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样性综述

植物多样性综述
植物多样性综述

综述

前言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其内容包括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四个主要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以植物为主体,由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上二者都涉及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正文

多样性研究渐渐从物种的组成与变化向多样性对演替过程中生物进化的响应、多样性功能方面发展。

植物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一、群落演替过程多样性动态

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是群落和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研究植被演替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学者为了了解群落恢复过程与机理,并探求恢复和重建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大量与群落恢复相关的多样性研究。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大体趋势为低、高、较高,但恢复的途径及自身特点有着明显的作用,如人工播种恢复可能不及自然恢复的起伏大,竞争、入侵、生态位分化等差异显著,因此多样性变化的规律可能不同。

当前,植被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研究趋向于探讨多样性恢复的机制和多样性维持的机理,指导恢复和重建、保护和可持续发的实际作用。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就是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更替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特征是研究群落多样性时空动态规律的重要内容。

十九世纪以来,对群落演替的研究从描述方面渐渐向功能解释方面发展,在解释多样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与本质规律上取得显著进步。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群落演替过程多样性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响应等。虽研究的区域不同,环境差异可能很大,但其变化趋势大体上是相似的,即随演替特别是次生演替的发展,先增加后降低。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随着演替进行,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单峰曲线,曲线的弧度在不同区域不同演替上差异较大:

行,在竞争较强且郁闭度适中时能容纳更多的中性及阴性树种,演替后期郁闭度很大且种间关系稳定,容纳物种有所下降。对于林下植物,其物种组成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其所处的上层群落密切相关。

草本层多样性与上层特别是灌木层的郁闭度关系密切,演替过程中林下光照的变化是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演替中期林下较多的光斑是有利于许多中性及阴性物种生存的,一般此时的多样性最高。这方面,多样性研究渐渐从物种的组成与变化向多样性对演替过程中生境异质化的响应、多样性功能方面发展。

二、海拔、土壤等因素对水平梯度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水平梯度上,物种多样性的纬度梯度变化最明显。大尺度上,从赤道向两极,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是降低的;在南北半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速率是不对称的;热带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问存在极大差异,温带森林之间差异较小:南半球的温带森林和北半球相比,多样性较低。区域环境内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差异较大,北美树木物种多样性纬度变化不明显,与年蒸散有关。在我国,随着从北到南纬度的不断降低,落叶阔叶林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先增加后又降低。水平梯度上的另一种变化规律是经向的,水分是其主导因子。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同水分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地区是不一致的,而且不同植物群落或物种与水分的相关关系也是不同的。海拔是植物群落物种分地带性气候所确立的水热组合影响。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生态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群落内垂直层次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动态是群落内垂直生态梯度的直接反映。但是,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是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基本符合“单峰”模式,B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也有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单调下降,大多与水热垂直差异明显相关。

另外,也有表现出中间海拔梯度群落植物多样性最高,这种情况下多样性同时还与群落生产力水平有关;还由于许多影响因子的作用差异较大,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无明显的规律。

多尺度海拔差值下的植物多样性梯度研究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可使多样性变化更明显。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水平的关系,也是研究植物与环境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土壤中的氮、磷和钾的水平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许多酶的活性与植物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和水解氮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桉树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桉树是桃金娘科(Theaceae)桉属(Eucalyptus)树种总称,有795种(其中变种和亚种114种),它具有种类多、干形好、生长快、产量高、耐瘠薄、抗性强、适应性广、用途多、经济价值高等优良特性。

至今,有96个国家引种桉树,桉树人工林面积已突破2000万hm2,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极为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

中国引种桉树有110多年的历史,全国种植桉树的省(区)有17个,涉及600多个县,成为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全国桉树人工林面积在200万hm2以上,在华南地区,有60-70%的桉树人工林属于短周期人工林,其中50-60%的林地采取连栽方式。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大发展和连栽制度的全面推行,桉树人工林的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凸现,“桉树争论”愈演愈烈,桉树发展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要做到人工林既有高生产力,又维持生物多样性,是当代生态学所要解决的迫切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难题。

长期定位实验研究表明,尾巨按成熟林分(7。3年)的蓄积生产力水平为20—21m3/hm2·a,生物生产力水平约为19t/hm2·a。对l代林和2代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连栽对2代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没有显著影响。树干、树皮、树枝和根系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均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只有树叶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林分生长后期,根系和树叶生物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影响了林分后期生产力的持续性。连栽具有增加树皮、树枝和树叶生物量比例的趋势。连栽导致林下植被生物量

和生产力的显著下降,2代成熟林下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比1代林下降70%;从幼龄林(2.3年)到成熟林(6—7年),1代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表现为缓慢的持续增长趋势,而2代林却表现为逐渐递减趋势。

采用长期定位实验研究方法,对不同连栽代数桉树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土壤种子库及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连栽导致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减少,2代林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比1代林减少39.39%和17.76%。群落的B多样性中,1代林的Jaccard系数和Cody指数均显著高于2

代林;代内群落的相似性系数高,为60%左右,而代问群落的相

似性系数低,为30%左右,表明连栽引起大量物种丢失。桉树人工林连栽不仅导致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而且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特征。

