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与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与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与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与课程设计

——2009年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有感

文∕张崇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正处于摸索和改革的重要阶段,如何使课程建设与职业需要有效的接轨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精神,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于2009年5月15日组织了“2009年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作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工商学院院长,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于我而言,与其说是研讨会,不如说是一个培训会。一天的学习让我受益非浅,现将有关感想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高职课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什么时间教?在哪里教?”这里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式和课程内容的重大改革。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1、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

2、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3、专业发展能力

专业发展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高职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征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目前,尽管我们可以说有比较明确的课程改革方向,在方法上也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具体的操作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方向

1.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转变教学方式

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

4.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

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

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关于课程实施的条件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

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八、关于对教师的高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

二是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教学设计(也包括学习情景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

三是教师需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因为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课程了,可能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也可能需要几位教师联合承担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有良好的合作能力。

四是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

从上述四点可以看到,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九、关于课程开发的感悟

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当前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已经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占到主导地位,即高职课程建设一定会依此为评判指标。而目前我院的课程建设尽管已经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开发,但操作方式还停留在模块课程、项目课程阶段,还没有很有效地根据特定职业的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凸显岗位技能和相关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要求。现实的职业资格以及未来的职业资格都具有不断变化的因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六要素),但是我们据此提出来的抽象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具有普适性。通过基于现实的工作任务的分析,掌握普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抽象工作过程,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应对面向未来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具有理论实际有机融合,更贴近行业岗位实质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大力尝试与推广的课程改革方向。

十、关于我院课程开发的几点想法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建设所拥有硬件、软件的内容必将围绕课程建设而排序。我院应投入财力、人力和精力加大课程改革建设的力度,带动专业建设。

1、重点扶持品牌专业建设。适当给予政策支持及必要的资金投入,可以在我院的品牌专业如市场营销专业,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步骤尝试,但这是需要在经过详细的毕业生就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调研基础上确定目标职业群,并对此目标职业群进行行业/职业资格调研,确定核心岗位和关键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设计。

2、对于已经有一定建设积累的课程进一步加强建设力度。例如鼓励该课程所在专业的教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奖项,鼓励协助申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教育研究课题,在校刊开辟专门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的拦目,适当给予重点建设的课程、专业一定的倾斜支持。因为这些外围因素的积累不仅可以督促新教师的成长,还是将来申报高一级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对相同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课程设置上形成共识,资源共享,尽早完成这一轮的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 ——姜大源研究员的讲座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第一章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 校企合作如果说是办学的模式,工学结合如果是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很可能是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情况下一个具体的课程模式。我经常说,可以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可以没有教材,但绝对不可能没有课程;课程的组合就是专业,教材是没有的,拿教材教书的老师肯定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课程教书的老师才是最有水平的老师。所以,课程始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围绕着课程,而硬件建设也要围绕着课程,所以我们始终把课程看成是教育,包括这一次第一批准备验收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课程在起作用,我们说传统的学科体系,我们现在觉得不对,不是说学科体系不好,而是说它不适合职业教育。 第一节概念解读 什么是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什么我们高职认可它了,为什么我们以前做的案例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CBE能力本位,为什么都没有最终成为我们写进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标准?为什么大家都认可这个东西?这肯定有它的道理。 一、课程开发将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1、职业课程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职业课程的标准叫做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适度够用就是我们的标准。但这仅仅是每个人心中的标准,这是一个口语的表达,这不是一个科学化的表达。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适度够用不是一个标准。双证融通——是我们所说的标准,我们讲零距离对于我们劳动部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部委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中作为我们课程开发的一个支撑平台,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的话,那就意味着职业教育课程将永远滞后于职业的发展,因为先有职业才有资格,资格总是滞后于职业的发展。那么我们现在退一万步,我们起码还有职业资格作为我们课程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名称: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控制模拟设计设计时间:2006.2.20~2006.3.10 姓名:毛磊 班级:自动化0201 学号:05号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2006年3月

