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与苹果之间最大的不同

微软与苹果之间最大的不同
微软与苹果之间最大的不同

微软与苹果之间最大的不同

微软与苹果之间最大的不同

2014年09月11日

微软与苹果的差别存在于各个方面,不过从本质而言,微软聚焦于生产力,习惯先入

为主,自上而下来完成自己的市场目标;而苹果则是青睐创造力,喜欢顺势而为,由下而

上去紧跟市场的步伐。这种区别也是由两家企业的历史与文化所决定的。

如今对于微软和苹果而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很特殊,而且也是很微妙

的关键时刻。苹果已经正式确认了9月9日的新品发布会,相比往年,外界对于今年发布

会的期待似乎要更高,这是因为将要发布的产品具备着更加特殊的意义,新一代的iPhone 即将隆重登场,传言中的智能穿戴设备的试水之作iWatch据说也将解开谜底。而微软最

新操作系统Windows 9据传也会在9月底推出预览版,而Windows 365以及Windows 8.1 Update 3也有望在9月发布。

科技界的两大巨头不约而同的选择在9月份去发布对于他们未来而言至关重要的新品,也许仅仅是个巧合。不过在我看来,有一件事是逐渐清晰的,那就是从本质而言,这是两

个完全不同的公司,在未来战略和实现路线上都有着根本的差异,包括他们看待个人计算

的未来前景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会对整个PC市场和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有苹果及微软开始,这两家企业似乎就是对头,两家企业的创始人斯蒂芬·乔布斯

和比尔·盖茨从来就不是朋友,他们推出的操作系统完全不同,IT理念也不一样。现如今,微软与苹果的差别依然存在于各个方面,不过从本质而言,微软聚焦于生产力,习惯先入

为主,自上而下来完成自己的市场目标;而苹果则是青睐创造力,喜欢顺势而为,由下而

上去紧跟市场的步伐。当然,这种区别也是由两家企业的历史与文化所决定的。

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贬低微软的意思,我想强调的是,这两个企业在科技领域都是非

常伟大的公司,微软习惯于自上而下去完成市场目标,这仅仅是出于公司的发展策略以及

企业文化,而且是多年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必须牢记的是,微

软一直以来都是一家令人惊讶的公司,即便是在网络以及移动设备导致行业大变革的时期,他们也依旧致力于设计和保卫其强大的桌面产品。

对于未来的信息技术战略,微软一直紧紧围绕其核心的理念,那就是如果从最广泛的

意义来看,一个人无论是谁,都需要一个生产力的工具,去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完成工作

任务。所以微软和它的合作伙伴,包括英特尔这样的科技巨擘,它们设计产品的核心理念

都是围绕这个目标,生产力是微软设计产品最核心的出发点,也是其宣传的理念核心。也

就是说,它们会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去创造相应的产品,并让这一套逻辑合理化,让消费

者信服自己需要这样的工具。对微软而言,顾客的意见和想法并不是他们设计产品的根本

出发点,目前来看,微软的发展道路还是围绕着它最大的业务操作系统展开的,它期望基

于自己的操作平台,建立一个互联的社会。

有一个生动的案例可以诠释微软这一套企业战略的历史渊源和决策过程,不久前美国

知名科技网站CNET资深撰稿人杰伊·格林尼(Jay Greene)发表长篇文章,对2010年“胎

死腹中”的微软Courier平板电脑进行了深度报道,独家披露了大量Courier的研发内幕,指出这款平板电脑成了微软奉行Windows战略的牺牲品。

事实上在苹果iPad面世之前,微软也早就开发出一款名为Courier的平板电脑——

它有两块显示屏,造型酷似书本,用户可用手指或手写笔操作。其项目带头人是微软的核

心高管J阿拉德(J Allard),他曾带领团队打造出微软最成功的非PC消费电子产品——Xbox游戏机。Courier平板电脑不只是一个巧妙的构想,超过130名微软员工组成的团队

为它付出了巨大心血,已经做出了几款原型机,对用户体验已有清晰定位。2009年9月,Gizmodo网站首次曝光了Courier的造型与功能,它不同于消费者今天习以为常的单屏平

板电脑,而是拥有两个7寸显示屏,可以像书本一样折叠起来,既支持触控也支持手写笔——看起来十分诱人。Gizmodo网站对Courier予以盛赞:“虽然全世界都对苹果的平板

电脑翘首以盼,但是我们可能搞错了对象。Courier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设备,微软的这

款平板电脑令人惊艳。”

不过,苹果的iPad在2010年4月上市,而微软在这之后几周内就撤销了Courier项目,主动放弃了在平板电脑硬件设备上与iPad一决高下的机会,J阿拉德不久后也宣布离开了微软公司。Courier为何胎死腹中?不是它不够优秀,而是它很不符合微软Windows

