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的历史由来及传说

合集下载

研究发现高丽人竟然不是朝鲜族的祖先

研究发现高丽人竟然不是朝鲜族的祖先

研究发现高丽人竟然不是朝鲜族的祖先研究发现高丽人竟然不是朝鲜族的祖先2015-06-18 13:08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

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

北魏王朝在太和十五年(491年)将东夷校尉授予高句丽王,虽然是对高句丽称雄东北边疆地区这一事实的承认,但并不是由此放弃了对高句丽的管理,实际上这些属于各王朝臣下性质的官职本身也反映着高句丽仍然是各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只是各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开始由直接向间接转化,即由直接统治转为羁糜统治。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称臣纳贡。

从太和十五年(491年)至总章元年(668年),据对有关史书粗略统计,高句丽向北魏王朝纳贡70余次,有时一年多达三次;向南梁王朝朝贡11次;向东魏王朝纳贡12次;向北齐王朝纳贡7次;向隋王朝纳贡11次;向唐王朝纳贡12次。

绘画作品中的高丽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记载比实际纳贡次数要少。

总之,由于高句丽和各王朝保持臣属关系的程度不同,各王朝对高句丽的要求也有不同。

像北魏王朝由于与高句丽接壤,对高句丽的要求较为严格,它不仅要求高句丽称臣和纳贡,而且还要求高句丽纳质、纳高句丽王室女为妃、限制高句丽对其他王朝称臣等;隋王朝则一直要求高句丽王前来觑见;其他王朝则多是要求高句丽称臣纳贡,保持隶属关系即可。

2。

接受册封。

高句丽在向各王朝称臣纳贡的同时,也接受各王朝的册封。

北魏王朝至唐王朝都对高句丽王进行册封,封号虽然因王朝的不同而有不同,同一王朝的封号也有变化,但基本如下:北魏王朝赐予的封号是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

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

[键入文字]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导读: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高句丽是朝鲜的祖先,也就是说,朝鲜人民的身体里流着中国人的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学家就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句丽不是朝鲜的祖先,具体经过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

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

西汉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由玄菟郡和高句丽县具体负责。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或称夫馀)接。

……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

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对高句丽和西汉王朝的关系也有记载,且更为详细而明确:“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

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览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

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

”进人王莽新朝时期之后,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发展,高句丽国成了王莽新朝的一个边1。

高句丽之谜文

高句丽之谜文

高句丽之谜文作者:温启刀雷音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3年第08期从隋朝结束南北朝一百多年的大分裂,一统中原,到唐朝的前期,这段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时期。

然而就在这段时期,却有一个神秘的地方政权先后与隋朝、唐朝屡次爆发战争,让隋炀帝三次大败而归,也让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筹莫展。

这个彪悍的地方政权,就是纵横东北亚705年的高句丽。

这个神秘的地方政权如何兴起,又因何衰亡?一个东北小伙子的故事实际上高句丽原是西汉前期的一个县名,旧址在今辽宁沈阳东面100多千米的新宾县。

刘邦晚年,即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叛汉被平,其部将卫满率残兵1000余人亡命东渡马訾水(今鸭绿江),夺取了箕子朝鲜的政权,史称卫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在其属地设立了郡县,高句丽就是玄菟郡下的一个县。

到公元1世纪初,王莽因高句丽不服从政府的调度,派人设计把高句丽县侯诱骗来杀了。

被杀的这个人就是邹牟,也就是高句丽的始祖朱蒙。

说起朱蒙,不得不说说我们的东北地区。

千百年前,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森林广袤,土地肥沃,飞禽走兽应有尽有,无数弱小的、受欺压的、逃荒的部落,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托庇于大自然的护佑,在这里生存繁衍,因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部落,也就是后来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肃慎、秽发、高夷等少数民族。

这其中有一支是从我国山东一带“闯关东”去的秽貊人,他们建立了扶余王国,扶余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是当时东北亚最先进的农业民族。

扶余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存在了,其政治中心在今吉林长春,占有今黑龙江和吉林省的大部和辽宁省北部。

传说朱蒙就是扶余人,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年青人,后来在他母亲的告诫与鼓励下,朱蒙带领自己的几个哥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地方“南下”去创业。

朱蒙一行人来到卒本(今辽宁沈阳东南两百多千米的桓仁县下古城子),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以后又不断发展,占据了今我国辽宁省东部一带,史称卒本扶余。

高丽和高句丽是什么关系?

