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基地介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基地介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基地介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基地介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科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省医学支撑学科、浙江省创新学科、国家卫计委呼吸内镜培训基地、呼吸内科临床药物试验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试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国家PCCM首批专修基地和“呼吸危重症、介入呼吸病学、肺功能”单修基地。

现开放床位190张,其中RICU床位27张。临床上以肺癌和呼吸介入技术、呼吸危重病和呼吸道感染诊治、慢性气道疾病为重点发展方向。全面开展各种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包括复杂气道狭窄的硅酮支架置入、良性炎症性气道疾病的介入技术。呼吸介入技术名列全国前十。学科现拥有浙江省中医药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介入肺脏病学重点实验室、温州市呼吸循环重点实验室、温州市介入肺脏病学重点实验室。

PCCM科室有核心师资25人,涵盖PCCM医学的各个亚专业方向:感染、呼吸重症、肺癌、呼吸介入、肺血管病和慢性气道疾病、肺间质病和危重症、急诊医学和麻醉。核心师资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医学博士6名。科

室成员中有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才1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2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浙江省151人才5名、温州市551人才6名。2008年至今获国家自然基金12项、省部级课题10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科研重点方向为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机制研究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子机制。王良兴教授牵头完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机制研究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子机制”获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黄晓颖教授牵头完成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及中西医综合防治”获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项目首席负责人陈成水教授负责的项目“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慢阻肺危险因素、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获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资助。陈成水教授牵头完成的“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新发现及其诊治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特等奖。

专培基地负责人

李玉苹,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浙

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危重症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协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温医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从事呼吸内科临床30年,一直致力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呼吸感染和呼吸重症救治及呼吸疑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主要参与者参与《2016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南》,《中国成人HAP/VAP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制订。主持举办省级和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5次。主持浙江省自然、省科技厅课题2项,浙江省卫健委省部共建重大项目1项,温州市科技局重大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课题2项。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特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重症医学科科室介绍资料

重症医学科科室介绍

精品文档 XX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简介 如皋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XXXX年,是我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经过XX年的风雨历程,我院重症医学科茁壮成长,已从当年的只有X张病床,X台监护仪,X台呼吸机,逐渐发展为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抢救成功率高的重要科室,为全院危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精心的护理,得到了各临床科室的认可和支持。 我院重症医学科实际占地面积XXXX㎡,共设置床位XX张,分生活区、过渡区、监护区、污物处理区;平均每床使用面积约X㎡,并配有单人间病房X间(负压病房)、二人间病房X间、三人间病房X间、四人间病房X间,四人及以上病房X间。重症医学科编制床位占全院编制床位比例2%,现有主任医师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治医师X名,住院医师X名,医师、床位比为X,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和监护治疗技术。护理方面我院重症医学科共有护士X 名,护士、床位比为X,有科护士长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管护师X 名,先后有多人曾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均为科室骨干力量,责任心强、护理经验丰富。 我院重症医学科现有多功能监护仪每床X台,有创多功能监护仪X 台,鸟牌Vele、Draga、伟康等呼吸机X台,转运呼吸机X台,无创呼吸机X台,血液滤过机X台,血气分析仪X台,床旁X光机X台,心电图机X台,多功能除颤仪X台,亚低温治疗仪X台,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等各多台及中心吸氧、中心吸引等。 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全麻等大手术术后生命体征不稳、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心肺复苏术后、DIC、ARDS、各型休克、重症胰腺炎、各型中毒、ARF、多脏器功能不全、各型急慢性呼吸衰竭、严重心衰、严重电解质紊乱、重症感染等,为全院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支持及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ICU收治范围及标准(科室分)