和Office的特权,Courier团队彻底改版调整了操作系统,使其在触控及手写电脑上保持卓越性能。鲍尔默和微软高官们在征求比尔·盖茨的意见后,决定将公司对平板电脑的战

略性赌注全部押在另一名核心高管辛诺夫斯基对Windows 8的构想上。这一决策抹杀了很

多员工为创新而付出的心血,但是它非常符合微软的逻辑。在微软看来,企业客户可能更

青睐Windows平板电脑而并非苹果的iPad,因为前者装有众所周知的那些管理与安全工具,可以安全地接入企业内网。作为一家拥有9万名员工的IT巨头,微软并不缺乏能在计算

机领域做出革命性创新的杰出人才。然而有些时候,微软的创造力被流程阻拦、被其他产

品吞噬,甚至成为Windows与Office软件帝国的牺牲品。

不过,当初Courier和iPad的设计定位是完全不同的。iPad主打内容消费,主要用

来上网浏览、看视频、玩游戏;而Courier专攻内容创造,主要用来起草文章、进行头脑

风暴、快速记录创意。请注意这种明显的区别,即使在专业的术语当中也是如此呈现的。

例如广告宣传中,微软经常会使用 “生产力(Productivity)”的词汇,并将其当成是赢

得市场的关键,微软广告的情形大都是人们在工作的时候,如何使用这些设备;而苹果经

常会用的词汇则是“创造力(Creativity)”,其广告与微软大相径庭,通常都是人们会拿

着他们的iPhone以及iPad去做一些很酷的事情。

Courier“胎死腹中”其实也能很好说明微软一贯的行事风格,那就是“先入为主,

自上而下”。不信请看如今微软对于Surface这一套二合一设备的广告语,“当你需要一

台PC的时候,它就是一台PC,当你需要一台平板的时候,它就是一台平板”,微软相信,凭借这个产品,它能跨界使用,从而满足顾客所有的需要和期望。问题是,要想让这样的

的概念深入人心,就必须给予客户获得很完美的体验。但事实上,Surface这个二合一的

设备如今给消费者的体验还谈不上完美,目前还只是一台还算可以的笔记本,另外在很多

情况下,不过是一台稍显笨拙的平板而已。

相对而言,苹果则是顺势而为,自下而上去完成自己的市场目标。1997年乔布斯回到公司后,首先让苹果重新回归专注——贴近用户的需求,“苹果的核心优势就是知道如何

让复杂的高科技为普罗大众所理解,随着科技日趋复杂,这一点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乔

布斯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而在2010年乔布斯介绍iPad的时候,着重强调了一个事实,这是一个消费型的设备,首先它是用来消费内容的,实际上,乔布斯当时还否定了这个设

备朝着提升生产力方面改进的任何可能性,对于iPad在商务场合的应用避而不谈。在苹

果给iPad打出的广告词中,都是聚焦在消费内容的方面,一直到18个月后,他们才增加

了一条,那就是iPad也能被视作一个严肃的工具,来创造内容。这还是因为很多公司和

个人消费者发现了iPad在企业级市场也有用武之地的情况下。

不过一直到现在,微软似乎还是并没有完全理解iPad和iPhone为何会如此大获成功。苹果在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前,看起来并没有太多以往的经验,不过最终证明,苹果更善于

倾听和理解客户的需求,而市场早就存在于他们的头脑里。微软公司新任CEO纳德拉不久

前谈及微软的市场战略曾这样说道:“我从根本上相信,我们说服消费者是最重要的。很

多人对市场的定义是这样的:它已经成型,苹果和谷歌已经赢得市场,因为他们赢得了消

费者市场。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要说的是:不是这样的,任何消费者都应当考虑微软,

因为你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你还需要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我

想要强调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移动设备,就是为了让他

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有趣,因为看起来日常的工作常常是枯燥而乏味的。从根本来说,消费者市场是应该被培育的,而不应该去试图教育他们。微软口口声声说“消费者还需要

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可想想看,微软的Office一直在2013年6

月之前都不能在iPhone上正常使用,而真正可使用在iPad上的Office套件,也只是在2014年3月才真正问世。不管如何,将近有上亿的消费者购买了iPhone或是iPad的产品,这么多年来他们却没法在上面使用跟工作密切相关的Office套件,这时候微软在干什么?