高丽和高句丽是什么关系?

高丽和高句丽是什么关系?一、区别:1、存在时间高句丽存在于公元前37年~公元669年这段时间里,在7世纪时被唐王朝所灭;高丽存在于公元918年~1392年,是被权臣李成桂所篡。

两者时间差距数百年之久。

2、民族政权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扶余族在东北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吉林,后来才进入朝鲜半岛发展,文化归属感更接近于中原;高丽是古代韩国人王建所建立的政权,脱离于新罗国,起源于朝鲜半岛南部。

两者文化起源不同。

3、民族成份高句丽的民族成分杂糅了扶余人、契丹、鲜卑、汉人、新罗人(古代韩国人)等多民族;高丽人的主体则是新罗人,民族归属感更倾向于三韩部。

两者民族成份不同。

4、版图高句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朝鲜全境、韩国部分地区;高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中南部,比高句丽小得多。

两者版图不同。

二、高句丽和高丽1、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

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中国及韩国、朝鲜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2、高丽高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

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拥立王建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

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

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

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睿宗时期达到鸭绿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恭愍王时期扩张到甲州(今朝鲜甲山郡)、吉州(今朝鲜吉州郡)一线。

3、两者没有继承关系综合来讲,高句丽是曾经统治过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古代地方政权,而高丽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

两者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根本不是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完全没有继承关系。

历史趣谈大隋大唐两个王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历史趣谈大隋大唐两个王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隋大唐两个王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导语: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的三国时代。

公元589年,隋朝消灭了南陈,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

周边国家尊之为宗主国。

然而,高句丽对隋王朝采取的是阳奉阴违策略,表面顺从,暗中较劲。

更为严重的是,公元598年,高句丽竟然对我东北大片土地,有了攫取的野心,不宣而战地进攻辽西地区。

这是隋朝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

正当隋文帝准备举兵征讨时,高句丽王玩了个两面派手法,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把自己骂得臭狗屎不如。

文帝杨坚心一软,放了一马,没再追究。

事实上,表面装怂的高句丽王,并没有停止入侵的脚步,四处联结反隋势力,拉拢西北部的突厥人,对我隋朝疆土馋涎欲滴。

隋炀帝杨广接班以后,朝廷各部汇集了各路情报,确认高句丽王的狼子野心不死,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安分的小邻居。

公元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但自身损失也不小。

第二年,隋炀帝率军亲征,却因负责粮草的将领杨玄感反叛作乱,导致此次征讨胎死腹中。

第三年,杨广再次御驾亲征,这次比较顺利,给高句丽以沉重打击,令其元气大伤。

高句丽王一时惊慌失措,连忙派遣使臣来请降谢罪,并交还了叛逃的隋将斛斯政。

隋炀帝点头答应,率部班师回朝。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隋炀帝征高句丽 35万兵马竟只剩下2700人

历史趣谈:隋炀帝征高句丽 35万兵马竟只剩下2700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隋炀帝征高句丽 35万兵马竟只剩下2700人导语: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隋炀帝杨广的手又痒痒了,隋军刚刚打完了不听话的吐谷浑,又把目标定在了更不听话的高句丽上。

说到高句丽那就要澄清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隋炀帝杨广的手又痒痒了,隋军刚刚打完了不听话的吐谷浑,又把目标定在了更不听话的高句丽上。

说到高句丽那就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

由于很多人在写文章时比较懒(包括我),经常将“高句丽”简单的写成“高丽”。

而事实上这两个名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高句丽”以前是生活在东北长白山的一支少数民族,后来被鲜卑慕容氏烧了王城,挖了祖坟才被迫流亡到朝鲜半岛。

对于朝鲜和韩国人来说,“高句丽”只是一个外来的侵略民族。

现在的韩国人真正的祖先是新罗人,而“高丽”这个名词是在朝鲜半岛统一之后才出现的,和“高句丽”扯不上半点关系。

至于棒子的那些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的“中国侵占了朝鲜的领土”一说纯属扯蛋!高句丽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杨广派兵打高句丽顶多也就是自己国家的两个民族打内战。

