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批判理论的任务

社会批判理论的任务
社会批判理论的任务

34.2社会批判理论的任务*

A.——社会研究所的工作长期以来主要围绕着六个主题而展开,直到20世纪40年代早期,曾在纽约聚会的学术界开始解体时为止。出现在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显著位置上的先导性理论文章反映了这些研究兴趣。它们包括(a)在后自由主义社会中社会整合的形式,(b)家庭社会化与个人自我发展,(c)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d)反抗中止背后的社会心理,(e)艺术理论,以及(f)对于实证主义和科学的批判。1这一系列主题体现了霍克海默(Horkheimer)所提出的跨学科社会科学的概念。2这一阶段探究的主线——被我描述为一句流行语“如物化般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as reification)——要借助不同学科有所区别的方法勾勒出来。3在“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将物化过程又一次压缩成历史哲学的话题之前,霍克海默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把“真正的抽象化”作为经验研究的对象了。从这个理论视角看来,不难看出在上述列举的主题的多样性中所包含的一致性。

(a)首先,在自由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变化后,物化的概念需要具体地予以说明。4首要的是,国家社会主义被证明刺激了对经济与国家之间业已变动了的关系的考察,也刺激了对以下疑问的解答:伴随着从魏玛共和国到专制独裁国家的转变,是否出现了社会组织的新的原则;法西斯主义究竟是显示出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更强的相似性,还是考虑到其政治系统的极权特征而与斯大林主义有更多的共同之处。波洛克(Pollock)和霍克海默倾向于认为,纳粹政权类似苏

*原文选自Jürgen Habermas著,(Thomas McCarthy, tr.)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 ol.2 (Coston: Beacon Press, 1987),pp.374-403.

维埃政权,因为国家资本主义的秩序已经建立起来,在这一秩序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徒有其表,对总体经济过程的调控已经从市场转移到计划行政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大宗事务的管理似乎已经与政党和行政领导层融为一体。从这种观点看来,与专制独裁的国家体制相应,我们有一个行政极权的社会。社会整合的形式是由有目的的、理性的——至少是有意图的——中央调控的行政统治的运作所决定的。

纽曼(Neumann)和基希海默(Kirchheimer)则反对这一理论,他们认为专制独裁政体只是代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未遭破坏的极权主义的空壳,因为市场机制仍像先前一样起作用。按照这种观点看来,即使是发达的法西斯主义也没有取代经济规则在与国家的关系中的优势地位。经济、政党和行政领导层之间的妥协是基于私人资本主义的经济系统产生的。从这一观点看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在结构上的类似性——无论是极权政权的还是大众民主的政治形式——都清晰地显示出来了。既然极权主义国家并不被视为权力的中心,社会整合便不仅仅以技术统治一般化的(technocratically generalized ?)、行政理性的形式发生。5

(b,c) 行动的经济系统与行政系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如何整合,而个体生活情境的理性形式便受制于这种整合。然而,把社会化的个人(sociated individuals)纳入某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控制模式和物化过程本身之中进行分析,这需要在其他领域进行研究:在家庭中——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机构,使下一代为适应职业系统的规则做准备;在政治-文化公共领域中——这个领域通过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

产生出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遵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只能解释社会整合的类型。另一方面,分析社会心理学——继承左派弗洛伊德主义传统6的弗洛姆(Fromm)7将其与来自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问题相联系——应该解释个人意识按照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调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垄断经济与独裁国家互相融合。

研究所的人员调查了资产阶级核心家庭的结构性变化,这一变化导致了父权功能的缺失和其专制地位的削弱,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家庭作为避难所的功能,并使下一代越来越受到家庭以外的力量的社会化控制。他们还调查了文化工业的发展,这一发展使文化变得庸俗(desublimated culture),剥夺了它的理性内容,并为了实现对意识的操纵性控制而将文化职能化。同时,正如卢卡奇(Lukacs)所言,物化仍然是意识哲学的一个范畴;它可以在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被觉察出来。借助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物化了的意识现象需要在经验层面上加以解释。独裁者往往以各个时代的典型形式出现,他们的自我由于虚弱而具有易于被控制的特性;与此相应的超我的形成则可以回溯到社会结构与本能变化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里又出现了两种解释的路径。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坚持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并激起内在本性的动力,尽管内在本性确实对社会压力做出了反应,但它在内核里仍然保持着对社会化暴力的抵制。8另一方面,弗洛姆接受了自我心理学的观点,并将自我发展的过程转化为社会互动的中介,而这种社会互动则渗透并构造了本能冲动9的自然基础。另一阵线则是围绕着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特性形成

的,在这一阵线上,阿多诺和本杰明各执一端。阿多诺(与洛文塔尔和马尔库塞一起)坚决地将真正艺术的经验内容与消费文化对立起来,而本杰明则坚定地把希望寄托在对文化的世俗解释上,这一解释来自被摘去了光环的大众文化。

(d)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研究所成员的狭小圈子里发展出了有关所有这些主题的一致立场。一个在完全的行政管理之下、如铁板一块的社会图景出现了;与之相应的是把内在本性排除在外的社会化的压制性模式,和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起作用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控制。相比之下,纽曼和基希海默、弗洛姆和本杰明的立场并没有被简单地看作相同。他们对于后自由社会的整合形式以及家庭社会化和大众文化的形式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持有相当不同的评价。这些互不相同的方法也许为关于仍在抵制意识物化的潜在因素的分析提供了研究起点。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历史上的德国流亡者的经历,促使他们宁愿去研究那些可能解释反抗的潜在因素中止的机制。这也是他们研究工人和雇员的政治意识的方向,并特别是对由在德国的研究所发起、后在美国一直继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反犹太主义的研究的方向10。

(e,f)意识的物化过程只有在价值理论失去其基础性地位之后,才有可能被作为广泛的经验研究项目的对象。当然,与之相伴随,在价值理论中得以保留的理性自然法理论的规范性内容也失去其地位。11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的位置被源自卢卡奇的社会理性化理论占据了。现在,物化概念的规范性内容不得不从现代文化的理性潜力中得

来。正因为如此,批判理论在其古典阶段,明显保持着它与资产阶级时代的艺术与哲学的肯定性联系。艺术——在洛文塔尔和马尔库塞看来,最首要的是德国的古典文学;而在本杰明和阿多诺看来,则是文学与音乐先锋派——是意识形态批判所偏爱的批判对象,他旨在将真正艺术的先验内容——乌托邦的或是批判的——与资产阶级理想中肯定性的、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过时的成分分离。“理性(reason),”马尔库塞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是哲学思考中的基本范畴,只是通过这种方式理性才将它自己与人类命运绑在一起”,12这篇文章补充了霍克海默对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所作的纲领性划分。“理性,思想,道德,知识和幸福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哲学的范畴,而且也是人类的关怀。所以它们如果不被重新引出的话,也必须被保留下来。当批判理论考察尚有可能谈到人的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条时,它首先着手对付的,是在资产阶级时期关于人的谈论的虚假和错误的特征。”13这一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所造成的与传统的对立,可以指向哲学概念和哲学问题的真理内容,也可以旨在借用它们的系统性内容,而这仅仅因为批判是由理论假设所引导的。那时,批判理论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为基础的,即是以确信生产力在以客观的爆炸性力量发展为基础的。仅仅在此预设之下,批判就会被局限于“唤醒在历史情景自身的成熟过程中出现的意识潜力”。14没有一个历史理论,就不可能有内在的批判(immanent critique),这种批判符合客观精神的外在表现,并能区分事物与人类的可能之态与实然之态。15批判在任何既定的历史时期都会落入占统治地位的标准之中。带着对资产阶

