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哲学的基本问题PPT优秀课件1

哲学的基本问题PPT优秀课件1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
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
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
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 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 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 知论。

思维
存在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11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哲学
英文: philosophy
希腊文: philia
sophia
“爱”和“追求” “智慧”
• 希腊时代有一句话说:“哲学起源于惊 讶。”
• 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柏拉图曾说:“哲 学就是练习死亡。
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最好的药就是免疫力。
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 !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 啦。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 019) 必修四( 共54张 PPT)

儒家哲学PPT课件

儒家哲学PPT课件
• “敛时五福,用敷锡厥民;维时厥民于汝极, 锡保汝极”《尚书-洪范》
*
8
主宰之天 ——公平之天、正义之天。
• 周公姬旦提出的“以德配天” 宗教伦理观点。 要获得民心,就要实行德政,敬德保民,才能 配天受命。 可以看出,当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认为,主宰 之天不光是保佑统治者的天,也是保护人民的 天。
• 商朝的祖先是‘后契’,据传是他的母亲吞吃 巨卵后怀孕而生的,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周的祖先‘后稷’是他的母亲踩上巨人的足迹 后怀孕而生的。
• 汉高祖刘邦为了神化自己的地位,就造了传说: 说自己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梦见了龙,所以 他是神圣的真龙天子。从此由中国早期多个部 落图腾组合起来的‘龙’图腾,就成了国家和 天子的象征
儒家的哲学思想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以及 后学
*
1
序言: 1、儒家哲学起源
从天人相分——到以德配天
*
2
殷、周天命神学思想
• 殷周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思想就是天命 神学思想。统治者自以为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因而上天会保佑他们的江山永固,天命恒久, 万古流传。
• 西周在政治上逐渐形成了君权神授的思想,皇 帝是上天的嫡长子,贵为天子,君临天下,一 以统众。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天 下一家、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
西周从商朝的灭亡吸取了教训, 西周的统治者认为:“民心”比 “天命”更重要,如果对人民过 分的剥削和压迫,失掉民心,就 会导致天命的坠落。
*
7
‘敬德保民’ 思想 在《尚书》里有很多记载
“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上天关心下民, 为民做主。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尚书-泰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6
中國哲學精神
以人为本 基本的哲学类型:人生哲学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爱人者必人爱之”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
中國哲學簡史
中 國 哲 學
1
中国哲学精神
中. 國哲學簡史
2
中國哲學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其
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的反映出中 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 方式,认知结构等等。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 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也化家古陬名 人
人是的、代邑丘


中. 國哲學簡史
20
儒家學派
孔子三大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中. 國哲學簡史
4
中國哲學精神
实事求是 知识论态度
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左传》把”实事”概括 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 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通”实事”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
➢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
相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

哲学概论》第一章

哲学概论》第一章
事,即什 么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 I know nothing.”)
• 柏拉图的哲学之爱(Eros):“柏拉图式的 爱情”
• 从肉体之爱升华到哲学之爱:从追求一个 美的身体出发,为着美本身不断向上攀登: 从一个美体延伸到两个美体,由两个美体 延伸到所有美体。从美的身体走向美的生 活,从美的生活走向美的认识,从所有认 知最终到达那个惟一指向美本身的知识。
• 唐君毅说,“在上述各种学问之外,人必 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 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 维,加以关联起来,融贯起来,统整起来; 或将期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 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问之下。总之, 这是人不能少的。这种学问,我们即名为 哲学。”
• 在中国,原本无“哲学”一词,“哲”与 “学”两字都有。 “哲”训为“智也”, “学”训为“觉悟也”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哲”与“学”连名,只限于“哲”或“智” 之学,只有《庄子· 天下篇》所谓道术,魏 晋所谓玄学,宋元明所谓理学、道学、义 理之学与西方Philosophy之名略相当 。
二、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1、哲学始于惊奇和无知 柏拉图:“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 。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今来人们开始 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 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要的问题, 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 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 惭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 的是为了摆脱愚蠢。显然他们为求哲而从 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 • • • • • • •