与成熟林比较,不同连栽代数群落的生活型谱存在明显差异,第1代林以藤本高位芽和矮高位芽植物为主,2代林则以地上芽植物和矮高位芽植物为多;1

代林的k-对策种和r-对策种分别为64.79%和35.21%,2代林则分别是51.02%和49.98%,连栽使草本植物、地上芽植物和卜对策种的数量增加,木本植物和

-对策种的数量减少。对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表明,不同连栽代数土壤种子库储量及多样性变化与地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壤中种子库和营养体对物种多样性维持有重要作用,提出了桉树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初始植物繁殖体组成假说。在一个经营周期内(6—7年),桉树人工林维持的植物多样性的高低取决于初始植物繁殖体组成的丰富程度,高强度干扰(如炼山和机耕全垦整地)的连栽制度使某些高竞争力的物种或仅以种子(果实)传播的物种丧失,造成下一代林地初始植物繁殖体组成多样性的降低,从而使连栽林地的物种多样性逐代减少。土壤种子库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说。

四、秦岭对植物分布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秦岭不仅是我国南北两大水系——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在地形上成为我国东半壁的南北分界线,在气候上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它东西走向,位于中纬度地区,受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北方的寒流可直达北坡,东南暖湿气候沿河谷易入南坡。且由于山体高大,使得潮湿的海洋气团不易深入到西北;同时也阻挡了北方的寒潮不致长驱南下,减小寒潮猛烈的侵袭。因而形成秦岭南北两侧水热条件上的差异,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它作为我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反映在植被分布上,秦岭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则属亚热带类型,有较多常绿闹叶树种的分布。秦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气候湿润;秦岭以北则属暖温带气候,情况相反。

五、森林“面”

从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理论角度而言,“面”是整个网络系统中最为基础的、涉及面最广的系统元素,是网络系统的主体构成。显然,“面”的建设对于网络体系的整体功能、对于国家或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最广泛、最重要的影响。鉴于“面”的广泛性、基础性和复杂性以及我国“面”上的自然环境~般状况,我们认为“面”建设的基本技术途径应是“以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

对于广大的面来说,有林地带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经营,无林地带实现植被恢复与形成植被群落,是其生态建设的基本目标,大量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采取封山育林,是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多快好省地恢复植被、形成适应而又稳定的植物群落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实施适当的人工措施,可以进一步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提高植被群落的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以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中“面”的建设的基本途径。

六、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程度远不及藻类、真菌和其他高等植物。实际上,苔藓植物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在植物界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环境保护、医药应用、环境监测、园林绿化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应用前景。

在自然界,苔藓植物也是某些植被类型的组成部分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常常有大量的地衣和苔藓组成一望无际的苔原;森林、沼泽、草甸等植被中,常见苔藓植物成为饱含水分的地被植物。苔藓植物因其强大的蓄水能力,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苔藓植物可促使湖泊陆地化、森林沼泽化。苔藓植物虽体型微小,但其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繁殖能力,注定在自然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苔藓植物中有不少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也是比较复杂的。对于苔藓植物来说,坡向是形成其物种多样性组成和结构差异的重要环境因素,这可能与其引起的生境差异有关。有研究发现,三峡大老岭森林地形因子对仅多样性影响的大小顺序是:坡位>海拔>坡向>坡面>坡度>坡形。由于小气候的关系,片断热带雨林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生境异质性是引起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及差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异质生境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因子(尤其是地形因子)的区域作用引起的。,、它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断裂的岩层上,丛集的植物体积累水分和浮尘,代谢的酸性物质分解岩面,促其分化,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条件,所以说苔藓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

小结

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和热点之一。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以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较多。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是进化机制的最主要产物及生物有机体本身多样性的体现,所以物种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易观察和最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生命层次。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既是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又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面。

植物多样性作为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远光《连载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长期试验研究》四

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勇《连云港台山植物多样性及立地质量评价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王剑《江苏省苏州和宜兴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

4.邵娜《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侧蒴藓类植物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李粉霞《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华东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养多肉植物作文

养多肉植物作文 【篇一:关于植物的作文:多肉植物的世界】 关于植物的作文:多肉植物的世界 关于植物的作文:多肉植物的世界 这星期,我和表弟一起去体育馆看了多肉植物展。 刚进馆内,一束七彩的光芒照在我们的身上。我抬头一看,一把把 色彩鲜艳的伞挂在头顶,真是美不绝伦。我们跨进大门,满场的多 肉植物便映入眼帘,淡绿色的“财路”像朵莲花;挺拔的八千代绿得 沉郁;娇小的桃之卵美丽可爱?? 最引人注目的就要数“鸡蛋美人”了。只见她的叶子肉嘟嘟的,滚圆 滚圆,还蒙上了一层白霜,摸上去软软的,滑滑的,上面还长着几 粒美人“痣”呢! 当然,“卡洛塔”也不逊色。看那,它的叶片红绿相间,上面是鲜嫩 的绿色,下面是血一般的红色,越往内层颜色就越浓,真是奇妙! 每一片叶子都卯足劲往不同的方向伸展,像一只只小手在向我们打 招呼呢。我和表弟被深深地吸引了,两人立即各买了一盆。 快看,这盆,它可真奇特:青翠欲滴的叶片上满是短短的,细细的 白色绒毛。叶子的顶端还长着四五根小刺。“它叫什么呢?”我好奇 地问管理员。管理员说:“这叫熊童子。”哦,怪不得它的叶子那么 像熊掌。 我们继续往前走。哎?这盆植物怎么这么奇怪?一根根又细又长的 茎蔓延到盆外,一颗颗豆子大小的“佛珠”串在细细的茎上,像一条 条绿色的项链盘踞在盆子中央。表弟歪着头问:“这个里面到底是什么?种子吗?”“也许是吧。”我不确定地回答道。后来,我们查了资 料才知道,原来它的名字就叫“佛珠”,“珠子”只面根本没有种子, 把叶杆插在土里就会生根发芽了。 多肉植物的品种多着呢,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你想更多地了 解它们吗?那就赶紧也去养几盆吧,走进它们的世界,你一定会收 获无限的惊喜和快乐的。 【篇二:养多肉的文章已排版】 如何养多肉植物,花友养肉总结这里收集了很多文章就是没图。。。大家可以将有兴趣的文章再搜索百度就能发现原文章养多肉植物期 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从一个多肉植物都不认得,到了现在大