1.课程设计内容: 学习《过程控制工程》课程和下厂毕业实习2周后,在对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的实际过程控制策略、实习环节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应的组态软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设计一个复杂控制系统(至少包含一个复杂回路和3-5个简单回路),并利用组态软件进行动态仿真设计,调节系统控制参数,使控制系统达到要求的控制效果。 1)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每个人根据下厂具体实习装置,确定自己的课程设 计题目,每1-3人/组; 2)选用一种组态软件(例如:采用力控组态软件)绘制系统工艺流程图; 3)绘制控制系统原有的控制回路; 4)利用下厂收集的实际数据和工艺要求,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利用组态软 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组态; 5)改进原有的控制回路,增加1-2个复杂回路,并进行组态; 6)调节控制参数,使性能指标达到要求; 7)写出设计工作小结。对在完成以上设计过程所进行的有关步骤:如设计 思想、指标论证、方案确定、参数计算、元器件选择、原理分析等作出 说明,并对所完成的设计做出评价,对自己整个设计工作中经验教训, 总结收获。 2. 进度安排(时间3周) 1)第1周选用一种组态软件绘制系统工艺流程图;绘制控制系统原有的 控制回路; 2)第2周利用下厂收集的实际数据和工艺要求,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利 用组态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组态; 3)第3周(1-3) 改进原有的控制回路,增加1-2个复杂回路,并进行组态; 调节控制参数,使性能指标达到要求; 4)第3周(4) 书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5)第3周(5) 演示、答辩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范文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当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中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建立“四合一”的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为了使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教育资源与行业优势互补、学生培养与典型任务无缝对接的原则,实行“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级递进,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开发方案

课程体系开发方案 按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实际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制订课程标准,将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并与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合作研讨,通过机电产品的生产、装配、维修任务来剖析重组教学内容,根据机电产品生产、安装、维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据此构建以典型机电产品生产、安装、调试、维修等过程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方法不断探索,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A、建设目标 通过两年的建设,开发出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注重素质的思想,构建“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现有教科书内容重构和整合,以“做”为基本出发点,动态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实用性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创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建《电工技能与训练》、《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切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3门优质核心课程,其中将《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按着省级精品课

程标准建设,《电工技能与训练》、《切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B、建设成果 一是建成了由专业带头人、现场专家、课程专家,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团队。 二是以现有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通过对机电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人员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建成了机电技术人才的岗位群与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就可按着此要求培养。 三是按岗位群的要求将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对工作项目进行了任务分析,组合出了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模块,依据职业能力模块,最终构建了模块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课程重构及学习领域归纳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程整体教学设计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学生为本,服务未来工作需要为宗旨。本文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实践入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四个关键环节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教学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强调行动导向,学习内容来源于工作需要,通过职业技能活动来规划学习项目。从知识储备转向实际应用为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信息时代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通过课程教学尝试改革,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