哲学概论第3讲 认识论

哲学概论第3讲 认识论
• 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笛卡尔的时代,哲学家们将“有什么东西存在 ,和宇宙本质为何”等相关的问题,放在了“对于存在我能知道什 么、对于宇宙的本质我能知道什么”等相关问题之前。这就是说, 哲学家把考虑存在(being)的问题放在了认识(knowing)的问题之前。 笛卡尔的方法是一种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怀疑的方法,这两 种方法强迫哲学家将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直到他们处理了认识的 问题。由笛卡尔开始的革命循序渐进,古老形式的形而上学就结束 了,而新式的认识论取代了“第一哲学”的位置。
——王德峰《哲学导论》
(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 人类思维与外部实在的逻辑同构,其实永远无法证实的,因此它是一 条信念,是在巴门尼德开创的本体论传统内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 立双方共有的信念。
——王德峰
• 按照客观唯心主义,客观思维与感性事物逻辑同构,而不是与物质实 在逻辑同构,因为感性事物之为存在者(或云“半存在”)是被客观思 维规定出来的,所以,恩格斯说,按照这种唯心主义,“思维能够认 识那一开始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
• 唯物主义的坚决态度在于认定“存在”乃是感性实在之存在,思 维只是对此存在的反映;思维固可达到真理,且惟有思维才能达 到真理,但思维仍然只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客观思维的“客观性 ”,不是感性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在逻辑上的普遍有效性。 这普遍有效性来自人类思维自身的规律。在此原则下,唯物主义 用“物质”来表达感性实在的“客观性”,因为它是指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和意志,唯物主义就用物质范畴来表示存在。由此,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亦可表达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认识论
• 一、思维与存在 • 二、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 三、唯理论VS经验论 • 四、休谟问题 • 五、纯粹理性批判
一、思维与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套优质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套优质课件PPT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 、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
1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马哲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发展普 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1)旧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之科学、知识的总汇 (2)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社会、人类思
维 2.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
7
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可知论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特点:运动变化、直观性和整体
性、对物质抽象能力较低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
义)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特点:辩证的、
彻底的、科学的
8
2.唯心主义其历史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本原是与个人主体 相关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 观念、意志等。 (2)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本原是独立于个人 主体之外,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 的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 精神”等。
9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看问题的 方法)
4
一、唯物论:包括物质观、实践论、意识
二、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即联系观、发展观)、 三大基本规律(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 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大范畴
三、认识论:包括认识的产生和本质、发展过程、真 理观及辨证思维方法四个部分
四、唯物史观: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历史问题和人的 问题
5
第一节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立场:实现广大人民根 本利益

大学中国哲学史PPT教学课件

大学中国哲学史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3
4
❖ 哲学主要指一种对智慧的追求的活动,具有实践 的品格。在不断变化实践中,人们对宇宙、人生的 理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从来没有一个确定 不移的哲学知识体系供人们去学习、模仿。智慧不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他是人在具体的生存境遇实践 中感悟出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哲学更主要指对智慧的不间断的追求活 动。学习哲学,不是学习哲学知识,而是智慧追求 的训练,因此,学习哲学要和自身的宇宙觉解、人 生追求的实践活动起来。
2020/12/10
2
❖ 哲学、宗教、科学
❖ 哲学:以人观物
❖ 宗教:以神观物
❖ 科学:以物观物
❖ 人不能认识自己时,是以神观物;当认识自己时,是以 人观物;当发现自己的理性时,是以物观物。
❖ 当我们每一个人走进神庙时,我们都没有认识自己,都 不能左右自己。苏格拉底几千年前就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 当人们开始自己认识自己时,哲学就产生了。
2020/12/10
5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i)我大瓠(hu)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o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 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 夫!”
2020/12/10
6
❖ 3、何谓哲学史? ❖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 哲学就是哲学史 ❖ 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时代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
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理解、诠释, 形成了他们当时的哲学。当后人对前人的哲学进行 梳理、反思、继承、践行时,就形成了哲学史。 ❖ 哲学史就是人类智慧逐渐呈现的历史;是不同 时期不同地域的哲学家凝练人类智慧的历史。

