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很简单,一推,二拿,三揉,四按,五运,六摩,七捏,八掐八种手法,很多家长都学会了!

小儿推拿很简单,一推,二拿,三揉,四按,五运,六摩,七捏,八掐八种手法,很多家长都学会了!

一、推

推法是以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在体表某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移动的一种方法。推法又分为直推、拇指分推、多指掌分推、旋推四种,前两种比较常用。

直推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沿直线向前推动;拇指分推法是用两手拇指为主要着力指,对称地放在选定部位,然后双手拇指自中点向左右两侧分别推动;多指掌分推是以两手多指或两手掌对称地放在选定的部位上,用力向两侧推。旋推是以右手拇指指腹放在一定部位上,进行圆弧形或环形推动。推法广泛应用于小儿感冒、发热、腹泻、腹痛、消化不良、遗尿等疾病的推拿治疗中。

二、拿

用拇指与多指或多指与掌根在一定部位上对捏,相对用力捏住提起的过程,称为拿法。拿法可以分为:指拿、握拿、弹筋拿。

指拿法是用拇指与多指在一定穴位上相对用力捏住提起的过程,该法多在具体穴位或部位较小之处操作;握拿法是用多指与掌根在一定部位上相对用力捏住提起的过程,该法多用于四肢、肩背部肌肉丰满的部位;弹筋拿法是用拇指与食指、中指两指拿定选用部位后,将指端嵌入肌肉和肌腱的边缘,适度用力向内或向外侧拨动的过程,该法多用于肌筋或韧带处。拿法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小儿感冒、惊风、腹泻、发热、斜颈等疾病。

三、揉

用指腹、掌面紧贴小儿肌体某一部位做带动皮下肌肉的回旋揉动,称揉法。揉法又分为拇指揉、多指揉、鱼际揉、掌根揉几种。

拇指揉是用拇指指腹紧贴小儿肌表某一部位或穴位做旋转揉动动作,该法多用于穴位和较小的部位;多指揉法是用多指指腹紧贴于小儿肌表某一部位或穴位进行回旋揉动的动作;鱼际揉法是用大鱼际或小鱼际部按于小儿肌体某一部位做旋转揉动的动作,该法多用于小儿

肌表较凹陷的部位;掌根揉法是用掌根部按于小儿肌肤某一部位上做带动皮下肌肉的旋转揉动的动作,该法多用于面积较大部位,力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临床上常用揉法治疗小儿腹痛、腹泻、便秘、疳积、消化不良、斜颈以及外伤所引起的红肿疼痛。

四、按

用拇指指腹或手掌在孩子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垂直按压,且停留一定时间,称按法。按法分为指按和掌按两种。

指按法是用拇指指腹在所选定的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压力的方法,以力度稍大且持久为宜;掌按法是用手掌着力于孩子肌肤表面进行垂直向下按压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等。家人在给小儿按摩时,肩、肘要放松,将力量集中在手指或手掌上逐渐用力深压。按法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小儿发热、感冒、腹痛、腹泻、疳积、遗尿等疾病。

五、运

运法是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上做弧形或环形推动的一种操作方法,大致可分为拇指运法和中指运法两种。

拇指运法是用拇指指腹在小儿肌体的一定部位上做环形推动的方法;中指运法是用中指指腹在一定穴位上做弧形或环形推动的方法。运法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小儿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发热、

喘咳、水肿等疾病。

六、摩

将指腹或手掌面附着于小儿肌体的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摩法分为指摩法与掌摩法。

指摩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做节律性的环形移动;掌摩法是用手掌掌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环形移动。该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腹部、胁肋部、腰背部等。

摩法以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摩动时,一般每分钟120~160次,要求“皮动肉不动”,所以父母在给孩子摩腹时,不要带动孩子的皮下组织。

该法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小儿腹痛、呕吐、食积、支气管炎、哮喘、痢疾以及小儿外伤所致的局部疼痛等。