植物甾醇的开发与利用

《天然产物》课程论文 题目:植物甾醇的开发与应用姓名:张利娟 学号:1108321210005 专业年级:11级食品科学 学院:食品学院

植物甾醇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植物甾醇是一种天然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中,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治癌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植物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炎和退热作用以及类激素功能,因此近年来,开发功能性甾醇制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甾醇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生理功能、提取方法,以及在食品、饲料、化妆品等工业中的应用,最后对植物甾醇的利用与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甾醇生理功能应用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 sterol Abstract: plant sterol is a natural chemical substances, exist widely in all kinds of plants, it has an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n human bod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ancer prevention . Plant sterol can reduce cholesterol content, prevent atherosclerosi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febrile action and kind of hormonal function, so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sterol products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sterol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extraction methods,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feed, cosmetics, finally it give a prospect for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phytosterol. Keywords: Plant stero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pplication 植物甾醇(phytosterol or plant sterol)是植物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油、坚果、植物种子、蔬菜水果中,因此,人们从日常的膳食中就可以得到植物甾醇的补充,它是一种重要天然的甾醇资源。人们通常膳食的植物甾醇水平约为200~400 mg/g,主要供给的食物有植物油、人造奶油、蔬果,在植物油中,以米糠油植物甾醇含量最高[1]。植物甾醇为类固醇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及生物功能类似于胆固醇,两者差异之处仅在于侧链,可用于体内胆固醇的降低。此外,植物甾醇还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等功能,已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制药、保健品等行业。近年来,通过对食物成分科学分析和植物甾醇有关生理学效应研究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植物甾醇保健功能认识不断深化,使植物甾醇研发渐成热点,功能性植物甾醇食品产业也快速发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植物甾醇在国外的化妆品、食品油脂、保健食品、动物保健品及饲料添加物等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芬兰、美国、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多个国家相关机构已认可植物甾醇的安全性,在食品领域应用趋向主要是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性活性成分,目前其市场规模已达5000万~6000万美元。据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推荐植物甾醇为“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的天然保健食品新原料,已经有添加植物甾醇的蛋黄酱、甜品、酸奶、牛奶、食用油等产品面世,添加植物甾醇食品在欧美等国家正形成一股新兴的健康热潮[2]。 我国是油料生产和消费大国,油脂工业副产物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甾醇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脂精炼工业飞速发展,按精炼能力与植物甾

多肉植物作文(20篇汇总)

多肉植物作文第1篇 妈妈的店里有一盆多肉植物,我十分喜欢它,经常去观察它,摆弄它。 小多肉造型各异,多姿多彩。有的像正在锻炼的人,三五成群地打着太极拳;有的像未开发的宝石,成堆地散发着淡淡的光芒;有的像翠绿的石凳子,随意地摆放在那里;还有的像成簇的花花草草,害羞的依偎在“石凳子”旁边。 这盆小多肉真是太美了,像一个天然的小花园。可是没几天,小多肉相继都枯萎了,看来看似坚强的多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养,真是太可惜了! 多肉植物作文第2篇 我家有一盆又一盆多肉植物,我常常称呼它为“肉肉”。它都十分可爱,不信,你听听看呗! 就说说“黄丽”吧!黄丽自身像一朵美丽的花儿,中心是黄绿色的,其他的地方是绿色,有淡绿色,也有深绿色,极少一部分因为日照,所以叶尖被晒成了粉红色。黄丽的叶片厚厚的,我异常想把它的叶片捏爆呢! 养了几个月后,小黄丽变成了大黄丽,带着一株可爱的小苗。此刻,小苗和大黄丽分居了,两个家伙都很可爱呢!

