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以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

合集下载

姓氏、语言、相貌、性情、禁忌、教育——康乾时期燕行使眼中关于满族的几个问题

姓氏、语言、相貌、性情、禁忌、教育——康乾时期燕行使眼中关于满族的几个问题
史料 说 明一方 面他 也认 为满族 无姓 , 一方 面说 明他对 另 一个 问题 也很 疑 惑 : 赵 ” 汉姓 , 族 怎 么采 另 “ 是 满
用 了汉姓 ?燕 行使 对满族 姓 氏 的认 识 与疑惑 , 明相 当一个 时期 朝鲜 人没 有搞 清楚 满族姓 氏问题 , 说 当然
同时也说 明满 姓 问题很 复杂 。
为野猪 , 等等。就是说 , 满族的先祖在氏族部落时期也 因图腾 而有姓氏。《 三朝北盟编 ・ 女真史》 记载 了唐末 3 0个女真通用姓氏;金史》 《 记载了 9 个金代黑 白号两种女真姓 氏; 皇朝通志 ・ 9 《 氏族略》 则记 载清 代满 族有 66个 姓 氏 , 4 加上谱 外 的 3 3个 , 有 69个姓 氏。3可见 , 共 7 l 满族 先前 有姓 氏是毋 庸置 疑 的。
际情 况 尽管稍 有 出入 , 大致 是正 确 的。为什 么至 此燕 行使 们 才搞 清楚 上 述 问题 ?这 恐 怕与 此 前朝 鲜 但 人鄙 视 满族 , 其知识 分子 很少 了解 研究满 族有 关 。洪大 容 以后 , 朝鲜 知 识 分子 逐渐 转 变对 清 朝 的态 度 , 开 始正 视满族 , 了解研究 满族 , 遂搞 清 了上述 问题 。

43 ・
从燕 行 录所反 映 的情 况看 , 燕行 使 基本 搞 清 楚上 述 问题 是 在 乾 隆 中期 。 乾隆 二 十九 年 (74 , 16 ) 金 钟正 论述 过 :满人 大都有 七姓 , “ 日觉 罗 、 日那拉 、 日瓜 儿 甲 、 日舒 穆鹿 、 日傅察 、 巴雅 拉 、 日 日萨 克达 。觉 罗, 音教 卢 , 即皇帝 姓也 ”4∞。这 里 , ll 2 金钟 正不 仅搞 清楚 了满族 的姓 氏 , 而且 分辨 出 7大姓 。所 说 与实

清代民间职业的域外镜像——以《入燕记》为视角

清代民间职业的域外镜像——以《入燕记》为视角

2022年第1期边疆经济与文化(总第217 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 1. 2022 General.No.217清代民间职、业的域夕卜镜像—~以《入燕记》为视角王磊i2(1.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旅游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2.韩国全州大学,韩国全州55060)摘要:〈<X燕记》是朝鲜王朝文人李德懋于1778年以谢恩陈奏使随行人员的身份出使清朝所作,客观翔实地记录了燕行途中的见闻与人际交往,为研究清代乾隆年间民间职业提供了重要的补证,李德懋对中国境内农耕产业及田间生活产生浓厚兴趣,遇到过朝鲜王朝移民村落,留意了参丁、珠丁和貂丁的生活状态,记栽了挖耳匠、当铺、书店等市井商贾,对戏班、琴师、魔术、驯象、杂役匠人等各种职业都有细致严谨的观察3李德懋由衷赞叹中国民间商家诚实守信,但由于使团行程,《入燕记》对中国民间职业的记述难免呈现地域性特点关键词:燕行使;《入燕记》;李德懋;民间职业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 (2022) 01-0083-03清代到访中国的朝鲜使臣及其随行人员要将外 交公文及沿途见闻、感受等以日记形式一一记载,史称“燕行录”。

从1637年(崇德二年)到1894 年(光绪二十年)共258年间入燕使行共6料次,现今保存较完整的“燕行录”数以百计,内容包罗 万象,其中1778年朝鲜著名文人李德懋(A燕记》实录尤为引人关注。