实际上,这也是微软与苹果之间真正的不同,微软专注于生产力,苹果则想给予人们

更多的空闲时间,让他们繁忙的工作中间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乐趣,让科技去做更多很

酷的事情。对于苹果的消费者而言,这其中的界限似乎并没有那么清晰明显,事实上,苹

果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用创造力和内容消费来抗衡生产力和内容创造的中间路线。苹果CEO蒂姆·库克和他的团队对此是坚定不移的,在涉及生产力的领域,Mac电脑就是中心,苹果创造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革新电脑,尤其是MacBook Air,这些产品挑战着不断下滑

的PC市场,如今每个季度苹果都至少销售了四百万台的Mac电脑。同时在全球范围内,

苹果也提供了iPad和iPhone供人们在娱乐领域进行内容消费,并且销售了大量的产品,

也赢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当然,这这其中也是有很多交集的,例如苹果的设计初衷是让iPad成为纯粹消费内

容的平板电脑,不过很多消费者以及企业也发现通过他们自己的方法,可以使用iPad完

成现实中真正的工作,虽然这从来不是乔布斯设计这款产品的初衷。而如今微软的CEO纳

德拉非常关注那些二合一的设备,例如把Surface作为笔记本与平板电脑的替代品,这就

是微软未来的目标所在,也是纳德拉最为关心的战略,不过要完成这一目标,微软首先得

创造一个新的系统生态圈,而且尽可能跟过去撇清关系,去颠覆原来的笔记本与平板电脑

市场。然而,苹果的做法却显示了做大原来的笔记本市场依然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不仅

仅是笔记本,还有平板,以及智能手机,同样还有取得成功的巨大空间。

从很多方面来看,微软如今成为了遭遇创新者困境的典型。依靠现有产品和服务获得巨额收入的公司,往往因害怕失去现有的收入而不愿意应变新的形势。微软过去曾遭遇类似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错失了计算产业向移动设备转型的机遇。但无论如何,微软还会继续沿着生产力工具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我预计他们会受巨大的挑战,至少在盈利方面,会大大不如苹果,甚至还不如谷歌,毕竟后二者已经获得了移动互联市场的最大份额,苹果的Mac电脑以及谷歌的Chromebooks对Windows电脑将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这三个巨头之间的竞争,也必将对未来的个人计算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微软必须正视产业的变化,其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在缩水,而且不大可能恢复上升。在未来,通过云计算交付的竞争性服务也许将成为主流,设备将变得更加商品化,移动设备更是如此。云计算世界即将来临,因此世界需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台,而不是保存在“死角”里的专有生态系统的任何收藏品,硬件与操作系统设计“为王”的时代也许即将走到尽头,正如PC市场呈现的不断下滑状态所显示的那样。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 一、前言 Apple公司是位于美国硅谷的一家家喻户晓的高科技公司,Apple公司1980年12月12日公开招股上市,2012年创下6235亿美元的市值记录,截至2014年6月,Apple公司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Apple公司在2016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9名。2013年9月30日,在宏盟集团的“全球最佳品牌”报告中,Apple公司超过可口可乐成为世界最有价值品牌。2014年,Apple品牌超越谷歌(Google),成为世界最具价值品牌。 而苹果之所以能够大放异彩,在众多高科技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品牌,也和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这一名伟大人物有着重要关系。 二、乔布斯生平与苹果的发展史 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出世就被抛弃了,但是幸运的乔布斯被好心的保罗·乔布斯和克拉拉·乔布斯夫妇收养。他从小就生活在美国硅谷附近,邻居也大多是惠普公司的职员,耳濡目染之下,乔布斯从小就对电子学十分感兴趣。一个惠普的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在一次聚会中,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他开始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可是由于家里经济的问题,虽然热爱电子信息科学,但是乔布斯并没有上大学,而是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乔布斯一边上班,一边常常与好友沃兹尼亚克一道,在自家的小车库里琢磨电脑。他们梦想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商用的,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充满野心的乔布斯从来都不安于现状,他甚至想成立一家电脑公司! 1.“苹果”诞生 沃兹尼艾克是一个技术天才,他们在乔布斯妹妹的卧室里设计苹果Ⅰ电脑,并开始在车库里生产制造。当地的一个电子产品零售商看了他们的机器之后,便订购了50台。成功仿佛比预想得还要迅速。他们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凑齐1300美元开始了创业。乔布斯将新公司命名为苹果(Apple)。乔布斯和沃兹尼艾克将苹果Ⅰ定价为666美元推向市场。苹果Ⅰ是第一台只有一个主板的个人电脑。看起来苹果Ⅰ的销量成绩喜人,但也只是上百台而已。 之后“苹果“公司开始了小批量生产。1976年10月,马尔库拉前来拜访沃兹和他们的车库工场。马尔库拉是位电气工程师,擅长推销工作,他主动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商业计划,给他们贷款69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苹果“公司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 2.“苹果”腾飞 第二年乔布斯和沃兹尼艾克设计了苹果Ⅱ,它定义了个人电脑的标准:显示器,键盘,驱动器,主板插槽,电源机箱。沃兹尼艾克花了两周时间设计的软盘驱动器精妙绝伦,只有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大小,苹果Ⅱ的所有设计完全由沃兹尼艾克一个人完成,甚至连其中的Basic解释程序也是沃兹尼艾克编的。沃兹尼艾克认为能卖出1000台苹果Ⅱ就不错了。乔布