我家还有很多“肉肉”呢!比如千佛手、中华芦荟、星美人…… 多肉植物作文第3篇 姐姐有一个多肉植物,叫虹之玉。每次一晒,它就会红。可是多久,虹之玉越长越慢,姐姐说“它这是缺水了。”姐姐赶紧把水倒进土里。 过了几个星期,虹之玉被姐姐奇迹般地治好了――不但越长越快,并且越红越亮。姐姐依然浇灌虹之玉。 姐姐说“这个虹之玉必须一个星期浇一次。”我说“姐姐,我懂了。”姐姐说“那就好!”就这样,虹之玉每一天长,每一天长……最终有一天,虹之玉长出很多幼芽。我问姐姐“为什么虹之玉会有这么多幼芽呢?”姐姐回答道“因为虹之玉只要掉下一片叶子,那片叶就会长出种子。” 我最终明白了虹之玉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种子啦! 多肉植物作文第4篇 一提到肉肉,大家就会想到鸡肉、鱼肉或者五花肉什么的,可是我家的肉肉,却是萌萌的植物。

植物甾醇综述

副产物综合利用 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 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 授课教师: 专业: 中国·大庆

1植物甾醇的结构、来源与性质 甾醇是甾族化合物中的一种,分子的基本骨架(主体甾核称为环戊烷多氢菲核)有三个六元环 和一个五元环组成。C-3位上连有一个羟基,C-17位连有由8~10个碳原子构成的侧链,多数甾醇C-5位为双键。由于C-17位上的R不同和C-3位上羟基结合的物质不同,甾醇的种类也不同。常见游离甾醇有胆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菜籽甾醇等结构形式]1[,见图1-1。 植物甾醇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在根、茎、叶、果实、中均有存在。已发现甾醇在植物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甾醇、甾醇酯。植物油脂中以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等含量最高]2[。植物甾醇与胆固醇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然而人类对于胆固醇的吸 收远远多于植物甾醇]3[。 甾醇通常为片状或粉末状白色固体,经溶剂结晶处理的甾醇为白色鳞片状或针状晶体,其中在乙醇溶剂中结晶形成针状或菱片状,在二氯乙烷溶剂中形成针刺状或长棱晶。甾醇分子中,碳原子数一般为27至31,分子量约为386至456。甾醇熔点较高,都在100℃以上最高达215℃。甾醇的相对密度略大于水,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植物甾醇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疏水性,但是因为其结构上带有羟基基团,因而又具有亲水性。在同一个物质结构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意味着该物质具有乳化性。植物甾醇的乳化性可以通过对羟基基团进行化学改性而得到改善。植物甾醇具有两性的特征使得它具 有调节和控制反相膜流动性的能力]4[。 2植物甾醇的提取 从油脂下脚中去除非甾醇类物质提取街醇方法很多,其原理一般基于原料理化性质及生化反应方面差异。如物质在碱存在下可皂化性,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菌醇和其它物质可络合性及其络合物溶解度差异;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亲水性差异;高真空条件下物质蒸气压及分子自由程差异;及物质吸附力差异等。从油脂下脚中提取街醇通常分两步进行,先从原料中提取以幽醇为主的不皂化物(粗甾醇),然后从不皂化物中精制甾醇。本文中主要介绍两种提取方法,其 中溶剂结晶法属实验室制法,干湿皂化法属工业制法]5[。 2.1 溶剂结晶法 该法为现今油脂工程专业教材上所述的提取方法,可用于直接分离,操作较为简单。 结晶法所用的主要溶剂有: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使用单一溶剂,

植物组织培养在花卉生产上的应用

…………号… 座………………线………… 号… 学………………………封级 班…………………………别… 系…密………………名… 姓………植物组织培养在花卉生产上的应用 摘要: 植物栽培技术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在经过20世纪后的几十年,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与奋斗,这项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尤其近40年以来,植物组培技术已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药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为快速繁育优良品种,培育无毒苗木,进行突变筛选培育,药用植物工厂化生产,种质保存和基因库建立等方面开辟了新途径,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现如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保持花卉优良性状、培育脱毒苗木、保存种质资源等优质,根据这些优势,植物栽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花卉的种苗繁殖与生产之中。 关键字: 植物组织培养;快繁;花卉 1花卉产业介绍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花卉消费这一时尚已逐步进入家庭,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全国各地兴起许多花卉交易市场,对这种发展趋势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组培苗具有无杂菌、优质、均匀、分蘖性强、繁殖率高、批量生产、周年供应、便于运输等优点。 2花卉领域中组织栽培优势

2.1脱毒及快繁 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下,十分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植物感染病毒后,虽然未必死忙,但却会引起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观赏价值下降。采用无性繁殖的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病毒可通过营养体进行传递,逐代积累,使病毒病的危害更为严重。 为保持植物体原有的优良晶质和经济价值,达到无病源菌化,其前提就是使无病无菌植物体再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植物组织培养法之一的茎尖生长点培养法。这种培养技术最先应用于花卉。宿根性茬卉有康乃馨、菊、大丁草、丝石竹、补血草;球根性花卉有百合、小苍兰、唐葛蒲、茸尾、柱顶红;还有花木类的蔷薇、杜鹃花等都已广泛应用。 作为无病无菌植物体再生的手段,主要有两方面: (1)培养茎尖生长点,获得一顶一芽一株植物体; (2)由茎尖长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大量植物体。 由于后者有出现植物体变异的可能性,不应考虑克隆。茎尖生长点就是芽顶端直径为 0.6一 0.1毫米的半球形组织。在这部分,病源体(病毒、病菌)含有的浓度比其他任何部位都低。无病毒植物体和无病无菌植物休再生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因病害造成的生产量和品质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 (1)花卉色泽鲜艳; (2)每一花茎的着花数增加; (3)植株生长的速度和能力增加; (4)栽培管理的劳动量减少;伍)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等等。这些优点在受到病害的植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很有价值。 2.2大量快速繁殖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设计(最新精品)

