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


据中国国防报报道,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参战国之多、战况之激烈、作战进程之迅猛以及双方损失之悬殊为世人所瞩目,更因其大量使用了当代尖端武器装备,使战场条件、作战手段以及对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揭开了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序幕。

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对南联盟发动的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是一场以远程和高空精确打击为主的“非接触性战争”。这场战争自始至终表现为一场大规模空袭与反空袭战役,以完全独立的空中战役达成了战略目的,标志着空中作战的地位空前上升。

2001年10月,美国进行的阿富汗战争则全面展示了信息化战争的强大威力,是一场典型的“不对称作战”。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充分发挥各种作战手段的系统效应,使信息系统与作战系统实现了高度一体化。

这3场局部战争充分展示了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运用,引起作战方式方法上一系列深刻变化

二战以后50余年,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军队竞相发展高新技术兵器、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并在局部战争这个“试验场”上不断进行实战检验,引起作战方式、方法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中力量的发展促进了战争的空中化,空中及空间力量正在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力,空天战场正在确立自己新的主导地位。如在海湾战争中构成美军高技术兵器群的56种兵器中,空中武器装备或通过空中发挥作用的武器就达44种,约占78%,而科索沃战争则表现为一场纯粹的大规模空袭战。

第二,以巡航导弹等防区外发射武器和带卫星导航系统的航空兵器为主导的精确制导武器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打击手段和主攻武器,使得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共投掷各类弹药2.2万余枚,其中精确制导弹药1.3万多枚,使用比例由海湾战争的9%、科索沃战争的35%大幅上升到此次战争的60%,并创造了一次打击任务在20分钟内投掷1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历史纪录。

第三,指挥手段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由于信息系统与作战系统的高度一体化,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


二、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代高技术战争将围绕信息的搜集、处理、分发、防护而展开,信

息化战争成为高技术战争的基本形态,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成为作战的中心和焦点。在海湾战争开战前24小时,美军实施宽带强功率压制式干扰,即“白雪”行动,造成伊军大部分通信联络中断,达成了空袭的突然性。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充分发挥卫星的制天权功能和优势,自始至终掌握着空天制信息权。战争期间,北约运用的各种卫星超过50余颗。这些卫星分别担当电子侦察、定位导航、通信支援和气象服务,为北约海空军的军事打击提供适时的精确目标数据。北约在空袭中还使用了各类性能先进的预警飞机和专用电子战飞机,分别对南军的预警、火控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实施“致盲”、“致聋”。通过软硬兼施的电子攻击,北约始终掌握着作战地区的制信息权,使南联盟的军队处于被动挨打、无力还手的境地。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实现了信息系统与作战系统的高度一体化。为实现在信息获取系统和空中打击系统的信息实时传输,美军专门在沙特的苏丹王子空军基地建立了一个新型联合空战中心。联合空战中心配备了最新型的C4 I S R系统,综合分析、处理、分发由美军各种战场侦察系统所获取的战场信息数据,并将处理过的战场信息数据实时传输到轰炸机、战斗机等各种作战平台。此外,信息平台还首次具备了攻击能力。美军R Q-1 A“捕食者”无人机既具备情报搜集功能,又具备对发现目标的攻击能力。在阿富汗战场上,“捕食者”无人机曾多次对所发现的机动目标进行即时攻击。


三、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非对称作战日益成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模式

随着战争技术含量特别是高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各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各国军事技术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甚至出现技术上的“代差”。强的一方更加重视发展自己的技术优势,弱的一方也力争从技术外寻找出路。
因而,非对称作战日益成为作战双方的选择。如科索沃战争中,战争的一方是由1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其总体经济实力是南联盟的700倍,总体军事实力是对手的400倍。它动用了除核生化武器之外的一切高新技术武器,对南联盟实施了持续78天的高强度远程空中打击,所投入的高技术武器占其装备总量的50%以上。而南联盟只不过是一个人口刚过千万的国家,军队10余万人,武器装备总体质量至少落后对方一至两代,数量上也极为悬殊。这场战争是强大的军事集团对弱小的主权国家、高技术对中低技术、主要使用航空兵和导弹的空袭战对主要使用一般武器防空作战的非对称作

战。美国对阿富汗实施的军事打击也是一场典型的非对称作战。美军事实力为当今世界之最,拥有人员和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的全面优势。截至2002年3月8日,美军共出动各型飞机2.4万架次,平均每天出动200架次,共投放炸弹1.767万枚,投放巡航导弹74枚。此外,美军还投入了包括“全球鹰”和“捕食者”无人机、联合直接攻击弹药、B L U-118 B热压炸弹、风力修正弹药撒布器、“联合空战中心”等新式武器装备。而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只是由一些伊斯兰激进分子在简单的单兵武器系统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群体,其实力根本无法与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军对抗。