ICU(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范围及转入转出标准 第一部分 ICU收治病种范围 ICU的病人来源一般可分为四个方面:(1)急性可逆性疾病。对于这类病人,ICU可以明确有效地降低死亡率,疗效肯定。(2)高危病人。这类病人以患有潜在危险的基础疾病但又因其他原因需要进行创伤性治疗的病人为代表。ICU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3)慢性疾病的急性加重期病人。ICU可以帮助这类病人度过急性期,以期望病人回到原来慢性疾病状态。对于这类病人,ICU有较好的效果。(4)急慢性疾病出现不可逆性恶化,如大出血但无法有效止血、恶性肿瘤病人的临终状态等等,ICU无法给予这类病人有效的帮助,故他们不是ICU的收治对象。 以下病种门急诊在通知ICU科医生后可以直接收入ICU科。 ICU收治病种的范围主要有: 一、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后 二、各种类型休克 三、急性呼吸衰竭 四、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发作 五、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六、重症哮喘 七、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 八、急性心功能衰竭 九、严重心律失常 十、高血压危象 十一、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衰 十二、重症胰腺炎 十三、大出血 十四、严重创伤、多发伤无急诊手术指征 十五、急性神经系统损伤 十六、急性重症肌无力 十七、重症感染、脓毒症 十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十九、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二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二十一、急性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致伤性因素所致的损伤 二十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二十三、原因不明的急性昏迷、晕厥、抽搐等 二十四、其他急性因素或突发事件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 ICU各病种收入及转出指征: 一、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后 收入指征: 不明原因或急性因素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均应收入ICU继续进行监护与治疗(不包括病程晚期的心脏停博及暂不能搬动者)。 转出指征: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不再需要对呼吸、循环等各项参数进行严密监测,也不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二、各种类型休克 收入指征: 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有下列休克的基本临床表现 收缩压<10.7Kpa(80mmHg),或原收缩压降低4 Kpa(30mmHg)以上,并伴有下列二项: 1、意识障碍; 2、皮肤湿冷; 3、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400ml或<17ml/h; 4、代谢性酸中毒。 (二)各类型休克(低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经扩容及初步病因治疗后,生命体征仍不平稳者。 转出指征: 休克纠正,无继发性损伤存在,病情基本控制。 三、急性呼吸衰竭 收入指征: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有引起急性缺氧和/CO2潴留的病因存在并以下之一: 1.一般鼻导管吸氧不能纠正低氧 2.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不能立即纠正而需要一段时间或进一步 治疗 3.引起其它系统功能障碍或代谢紊乱

重症医学科重点专科总结

重症医学科重点专科总 结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重症医学科市级重点临床专科建设 项目工作汇报 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就近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自2011年8月开始,我科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市级医疗特色专科建设,现将医院的基本情况及科室近三年来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一、医院概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綦江医院、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坐落在美丽的綦河之滨。始建于1940年,历经70余年的发展,始终秉承“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核心理念,现已建成为一所医院占地面积76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800张,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并与多家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开展合作,成为其托管医院或教学指导医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承担着渝南黔北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诊急救任务。医疗服务范围覆盖綦江全区并辐射到邻近的贵洲、巴南、江津、万盛等地,总服务人口超过200万。2010年6月,医院被列为重庆市首批三甲医院建设单位。医院紧紧围绕建设三甲医院的总体方案,以打造渝南黔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强化医院管理及内涵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 二、专科概况 科室成立于2007年,于2011年成为重庆市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2012年搬迁到新外科大楼,科室用房面积为1600平方米,设有28张监护病床,实际开放床位20张。拥有每张床配备完善的独立干湿分区吊塔系统和床旁监护仪,拥有迈瑞T8中央多参数监护仪15台,进口高端有创呼吸机15台、无创呼吸机2台,进口微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1

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评定细则.doc

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评定细则 三级医院是跨区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服 务等功能的医疗机构。承担着提供专科(包括特殊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急重症 和疑难复杂疾病,接受二级医院转诊,对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的任务,承担培养各种高级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省市级以上科研任务。加强呼吸学科建设已成为三级 医院最重要的问题。 本标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卫生部(卫生计生委)《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 意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016 年修订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 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临床技术标准(2011 年版)》、《国家临床重点 专科呼吸内科评分标准》制定,同时参照国际现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 科)的建制和体系。PCCM科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涵盖科室业务建制、人员建 制、设施建制、管理建制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广泛征求的意见后,形成本建设和评定标准(试行版)。并根据我国国情,在三级医院PCCM科设立培育、合 格、优秀和示范单位四级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业务建制至少包括专科门诊、专科病房、内 科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MICU)或呼吸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肺功能室、 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呼吸内镜室等业务建制组成,并具有相应的管理架构。具体要求如下: (一)医疗能力 1、硬件设施