案例名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的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之一: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其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内容,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阐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技能目标: ①了解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根据本节相关原理,尝试设计一些独特盆景方案并思考操作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日常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植物生长素的感性认识,虽然在学习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写多肉植物的作文700字

写多肉植物的作文700字 最近,我妈妈迷上了多肉植物。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上了这类可爱的植物。 之所以称为多肉植物,是因为这类植物的叶片通常肥肥的,富含水分,很多是生长在沙漠地区的。 也许你会说:那不就是仙人掌嘛!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全世界约有多肉植物一万余种,在植物分类上隶属几十个科。常见的多肉植物不仅包括仙人掌科,还有景天科、番杏科、百合科……每个科又分为好多个属,每个属中又有着许多各种各样的植物。仙人掌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科,而我们常说的仙人掌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我见过的多肉植物中,我觉得番杏科的“小兔子”最可爱了。那一个圆圆的脑袋和两个长长的耳朵,真是像极了可爱的小兔子,但不同的是——就算你“掘地三尺”也别想找到它的“身体”;当然了,在颜色上它和真正的小兔子也是完全不同的——它全“身”都是绿油油的,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让你见到一只绿色的“兔子”的。排在第二的,就要数景天科的熊童子(也称“小熊脚爪”)了,它那肥厚多肉的卵形叶片像极了肥嘟嘟的小熊掌,而叶顶部红色的小尖角更像一个个涂了指甲油的熊爪。绿色的“熊

掌”在红色的“熊爪”的点缀下绿得更加可爱了;红色的“熊爪”在绿色的“熊掌”的映衬下红的更加显眼了…… 当然了,不同的多肉植物有着不同的栽培方法。要养好它们,不仅需要每一位栽培者付出心血,还需要掌握栽培的方法。就如同父母培养孩子一样,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摸索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人才能成才,花才能成景。 我有一盆多肉植物,是我姑姑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十分喜欢它。我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般关心、照顾。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叫“小肉肉”。 我的小肉肉叶子呈草绿色,青翠欲滴的叶面异常光滑,摸上去软软的、滑滑的,好像一不小就会把它们捏破。每一片叶子都往不同的方向伸展,像一只只小手在向你招唤。听妈妈说,这样的植物之所以被称为“多肉植物,是因为这类植物的叶片通常肥肥的,富含水分,很多是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我的“小肉肉”也不例外,椭圆形的叶子,厚厚实实的',可爱极了。 我的小肉肉除了有可爱的外表外,更有一股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顽强毅力。记得有一次,一阵狂风把小花盆吹倒在地上了,摔下去的同时也把我的”小肉肉“从泥土中摔了出来。一开始,我们谁

多肉植物组织培养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营养器官的某一部分,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用以贮藏水分,在外形上显得肥厚多汁的一类植物。常见的有仙人掌科的仙人掌、仙人球、昙花、蟹爪兰、金琥;番杏科的生石花、肉锥花;百合科的康平寿、玉露、卧牛;大戟科的虎刺梅、彩春锋;景天科的石莲花、长寿花、虹之玉;龙舌兰科的金边龙舌兰、虎尾兰;菊科的翡翠珠等。 肉植物耐干旱,净化空气,具有外观小巧玲珑,植株肥厚多汁,造型特异等特点,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一类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保存多肉植物优良的种质资源、繁殖名优珍稀品种、快速繁殖出口需要和园林绿化需要的优良品种。 传统多肉植物可依靠分株、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如芦荟、仙人球、虎尾兰;扦插繁殖如蟹爪兰、长寿花、落地生根,仙人掌则是分株和扦插繁殖都可以。值得一提的事,生石花在生长中有一个脱皮、分裂的过程。通常在冬末春初,植株中缝逐渐开裂,在开裂处有一个或两三个新的植株逐渐长大,而原有的植株逐渐枯萎,为新株所取代。这个由新植株替代老植株的过程,就是脱皮生长和分裂繁殖过程。 外植体的选择 取优良母株新萌发的幼嫩侧芽、幼嫩枝条;一些没有侧芽的珍稀名贵品种的母株则可等待植株开花期间取其较充实的花梗作为外植体。夏季休眠期,多肉植物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对激素常反应迟钝,生长静止,不易培养成功。 1.????????? 消毒灭菌 2.1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的,配置好、调节适当的激素浓度。 2.2制作好的培养基须立即放入高压灭菌锅灭菌,备用。, 2.3外植体材料的消毒:切取多肉植物幼嫩的侧芽或花梗→肥皂水或洗洁精洗涤→在自来水下冲洗→超净工作台中用 75%酒精浸泡数秒→ 0.1%升汞处理 10~30min,→无菌水冲洗 6 遍,→消毒滤纸吸干水分 3.接种 无菌条件下操作→手术刀切取所需的培养材料→无菌操作植入初代诱导培养基中培养。 3.培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市优质课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即在个体水平上对生命系统进行研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究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重点,涉及一系列经典的科学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去推理、归纳和发现。“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节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学生就能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多个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③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作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历程,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中药半枝莲的有效成分及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综述

