤;中医护理岩骨斜坡脑膜瘤是指生长在大脑岩斜区的脑膜瘤,在颅内脑膜瘤中约0.3%~1.0%起源于岩斜区,是岩斜区最常见病变。
一般为良性肿瘤,但根据肿瘤的体积大小,可出现颅内压增高,或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神经功能障碍【1】。
中医属于“脑瘤病”的范畴。
主要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类,实则多于风痰瘀堵所致,虚则为气血精气不足,中医藏象学说脑归于心分属于五脏,所以脑的病变与情志也是密切相关【2】。
岩斜脑膜瘤行外科术后可能出现眼球运动障碍、面瘫、偏瘫、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因手术导致潜伏在神经节中的病毒被激活,同时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患者容易引起病毒性疱疹【3】,临床通常采取抗病毒加营养神经的治疗方法,但此方法短时间内无法减轻患者由于疱疹引起的疼痛,且增加患者住院费用,降低生活质量【4】。
本院于2022年8月18日收治1例右侧岩斜脑膜瘤术后唇周带状疱疹患者,通过耳尖放血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唇周疱疹及疼痛明显改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主因“视物重影2年,右面部麻木饮水呛咳1年”来院就诊,于2022年8月18日,门诊以“岩骨斜坡脑膜瘤”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重影症状,右眼向外侧偏斜,至眼科就诊,以糖尿病治疗后效果欠佳,1年前患者出现右侧面部麻木,饮水呛咳症状,1个月前因症状加重到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MIR结果提示右侧岩斜区占位性病变,考虑脑膜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5年,糖尿病2年,否认心脏病、传染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颅路(四)张宏伟教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体会

颅路(四)张宏伟教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体会张宏伟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编者按神外资讯近期连续刊登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脑肿瘤专家、神经外科二病区张宏伟主任撰写的手术月谈心得体会,共12期。
张宏伟主任多年来主要从事脑肿瘤的临床治疗,如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等的手术切除及三脑室后部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等,特别是对以垂体瘤为主的鞍区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听神经瘤等颅底肿瘤的手术切除经验丰富。
张宏伟主任的系列月谈取名“颅路”,并非只是要讲各种手术入路问题,而是把颅脑疾病的手术治疗比作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或是一座需要不断攀登的高峰,每一步前行,每一个登攀,都需要大家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张宏伟主任期望与诸位神经外科同道在更广阔的道路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颅路(四):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体会我们在2015年第一期中讨论了经颞下入路处理肿瘤主体累及脚间窝结构的岩斜区肿瘤。
今天再共同讨论一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处理肿瘤或其“尾征”超过内听道水平、向幕上发展并(或)累及脚间窝结构的岩斜区脑膜瘤。
对于此区域的脑膜瘤,为了达到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甚或全切肿瘤、最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这一目的,我们并不排斥比较大的、个体化的开颅以及各种联合入路,如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幕上下联合入路(颞下入路+CPA入路)等。
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对各种疾病转归的深入认识及各种微侵袭器械的改进,入路越来越向简单化发展,所以经典的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有了更宽的适应证。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神经外科医生最熟悉的入路之一,但应用它来处理岩斜区脑膜瘤,仍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和总结。
一首先还是想谈一下开颅的问题。
首先还是想谈一下开颅的问题,一个良好的开颅是脑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非常关键的一步,是微创理念的直接体现。
1. 体位和切口。
体味和切口,常规是侧卧位,头尽量前屈,乳突及星点平面置于术野最高处,但为了更充分地暴露幕上部分肿瘤,在常规体位的基础上宜向头端继续侧屈并向腹侧略旋转,前者以10°为宜,后者15°-20°左右为宜,这一体位要求可以通过头架固定来完成。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护理课件