(1 )病房:设立专门的PCCM科,设立隶属PCCM科的内科危重症监护治 疗病房(MICU )或呼吸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 (2)门诊:设立普通呼吸专科门诊、呼吸专病/ 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 烟等)和专家门诊,附设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并配置专科护士。 (3) ICU 病房:有隶属于PCCM科的 MICU 或 RICU,并具备相应的硬件设 施、技术和人力资源(包括医师、呼吸治疗师、专科护士等)条件。 ( 4)呼吸内镜室:PCCM科拥有独立的呼吸内镜室,有经过呼吸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应用各级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呼吸专科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5)肺功能室:设立有肺功能室,有单独的检查室及相应的检测设备,有专职的肺功能医师及肺功能技师。 (6)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由经过专业培训、拥有睡眠呼吸障碍(SBD)相关诊疗知识的专职人员负责,开展睡眠呼吸监测与SBD治疗。 2、诊治疾病和相关诊疗技术 PCCM科具备独立、规范处理常见疾病、疑难疾病、危重症的条件和能力,特别是疑难危

重症医学科科室分级管理管理

重症医学科管理小组 组长:阿力普斯迪克(副主任医师)成员: 2013年03月

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法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重点质量控制科室,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了一项管理方法: 1.针对关键环节建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输血管理小组,病历质量管理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小组,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小组,护理质 量管理小组,医保管理小组,消防安全管理小组,教学管理 小组等十个质量控制管理小组 2.制定个质控小组的职责,要去切实履行职责,每月对所管专项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并记录。 3.质控小组每月月底的周一将工作记录包括检查结果,整改措施等交给科主任。 4.科主任查看个质控小组工作记录后,对质控小组工作中不足进行指导,修订质控小组制定的整改措施。在每个月月底的 周六召开全科会议,就可使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讨论,分析。并对质控小组检查结果,整改措施进行公布和 分析。 5.全科人员安照质控要求认真工作。如此周而复始进行质量管理,控制,不断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2013.03月

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流程每月质控小组按职责检查,培训,指导 月底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月底科主任查看,检查质控小组工作,召开全科会议 指出本月医疗护理存在问题,公布质控结果,整改措施科室人员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2013.03月

重症医学科科管理及各种职责 一.科行政管理小组受院领导任命委托,全面负责全科医疗,教学,科研及职工政治思想教育,人才管理培养,科室管理等工作。二.科行政管理小组由科主任,副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完成,介绍院领导,院党委直接领导和相关职能处室的指导。 三.科行政管理小组的基本工作职责是:及时传述,布置院领导和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将上级指示精神落实到科室全 体成员的具体活动中,力争及时,全面,准确,高质量地完成 各项工作任务,并有所创新。 四.科行政管理小组依法对全科室实行全方位管理,带领全科室成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心爱护全科室成员,及时反映, 汇报职工的正面要求,帮助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充分发挥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鼓励职工刻苦钻研业务技 术。 五.科行政管理小组应组织科室成员定期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职工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促进科室发展和提高医疗护理质 量作贡献。 六.科行政管理小组实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独断专行的工作作风。管理小组定期开会,研究部署工作,遇有重大问题, 及时研究解决。 七.科行政管理小组提倡奋发向上,刻苦奉公,勇于奉献的精神,反对一切不良风气和违规违纪行为,实行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

重症医学科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科室介绍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XX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简介如皋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XXXX年,是我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经过XX年的风雨历程,我院重症医学科茁壮成长,已从当年的只有X张病床,X 台监护仪,X台呼吸机,逐渐发展为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抢救成功率高的重要科室,为全院危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精心的护理,得到了各临床科室的认可和支持。 我院重症医学科实际占地面积XXXX㎡,共设置床位XX张,分生活区、过渡区、监护区、污物处理区;平均每床使用面积约X㎡,并配有单人间病房X间(负压病房)、二人间病房X间、三人间病房X间、四人间病房X间,四人及以上病房X间。重症医学科编制床位占全院编制床位比例2%,现有主任医师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治医师X名,住院医师X名,医师、床位比为X,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和监护治疗技术。护理方面我院重症医学科共有护士X名,护士、床位比为X,有科护士长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管护师X名,先后有多人曾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均为科室骨干力量,责任心强、护理经验丰富。 我院重症医学科现有多功能监护仪每床X台,有创多功能监护仪X台,鸟牌Vele、Draga、伟康等呼吸机X台,转运呼吸机X台,无创呼吸机X台,血液滤过机X台,血气分析仪X台,床旁X光机X台,心电图机X台,多功能除颤仪X台,亚低温治疗仪X台,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等各多台及中心吸氧、中心吸引等。 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全麻等大手术术后生命体征不稳、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心肺复苏术后、DIC、ARDS、各型休克、重症胰腺炎、各型中毒、ARF、多脏器功能不全、各型急慢性呼吸衰竭、严重心衰、严重电解质紊乱、重症感染等,为全院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支持及各器官功能支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三年每年均出院约XXX人次危重症病人。 开展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技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持续中心静脉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全静脉营养、肠内营养、血液净化技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 我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未来的道路上将会持续完善,不断进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修招生