中药半枝莲的有效成分及提取物抗肿瘤作 用的综述 论文导读:国内外专家对半枝莲有效成分进行了研究。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医学界在寻求和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同时,发现许多化学抗肿瘤药物在作用于靶细胞时往往累及正常细胞,且化学药品的开发费用昂贵。关键词:半枝莲,抗肿瘤,多糖 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D·Don)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全草入药。别名有小韩信草、半枝莲、半向花、并头草等。其味辛、苦、性寒、归肺、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及抗癌等功效。用于治疗痈疽疔毒、咽喉肿痛、跌扑肿痛、毒蛇咬伤、水肿、黄疸等[1]。 1 半枝莲的主要化学成分 国内外专家对半枝莲有效成分进行了研究。到目前为止得到的结构较明确的化学成分包括以下几类。 1.1黄酮类化合物 目前已从半枝莲中分离出26个黄酮类化合物,是从半枝莲中得到最多的一类成分,且结构丰富,含量最大,其中Scutellarin野黄芩苷的含量达到1%。在这26个黄酮类化合物中主要包括黄酮、黄酮苷、二氢黄酮3大类[2]。 1.2二萜及二萜内酯类化合物 二萜类化合物是半枝莲中的另一种主要成分,以分离得到的有半枝莲二萜(scutellone)A、B、C、D、E、F、G、H、I和半枝莲内酯(scuterivulactone)

A、B、C1、C2和D [3]。 1.3甾族化合物 菜油甾醇、胆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豆甾-4-烯-3-酮、豆甾-5,22-二烯-3-醇、4, 4-二甲基胆甾-6, 22, 24-三烯、麦角甾烷-4, 6, 22-三烯-32-醇、豆甾-3,5, 22-三烯、豆甾-5, 22-二烯-3-醇乙酸酯、麦角甾烷-4, 6, 22-三烯-3β-醇、乙酸谷甾醇酯、植物甾醇-β-D-葡萄糖苷混合物(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2][4]。 1.4脂肪族化合物 十六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十六酸乙酯、十八酸乙酯、二十酸乙酯、二十二酸乙酯、6, 10, 14-三甲基-2-十五烷酮、2, 6, 10, 15, 19, 23-六甲基-2, 6, 10, 14, 18, 22-二十四烷六烯、3, 7, 11, 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E-1-( 4’-羟基苯基)-丁-1-烯-3-酮、新植二烯、1-辛烯-3-醇、薄荷醇、六氢法呢基丙酮[4]。 1.5多糖 半枝莲多糖(SPS),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1.41:1.50:0.20:0.75:1.0:2.18)[5]。 半枝莲多糖SPS4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组成为: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葡萄糖:半乳糖(0.22:0.26:1.0: 0.09:0.51:1.82:2.09)[6]。 1.6微量元素 半枝莲中还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Fe、Cu、Zn、Mn、Mg等,

多肉植物组织培养那点事

偶尔就能听到关于多肉植物组培的各种传言,组培苗是什么一回事?组培苗到底好不好?为什么有那么多组培苗?如何鉴别组培苗?等等关于多肉植物组培苗的那点事,你都可以在面这篇文章里看到(文字较多,耐心观看),lansemeiyan 什么是组培苗? 组织培养技术,指代的是利用植物体的某个部分,通过无性营养繁殖来获得新苗(克隆苗)的过程,又叫植物克隆。从广义上来说,利用多肉植物的侧芽、叶插、根插、砍头进行繁殖,都属于组织培养范畴。组培这个概念,很多人一开始可能都误解了。 那么导致市场动荡的“组织培养”到底是指代什么呢?确切的说应该是“离体快速繁殖”,即组织培养技术的一个分支——离体快速繁殖,简称“快繁”。这门技术是从叶插、根插技术演变来的,我们用土壤做叶插和根插,“快繁”则是用人工合成的基质来做,这种人工基质看上去很像果冻,而容器也由花盆变更为玻璃瓶。这就是后来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植物组织培养工厂。 为什么在玻璃瓶里的培养基可以实现快速繁殖呢?原因在于优越的外环境和植物激素的作用。快繁实验室的温度、光照和湿度都是恒定的,“培养基”里含有足够的营养和强大的植物激素。这些激素可以按照人为意愿调整植物的生长状态,让它出根还是让它出芽(但这也取决与操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经验,能够从容操作激素的人在国内是有限的)。 我们平时做叶插和砍头的时候,也会取巧的使用一些激素,其实往叶插和砍头株上滴加激素的行为和“快速繁殖”的性质和道理是一样的,所获得苗也是完全一样的。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而觉得不同繁殖方式获得的苗性状会不同,其实差异只在于营养富集度,就是苗的饱满度而已,叶插的总是比砍头的弱一些,