四、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与以往战争相比,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而战争的相关空间在不断扩大;战争的战役空间在缩小,而战略空间在扩大。在3场战争中,美军的打击目标都集中于特定范围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对预定目标的打击,美军也改变了以往那种“全般覆盖”、“地毯式轰炸”的做法,而是精选部分要害部位实施精确打击,交战空间大大缩小,甚至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基本实现了“非接触作战”。与此同时,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相关空间又在不断扩大。如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的B-2 A隐形战略轰炸机每次都是从美国密苏里州基地起飞,战略机动两万多公里执行轰炸任务。同样在阿富汗战争中,B-2隐形远程重型轰炸机从美国本土直接飞往阿富汗进行远程奔袭,空袭后再降落在距阿富汗约4200公里的迪戈加西亚岛,中途不着陆飞行长达44个小时。此外,随着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电磁等各种复杂的战场空间相互联结、照应、重叠,形成了全方位、高立体、全领域、多层次的战场空间,军事行动扩展到整个地面、海洋战场乃至外层空间。


五、现代战争是体系对体系的较量,战争胜负取决于作战系统的整体对抗能力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的经验教训证明,只有多种力量综合使用、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各种武器系统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整体威力、取得“1+1>2”的系统效应。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的空袭作战除出动大量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外,还动用了大量陆军攻击直升机和大量预警机、运输机、加油机、救护机等,海军的“战斧”巡航导弹以及由各种卫星组成的空间精确定位系统等多种宇航武器,组成一个严密的作战体系对目标实施联合打击。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将由多种侦察、预警手段构成的立体感知系统和

由各军兵种、各作战单位的各种作战平台组成的火力打击系统,经信息处理网络和数据链系统相连接,高度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全程近实时感知与远程精确打击有机结合的战场系统,基本作到三军作战联合化、武器装备系统化、信息处理网络化、战场察打一体化。例如,由“捕食者”和“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所获得的有关情报可经过联合空战中心实时地传送给在阿富汗战场上空的A C-130特种作战飞机的飞行员,A C-130可立即对目标进行攻击。


六、战争消耗越来越大,战争更加依赖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综合保障

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消耗成几何级数大幅度增加,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单从物资消耗来看,海湾战争分别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马岛战争提高了20倍、10倍、7.5倍、4.2倍和3.5倍。据统计,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地面部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200多公斤,航母编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1.1~1.38吨,美军共消耗各类物资1.7万余种3000多万吨,几乎等于上千万人的苏联军队在4年卫国战争中物资消耗总量6600万吨的一半;多国部队在战争中总共花掉6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连美国也无力独自支付这笔费用。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为了尽早达成战争目的,共使用了1200架飞机,出动3.8万架次,发射巡航导弹1500多枚,投掷各种弹药1.3万余吨,战争花费高达1000亿美元。而南联盟在北约的空袭下,许多军事设施被摧毁,武器装备被损坏,军用物资特别是战略物资储备地被袭击,指挥中心和通信枢纽被破坏,交通线被中断,大量民用设施和厂矿企业遭到狂轰滥炸,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数千亿美元。“9·11”事件后,美国一次性划拨400亿美元紧急资金用于反恐;美在阿每月作战费用10亿多美元;美军一枚“战斧”式巡航导弹造价为120多万美元,3个月共投掷各类精确制导导弹、炸弹1.2万余枚。如此巨大的战争消耗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综合保障是无法承受的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当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

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1992年3月,因国家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而触发的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兰国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直至1995年11月21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国的干预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代顿协议并没有平息南联邦解体带来的动荡,波黑战争结束后,民族冲突的热点很快转移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危机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

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三十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过程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收尾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

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意义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按其战略部署展开了积极活动,如:在亚太地区,通过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地区,一方面继续压制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导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谈进程,以保持在该地区的控制力。总之,美国正以欧洲为战略重心,以亚太和中东为两大侧翼,逐步构筑起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显然,美国和西方联盟的战略及其实践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从海湾战争开始,经过十年左右的动荡、调整,至科索沃战争,新格局的轮廓构架已露出端倪,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在其中的作用表现得相当明显。然而,冷战后的世界毕竟不可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单极世界,因为在美国霸权提升的同时,发端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在继续发展,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国)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支配力量,所以,多极化必然成为表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志的世界性潮流,这股潮流是美国无法阻挡的。当然,冷战后新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与两极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美苏两霸的抑制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那么,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单极霸权的形成,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力量分布更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设性力量。