级文化的理性潜力——一种在生产力发展的压力下会在社会运动中释放的潜力——的历史-哲学的信心,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计划兴起之后又衰落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阿多诺所发起的对于意识形态的批判使他们深信,在后自由社会里,文化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权,并日益被并入经济-行政系统的运作机构之中。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批判思想本身,都越来越趋向一种与它们的对立面(bleak?)同化的视角。在受到全面管理的社会中,只有扩张到社会整体的工具理性得到了体现;任何存在的事物都被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抽象物。然而,在那种情况下,被这些抽象物控制并变形的东西便逃脱了经验探究。

发展一种交叉学科形式的批判理论是暗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为基础的,而这种历史哲学的脆弱性足以解释为什么它不得不失败以及为什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这一研究项目有计划地缩减至对《启蒙的辩证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的思辩考察。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辨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假设,已经被转变为关于一个历史客观目的论的伪规范命题(pseudonormative propositions)。这就是理性觉醒背后的动力,这一动力曾在资产阶级的理想中有过模糊的表达。批判理论只能在一种历史哲学中确保它的规范(normative)基础。然而这个基础不能支持一项经验研究计划。

这一点在以下这个意义上也很明显:缺少一个像日常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communicative practice)这样被明确界定的客体范围,在这一交往实践中理性结构(rationality structures)得以体现,而物化

过程也有踪迹可寻。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使个人意识直接面对整合的经济和行政机制,而这些机制只是向着心理内部伸展(?which were only extended inward,intrapsychically)。与此相对,交往行动理论通过分析,为它自己确定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深层结构的理性内容,而这种分析开始是重构性的,即非历史性的。它描述行动的结构与相互理解的结构,这种结构被发现于现代社会之称职成员的直觉性知识中。而要从这些理论再回到一种对发展逻辑问题和发展动力问题不加区分的历史理论已无退路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试图把历史唯物主义从其哲学的积重(philosophical ballast)之下中解脱出来。16这需要两个抽象过程:(i)将认知结构的发展从事件的历史动力中抽象出来,和(ii)将社会的进化从生活形式的历史凝结中抽象出来。二者都有助于避免历史哲学所赖以存在的基本范畴的混淆。

这样发展出来的理论就不再以考察内在于生活传统形式中的具体理想为起点。它必须将自己定位在学习过程的范围,这种学习过程是在某个既定的时间由历史地达到的一定学习水平所开启的。它必须避免将总体(totalities)、生活和文化的形式、生活情境以及时代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批判性地评价和规范性地命令。而它也可以采用一些早期批判理论的交叉学科研究计划对其仍具有启发意义的一些意图。

B.——(当走到对交往行动理论之主要特征的一项复杂研究的尽头时,这一建议甚至不能被视为一张“期票”。?)它与其说是一种承诺还不如说是一种推测。为了使交往行动理论不至显得全无根据,

接下来,我将对上面提及的主题,以相同的顺序作一简要的评论。我还想要通过这些说明性的评述来强调一种社会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特征和灵活性,而这种方法的卓有成效只有在社会和哲学研究的衍生结果中才能得到证实。至于一种社会理论能在它自身中完成些什么,以及能完成些关于它自身的什么——这就好像一个放大镜的聚焦能力。只有当社会科学不再迸发一丁点的思想火花时,社会理论才真正过时了。

(a)关于后自由社会的整合形式问题:西方国家的理性主义产生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框架内。因为这个原因,追随马克思和韦伯的研究思路,我考察了与这一社会类型相联系的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并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路径。在后自由社会,这条路径出现了一个分叉:现代化在一个方向上通过由经济积累所内生的问题(endogenously produced problems)向前推进,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则通过由国家的理性化努力所产生的问题向前推进。随着组织化的资本主义(organized capitalism)的发展,福利国家大众民主的政治秩序形成了。然而在某些地方,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遭到社会解体威胁的生产方式只有在集权的政治形式或法西斯主义的秩序下才能维持一段时间。随着社会主义科层制的发展,一种由国家政党独裁的政治秩序形成了。近年来,斯大林主义的武力统治已让位于较温和的后斯大林政权;工人的民主运动与党内的民主决策过程目前仅仅在波兰才初露端倪。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制度与这两种主要模式所产生的偏差,似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特性,尤其是取决于所涉国家的政治文

化。无论如何,即使是在社会整合类型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病变类型的最一般化水平上,这些偏差也需要用历史的规定性(historical specifications)来加以说明。如果我们允许自己采取一种简单的理想类型方式,并把自己局限在后自由社会的两个主要变量上,如果我们从这一假设开始:即异化现象表现为由系统所诱发的生活世界的变形,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社会组织的原则、危机趋势的种类以及社会病变的形式进行一个比较研究。

根据我们的假设,一个相当理性化的生活世界是现代化进程的初始条件之一。金钱和权力必须可能在生活世界中被固定为媒介,即通过积极立法来使之制度化。如果满足这些条件,经济系统和行政系统就能够被分化出来,而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并借助引导媒介(steering media)与它们的环境进行互换。在这一系统分化的水平上,现代社会出现了,最初是资本主义社会,而后——从它们自身爆发出的(?)——是科层制-社会主义社会。一旦经济系统发展出自身增长的内在动力,并带着其自身的种种内生性问题对社会的整体发展起领头作用——即拥有优先进化权(evolutionary primacy),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道路便从此开端了。在大多数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和制度化的一党专政的基础上,当行政行动系统获得了与经济系统相关并与之相似的自身发展动力时,现代化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向前发展。

这些组织原则一旦建立,就会在功能上相互牵联的子系统、存在于封闭的子系统中的生活世界的社会成分、以及媒介固定于其中的生

活世界的社会成分之间出现互换关系(interchange relations)。或多或少从物质再生产的任务中解脱出来的生活世界,转而能够在符号结构方面变得更加多样化,并能够将文化现代性发展的内在逻辑解放出来。与此同时,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系统被(set off ?)为系统所处的环境。是经济系统还是国家机制获得优先进化权,将决定是私人占有者还是有政治背景的社会成员将成为陷入危机的关键;这种危机正从子系统转移到生活世界。在经过现代化的社会中,发生在生活世界的物质再生产领域中的混乱表现为顽固的系统上的失调;后者要么直接以危机的形式产生效果,要么引发生活世界中的病变。