岩骨斜坡脑膜 瘤病人的护理 风险和并发症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护理风险和并发症
术后感染和出血是常见的护理 风险和并发症。 面神经损伤和听力损失可能会 发生,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护理病人的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注意事项
护理病人的重要注意事项
定期评估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意识状况。 防止压力性溃疡的发生。
护理病人的重要注意事项
岩骨斜坡脑膜 瘤病人的护理
课件
目录 介绍 岩骨斜坡脑膜瘤的特点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术前护理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术后护理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护理风险和并发症 护理病人的重要注意事项
介绍
介绍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岩 骨斜坡脑膜瘤是其中一种特殊类型 。 本课件将介绍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 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岩骨斜坡脑膜 瘤病人的术后
护理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术后护理
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呼吸和 循环情况。 帮助病人缓解术后疼痛,并提供必要的 药物治疗。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术后护理
确保病人安全转移和卫生护理。 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支持,维持 病人的体力和免疫力。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术后护理
在必要的情况下,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 指导。
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心 理支持。 与手术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密切配 合,共同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岩骨斜坡脑膜 瘤的特点
岩骨斜坡脑膜瘤的特点
岩骨斜坡脑膜瘤是位于颅底的一种肿瘤 ,紧邻耳朵和面神经等重要结构。 该部位的手术难度较大,术后护理要求 严格。
岩骨斜坡脑膜 瘤病人的术前
护理
岩骨斜坡脑膜瘤病人的术前护理
详细评估病人的病情和手术风 险。 协助病人进行预手术准备,如 停止某些药物的使用。
岩斜区脑膜瘤12例显微手术分析

岩斜区脑膜瘤12例显微手术分析目的:总结12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体会,以提高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手术效果。
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
结果:8例(66.7%)全切除,2例(16.7%)次全切除,2例(16.7%)部分切除。
半年随访9例(75%)恢复正常工作。
结论:显微外科技术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有效方法。
标签:岩斜区脑膜瘤;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岩斜区肿瘤较少见,在此部位常见的肿瘤为脑膜瘤。
由于其解剖部位具有特殊性,内有重要的血管及脑干,手术中瘤体暴露困难,因此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高,手术切除率低。
在此报告我院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岩斜区脑膜瘤12例并进行初步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的部分岩斜区脑膜瘤12例。
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7~58岁,平均39岁。
病程2个月~2年,平均6个月。
1.2临床表现其中头痛、头昏8例。
复视3例,眩晕4例,行走不稳2例,听力下降2例,面部麻木3例,偏瘫4例,共济失调2例。
第Ⅲ、Ⅳ、Ⅵ颅神经麻痹3例,后组颅神经麻痹1例。
无明显体征1例。
1.3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7例行MRA检查。
病变多呈圆形及类圆形,边界清楚,CT是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RI T1为等或低信号,T2为高或等信号。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按照Sekhar等[1]对岩斜区肿瘤的分类,其中2.5~4.4 cm的大型脑膜瘤11例,4.5 cm以上的巨大型脑膜瘤7例。
MRA检查3例小脑后下动脉移位,未侵犯海绵窦及颅外。
1.4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耳后S形切口向中线延伸,骨窗暴露上达横窦,外达乙状窦,向内达中线,下面咬除枕大孔后缘约2.5~3 cm,必要时咬除寰椎甚至枢椎的后弓。
镜下开放枕大池,缓慢放出脑脊液使小脑塌陷,多能得到满意的操作空间。