性状呈现晚一些,这是所在部位的内源激素和营养导致的,但是基因组完全一致,不会出现性状漂移。只有嵌合性性状,比如斑锦,才可能在叶插和砍头之间存在“概率学”上的差异。 回头再说大众眼中的“组织培养”(实际上是离体快速繁殖),由于人为操控植物激素的动态变化,使得离体的植物组织可以按照人的意愿出芽,一个两个无数个,因为植物的无性繁殖被认为是无限的,所以在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模式中可以无限的扩增该品种种苗,这也是“危害”市场最致命的地方。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组培苗的无限繁殖也是有成本的,不是像刘谦的魔术一样天上掉下来的,很多人认为组培无成本或低成本,一文不值等等言论,其实都是不了解组培。 如果想获得上万株的种苗,必须有专门的组织培养实验室或工厂,这个运行成本相当巨大,可以说一般的生产商是做不到的。迄今为止,大型的组培工厂都是ZF出资建立的,换句话说大多数搞组培苗生产的人,成本是国家掏腰包的。真正自己掏钱搞组培工厂,是玩不起的。 组培技术早在70年代就出现在欧美,广泛用于种苗繁育和小体型植物的生产。温度、光照、湿度、水、肥等的人工合成、调控技术的成熟,特别是高效植物补光灯的出现推动了组培快速发展。原来只能单层平面日光棚内养植的植物,现在可以在室内人造光环境中,使用多层立体组合栽培方式进行植物的繁育和生产。 “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到底好不好呢? 快繁苗,由于几乎完全是激素调控获得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操控激素的人是否理解植物的特性、是否熟悉激素的理论和植物生理、是否有足够的经验来

最新写多肉植物的五年级作文500字

最新写多肉植物的五年级作文500字 写多肉植物的作文1 叶片厚厚的,富含水分,上面有一层白白的“绒毛”,让人感觉萌萌的,这就是最近很红的多肉植物了。 看完这段话,你也许会说,这不就是仙人掌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多肉植物有一万余种,仙人掌只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种。 拉开窗帘,扑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肉墩墩的多肉植物,白牡丹、虹之玉、玉蝶、观音莲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看看这盆,叶片对生,淡绿色,叶片的边缘呈微红,叶子肥厚饱满,没错,这就是原产于非洲南部的若歌诗了。短短的、细细的茎 担任着艰巨的任务,叶片相应地向双方展开。 再瞧瞧这盆星美人,圆圆胖胖的叶片已经变得长长扁扁,冰洁如玉,从根的地方又冒出一根长长的茎,茎的顶端开出了淡绿色的小花。 再看看其它多肉,有的像珊瑚,有的像芦荟,有的像一棵树,还有的都“肥”地弯了腰。 这就是我家的多肉花园,一个青翠欲滴、生机勃勃的世界。 写多肉植物的作文2 在我的书桌上面,有一盆多肉植物,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肉肉,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叶片非常厚,看上去肉肉的。 站远一点看,“肉肉”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根部周围的土突出来,好像悠闲的人们,围坐在大伞下乘凉。 离近了看,“肉肉”像一朵绿色的盛开的莲花,正在慢慢生长。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的叶子根部非常细,越往上越宽,到了最 顶端又变尖了。每片叶子的最顶端都有一个褐色的小点点像他们的

小眼睛。这么多的叶子,多像一家人呀!在众多的叶子中,还有三片 新长出来的小叶子,这三片小叶子挨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 “肉肉”的每一片叶子都胖鼓鼓的,青翠欲滴,仿佛一掐就能掐出水来。如果你用手摸一摸“肉肉”的叶子,你就能感觉到它们非 常光滑,要是用手指搓的话,还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嘎嘎”声。把 身子俯下去,用鼻子嗅一嗅,会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 觉得神清气爽。 “肉肉”,你真是可爱呀,我要好好地照顾你! 写多肉植物的作文3 妈妈的多肉植物一直是她的骄傲,因为都是她从小小的种子开始种起来的,现在都长成一棵一颗独立的大苗了,肉肉的很好看。这 些小不点我都可以叫上名字,有“乙女心”、“玉露”、“雪莲”、“露娜莲”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露娜莲”是属于景天科的,长 得只有我的巴掌那么大,每一片叶子都肥肥的像猪耳朵一样。我特 别喜欢给多肉浇水,妈妈给我说过,多肉都是喜欢阳光的,它们都 像仙人掌一样喜欢干旱,阳光越足越晒会长的越好,越晒会越漂亮。我按照妈妈说的每个星期只在周六的上午给它们浇水,一周时间都 是让它们晒足太阳。 对于多肉我想了解更全面一些就查了许多的百科知识,发现多肉植物的科种有很多,有仙人掌科的,还有很多是景天科的,还发现 多肉是指植物营养器官肥大的高等植物,通常具根、茎、叶三种营 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繁殖器官。在园艺上,又称肉质植物 或多肉花卉,但是以多肉植物这个名称最为常用。 我又查了一下多肉的品种,我惊讶的发现原来全世界共有多肉植物一万余种,它们都属于高等植物,绝大多数是被子植物。我把这 个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也被吓住了,原来她养的品种太少了,还 有好多好看的连她都没有见过呢。我告诉妈妈,以后会跟她一起种 更多更好看的多肉植物。这些我都了解完了才发现原来多肉植物还 可以防辐射呢,放在电脑旁边很有帮助的。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修订稿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 发展前景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其再脱毒、快繁、育种与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应用的前景作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 1.理论起源 19世纪30年代,德国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等人,用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也叫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处理用以去掉细胞壁,使之露出原生质体,然后放在适当的人工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形成新的组织。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 2.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它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培养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材料的方法。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曾有人提出能否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研究者从胡萝卜根的韧皮部取下一块组织,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化出了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又得到胚状体,胚状体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后,获得了完整的胡萝卜试管植株。经过栽培,此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其种子繁衍出来的后代与正常植株的种子所繁衍出的后代别无二致。根据此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也能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出与母体一样的完整植株。由于植物的每个有核细胞都携带着母体的全部基因,故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均能发育成完整植株,这就是所谓的植物细胞全能性。

