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对于语言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存在性的解释、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一、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存在性的解释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交往和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存在的表现和载体。

他认为,在语言中存在着存在,语言的存在性不是靠心理或逻辑的形式来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反映出来的。

因此,语言的本质不是描述或传递信息,而是展现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一种把存在表达出来的存在。

语言通过词汇和语法的组合来描述存在的种种可能,它是真理的来源和基础。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事实,并进一步对于存在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语言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的本质是展示存在,它不仅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阐明存在的真相。

语言具有使存在显现的特性,它是让存在得到认识和理解的工具。

因此,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和体验。

海德格尔认为,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信息,更是存在的体验。

语言用来表达生命、时间、变化等存在的现象,使存在成为了艺术和文学的主题。

所以,语言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展现出人类存在的情感、理解和意义。

三、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语言和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存在通过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和展现。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就是存在,而语言的本质就是展示、揭示和包容存在。

因此,语言和存在是一体的,语言中存在着存在,它们互相联系和支撑。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存在和语言的关系被体现为存在即为语言,语言即为存在。

语言不仅仅是存在的一种体现,而且也是存在的载体和传播渠道。

语言用它独特的方式去表达人类存在的特性,并使存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同时,存在也通过语言的展现让人类深刻地领悟到存在的真相。

总之,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点具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他通过语言的存在性去揭示人类的存在、理解和探索。

海德格尔人与语言之家为家翻译

海德格尔人与语言之家为家翻译

海德格尔人与语言之家为家翻译
作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海德格尔对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人是语言之家,语言是人的居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海德格尔的看法中,我们的世界观和自我意识是由语言所塑造的,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涉及了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海德格尔在其所著《存在与时间》中,深入分析了语言和存在的关系。

他认为,存在是用语言进行的,语言是存在的意义所在。

人类不仅是语言使用者,更是语言创造者。

智慧和理解的开展都依赖于语言,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够认识外部世界,体验自我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成为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象征和符号。

但海德格尔强调,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概念和符号而忽视其背后的真实世界。

语言可以给人带来指引和启示,让我们深入思考人类生存和身份的本质。

海德格尔通过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了人类在世界上的唯一性。

他认为,作为一种存在,人类体验着世界和周围的一切。

同时,海德格尔也提醒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保持沟通交流,遵循自然规律。

在这个形而上学思想的框架下,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和他人交流的桥梁,同时,它也是我们与上帝或精神世界交流的工具。

语言不仅仅是人与人交流所使用的形式,也涉及我们与神
话、艺术、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总之,海德格尔的思想提醒我们,我们需要认识到语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类与自然和他人的交流需要语言的桥梁。

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存在,以及对世界和身份的真实理解。

海德格尔信奉纳粹主义的思想根源

海德格尔信奉纳粹主义的思想根源

海德格尔纳粹主义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很早就信奉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而且坚持很久,那么这与他的整个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关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西方世界的危机,海德格尔写道:到处充斥着败坏、危机、灾难、悲伤、整日的痛苦焦虑、政治的混乱、科学的无能为力和宗教的一无所能。

他认为,正是由于对存在问题的遗忘,才使西方文明陷入这种危机。

由对存在问题的错误解答,也就是把存在当作存在物,最终导致技术统治,而技术统治就是现代西方危机的直接根源。

技术发展到极点,就把一切,包括人自身,都当作可以进行加工的材料,以便得到某种产品。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发展的最危险的形式是美国式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它们要求无限制地利用地球资源和一切人类,欧洲就处于这两大思想的共同压力下。

与此同时,人们还都说技术只是工具,仿佛技术还听从人的指挥,这种幻觉让人认识不到自己的沉沦。

因而,只有重新开始对存在的追问,才能破除这些幻象,才能拯救欧洲。

具体地说,海德格尔认同国家社会主义有以下原因。

首先,海德格尔的国家社会主义观与当时的各种对社会危机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式思潮和共产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西方生活。

此时,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与政治纲领,才能与技术达成良好的关系。

海德格尔并不是完全与技术势不两立。

海德格尔反对的是技术的霸权,反对它对人的行动的控制。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要克服技术统治,必须要正确面对并解决存在问题。

