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_王玉梅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_王玉梅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_王玉梅

天津师大学报

 1999年第4期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王 玉 梅

摘 要 共同背景和近似经历形成高、岑诗的共同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个性、气质、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造成二人诗风的不同特点:高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诗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擅长描绘寓情于景;高诗语言沉实质朴,岑诗用语峻逸奇丽。二人的共性和个性都表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具有永久的魅力。

关键词 高适 岑参 边塞诗 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盛唐边塞诗是一枝艳丽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过不同时代的读者,流传不衰,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吟诵。其中高适和岑参的作品,成就突出,尤被看重。他们的友人杜甫曾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①此后诗界都以“高岑”并称,公认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

高适、岑参生活在唐代开元、天宝时代,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和特点。高适、岑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高峰,形成了具有共同艺术风格,又有各自特点的诗歌流派。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对高、岑边塞诗有较全面的认识。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民生富绰,是当时东方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国家和民族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局面,洋溢着自豪、自信、自强的时代精神。当时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为这种时代精神所激动,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济世报国的理想抱负。一代知识分子的这种精神风貌,对边塞诗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政治上,唐王朝采取抑制豪门世族地主势力,支持、吸纳寒门庶族地主力量参加政权的开明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修改《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②这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等级制度的改革,激励了寒门出身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进身仕途的信心。当时唐政权特别重视以军功取士,唐高宗李治时下令重修《氏族志》,进一步规定“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③明人胡震亨说:“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④这就更从政治制度上鼓励中下层知识分子走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道路。“从军报国”,以军功“蹑级进身”,成了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遍的愿望和追求,成了一时的风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⑤这些歌吟都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从军报国获取功名的豪情壮志。这种政治环境也直接地推动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唐政权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而进行的保卫、管理边疆的斗争,为边塞诗创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唐王朝建立之后,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恢复西汉时期边疆范围的管理和经营,抗击游牧部族统治者的滋扰。盛唐时期,中央政府围绕西域和北方边疆,与吐蕃、契丹统治者进行长期反复的斗争。据统计,自开元元年至天宝十四年这43年间发生的边塞战争达九十余次。这些斗争本质上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消除边患的斗争,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鲁迅先生曾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⑥这些斗争也就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们向往边疆,报国立功,“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⑦,踊跃投笔从戎。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一个深厚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和繁荣起来的。

当时向往和关心边塞,写作与边塞有关的诗歌的诗人很多,其中包括李白、杜甫等,但真正有边塞军旅生活经历的并不多。高适、岑参亲身经历边塞军旅生活的时间长,创作也最多,成绩卓著,风格鲜明,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是在共同的时代氛围、政治条件和现实土壤中开始的,他们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合拍,这就使得他们的作品带有时代的烙印,在总体基调上有共同点。他们有相似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这就更加强化了这些共同点。高、岑都出身于衰败的官僚家庭,因家境的败落而经受过生活的困顿,较多地接近和了解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他们都心怀济世之志,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都曾中过科举,又因不得志而终于走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道路。高适于开元二十年到东北边塞安信王李幕府,虽未能入幕,但在边塞游历了两年,体验了对契丹的战争;天宝九年出使清夷军送兵,在边塞生活了近三个月;天宝十二年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军塞外,并以此升迁,成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⑧。岑参于天宝八年出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历时三年;天宝十三年再度出塞,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又历时三年。他在艰苦的西域从军六年之久,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由于他们有长时间的边塞生活经历,因而对边塞生活的艰苦,对将士们的思想感情和英勇奋战的精神,有很

多共同体验和感受,这也就使他们的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更加鲜明。

高、岑边塞诗作为流派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抒发为国安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

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志向高远,情思深邃:“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⑨岑参心怀忠义,意气豪迈:“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βκ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不恤身家性命的豪情壮志。这种报国志愿和建功的向往,渗透在对艰苦的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中,渗透在对将士为国奋战的颂扬中,渗透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渗透在思乡情结的自勉中。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βλ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因此,他们的边塞诗都洋溢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

第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这是高适、岑参边塞诗最激动人心的共同主题。高适的《燕歌行》、《塞下曲》、《送浑将军出塞》,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奇险的战场景观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描写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突出地表现了盛唐边塞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βμ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βν悲壮是人们公认的高、岑边塞诗的基调。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而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而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而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悲壮的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βο说明高、岑悲壮风格的共同性和从这种风格中所获得的复杂感受。