全球AR芯片三强:微软、苹果,和这家中国小公司

全球AR芯片三强:微软、苹果,和这家中国小公司 对于AR市场,业内有着趋于一致的预估:到2020年,全球AR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美元,硬件是主要的盈利方式。华商韬略· 2018/03/27 23:25 苹果、微软、华捷艾米的新一代AR芯片同步量产,席卷全业的巨变即将到来。 文/ 华商韬略陈光 【1】 北京北五环,占地2.9平方公里的中关村软件园区内,分布着国内外600家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和研发中心。 2017年,这片园区贡献了超过2000亿的产值,每平方公里的产值高达805亿,单位密度产出依旧居全国首位。 智慧和财富在此交汇,行色匆匆的路人,思绪里或许正激荡着改变你我生活方式的新东西。 2月,我们在这片园区拜访了华捷艾米的团队。本次到访出于一则留言——稍早前,我们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商汤科技、旷视等专攻“计算机视觉”的企业。这两家风头正劲的企业, 分别于2017年拿下了4.1亿美元和4.6亿美元的新轮融资;即便放大到整个资本市场,他们的估值体量也位列第二集团,仅次于小米、滴滴、蚂蚁金服、美团等超级独角兽。

文章发布后,有业内人士留言提醒我们:在计算机视觉、乃至AI+AR领域,真正有望于芯片做出巨大突破的国内企业,或许并不在文章的名单之中,同时还提到了默默攻关技术的华捷艾米,并“提醒”我们不要“人云亦云”。 华捷艾米是谁?它凭什么被这样认可?获知信息后,我们认真查阅已公开资讯,得到两条比较关键的产业信息:2018 年6月左右,3家企业的手机芯片即将实现量产,分别是微软、苹果和华捷艾米。而在全球范围内,也仅有这3家公司具备完整的智能AR技术体系(包括人物提取、骨架识别技术和动作跟踪技术等)。 这堪称惊人的信息背后,到底隐藏着一家怎样的至今不广为人知的公司,为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们赶往了华捷艾米的北京总部,并在那里看到了“AI的眼睛”。 【2】 对于AI(人工智能),很多人早已审美疲劳。从没有哪项技术像AI一样,还未真正面世,便挑起轩然大波。舆论每天都面临AI新闻的密集轰炸,但深刻改变生活的AI技术从未到来。 从企业到市场,AI划过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线。 几乎所有大型的科技企业,都在为之展开“军备”竞赛:上游产业链的英伟达,由GPU芯片更迭至AI芯片后,市值在2

谷歌、苹果、微软大战---IP War

以下是谷歌和苹果未来10大战场: 1.平板电脑 苹果刚刚推出平板电脑iPad,谷歌就宣布要推出“iPad杀手”。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日前表示,谷歌即将出基于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 2.操作系统 谷歌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一款Chrome操作系统,这和Android可能大为不同,主要为上网本设计。 这对苹果操作系统而言是个大打击。

3.智能手机 苹果只有一款手机,即iPhone。而谷歌Android系统应用广泛,苹果iPhone手机很有可能将来被Android 手机超越。 4.地图服务 苹果下一个大举动可能将针对谷歌地图。美国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分析师Gene Munster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苹果最终将推出自己的地图服务。定位数据是移动平台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苹果收购了地图数据提供商Europa Technologies。 5.iPhone或采用Bing搜索

有很多讨论认为苹果iPhone将采用Bing搜索,谷歌搜索可能被换下。大部分分析师认为这种情况今年不会发生。如果发生了,将对谷歌产生重大冲击。 6.搜索引擎 苹果或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给谷歌带来最大威胁。有分析师认为未来五年苹果推出自己搜索引擎的 可能性高达70%。 7.互相挖角员工 长期以来,有消息称谷歌和苹果之间存在互不挖角的协议,但似乎这段历史已经结束。互相挖角的现 象已经出现。

8.电视业务 谷歌正在开发基于Android的机顶盒软件,挑战苹果Apple TV。 9. 电影租赁业务 谷歌YouTube正在尝试电影出租服务,直接与iTunes竞争。

玩转微软!苹果机虚拟Windows 7全攻略

玩转微软!苹果机虚拟Windows 7全攻略 自从苹果机全线更换Intel核心后,在苹果机上安装Windows系统变得简单快捷,同时苹果也提供原生的Boot Camp安装Windows方式。于是,苹果机以前那种国内软件不兼容,网银无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Boot Camp安装Windows系统无法实现双启动,不过这个问题在VMware Fusion发布Mac版之后也迎刃而解。(注:本文全程使用苹果笔记本电脑试用VMware Fusion) 软件名称:VMware Fusion 软件版本: 3.1.0 软件大小:152154k 软件授权:免费 适用平台:Mac OS X 10.5 Or Later 下载地址:VMware Fusion VMware Fusion自从3.0版本之后,开始支持3D硬件加速,采用全新界面,在启动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VMware Fusion能给我们一个怎样的体验吧。 软件安装: 秉着Mac OS X 易用人性化的原则,我们采用"下一步"安装大法,输入序列号:

