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学案-范文模板 (6页)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17-《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word版

17.《看云识天气》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注音: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2)释义: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征兆:崩塌: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a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b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展示预习22.思考: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重点研讨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教育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学习精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第17课看云识天气【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预兆()一霎时()绫纱()匀称()薄云()日晕()mí 漫轻yíng bēng 塌鱼līn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顷刻冰雹绫纱大雨倾盆B.棱角点辍留恋层峦叠障C.崩塌弥漫朦胧霎那间D.招牌峰峦绸幕姿态万千3. 选出填入空白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不一会儿,整座云山了,乌云了天空,,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A、朦胧塌崩弥漫霎那间B、模糊崩塌弥漫顷刻间C、模糊塌崩布满顷刻间D、朦胧崩塌布满霎那间4. 下面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天上的云,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C、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D、大海中,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综合运用】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月28日,中国××局月度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今年4月份以来的气温是1961年以来气温最低值,全国平均气温为8.7℃,较常年同期10.0℃偏低1.3℃。
除了在西藏、青海西南部、云南、西南地区较常年偏高1℃到4℃之外,其他地区偏低2℃到4℃。
大范围来看,今年是1971年以来比较严重的低温年份。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是孤立的:同一时间段,在北半球,美国、欧洲,也都出现暴雪天气。
这是气候波动幅度增加的结果,是在现阶段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我们不能因为这几个月愣就认为全球变暖停止了。
(1)请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个字)(2)加点的“愣”一词在上文中的意思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长兴实验初级中学王云云2010年1月教学设想:《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科普文章中饶有兴趣的一篇说明文。
主要内容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
整篇文章有纲有目,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很适合作为典范进行阅读教学。
说明文是七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我并不想让学生的思想被说明文体裁的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点所束缚,更何况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因此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本文紧凑的篇章结构,感受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本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引导他们掌握学习这类科普文章的方法,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
为达成这样一个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篇幅不长,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再速读一遍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2.探究合作,理清重点本文的介绍重点是云和天气的关系,即怎样看云识天气,写得详细、缜密。
采用怎样一种方法能最快、最清晰地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反映出来,是需要同学们当堂探究的。
3.比较阅读,感悟语言特色比喻、排比、谚语的应用,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使语言优美、生动、活泼。
对同一内容选择平实说明或列图表的方法与本文进行比较,从而感悟文章的语言特色。
4.拓展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观察几幅云彩图,说当地的天气;说课外积累的农谚;说身边的自然科学现象。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3.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借助恰当的说明方法,寓准确于生动形象之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近几天的天气预报;师生收集关于天气状况的谚语;教师制作课件。
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南昌市抚生路学校熊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在学习中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云的名称,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四、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文。
学生经常看得多,但仔细观察研究少。
设想应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教师的释疑解惑,来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平常生活当中,同学们是如何得知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简便识别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2、题解。
看:观察。
识:识别。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1.注音:燚(yì)一霎(shà)间崩塌(bēng tā)峰峦(luán)绫(líng)纱日晕(yùn)2.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文章的思路。
(多媒体播放视频)(1)、哪句话能概括出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八种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四种云上光彩(晕,华,虹,霞)(3)、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总——分——总﹙三﹚、快速默读课文,探究质疑过渡: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1、出示图表,自主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和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晴天云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2、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四)品味语言,美点寻踪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除了讲了知识之外,它也不乏有生动形象的语句,请同学们到书中去找一找,哪些语句写的非常生动,非常精彩,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教学难点: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
“运动会——猜一个字”生:云!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
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语文: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案02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
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拭气。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这是课文的重点之—;其二是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浯: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茫茫宇宙,变幻莫测,天上的云彩,更是变化无穷。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根据天上不同的云彩判断天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相关的知识短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解释词语。
正音:棉絮点缀预兆绫纱粼波绸幕解词:峰峦清晰绫纱朦胧3.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①学生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认识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②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1。
默读第一部分,说说这一部分的结构形式。
学生归纳:“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的。
(这一部分是对云的形态与特征作说明,要组织学生对关键句子加以揣摩,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 第一句为中心句。
“姿态万千”。
总说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万千”。
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一一—“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版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版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把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讲明的写法。
③明白得讲明的思路及讲明方法。
④培养学生观看热爱自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明白得讲明事物要抓住特点,明白得讲明的思路及讲明方法的应用。
三、课前预备教师预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看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存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预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状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荣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讲明,不但讲明看云能够识天气,还进一步讲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紧密,由讲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讲如何样看云识天气。
云的种类专门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如:云的形状和光荣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讲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讲清晰,最后讲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1、精心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现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还能够请学生从课前预备中谈谈自己的积存和观看。
例如:a.你观看了天空中的云吗?有如何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讲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存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预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看云识天气3、感知内容①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请认真看咨询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咨询题组:a.全文要紧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差不多思路是如何样的?可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后能够明确:全文要紧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状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荣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差不多思路是先总讲云的作用,再讲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状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荣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5篇)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较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看云识天气教案篇一在备课时,我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
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
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
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
所以我紧扣教学目标,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较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会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1、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
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2、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17课(看云识天气)学案2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课件第17课(看云识天气)学案2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新授课导学案
请你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课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的?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四感受鉴赏
下面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卷云怎样的特点?这种云很薄,
俗语古诗词
新授课导学案
课堂导学
五课堂练习
1以下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海枯〔干涸〕化石吟〔赞颂〕
B乌有〔哪里〕窥见〔暗中查看〕
C思绪〔心情思想〕万载〔记载〕
D骸骨〔借指身体〕叹服〔赞叹〕
2仿照下面的例如造句。
例如: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搜集谚语分类积累
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晴朗
厚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阴雨风雪。
七年级语文上: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情感目标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一、导入课文: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
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
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小鸡叫不停不久雨淋淋;小燕钻天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二、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学案-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内容预览:
17、看云识天气
教师寄语: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要点点拨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
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轻盈( ) 匀称( )( ) 崩( )塌 一霎( )间
2、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
弥漫: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201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学案-范文模板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
情况?
三、赏析语言
5、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对云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摹,由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学习小结
8、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
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达标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01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学案-范文模板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3、“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
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二)课内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
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
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
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
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下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
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正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
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
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① 。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
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
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就有“② ”的
谚语。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 。
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你认为本语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 拓展阅读。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
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但是正是炽热的阳光最能“摧残”这
些冰块。不过,科学家 想出了办法让太阳对冰停止“敌对行为”不要那么水火
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