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修招生简章 一、基地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由我国著名肺病学家、防痨事业奠基人之一吴绍青教授于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肺科发展而来。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挂靠单位,兼管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在PCCM学科规范化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呼吸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成为首批国家试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8年6月24日,中山医院以现场评审全国前十的优异成绩,获评全国PCCM 科室规范化建设项目三级示范单位。2019年1月19日中山医院还被认定为全国PCCM专修基地以及6个专科单项规范化进修基地。 二、基地主任: 宋元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上 海市教委特聘教授,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 务委员,上海市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呼吸病学会感染学组组长。 担任Respirology副主编,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 副主编, Am J Physiology-lung 编委。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973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参与自然 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150余篇,SCI论文130余篇,引用5000余次,申请到专利7项,转化2项,参与制定诊治共识三项,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参编教材3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

重症医学科科室介绍

XX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简介 如皋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XXXX年,是我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经过XX年的风雨历程,我院重症医学科茁壮成长,已从当年的只有X张病床,X台监护仪,X台呼吸机,逐渐发展为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抢救成功率高的重要科室,为全院危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精心的护理,得到了各临床科室的认可和支持。 我院重症医学科实际占地面积XXXX㎡,共设置床位XX张,分生活区、过渡区、监护区、污物处理区;平均每床使用面积约X㎡,并配有单人间病房X间(负压病房)、二人间病房X间、三人间病房X间、四人间病房X间,四人及以上病房X间。重症医学科编制床位占全院编制床位比例2%,现有主任医师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治医师X名,住院医师X名,医师、床位比为X,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和监护治疗技术。护理方面我院重症医学科共有护士X名,护士、床位比为X,有科护士长X名,副主任医师X名,主管护师X名,先后有多人曾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均为科室骨干力量,责任心强、护理经验丰富。 我院重症医学科现有多功能监护仪每床X台,有创多功能监护仪X 台,鸟牌Vele、Draga、伟康等呼吸机X台,转运呼吸机X台,无创呼吸机X台,血液滤过机X台,血气分析仪X台,床旁X光机X台,心电图机X台,多功能除颤仪X台,亚低温治疗仪X台,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泵等各多台及中心吸氧、中心吸引等。 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全麻等大手术术后生命体征不稳、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心肺复苏术后、DIC、ARDS、各型休克、重症胰腺炎、各型中毒、ARF、多脏器功能不全、各型急慢性呼吸衰竭、严重心衰、严重电解质紊乱、重症感染等,为全院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支持及各器官功能支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招生简章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招生简章 一、科室简介 1、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建设情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前身分别为创建于1892年的成都仁济医院内科及创立于1937年的成都肺病疗养院,1953年合并入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1975年设立内科呼吸组,1984年正式成立呼吸内科,2012年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是我国第一批被批准的硕士点,第三批被批准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学科,以及2011年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排名全国第三。连续5年,在复旦版最佳专科声誉评比中排名全国第四,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呼吸病学第二、结核病学第四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设有1病房、18病房、结核病房、呼吸ICU,上锦院区、温江院区共6个病房,合计床位292张,下设有肺功能室、呼吸内镜中心、呼吸病学研究室等,并与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保持紧密合作。已开设专科门诊及亚专业组包括:慢阻肺、哮喘与气道疾病、肺血管病、间质性肺部、肺结节与肺癌、睡眠呼吸障碍、罕见病、肺移植、以及戒烟门诊。目前我科每年平均诊治门诊病人十余万人次,住院病人万余人次。对于内科及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内科重症、以及罕见病与少见病的诊治水平居国内前列。拥有独立的