高、岑边塞诗的这些共同特点,是属于辛文房所说“风骨”的性质,也就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品质上最根本的特点,也是这一诗歌流派的主要标志。

高适、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两位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有共同的风格,如前所述。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有各自的艺术特点。

由于他们个性、气质的差异,关注生活的角度和着重点的不同,从军的经历不尽一样,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有差别,这些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色彩。这些不同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在悲壮的共同格调下,高适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参诗悲壮而昂扬豪迈。这种艺术气质的不同,可以从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和岑参的代表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看得很分明。这两首诗都写“汉将辞家破残贼”(高诗)和“上将拥旄西出征”(岑诗)的战争场面,都写“胡骑凭陵杂风雨”(高诗)和“虏塞兵气连云屯”(岑诗)的两军对峙的严峻气氛,都写唐军“ 金伐鼓”、“旌旆逶迤”(高诗)和“四边伐鼓”、“三军大呼”(岑诗)的军威和强大气势,都写“相看白刃血纷纷”(高诗)和“战场白骨缠草根”(岑诗)的浴血奋战的惨烈情景。这两首诗气势磅礴,场面壮烈,形成了浓厚的悲壮格调。但高诗中同时又抒写了对唐军中兵将苦乐不公(“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边帅轻敌失策(“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边患难平,征人久戍难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忧愤和感慨,诗中笼罩着深沉的忧思,沉郁而苍凉。而岑诗没有这种苍凉的色调,首句就预示了敌军的必然失败(“轮台城北旄头落”),热情地赞扬唐军的威势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气势雄壮。高诗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结尾,慨叹边战的苦难和边帅的不得其人,更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岑诗的结句是:“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不是慨叹战场之苦,而是表达了为“静边尘”而甘于吃苦的豪情,歌颂将士名垂青史的功业,使全诗透发出昂扬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高、岑边塞诗悲壮风格的这种不同特点,在他们的其他作品中同样能感受到。高适的《蓟门五首》也是写军旅征战的:“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诗中写出了将士不畏强虏、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又对战事充满沉重的忧愁。岑参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在狂风暴雪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写出将士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豪自信,更加显示了岑诗悲壮而豪迈的风采。

高适、岑参边塞诗悲壮风格的这种差异,反映出二人个性、气质和对边塞战事关注角度的不同。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尚节义”βπ,较多地关注安边策略、将帅气节才干;他前期生活坎坷,长期流浪,更了解民生疾苦,也更关注戍边士卒的苦难,因而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边塞诗中常感发浓重的忧思,带有沉郁苍凉的色调。岑参工于“缀文”,“常怀逸念”βθ,带有浪漫气质,他更关注战场的胜利和功业,易感受振奋精神的事物,其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慷慨激昂、雄迈豪放的气派。

第二,在艺术手法上,高适诗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在叙述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岑参长于描写,注重客体情景的描绘,寓情于景。

高适的《燕歌行》就是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成的。用诗体语言叙述战争的场面:“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用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叙述战争的过程场景。同时又夹入议论性的主观看法和感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些带有议论性的文字,直接抒写了作者的感叹和忧愤。这正如唐人殷所说“高适多胸臆语。”βρ这种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的写法,主体形象突出,作品更有理性色彩。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但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展示出战场的情景和气氛:“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在诗中,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战鼓雷鸣、三军呼啸、兵气连云、白骨缠草、风急雪阔等壮观景象,都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情景交融,使战场上的客体形象鲜明突出,让人如临其境。 高适诗不注重边塞风光的描写,即使写景也是触景生情,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现实主义的白描叙述则是他诗歌的主要特色。如:“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古镇青山口,塞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等βσ,这些写积雪、塞风的诗句,只是衬托作者对军旅悲苦生活的现实感受,也是作者触景生情的现实体验的概括。