引导性危机(steering crises)最初是与市场经济的商业循环联系起来被研究的。在科层制社会主义中,危机的趋势产生于计划管理中的自我阻碍(self-blocking)机制,正如它另一方面产生于积累过程的内生性中断(endogenous interruptions)。如同交换理性的内在矛盾(paradoxes)一样,计划理性的内在矛盾可以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理性行动的取向由于出乎期望之外的系统性效果而与其自身相矛盾。这些危机趋势不仅在它们所产生的子系统中成为现实,也在它们得以被转移入的补充性行动系统中成为现实。正如资本主义经济有赖于国家的组织状况,社会主义计划科层制也不得不有赖于经济的自我引导状况。发达的资本主义在相反的“市场自我修复能力”政策与国家干涉主义政策之间摇摆不定。17结构上的两难境地在另一方面甚至更加明显,政策无助地在日益增强的中央计划与权力分散(decentralization)之间、在投资导向的经济计划与消费导向的经济

计划之间左右摇摆。

只有当经济与国家的表现明显低于目标的既定水平,并且由于引起冲突和抵制反应而妨害了生活世界的符号再生产时,这些系统性失衡才会演变成危机。直接受此影响的是生活世界的社会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冲突威胁到社会整合的核心范围之前,它们被推向边缘地带——即在失范情况产生之前,会出现合法性(legitimation)或行为动力(motivation)的消退现象。但当引导性危机——即已被观察到的物质再生产的混乱——通过求助于生活世界的资源而成功地被遏止时,生活世界却发生了病变。这些资源有助于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对于经济和国家的持续存在而言,与之相关的是有助于维系社会的中坚资源(?resources listed in the middle column),因为正是在这儿,在生活世界的制度性秩序中,子系统才得以确立。

有关生活世界的病变对引导性危机的替代,我们可以做如下描述:失范情况得以避免,对维持制度性秩序至关重要的合法性与行为动力得以确保,而这些却都以对其它资源的残酷剥削为代价。为避免危机并稳定社会,文化和个性遭受攻击。异化现象和令人不安的集体认同现象,取代失范的表现(并取代代替失范的合法性和行为动机的消退)而产生了。我将此类现象追溯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并将它们描述为日常生活交往实践的物化。

然而,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即只是在私人家庭成为危机替代侵入生活世界的切入点的地方(?),生活世界的变形才采取交往关系物化的形式。这不是一个单一媒介过分扩展的问题,而是一个雇员

与消费者、市民与国家官僚人员的行动范围发生货币化与科层化的问题。在有政治背景的社会成员成为危机渗透侵入生活世界的切入点的社会里,生活世界的变形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同样地,在科层制社会主义社会中,依赖社会整合的行动范围转换为系统整合的机制。但是,与交往关系的物化不同,我们发现,发生在被过度扩展与管理的公共领域中的伪政治互动,在其被科层式地枯竭(bureaucratically desiccated ?)和被迫“人性化”(forcibly “humanized”)的范围中,显示出交往关系的虚伪(shamming)。这种伪政治化(pseudopoliticization)在某些方面与将私人化物化是对称的。生活世界并不直接被系统所同化,即被合法规范和正式组织起来的行动范围所同化;而是完全自给自足的组织在假想中被放回生活世界中一个被模拟的视界。当系统被表现为生活世界时,生活世界便被系统所吸收。18

(b) 家庭社会化与自我发展:对系统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分离的诊断,也为评判家庭、教育和个性发展中的结构性变化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对于一个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的精神分析而言,一个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的俄狄蒲斯情结理论,对于解释经济系统的功能压力(functional imperatives)是如何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格的超我结构中确立自身,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样,例如,勒温梭(L?wenthal)对于19世纪的戏剧和小说的研究,能够详细表现经济系统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地位等级,职业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通过家庭内的依赖性和社会化模式而渗透入生活历

史的最深层面。19高度个人化了的人际关系的亲密性只是隐藏了看不见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力量,这种力量在与私人领域相联系的意义上已经变得独立——一种作为“命运”而被体验到的力量。

这样,家庭被视为一种中介,系统压力通过它影响我们本能的变化;而家庭的内部交往结构并没有被予以认真考察。由于对家庭的研究总是只从功能主义的观点出发,而从未从结构主义的观点赋予家庭自身应有的份量,所以资产阶级家庭的时代变迁便可能被误解;尤其是父母权威下降的后果可能得到错误的解释。看来好象系统压力现在有机会——通过被置于中介位置的家庭——直接控制人的内心世界,而作为软媒介(soft medium)的大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至多可能减缓发生作用的速度(?)。相反地,如果我们还认识到在资产阶级家庭的结构转型中,生活世界的内在理性化;如果我们看到,在平等主义的社会关系模式中,在个性化的社会交往形式中,以及在自由的养育孩子的实践中,深植于交往行动中的一些理性潜力也得到了释放;那么,在中产阶级的核心家庭中,社会化的已经改变了的条件将展现为另一种样子。

经验研究结果显示,核心家庭日益自主(autonomy),其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在很大程度上非制度化的交往行动为媒介而发生。交往的基础结构持续发展,以至已经使自己从系统依赖性(systemic dependencies)的潜在纠缠(latent entanglements)中解脱出来。在私人领域内接受自由和人性教育的人类(homme),和在社会劳动领域内遵守功能性要求(functional necessities)的公民(citoyen),这两者之

间的对立总是一种意识形态。不过现在它已经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在熟悉的生活世界看来,经济和行政系统的压力是从外面逼近,而不是从后面被生活世界所中介化的。在家庭及其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交往中被结构化的行动领域和被正式组织所结构化的行动领域之间,有一种两极化的趋势;这将社会化过程置于不同的条件之下,并使其面临另一种危险。这一观点得到社会心理学的两条模糊线索的支持:俄狄浦斯情结(problematic)的意义逐渐减弱和青春期危机的意义逐渐增强。

一段时间以来,受精神分析法训练的内科医生已经在疾病的典型表象上观察到一种症状的变化。传统的歇斯底里症几乎已经绝种了;强迫性神经症的数量大大减少;而另一方面,自恋型失调症却在增加。20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将这种症状的变化作为诊断时代的理由,而这种诊断已经超越了临床诊断的范围。21这进一步证实了一个事实,即目前发生的重要变化逃脱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学解释,这种解释的出发点在于俄狄蒲斯情结,以及仅仅由家长权威所掩盖的社会压抑的内化。更好的解释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即已在家庭中被解放的交往结构为社会化提供了条件,这些条件既脆弱(vulnerable)又严格(demanding)。烦躁易怒的潜在可能性增加了,随之家长行为不稳定的可能性也会产生相对强烈的效果——这一点被微妙地忽略了(a subtle neglect?)。

另一个现象——青春期情结的加剧,也说明了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在社会化上的重要性。22系统压力并没有太多地使自己融入家庭,