关于科索沃战争(两篇)


--------------------------------------------------------------------------------

我有一个直觉:科索沃危机是美国帝国走下坡路的起点

黄佶

几点理由:

1,本来,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美国是正义的化身,是人权卫士,现在,这一形象被它自己的行为动摇了。

2,美国有强大的战争机器,但是,即使面对一个小国,使足力气,也无法使其屈服。打破了其他潜在大国对美国的恐惧。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试射导弹,绝非偶然。


3,人类的进步,使得战争机器的使用受到极大束缚,人员伤亡必须最小,核武器不能随意使用,高新技术耗资巨大,都使武力解决争端的成本大大上升,而政治解决最终有利于小国。

1999年4月16日


--------------------------------------------------------------------------------

永远记住科索沃

——为《中国研究》“永远记住科索沃”连接而作

“科索沃战争”指的是由科索沃地区民族问题引起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战争,为时约三个月,以南斯拉夫屈服为结局。

作为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这场战争,这是因为:

一,这场战争证明,单极世界的战争危险不比多极或双极世界小。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并不满足于自己是世界的“头”这一地位。它的目标是做世界的主人。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人应该认识到:不作“头”,仅仅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而历史规律是:不在爆发中作“头”,就在沉默中作奴隶。

中国作“头”,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有人在逼我们作“头”。

在一个单极世界,只有三种角色:主人,狗腿子,奴隶。

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不可能、也没有人敢让它作狗腿子的。中国,要么是世界的主人(之一),要么就是奴隶。

如果不想作奴隶,就必须作“头”。

二,科索沃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靠空军、靠高科技武器就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

但是,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现代化军事力量,仅仅是一个国家实力金字塔小小的尖端。这个尖端下面有一个巨大的基础在支撑着。

因此,如果科索沃战争仅仅唤醒了中国人对高科技军事装备的重视,那么我们就太迟钝、太麻木、太肤浅、太不幸了。

三,新闻舆论是科索沃战争中获胜方的一件强大武器。战争开始前和进行中,欧美新闻的片面报导为少数几个人动用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袭击一个弱小国家创造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中国大使馆遭袭击后,西方舆论的一面倒,毫无质疑地使用“误炸”一词,充分说明,即使在现代民主制度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舆论工具也存在着明确的双重标准。

如果说“思想解放”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对“左调”的免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科索沃战争中西方舆论的表现应该是中国人认识“右论”的第一本教材。

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科索沃战争,不能随着各因特网站点把科索沃连接逐步移到次要位置,而渐渐淡忘这场战争。

牢记科索沃战争,不仅仅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的中国人流了血、失去了生命,

而且因为这场战争给即将走进21世纪的中国人如下的启示:

1,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头”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

2,要作有实力的“头”,而非“虚头”。全面的、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成为“实头”的唯一途径。

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客观”和“公正”,只有绝对的“实力”。

科索沃战争将因真正唤醒中华睡狮而被载入中国的历史。

1999年6月27
科索沃战争告诉世界什么
本栏特邀主持:肖璞 一兵

鲜血浸透了科索沃的原野,悲伤深埋在母亲们的心里。

曾经风景如画的南斯拉夫在巡航导弹的剧烈爆裂炸声和妇女獐的凄惨哭泣声中捱过了本世纪最后一个春天--一个没有阳光、没有和风、没有鲜花的春天,一个太多痛苦、太多屈辱和太多悲愤的春天,一个血色的春色。

从1999年3月24日夜第一枚巡航导弹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内爆炸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在持续70多天时间里,向主权国家南联盟的土地上倾泻了数以万吨计的炸弹,造成无辜平民1800人丧生、6000多人受伤,给南联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并迫使南联盟接受了强加给他们的不平等协议。

透过南联盟上空的滚滚硝烟,我们看到--

这是一场恶魔导演的战争,不过恶魔的身躯上披着美丽的霓裳。

这是一场高新技术的战争,然而高新武器掌握在侵略者的手里。

这是一场让人警醒的战争,爱好和平的人们不得不睁大了眼睛。

科索沃战争:现代战争的最新版本

如果从军事学的角度讲,本世纪最后10年有两次战争将被作为高技术战争的案例,写进每一位军事考官的讲义里。这就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从海湾到科索沃,八年弹指一挥间。然而,正是在这一挥之间,人类文明的许许多多最新成果成了军火商们大发其财的工具。在海湾战争中,我国部队的高技术武器只占所用武器的10%左右,而北约这次空袭南联盟的高技术武器几乎达到100%。从游弋在亚得里亚海的航空母舰,到幽灵般掠过长空的隐形战机,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悲伤的科索沃则成了这些新武器的试验场。