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及时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便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供最准确的数据,笔者对我校2012级10个北京教学班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3份,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反映出以下问题: 1.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距大 受九年义务教育计算机教育不平衡和学生家庭计算机使用习惯偏向娱乐性为主的影响,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经过对图1 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统计计算机使用操作的熟练度统计调查,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学生占到了37.78%(包括“熟练”和“非常熟练”两项),而5.7%的学生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见图1)。经过对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使用情况统计,63.23%的学生会使用Word 进行文字编辑,41.31%的学生会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而不会使用的也占到了9.32%,如此大的差距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2.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经统计,操作计算机用来上网聊天和打游戏的比例占到了84.81%,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不感兴趣的占到36.42%,这也说明一个现实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没有升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癫痫大发作的临床护生带教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癫痫大发作的临床护生带教 发表时间:2012-07-23T11:31:49.0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丽 [导读] 护生实习带教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王丽(淄博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淄博 255200) 护生实习带教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传统的带教模式主要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缺乏完整性,内容空泛,无法在需要时或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将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完全依照临床工作中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1]。这种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实现教学目标的好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现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方法运用于“癫痫大发作抢救流程”的带教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用在我科室2011年6月份至12月份实习护士60名,均为山东万杰医学院2008年入学的本科班护士,统一参加国家高考,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两组实习护士入学时成绩、已修课程的成绩、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 1.2.1 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学课程设置和目标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抢救技能。实验组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带教模式,现以癫痫大发作的抢救流程为例介绍如下:(1)癫痫大发作抢救流程是体位处置→吸氧→呼吸道处理→静脉通路建立用药和肌肉用药→安全护理→环境护理→记录。将教材知识依据工作过程进行合理整合,将相关知识和能力进行融会贯通,设计出教学思路及时间安排。在学习“癫痫”之前,学生在刚进入临床病房实习之前,已经进行了一个月的护理基本操作培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2)模拟一例癫痫大发作病例,带教老师给出护理实践指南①评估和观察要点②操作要点③家属指导要点其余要求同学自己学习书本,观看多媒体,查看文献资料后自己总汇。整理出详细的操作步骤,然后演示操作。没5人一组,一人演示病人,两人演示抢救护士,2人演示换着家属。5人角色轮流转换。每抢救完一次,抢救护士都要汇报病例,做总结,记录。回答家属的问题,并对家属和患者做健康指导。带教老师现场不做评价,只做监督和操作知识点的考核。老师最后做点评和总结。 1.2.2 评价方法成绩由操作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两部分。实际操作考核分为5个必须完成的要点:①卧位的正确处理;②吸氧的正确处理;③气道开放的正确处理;④负压吸引器的准备和口鼻分泌物的正确处理;⑤静脉通路的开放,每个要点10分,共50分。另外操作具有整体节奏感和现场急救感,操作的熟练程度给予加分制度,满分为10分。操作中增加患者尿失禁,作为附加题。满分10分。实践操作总共70分;理论考核满分50分。由老师出卷,涉及疾病的病因,用药,健康教育,以及注意事项。 2.结果 两组成绩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提高学生的能力试验组的理论成绩明显的高于对照班(P<0.01),实践考核也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 0.01)。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给学生进行完整流程的示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工作过程,并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利用了护理技能实训中心的资源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2,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团队合作更加有效,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4]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再依赖教师,而是习惯性地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查找资料,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会稍多一些,整个流程掌握慢一些,但是一旦掌握之后,不容易忘记,并且应变能力增强[5]。让学生在让学生在模拟工作情境中边护理患者、边学习知识,增加了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3.2 教师方面发挥“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教学资源,包括临床护理案例、教学项目与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突出了以岗位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参考文献 [1] 刘丽华.互动式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3):345—346. [2] 郎玉玲,安秋月,梁宇,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6):101—102. [3] 任海静,李丽英.《基础护理学》态度目标教学模式的探索[J].护理实与研究,2010,7(4):90—92. [4] 陈晓燕,顾仿亚,项春燕,等.临床护理教育实施护理程序的培养及思考[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02— 103. [5] 郭春红,曹枫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静脉输液法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5): 112-114.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