[课件]科学哲学PPT

[课件]科学哲学PPT

观点
西方哲学关于科学的哲学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说自从有科学 以来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真正成熟的科学哲学却是20世纪的产 物。笼统地讲,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 始自近代科学,它形成于16世纪左右,至今不过4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只有当科学成熟到了一定的程度,研究它的科学哲学才会 出现,所以直到20世纪,研究科学的科学哲学才成为一门相对 独立的学科。由此可见,虽然科学哲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 多德,但是当我们一说到科学哲学,首先想到的是现代科学哲学 。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概论
一、定义: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是指从哲学
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
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
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
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
二、历史:
广义地说,科学哲学是分析哲学的一个支派或者说变种,因为其 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可以 溯源到J.赫尔1833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研究序论》,早期的重要人 物有W.休厄尔、J.S.密尔等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E.马赫、K.毕 尔生、J.彭加莱、P.杜恒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阐述了科学哲学的观 点,20世纪20~30年代B.罗索和L.维特根斯坦等人所开创的逻辑实 证主义运动,促进了科学哲学的蓬勃兴起。20世纪40年代以后,科 学哲学在反对和批评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有 关科学活动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代表人物有H.赖兴巴赫、K. 波普尔、W.奎因、N.汉森、T.S.库恩、P.费耶尔阿本德、I.拉卡托 斯、S.图尔明、D.夏皮尔等。
主要学派
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 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 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 争论的热点。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 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 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我们提供关于客 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 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 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 塞拉斯、邦格等。反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 有范弗拉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笛卡尔说:有的:原则上,他不能怀疑他 自己是有意识的,他存在着。即使他怀疑 一切,他也无法怀疑他在怀疑,也就是说, 他存在着并且是有意识的。我们因此就有 了一种通过测试的候选者,那就是,“我 思故我在”。
例子二:一个叫伊恩(6岁)的小孩家里来 了客人,其中包括3个孩子。他们爱看的电 视节目,伊恩不爱看,而伊恩爱看的节目, 那3个孩子不爱看。他们人多,伊恩只好让 给他们看。可他很委屈,对妈妈说:“妈 妈,为什么3个人自私就比1个人自私好 呢?”
• 但从另一方面说,中国传统所谓‘‘智”, 并不只是西方所谓知识即人之求知之成果, 而是指人之一种德性,一种能力。此种智 与西方所谓wisdom或intellegence之义略同。 中国“哲”字的主要含义是“知人之智”, 而知人之智,是一切智中之最难,也是一 切智之归宿。从这个意义看,中国“哲” 之训为智,其涵义又可比西方Philosophy一 字之原义要深。
① 不是问题的问题 罗素:“桌子存在吗”的问题
• 重要的是,我们所熟悉的桌子虽然一向并 没有惹动过我们的思绪,现在却已经变成 了充满惊人的可能性的问题了。而这些问 题就是哲学中认识论研究的问题,它包括 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理?有可能 知道绝对确定的事物吗?
“哲学,如果它所回答的问题不如我们所 期望的那么多,最低限度也有权利问一些 可以增加对世界的好奇心的问题,并且可 以指出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的表面之 下所潜伏着的奇异和奥妙。”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正是因 为不满当时自称为智者(Sophist)之人, 乃自称为爱智者(Philosopher),即哲学 家。