在太空力量上,此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使用航天武器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北约用50多颗卫星直接参加了针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为其战斗行动提供保障。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2颗雷达成像军事侦察卫星、3颗传送图像和数据的卫星和另外3颗轻型卫星也加入了情报保障行列。除侦察卫星外,北约还动用了大量的气象卫星,包括美国

空军军事气象卫星、4颗观测海洋和大气的气象卫星和2颗欧洲气象卫星。美国全球卫星系统的24个航天器以及各种通讯和数据卫星也在为打击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提供信息支援。事实上,南联盟上空已经被北约大批军事卫星密织起一张太空数据网。

从空中力量看,北约在空袭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收音机对付南联盟空军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的优势,是所谓“第四代”航空兵器与“第二代”航空兵器的较量。美国空军中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B-1B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全部投入战场。特别是价值22亿美元的B-2隐形轰炸机首次投入实战,格外引人注目。据美国军方透露,这种世界上最昂贵的隐形战略轰炸机是从美国本土的怀特明空军基地起飞,经过4次空中加油到达作战区域的。

北约的大规模空中作战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因为它完全掌握着制天权、基本上掌握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权,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北约多次增调EA-6B电子干扰收音机和装有能发射“哈姆”反辐射导弹的收音机,就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而精确制导武器,靠的是预侦察获取的目标信息和投射过程中以实时信息进行导航、定位和主动寻向的。

毫无疑问,科索沃战争是现代战争的最新版本。它告诉我们,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争,而是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多元空间的战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形式。

回望南联盟上空的浓浓阴云,不由得让人感到一种莫大的悲哀。本应为人类造福的科学技术竟能移植到了血雨腥风的战场,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现代化武器成了强盗恃强凌弱的工具。北约19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投入飞机1200架,出动32000多架次,炸毁铁路12条、桥梁50多座、民用机场5个以及大量基础设施,致使8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昔日美丽的南斯拉夫变得满目疮痍。

然而,弱小的南斯拉夫在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还是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敌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抗,并以击落F-117隐形战斗机的事实,打破了高技术武器不可战胜的神话。尽管南联盟在军事上最后失利,但塞尔维亚人那不屈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里。

科索沃战争:国际安全的巨大阴影

尽管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发生过多起局部战

争和武装冲突,但还没有哪一次能像燃烧在科索沃的战火一样,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安生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肆无忌惮地进行了长达70多天的狂轰滥炸,其轰炸目标也步步升级,不仅由军事目标发展到非军事目标,而目丧心病狂地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这是国际关系史、外交史、战争史上罕见的暴行,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粗暴践踏。

军事集团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历来是战争的发动机。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建立了北约这个庞大的军事集团,在亚洲通过《美日安保条约》建立了美日军事同盟。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军事遗产的美苏两个军事集团不应寿终正寝。但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却变本加厉,极力推动这个冷战机器向美国全球霸权工具转变。在欧洲,美国推动北约扩大组织成员、扩大军事活动范围、扩大军事功能,逐步把北约变成了美国火中取栗的工具。在亚洲,美国促使美日军事同盟由本土防御向积极干预“周边事态”转变,由防御性行动向先发制人的所谓预防性行动转变。不难看出,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形势已经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国际观察家们认为,科索沃战争不过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行其所谓的“新战略概念”的试验场。今年4月25日,北约首脑会议通过了美国一手炮制的新的《联盟战略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在继续坚持“集体防御”的同时,捍卫所谓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为确保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可以在其成员国以外地区采取国事干预行动,包括对付恐怖活动、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等一切被认为是可能危及北约安全的威胁。经过这次战略调整,美国企图独霸全球的野心一览无余。

作为北约新战略概念的一次预演,科索沃战争的严酷事实表明,冷战虽然结束了,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条件下呈现出进一步膨胀的势头,影响世界战略格局的各种力量远未形成相对均衡的态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还不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充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多极化所必需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制衡关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美国一方面尽力将欧洲、日本纳入自己的单极霸权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挤压与遏制。冷战后各大国间发展良性关系的势头,如中美、俄美、俄欧、中日关系的发展等,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排除出现暂停甚至倒退的可能。

这些新的变化虽

然不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但已给世界安全格局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为:一是动摇了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会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在缺乏有效战争制约力量和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局部战争和军事干涉发生的频率有可能提高,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主宰国际事务的趋势有可能增强。