七、捏

拇指与食指或拇指与食指、中指两指相对用力地将孩子的肌肤捏起,自然向前捻捏移动,称捏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背部,故又称为捏脊法。该法既可用于治疗疾病,又可为小儿保健。捏法分为拇指、食指捏脊法和拇指、食指、中指捏脊法。

拇指、食指捏脊法是指拇指指腹与食指外侧缘相对用力地将孩子背肌皮肤捏起,且自然向前捻捏移动的方法;拇指、食指、中指捏脊法是以拇指在下,食指、中指两指在上相对用力地将孩子背肌皮肤捏起,自然向前捻捏移动的方法。

我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给孩子捏脊能很好地调节孩子脏腑的生理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捏脊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体质虚弱、腹泻、腹痛、多汗症、先天发育不良等。

八、掐

掐,顾名思义是用指甲刺激穴位的一种操作方法,常见的有拇指掐和双指掐。

中医,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芒!

17种常见病小儿推拿组合手法,妈妈不要错过学习

17种常见病小儿推拿组合手法,妈妈不要错过学习 经常有妈妈十万火急地留言给我,问我宝宝生病了怎么办,要用什么推拿手法。很多时候,我会让她们在我的公众号里找对应的文章和手法指导。但随着接触的妈妈越来越多,宝宝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有的宝宝不仅是感冒,还有发烧、积食或腹泻,有的宝宝咳嗽又伴有鼻炎……类似这样的情况,有些妈妈就乱了,不知道怎么办,有时候要用到好几套手法,分别找文章不方便大家查询。思来想去,我整理了一些宝宝常见问题的组合手法。今天分享的这些手法都是宝宝常见问题最基本的处理手法。如果你是一个小儿推拿的新手,利用这些基本手法能迅速帮宝宝缓解症状。如果你对小儿推拿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把这些基本手法搭配起来使用,更是能有效帮助宝宝抵御疾病哦! 退烧手法大多数宝宝生病的最初症状都是发热,所以发热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手法:温度在38.5度以下,让宝宝多喝水,不用处理。38.5度-39度,清天河水300-500次。39-40度,每50次清天河水搭配5-10次打马过天河。40度以上,退六腑300次。如果宝宝高烧不退,还需要配合吮痧。宝宝感冒的具体发展过程以及更详细的感冒处理手法,找我之前的文章《妈妈一定要记住的立刻见效宝宝绿色退烧方法【宝宝发烧专题】第一篇》了解发汗手法有时候宝宝头、身体很

烫,但却手脚冰凉,宝宝一个劲的说冷,这是宝宝处于寒战期的表现,这个时候要用发汗手法帮助宝宝体温上升,把汗发出来。出汗能带走高温,出汗后,宝宝的体温就能迅速下降。具体手法是:推三关300次,按揉外劳宫1分钟,掐心经1分钟,掐揉二扇门1分钟如果用了这套手法,宝宝手脚不凉了,温度升高但不出汗,这个时候就用前面的退烧手法再处理。外感手法当宝宝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头疼等感冒症状时,可以用这套具有疏风解表、止头疼功能的外感手法,这套手法无论是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或是流感、病毒性感冒,都能使用并迅速见效。具体手法为:开天门300次,推坎宫300次,揉太阳1分钟,揉耳后高骨1分钟,拿风池2-3分钟宝宝感冒的具体发展过程以及更详细的感冒处理手法,找我之前的文章《宝宝感冒不打针不吃药,五步搞定感冒各种症状(高清图解并有视频实操)》了解止咳手法宝宝如果突然咳嗽起来,需要用止咳手法,这套手法在咳嗽刚刚开始时使用效果尤其好,寒咳、热咳、积食性咳嗽都可以用这套手法:分推肩胛骨5-10分钟,按揉肺腧1-2分钟,按揉天突1分钟,按揉膻中1分钟具体分辨热咳、寒咳以及对症食疗建议,找我之前的文章《盐蒸橙子、大蒜水、花椒炖梨……这些耳熟能详的止咳食疗方你真的知道怎么给宝 宝用才是对的吗?》了解化痰手法如果宝宝咳了一两天后,开始有痰出现,或是能明显听到宝宝嗓子里有呼哧呼哧