关他们韩国人屁事,至于后来唐太宗征讨高句丽那又是一回事。

和隋炀帝的性质有所不同。

本文不讨论这个,不过我还是要强调一点,请诸位网友以后要把“高句丽”和“高丽”区分开,不要因为偷懒,少打那一个“句”字而落下把柄给棒子。

扯远了言归正传,历史上高句丽是个很擅斗的民族,说白了就是打不怕。

两百多年前被鲜卑人赶出了东北,到了朝鲜半岛仍然不老实。

总想着“反攻大陆”,高句丽的领导人也不鸟隋炀帝,试想像杨广这种欲望大过天的人,高句丽在他的眼里不过是阴沟里的臭虫,按死你还不是顺手拈来呀。

杨广的自负是有理由的。

不过到最后也正是由于杨广生活常识分享。

高丽和高句丽的区别

高丽和高句丽的区别

高丽和高句丽的区别高丽和高句丽,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后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前者则是韩国前身的前身。

概括起来,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有2点:1、民族不同;2、不存在继承关系。

高句丽,读作高勾离。

01民族不同高句丽的创建者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扶余,高丽的创建者则是朝鲜半岛南部的韩民族。

1、高句丽高句丽,《汉书》写作高句骊,原本只是汉帝国诸多县中的一个。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卫满朝鲜本是汉属诸侯国,详细内容参考文章这个被西汉灭掉的小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名字现在还在用),为了更好地控制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高句丽县属于四郡中的玄菟郡。

位置靠近鸭绿江。

公元1年,高句丽县西迁到现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附近。

西迁后的位置如下图。

公元前37年,扶余人(吉林省境内有扶余县)朱蒙带领族人在高句丽县附近定居,同时吸纳了一部分的濊貊(音会末)人,建立起了自己的部族。

但这时期的高句丽并非国家,只是一群聚居在一起的少数民族而已。

虽然他们称呼自己的首领为“王”,但这个称呼的性质和“酋长”是差不多的,或者干脆就是个村长,最高也就乡长的级别,远达不到建国的水平。

高句丽建国并以高句丽为国号,则要到第三代甚至第六代高句丽王的时代了。

经过几代的扩张发展,在王莽篡位前的公元9年以前建立国家。

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王莽时期的高句丽国是汉帝国册封的侯国,他们的“王”则被称为侯。

到了汉光武帝年间的公元32年,才被中央册封为高句丽王。

在这之后的600多年里,高句丽屡次成为中原政权头疼的东北势力。

2、高丽高丽的前身是新罗,新罗的前身是三韩中的辰韩。

所以高丽属于典型的朝鲜半岛南部的土生民族所建。

公元前2世纪,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部落联盟分裂为马韩、辰韩和弁韩三个部落联盟,史称“三韩”。

进入4世纪以后,马韩被定居马韩地区的扶余后人所建的百济吞并;辰韩则由本土的部落斯卢部统一,建立新罗国;弁韩最初建立起了伽倻国,后来并入新罗国。

东方第一碑的来历好太王碑(东北的高句丽王城)

东方第一碑的来历好太王碑(东北的高句丽王城)

东方第一碑的来历好太王碑(东北的高句丽王城)说起高句丽,可能大家不是很陌生,这个崛起于中国东北的民族在近一段时间里因为被韩国人争着认祖归宗而成了网红。

虽说这是一场闹剧,但却不能掩盖高句丽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自公元前8年,扶余人高朱蒙被汉朝封侯建国以后,几百年蹉跎岁月,高句丽人历经磨难,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之时,占据玄菟、乐浪等郡。

极盛时,其疆域东临日本海,南至牙山湾/竹岭,西至辽河,东北尽有挹娄之地。

高句丽是一个难缠的对手,虽然数次经历中原王朝的打击,却总能死灰复燃,而到后来,更能让隋炀帝百万大军折戟平壤,就连征战一世的唐太宗李世民被其阻于安市城下,直到大唐联合新罗水陆并进,才将其彻底消灭。

可以说,高句丽造就了以弱敌强的奇迹。

在今天的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境内,还保存着高句丽王城及历代君主贵族的墓葬,高句丽王城建得很有特点,分为平原城和山城两部分,二者相互依附,共为一体,浑然天成。

依托险要的地势,高句丽人在这里曾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延续自己的国祚。

2004年,经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纳入到《世界遗产名录》,消息一出,世界华人一片欢腾,可是韩国那边却是一片哭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专业人士就通过讲述高句丽王城来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个强悍民族的历史,同时也讲下韩国人对高句丽的“难舍情怀”。