二是有可能引发或激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散布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把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国际化,将“科索沃模式”强加给世界,有可能导致被干涉国及其所在地区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一些国家的民族分裂势力也有可能进一步抬头,成为影响这些国家生存与发展,导致世界不安宁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是将刺激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重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美国及北约为推行霸权主义,谋求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将会继续加大军备投入;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希望尽快得到高技术武器,以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利益。这种武器竞赛的循环发展,给未来世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在21世纪初,世界和平将相对的、不稳定的、脆弱的,甚至不排除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发生局部的、暂时的停滞、曲折和倒退可能。多极化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可能比预想的要更加复杂,21世纪初期将可能是“一超称雄、多元纷争”的局面。

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与发展仍将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特别是由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各国利益上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社会政治生活联系的紧密度与透明度日益提高,世界性战争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美国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受到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坚决反对。

科索沃战争:打赢下一场战争的启迪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最后一次工业时代的战争,这次是可称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时代的战争。其对世界各国未来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91年的海湾战争进行了43天,其中多国部队38天高强度的空袭不仅彻底摧垮了伊军的防空体系,而且瘫痪了伊军的战争能力,为最后100个小时的地面战全歼伊军精锐创造了良好条件。1995年,北约对波黑塞族武装10天的空中打击,迫使塞族被迫按照北约的要求撤出了瓦尔特曾经拼死保卫过的萨拉热窝。1998年,4天的“沙漠之狐”行动使伊拉克仅存的一点战略基础设施遭到进一步的毁灭性打击战。两个多月来,南

斯拉夫在北约间断的空袭下,大量战略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外电甚至形容凶残的北约要把这个本来就不太富有的巴尔干国家“炸回到石器时代”。这些战争和军事行动表明,未来战争中,空袭不仅是战争初期的首要作战样式,而且还将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甚至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战争模式。

从此次北约军事行动可看出,较之工业时代的战争,空袭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精确打击武器为核心的现代高新空中兵器具备了精确点杀伤能力,可对目标实施命中精度达10米级甚至米级的精确打击,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地面近距炮火的作用。二是打击范围广,不受传统意义上的前沿和后方限制,直接对敌各种战略重心发动致命性的攻击,瘫痪其发动战争的能力。三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节奏、机动灵活的优势,作战速度之快,远程攻击与近程打击手段运用之灵活,是地面部队难以比拟的。四是具有多维作战能力,可充分利用空、地、海、天四维空间优势,对敌发动多维同时攻击。这些特点,势必会成为未来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力争获取的优势,也必将成为其军队未来优先发展的重点。

面对强敌如此巨大的空中“非对称力量优势”,强大的反空袭能力就应成为防御方发展的目标,核心是制空权的争夺。此次军事冲突中。南联盟军队的一些成功战法,就为各国军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面对装备和技术绝对优于自己的敌人,南军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深挖洞穴、保存自己,隐真示假、灵活出击等战术,极为有效地保存了力量。特别是南防空部队采取的灵活机动战术,使北约打了两个多月后,仍未掌握绝对制空权,空袭飞机只能在高空投弹,始终不敢压低高度,极大限制了其对南军地面部队和目标的打击能力,然而,迫于能力与装备限制,南军采取的战术基本上还是被动的,只能拖延北约作战的时间,尚未形成打防结合的完备作战体系,尚不能主动制敌于死地。因此,要掌握制空权和战争主动权,就必须有主动克敌或使敌不敢轻易言打的“非对称”手段。这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在防空甚至整个军队建设中的又一重点目标。

古往今来,重大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对军事产生全面的影响,会使某些特定的军事能力得到显著加强。火药的发明,使大刀长矛让位于火枪和火炮,飞机的发明使战场从地面和海洋扩大到了空中,原子裂变技术使广岛和长崎在热核爆炸中化为了一片灰烬,精确制导技术使美国的巡航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巴格达和贝尔格莱德的高楼大厦中穿梭往来。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不善理解和运用现代

高新技术的军队,将无法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军队相抗衡。落后就要挨打,这已为海湾战争以来的多次地区性冲突所证明。

在海湾战争的空袭作战中,多国部队共向伊拉克投弹20万吨,其中精确导武器的比例不足10%,而其作用却是巨大的,对伊军重点战略目标的打击几乎完全是由此类武器完成的。F-117隐形战斗机仅占美军作战飞机总量的2%,但却完成了40%的重点目标打击任务,“夜鹰”在巴格达密集的防空炮火中自由飞翔的镜头,至今人们仍历历在目。在此次对南军事打击行动中,美军高技术兵器的应用则更加广泛,作用也更加突出。南斯拉夫成了种种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试验场,美军动用了其已正式列装的全部高技术兵器。迄今,精确制导武器占北约全部打击兵器的90%以上。除卫星精确制导武器外,还使用了破坏力极强的激光制导穿地弹、集束弹,和破坏供电系统的石墨、碳纤维炸弹,以及破坏通信指挥系统的电磁脉冲弹。从所使用的高技术装备和现代武器技术发展趋向来看,未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更加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和系统化。未来战争将达到“发射了就不管”的高级水平,使战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打窗户式的战争”,进攻方如神兵天降,防御方晕头转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托的高技术武器在对硬目标打击能力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去只有热核武器才能达到的效果。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巨大作用昭示着,它将成为21世纪各国军队竞相争夺的制高点。