没有对存在问题的解答,我们仍然只是技术所揭示出来的世界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

直面存在问题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因为它需要勇气和决心,因为它意味着面对着自己的死亡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勇气正是许多国家社会主义者的特征。

再次,海德格尔认为,他在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看到了对存在问题的正解答。

第一,海德格尔相信,国家社会主义者是坚定地既反对美国思潮又反对共产主义的。

第二,他们也蔑视空中楼阁的理论、专家、知识分子,相反,却相信人民的感情和感觉。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也是现象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以人类的存在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本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它试图从存在本身出发,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他将存在分为“存在性”和“存在”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具体的存在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来研究存在。

他认为,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常常掩盖了存在的真实面貌,所以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构,以揭示存在的本质。

通过解构,海德格尔试图找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存在的深入理解。

三、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思想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与时间的结合”。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过程,是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

只有通过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

2.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存在的决定和选择。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主动地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决定,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匿名化”的趋势,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质存在。

这导致了人们的存在变得虚无和空洞。

他呼吁人们要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义。

四、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

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通过解构和深入思考,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海德格尔的经典语句

海德格尔的经典语句

海德格尔的经典语句
海德格尔的经典语句包括:
1.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3.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4.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

5.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6.只有已经理解的人才会听。

7.最不抱希望的时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

8.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9.前行不息,无须迟疑和退避,健行于你寂寥的小径。

10.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11.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12.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这些语句涵盖了海德格尔关于人性、存在、语言和思等方面的深刻洞见,他的思想和言论不仅具有哲学深度,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

马丁·海德格尔主要著作有《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形而上学入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对哲学的贡献》《林中路》《什么被称为思考?》《理性的原则》《同一与差异》《思考的展示》《通向语言的道路》《关于科技的问题》《社会与反省》《克服形而上学》《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筑居思》《路标》。

马丁·海德格尔(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绽开的意思

海德格尔绽开的意思

海德格尔绽开的意思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

他的思想涉及到语言、存在、时间、身体、技术等方面,并在这些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和哲学语言。

其中,“海德格尔绽开的意思”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绽开的意思”最初出现在海德格尔的论文《时间和存在》中。

他认为,绽开的意思是存在的核心,而存在是世界的基础。

在他看来,存在并非是一个被分离开来的个体,而是一个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整体。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它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不是通过推理或预测来获取的,而是通过体验生活和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来发现的。

海德格尔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人类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不仅是感性的,而且也是意识形态和历史的。

他认为,人类的身体和语言是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媒介,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存在同世界和他人联系起来来实现真正的存在意义。

他提倡人们追求和谐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仅仅追求实现目标或达到特定的目标。

“绽开的意思”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独特概念。

它对于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和与世界交互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存在和绽开的意思,那么我们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他提出,“只有在了解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绽开的意思所包含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这是在当时传统哲学范式之外的一种思考方式。

它通过探讨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人类的存在价值,并提供了一种能够让人们真正发挥作用的方法。

也正因为如此,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建立现代哲学和人类自身的认知带来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世界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对外部世界和他人的联系,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他的思想也为其他哲学家提供了新的启示,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康德与海德格尔现象概念的区别

康德与海德格尔现象概念的区别

康德与海德格尔现象概念的区别康德(Immanuel Kant)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都是哲学界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在现象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康德集中关注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提出了“现象”概念的“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的理论框架。

而海德格尔则对现象学的研究更为拓展,提出了“存在”概念的“存在主义”和“存在境域”的观点。

康德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的角度和方法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康德对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人类的认识和理性能力上,他认为现象是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现象传感”和“现象概念”所构成的。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感觉和经验,另一个是理性和思维。

感觉和经验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刺激,而理性和思维则是通过思考和概念形成来理解和把握这些感觉刺激。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来实现的。

先验直觉是先天的感觉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和属性。

先验悟性则是先天的思维能力,它使我们能够通过概念来理解和组织感觉所提供的信息。

康德通过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建构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体系,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条件性。