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岗位为基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按照“五步法”构建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企业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挖掘企业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从培训需求到培训课程的转换,为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课程,促进和提升员工在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能力,进而发挥着提高组织绩效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潜在作用。 培训课程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一定关联度的培训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来看,一个科学、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以岗位为基础,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递进性。基于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系统性和递进性,提出“五步法”来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确立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企业的职位族,初步构建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框架,从而为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指出方向。 1.划分职位族 把具有相同工作性质和相似能力要求的不同职位组成一个集合。首先,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分析企业价值流程,剖析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以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企业所有岗位划分为不同的职位族类。根据工作类型,通常可以把职位分为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技能操作类三类。其次,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和职位任职素质的要求,将不同的职位族类划分为不同的职位层级。根据职位的高低,通常可以把职位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层。 2.组建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三个职位类型、三个职位层级进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企业的二维培训课程体系框架(见图2)。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 [摘要]文章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为例,分别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及要点。 [关键词]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动态优化过程,它涉及两个层次:一是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课程开发,也就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课程整体结构和具体结构。课程整体结构即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具体结构即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设计。二是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其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突出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本文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例来阐述一门课程设计的要点。 一、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论证。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一门课程究竟要实现哪些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应深入相应职业岗位,考察其职业活动,结合区域经济需求,认真做好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论证。同时,对职业活动的实地考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定期跟踪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及时在课程目标中予以反馈。 2.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是课程的最终受益者和检验者,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关注学习者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先续课学习及掌握情况、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按需定目标。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XXX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参考格式) 一、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合一,在专家指导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 2、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前提,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结构。 3、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前提,本着“适度够用”原则,依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4、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组成。 四、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1、根据岗位确定能力模块,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 2、构建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 (1)通识类模块 (2)专业技能模块 (3)专业核心模块 (4)拓展模块 (5)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表

3、课时说明 五、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1、一体化教学环境 2、师资队伍建设 3、建设精品课程 4、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 5、建设教学资源库 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 6、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 (3)情景教学法 (4)案例教学方法 7、考核与评价的改革 8、总结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成果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

“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 摘要: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最终都是通过课程体现出来,因此,文章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发展轨迹入手,分析了当前高职校课程开发中普遍使用的四种模式的特点,并针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着重论述了它区别于其他模式的独特内涵和工作流程,以及目前在推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学习性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分析;学习情境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整合了理论与实践,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发展轨迹 纵观国内外,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大致包括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职业分析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等模式。 1.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这是我国传统的至今仍普遍使用的课程开发方法。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本科为模式建立发展起来的,许多课程开发事实上都是从高校相关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编成压缩教材。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时甚至是脱节的,难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 2.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即针对现有职业,按照学习理论和人的发展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移植过来的素质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其学习内容与职业活动联系不够紧密,可以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提供的只是一种职业预备教育。如近年来流行的“宽基础活模块”和“多元整合”就属于这种课程开发模式。 3.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它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开发模式。美国和澳大利亚实行的DACUM法,最为典型。此法在我国被称为CBE课程模式。CBE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分析为起点,但由于没有理清能力组合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在工作分析后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往往又回到学科系统化的老路上。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依我国情况来看,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高职《门店规划与运营》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主要适用于连锁店的选址、销售、理货、收银、防损、客服及店长等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而设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从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考核评价措施几个方面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门店规划;门店运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15-0222-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的革不断发展,以工作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项目改革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在《关于在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

实施。”明确指明了专业课程建设理念,指明了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然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于1998年由上海商学院率先创办,至今不超过十七年的历史。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创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该院的首批重点专业暨中央财政拨款建设的专业,应如何将本专业开办得更好?笔者认为,应着力建设好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真正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 一、工作任务分析 《2010年中国连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显示,由于行业发展加快而人才培育机制存在不足,连锁经营行业面临着人才荒。高职院校门店规划与运营这门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主要适用于连锁店的选址、销售、理货、收银、防损、客服及店长等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而设置的。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之本,创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境,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连锁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技能,从事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门店规划与运营这门核心课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连锁经营原理,后续课程有连锁企业信息分析、连锁企业推销技巧等。本课程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为代表的研究