岑参诗中有大量的边塞风光的生动描写,倾注着热爱边疆的深厚感情,以雄奇的风光景色寓托作者的豪情壮志。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千古绝唱,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肃杀奇寒,北风飞雪,被作者描绘成了春风中的万树梨花,读来壮美而又充满生命力。在岑参的边塞诗中,人们所罕见的边塞自然景色都被摄入其中,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描写的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又如《火山云歌送别》中对火云的描写:“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对热海的描写:“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这些沙漠中奇寒、酷热的景物,被夸张的手法描绘得奇丽、壮观,富有想象力,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 。”βτ这个论断是准确的。

高、岑边塞诗的艺术特点的不同,除了他们的个性差异之外,也同他们从军的经历不同有关。高适在写作边塞诗的高峰期,尽管他两次到过边塞,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他并没有真正入伍,是以漫游者的眼光观察生活,对行伍生活的了解和感受仍欠深切;当他真正入哥舒翰幕府之后,即渐居高位,心中更多装的是报效皇恩,情感和视角都发生了变化,边塞诗的创作也渐稀少。而岑参一开始就加入军旅,与将士们共同生活了六年之久,“往来鞍马烽尘间……城障塞堡,无不经行。”χκ对行伍生活有深厚的感情,对边塞风光也情有独钟,以浓重的笔墨描写、赞颂他所熟识、热爱的事物,从而形成了他高昂豪放、亮丽而浪漫,其他边塞诗人难以企及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第三,在语言风格上,高适沉实质朴,岑参峻逸奇丽,也即清人刘熙载所说的“岑超高实”。χλ这是与上面所说的不同的艺术手法相联系的。高适在艺术表现上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语言讲求“达意”。岑参注重描写,语言运用上更讲求意境和语言的新奇及形象的表现

力。如高适的《燕歌行》写军容:“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征军气势浩大,而用语简朴质实。岑参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写同样的情景:“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一个“拂”字和一个“震”字,把旌旗漫卷、鼓声惊天动地的军容声势,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富有动力感,显现出了语言的浪漫和奇巧。又如高适写边塞风景:“风飚生惨烈,雨雪暗天地”;“十里黄云白日 ,北风吹雁雪纷纷”;“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皑皑”。χμ语言同样沉实质朴。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写的风雪却又是一番景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意奇,境奇,语奇,使人感到风雪的生命力,浪漫而绮丽。又如岑参写风沙:“轮台九月风夜吼”,“飒飒胡沙迸人面”,“风头如刀面如割”。χν诗句中的“吼”字,“迸”字,“割”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得传神逼真,表现出了语言峻逸奇丽的特点。岑参这种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得益于他的学识和艺术素养的积累。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博鉴经史,尤工缀文,属词尚清,用心良苦”,加上他对塞外风光的熟识、钟爱和敏感,使他在语言艺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高适在这一点上显得比岑参逊色。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这里。

注:

① 引自杜甫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② 引自《旧唐书?高士廉传》。

③ 引自《旧唐书?李义府传》。

④ 引自《唐音癸鉴?谈丛三》。

⑤ 引诗依次见于杨炯《从军行》、祖咏《望蓟门》、王维《少年行》。

⑥ 引自鲁迅《坟?看镜有感》。

⑦ 引自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⑧ 引自《旧唐书?高适传》。

⑨ 引诗依次见于高适诗《塞上》、《送董判官》、《送李侍御赴安西》、《登陇》、《塞下曲》。

βκ 引诗见于岑参诗《送人赴安西》、《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βλ 引自高适诗《自蓟北归》,岑参诗《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βμ 引自《沧浪诗话?诗评》。

βν 引自《诗薮》内编卷二。

βο 引自《唐才子传》本传。

βπ 引自《旧唐书?高适传》。

βθ 引自《唐才子传》本传。

βρ 引自《河岳英灵集》。

βσ 引自高适诗《蓟门五首》、《送兵到蓟北》、《使清夷军入居庸》。

βτ 引自《诗谱》。

χκ 引自《唐才子传》本传。

χλ 引自《艺概?诗概》。

χμ 引自高适诗《效古赠崔二》、《别董大二首》、《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χν 引自岑参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 (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

一、导入新课: 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更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交相辉映。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及王昌龄、李颀、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卫国将士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 以大漠、异域的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意象反映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青春飞扬、宏伟气魄成为其时代的一种重要气象为唐代文学乃至唐代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二、作品赏析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读此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