海德格尔对现象的关注则更加广泛,他认为现象是存在的基本特征。

海德格尔通过分析日常生活和存在的经验,提出了“存在主义”和“存在境域”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是个体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是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方式。

存在主义强调人类的存在性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个体与世界的动态交互。

存在境域则是存在的区域和环境,它包括了个体、世界和时间的维度。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是“尘世存在”,即从事于世俗和日常生活的存在。

他强调存在的具体和实在性,认为存在通过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来实现,而世界则是存在的表现和意义。

其次,康德和海德格尔对于现象研究的方法和取向也存在一些区别。

康德注重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过程,他关注认识的主观性和条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01112 陆锦怡
[在世之在]
海德格尔说: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本真的实存并非某种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之上漂浮的东西,而是对这种日常生活的有所作为的把握。

”那种试图通过抽象使自己凌驾于日常意义的日常状态之上的哲学是空洞的。

为了表述这种根本性的内在性和嵌入状态,海德格尔使用了这样一个合成词in-der-welt-sein,意为“在世之在”或“在世界中”。

我们是在世界中与他人相遇的,‘这一世界正是那个烦心着的四处环顾着的此在的根本处所’。

我们是“在活动中”获得了与他人相遇的决定性方式。

“在世之在”就是一种“共在”。

结果,我们不能成为我们自身。

[常人/闲谈/沉沦]
“我们不是我们自身”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存在是一种人为的产物。

自我从自身异化出来,并且成为一个人,一个“常人”(theyness),它戏剧性地表达了真实此在向异化状态、平均状态、非本真性、公众意见和无责任能力状态退化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他人,没有人是他自身。

我们使自己的实存屈从于一种无形无状的“常人状态”或“异在”(alterite)’状态。

继之而来的是“无责任能力”(irresponsibility)。

从字面上看,它蕴涵着“无回应能力”(nonanswerability)。

“常人”从来就是“非个人”(no one)。

这个自身异化的人注定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自主性的人,因此也就是一个推卸其道德责任的人。

”谈话“(Gerede,理解为”talk“)一词具有无处不在的渗透性。

它不仅囊括了层出不穷的飞短流长和闲言碎语,喋喋不休的新奇谈论和陈词滥调,还有连篇累牍的行话土语和浮夸言辞,‘而且还以‘粗制滥造’的形式扩散到我们的写作之中’。

......它阻碍或遮蔽着那种批判的探索活动。

由此,与他人共在着的此在便出现在一间充满无休止的、空洞无聊的谈话的回音房中,一间进行着虚假交流(Pseudocommunication)。

然而,“‘沉沦’还具有更深一层的肯定性意义。

正是由于非本真状态、‘常人’、‘谈话’和‘猎奇’的存在,此在才意识到它自身的丧失,它才能够为回归本真存在而奋斗。

......‘沉沦’变成了一种必要的先觉条件,它使人面对着这种存在论的挑战。

”以非本真状态为必要条件,我们“摆脱了自身”。

我们心中有一种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感觉。

一旦我们对这种空虚加以鞭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熟悉外表便荡然无存。

正是在这些时刻,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

这个忙碌而又空虚的此在陷入一种不可思议的迷茫之中。

正是在这种迷茫中,此在在自身之外渴望着和追求着。

[畏(Angst)/烦(Sorge)/良知(Gewissen)]
畏是这样一种情感,正是它使得我们的在世之在成为问题,成为值得追问的对象。

同时,畏也是这样一种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它,日常实存的实体特征和复杂的背景不可避免地意识到存在论之物(我们将看到,死亡在其中具有优先地位)的压力,并且,它对这种压力敞开自身。