李德懋(174丨_丨793),字懋官,号炯庵,又号雅亭、青庄馆,朝鲜完山(今全罗北道全州)人,为定宗大王别子茂林君十世孙。

公元1778年 (朝鲜王朝正祖二年,清乾隆四十三年),朝鲜王朝 派遣谢恩陈奏使团出使清朝,李德懋作为使团书状 官沈念祖的随行人员一同出使。

李德懋平素即怀有 深厚的慕华情结,《入燕丨2>〉开篇谈及这次出使即 难掩心中之喜悦,“沈蕉斋念祖充谢恩陈奏使书状 官,与余有雅,要余偕行”,不禁发出“联袂并辔,万里跋涉,足为友朋之韵事,亦不负男儿四方之志 也”的感叹,足见其对中国之行的向往之情。

值得关注的燕行录文献

值得关注的燕行录文献

值得关注的燕行录文献作者:左江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01期朝鲜王朝(1392—1910)建朝五百多年,与中国的明朝以及清朝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使节往来,仅朝鲜王朝初期的59年间,就向明朝派出了399次使节,平均每年达六七次之多,此后,朝鲜王朝派往明朝的使团每年都维持在四五次左右。

至清朝,从崇德二年(朝鲜仁祖十五年,1637)至光绪二十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1894)的258年间,朝鲜向清派出的使团达499次,平均每年差不多有两次,两国之间的交流仍很密切。

燕行使臣及其随行人员留下了大量燕行录(朝鲜派往明清的使节颇多不同的称呼,一般明代称“朝天”,清代称“燕行”。

使节及随从关于使行的记载一般明代称“朝天录”,清代称“燕行录”,此处统称为“燕行录”、“燕行使臣”),记载旅途情况及在目的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成为研究中朝历史及外交、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等的重要史料,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的重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韩国就开始了整理集辑燕行录的工作。

1960、1962年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选取31种“燕行录”,影印出版了两卷本《燕行录选集》。

七十年代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将其中的一部分译成韩文,并增加了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等数种,出版了《(国译)燕行录选集》。

两种《选集》共收燕行录三十多种,成为研究中韩关系史的重要资料,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此后,台湾学界也不甘落后,珪庭出版社于1978年刊行了《朝天录》4册,收入了19位作者的29种作品,吸引更多学者加入到燕行录的解读与研究行列中来。

但这一时期对燕行录的整理集辑工作似乎还只是星星之火,虽有燎原之势尚未真正蔓延。

直至进入二十一世纪,对“燕行录”的大规模整理出版工作才正式铺展开来,其中独领风骚的成果就是2001年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的《燕行录全集》(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以下简称《全集》)。

《全集》是林基中教授以近三十年的工夫收集编纂而成。

“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

“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

“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
情结”
宋玉波;彭卫民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通过对《燕行录》的考察可见,明清易代后,朝鲜在“中国中心主义”的概念上主观地将“中华”与“满清”分离,在政治上视满清灭明为“夷狄攘中国”而继续认同前明旧制为正统;在文化上固守先王法服,视清国为“蛮貊之邦”而不无鄙夷.这其中既不乏遵奉正统的高傲正义感,又存对明亡的惋惜与对清兴的无奈,甚至还有着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略带矛盾的历史正义现.透过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朝鲜燕行使者在中国的游历观感,不难发现朝鲜精英在文化与政治认同上的矛盾、复杂心理.朝鲜政治归属上的失落加深了其在文化上对胡风满俗的成见,而文化上的鄙夷又导致了他们与满清“蛮貊政治”渐行渐远.
【总页数】12页(P38-49)
【作者】宋玉波;彭卫民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11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由《燕行录》看清初朝鲜士人的华夷观——以李宜显《燕行杂识》为中心 [J], 谷小溪
2.《日知录》“素夷狄行乎夷狄”条校读记 [J], 张京华
3.明代朝鲜使节对永平府夷齐庙的认知——以《燕行录全集》为中心 [J], 张循; 李玥
4.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汉族士人形象——以朝鲜北学派人士的《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J], 徐东日
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考证 [J], 朱咏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康熙形象图们江论坛

《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康熙形象图们江论坛

《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康熙形象——兼与同时期欧洲语境中的康熙形象比较刘广铭1摘要:妖魔化与理想化是《老稼斋燕行日记》之前及其以后的燕行录所描述的康熙形象的基本表现形式。

而《老稼斋燕行日记》所描述的康熙形象则介乎上述两者之间,即表现出一种复杂化的倾向。

老稼斋是带着对满族及康熙的“前理解”加入到康熙形象创造的历史链环之中来的,并以其出色的形象化能力使自己所描述的康熙形象成为“有效应的历史”之一部分,从而进一步建构起后来者描述康熙形象的文本。