王城依山而建,巧夺天工,更显巍巍雄关高句丽起源于辽宁桓仁,后迁都于集安境内的高句丽王城,之后又迁都平壤。

高句丽王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其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整个王城包括国内城(即平原城)及丸都山城。

其实,这样的设计不难看出,高句丽王城既是高句丽民族集中聚集的圣地,更是经常经历战争的险关。

起初国内城作为都城供高句丽贵族平民的日常起居,集中议事以及重大祭祀仪式等,但由于经常发生战事,后来又修建了丸都山城,这样一旦敌人入侵,所有的人都可进入丸都山城据险固守,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城内囤积的粮草军需,他们足可以阻挡敌人数月甚至一年,直至敌人的进攻力量消耗殆尽,他们再顺势杀出,便可一举击败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句丽的历史由来及传说高句丽:并未远去的鼓角争鸣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一个不堪日照的女子,曾经拼命躲避阳光的照射,可她越是躲避,那缕直勾勾的阳光就越是不依不饶,最终她还是被阳光“逐而照之”,并因此有孕在身。

几个月后,她产下一卵,刀砍而不破,直到有一天放在温暖的地方,才有一个男孩破壳而出。

这个生来“骨表英奇”、后来被称为“朱蒙”的男孩就是高句丽的开国之王。

不知是出于历史的风云际会,还是出自外人的误解,抑或是源于诸多印象的叠加,“高句丽”这三个不搭界的字,已被后人定义成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解读。

它既是这个王国的名字,又是这个王国中占主体地位的民族的名称,同时高姓还是这个王国国王的姓氏。

如果先拆开分析再连续地理解这三个字,它又有“建筑于高山上的城堡(即山城)”之意。

难道这就是这个处于长白山深处的王国及民族独有的生存方式和性格特征吗?由于这个民族几乎没有留下可以传承的信史,今天的我们只能从二十四史等史书中去寻找有关它的只言片语,可由于当时信息传播的滞缓,史官在述及这段历史时,往往带有极大的偏见和疏漏,以至于后人以讹传讹,想当然地把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与朝鲜半岛上的历史古国—高丽—混为一谈。

而实际上,高句丽兴起于公元前37年,彼时汉武大帝驱动金戈铁马荡平四夷不久;高句丽被灭是在公元668年,此时离不断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兴师问罪的贞观皇帝去世也仅有20年。

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帝王,先后为高句丽的兴、亡奠基,所以在这个王国的血液中就始终流淌着向中原王朝俯首称臣的基因,于是定期拜谒、纳贡也成了他们一项不成文的基本国策。

但这一切在公元668年那个料峭的寒冬戛然而止,来自中土大唐的名将薛仁贵、李绩统率大军,直捣平壤,将高句丽这个顽挺了700余年的王国从地理版图上一抹而掉。

可谁也不曾想到,250年后,一个叫王建的三韩人在开京(今朝鲜开城)被部下“黄袍加身”,建立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正是这个带有复兴“高句丽”意味的名号,引发了1300多年后东北亚地区两个国家绵延不断的历史争议。

……那么,在大多数人脑海中还仅仅是个概念符号的高句丽到底从何而来?它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演变?这个煊赫一时的王国及民族最后又到了哪里?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探寻这个虽已消失但依然深深影响后世的王国以及它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

高句丽:一个阳光照出的民族王海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强大的汉朝远征军水陆并进,攻灭了盘踞在辽东塞外多年的卫氏朝鲜政权及其附属国(其地约相当于今辽宁东部、吉林南部的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并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进行治理。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多数中原正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歧视、镇压的政策,难能可贵的是,西汉帝国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在保持政治一统的基础上,少数民族首领们被册封为王侯,各民族可以在经济形态、风俗文化等方面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

在这种开明、宽松的民族环境下,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而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也开始萌芽、形成,高句丽族便是其中之一。

神奇的民族诞生史在鬼神、迷信思想盛行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民族的起源往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比如,一个叫做简狄的有娀氏部落女子,在河中洗澡时吞食了飞鸟掉落的卵并因此而怀孕,生下的孩子就是商族的始祖契。