因此,畏是本真状态的一个标志,是对“常人”加以拒斥的一个标志。

烦和真正“自我”不可分割。

向着被自我自愿承担的死亡,也就是说,向着自由本身,此在坚决地筹划着(projecting)自身,并承担起他个人和社会的命运。

渴望和希望是烦的延伸。

因而烦既为“自由存在之可能性”奠定了基础,又使这种可能性成为必然。

无忧无烦的人是不自由的。

正是Sorge使人类生存具有意义,使某个人的生活富于意味。

在任何真实的、为实存所具有的外观上,去在世都意味着去烦、去担心。

所谓“良知的呼唤”是一种内心的会话:“良知的会话是在缄默方式中独自不断地进行的。

”良知的召唤既清晰又直接。

它们既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又不能诉诸语言表达。

良知(Gewissen)是一种吁求,它要求“常人自身”回归存在“自身”。

[绽出]
海德格尔说:“一切意识都以作为人之本质的绽出地被思的生存为前提的,而这里的本质意味着:人之为人现身而为的那个东西。

”(《路标》),“此在不仅绽出地生存(ek-sistiert),而且也固执地持存(in-sistiert)”(《路标》),“作为时间化之绽出的-境域的统一,时间性乃是超越性之可能条件,因而也是奠基于超越性之中的意向性之可能条件”(《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人的‘属人存在’,直接地并经常地依赖于对存在问题的追问。

人通过对存在的追问,通过使自己独特的‘现存状态’(extantness)’成为疑问而获得自己的本质。

”“他必须并且只能通过语言才能这样做。

此在和语言是相互限定的。

追问存在即是追问它的Sinn——它的‘意思’,它的‘意义’,它的‘意图’。

[无/真理/去蔽]
实存是存在的对立用语。

实存(即existence)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它的意思是‘处于......之外’或‘在外在于存在的情境中去在’。

对希腊人来说,只要他们仍旧沐浴者‘此在’(Dasein)和当下在场状态的光芒,‘实存’所意指的必定就是‘非存在’(nonbeing)。

海德格尔说,我们可以将存在写作无。

这种无(Nichts)绝不是空洞无物(nihil),它不是存在的否定。

在英语里,nothingness(无)一词完全可以被分解为no-thing-ness,它意指着一种现成状态,一种实存着的‘此处状态’,当然,这种‘此处状态’不能被简单归结为任何特殊的现存之物或特殊物体。

他指出,从根本上说,真理与‘无’相联系。

然而这种‘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毁灭’(Vernichtung),它就是Nichtung,这是一个无法翻译的具有新的含义的旧词。

词中所含有的‘否定’意义已经变成一种积极的、富于创造性的力量。

这种‘否定’含义剥夺了‘此在’的自明性和它习以为常的怠惰,恢复了它在面对存在时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惊奇状态。

海德格尔把希腊语词aletheia(真理)译解为‘去蔽’(the unconcealed)。

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就是那种显示或照亮‘存在真实’(它的实存即一种存在的真理)的‘无遮蔽状态’。

[存在论之时间:过去-现在-将来/向死之在]
“德语的‘现在’写作Gegenwart,海德格尔用连字号将它改写为Gegen-wart,并将它的意思解释为‘awaiting-toward’(等待)或‘waiting-against’(在一旁等待)。

......因此,‘现在’是一种‘伴随之在’(being-along side)的方式。

通过日常生活的目的,决断从精神的涣散状态中记忆起现在,并使这种被意识到的时刻成为一种‘烦心’期待的‘出窍状态’。

在本真的时间性中,‘伴随之在’还是一种‘对行将到来的东西的等待’。


“在Gewesenheit(过去)或‘过去状态’之中,......存在的这种过去状态并不像我们通常对它的使用所提示的那样,是一种死板的、被动延伸的、固定的时间维度。

相反,Gewesenheit是未来的根本动因。


[”本真的“ 言说/存在]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人便居住在这个家中。

那些进行思考(die Denkenden)和创作诗歌(die Dichtenden)的人们就是这个家的看家人”,“如果说现代人对语言的使用已经变得陈腐不堪,......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人的真正本质以及他同存在的本质联系仍然保持在湮没无闻的状态之中。

”在德语中,本真的语言写作Rede(讲话),理解为‘speech’(英语,‘讲话’),理解为与逻各斯密切相关的“此在的speech”。

从根本上说,存在生存并贯穿于语言之中。

人们之所以说出是或否,只因为他在本质上是一个讲话者,即这个讲话者。

这是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是他的负担。

“只有追问,才是真正的思想的虔敬。

”(海德格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