边塞诗专题复习

【专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复习 【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地名: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四、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 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 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 并列提及, 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 赶上了“开元盛世”; 又都很不幸, 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 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 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 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 抒发为国守边、 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 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 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 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 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 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 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 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 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 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 创作。 二、 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 《燕歌行》 :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 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 女哭断肠, 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 是他们无情吗?不! 因为这是在“破残贼”, 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 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 斗。 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 导致士兵身陷重围, 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

高适_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在盛唐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在艺术上的关系,颇像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在一个总的艺术风格下,放出各自的异彩;或者说,以各自的创作风貌,构成同一个流派。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1]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悲壮的艺术风格 “悲壮”作为高、岑边塞题材诗歌创作的共同风貌,并非出自偶然,而是以文学发展的时代因素和二人的个人因素作为基础的。 首先,从文学思想发展而言,诗至盛唐,如殷璠所言“声律风骨始备”。在其《河岳英灵集》中,所选各家“言骨气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2],把风骨作为其选诗的标准。他也概括了不少盛唐诗人对于风骨的追求,比如,说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说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故朝野通赏其文”[2]。可以说陈子昂所向往的“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在盛唐诗人手中才得以实现。高、岑诗之“悲壮”,既是建安遗响,也是盛唐之音,是盛唐昂扬情思与壮大气势的张扬。高、岑正是为这个文学潮流所促成的两个有突出成就的诗人。 其次,从二人出身、教养、生活经历和思想而言:第一,他们都出身官僚家庭,早岁孤贫,承受着家门昔荣今悴的巨变;第二,他们怀抱理想,积极用世,却求官不遂,所授官职卑微;第三,都有立功边塞之志,曾周旋于幕府,从军边塞,亲自体验过豪壮、艰苦的军旅生活。所有这些在他们诗歌中都留下了“悲壮”的印记。 二、高适、岑参创作巅峰期的不同及其原因 然而,同样以边塞诗作为自己创作的巅峰期,却出现在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时间差,是高、岑边塞诗创作最大的不同。高适的创作成就,集中于在入河西哥舒翰幕府之前,也就是两次蓟北之行,这正是他仕途失意浪游边地之时。而岑参的创作成就却与自己的仕途得意紧密相关,前后两次分别在高仙芝、封长清幕府作幕僚,长达四年出塞西域的戎马生涯使他的边塞诗大放异彩。 不一样的两番际遇与心情却成就了同一种风格题材的诗篇,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探究其因,这与高、岑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和气质情怀上的特性有着本质的联系。 从盛唐诗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进取功名之心都很强,所以高适有“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3](《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岑参有“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3](《银山碛西馆》)目标之高,动辄以公侯自许。基于这种自信自负,盛唐士人相当重视 第27卷第6期2010年12月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27No.6 Dec.2010 高适、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李雪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创作诗人,诗歌创作总的艺术风格为“悲壮”。然而二人边塞诗创作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期出现在了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高、岑二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性格气质,这也决定了高、岑边塞诗在格调、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和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6-0012-03 [收稿日期]2010-08-16 [作者简介]李雪(1985-),女,河北徐水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2 ··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 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 (二)慷慨激昂。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高适《塞上》:“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阿空郁纡!”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高适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并努力构思经营天下的谋略,可是这些都无人理睬,陈铁民在其《高适岑参诗选评》中说:“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5大唐盛世特有的时代之风赋予诗人慷慨高昂之气。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军有贤主将,何谓泣穷途?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本诗反映了从戎入幕道路之不平坦,而节选的几句则能看出诗人勉励自己:待到良机,定会有一番作为。 (三)时代背景相同。高适(702?~765)与岑参(715~770)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此时战争频繁,疆域扩大,社会矛盾也开始加剧。何兴楚:“高适、岑参驰骋诗坛恰在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至代宗大历四年( 769)之间, 正是盛唐由极至而衰的时期, 他们创作的生命期、感悟生活的视焦点、情怀的主导面等等, 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6以至于他们在同一个时代,都写下关于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思妇,穷兵黩武,歌功颂德等边塞名作。由于涉及作品繁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四)继承“汉魏风骨”与六朝近体诗的特点。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他们继承了“汉魏风骨”,同时也吸收了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所取得积极成果,以达到“声律风骨”。“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他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六朝以来近体诗句数与押韵固定,讲究平仄对仗。高适《燕歌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表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气概。岑参《轮台歌奉送峰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不仅能看出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而且押韵,对仗工整。 (五)擅作七言歌行或七绝。《高适岑参诗选》中说:“高﹑岑七言歌行的成就最高。”7例如高适的七绝《营州歌》,七言歌行《燕歌行》,岑参的七绝《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 (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 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 《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