巴尔干的战火虽然现在已硝烟散去,但它留给人们的是更多思考。世界要和平,人类要生存,但仅靠外交谈判是挡不住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的,还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我们既要会文攻,更要有武攻。


科索沃战争,爆发于世纪之交之际,地处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战争于1999年6月10日结束,历时78天。科索沃战争完全以空袭和防空袭一对独立的作战样式进行,充分展现了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特点。
一、北约集团的主要空袭行动

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在持续78天的战争中,耗资约60亿美元,投入部队6万余人,各类舰船56艘,出动飞机1286架作战3.7万架次,投掷、发射炸弹和导弹2.3万枚约1.3万吨,对南联盟40余个城市496个军事、民用目标及520个战术目标进行了多波次的轮番轰炸。整个战争进程概略可分为三个主要空袭阶段。
(一)特定军用目标打击阶段转自
北约集团第一阶段空袭,即局部军用目标打击阶段从3月24日开始,到27日结束,主要打击在科索

沃地区清剿阿族武装的南联盟军队和南联盟全境内的导弹设施、雷达防空系统、指挥控制中心、军事通信站、军工厂和航空设备生产厂等局部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军用目标。目的是防止科索沃地区的阿族武装被歼灭与迫使南联盟屈服。在此阶段,北约集团集中了绝对优势的空袭力量,投入了各种先进的空袭兵器,但结果难以如愿。北约集团不仅未能达成彻底瘫痪南联盟防空力量,迫其屈服的企图,反而损失了9架战机,并造成了新的科索沃难民潮。面对尴尬的现实,北约集团被迫决定提前对南联盟实施第二阶段空袭。

(二)一般军用目标打击阶段

北约集团的第二空袭阶段从3月28日开始,至4月6日结束。在此阶段北约集团开始对南联盟实施24小时不间断轰炸,攻击重点转移到南联盟军队的坦克、火炮、其他重武器、运输车辆及北纬44度线以南的流动指挥所和地面部队等一般军用目标,并开始对国防工业设施、交通枢纽和运输线等具有军事价值的民用目标进行打击。目的是进一步削弱南联盟的军事实力,摧毁南联盟军队的斗志。战斗中,南联盟部分能源、通信、交通、电力等民用设施受到了破坏,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但是,北约集团未能如愿以偿。由于应对措施得力,南联盟地面部队和重型装备基本完好无损,军民士气高昂,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则损失了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和“猎人”无人侦察机在内的多架先进飞机,并有部分飞行员和地面巡逻人员被俘获。特别是美国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的被击落,不仅一举打破了隐形战机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迅速、极大地提高了南联盟的军心民气。鉴于空袭虽进行到如此地步,但与战争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北约集团不得不重新计划,决定增派战机,进一步扩大对南联盟空中打击范围。于是,空袭开始进入第三阶段。

(三)全面打击阶段

第三阶段空袭也可称之为全面打击阶段,从4月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战争告终。此时,巴尔干半岛天气渐趋转好,为了尽快达成战争企图,北约集团开始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目标进行全面打击。空袭重点由军用目标转向治安、经济和交通等民用目标。目的是破坏和削弱南联盟的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动摇南联盟人民的战争意志,加速实现迫使南联盟屈服的政治目的。这一阶段,南联盟内务部、警察总部等政府机构、汽油生产及储存设施、无线电通信及广播电视设施、飞机场(库)、重要的高速公路桥等民用基础设施均遭到了猛烈攻击,南联盟20余家医院、250所学校、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线、5条公路线、5个民用机场被摧毁,39%的广播电

视转播线路遭严重破坏。仅交通枢纽一项,战后南联盟架设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36座桥梁就被炸掉33座,而建于萨瓦河上的桥梁除贝尔格莱德多瑙河大桥因平民百姓实施“人体盾牌”战术而得以幸存外,其余只剩下2座未被摧毁。甚至在5月8日,发生了美国蓄意用5枚联合直接攻击弹攻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骇人听闻之事,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