关键词:老稼斋;康熙;妖魔化;理想化Emperor KangXi’s Image in “the Diary of LaoJiazhai’s Life in Peking”--A Comparison with Emperor Kangxi’s Image in the Contemporary European ContextLiu-Guangming(The Military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of UFL, PLALuoyang, Henan Prov. 471003)Abstract: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ishing time of “the Diary of Laojiazhai’s Life in Peking”, there are two basic but distinguishing approaches, monsterization and idealization, to the depiction of Emperor Kangxi’s image in the Korean serial books about their journey to Peking. Different from monsterization and idealization, Kangxi’s image in “the Diar y of LaoJiazhai’s Life in Peking”is between them and appears to be a tendency of complication. Laojiazhai’s creation of the Kangxi’s image is mixed with a “pre-understanding”of Manchu and Kangxi. Due to the author’s outstanding skill in depicting Emperor Kangxi’s image, his creation and depiction has become one integrated part of the “effective history”and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those following creations of Emperor Kangxi’s image.Key Words: Laojiazhai, Emperor Kangxi, Monsterization, Idealization一、金昌业与《老稼斋燕行日记》《老稼斋燕行日记》是朝鲜朝士人金昌业出使清朝后所著的游记文学杰作。

朝鲜朝燕行使者视野下的清代中国东北地区民众生活习俗

朝鲜朝燕行使者视野下的清代中国东北地区民众生活习俗

弹絮 、 织作、 舂米 、 榨油之法等, 燕行使者都做 了 详细的介绍 , 这里不再赘述。
历 史的 变迁。
[ 关键词 ]《 燕行录》 ; 燕行使者 ; 清代 东北地区; 生活习俗
[ 中图分类号]K 2 8 .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2 — 2 0 0 7 ( 2 0 1 8 ) 0 1 — 0 0 2 7 — 0 7 [ 收稿 日期]2 0 1 7 — 1 0 — 0 6 【 基金项 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 员科研启动基金项 目《 近代 以来 东北地 区人 口与社会历史
寸左右 。“ 女子皆被服猗罗涂粉安坐 , 而其夫
则衣服褴褛 , 面貌惫恶 , 初见者皆认以为奴 , 凡樵 揉耕种春织汲炊等事 , 皆男子为之 , 女子则罕 出 门外 , 所业不过缝鞋绣履而已” 。 [ 1 ] ( 2 9 8 鲫 ’
下服 套 裤 , 比裤 子 略 紧 , “自膝 下 套 至 大腿 , 套
亦 是 祷子 , 脚上都是 穿“ 鞋 子” , 鞋底很高 , 大 约

区的耕作方式多以一家一户为主。春耕的时候 , “ 荷锄而出者 , 纷纷如 云。一家之作耕夫三 四十
人, 耒用双犁 , 或牛马或驴骡散耕 。一 田为十余 犁锄 , 制不 类, 用 长 柄 铁 丁 子 平 立 削 土 而 耘 之” 。 L 3 j ( 跖 ‘ 初不取深耕 , 仅破 土皮 而种谷 , 种后 以石作 圆筒 , 大如石 臼, 用驴拽之 , 横拽 、 倒拽 , 土 平如场 , 盖取其破块云” 。 [ ] ( m ” 关于中国东北农业生产 中储藏、 打谷 、 筛面、
“ 各 谷 中蜀 黍 尤 盛 , 牟、 麦、 稷、 粟、 大 小 豆 亦 有 之, 而粟 、 豆多于牟麦 或有大米 ” 。 [ ] 。 ’ 而 在 此