• 苏格拉底说:“我所唯一知道的事,即什 么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 I know nothing.”)
资源通常有有限,因此就有分配问题。什 么样的分配是公平的?为了多数人的需要 就要牺牲少数人的需要吗?我们以什么标 准判断一种行为或制度的好坏?这是伦理 学和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伊恩的问题中 暗示了对功利主义学说的非常有趣和重要 批评。
“吉姆的选择”
• “吉姆来到南美一个小镇的中心广场上。广场靠墙 处站着一排被捆着的20个印第安人,大多数印第 安人看起来非常恐惧,只有少数印第安人面无惧 色。
——罗素
②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波普尔 :“童年时代的一个与幼童》
例子一: “一个名叫蒂姆的大约6岁的孩子, 一边忙着舔一个罐头,一边问:“爸爸, 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在做梦呢?”
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 道,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是怎样想的?蒂姆又舔了几下锅子,回答 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 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的。”
• 但以哲学一名指西方之Philosophy,并不完 全切合。因为Philosophy 有爱智之意,而 “哲学”一词似乎缺少了爱之义。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正是因 为不满当时自称为智者(Sophist)之人, 乃自称为爱智者(Philosopher),即哲学 家。
• 但以哲学一名指西方之Philosophy,并不完 全切合。因为Philosophy 有爱智之意,而 “哲学”一词似乎缺少了爱之义。
在中国,原本无“哲学”一词,而有“哲”字与 “学”字。
“哲”字根据《尔雅》释言,训为“智也”。
“学”字在《尚书大传》曰,“学效也”;《白虎 通》: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
“哲”与“学”连名,只限于“哲”或“智”之 学,只有《庄子·天下篇》所谓道术,魏晋所谓玄 学,宋元明所谓理学、道学、义理之学与西方 Philosophy之名略相当 。
二、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1、哲学始于惊奇和无知 柏拉图:“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 。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今来人们开始 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 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要的问题, 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 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 惭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 的是为了摆脱愚蠢。显然他们为求哲而从 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 他们前面站着几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个身着卡 其布衬衫的魁梧男人是负责的上尉。当上尉询问 了吉姆许多问题,知道他是由于考察植物偶然来 到了这个地方后,便向他解释这些印第安人是胡 作非为的人。由于他们参与了几起抗议政府的事 件,所以要枪毙他们。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其他 潜在的抗议者明白顺从的好处。
蒂姆的推理是这样的: 如果万事都是梦,人们就不会追问那是不 是梦。 人们会追问,那就不是梦。 所以 并非一切都是梦。
• 这个推理就类似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 在”的命题。
• 笛卡尔提出一个思想实验:想象有一个强大的恶 意的魔鬼,他正在欺骗我们,因而我们不知不觉 出错了,它向我们灌输错误的观点,这样的话, 我们将无法对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的东西抱有信心。 问题是:我们怎样才知道这并非如此?我们怎样 才知道我们不是在被这样一个精灵所骗?有没有 任何东西通过这种测验?
《哲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一词原义
英文中 “哲学”(philosophy)一词,是 从希腊的Philosophia一词转译过来,其中 philo是“爱”的意思,sophia则是“智” 之意,所以“哲学”本来的意思是“爱 智”。中文“哲学”一词,来自日本人西 周的翻译。
• 柏拉图的哲学之爱(Eros):“柏拉图式的 爱情”
• 从肉体之爱升华到哲学之爱:从追求一个 美的身体出发,为着美本身不断向上攀登: 从一个美体延伸到两个美体,由两个美体 延伸到所有美体。从美的身体走向美的生 活,从美的生活走向美的认识,从所有认 知最终到达那个惟一指向美本身的知识。
• 柏拉图说:“他(哲学家)的天性决定了 他要探究存在,他不会停留于那些人们只 知道它们存在的单独的个体,他要寻根究 底,在认识万物之自然(本质)之前绝不 轻言放弃……当他走近真实的存在者,和 它紧紧联系在一切,创造出理智和真理, 他就达到了真知。于是他生活在真实里, 生长着,摆脱了他的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