01、序列号俺就小隐藏一下吧。 之后再确认密码,注意:这里的密码是你设置的管理员密码,而不是序列号: 02、因为需要取得比较高的权限,所以需要管理员密码 在多次的"下一步"之后,VMware Fusion就完美落户在Mac

OS X上了。随后提示的注册可忽略,这只是注册为VMware用户而言,用处不大。 03、注册以否看需求咯。 第 2 页(共 6 页) Boot Camp虚拟:设置 VMware Fusion 3.0提供三种Windows虚拟模式:一种是导入Boot Camp分区的Windows系统;一种是VMware Fusion 建立新的虚拟系统;最后还有一种是将现有Windows系统导入VMware Fusion。

盘点谷歌8大主要竞争对手:微软居首苹果第二

盘点谷歌8大主要竞争对手:微软居首苹果第二

盘点谷歌8大主要竞争对手:微软居首苹果第二 2011年06月25日11:31腾讯科技[微博 ]中涛我要评论(1)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盖茨与施密特尴尬相遇(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中涛)北京时间6月25日消息,美国科技资讯网站CNET今天刊文称,谷歌周五证实,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已正式对该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这意味着各竞争对手可抓住机会向美国监管部门指责谷歌涉嫌市场垄断。为此CNET总结了谷歌当前面临的8大主要竞争对手,其中微软居首,苹果和Facebook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CNET认为,谷歌在互联网产业取得优势地位后,该公司在改变产业格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树敌太多”。整体上看,谷歌“仇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诸如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二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科技创业公司。

对于其他科技巨头与谷歌之间的争执,总能引起外界的强烈关注。而小型创业公司在挑战谷歌过程中,媒体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关注,但用不了多久,与谷歌发生争执的小型创业公司又被外界所遗忘。 谷歌竞争对手称,谷歌故意挖走自己人才或侵犯自家知识产品和技术专利,并认为谷歌在搜索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后,将不利于整个互联网产业的良性发展。此外,部分版权持有人则表示,谷歌未经允许,而擅自抓取版权持有人的网络内容,或擅自将版权持有人的纸质图书扫描成数字内容,并借这些内容实现盈利目的。 以下为CNET所总结谷歌8大主要竞争对手: 1、微软 在互联网业务领域,与谷歌展开最为激烈竞争的对手当属微软。过去数年中,微软一直在开展自家搜索和网络广告业务。尽管微软已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但目前这些努力尚未对谷歌构成实质性威胁。在微软向谷歌主动出击的同时,谷歌也反过来“入侵”微软占据优势的业务领域,如谷歌推出了Gmail电子邮件服务、网络版办公软件谷歌Docs以及Chrome浏览器等等,这些产品都对微软相应业务构成了较大威胁。 上月期间,微软宣布以85亿美元收购网络电话服务商Skype。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此举部分目的,意在应对来自谷歌Voice服务的挑战。虽然微软曾是美国反垄断部门的重点调查对象,但在游说监管部门对谷歌展开反垄断调查事宜上,微软无疑是“声音最大者”。 2、苹果 苹果同谷歌关系的恶化,再次证明了“反目成仇”一词所言不虚。曾有一段时间,谷歌和苹果在各业务领域内展开紧密合作。正因为如此,谷歌前CEO、现任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曾一度担任苹果董事。然而谷歌开发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后,苹果认为谷歌此举将危及自家iPhone手机业务,两家公司关系开始恶化,施密特也因此辞去苹果董事职务。 有报道称,在苹果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该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对谷歌大加指责,“我们并未进入搜索业务,但他们却进入手机业务。显而易见,他们的目的是想干掉iPhone。”目前谷歌和苹果在浏览器、电子邮件、语音聊天及其他一系列服务当中展开竞争。最近两家公司又在网络数据存储领域展开争夺战,苹果服务名称为iCloud,谷歌也宣布推出类似服务。 3、Facebook 谷歌同Facebook的竞争,实质上是为争夺互联网产业发展走向的主导权。业界人士指出,随着Facebook用户量基数的增长,大量网民将直接在Facebook 网站进行各类活动,而减少使用谷歌搜索等服务的频度和总次数。另一方面,