内科ICU病房,备有最先进的机械通气和其他监护、抢救设备,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病学研究室为国家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是“985”工程建设平台的重要成员,由国际知名的研究人员从事该领域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先后完成了数百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部、卫生部、四川省的多项重大课题的科研任务,以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多项重大课题。 具有百年优良传统的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医护队伍,使我科的医疗、护理质量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有医、教、研等各类人才近20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人。94.7%的医生拥有硕士以上学位,70%的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我科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多家大型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绝大多数医师均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经历。与国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使我科医疗技术与科研水平同步发展。 我科承担了华西临床医学院大量的教学任务,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呼吸治疗系、口腔、法医、基础、护理等专业本科生教学,以及留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并承担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1997年在我国率先创立了“呼吸治疗”大学本科专业,在2014年设立呼吸治疗系。我科至今已培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

重症医学科工作计划总结

2017年度重症医学科工作总结 2017年度我科全体护理人员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领导下,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以“保证患者安全、提供满意服务、创建护理品牌”为目标,认真落实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在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全科同志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在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认真细致的做好了每一项护理工作,较好的完成了2017年度的各项工作计划,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护理业务方面 1.2017年是我科室快速发展的一年,收治危重病人总数、创造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前年大幅度的提升,2017年度我科共收治危重患者人,其中院内转入人,术后转入人,抢救危重患者余例次,抢救成功率高达90%左右,23台呼吸机使用率90%以上,2台床旁血滤机使用率70%以上,为医院其他临床科室的业务开展提供了最坚强的后盾,全年业务收入万余元,再创历史新高。 2.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规范护理技术与操作流程 (1)充分发挥专科护士作用,由专科护士担任组长科室分别成立了静疗小组、压疮小组、呼吸治疗小组和导管护理小组,每组成员根据个人兴趣自愿报名,然后护士长统筹安排,将专业小组各成员分配到各临床护理组中,保证每组有一名个专科护理组的成员,在专科护士的协助下制定规范的护理常规与专科护理流程

在呼吸机治疗师的协助下制定了患者脱机前、脱机后的护理常规,制定了SBT实验、文丘里吸氧的标准操作流程,逐步规范了有创呼吸机的使用与护理,大大降低了有创呼吸机的带机时间,提高了危重患者的脱机成功率,通过改进气道温湿化方法,大大提高了气道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伤口造口方面,由专科护士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伤口造口知识的培训,针对高危患者的评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评估细则,保证护士能够正确的识别压疮的高危患者,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针对不同分期的压力性损伤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与指导,使压疮的处理更加正确有效,压疮的发生率较前大大降低,治愈率较前明显提高。另外针对压疮的描述与记录,建立了记录模版,帮助护士正确描述与记录压疮情况,使护理记录更能体现专业性。 在静脉治疗方面,由专科护士制定了中心静脉导管和静脉留置针的维护流程与手册,规范了护士对静脉导管的护理,目前初步在科室开展了B超引导下的静脉穿刺技术,解决了危重患者静脉穿刺困难的难题。 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1.科室全体人员除参与护理部组织的定期业务培训外,还始终围绕2017年度初制定的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对科室各层次人员进行系统、严格的培训,每月安排高年资护士对各层次人员进行护理理论知识授课一次,此外,科室还会针疑难、少见的病种及时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保证护士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护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第八条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第九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第十条医院相关科室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能力,能随时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床旁B超、血液净化仪、X线摄片等影像学,以及生化和细菌学等实验室检查。 第十一条重症医学科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重症医学科每天至少应保留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第十二条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 第十三条重症医学科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宜接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 第三章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重症医学科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五条重症医学科应当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医疗、护理、医院感染等管理部门应履行日常监管职能。 第十六条重症医学科收治以下患者: (一)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 计划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规范化建设项目2018年计划 南京 2018.1.17