在被系统性歪曲的交往中建立自己,并悄悄地介入自我的形成过程;相反,这些压力是从外部公开逼近家庭的。这样,就在能力、态度、动机和对成人角色的功能要求之间产生了一种不一致的趋势。无论如何,个人将自己从家庭中分离并形成自己的认同(identity身份?)的问题,将青春期的发展(很少再被制度所护卫)变成一项对于代际衔接能力的关键测试。当家庭社会化的条件与成长中的孩子终有一天要面对的组织成员的条件不再在功能上互相协调的时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难以解决他们在青春期必须加以处理的问题。这种情况的一个迹象便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年轻人的抗议和隐退文化(withdrawal culture)所获得的社会的、甚至政治的意义。23这种新的问题处境无法用旧的理论方法来解决。如果我们将家庭社会化中的时代变迁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联系起来,那么社会化互动(sociolizatory interaction)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参照,以用来分析自我的发展和有组织地被歪曲了的交往——人际关系的物化——并用来调查社会病理。交往行动理论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型的重新构造提供了一个框架。24本能理论用意识哲学的术语来表现自我与内在本质的关系——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模型——我们用社会化理论取而代之,该理论将弗洛伊德与米德联系起来,赋予主体间性的结构(structures of intersubjectivity)以其应有的地位,并用认同形成的假设取代了有关本能性变化(instinctual vicissitudes)的假说。25这种方法能够(i)利用更多的精神分析研究,尤其是有关客体关系26和自我心理理论27的最新发展,(ii)采纳防御机制理论28,这样有助于理解内在

心理交往壁垒和人际层次上的交往障碍之间的相互联系,29并且(iii)用关于有意识控制与无意识控制机制的假设,以建立?(orthogenesis)和病因之间的联系。皮亚杰传统30中所研究的认知与社会道德的发展与结构模式一致,这种结构模式为凭直觉记录的临床偏差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foil)。

(c)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由于系统和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差别,交往行动便产生出社会化互动的独立逻辑;相应地,两类相反类型的交往媒介之间也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使我们对大众传播所具有的混杂的潜力(ambivalent potential)非常敏感。这一理论使我们怀疑,在后自由社会,公共领域的本质已被消除。根据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言,由大众传媒所引导的交往流(communication flows)取代了那些曾一度使公民和私人的自我理解和公共讨论成为可能的交往结构。随着从书写到图形和声音的转变,电子媒介——最初是电影和广播,然后是电视——表现为一种完全渗透并统治了日常交往语言的装置。一方面,它将现代文化的真实内容变形为经消毒处理并具有意识形态效果的大众文化的刻板形象,而大众文化只是对存在之物的一种复制;另一方面,作为无所不包的社会控制系统,它清除了文化中的颠覆性和超越性要素,并覆盖了个人,部分地强化他们已经弱化的内在行为控制,部分地替代它们。文化工业发挥功能的形式据说是对心理机制(psychic apparatus)的反映(mirror image),只要对父权的内化还在起作用,这种心理机制就使本能的自然服从于超我,正如技术使外在的自然服从于自己那样。

针对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提出经验性的反对,反对使过度简化(oversimplications)成为潮流——它是一个非历史的过程,没有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内的结构变化考虑在内;它不够复杂,未把显著的民族差异考虑在内——从广播机构的私人组织结构、公共-法律组织结构和由国家控制的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到制作节目(programming)、观看节目(viewing practices)、政治文化等之间的差异。不过,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反对,一个原则上的反对,它可以从上述所讨论的媒介的两重性中衍生出来。31

我将两种媒介区分开来,以便减轻达成理解所需的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具有风险性并且要求苛严)的负担:一方面是引导性媒介(steering media),通过它,子系统被从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另一方面是交往的一般化形式,它们没有取代用语言达成一致意见这一过程,而只是强化(condense)了它,并因此与生活世界的情景相联。引导性媒介使行动之协调完全脱离了用语言建立共识的过程,并在关于是否选择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上使之中立化。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们处理的则是形成共识的语言过程的具体化,而这种共识的形成有赖于生活世界背景中的各种资源。大众传媒属于这些交往的一般化形式。它们使交往内容远远脱离了时空限制而获得虚拟在场网络的抽象同时性,并保持信息在多面化情境中的可获得性,从而将交往过程从受时空限制的情境的狭隘性中解放出来,并允许公共领域出现。

这些媒介公共设施(media publics)发生等级分化,并同时消除了对可能的交往范围的限制。两个方面不可分离——而这里存在着它们

混杂的潜力。既然大众传媒在一个集中化的网络中单向地引导交往流——从中心到边缘或是从上层到下层——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加强了社会控制的效果。然而利用这种权威性的潜力总是靠不住的,因为还有一种解放性的潜力植根于交往结构本身之中与之抗衡。大众传媒可以同时使达成理解的过程情境化和集中化,但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中,它们才使互动从是/非式的反应中解放出来,而诉诸批判有效性(criticizable validity)的要求。这些交往虽然经过抽象和集中,但它们并不一定能逃避负责的行动者(responsible actors)之反对的可能性。

当对交往的研究不局限于经验主义的态度,而对交往性日常活动中的物化方面加以考虑时,32它就确证了这种混杂性。受众调查和节目分析反复说明了文化批判主义——首先由阿多诺格外强调地加以发展——中的主题。与此同时,他也在解决由下列事实所导致的矛盾上花了相同的精力。

·广播网络受到相互竞争的利益的影响;它们无法顺利地整合经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职业的和审美的观点;33

·在正常情况下,大众传媒无法在不引起冲突的情况下逃避从新闻使命和新闻的职业操守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职责;34

·传媒节目并不仅仅——或甚至主要不是——反映了大众文化的标准;35即使当它们采取大众流行娱乐这种微不足道的形式时,它们也可能包含了批判的信息——“作为流行报复的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 as popular revenge);36

·意识形态的内容失去其受众,这是因为受众在某种亚文化背景下接受信息而导致预期要传达的意义被理解成了它的反面;37·日常交往活动的内在逻辑能抵御大众传媒直接的操纵和侵入;38以及

·电子传媒的技术发展并不必然朝着集中化网络的方向发展,即使此刻“视听多元化”(video pluralism)和“电视民主”(television democracy)不过是无政府主义者的想象。39

(d)反抗的潜在可能。我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论题——它以韦伯的社会理性化理论作为讨论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功能主义理性的批判,这种功能主义的理性只是在其意图和对“理性”一词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使用上,才同意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交往行动理论将生活世界看作这样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物化过程并不是作为单纯的反映——即作为源自寡头经济和权威国家的压制性整合的表征——而出现。在这方面,早期的批判理论只是重复了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主义的错误。40我对于系统与生活世界脱节的社会化关联(socializatory revelance)所作的论述,以及对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的混杂潜力所作的评论,显示出在理性化了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系统压力与独立的交往结构发生冲突——背景下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从交往行动向由媒介引导的互动的转变,以及被破坏了的主体间性结构的变形,绝不是可以从一些全球性概念中蒸馏出

来的、被预定了的过程。对生活世界病理的分析要求对趋势和矛盾进行一次(不带偏见)的调查。在福利国家的大众民主中,阶级冲突已经被制度化从而也被平息下去了,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反抗的潜在可能也已经全部消失了。然而,如今反抗的潜在可能出现在不同领域的冲突之中——即出现在那些根据我们对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论题而期待它们出现的地方。