浅谈苹果与微软

浅谈苹果与微软 十年前,没有人会把苹果与微软放在一起比较,乔布斯的话无异于笑话,没有人相信苹果会超越微软,因为两者的差距实在太过悬殊。然而十年后的今天,苹果却在乔布斯的带领下,以一种复仇者独有的高姿态站在了微软之上。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我们开始关注,也更愿意去比较两家神话企业,下面我个人从创新、发展模式以及营销战略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浅析。 1、创新对比 人们通常认为的创新方式还停留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上,这一点在微软体现最为充分。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总是把技术看做公司唯一可长期延续的财富和优势。无论是微软早期研发的DOS系统,还是后来推出的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软件,微软都是靠技术领先抢占的市场,毫无疑问比尔盖茨是一个技术天才,在技术创新上肯定是无人能比,但是微软在进行应用研究的同时,也在有意地进行纯粹性研究,这意味着一些研发投入可能永远无法转化成产品。 如果以新技术的推出为衡量标准,苹果当然没有任何创新之举,它们也称不上创新型公司。可是,有意思的是,苹果公司却被称为技术行业最富有创造力的公司之一。与这种技术创新相比,他们似乎更热衷相对廉价与实用的应用创新。所谓应用创新即是找准市场上一种现有的技术或者产品,在其设计和功能上加以改进,让复杂技术或者产品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操作,更有品位。苹果应用创新的出发点并不是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而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这也是苹果公司的创新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苹果将那些令人惊奇的新技术带离了实验室,将它们带入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无论是风靡全球的iPod、iPhone,还是iPad,如果纯粹从技术上讲,它们并没有十分突出的特点,也没有什么其他公司不能攻克的技术难题。但它们却告诉了比尔盖茨:播放音乐的“小东西”可以像艺术品一样精致、美观;电脑可以没有鼠标和键盘;手机外观可以很个性化。而且,苹果研发的所有电子产品都像“烤面包机”一样傻瓜,没有复杂的操作程序,只要一个按钮就可以运行。当苹果凭借“美观+傻瓜”赢得用户的心时,显然,苹果比微软更先懂得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一个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不再是微软所一直迷恋的技术。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史蒂夫·鲍尔默与史蒂夫·乔布斯的不同。乔布斯十分善于发现人们想要什么,虽然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喜好,然

微软那个打字快得能破世界纪录的手机输入法,苹果用户也能用了

微软那个打字快得能破世界纪录的手机输入法,苹果用户也 能用了 微软的手机虽然卖得不好,但它的手机操作系统 Windows Phone 还是有不少受欢迎的小功能的,字流键盘(Word Flow)就是一例。在不久的将来, iPhone 用户也能用上这款以精准、舒适著称的键盘应用了。 据 WinBeta 消息,微软向一些 Windows Insider 成员发出了邀请邮件,希望其中的iPhone 用户能参加字流键盘的试用计划。 同时,微软表示还将把键盘应用“从 iOS 陆续拓展到其它系统平台”。根据 The Verge 的报道,微软此前已进行大规模测试,字流键盘正式登陆 Apple Store 应该就是这几个月的事情。 字流键盘和我们普通点击键盘的方式有点不太一样:滑动不同的字母按键,手指在不离开屏幕的情况下就能完成文字输入。编辑 4 到 5 条短信或邮件之后,字流键盘的自我学习功能还可以形成用户专属词库,直接从该词库中调用习惯用语进行纠错和推荐输入。 这样滑动输入英文当然比较快, 字流键盘还创下过打字发送短信的世界纪录。

Word Flow 的滑动输入 微软总裁 CEO 纳德拉自上任以来,就以打造 “生产力平台”作为新的战略重点。为了继续在软件市场有所作为,现在的微软更注重通过软件的免费使用和跨平台移植收获更多用户。字流键盘也只是微软给 iOS 系统做的多个免费软件之一。 不过,滑动输入这种方式已经存在很久,却一直没有红起来。事实上,这种输入方法更适合纯英文,学习成本也略高。 而且在大屏手机逐渐成为标配之后,全键盘也变得更大了,字流键盘看起来只能算是一个有趣的输入法补充。 题图来自:The Verge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苹果iOS谷歌Android微软Windows的区别

