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PPT

说课稿PPT
说课稿PPT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信息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我省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会创建和制作文字幻灯片,对ppt软件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学习在powerpoint 2003中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的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ppt将经历由初步感知到体验的过程升华。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依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及自选图形,调整图片大小与位置,设置自选图形格式。(2)会将图片设置为幻灯片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经历几种方式制作图文并茂幻灯片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制作出合适美观的幻灯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操。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用评价来考察学习状况,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掌握几种方式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

教学难点是:设置图片为幻灯片的背景

二、教法、学法分析

(接下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上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主张思想较独立,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的生活采用“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

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的主导作用。

(二)学法分析

有效的信息技术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二、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计5分钟)

首先○1师生谈话交流:我们的家乡都有哪些美景?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家乡有代表性的美景。在学生欣赏照片时,我提出要求,今天老师要让同学们当一回小导演,用我们的智慧导演出一部宣传我们家乡的ppt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家乡的美景,你们愿意吗?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制作之前我给同学们两个作品欣赏一下,展示两个作○品:一个是纯文字的介绍;一个图文并茂的介绍。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更加生动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交流、照片欣赏,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作品对比的方式,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达到课使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预计13分钟)

1、学插入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

探索是信息技术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掌握几种方式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把本节课化为四个任务。在每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开始,先把事先准备好的范例教学的文字和图片发给学生,然后课件展示这前三个小任务,出示任务一:在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衣锦坊”的图片出示任务二:在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衣锦坊”

出示任务三:在第二张幻灯片中,插入自选图形,“星与旗帜”中的“横卷形”在学生操作前,我先让学生通过观看短片回忆:在word中我们都学过插入图片、艺术字及自选图形的方法,告诉学生幻灯片操作方法类似,可以自己探究,也可以边看书本14-16页。

放手让学生开始动手尝试完成这三个任务,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精简性的点评和鼓励性的评价,鼓励完成出色的学生当小老师做上台演示,为下面的操作打好基础。

2、设置图片为幻灯片背景

接下来,是第四个稍有难度的任务,我是这样引入的:

刚才老师巡视了一下,觉得你们这些小导演的基础很扎实,看来一个个都是电脑小高手。接下来老师要提高难度了,你们敢不敢挑战?那就请各小组一起来挑战吧

展示任务四:怎么设置图片来做幻灯片背景呢?

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演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的操作,从反馈中我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个环节,我设置为)

(三) 合作学习释疑解难(预计5分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新事物会有很多疑问,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发问所碰到的问题,由此来了解他们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估计学生会提出的一些问题:

1、艺术字里的文字打错了,除了直接删除,还有其它更改的方式吗?

2、图片太暗了,有什么办法变亮?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会先让其他学生帮忙思考一下,一起来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会重点讲解工具栏的使用。

(四) 实践创作展示评价(预计15分钟)

“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的知识综合性的再创造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学习了新知识以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所以我给学生最后任务:

打开文件夹中的“我的家乡(设计篇)”文件,完成如下的任务:

1、插入本组图片中的一两张图片;

2、根据图片设计艺术字标题;

3、用一句话简介图片中的景或物;

4、利用工具栏给图片及艺术字化妆。

“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在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

的机会,肯定他们的细微进步”完成作品后,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谈创作过程,

学生进行互评,教师及时给与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将自己探索到的、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主动的运用到新问题的解

决上,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互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反馈以促使学生改进学习,评价应重在表扬鼓励,

不管做得怎样,也要让学生感到成功,激发他们再次创作的兴趣。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预计2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引用书

本的活动评价表,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这节

课掌握得知识进行了解

教学反思

设计好一节,我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再修改:

1、是否授之以渔

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尝试,并积极引导学生把旧知

识和新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形成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为以

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是否注重实用

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有关,实用性强,学生兴趣会更浓。

3、学生是否能够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课堂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勤于动手,敢于创新,作为老师我要

经常反思,自己是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能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经常

的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

石狮市青莲小学林彩云篇二:说课稿ppt写作要点

说课稿ppt写作要点

一、语言表达,紧扣言行;概括要点,一目了然

教师、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讲解,讲述,板书

读,写,说,听,听写,问,答,

思考问题,演板,表演,讨论,练习

划分段落

用语干脆利索,简洁明了。

(例《看云识天气》)

二、步骤清晰,内容实在;顺序合理,完整无缺

(一)教材分析(分析教材)

[ppt显示课文特点与单元要求的总体概述] (二)总体设计(基本设计)[ppt显示教学要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ppt单页显示全部环节] 阅读理解,回答三个问题: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钱梦龙)

1、整体感知。(浅层次理解。)

读。(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朗读。特别是短文,诗歌。抒情文,哲理文。(兼顾生字词)

(初中阶段强调朗读,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范读、帯读)

或:默读,(快速阅读;跳读;略读等),整体感知。

提问:

“写了什么?”