明清鼎革期间清朝与朝鲜之间朝贡外交的实态——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明清鼎革期间清朝与朝鲜之间朝贡外交的实态——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明清鼎革期间清朝与朝鲜之间朝贡外交的实态——以《燕行
录》为中心的考察
陈波
【期刊名称】《《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年(卷),期】2017(0)2
【摘要】明清鼎革期(1644-1683)是清朝与明朝残余势力争夺正统的殊死角力时期,不仅仅是中国内部“改姓易号”的朝代更替,也引发了东亚国际格局的大震荡.通过考察此期间朝鲜使行人员所撰的三十五部“燕行录”,可以看出朝鲜外交工作的重心集中于搜集清朝的政治军事情报,以因应华夷秩序的可能变局,从而最大程度维护地缘安全.但朝鲜士人对清朝毫无认同感,皆以燕都之行为畏途,视清人几如禽兽,公务之外毫无私人情谊,这反映出当时朝鲜与清朝之间的朝贡关系虽勉力维系但徒存形骸的实态.
【总页数】16页(P302-317)
【作者】陈波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古代朝鲜人眼中的俄罗斯人r——以《燕行录》为考察中心 [J], 潘晓伟
2.朝鲜开港前中朝宗藩体制的变化——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J], 王元周
3.由《燕行录》看清初朝鲜士人的华夷观——以李宜显《燕行杂识》为中心 [J], 谷小溪
4.明清鼎革期间清朝与朝鲜之间朝贡外交的实态——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J], 陈波
5.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汉族士人形象——以朝鲜北学派人士的《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J], 徐东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中国“燕行录”研究的历时性考察

对中国“燕行录”研究的历时性考察

对中国“燕行录”研究的历时性考察
金柄珉;金刚
【期刊名称】《东疆学刊》
【年(卷),期】2016(33)1
【摘要】中国的“燕行录”研究已经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燕行录”研究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研究、总体研究、作家作品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文献学研究五个方面;“燕行录”研究中,中、朝、韩的研究各有侧重,因此,今后需要进行系统的、带有具体问题意识的研究.此外,新的视角和方法的革新也非常迫切.
【总页数】9页(P102-110)
【作者】金柄珉;金刚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延边大学,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2.074
【相关文献】
1.古代朝鲜人眼中的俄罗斯人r——以《燕行录》为考察中心
2.朝鲜开港前中朝宗藩体制的变化——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3.明清鼎革期间清朝与朝鲜之间朝贡外交的实态——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4.明清鼎革期间清朝与朝鲜之间朝贡外交的实态——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5.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汉族士人形象——以朝鲜北学派人士的《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东方文学与东方学(学术主持人:王向远)·主持人语:本栏目所收四篇论文,虽然多出自年轻学者之手,但文章写得都颇为老道,思路活跃,选题新颖、富有创意,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

其中于俊青、杨俊杰的文章分别论述了英国的东方学研究、德国的印度研究,对于东方学与东方文学的学科建设研究都很有开拓性和启发性;韩国学研究专家徐东日的文章、郭雪妮与韩国籍学者闵子合写的文章,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中韩文学关系,发前人所未发,足资读者参考。

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以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徐东日(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18世纪上半叶,朝鲜朝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华夷观”的传统思维模式,客观地肯定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受到这种朝鲜朝“社会总体想象”的影响,金昌业等朝鲜朝的燕行使臣就塑造出了“丑陋”、“悍麑”但又勇武过人的满族人形象。

他们既描述了满族人怪异的体征,凶狠、顽劣的行为,更是凸现了满族人擅长骑射而生存、立国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朝鲜朝使臣;满族人形象;凶顽;怪异;擅长骑射[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043-05金昌业(1658—1721)是朝鲜朝中期的著名学者,其家庭是当时地位最高的名门望族,因而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安东金氏与中国素有渊源,金昌业的曾祖父、父亲、叔父以及长兄都曾以正使的身份出使过中国。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金昌业从小就对中国十分向往。

1712年,金昌业的长兄金昌集以冬至兼谢恩正使的身份赴燕京,金昌业也有幸作为“子弟军官”随行。

在赴华之前,他已经从父兄的谈话以及前辈的《朝天录》和《燕行录》中多少了解了中国的实情。

因此,他是带着对中国的“前理解”去考察中国的。

“而这种‘前理解’与当时朝鲜朝对清朝的社会总体想象又是不尽相同的。

”①金昌业此行撰写的游记是《老稼斋燕行日记》,其中记载了金昌业一行自朝鲜都城汉阳出发一直到中国都城燕京、再由燕京返回汉阳途中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在北京逗留期间所考察到的清朝的各种制度、方物以及与清朝文士交往的情况。

尤其对当时满族人的形象更是勾勒得相当生动、逼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鲜活且少为人知的重要资料。

在此,笔者将重点论述金昌业笔下的满族人形象。

收稿日期:2011-08-30作者简介:徐东日,男,朝鲜族,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教授,《东疆学刊》主编,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一满族人的形象首先体现在其种种怪异的体征方面。