(液压英才网豆豆转载)“平板电脑”这个概念是微软最先提出的,而且也推出了样机,那是一个Windows 操作系统搭配手写笔的设备。迄今为止,市场中仍然有这种设备的存在,但微软努力了10年之久,这种平板PC也并未真正成为主流。这只能用生不逢时来解释。但iPad刚一上市,便风靡全球,平板电脑时代才算真正到来,一时间,世界各大电脑厂商都打出或准备打出平板电脑这张牌,都想在平板电脑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iPad虽然销售火爆,但业内人士对这一新兴终端设备仍然存有较大争议,有的人认为iPad 将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取代传统桌面电脑,有的人则认为它终究摆脱不了鸡肋的命运。分析师列举了iPad 的几大缺陷时提到,其中之一就是iPad无法运行微软最新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而导致了不能直接使用Office文档,无法直接通过Outlook收发邮件等等;而一些山寨厂商的平板电脑中都已实现运行Windows。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之争也已进入“三国时代”,苹果的iOS,Google的Android (Chrome OS),微软的Windows(Windows CE)已经形成三足鼎力之势。虽然Nokia和Intel联手推出MeeGo,发出反击战,HP也祭出秘密武器WebOS,但从目前的市场形势看,尚无取得与上述三大操作系统平起平坐的地位。 身为消费者,应该对平板电脑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理智消费。比如,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多款平板电脑,它们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究竟对平板电脑的性能有哪些影响? iOS侧重于娱乐 毫无疑问,将原来的iPhone OS直接纳入最核心的“i”系列之中,苹果对该操作系统一定寄予厚望。因此除了继承一贯强调用户体验的理念,iPad同时搭载AppStore,并允许通过兼容模式直接运行iPhone 软件。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iOS是封闭的(只能使用AppStore的应用程序),所以它事实上成了iPad 的软肋,让其他厂商有了可乘之机。 很多人认为iPad更像一种娱乐设备,是有道理的,在iPad运行苹果自己专门开发的程序,能够给人很好的体验,但使用其他的应用程序,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而且我认为消费者花费几千元买回平板电脑,显然不仅仅满足于玩玩而已。事实上,iOS系统的缺陷相当明显,首先就是顽固地不支持Flash,使得不少网站都无法正常浏览,此外就是iOS系统独特的同步模式也让苹果初级用户相当蛋疼,这也会导致不少初级用户转向其他系统。 Android安于大众化 当苹果推出iPad并火爆全球后,Google认为自己独立自主的时候到了。于是,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问世。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平板设备,Android通吃!当然,Google固有的平民性格决定了Android 的大众化特性,与iOS相比,在用户体验上尚有距离。好在Google韧劲十足,而且Android又有免费和开放这两张好牌,所以,迅速成为iOS必须面对的一个强大的对手。 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包括三星的Galaxy Tab,有人认为,Galaxy Tab是目前市场上被看作最有实力与iPad一较高下的平板产品,但过高的价格近乎于抢劫,直接限制了它的市场占有率。爱国者、国美等厂家的平板电脑采用的也是Android,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强调平板电脑的娱乐功能。Windows后发制人 “平板电脑”这个概念由微软提出,现在风头最盛的平板电脑却是苹果推出的,微软内心感受如何,不用说我们也清楚。所以,身为全球最大操作系统开发商,面对如此诱人的平板电脑市场前景,微软加入平板设备操作系统大战,没有任何悬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Windows杀入平板电脑操作系统。 当其他厂家看中Android的平民气质,纷纷推出自己的平板电脑的时候,汉王却力排众议,推出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TouchPad。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汉王的选择有其合理性,因为TouchPad注重的不是娱乐性,而是其商务应用,是为高端商务人士量身打造的平板电脑,要求极高,在这种情况下,Windows成为汉王平板电脑理所当然的选择。 微软的Windows和苹果的iOS操作系统以及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不同,iOS和Android均是源自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它们并非完美无缺,先天性的缺陷,导致它们难堪商务应用的重任。而在这个领域,

微软Surface叫板苹果iPad的六大优势

微软Surface叫板苹果iPad的六大优势 (首发:爱比妮pba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804135.html,/ ) 微软Surface平板将于10月26日发布,定在苹果iPad mini发布会三天之后。Surface平板电脑搭载的是最新Windows 8操作系统,售价上分为不同档次,基本上与苹果The New iPad相同。从定位和设计上,我们可以判断出该产品也正是冲着The New iPad而来。虽然这两款平板电脑基于不同的操作系统,搭载不同的硬件,但是依然具有很多可比之处。Surface前途几何,它能否具备足够的实力与 iPad抗衡?目前业内评价褒贬不一。下面是我们总结出的Surface可以对抗苹果iPad的六大优势。 一、更先进的Touch cover保护盖 微软Surface配备了一款名为“Touch cover”的保护盖。Touch cover有点类似苹果iPad Smart Cover的平板保护罩,不过在功能上更为强大,采用Polartec 材料制作,可以通过磁性技术和Surface平板电脑连接。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含有完整的Windows触控键盘,为显示屏上的虚拟键盘节省了空间。 Touch Cover有两种类型,触敏型和触觉型。触敏型拥有让人惊艳的3mm厚度,而触觉型也仅为6mm。触敏型键盘主要是由于它在一片薄膜上采用了可触摸的电容式电阻,并不需要为键盘提供额外的空间,拆开Touch Cover之后我们可以

