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阅读者感受美、欣赏美、体味美,进而获得心灵愉悦的过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如何促进学生审美思维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挑战。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由欣赏文本的艺术形式之美,到感悟文本的情感纯真之美,最终达到共振共鸣的“心灵交汇”之境。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及阅读思维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尊重并遵循阅读思维发展规律,改变以往由教师主导的阅读模式,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目的。
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从单纯欣赏文本的艺术形式之美,进而感悟到文本的情感特征之美,甚至要帮助学生达到“心灵阅读”的最高境界。
一、专题引领,开展“艺术阅读”
阅读的第一层境界是欣赏文本本身的“艺术形式”之美。
文学本身就是美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抑或是戏剧,甚至是说明文等文体,其音韵平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无不体现着作者们的匠心独运和精妙构思。
我校所选用的高教版职专语文教材,也选编了大量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章,并大都以单元为教学单位编排课文。
中职学生在进行初次阅读的过程中,首先感受到的必然是充满
感性色彩的“美好”,但是作为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完善的初级阅读者来说,到底“美”在哪里,又“好”在何处?确实无法用富有逻辑性的方式进行表述。
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利用现有教材的编排结构,针对每一教学单元集中的知识点和训练重点,进行专题阅读教学。
在专题阅读教学初期,教师应当和学生共同进行“精读”,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其目的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主阅读。
”即指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因材施教教给学生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知识点和阅读方法,为下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将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的阅读及课外阅读中去奠定基础。
仅以诗歌阅读专题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诗经·采薇》一诗,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质,如跳跃性、简约性、比兴性等特征,带领学生共同诵读涵咏,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之“渔”,诗词格律知识去鉴赏诗歌作品,例如分析同样选自《诗经》的《诗经·静女》一诗。
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布置赏析任务,并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歌作品,甚至安排学生进行赏析等活动。
至此,学生所学习到的分析方法已经内化成为一种能力,而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乘胜追击,继续分析其他诗篇,最终使学生真正掌握赏析之法。
同样,教师也可以进行散文专题教学,戏剧专题教
学等等,方法同上,即教师先授予方法,然后且由学生自由发挥,自主鉴赏,而教师适时点拨即可。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阅读”
“情感阅读”是阅读的第二重境界。
语文学科天然具备情感魅力,“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在对文本的艺术形式进行理性分析之后,教师要重视分析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只有通过作品中的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读懂文字后面的内容,才能明了作者的文思和用意。
所以,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趣,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导语、巧妙的点拨、动情的评讲和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欢乐之情。
例如在教授柳永《雨霖铃》一词时,教师可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词中的情节发生在东京城外,植满垂柳的汴河码头,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场骤雨刚刚下过,树梢上的寒蝉又如泣如诉地叫了起来。
在长亭送别的人慢慢地饮酒,细细地话别,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是起程的时候了。
这首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我国古代的缠绵送别图……”接着,用《雨霖铃》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
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看着课文
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词的境界,并自然而然地体悟到千年之前,柳永与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离别之苦,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了“情感阅读”的境界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荔枝的图片,并运用语音软件播放配乐朗诵《荔枝图序》一诗。
在声音和图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了荔枝的色、形之美,甚至可以由此联想到以往所品尝过的荔枝之鲜味,在情感上认同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自然也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
三、拓展延伸,启迪“心灵阅读”
阅读的第三重境界,即“心灵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语文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学科。
在这一重境界中,学生感受到的是“心灵”的自由与“灵魂”净化,是学生思想道德层次的一种提升,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元素,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例如阅读《项链》一文时,一位学生大胆提出质疑,肯定玛蒂尔德身上所具有诚实守信、自尊自强的优秀品质,教师对此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激发起学生自学和钻研的兴趣,整个教学过程生动且趣味盎然,在学
生心灵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同时,“心灵阅读”也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使阅读具有了强烈的主观性,他们会以自己的思
想认识、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来进行评价、分析,使得
对同一课文、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映。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开拓性阅读,还可以根据重点篇目为学生开设书单,将阅读延展开来,例如结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红楼》,根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等等,并开设专门的研讨会、报告会,甚至是作品续写、改编等等。
教师为学生在课内外创设了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学生于此受到启迪,启智明礼,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阅读教学课中,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有效教学策略,构建立体、情境感较强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情感体味和心灵共振,最终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其感受美、收获美、享受美,以实现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