面对北约集团的狂轰滥炸,南联盟军民奋起反抗,采取了多种措施保卫重要目标安全,消除空袭后果。尤其是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打击来袭敌机,取得了辉煌战绩。战后据南联盟统计,南军保存了90%以上的人员和装备,击落北约战机61架、无人侦察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击伤美军两架F~117A隐形轰炸机。在战争双方都难以迅速解决问题的现实面前,南联盟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主动决定接受北约和俄罗斯一起拟订的“和平方案”,北约集团也顺水推舟。6月10日下午3时,北约秘书长索拉纳正式宣布停止空袭。6月24日,南联盟宣布国家结束战争状态。
二、南联盟的民防行动
南联盟军民在冷战期间,即采取了传统的预建各种民防工程和布设警报设施,如建造了许多大型洞库、地下指挥所、掩体及物资仓库,并定期组织维护以保持功能完好。据统计,南联盟城市的所有建筑物都建有地下防空室;全国1056万总人口中,75.6%以上的人在遇到空袭时都可进入防空洞;地下掩体内设施齐全,距地面较深,外面遭受轰炸的情况下儿童甚至可在掩体内安然入睡。除此以外,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民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高技术条件下空袭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了其他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和行动,较好地保存了战争实力和部分战争潜力,而且使北约集团的弹药库存几乎用空,不得不组织紧急生产,有力地牵制了北约的空袭行动。
(一)借鉴经验,预有准备

海湾战争爆发后,南联盟就敏感地意识到下一场战争很可能就发生在美国与自己之间。同时,南联盟也敏感地意识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群体迅猛发展,导致了高技术局部战争这种新型形态出现,将使战争具有与过去机械化战争迥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空袭与防空作战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和行动方式将改变得更明显。于是,当战争一接近尾声,南联盟就不失时机地派遣人员组成调研小组,深入伊拉克各地实地调查和研究多国部队空袭,以及伊拉克防空部队的反空袭和民众性防护情况,从而使南联盟军民及时掌握了高技术条件下空袭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尤其是伊拉克民防

措施和行动的得失等宝贵经验教训。实战表明,南联盟预先获得的这些经验教训对其成功地组织有效的防空作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严密封锁,防奸反特

波黑战争中,英、法等国利用预先安插和伪装成战地记者的间谍,以及战时深入塞族防区纵深的特种小分队,使用激光器引导空袭飞机对塞族实施精确打击和进行空袭效果评估。海湾战争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并导致伊拉克遭受了重创。南联盟在科索沃战争中吸取了这一教训,在战争爆发后就随即宣布驱逐所有参战国记者,并采取拉网式的巡查清除敌特分子,搜寻敌空投的卫星定位系统和投放式一次性干扰机。同时,南联盟还查封了科索沃部分报纸和广播电台。另外,南联盟还关闭了边境关口,加强了相关边境地区的巡逻检查。通过多种预防措施与行动,南联盟在战争中成功地破获了一起澳大利亚人打着“国际凯尔人组织”旗号为北约集团收集空袭情报的间谍案,俘获了一支从马其顿越境的美军巡逻小分队,防止了内部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与敌特种分队的渗透,从而有效地封锁了对外信息,有效地切断了敌空袭不可缺的情报信息来源渠道,为组织反空袭作战和防护行动创造了条件。
(三)隐真示假,综合防护转自
面对北约集团的猛烈空袭,南联盟人民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增强重要目标和人员的防护能力。一是实行“空壳”战术,虚留目标欺骗对手。空袭开始后,南联盟暗地里将军队人员和装备从重要军事设施中分批撤离,化整为零,分散隐藏于农场、民宅、谷仓和工厂,甚至酒窖等民用设施中,只留下空空的固定军事设施外壳原地不变欺骗北约集团的侦察监视,从而使北约集团在战争初期空袭了大量这种价值不大的军事目标,并造成了错误的情况判断结论和空袭效果评估结果。二是实行“接触”战术,制造胶着状态不留对手机会。战前,南联盟制定了一个“马蹄铁”计划。战争爆发后,南联盟军队在抗击北约空袭的同时,即根据计划迅速进入科索沃地区,对阿族反政府武装进行全力围剿,在打击反政府势力之中与阿族武装势力直接接触,并与阿族难民和平民混杂一起形成犬牙交错之势,使北约集团无法对其实施精确打击,更谈不上实施常规空袭。三是实行“造假”战术,诱敌攻假存真。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民针对北约集团人员无法入境识别目标和评估空袭效果的弱点,广泛应用了假目标伪装技术,土洋并举,制造了许多假目标误导北约飞机轰炸。如利用简便器材制作了数以千计的假坦克、假飞机、假导弹等兵器模型,并在其中安置热源