发现有个很薄的电路板,同时结合了加速计和一定的柔韧性,能够实现180度的自由旋转。这样的厚度和设计也非常方便携带。 二、带有USB接口,扩展性强大 虽然Surface厚度仅为9.4mm,但依然还是配备了一个全尺寸的USB端口,这样的设计非常不易,对平时应用来说更加方便。用户可以通过它外接一个移动硬盘或者U盘等移动存储器,还可以连接鼠标、键盘等,如果觉得不够用,买个USB HUB扩展器,这样就可以接入更多周边设备了。如此一来,Surface的功能是不是就要强大很多了呢? 相比Surface的竞争对手,iPad目前还停留在30针接口上,未来虽然可能会采用更小的闪电接口,但是周边配件却远远不如Surface多,这也是微软从电脑时代保留下来的优势。 三、更自由的应用程序体验 Surface分两种版本,ARM版和X86版。X86版理论上可以兼容目前Windows桌面系统下的所有程序,这样一来程序的数量和用户自由度就比封闭的iPad好得多。为了便于管理,苹果iPad目前只能从苹果官方商店内下载应用,用户的可选择范围就大打折扣(虽然可以越狱实现目的,但步骤的繁琐和其他限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使用,另外越狱有风险,我们建议使用正版程序)。

微软与苹果之间最大的不同

微软与苹果之间最大的不同 微软与苹果之间最大的不同 2014年09月11日 微软与苹果的差别存在于各个方面,不过从本质而言,微软聚焦于生产力,习惯先入 为主,自上而下来完成自己的市场目标;而苹果则是青睐创造力,喜欢顺势而为,由下而 上去紧跟市场的步伐。这种区别也是由两家企业的历史与文化所决定的。 如今对于微软和苹果而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很特殊,而且也是很微妙 的关键时刻。苹果已经正式确认了9月9日的新品发布会,相比往年,外界对于今年发布 会的期待似乎要更高,这是因为将要发布的产品具备着更加特殊的意义,新一代的iPhone 即将隆重登场,传言中的智能穿戴设备的试水之作iWatch据说也将解开谜底。而微软最 新操作系统Windows 9据传也会在9月底推出预览版,而Windows 365以及Windows 8.1 Update 3也有望在9月发布。 科技界的两大巨头不约而同的选择在9月份去发布对于他们未来而言至关重要的新品,也许仅仅是个巧合。不过在我看来,有一件事是逐渐清晰的,那就是从本质而言,这是两 个完全不同的公司,在未来战略和实现路线上都有着根本的差异,包括他们看待个人计算 的未来前景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会对整个PC市场和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有苹果及微软开始,这两家企业似乎就是对头,两家企业的创始人斯蒂芬·乔布斯 和比尔·盖茨从来就不是朋友,他们推出的操作系统完全不同,IT理念也不一样。现如今,微软与苹果的差别依然存在于各个方面,不过从本质而言,微软聚焦于生产力,习惯先入 为主,自上而下来完成自己的市场目标;而苹果则是青睐创造力,喜欢顺势而为,由下而 上去紧跟市场的步伐。当然,这种区别也是由两家企业的历史与文化所决定的。 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贬低微软的意思,我想强调的是,这两个企业在科技领域都是非 常伟大的公司,微软习惯于自上而下去完成市场目标,这仅仅是出于公司的发展策略以及 企业文化,而且是多年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必须牢记的是,微 软一直以来都是一家令人惊讶的公司,即便是在网络以及移动设备导致行业大变革的时期,他们也依旧致力于设计和保卫其强大的桌面产品。 对于未来的信息技术战略,微软一直紧紧围绕其核心的理念,那就是如果从最广泛的 意义来看,一个人无论是谁,都需要一个生产力的工具,去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完成工作 任务。所以微软和它的合作伙伴,包括英特尔这样的科技巨擘,它们设计产品的核心理念 都是围绕这个目标,生产力是微软设计产品最核心的出发点,也是其宣传的理念核心。也 就是说,它们会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去创造相应的产品,并让这一套逻辑合理化,让消费 者信服自己需要这样的工具。对微软而言,顾客的意见和想法并不是他们设计产品的根本 出发点,目前来看,微软的发展道路还是围绕着它最大的业务操作系统展开的,它期望基 于自己的操作平台,建立一个互联的社会。 有一个生动的案例可以诠释微软这一套企业战略的历史渊源和决策过程,不久前美国 知名科技网站CNET资深撰稿人杰伊·格林尼(Jay Greene)发表长篇文章,对2010年“胎 死腹中”的微软Courier平板电脑进行了深度报道,独家披露了大量Courier的研发内幕,指出这款平板电脑成了微软奉行Windows战略的牺牲品。 事实上在苹果iPad面世之前,微软也早就开发出一款名为Courier的平板电脑—— 它有两块显示屏,造型酷似书本,用户可用手指或手写笔操作。其项目带头人是微软的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