在金昌业的“燕行录”作品中,有不少描述满族人怪异外貌的文字:兀喇总管睦克登……人小而眼有英气,语时如笑,甚慧黠,亦非雄伟人。

①五阁老在后殿月廊,余随裨将辈往见,清阁老二人同坐于北边一炕,汉阁老三人设椅炕下一带坐焉,各前置桌子,叠积文书。

清阁老一松柱,一温达。

温达短小,容貌古怪而有猛意,面赤黑须,髯少,一目眇;汉阁老一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容貌端整,眉目清明,须髯白;一萧永祚,奉天海州人,身短面长,前一齿豁;一王琰,江南太仓人,有文雅气而容貌丰盈,精彩动人。

温达、松柱相与语,汉阁老三人皆阅视文书,或俯而书字。

……尚书清瘦而身小,眼有精神,举止轻率。

侍郎在右者汉人,容仪魁伟,沉静有威,不轻瞻视。

左者容貌平常,清人云。

……此处天下人皆会,而形容各异,使汉人、清人、蒙古、海浪贼、喇嘛僧及我国虽同服色绝不相混,而惟清汉或不能分矣。

②以上引文在描述满族人的形象时,基本上是比照汉族人而加以描述的。

即在描述“李光地”、“王琰”、“萧永祚”等汉族官员时,使用了“容貌端整,眉目清明”、“有文雅气而容貌丰盈,精彩动人”、“容仪魁伟,沉静有威,不轻瞻视”等肯定性的语汇;而在描述“睦克登”、“松柱”、“温达”等满族人时,更多的是使用了“甚慧黠,亦非雄伟人”、“容貌古怪而有猛意”、“举止轻率”、“容貌平常”等否定性的语汇。

在以上褒贬色彩十分鲜明的语汇对比中,金昌业毫不隐讳地表明了自己的情感立场。

当然,金昌业在描述朝鲜朝语境中满族人形象时,也掺入了一些新的形象元素,譬如,他在描述满族人形象时,常常对满族人的“眼部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

譬如:“兀喇总管睦克登……人小而眼有英气”、“尚书清瘦而身小,眼有精神”,等等。

我们对满族人形象的研究最终都要落实到对其诸多文本的比较分析,而要比较完整地理解具体文本中的满族人形象,只有在其对话阐释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

因此,金昌业对满族人“眼部特征”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金昌业之前的不少朝鲜朝文人有关满族人的描述性文本追溯其源头。

比金昌业晚八年赴燕的朝鲜朝使臣李宜显,在自己所撰写的《庚子燕行杂识》中,更加集中而突出地描述了满族人的形象:“清人大抵丰伟长大而间有面目极可憎者。

膻臭每多袭人,言辞举止全无温逊底气象。

……路中见男胡率是疏髯,虽累十百人须髯多少一皆均适,绝无胡髯披颊者。

岂头发既尽剃,故髯亦剪繁略存,只以表丈夫。

”③在作者笔下,“男胡率是疏髯”,他们“须髯多少一皆均适,绝无胡髯披颊者”,而且头发“尽剃”、“髯亦剪繁略存”,从而“只以表丈夫”。

这是满族人区别于汉族人的一个典型的体表特征,可以说,这种怪异性是他者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可能是被描述为“面目极可憎”的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金昌业等朝鲜朝燕行使臣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多方面地接受了中国儒学“华夷”观的影响,认为人们只有束发戴冠才是文明的,才具有“礼仪”。

所以,也习惯于用发式来划分“华夷”,将“披发”视为夷狄的表征,视为一种落后、不文明的文化现象,从而大加贬斥满族人剃头辫发的习俗,而且通过他者化,极力夸大满族人的“怪异性”或“异类性”,使之最终被刻画成“丑类”的形象。

实际上,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习俗,应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发式并不分贵贱,也不代表文明与不文明。

剃发原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即“男子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去寸余,只留顶后中间长发,编成辫子,垂于肩背,除父母丧和国丧百日内不剃外,四周头发不得蓄长,要时时剃除,所以叫做剃发或剃头。

”④薙发垂辫这种发式源于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宗教意识。

萨满教认为,发辫生于人体顶部,与天穹最为接近,是人的灵魂所在,所以发辫为其族人所重视。

古代时,满族在战场上捐躯的将士,其骨殖如无条件带回故里,其发辫则必须带回,俗称“捎小辫”,这是满族天穹观的一种反映。

尤其是他们头发“尽剃”,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

满族长期以来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的吃穿用都出自山林。

满族男子一年四季常结伙进山,进到森林深处,十几日或几十日采集狩猎。

在深山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至于头发梳成什么式样,自然要放在其次,并且要服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即山势陡峭、林木遮天,在这里与野兽搏斗并采集山货,就需要剃头辫发,以减少树枝的刮扯;同时,前部不留发,还可以避免在跃①②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燕行录选集》Ⅳ,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89年版,120页。