(完整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练习题

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答案D 解析温特的实验设计证明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促进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生长。 2.如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透过),从右边用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直立向上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 答案B 解析由于云母片插入的位置偏下,不影响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因此,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胚芽鞘弯向光源的方向生长。 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答案C 解析由实验甲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含生长素,胚芽鞘直立生长,而实验乙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可推知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答案C 解析根据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是否均匀可以判断:①直立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光弯曲生长,⑥直立生长。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④⑥不符合要求。 5.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图。这个实验能证明() A.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 B.“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 C.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D.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答案B 解析本实验是置于黑暗条件下的,所以A、C、D错误。 知识点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6.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 A.营养组织B.保护组织 C.分生组织D.机械组织 答案C 解析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这些部位属于分生组织。

描写多肉植物的作文_优秀作文

描写多肉植物的作文 最近,我家里人丁兴旺,增添了多个小精灵——多肉植物。一株株可爱的肉肉,小巧玲珑,浑然如同大自然馈赠的珍宝,令我爱不释手。当它们整齐的摆放在阳台上时,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对它们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一株绿色的多肉最受我的喜爱,它的名字叫——熊童子。它原产于非洲的纳米比亚,肥厚的叶片上有着一层薄薄的绒毛,叶端呈现锯齿状,活像一只初生小熊的脚掌,精致的就像个工艺品,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摸一摸。同时也让人禁不住感叹这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熊童子旁是不像多肉的多肉植物-黑法师,也倍受我的宠爱。刚买回来时它是最不起眼的,在保湿海绵中叶子干瘪缩成一团,生命垂危。但在种到盆中,吸饱了足够的水后,在阳光的哺育的下,如同孩子敞开了的笑容,干瘪的叶子纷纷舒展开来,薄薄的叶片排列在一起,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现在的黑法师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一身与众不同炫酷的黑色,谁也看不出它刚刚种下时的萎靡。其它的红宝石、红美人、吉娃娃等“名如其人”,每株都有着各自招人喜爱的形态。 这些多肉它们大多数原生长在沙漠戈壁,它们的生存不是靠着萌萌的模样,顽强的生命力让它们只要一点点的土壤、一点点的水,再加上充足的阳光,就可以扎下根,仅靠微小的叶片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在恶劣的环境中在方寸之间迸发出多姿多彩的生存形态。多肉的忍耐、多肉的多样性以及在萌态下所蕴含的巨大的生命力也正是它

们的优点之所在。 一株株的多肉从最初的伶仃的两片叶、三片叶,到现在分枝频出茁壮成长,它们伴随着我不断成长,如同沉默的伙伴,分享着我每天的快乐。每天清晨穿好衣服后,我做的头一件事总是把它们一株株摆放到阳台,让冬日的朝阳播洒到它们身上,它们也如同一个个好学的“学生”,在阳光里接受太阳老师的教导,告诉它们如何忍耐、如何坚持、如何成长。当我放学时,在夕阳夕照下则是另一番场景,火红的夕阳为每一株多肉叶片边沿都增添了一抹红色,显得沉稳而庄重,原本灵动的多肉仿佛变得严肃了。在太阳的余晖下,它们面对着我,仿佛在倾诉着一天的收获和感悟。当第二天的清晨来临时,它们又将和我一样开始一天的学习和成长。 我爱多肉,它们使我快乐,它们使我看到小生命的丰富多彩,它们教会我忍耐的意义,愿它们健康成长!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发展异常迅猛。从组织培养的原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前景和展望这3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的新研究。 关键词: 组织培养;存在问题;措施;发展 20 世纪后半叶,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十分迅速,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并可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1]。因此,植物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分支,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并广泛应用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 1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1.1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尖、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等,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2]。 1.2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Haberlanclt根据细胞学理论[3],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培养中, 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 证实了GHaberlanclt的论点[4]。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和成熟,并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培养基的选择 组织培养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SH、White等[5]。由于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有所不同,会对培养基做一些不同的处理,一般采用较多的是MS。组织培养采用固体培养基的较多,但只有在植物周围的营养物和激素被吸收,如果其他残留的培养基也能被利用,对工厂化生产的成本减少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董雁等[6]利用回收转换后废弃的继代培养基,加入原继代培养基30 %浓度母液的培养基,培养效果与原继代培养基的基本相同,说明继代培养基再利用是可行的,这为规模化组培育苗开辟了新的途径。杜勤[7]等在无外源激素条件下,研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培养器官分化的影响,结果用液体培养基直接诱导花芽率更高,分化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更早,说明液体培养基对外植体的生长更有利,只是固体培养基更易操作而被较广泛应用。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污染问题 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包括内因污染和外因污染。内因污染指由于外植体的表面或者内部带菌而引起的污染;外因污染则是主要由环境污染和操作不当引起,是指在接种或培养过程中病菌入侵,例如培养基、接种工具和接种室消毒不严格以及操作不规范等[8]。 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2个方而着手来控制污染。一是控制外植体自身带菌,外植体的表而带菌可以经过一系列的杀菌处理来减少;而外植体的内部带菌是不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郭名宾(江西省信丰中学江西赣州 341600)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