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冲突在发达西方社会的发展使之以各种方式偏离了制度化冲突发生在分配环节中的福利国家模式。它们不再在物质再生产的领域爆发;不再通过政党或团体的渠道发生;它们也不再能通过补偿来而得到缓解。问题毋宁是,这些新的冲突将在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的领域出现;它们以亚制度性的——或至少是议会政治之外的——反抗形式进行;潜在的赤字反映了由交往构建的行动领域的物化,而这一行动领域不再响应金钱和权力的媒介。问题首先并不是福利国家所能够提供的补偿的问题,而是守卫和恢复受到威胁的生活方式的问题。简而言之,引发新冲突的不是分配问题,而是与生活形式的基本原理有关的问题。

这一冲突的新类型是英格勒哈特(R. Inglehart)在全体人群中所观察到的、发生在价值和态度中的“静悄悄的革命”的一种表现。41希尔德布兰德(Hildebrandt)和达尔顿(Dalton),以及邦斯(Barnes)和凯斯(Kaase)的研究确证了从“旧政治”(在经济和社会安全、国内和军事安全的问题上)向“新政治”转变的主题。42新的问题与生活质量、平等权利、个人的自我实现、参与和人权有关。根据社会统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1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历史 1.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法兰克福学派 ①形成时间:1923年。 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 ③历程

a.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社会研究所的专刊《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名望日渐兴起。 b.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创办了有名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 c.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马尔库塞一夜之间成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正是由于马尔库塞的这种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才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在学术思想上,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霍克海默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两方面: ①传统理论 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是以肯定的面目而盛行。拉扎斯菲尔德是位典型的经验型、应用型学者,他在研究中特别注重“测量”。 ②批判理论 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是以否定的姿态而出现。 2.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欧洲批判学派崛起的原因如下: (1)这是传播学研究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2)欧洲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是同欧洲传播的实践所决定的。 (3)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 如今,批判学派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传播学的一大流派,同“主流”势力即经验学派昂然抗衡。 二、政治·经济·文化 在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可以大致分出三个研究方面,即政治、经济与文化。 1.传播与意识形态 关于批判学派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英国批判学者N·加纳姆归纳出5个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2)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媒介所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出来。 (3)大众传播媒介所设定的“议程”是一种高度人工合成物,它经过传播者的新闻价值标准过滤筛选,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 (4)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依存于其“非党派性”和“中立”的招牌,这些招牌给人一种可信赖感,从而使媒介设定和提示的“议程”能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 (5)资产阶级媒介在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基本是与人民对立的。 2.传播与垄断控制 (1)经验学派尽力抹煞传播者一方对传播的制约包括意识上的操纵和经济上的控制,同时又尽力强调受传者一方在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经验学派也把“消费主权”奉为王牌,以图消解“控制”这一重要命题。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读《单向度的人》 摘要:何伯特·马尔库塞,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单向度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一书,它的核心就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文化。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我们一定要要注重对人的“人文关怀”、树立正确的科技发展观、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关键词:单向度,技术理性,极权主义,人文关怀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高生产、高消费的福利社会阶段,使以往一切对立因素“一致”或“同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只剩下单一的向度——肯定与顺从,而失去了否定与批判这一向度;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逐渐地丧失了自主性、失去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本性遭到了扭曲,由此丧失了否定与批判的能力,变得一味地顺从,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从而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于是只剩下维护现状的肯定的方面,失去了内在的否定的方面,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性”。这种“单向度性”从社会各领域中消除了反对现社会体制的一切因素,阻止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一、现代社会单向度的表现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单向度”是他用来描绘当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现实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特定用语,它不仅表示了当代西方现代性社会中肯定的方面已否定成为全面的、单向的了,还表示在整个社会中的人、生产领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单面性”。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各方面都是‘单向度’的。”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技术理性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生成中的统治地位加强了。在马尔库塞看来,生活在正常社会中的人,应该有两个“向度”或“维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 (一)“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赛认为.当代工业社会的“单向度”首先表现在人已经成为“单向度”的个体。他在强调人的自主性、人的价值与尊严及人的本性解放的立场上,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全面控诉。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依靠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依靠自动化的实现,不仅使肮脏而激烈的肉体劳动减少,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消费品,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扩大和满足,并且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这种表面上物质极度繁荣的满足,不是真正需要的满足,而是虚假需要的满足。人们所以感到幸福、安定,是因为他们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最新文档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 如今的大众传媒在世界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大众传媒的各类活动及影响,均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因而西方社会科学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更加深广的层面,对大众传媒带给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诸多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及 阐述,而其中大部分的力量均本着批判的精神来看待传媒,以揭示出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与个人、社会、文化、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看西方传媒 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主要重视揭示传媒的文化内涵和传媒作为一种文本的特性。西方社会批评理论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媒介帝国 主义等理论流派均从文化视角对大众传媒进行了批判。其中,法 兰克福学派作为传统批判理论的主流,是第一个将批判学说对准传媒,并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的理论流派,该理论流派主要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分析的方法进行对大众传媒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大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涵盖电视报纸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所制造出的文化称为 “文化工业”,以文化的标准化生产为主要特征,并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对文化工业的定义做了详细表述,西方标准文化生产 的背后隐藏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垄断,而大众传媒在这种垄断社会中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文化,是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 务的千篇一律的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操纵大众意识形态的工具,没有任何自主性的。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他认为交往行动主 要以语言或符号作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 相互 以实现理解作为目的的一种潜在解放力,强调以双向理解模式的理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当代科学来说似乎相当容易回答。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命题总汇;这些命题之间紧密相联,有几个是基本命题,其他命题由基本命题推出。与派生命题相比,基本原理的数目越少,理论就越完善。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派生的命题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经验与理论相互矛盾,其中之一必须重新加以检查。不是科学家未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就是理论原理出了毛病。因此,就其与事实的关系而言,理论永远是一个假说。如果理论的缺陷在我们加工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我们就必须准备改变理论。理论是储备起来的知识,它采取一种有助于使它尽可能准确地描住事实的形式。彭加勒把科学比作一所必须不断扩充的图书馆,它通过提供新材料来扩大知识。数学物理学—一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理论——整理目录;若无目录,我们就无法利用图书馆的富藏。“这就是数学物理学的作用。它必须指导概括,以便增加那种我刚刚称之为科学的产量的东西。”一切理论的一般目标都是成为一种不局限于特殊论题、包括一切可能对象的普遍系统的科学。从相同的基本前提推出特殊领域的原理的工作正在摧毁学科间的藩篱。为分析无生命的自然而制定的概念工具,同样也用于对有生命的自然的分类;而且,一旦掌握了那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即掌握了推导规则、符号和把推出的命题与可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随时使用那个工具。不过,我们现在离这样一种理想状况还相当遥远。 大体说来,这就是关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几乎受到公认的看法。它的起源恐怕与现代哲学的开端一致。笛卡尔科学方法的第三条准则是决心: 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应该把数学中通常进行的推演应用到一切科学部门。世界的次序要由演绎的思想锁链把握。 思想演绎推理的长链本身简单容易,几何学家使用它们,以便完成最困难的论证。它们使我想到,人类认识范围内的一切事物很可能是以同样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而且,只要我们避免把并不如此联系的事物当作是真的,只要我们保持必要的次序以便从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遥远得无法达到的东西,也不会有深奥得难以发现为东西。 逻辑学家要么把作为推论起点的最普遍的命题认作是经验的判断,认作是归纳(正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那样),认作是不证自明的洞见(象在理性主义者和现象主义学派那里一样);要么把它看作是任意的公设(象在现代公理方法那里一样):这取决于逻辑学家本人的一般哲学观点。在当代最先进的逻辑(胡赛尔的《逻辑研究》即是代表)里,理论被定义为“一个封闭的科学命题系统整体”。完备的理论是“一套系统地联结起来的命题,具有系统一致的推演形式。”科学是“某种命题总体…,它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从理论工作中产生出来。根据那些命题的系统次序,某个对象总体得到定义。”任何理论系统都必须满足的基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摘要: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可谓锋芒毕露,具有革命性的化时代的意义,但他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态度基于此,需要我们对马尔库塞的理性、感性观的当代价值和限度进行思考,从而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技术理性;单向度的人;社会革命 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以“单向度”理论极其深刻地揭示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虽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有着根本的分歧, 但由于它接触到发达工业社会中许多新的哲学和社会问题, 并由此创立了新的社会批判理论, 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因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批判吸取其有益的成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的理论的局限性,以及为我国社会即将进入的工业化社会找到技术理性所伴随的危机的出路。 一、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主要观点 所谓技术理性主义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理性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坚信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无限潜力和无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信科学技术万能。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这是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表述形态,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该书的基本思路是: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经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这种能力的人。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等方面都是单向度的。人们失去的“第二度”是什么呢?就是否定性和批判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的真实性质。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和技术的异化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揭示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现代社会的技术统治形式及其特征、技术异化背景中人的生存困境、技术异化的原因、技术异化的扬弃等重大问题。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技术世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视角下的资本逻辑 一、资本逻辑 概念 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其活动历程具有必然如此的内存联系、运动轨迹的发展规律。即“资本基本主义”原则,以资本为中心构造的一种社会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 核心要义 (1)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建立起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2)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利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经济组织中治理结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的拥有者具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形成资本特权 特征 (1) 资本的总体性与宰制性逻辑 (2) 资本的扩张性与侵略性逻辑 (3) 资本的矛盾性逻辑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揭露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财产,而工人一无所有,并以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当作商品来购买,而支付给工人一定的报酬,即工资。在手稿的工资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指出,工资的高低“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胜利 必定属于资本家。” ②这是因为,“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 ③。也就是说,只有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工人工资提高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工资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速度永远都在个人工资增长速度的前面。由此便形成了资本的逻辑,即资本对人的统治。可见,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而产品绝大多数却落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则永远都只能获得维持其基本生理需要的最低工资。所谓最低工资水平,马克思指出,“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就是工人在劳动期 间的生活费用,在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④这就是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其产品的对立和异化的悖论。也就是人与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对人的统治。马克思说,“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 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曾多次表达过这一思想。这就像一个魔术般的怪圈一样:工人劳动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就越受到异己力量(资本)的统治。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自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 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⑥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者。这是因为,他对资本逻辑的揭露,绝不是出于对工人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关怀,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内在秘密”的揭发,即它是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科学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个真实结论。换句话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历史中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考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批判理论 基本涵义与渊源 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