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燕行录选集》Ⅳ,韩国民族文化促进会1989年版,119页。

马疾驰时让头发遮住眼睛。

他们颅后留一条大辫子,在野外行军或狩猎时,又可以枕辫而眠。

所以,负责外出狩猎或耕种的男子大多不披发,而在家从事家务和织布的妇女大多披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于是,满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就形成了其剃头辫发的习俗。

其发式可以用“金钱鼠尾”这四个字来概括,这种发型是将四周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如一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

随着满族的兴起和努尔哈赤的向外扩张,满族薙发垂辫的风俗就逐渐转化成了汉满两个民族间的政治斗争问题。

实际上,满族也是过分看重了“薙发”的作用,认为只要汉人“薙发”就能顺从满族的统治,而实际上反而更加深了两个民族间的内在矛盾。

在《庚子燕行杂识》中,李宜显不仅将满族人描写成“面目极可憎”的人物形象,而且将他们描述为“膻臭每多袭人”、“言辞举止全无温逊底气象”的“野蛮人”形象。

他尽管没有借助满族人的外貌特征直接把满族人比喻为“兽类”,但在他的意识当中,显然是没有把满族人视为同类。

在这里,作者所描写的满族人的生活习惯还是基本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历史上,满族是一个以狩猎、饲养为业兼事农耕的民族,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其饮食习俗简单古朴。

他们的饮食以肉类为主,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肉食“食谱”。

如女真平民日常饮食中的肉食品类有:肉粥,“止以鱼生、獐生,间用烧肉”;炙股烹脯,“以余肉和菜捣臼中,糜烂以进,率以为常”①。

女真贵族们的肉食品类则更多,常以木盆“盛猪、羊、鸡、鹿、兔、狐狸、牛、驴、犬、马、鹅、雁、鱼、鸭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多芥蒜渍沃续供列。

各取配刀,脔切荐饭”②。

女真人招待宾客肉食的情景曾载于《三朝北盟汇编》卷20所引许亢宗的《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一文中:第二十八程至咸州,“赴州宅,就坐。

……胡(女真)法饮酒,食肉不随盏下,供酒毕,随粥饭一发致前,铺满几案。

地少羊,惟猪、鹿、兔、雁……之类”;“以极肥猪肉或脂润切大片,一小盘虚装架起,间插青葱三数茎,名曰肉盘子,非大宴不设”。

除了“多畜猪,食其肉”之外,满洲人也经常食用各种野兽。

譬如:鹿、熊、貂、狍、獾、野猪、狐狸、水獭等。

其制作方法与食用方法也相当简便、粗陋,尤其是“他们惯常吃半生半熟的肉”③。

而且他们常喝的所谓热锅汤,是“以羊、猪、牛、鸡卵等杂种乱切相错烹熬作汤,略如我国杂汤,素称燕中佳馔而膻腻之甚,不堪多啜”④。

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膻臭每多袭人”的现象也是不足为奇的。

二满族的形象还体现在他们凶狠、顽劣的行为上。

我们还应看到,长期以来,朝鲜民族一直把女真人当做迥异于朝鲜人的“饥来饱去”的“兽类”进行描述。

他们“向背无常”、“见利忘耻”,既不讲信义,也毫无礼仪可言,这是毫无掩饰的具有贬斥意义的形象。

这里所指的“人面兽心”且“饥来饱去,见利忘耻”、“不识事理,不惯风教”的品格并不是特指个别女真人,而是作为整个女真人的民族品格来概括的。

出于这种“社会总体想象”,不少朝鲜朝燕行使臣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凶狠”、“顽劣”的满族人形象。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金昌业所撰写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中。

金昌业就曾遇到过使团的人员与“胡人”争吵的场面:朝饭行,主胡嫌房钱少,执申之淳不放,余以一扇与之始免。

⑤主胡出来有所言,而不可解,令书之文,亦不可解。

见其大意,欲加得房钱也。

副使裨将两人先入此家,余来而移住他处,故主胡以此归咎于余,欲以两人所许房钱并讨于我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