调理脾胃小儿推拿手法,孩子长得高身体好

调理脾胃小儿推拿手法,孩子长得高身体好 孩子光吃饭不长个?4个调理脾胃小儿推拿手法,孩子长得高身体好 夏天到了,是小孩生长的最快的季节,小孩生长越快,所需要的营养也就越多,这样就对消化吸收功能较差的脾胃虚的小孩来说是一种挑战,这时家长要注意给小儿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小儿肝阳旺盛,而脾常不足,生长发育不好,或是瘦弱爱生病,与脾胃不和有关。小儿推拿可以增强儿童的食欲,达到调理气血,促进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增中抵抗力。妈妈们可以平时做健脾和胃小儿推拿保健,让宝宝更健康! 1、揉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5分钟。按揉足三里的力度可以稍微重一点,腿上的穴位,尤其是孩子下肢的穴位灵敏程度要差一点。轻重以孩子不疼,但是能感觉到在点按为准。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使小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面黄肌瘦好转 2、清补脾经 位置:脾经在拇指桡侧的赤白肉际处,自指尖直至指根成一线。 手法:将宝宝拇指屈曲,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来回直推为清补脾经。如果孩子脾虚,那补的一定要比清的多。(循拇指桡侧边缘,沿指尖向关节处推为“补”) 功效: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 3、按揉推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横纹。 手法:1、掐揉四横纹,从食指纹起每捻揉3~5次,以拇指甲掐1次,依次捻掐完四指为一遍,操作10遍。2、推四横纹,使患儿四指

并拢,术者以拇指指腹从食指纹路依次横推向小指。操作50~100次,或者逐指纵向快速推动,推10遍。 功效:多用于治疗小儿食积积滞、厌食等症。 4、揉二马 位置:二马穴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凹陷中。 手法:1、掐揉四横纹,从食指纹起每捻揉3~5次,以拇指甲掐1次,依次捻掐完四指为一遍,操作10遍。2、推四横纹,使患儿四指并拢,术者以拇指指腹从食指纹路依次横推向小指。操作50~100次,或者逐指纵向快速推动,推10遍。 功效:温补下元,补命门真火;滋阴补肾,利水通淋。有助于改善小儿遗尿、小便淋沥、便秘腹泻等等。 食疗法帮宝宝调理脾胃 1、莲子山药粥: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虚患儿。 2、红枣小米粥: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改成小火熬成粥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患儿。 3、麦冬沙参扁豆粥: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粥食用。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的患儿。 湿气不除,孩子胃不壮、不长个!孩子有这6大表现,父母需注意了 天气越来越暖和,家长们很喜欢在节假日带孩子出游,但却发现孩子早晨总是嚷嚷着不想起床,起床后精神也不怎么好,还经常出现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肠胃不适、不爱吃饭等症状。尤其是个头儿,怎么越长越慢了,真是把人急死!尤其3~5月正好是孩子长个儿的高峰期,再这样下去,真是耽误事儿啊! 原来,这都是“湿”在作祟! 中医说“万病由湿起”,如果孩子体内湿气重,会导致脾胃退行,消化功能下降,孩子不爱吃饭,吃了营养也不能很好地吸收。

推拿学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学考试重点整理 1推拿:属于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2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着力,通过前臂的摆动,带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 产生的力通过拇指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称一指禅推法。 3扌衮法:以手背部小指着力,通过前臂的旋转和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使着 力部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4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 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 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 5落枕:由于睡姿不良或枕头高低失当,致使头颈部肌肉较长时间内处于某 一固定姿势,使颈部部分肌肉受到牵拉,导致颈项部肌肉痉挛,出现以疼痛, 活动受限,颈部僵直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证。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或肩 胛提肌。 6肩周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 炎症,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主要特征的疾病。肩痹。 7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间盘的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 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以腰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 状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简称腰突症。痹证,腰痛。 8扛肩现象:肩周炎后期疼痛减轻而肩关节广泛粘连,致肩关节各方面活动 功能受限,尤以外展,内收,内收,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为甚。特别是当肩 关节外展时,出现扛肩现象。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 手法:用手或肢体的相关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体表,以达到治病、防 病及保健的目的,将这种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手法” 介质的使用一为起一定的润滑作用,并保持操作部位不受损害,二是使具有药效作用的介质能通过手法操作从皮肤渗透到体内,发挥手法和药效的双重治疗作用。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