浅谈席勒与马尔库塞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

浅谈席勒与马尔库塞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 寻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是现代西方思想的一大主旋律。在其中“审美解放”论是多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方案所共有的维度。席勒作为新思想的预言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并通过构建审美王国来达到对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在吸收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审美解放”论,构建了另一个审美解放的“乌托邦”。席勒和马尔库塞都试图通过艺术和审美来达到对人的一种解放。 标签:审美解放论;席勒;马尔库塞;艺术 审美解放论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康德身上。但是与康德的纯粹、抽象的哲学论证相比,席勒继承了康德美学的思想发展出“审美游戏说”,用更为直接的现实关切话语明确地论证了审美对于人的解放功能。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尼采和弗洛伊德等思想家又从不同的语境和角度延续了“审美解放”论的思路,马尔库塞的思想先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想流派的洗礼,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审美解放”论,他大大凸显了自康德以来一直贯穿于现代西方各种解放思想之中的审美因素的重要性。 一、席勒的审美解放论 席勒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美育的理论,希望通过审美教育获得人的精神解放。在第12封信中,席勒从人的内在心理动力上,提出存在于人的两种心理冲动力: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席勒说,有两种对立的冲动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这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感性冲动来自于人的物质存在,它把人放在时间之中,具有时间的变化性和物质的实在性。它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使人的存在受到最大的限制,使人不可能达到完善。形式冲动来自于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天性,它把人当作整体中的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存在状态中保持不变的人格;它扬弃时间和变化,把个别事物当作一切事物的规律,把某一瞬间看作永恒。换句话说,感性冲动显示的是人在世界上、随着千变万化的物质条件而变化的状态,而形式冲动显示的则是在这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人所保持不变的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感性冲动是人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与反应,而形式冲动则是人内在的理性精神的自我完成。 由于感性冲动受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的影响,因而必然存在某种局限性,需要以理性精神去加以控制。感性冲动的人也就是还处于物质状态的人,受到盲目的必然性所支配。当理性第一次在人身上出现时,它被误导,不是被运用到形式上,而是直接运用到材料上去,从而它不是引导人去追求真理与道德,而是使感性产生无限的需求和绝对的需要,人就把感性的利益当作他行动的规定者,把盲目的偶然当世界的主宰。理性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偏差,是因为人还受着自然的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今天,几乎整个人类都浸泡在经济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开始枯萎,哲学成了不合时宜的“文物”。所以,“批判”这个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词语几乎被人们忘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地体验着“竞争”的乐趣。但是,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词曾经红火过,在今天回忆起这个词语,或许能够获得些微的学术乐趣。因为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从激烈的批判时代衍生而来的。象法兰克福学派这样的批判理论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在它之后的思想家又怎能再度拣起批判的“眼镜”呢? 我们知道,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是倍受青睐的。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泛滥过。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因为,这种批判对现实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绝对否定,使哲学不再是人类的理性,而完全成为哲学家愤世嫉俗的牢骚。 一、把“批判”写在旗帜上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众多理论家组成的一个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社会批判理论的旗帜下聚拢在一起。 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们都难以望其项背。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在总体上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泉源。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运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现成结论去度量现代资本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再到最终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批判规范和方法为止,法兰克福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实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尽管远非彻底但却非常全面的批判。 早在法兰克福学派奠基时期,霍克海姆在题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这篇社会批判理论的纲领性宣言中,就提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以坚决的批判,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正义、人道的社会。霍克海姆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而批判的时代所需要的是批判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致力于建立的理论就是适应批判的时代要求的批判理论。 在霍克海姆看来,传统理论是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并把现存社会制度作为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下来的理论,它以维护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它在对历史