若肿瘤较大或质地较硬,可考虑术中行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或脑室穿刺外引流,肿瘤大多与颅神经和脑干有蛛网膜层相隔,后组颅神经均粘连于肿瘤的背侧,细心剥离,于颅神经间隙内行肿瘤囊内切除,可使用CUSA,可于切除肿瘤时达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血管的目的,待肿瘤缩小,张力减小后再进一步锐性分离肿瘤表面的颅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大翼点-经颞叶-经天幕入路蝶岩斜区肿瘤切除术
手术指征
同时侵犯颅中窝、鞍区、海绵窦的斜坡肿瘤。
禁忌证
肿瘤完全位于颅后窝,且向两侧生长者。
术前准备
同其他斜坡肿瘤切除术。
麻醉
常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
仰卧位,手术侧肩下垫枕,头转向对侧。
手术步驟
图10-39 术前MRI示肿瘤同时侵及颅中窝及颅后窝
额颞部发际内头皮切口,起自颧弓中点,在发际内沿发际线止于中线,切开后头皮翻向前下。
图10-40 头皮切口
图10-41 切开头皮后翻向下方
沿头皮切口,钻孔后锯开颅骨。
骨窗下缘用咬骨钳扩大,直到颅中窝底。
图10-42 骨孔位置
图10-43铣开颅骨剪开硬脑膜,脑膜边缘可悬吊,大块棉片保护。
图10-44 剪开硬脑膜
图10-45 大块棉片保护手术区域
靠近颞极处切除部分颞叶组织,如肿瘤肿瘤瘤体较大,且侵犯海绵窦或者鞍旁,可将前1/3组织全部切除以获得足够空间和视野。
图10-46 切除部分颞叶
图10-47颞叶部分切除后
牵开颞叶,如鞍旁或者海绵窦有侵犯,可见肿瘤组织,此时可予以切除。
向后可见天幕缘以及天幕缘旁走形的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需妥善保护这些动脉。
电凝后切开天幕,此时可能引起出血,故切开前需电凝切开处,分段切开,对出血处电凝止血。
图10-47牵开颞叶后可见天幕
图10-48切开天幕
图10-49切开天幕后见肿瘤
显露肿瘤后可开始切除,肿瘤瘤体较大时先予瘤内分块切除,再行分离边界,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肿瘤体积,易于分离边界;一方面也不易伤及周围神经、血管,较为安全。
肿瘤与脑干之间有的有明显的蛛网膜间隙,需沿该间隙细心分离,不可随意电凝脑干表面血管。
有
的肿瘤与脑干无明显分界,更需耐心分离,实在不能剥离肿瘤时可残留一薄层。
图10-50分块切除肿瘤
图10-51分离肿瘤
图10-52沿肿瘤边界分离
图10-53肿瘤被完全剥离
肿瘤完全切除后,仔细止血。
常规缝合硬脑膜,头皮下放置引流后缝合。
图10-54止血彻底,术腔冲水至清
图10-55脑膜缝合
图10-56回复骨瓣
图10-57术后MRI示肿瘤切除完全
术后处理
同经翼部前外侧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
临床经验
1.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仔细辨别神经与血管,如术前估计肿瘤侵犯神经可能,可采用电生理监测的方法来减少术中损伤。
对于脑干表面的血管,需要仔细辨别,有些血管与肿瘤关系复查,可在肿瘤表面成襻后又进入脑干,这些血管需要辨别并保留。
2.该入路虽然切除部分无功能的颞叶组织,但是术中有充足的视野和空间,对脑干、颅神经以及血管等可减少损伤的可能。
经枕下外侧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
手术指征
1.岩斜坡脑膜瘤,尤其偏于一侧生长者较适宜。
如肿瘤位于中线,则显露较差。
侵犯上斜坡、中脑平面的瘤组织不易切除。
2.累及下斜坡和枕大孔并有椎动脉和后组颅神经被包绕的脑膜瘤最适合。
禁忌证
位于上斜坡中线的肿瘤不宜用此入路。
术前准备麻醉体位
同经枕下外侧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图10-58术前MRI示斜坡肿瘤
作颅后窝旁中线切口,显露病侧枕骨鳞部。
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扩大成骨窗,上方达横窦,下至枕大孔后缘,外侧达乙状窦。
星形切开硬脑膜,从枕大池释放脑脊液,待小脑半球松弛。
图10-59 示手术切口
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轻轻向内侧牵开,逐步探查。
若显露困难,可将小脑半球外1/3 切除。
找到肿瘤后逐一识别位于肿瘤背侧的第Ⅴ及第V I I Ⅹ颅神经,并将其从肿瘤背面游离出来,用脑棉片妥善保护。
若发现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主干,也要妥善予以保护。
图10-60 牵开小脑半球
在第V和第Ⅶ神经之间或在第Ⅶ和第Ⅷ颅神经和后组颅神经之间电凝切开肿瘤包膜,行包膜内肿瘤切除。
再在肿瘤基底部电凝,逐步切开,将肿瘤从岩斜坡附着处分离,电凝供血动脉。
图10-61 明确肿瘤边界后开始分块切除肿瘤
图10-62 术中可见听神经以及小脑前下动脉位于肿瘤背侧,
需小心保护
图10-63 术中切开天幕
图10-64 术中通过天幕切开处处理肿瘤上端与颞叶关联处
待肿瘤基底游离、体积明显缩小后,即可分离占据脚间窝和桥前池的肿瘤。
若肿瘤与脑干和基底动脉粘连紧密,可残留小片肿瘤。
图10-64 从脑干上分离肿瘤
图10-65 自肿瘤分离出外展神经?
图10-66 处理肿瘤前壁
图10-67 处理肿瘤下极
图10-68 完全切除肿瘤后所见解剖结构
图10-69 彻底止血,冲水至清
侵入颅中窝的小部分肿瘤,可通过切开小脑幕缘扩大的小脑幕裂孔将其与周围结构分离,全部切除。
注意保护好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动眼神经。
关颅同经枕下入路听神经切除术。
图10-70 术后MRI未见明显肿瘤残留
术后处理
同经枕下入路听神经切除术。
临床经验
1.术中显露需充分,防止误伤重要血管、神经或者组织。
2.可先处理基底,争取尽早控制肿瘤血供,不致造成术中大出血而使手术被动。
3.对脑组织牵拉有度,尽量在直视下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