“你有何感受”“有何感想”“有何想法”“有何看法”“有何评价”

【根据具体课文,确定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等类型、种类、顺序】

[ppt显示提问,显示答案]

2、提问或交流:理解“怎样写”。(整体理解。较深层次。)提问:

课文是如何展开这一内容的?(回答:先,然后,然后??)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人,事,景,物,理,地??)?

【一般课文都适用,长篇课文尤其有必要。以此把握课文布局、线索、构思、脉

络、思路等。如:范进中举,孔乙己】

[ppt显示提问,显示答案] 3、提问或交流:理解“为什么这样写”。(整体理解。更深层次。)

如何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是围绕什么线索(中心)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文章的写作视角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ppt显示提问,显示文章结构图] 4、提问或交流:理解作者的用意,归纳主题。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的中心(思想、论点)是什么?

文章为什么用了这样的题目?(用这个题目的用意是什么?)

【例如:“变色龙”】

[ppt显示提问,显示答案]

5、理解作者(可以根据课文需要放在不同的地方。)

《再别康桥》教学过程:

范读;自由读;齐读;

整体感知:诗意是什么。

解题,作者介绍。

[ppt显示作者介绍]

6、局部理解课文。

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内容:注意意义、感情色彩、措辞、句式特别的句子;

注意修辞手法;

注意风格。平实,质朴,含蓄,委婉,蕴藉,

幽默,犀利,愤激,慷慨,奔放,豪迈?? [ppt显示语句、段落] 方式:

读:

齐读;带读;分组齐读;指定诵读;

提问:

哪些句子不易理解?(意思难以理解?)

哪些句子语带双关?语意含蓄?

你感到哪些句子读起来有特别的感觉?

你感到哪些词语读起来有特别的感觉?(用法特别?)

找出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找出故事主人公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均是)

你希望背下哪句(些)话?

【对于低年级而言,单纯朗读、背诵即是品味】

【在提问之前,一般都有朗读。特别是低年级、朗读的课文】

[ppt显示提问,显示句子,显示答案]

7、课堂练习。或者比较阅读。 [ppt显示练习题,显示答案]

8、课堂小结。课文内容、学习过程、学习主要环节或内容的小结。

[ppt显示学习主要环节] 或者复习课文。

或者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理解文意。上述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可以认为是理解文

意。包括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等之类。其思路是由浅入深,由淡到浓,由模糊到清晰,由感

性到理性。其过程可以归纳为由“整体——局部——整体”。】

【《孔乙己》问题设计:

1、谈谈你心目中的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留给你的大致印象?)

2、让你感动的场景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呢?感到生动的呢?

3、简单归纳一下,课文写了孔乙己的哪几次出场。

4、评价一下孔乙己。(谈谈你对他的认识或看法)

5、总结一下,孔乙己是一个什么形象。

6、有人说,孔乙己很懒,是吗?你知道他为什么懒吗?

7、孔乙己的悲剧,原因有哪些,分析分析。

8、很多人关注了课文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认为有很深的用意,你的看法

呢?

9、你喜欢这篇小说吗?给点儿理由。】

三、前后照应

1、教材简介与教学要点、教学方法呼应

2、总体设计与教学过程呼应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要点、教学方法。

四、注意细节

布局概要,先行介绍。

第1次,介绍说课内容的全部环节第2次,介绍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技术细节。

显示说课人;

画面、颜色、字体;

幻灯放映链接;

播放方式篇三:《初识powerpoint》说课稿

《初识powerpoint》说课稿

广丰县杉溪中心小学陈文彪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广丰县杉溪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系列教材《信息技术》小学版五年级第1课《初识powerpoint》。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的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初识powerpoint》是江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powerpoint是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汇集在一个作品中,用它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简单方便,较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 的操作,对powerpoint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powerpoint的多媒体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powerpoint;学会启动powerpoint,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幻灯片上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的方法;理解建立新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不同命令。能力目标:能用powerpoint制作三页幻灯片;具有一定探索新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自主、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产生愉悦并受到感染;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幻灯片上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的方法。教学难点:“新建”命令和“新幻灯片”命令。

二、教法阐述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在考虑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的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核心,让学生变知识的灌输对象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从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教学环境