再如,一个叫做姜原的有邰氏部落女子,在一次外出时看见地上有一个巨人留下的足迹,心中怡然跃动便去踩了几下,结果却因此怀孕,生下的孩子就是周族的始祖弃(后稷)。

那么,关于高句丽族的起源,有没有什么动人的传说呢?实际上,与商、周族源的传说相比,高句丽始祖的降生更为曲折、神奇。

契和弃的母亲尚为有姓有名的人,而高句丽始祖的父母则是异于常人的“神物”。

他的父亲解慕漱乃天帝之子,母亲柳花乃河伯之女,二人邂逅于长白山南麓的优□水畔(其地不详),这一对男女的爱情结晶当然非同凡响。

不过,史书中却将柳花的受孕说得非常神奇。

在与柳花交合之后,解慕漱不知所踪,迁徙至此的夫余(古代东北亚民族之一,大体生活于今吉林中部地区)王金蛙将柳花收为爱妾,幽藏于室中。

一天,阳光照射进了柳花的居室,不堪日晒的她起身躲避,但是阳光似乎对她不依不饶,“逐而照之”,于是乎,柳花便有孕在身了。

金蛙认为这个来历怪诞的卵不吉利,于是就决定将其除掉,可他尝试了几次都无法成功。

最后,气急败坏的金蛙决定用兵刃将这个怪物剖杀,但是,小东西却刀枪不入。

金蛙这才意识到,这个卵定有神奇的力量,或许是神明在庇佑,于是,他将卵还给了柳花。

虽然来历古怪,但毕竟是自己所生,柳花对它不离不弃、呵护备至,用细软包裹并安置于温暖之处。

终于,在一段时间之后,一个男孩破壳而出了。

卵生的孩子果然与众不同,据记载,小家伙破壳而出之后并非嗷嗷待哺的婴儿,而是一个“骨表英奇”、大概有七岁光景的少年!想必他的母亲及旁人会惊异不已。

小家伙还有更让人惊异之处,他可以自制弓箭,而且是个百发百中的神射手,甚至夫余国的勇士都难以与之媲美。

如同中土人将神射手称为“后羿”一般,在夫余人的俗语里,这样的人被尊称为“朱蒙”,于是这个神奇小子便有了他的名字—朱蒙。

虽然朱蒙神话的出身是一种附会,但他确实有着不同寻常人的优秀。

起初,金蛙对朱蒙还是比较关爱的,让他与诸位王子一同学习、游戏。

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王子们与朱蒙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伎能皆不及朱蒙”,久而久之,忌恨之心也就生成了。

终于有一天,大王子带素恳求他的父王说:“朱蒙非人所生,其为人也勇,若不早图,恐有后患。

请除之!”金蛙没有满足儿子的心愿,但是他也意识到朱蒙对国家的隐患,于是便有意压制一下这个青年,派他去养马,做个地位低微的马倌。

面对命运的波折,朱蒙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便开始准备应变。

朱蒙善于相马,他将骏马挑选出来,有意减少它们的饲料,让它们显得瘦弱;对于那些驽马,朱蒙则大大增加饲料,让它们显得膘肥体壮。

于是到了分配马匹的时候,金蛙将那些膘肥体壮的驽马留给了自家人和亲信们,将瘦弱的骏马分给了朱蒙。

不久,到了野外狩猎的日子。

王公贵族知道朱蒙善射,便故意刁难他,分给他一些短小、低劣的箭矢。

但是,这点儿阻碍根本难不倒朱蒙,他的战利品依然是最多的。

不料,这反而促使诸位王子和大臣下定了除掉他的决心。

幸好,母亲柳花得知了这个阴谋,她把朱蒙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国人将害汝!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而受辱,不若远适以有为!”于是,在母亲的告诫与鼓励下,朱蒙带领自己的三个亲信—乌伊、摩离、陕父,趁着茫茫夜色,骑着骏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夫余国。

朱蒙一行人前行的目的地是多高山密林的南方(约相当于今浑江、鸭绿江一带),那里地形复杂、部族众多而小弱,是个大展拳脚的舞台。

但是,夫余王子和大臣们不肯善罢甘休,他们岂能让朱蒙轻易脱身?第二天天色微亮的时候,追赶朱蒙的队伍便出发了。

朱蒙本可以轻松摆脱追兵,不料,突现眼前的一条湍急的江—盖斯水(位于今鸭绿江东北)挡住了他的去路。

水上没有桥梁!岸边没有船只!眼看着追兵步步紧逼,朱蒙一行人心急如焚。

他们将如何摆脱追兵呢?正史又融入了神话:在这危难时刻,朱蒙飞身下马,虔诚地站立在江水边,恭敬地对江水说道:“我是天帝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者垂及,如何?”神灵们似乎听见了朱蒙的求助,它们要帮助这个上天的宠儿。