目录 1.项目介绍及2017年总结 2.PCCM学科建设标准及参与流程 3.2018年PCCM会议计划

项目背景及目标 ?推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参照国际现代PCCM 科完整建制与体系, 把我国PCCM 科建设成为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新高度?全面建设我国PCCM 专科医师的人才梯队,显著提高我国PCCM 科整体水平,满足 日益严峻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需求?由CACP 、CTS 、健促会共同发起,推进PCCM 科规范化建设 项目背景 项目目标 ?呼吸系统疾病是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危险因素之一,成立独立而规范的呼吸与危重 症医学科至关重要。?2016年12月30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会,PCCM 入选国家 专培首批三个试点专科之一,建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成为国家意志。?我国PCCM 科建设面临不规范、不完善、不均衡的发展现状,推动学科的规范化 和现代化建设培训学科人才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制定综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标准 ?二级医院PCCM 科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级医院PCCM 科规范化建设标准 1.制定标准 2.参访 3.科室建设 4.监督考核 5.认证授牌 2.示范中心参访 ?2年内组织1000家医院赴参访基地实地 参访一周 ? 参访人员要求:必须为科主任或副主任 3. 提交申请,规范科室建设 ?各单位完成参访后,参访结束后,可自愿 申请参加审核认定 ?根据PCCM 科的建设标准,返回原单位进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建设 5. 认证& 授牌 ?3-6个月建设期,之后由专家组进行审核, 依照PCCM 科规 范化建设标准,医院线上申报结合专家组实地核查,根据审核 情况确定评定等级 ?由CACP 、CTS 、健康教育促进会、国家呼吸病质控中心、呼吸专科医联体共同挂牌认定 PCCM 科规范化建设项目计划 ? 各单位应如实在协会平台中月度上报PCCM 科室建设进展 4. 监督& 考核

icu科室个人年度工作总结.doc

icu科室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一年来的护理工作由于院领导和科主任的重视,支持和帮助,内强管理医学教育网外塑形象,在护理质量,职业道德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缺点,有待进一步改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第一篇:icu科室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转眼间本年度工作已结束,今年的icu临床护理工作带给我很多感悟和收获。一年来,在科领导及同事的帮助下,经过自身不断努力,工作上较以前有了一定进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把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病人为中心。 icu实行的是24小时无陪护制度,每位住进icu的患者所有的治疗、护理以及吃喝拉撒的生活照料全是由我们完成。 在icu工作的护士,都有这样一个愿望,要把我管的病人管理得干净清爽。每天早上晨间护理第一件事就是为患者进行全身温水擦浴。说出来你们不信,我们碰见几个很久没洗澡的病人,掀开被子,全身发出难闻的汗臭味,用毛巾一擦,皮屑直掉。当我们用几盆水帮一位老人擦洗完后,他连声说:“谢谢,谢谢,太舒服了。”

大多数重症病人是不能讲话的,及时发现问题,靠的就是护士的眼睛和经验。 “咳嗽,再咳一下,用点力气,”我们经常在吸痰的时候,鼓励清醒、气道开放的病人增加咳嗽的次数,气道湿化后患者一阵呛咳,痰立刻从人工气道往外喷,来不及就会喷到护士的衣服和身上,“刚才很不错,来,再咳一次,”尽管谁都知道衣服脏了,要立马换衣服,可我们眉头都不皱一下,继续鼓励病人咳嗽,清理干净。如果病人状况好转,咳嗽次数增多,吸痰有效,我们就会很高兴。 二、以能力为基础 icu属综合性科室,病种杂,病情变化快,没有过硬的医疗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操作技能根本无法从事此项工作。为此,科里的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争当业务骨干、操作能手,每位成员都熟练掌握深静脉穿刺、有创动脉穿刺测压及呼吸机的应用,整体业务技术水平名列前茅。全体成员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三、以纪律为保证 能坚持24小时连续应诊及首诊负责制,认真执行icu工作制度、抢救制度、出诊制度、转科制度、会诊制度、三级医师

重症医学科简介

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各种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一级医学学科。它通过对因各种原因导致危及生命或处于危险的病理生理状态、并且有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的危重病人,及时采取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手段,应用先进的诊断、检测、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各种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危重病人提供全面规范、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最大程度挽救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生存后的生活质量。ICU(Intensive Care Unit)即重症监护病房,是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病区。我院ICU 是个年轻的新型科室,创建于2011年,隶属于急诊科,共4张病床。近年来随着我院蓬勃飞速地发展,重症医学科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的基础设施 ICU位于住院大楼五楼楼,建筑面积500m2,根据我院总床位600张,扩建的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4张,占总床位数的2%。其中设有10张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8m2;ICU配备2个单间病房,每间面积为20m2。在ICU的整体布局上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ICU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并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ICU 安装有8个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每2床1套。 先进的医疗设备 ICU 4张床均为电动多功能床,静态负载量达250Kg以上,能够随意调整背部、腿部、床体高度及床体前后倾斜度,背板倾斜≥70°,腿部倾斜≥30°,前后倾斜±12°±2°,整体升降高度500~750mm。病床防护栏折转灵活方便,配有可拆卸式床头、床尾板,并配备防褥疮床垫。每床配备功能完善的吊桥和吊塔系统,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6至20个,氧气接口2个,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设备安装实现干塔与湿塔分离,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ICU配有先进的中央监护站,对每个病人的24小时情况实时记录,并配有报警打印系统。每床配备进口GE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每床配备1台进口西门子呼吸机,1个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1台输液泵和2台微量注射泵(双道),另配备6台肠内营养输注泵。ICU还配置了12导多功能心电图机、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设备、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光导纤维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体外起搏器、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ICU科室简介