;在真目标附近使用折叠起来的波纹铁等就便雷达诱饵伪装成真目标雷达信号;在隐藏于植被之中的防空武器和坦克,并随时关闭装甲车辆发动机消除热源信号特征等武器装备附近地区,设置原油灯等热源装置;用塑料薄膜铺设“道路”,并在“道路”附近架设“桥梁”,等等。南联盟军民通过大量布设假目标,使北约集团一直都未能准确掌握空袭效果实况,从而使战争一拖再拖,直至发生了武库空虚的尴尬之境都未能实现战争目标。四是实行“遮眼”战术,迷盲敌空天侦察监视。战争中,北约集团为了获取情报信息,先后动用50颗具有14种不同功能的卫星和数十架预警飞机用于保障空袭行动。南联盟军民在侦察监视能力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并未消极悲观。相反,针对北约集团只能依赖于空天远距离侦察监视获取情报信息的弱点,实施了多种“遮眼”战术迷盲信息兵器,取得了不凡的战绩。如通过分析未爆炸的北约导弹制导系统,发现北约使用导弹许多末端制导不是预计的电脑程序??采用施放人工烟雾、将钢铁制件漆成各种颜色、放火焚烧车库顶棚等、设置假面具热源、改造目标外部特征信号等措施和行动,干扰和迷惑北约来袭导弹的红外制导系统,使其攻击行动屡屡失效。由于南联盟军民的“遮眼”战术,战争中竟然出现了北约导弹因识别系统误判而飞向马其顿境内的现象。五是实行“隐真”战术,藏形于九地之下。南联盟根据3/4的国土都是山地和丘陵地的优势,借地形之利将大量军队人员和武器装备隐藏于天然山洞之中,从而有效地保存了战争实力,以致当战后军队从山??到一切不可思议。据北约自身统计,空袭结束后,南联盟军队和警察部队至少自科索沃撤出了250辆坦克、450辆装甲车、600门火炮、大量的迫击炮和4万名武装人员。在空袭最猛烈、最频繁的科索沃地区,北约部队几经艰辛搜寻,才找到3辆南联盟军队坦克的被毁残骸。
(四)严密组织,及时消除空袭后果转自
战争爆发后,南联盟政府立即关闭了民航机场和部分高速公路,实施交通管制,并在各地区政府增设民防信息中心,紧急动员当地民防组织配合军队做好消除空袭后果等反空袭保障准备。各地区的民防动员机构在听到空袭警报后,迅速组织人员进入防空洞隐蔽,同时派出内卫力量和警察实施地面灯火管制,维护正常秩序,并迅速组织消防、救护、维修等民防专业队伍利用空袭间隙实施抢救抢修,恢复重要工程设施的功能。如4月6日,诺维萨德市面上多瑙河的“泽泽里桥”被空袭破坏后,南联盟的工程保障部队在地方民防专业队伍的配合下,20分钟

内就赶赴至被炸点进行了突击修复。4月21日,该桥再次遭袭被破坏后,保障部队又及时进行了抢修,直至25日这座多瑙河上的最后一座桥梁被彻底炸毁。南联盟对一些重要的热电厂、炼油厂和供水系统等也实行了边炸边修、再炸再修的消除后果行动,使其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据一些资料反映,南联盟一般在空袭过后20分钟内即能恢复供水供电。即使贝格莱德市发电厂遭到了美军石墨纤维炸弹的特种攻击,其后数小时内也恢复了供电保障。5月8日,我国驻南使馆被炸后,南联盟消防队伍在得知消息后很快就到达现场实施抢救和消防。此外,南联盟通过组织群众性人体盾牌,保护大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重要目标;通过组织广场音乐会和取消城市灯火管制等形式抗议北约集团空袭,对其实施心理攻击;通过组织计算机网络力量对北约网站和美国国防部网站等实施计算机网络攻击,等等,借以辅助和提高民防行动效果。
南联盟即南斯拉夫,铁托时代就是俄的盟友,处在欧洲南部,在俄的全盛时期也就是具备攻势的年代,无疑可以为其与北约的战争开辟第2战场,从南部直接攻击欧洲腹地,我也不大知道,巴尔干半岛应该可以直接攻击意大利进入中欧,欧洲的最后一个桥头堡.不知道是否在海边
战争期间俄一个驻扎波黑的空降营直接占领首都机场与北约军队对恃就可以看到真是不愿意失去它
回答者:mp5ka4 - 试用期 一级 3-12 01:09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0% (0) 不好
100% (1)

其他回答 共 3 条
科索沃战争的来龙去脉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

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手准备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