由于本课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学生展示powerpoint生动实例让学生感受powerpoint的广泛应用和魅力,在欣赏、赞叹之余,教师顺势提出:这都是powerpoint的功劳,这里面既有文字、图片、声音,又有动画,效果非常好,你想不想也来用powerpoint做一个电子幻灯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制作出更精美的幻灯片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必将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发挥出个体强大的内驱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一:启动powerpoint。

学生机广播,教师介绍powerpoint与word都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办公组件,有很

多相同之处,你能联系word的启动方法来启动它吗?交流启动的几种方法。

任务二:新建幻灯片。

教师紧接着启动界面,在“新建演示文稿”的窗口演示建立“空演示文稿”,在弹出的“新

幻灯片”对话框内选自动版式中的“标题幻灯片”,学生比较“新建演示文稿”和“新幻灯片”,

讨论交流;学生操作,在第一张幻灯片上的相应框内输入文字(以“我的杉小我的家”为题

作为本课任务,介绍自己的母校,本页添加校名、班级、姓名等文字)。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学生评价。

(三)、引导自学,探索发现

任务三:插入新幻灯片。

说明优秀的演示文稿要充分表现某一主题往往需要多张幻灯片,学生自学课本第4页,

同桌合作,交流,完成插入第二张幻灯片,指名完成的出色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全

班交流。

任务四:给幻灯片的文字改变字体、字号。

由于学生已有在word中改变字体、字号的基础,因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实现知

识的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是独立自学课本,可以是4人组成学习

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主动邀请老师加入探讨等。任务五:保存幻灯片。

任务六:幻灯片放映。

对初步完成的作品进行放映。可以观看到其制作的效果如何,并让它展示出来,使学生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任务七:关闭powerpoint。

(四)、个性练习,提高技能。

在此基础上,提出让学生制作两页简单的演示文稿——我的班级。这个环节给予学生充

分的空间,题目可以自拟,幻灯片内容可以自定,充分体现个性,展示学生个性。教师巡视

指导。

(五)、评价反馈、指导激励

指名学生展示作品,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其他学生评,

教师从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色彩协调、操作正确、叙述有条理等方面指导学生评价,最后

教师评价。

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

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篇四:说课稿ppt(1) 《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说课稿

定安县金鸡岭学校——刘琼连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6页到67页的内容。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中关于人民币教学的唯一单元,是在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和使用人民

币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

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在现实的情境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

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预设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2. 能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人民币的换算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学情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在生活中用人民币买过东西,所以他们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人民币的一些小常识,为此,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和合作的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认真研读了教材之后,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对教材进行了创新处理,使知识呈现生活化、认知过程活动化、现实问题数学化、课堂氛围情绪化,打破了教材的编排模式,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学生能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认一认、分一分、换一换、付一付”在互助合作、讨论交流中多动手、动脑、多思考,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我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购买商品情境,并每个小组准备三个信封,里面装有面值不同的人民币学具。

六、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二)合作交流,认识人民币(三)动手操作,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四)实践应用,加深理解元、角、分的关系(五)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真实人民币。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钱)你们知道钱的作用吗?揭示课题:大家知道买东西的时候要用到钱,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钱有不同的名称,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设计意图】:这一设计让学生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认识人民币

我是这样设计的: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认钱活动,让学生拿出第一个信封里的钱,在小组里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人民币的。然后通过幻灯片出示1元、1角、1分的纸币和硬币来说明从数字和汉字相结合的方法来辨认,利用人民币上的头像、国徽适时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并让学生谈一谈怎样做才是爱护人民币。接着

追问:你会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吗?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再幻灯片出示两种分法,引导学生明白: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有两种:纸币和硬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交流、探索、归纳初步感知我国人民币币种及分类,有意识

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动手操作,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习1元=10角 1角=10分

教师出示场景图,问学生:“东东想买一本1元的练习本,可是他没有1元的钱,都是1角1角的,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请同桌两人拿出2号信封,用学具摆一摆。学生会想到数10张1角就可以,于是课件展示1角1角地出示,学生齐数:1角、2角……10角,,这样就引出了“1元=10角”。板书:1元=10角

这时老师接着问:“如果1分1分地继续数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于是课件展示1分1分地数,数到10分时,引出1角=10分。板书:1角=10分

【设计意图】:用数一数的方法学习“1角=10分”、“1元=10角”,可以让学生在经历数的过程中,体会到这种加一加的思想,这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孩子们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2、学习教材67页例2,同桌间进行换钱游戏。

课件出示五角、五分、二分人民币并提问: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小组交流怎样辨认这些人民币。接着追问:1元可以换几张5角?5角是几个1角、5分时几个1分、2分是几个1分?让学生拿出第三个信封里的学具同桌进行游戏。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引导他们表达换钱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启发:1枚1角可以换几枚2分?几枚5分硬币可以换1枚1角的硬币?1枚5角可以换多少枚5分?【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认识人民币,掌握元、角、分的十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换钱游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3、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学生跟着唱,适时对学生进行

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养成节约的良好品质。

(四)实践应用,加深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我是这样设计的,幻灯片展示:

1、(想想做做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巩固人民币等值间的购物;

2、(想想做做第2题)算一算,让学生巩固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买1元2角玩具车,你会付钱吗?有几种付钱方法?