ICU科室简介 我院ICU的前身是外科ICU。 早在1991年随着外科的发展,设置简易外科监护室,负责外科重大手术后病人的监护,当时没有专责的医护队伍,由外科管理。1996年重新组建并改名为外科ICU,隶属于大外科,有专责的医护队伍,负责大外科及其他手术科室重大手术和危重病人的监护、诊治和抢救,时有床位7张,专职医生4名,护士8名。随着医院业务的发展和新医院的搬迁,1998年组建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综合性ICU,属于医院的一级分科,由医务科直接管辖,拥有22张病床,是一个封闭式的综合性ICU。2002年11月,综合ICU内设置心血管监护中心、神经监护中心和呼吸监护中心,总床位22张,成为国内率先进行专科配置的现代化综合ICU之一。2003年增加床位3张,使总床位数增至25张,科室业务也在不断发展。 现我院ICU是珠三角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危重病治疗抢救基地之一,无论规模、管理模式、技术力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国内享有盛誉。 目前我院ICU有专职医生12名,其中副主任以上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护理人员58名,主管护师以上4名,呼吸治疗师1名、物理治疗师1名。拥有美国惠普最先进的中央监护系统2台、多功能床旁监护仪25台,进口多用呼吸机25台,华南地区首台智能输液治疗监护管理系统和胃粘膜PH值监测仪各1台,彩色多功能B超机1台,多功能除颤器2台,心肺复苏仪1台,纤维支气管镜1套,医用低温毯8张,床边血糖仪2个,床边血气分析仪2台,胸肺部物理治疗仪1台,微量注射泵51台,输液泵25台、营养输注泵16台、病人自控镇痛泵8个、

及复温毯、床边心电图机、床边X光摄片机、等先进医疗设备一批。以及中央空调,洁净、消毒系统、中心供氧、中心压缩空气、中心吸引等先进设施。 我科除了能对各类危重病人进行连续的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动态的酸碱平衡血气分析监测、肝功能监测、肾功能监测、血糖监测、免疫功能监测、营养状况监测及部分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外,还能对有必要的危重病人进行有创的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契压监测以及心输出量监测、胃粘膜pH值监测、组织氧输送监测等。通过这些动态、定量的监测,捕捉病人瞬间的变化,根据变化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危重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我科各级医师均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动、静脉穿刺插管、快速熟练进行气管插管、插管困难经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气管切开术和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吸痰、肺泡灌洗术,医生护士应急能力强,对各种突发事件以及病人的各种变化均能镇定地作出快捷反应、准确处理。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有创或无创的机械通气技术对病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应用人工肝技术治疗各种肝功能衰竭病人,应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各种肾功能衰竭、各类急性中毒病人。

ICU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介绍 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一门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广义的CCM包括一切随时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疾病或综合症。我院的重症医学科目前是我市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综合性ICU,湖南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我科五个重症监护区全部为三十万级层流病房,现有固定床位18张。配备了Dr?ger Fonta E、S系列悬吊系统,MINDRAY BeniView T8中央监护系统,PB840、Dr?ger Evita XL、SIEMENS Servo-S等系列呼吸机,Vigilance连续性心排量监测系统,OLYMPUS纤维支气管镜和纤维胃镜,GEMBRO Prismaflex和百特Aquarius等品牌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机,GRE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及生化检测仪,脑电频谱监测仪(BIS),双向波除颤仪,控温仪,体外震动排痰仪等先进设备。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5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6人,呼吸治疗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大部分成员均至广州、北京、武汉、长沙等地进修学习。 我科主要收治各类型休克、脓毒血症、心肺复苏术后、多发伤、复合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持续抽搐状态、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慢性循环功能衰减、急慢性肾功能衰减、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重大手术后的危重病人、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此外,我科积极投入到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抢救,在我市禽流感、甲流感、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救治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我科领先的治疗措施及技术:1、困难气道的处理,我科能熟练应用困难喉镜、食道气道盲插喉罩、经鼻盲目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快速经皮(扩张)旋转气管切开等先进的技术确保气道的安全;2、先进的呼吸机治疗技术:使用先进的Dr?ger Evita XL 通气机,应用Open Lung Tool对严重的ARDS患者进行肺开放及肺保护治疗,应用SmartCare/PS对患者进行自动脱机训练;3、全面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4.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集束化治疗,全面的呼吸、循环和内环境监测,紧紧抓住黄金时段的综合抢救成为了我科的经典治疗之一;5、完善的镇静镇痛技术,医护陪同下的每日唤醒成了我科的专业特色;6、通过Vigilance连续性心排量监测系统及肺动脉导管对患者进行最全面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我们提倡终身学习,有计划的夯实自己。坚持晨会后15分钟的业务学习,每年每位医师有计划地外出学习培训至少1次,鼓励年轻医师攻读研究生学位,鼓励科研与创新。其中《临床智能脱机模式与传统脱机模式在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的比较》,《Swan-Ganz漂浮导管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经皮扩张、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血症的临床研究》等相继申报怀化市科研立项,论文相继发表。