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导语: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 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 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下面由小编为您 整理出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 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 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 二人诗歌所关注 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 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他的边塞诗多 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 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 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 切同情。“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 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 他是写边塞 题材最多的诗人。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 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 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 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 ,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 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他 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 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 具有一种慷慨悲壮 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 雄、境界壮阔。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 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 内容而定。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这些作 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 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 生 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高适和岑参比较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两个人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都曾投身战场。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诗歌有其相似之处。 (1)他们的诗歌题材都比较广阔: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边地生活十分艰辛,战争十分惨烈,士兵们都很思乡。他们也都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2)场面比较宏大:多描写壮丽景色。 (3)感情基调比较昂扬:气势很强,比较上进。 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 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但是用这个来评论高、岑的边塞诗就显得太片面了。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描写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观察,从而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的韵味。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用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来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就内容言,高适诗歌不如岑参诗歌丰富,而岑参诗歌则不及高适诗歌深刻。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就风格言,高适诗歌雄壮中有悲凉,岑参诗歌则雄壮中见奇丽。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就创作方法言,高适诗歌“尚质主理”,侧重描写现实,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岑参诗歌则“尚巧主景”

高适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邱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1) 摘要: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 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 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

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 ”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xx、高适xx的异同 xx 内容方面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 《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风格方面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高适写景状物常从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其中。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这也并非以偏概全,实是举一二例以说明。再从写作技巧上来讲,高氏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氏诗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这或多或少也可以对前面一人尚“奇",一人好“势”等作出解释。 写作内容方面相异之处:高适岑参二人边塞诗的基本内容都是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对戍边将士生活及情感的叙述等等,但二者又有不同,首先是二人诗中所选意象的不同,高适诗中多传统的边塞诗意象,诸如;大漠,落日,戍楼,明月等等,又有具有特殊地域色彩的狼山,榆关,碣石等意象;而岑参相比较之下更富有创新精神,不仅有传统意象,更有新奇的火山,马毛等等,当然也有具地方特色的意象,比如:阴山,天山,轮台,碎石等。高岑二人虽都有过戍边经历,但高适主要是游历于燕赵之地,属于唐王朝的东北方,岑参戍边的主要地域是西北,所以由此可以理解二者意象选择之不同了。再有不同便是诗歌描写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二人都对边疆战士的作战生活进行描写,但岑参似乎更侧重于描写战争的惨烈,及边疆战士的悲凉生活,而高适则喜其殒身报国,杀敌破贼的豪情壮志。例如,岑参《碛中作》写道: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无人烟。其所写士兵之离乡背井,在他乡之孤独艰苦,使人如同身受。高适的《送董判官》中末句道: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表达的更多的是对友人去边关建功立业,报国酬志的祝福。由此可见,二者边塞诗所写内容的侧重点实有不同。 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承上文述,高适的边塞诗多描写战争之壮烈,气势之宏伟,表达的多是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思想更为深刻,有政治家的眼光,其《燕歌行》中有对将不能与兵同甘苦的担忧。而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体上也相似,但也不尽相同,有对战士苦难的同情,对战争惨烈的反对。原因在于,个人生活经历方面和性格的不同,高适早年颇具游侠风范,在燕赵之地游历,思想上可能更具豪迈激进,《旧唐书》本传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情感方面关注不及岑参。岑参早年常写山水田园诗,入伍之后方才转

岑参高适作品风格区别

岑参高适作品风格区别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高适、岑参边都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经常合称“高岑”,那么,这两位诗人的作品有哪些区别呢?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 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 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

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区别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一)生平: 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 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 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 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 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 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三句一节,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诗的格局,并充分显示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岑参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不是写梨花,而是虚写,以之喻雪,写出了边塞大雪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追求的“新”、“神”的美学境界。 简介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