4、(想想做做第4题)哪两种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1元钱能买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五)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小结: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外实践:1、回家数出自己积攒的人民币;2、帮妈妈购买物品,观察商店里物品的标价。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反思提升。

七、说教学板书

认识 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八、教学效果预测

1、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的密切联系,在换币、付币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培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了简单购物。

2、可能存在的问题:

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学生对分的理解模糊。在算一算时容易把纸币与纸币相加,硬币与硬币相加。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金鸡岭学校刘琼连

一、基本情况

这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数学科教学工作,共有学生3人。学生的年龄偏小,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经过我一年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人民币的认识、空间和图形等等。但是,仍然有美中不足,为此,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做好今后的教学工作,现将本期的工作情况作简单的总结如下。

二、取得的成绩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作出反思。

2、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篇五:ppt简单设置说课稿

为母亲节献礼说课稿

――powerpoint 2003 的简单设置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邵原二中――张巧霞,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为母亲节献礼――powerpoint 2003的简单设置》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部分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制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章从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软件动手制作一个“为母亲节献礼”为内容的多媒体作品。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添加文本框、图

片以及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采取

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

教学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目标:

(1)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横排、竖排文本框、图片的方法。

(2)学习给幻灯片中各个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够体悟母爱,从而学会感恩母亲。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在幻灯片中添加文本框、图片等。

2、教学难点:给幻灯片中各个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供做示范的演示文稿。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归纳总结”的四步教学法。在整个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指导者、促进者。

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归纳总结”来自主构建自己的知

识体系。

三、说学法

学生在每一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都是从思考讨论开始,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探究验

证,找到正确方法之后,进行巩固强化,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自主创作。因此我让学生采用

“思考讨论――探索质疑――合作交流――自主创作”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1、展示实例,激发兴趣。

2、任务驱动,自主创作。

3、老师演示,合作交流。

4、交流评价,分享成功

5、归纳总结,培养能力

6、布置作业,巩固应用

教学环节一:展示实例,激发兴趣

老师出示母亲节贺卡。这是老师在母亲节时,送给母亲的礼物,同学们想不想在母亲节

来临之际,也送给自己的母亲一幅精美的贺卡表一片孝心祝福母亲,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求知欲望。学生欣赏完作品后,情趣高涨,

我顺势导入课题:《为母亲节献礼》。在学生观看作品的同时,让学生思考这张贺卡中用到以

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点?

教学环节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请同学们在老师给定的演示文稿中添加上横排、竖排文本框。

任务二:请同学们在老师给定的演示文稿中添加上图片。

任务三:请同学们试着改变图片大小,并移动到合适位置。

任务四:个别学生演示,分享成果。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完成任务,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素材。

任务驱动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帮助,使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完成的子任务,同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动手实践、作品展示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来共同完成目标。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赋予不同的任务。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给他们设计的任务是把文字、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即可;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对文字、图片加以修饰,使图文并茂、主题鲜明。

教学环节三:老师示范,合作交流。

1、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刚才你设计卡片上的文字、图片是不是静态的?如果卡片上的文字是舞动的,图片是飞动的,你会感觉贺卡的效果怎样?

2、老师示范,学生感知。

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动手操练,学生初步会设置自定动画。

3、小组合作,掌握技能。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先做,然后组长协助其它同学给自己的作品添加动画效果,教师边巡视、边答疑、并辅导。

通过老师示范,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附:温馨小贴士

(1)要设定一个对象的动画效果,必须先选定对象,再进行设置。

(2)要调整演示对象的顺序,该对象也必须选定,再通过调整顺序的按钮来调整各个对象的播放顺序。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采用老师示范,小组讨论、实践完成此任务。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实践,

并发现问题。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和语言评价,激励他们完成任务。

教学环节四:交流评价,分享成功

此环节通过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来完成,然后利用网络教室,选择作品,进行展示,共同赏析,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完善作品。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培养能力

请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环节六、布置作业,巩固应用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小名片来宣传自己。

通过这道题的完成,使同学们能更加掌握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为母亲节献礼说课稿

――powerpoint 2003 的简单设置

1、在幻灯片中插入排文本框、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