重症医学科-岗位职责

重症医学科岗位职责 一、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岗位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承担临床科主任的全部职责,是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确保重症医学科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及合理的治疗。 2.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应是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参与医院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工作。 3.本岗位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 4.在重症医学科病房工作至少五年以上,具有相应重症医学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症医学的进展情況。 5.每天24小时、每周7天能够保存通讯通畅,能够随时在病房从事重症医学科临床及管理工作。 6.具有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协调的能力,能参与检查、评价医院内合理利用重医学科医疗资源的情况。 二、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相应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协助主任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2.主管分管床位的一切医疗工作。安排毎日工作(转入、转出等)。每日查房,随访转出患者,负责手术前、转科前患者的检查。检查每日医嘱及执行情兄。做好家属的日常解说工作。 3.具体负责教学和进修、轮转、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下级医生

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特殊技术操作。修改下级医生书写的病历、医疗文件。审签出院及转科病历。考核住院医生的日常工作能力和水平。 4.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患者发生病危、死亡或其它重要紧急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主动参与科室医疗纠纷接待工作。 5.完成院内和院外会诊、出诊任务。若有紧急任务呼叫,必须立即赶到病房或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6.危重患者的转入或者病情突然加重时(如:心跳骤停等)负责现场指挥,组织并保证各项紧急救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7.主持疑难、死亡病例的临床病历讨论及重要会诊。 8.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常规,检查医疗、护理质量。 9.检查重要仪器的保管、使用和维修等情况。检查特殊药品的保管使用情况、物资储备及消耗情况,设备报修等。 10.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11.积极钻研业务,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汇总、整理并保存各种监测资料填写登记卡片,及时总结经验。 12.本岗位具有相应危重症医学执业资格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担任。 13.在重症医学科病房工作至少5年以上,具有相应重症医学科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的进展情况。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 专修及单修招生简章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为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54年,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医疗卫生系统重点专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大重点发展学科、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暨南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以及是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我科现有2个普通呼吸病区、老年呼吸病区、南沙分院呼吸病区共160张,1个RICU、1个负压病房和6个附属功能单位(包括肺功能、呼吸内镜、呼吸专科/专病门诊、呼吸睡眠监测室和呼吸实验室、门诊呼吸诊疗室)。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及市级课题。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6项,主编教材《临床肺部感染病学》,参与制定多项指南及专家共识,发表的核心期刊100余篇,SCI论文10余篇。科室注重教学工作、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承担医学院的多项教学任务,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专修基地,科室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至今“呼吸实用诊疗新技术学习班”已举办9届,为全国各级医院培养众多技术骨干。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专培)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是呼吸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拟开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进修(简称PCCM专修),依照PCCM专培的核心内容,将专培的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制定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进修培训基地认定细则(试行)》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规范化进修培训内容与细则(试行)》,并成立PCCM专修单修基地。目前国家PCCM专培评审中,将医生有无通过PCCM专修单修培训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全国首批PCCM专修基地和肺功能、呼吸治疗和RICU 单修基地,为了使更多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能更专业化地开展呼吸内科诊疗技术,拟向全国招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技术进修医生。此次各科目均设招生计划,为切实保障专修单修培训质量,招生名额有限。符合课程招生要求的医师、护士和技师均可报名,录取的学员将完成统一培训内容和结业考核,考核合格后将由行业协会统一颁发证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