浅谈艺术与人类

浅谈艺术与人类 摘要艺术与人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话题。从广义上讲,人类对自然的所有的理解与再现,以及自身的一切感受构成了我们关于艺术的全部认识。艺术追求不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捕捉生活世界中转瞬即逝的冲动。 关键词艺术人类 艺术与人类社会之间既自律又从属的这样一种充满张力的关系。艺术是人类为了自我鞭策、自我警醒而发明出的意识形式,是人类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艺术与人类关系是美学中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古往今来的美学家都对此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由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功利主义性质,它对于这个问题更为重视。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是它的继承者,都对这一问题花费了大量笔墨去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都强调艺术的社会现实功能,强调艺术为人类现实服务。但是,在艺术如何为人类现实服务,艺术怎样实现它的现实功能的问题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几乎完全不同。东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的是艺术对人类现实的服从和服务,直言之是艺术对政治的服从。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注重的是艺术的独立性和对人类现实的批判作用。 从艺术本身的本质规定来看,它是自律的,它有自己的形式规律和内在法则,它的创作、欣赏和批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和特殊规则,它所创造的境界是任何别的意识形式所不能进入、更不能替代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艺术的确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它来源于社会,折射着人类社会的样子和面貌,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人类社会的批判作用上。那么,在艺术的批判作用和它的自律性之间,究竞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阿多诺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阿多诺深刻地指出了艺术与人类社会之间这种矛盾纠结状况。从艺术的本性来说,它与社会之间天然有一种批判关系,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某种批判。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完备的,总是具有某种缺陷的;而艺术却要求一种纯粹的、理想的境界。因此艺术与社会之间总是有某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可以说艺术是人类社会的天然的批判者。但另一方面,艺术对人类社会的这种批判是以它的自律为前提的,社会对艺术不应该有任何实用性的要求,比如,要求艺术成为某种政治理念的直接宣传者或代言者,或是要求艺术成为某个阶级的传声筒。因此,“艺术的双重本质——其自律性与其社会现实性——反复不断地处于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冲突的状态。” 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近年来探讨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传统的观点是强调艺术的他律性,即艺术受制于、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这种观点后来演化成为艺术为政治服务、甚至为政策服务的极端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深入,重视“文学主体性”和“内在规律”的呼声高涨,艺术要摆脱

论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

(一)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人的理解、服务于人的解放目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而爱欲的实现又必须以理性和自由为保证,个人只有借助于理性批判的力量,才能洁楚地认识到什么是自已的真正本质和需要,进而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它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从两个方面阻碍着人的本质的实现:一方面,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而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直接压抑了人的爱欲满足;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得异化劳动日益加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消除了人的批判理性,使人变成了单一向度的人。所以,他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双重的:一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另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批判理性的压抑。 (二)死亡意志的支配——科学技术对爱欲的压抑 马尔库塞在他的重要论著《爱欲与文明》中,他围绕爱欲与文明的这一主题,达到了对弗洛伊德的继承、补充和发展。马尔库塞同意后期弗洛伊德的观点,即人有两种基本冲动:爱欲与死亡。爱欲是一种建立联系和在更高的社会秩序里聚集一起的趋向。它反抗和推迟了向死亡堕落,是保存一切生命的巨大的统一力量,导致文化。死亡本能是生物体了解除生命的张力, 通过倒退回到更简单状态的内趋力。 (三)技术对人的压抑的主要表现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压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爱欲压抑的根源。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欲压抑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科学技术己经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人性压抑的根源。在《爱欲与文明》中,他提出‘‘基本压抑”、“额外压抑”、“操作原则”等概念来对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进行驳斥。马尔库塞把压抑分为“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两类。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克服这种贫困所需的劳动,要造成文化就必然对爱欲作一定程度的限制、压抑和延迟。这是一种基本的压抑。它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基本压抑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但另一方面,“缺乏的分配、克服缺乏的努力以及工作的方式,都是强加于个体的……不管这种合理性对整体的进步是多么有用,它仍然是系统的合理性,而且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统治利益和要求支配。”也就是说,额外压抑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受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支配,它的存在只是为维护现存的统治制度的。额外压抑遵循的是操作原则,操作原则是‘现实原则的现行历史形式”。在操作原则下,人的身心都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因此,这是一种多余的、额外的压抑。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不:必要的。 第二,技术的发展加重了异化劳动的程度。劳动被马尔库塞看做是爱欲实现的手段,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使劳动者完全依附于机器设备,降低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劳动者和社会二者来说,劳动都不同于以往,发生了“质的飞跃”。“自动化的幽灵”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把劳动者为了生活的必需而进行的劳动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使工人的劳动成为不必要的。但是,劳动力的消费对维护社会的再生产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现代社会是消费的社会,没有大量的消费,社会生产就无法维持下去。所以,社会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就必须使劳动者有事可做,以换取他们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消费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劳动被投 作者简介:李航,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文化霸权 答: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

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4.异化 答: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二、简答题 1.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本质区别。(北邮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8年研) 答:(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批判学派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在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批判学派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 ②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而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摘要: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独裁国家的分析和启蒙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关键词:霍克海默;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 一、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的构建的方式以及传统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批判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理论也相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是一样的,都是具有因果联系的。我们既然可以用因果联系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现

象,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因果联系的逻辑工具来解释社会现象。“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比如经济的、社会的或心理的原因。历史科学的研究就是要系统地描述这里所存在的因果关系。”【1】传统理论所关心的是理论的内在逻辑,关心的是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理论的发展似乎仅仅是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引起的。“霍克海默认为,理论的发展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是由新发现的事实来推动的。传统理论忽视了实践因素对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实践对理论的支配作用。他强调,理论不过是生产的一个环节,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同样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一个环节。”【2】 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是对社会历史方法论的不同理解。1937年,霍克海默在《关于反犹太主义的研究计划》上发表了《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疑问,这篇文章被看作是除了《启蒙辩证法》之外的批判理论的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在论文中,作者对由启蒙所开创的传统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这实际上也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文章看作是批判理论的诞生的标志。 二、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的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批判理论”一词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于1937年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提出。批判理论的核心就是批判,霍克海默的主要兴趣在于对旧的理论进行批判,而不是去创立一个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批判理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浅析 波德里亚从物- 符号消费- 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他试图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符号消费 对于消费社会,波德里亚选择以符号学作为研究线索而不选择其他方式,是因为其他思路很难抓住社会的根本。消费的定义是什么?波德里亚说:“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盛’的现象学。它既不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小车来定义,也不会由视觉、味觉的物质形象和信息来定义,而是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signifying substance)的组织之中。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就是说,消费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一个组织化的话语系统。“消费,它的有意义的用法是指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这种符号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话语符码不是我们用嘴说出的话,而是由物品来编制的符