1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二、建设目标 制定出适合“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各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方性和职业性。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实际需要,更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三、建设思路 根据“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区域内与学校有长期实训合作关系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作深入调研,同时对本专业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确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出发,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思路。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事企业某一工作岗位,完成该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都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之进行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就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 调研报告 为了制订我校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满足教育部和山东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潍坊市企业对汽修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 使方案能真正符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内涵,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山东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汽修企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 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 3、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4、通过上网了解国家示范汽车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职院校的建设及调研资料。 表1 被调查的主要企业的基本情况 (1)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汽修岗位的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所示主要为汽修专业岗位,其中汽车钣喷工包括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机修工主要是汽车维修与保养;其他管理岗位包括汽车保险、服务顾问、配件管理、,其后面的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钣喷与汽车维修,同时,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修这个三个工种都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对人员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也较高。而其他管理岗位就需要员工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网络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汽修一线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知识的调研。调查问卷专门针对一线汽修员工而设计,列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题目(见附件1),为了被调查人员方便填写,对每一题目列出了最多应用、较多应用、较少应用和基本不用的四个选项。 充分利用大量分布在潍坊大小汽修企业的我校多年来的毕业生的资源,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给予如何填写的简单说明。下面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情况统计: 我们选择汽车钣喷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70份问卷,收回了64份。 选择机修工作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了45份; 选择其他管理岗位,在一线员工中发放了30份问卷,收回了25份。 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其各自岗位上工作了半年以上,有的已超过2年,我们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总共收回134份。 我们还对5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车间主任、生产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了相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 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目的 按照电控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 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打造和谐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团队。为“十三五”时期 完成“启航工程”,落实好八个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 升三支队伍的关键性能力和素质。 使公司早日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 IDM 集成电路供应商。 二、 培训课程体系 集团培训课程体系是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 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每 位员工的言行习惯。 (一) 集团胜任力模型 序号 纬度 胜任特征 战略思维 1 战略认知 综合分析能力 决策能力 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掌握应用能力 2 解决问题能力(制度流程执行) 专业、专注 创新能力 3 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和谐、高效) 4 素质养成 责任心 职业化 成就动机 5 工作视野 专业英语、自我发展能力 国际化

(二)培训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所有岗位 划分为三个职位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将职位族划分为七个职位层级。 2、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职位类型与职位层级进行组合,构 成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3、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从必备知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把各岗 位所需要的每个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为若干的行为要点(行为表现)。 不同层级人员在能力要素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层级人 员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的差异,逐一划分各层级人员应具备哪些相应 的行为要点,使得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5、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能力要求与课程的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卫生中职学校如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学校;学校“个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核心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当前,各卫生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使得就业与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脱钩”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卫生中等学校职业课程的发展。课程是学校实现自己教育理想,培养具人才的载体和手段。事实上,只有当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又形成和开发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形成了学校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形成以人的发展为理念,重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个人差异的课程结构。由此可见,以学校为本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大有势在必行之趋势。 理论意义: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卫生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对当前卫生中职教育现实发展的思考和体现其办学特色的需要。 实践意义:通过对目前我国卫生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各卫生中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构建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卫生中职院校重新审视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其使命与自身定位,发挥特色,将课程体系构建与特定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医学中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卫生中职院校实现以人为本,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课题的界定 目前,国内各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仍在延用着基于“学科中心”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先后有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是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减速器拆装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全真+仿真”的工作环境,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学生的机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减速器拆装评价激励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了较大区别,因此学校及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机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重要 意义。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教学(模拟)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工作任务,亦区别于常规的趣味性任务,是把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组织,形成具有职业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

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明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暗线。下面以装拆zdy型减速器为例,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课例剖析 1.项目名称 拆装zdy型减速器 2.项目背景分析 减速器拆装在传统教学中略有涉及,通常先由老师讲解拆装要点,接着示范操作,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减速器拆装对机械基础的学习有很大助益。 减速器拆装是继学习轴及轴系零件、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之后的综合应用。它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运用和实际演练,又为深入学习机械基础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通过研究学习,不但要解决理论问题,还必须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和探究能力。 3.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设备:减速器拆装多媒体软件、任务书(实训报告)与引导文、机械设计手册每小组一本、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每小组一台拆卸及测量工具:活动扳手,螺丝起、木锤、游标卡尺、钢尺、内外卡钳等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