很快,江中的鱼鳖浮出了水面,排成了一条浮桥。

借助这条浮桥,朱蒙一行人顺利地过了江。

而在他们渡江之后,鱼鳖便迅速地解散了,追兵们只能望江兴叹……关于朱蒙是如何渡江走出险境的,我们无从考证,不过此后他便进入南方地区,开始了艰苦的建国征程。

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立国朱蒙先是在毛屯谷(其地不详)遇见了分别身着麻衣、衲衣、水藻衣的三个人,三人对他毕恭毕敬、俯首称臣。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卒本川(今辽宁桓仁一带),朱蒙见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险固”,便决定建都于此。

当时,部落国家尚处于草创阶段,无力兴建宫室,只是在沸流水(今富尔江)上结庐而居,不过,国号和国姓却正式确立了,这就是—高句丽和高氏。

按照中原纪年来看,这一年正值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而朱蒙年仅22岁。

立国之后,四方归附者逐渐增多。

一日,朱蒙发现沸流水中有菜叶顺流漂下,细心的他据此而知上游有人居住,便以出猎为名前往探寻。

果然,沸流水上游有一个名叫沸流的部落国家。

朱蒙与该国国王松让进行了交涉,两人都要求对方做自己的附庸。

于是,为了解决争执,朱蒙与松让进行了辩论和射术的比试,结果朱蒙胜出。

次年,松让以其国归附朱蒙……到朱蒙去世前,高句丽又征服了荇人国、北沃沮等部落国家,其国力一步步地增强。

实际上,以上内容大多是史学家对朱蒙的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记述,仅凭自身及几个助手的力量,是决不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强大的部落国家的。

根据学者的分析,跟随朱蒙出走的乌伊、摩离、陕父实乃三个小部族的代称,身着麻衣、衲衣、水藻衣的三人亦然;至于沸流国的归附,那应当是部落间联姻的结果。

可见,最初的高句丽国家是通过结盟、联姻、武力征服等途径形成的诸多地缘部落的联合体,高句丽族是由夫余、沸流、北沃沮等族组成的共同体,而朱蒙所部则是这个联合体、共同体的中心。

鲤鱼救国朱蒙建国后,高句丽便接受了西汉帝国的册封,成为东北边疆内的封国。

高句丽族生活在玄菟郡(相当于今辽宁东部、吉林南部部分地区和清川江以北地区)境内,于是,汉朝统治者便通过玄菟郡政府定时赏赐给他们相应规格的朝服和乐队仪仗,制作、掌管他们的户籍,而高句丽人则将果下马(一种罕见的马匹)、貊弓等民族特产进贡给朝廷。

但是,到了王莽篡汉时期,这种友好交往被打断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统治者对边疆民族的歧视、压迫。

结果,高句丽族汇入到了全国各地反抗暴政的武装斗争之中,与此同时,它的势力开始迅猛增长。

到了朱蒙之子琉璃王类利(公元前19年—公元18年在位)统治后期,高句丽族不仅征服了周边的一些民族部落,甚至将汉民族势力赶出了玄菟地区。

高句丽民族国家会继续迅猛发展下去吗?历史说明了一切。

东汉帝国建立之初,刘秀忙于统一内地,无暇经营边疆,同时,高句丽统治者开始盲目自大,不仅没有归附新生的东汉政权,反而加快了向周边地区扩张的步伐。

这种紧张的边疆态势引起了东汉政府的关注,最终,东汉统治层决定出兵征讨。

公元28年,由汉辽东太守率领的远征军进入了高句丽地区,这支军队十分齐整、雄壮,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逼近了高句丽的都城尉那岩城(琉璃王时期迁都至此,位于今吉林集安境内)。

兵临城下,高句丽的统治者们大武神王无恤(琉璃王之子,公元18年—公元44年在位)紧急召开了高层会议。

大臣乙豆智献策说:“今汉兵远斗,其锋不可当也。

大王闭城自固,待其师老,出而击之,可也。

”无恤采纳了他的建议,死守尉那岩城。

但是,数十天过去了,汉军却只围不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