码(object-sign)。 波德里亚说,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过去也有。但是,传统的象征-物(object-symbol)比如实用工具、家具、住房等等,作为与生活有 真实联系的中介物,它以质态和形式清楚地显示了这种联系的痕迹:它的质感、重量及其涵义直接进入并实现在它与人类生活的内在联系之中。因为这个缘故,它与生活的联系,它的含义,不是外在、武断和强制性的,而是内在于人的生活的。在这种情况下,波德里亚说,“物品并不被消费”。但是,在消费中,物品变成了符号:“要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变成符号。即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外在于这种与生活的联系,以便它仅仅用于指意:一种强制性的指意和与具体生活联系的断裂;它的连续性和意义反而要从与所有其他物类符号的抽象而系统的联系中来取得。正是以这种方式,它变成了‘个性化的’(personalized),并进入了一个系列等等:它被消费,但不是消费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所谓“个性化”是指在生产中瞄准似乎是个性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系列设计和安排,而“差异性”则是指物品作为符号对社会地位的不同区分。因此,“差异”和“个性化”是指物品符号的具体涵义和凝聚这种涵义所必需的生产要求。波德里亚说,物品向系统化符号身份的转变需要一个物品与人类关系的相应的转变:物与人的关系“变成消费关系”。“这就是说,人人关系(human relations)本身在物品中并通过这些物品倾向于自我消费”。由于物品在这种关系的自我消费中“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立刻,物品就变成了这种关系的替代性符号”——一种关系消费之“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由于这种关系是通过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与新革命理论

《当代西方民主理论流派》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论文成绩: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与新革命理论 学生姓名:马建楠 所在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09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号:00930011 指导教师:石婧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7日星期六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与新革命理论 [摘要] 政治权力借助这个前提条件成功地制造出凌驾和超越任何特定个人和集团之上的利益从而牢牢地把民众“束缚在形形色色的官僚制度上”。结果国家的目的被普遍接受,“传统的麻烦点正被消除或被隔离起来,造成分裂的各种因素正得到控制”。“在政治领域中出现了对立立场显著同化或有所收敛的倾向”。 [关键词] 信马尔库塞单向度新革命理论 一、单向度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压抑的人们为什么不起来革命。而变得“消极沉默”了呢?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已成了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是相对于双向度而言的。双向度是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批判性,即是单向度。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同于从前的对抗性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统治已取代了政治统治、对抗、矛盾已经或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与同化的趋势。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失去其双面性,而变成为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无论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还是科学、工艺、艺术或哲学和日常思维,都趋向一个维度、一个色调、一种声音。社会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丧失了具有创造性社会批判功能的那个向度。只剩下维护、肯定现在秩序这样一个向度。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性”的具体表现: 1、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消除了危及社会继续存在的政治派别,使社会政治成为“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政治。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它的高度发展的生产率通过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而造就出整合、包容所有社会力量的可能前提。 政治权力借助这个前提条件成功地制造出凌驾和超越任何特定个人和集团之上的利益从而牢牢地把民众“束缚在形形色色的官僚制度上”。结果国家的目的被普遍接受,“传统的麻烦点正被消除或被隔离起来,造成分裂的各种因素正得到控制”。

批判批评理论

任何同时是解释性的,规范性的,实践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社会理论。该述词首先由霍克海默(M. Horkheimer)所发展,用于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ool)一个左翼思想家团体,也是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the Frankfurt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成员有关的一种激进社会理论形式 基本涵义 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群”。所以,很难给批判理论下一个明确定义。基于该理论对社会结构、群体文化、自由与解放的关切,笔者对批判理论的涵义作如下概括:批判理论是指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权对畸形社会(如奴役、不平等、压迫等)的制造和复制,启蒙人的自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以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其中,霸权即特权群体通过能够行使权力的各种机构,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来维护其对其他群体统治地位的方式。 20世纪20年代战败的德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通货膨胀、失业、种族压迫以及工人运动的失败、当局对革命的残酷镇压等,强化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不公、阶级压迫的认识,他们期望通过批判和揭露扭曲的社会现实,将之导向公正、自由。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犹太人的同情,加之对权威的批判,最终招致法西斯与纳粹主义的仇视和迫害,他们不得不流徙至美国。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独裁由是成为批判理论的关注重点。而在美国的经历又进一步冲击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观与文化观。美国通俗文化“麻醉的、一般化的、易于着迷的”(P28)、工业化的、借助大众媒体广泛流传的特征对传统上习惯于严肃的、精英的、美学的文化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造册很难过了巨大冲击,文化研究尤其是文化工业批判成为他们研究的重心和研究的方法;此外,美国在社会研究上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如描述、实验、测量以及对事实的预设等,使批判和否定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而同时信奉价值参与与社会建构成为批判理论的又一特征;美国法律标榜平等与不平等的现实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批判理论学者质疑和批判政治、社会制度的基本立场。 特征解读 1、批判理论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是与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独立的、主流的研究范式,但实证研究“科学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被引入社会研究。针对实证主义及其科学方法的“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否定,认为这种科学的方法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和意义,否定了人对世界的建构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价值参与。批判理论认为,任何“事实”都经由了人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主观性、相对性和价值判断。 2、批判理论以“利益”为研究中心,寻求“启蒙”社会 批判理论主张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加以启蒙,启蒙即揭露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所在,利益则是指特殊团体(优势的、弱势的)的需求与关切,尤其是指在自利的意识与原则下对既得利益或不利地位的关注。对于优势群体来说,他们总是维持既得利益,从属的的、

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考

华中人文论丛 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 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考 黄慧鲜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是在吸收借鉴海德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批判的文明理论、批判的社会理论和批判的革命理论。该理论通过对人的欲望压制、单面社会、本能革命等问题的研究与阐述,深刻地揭露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的存在、人类的解放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值得肯定,但是他的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 关键词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思想渊源;主要内容;认识 引 言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家,以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立足于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启迪人们反思自身的时代处境,反思人性在现时代的意义。当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偏颇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予以正确的评价。 一、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吸收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马尔库塞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他的理论深受其影响。 在马尔库塞思想相关学说中,继承了海德格尔的人的本真存在的观点,这不仅因为马尔库塞曾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和助手,在海德格尔的指导下开始了学术生涯,而且因为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中心,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和解放的关注,也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角度出发的。或许可以这样说,海德格尔对马尔库塞影响最大的地方正在于一种 本体论的关怀 。 马尔库塞认为,海德格尔把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存在者转向了存在。海德格尔强调应当首先追问人的存在,因为只有人才能领悟到自己的 在 。马尔库塞非常认同这一点,把哲学研究的关注点放到了人的生存和人的条件,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和原则,从而将哲学从抽象思辨转到了具体的人的存在,并进而认为既然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的存在,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探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 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奠定了马尔库塞一生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马尔库塞后来进行的社会批判始终是以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始终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批判的目的。马尔库塞吸纳并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他认为:海德格尔的思想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新的历史境遇及其所生活的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他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人的生存的 本真状态 ,从而将这两种学说进行了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二)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阐释 马尔库塞思想中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较多的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的分析,其宗旨是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对自由的追求,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马克思对幸福和自由的探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着力从现实关系中具体寻求人的自由和幸福之路。这一思想使马尔库塞在对人的存在问题进行思考时,摆脱了纯粹抽象而走向了现实社会分析。 在深入研读马克思的手稿之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改造,建构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包含着内在的哲学基础,它是一种将人的存在作为全部理论的核心,从人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及其现实的人本主义。另外他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人本主义解释出发,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通过它对现存秩序所作的批判,主张马克思主 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