推拿指导

推拿手法是指以治疗、保健为目的,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穴位进行操作的方法。 要求 推拿手法技术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是指手法能够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并根据治疗对象、体质、病证虚实、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质而变化。“均匀”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奏、频率、压力大小要一定。“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轻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不能用滞劲蛮力或突发暴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上要求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持久能使手法逐渐深透有力,均匀协调的动作可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所谓“刚柔相兼”。在手法的掌握中,力量是基础,手法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 分类 推拿手法名称见之于文字的多达400多种,常用100余种。这些手法的命名,有的按动作方式,如推、拿、按、摩等;有的按动作形象,如狮子滚绣球、凤凰单展翅等;有的根据手法作用,如通、和、舒、补等;有的根据施术部位,如开天门、打马过天河等;有的按操作过程,如开手、收式等。通常根据推拿手法的动作形态将其分为6类:①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做协调的连续摆动动作,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滚法和揉法等。 ②摩擦类手法,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③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挤压体表,包括按、点、压、拿、提、挤、捻等。④振动类手法,以较高频率的节律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包括抖法、振法等。⑤叩击类手法,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和桑枝棒等叩打体表,包括拍法、击法、弹法等。⑥运动关节类手法,使关节做被动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摇法、扳法、拉法等。关于推拿手法的动作和名称,各家说法不一,有的手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有的名称相同而动作各异。现代临床常用的手法主要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滚法、擦法、摇法、扳法、拉法、振法、击法、理法等。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把两种手法结合起来组成复合手法,如按揉法、掐揉法、拿捏法等。 手法 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体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在临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与其他手法结合,如果与压法结合则为按压法。若与揉法结合,则为按揉法。 1.指按法(图81)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称为指按法。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辅以按压。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 (1)手法要领: 按法 ①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②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深部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③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经穴。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由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 一、适应症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腹胀泄泻、脘痛纳呆、痹证、痿证、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筋骨不利、痈肿疮疖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巾、大浴巾,根据需要备水或香油、滑石粉、酒、姜汁等。 三、操作方法 (一) 推法:分为一指推、二指推、平推、鱼际推、掌根推。适应于头、额、胸腹、腰背、四肢等处。 1、一指推:又名一指禅,用拇指指腹或指侧面贴于推拿部位,通过有节律的腕关节的活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使作用力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上。 2、二指推:食中二指并拢,着力于治疗部位来回有规律的推动。 3、平推、鱼际推、侧鱼际推、掌根推:分别以手掌或大小鱼际或侧鱼际、或掌根紧贴体表作回旋推转或用双手向两边分別推动。 (二) 拿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提穴位或患处皮肤、肌肉、筋腱,然后放手的治疗方法。本法刺激性较大,一个部位每次拿1~3次即可。多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及四肢。 (三)按法:用拇指或掌、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部或穴位而稍

留片刻的方法。通常用于头面、肩、四肢、胸腹、腰臀部等。 1、指按法:用大拇指指头按压穴位及痛点,注意指甲不要接触患者皮肤。多用于穴位和痛点。 2、掌按法:用手掌按压患部。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腹部。 3、肘按法:屈肘,以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处。此法着力大,刺激较强,适宜于软组织丰满和深在部位,如腰、臀、环跳穴等。 (四) 摩法:将手掌或手指指腹贴于患部,作有规律的环形或来回抚摸运动。快速法每分钟约100~120次,慢速法每分钟约30~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来作为其它推拿法的开始和收尾。 (五) 滚法:手指微曲,以手背面指掌关节处接触需推拿的部位,前臂作连续内旋、外旋动作,带动指掌关节滚动。一般用单手或双手交替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常用于面积较大、软组织丰满的部位,如腰、背、臀、大腿等部。 (六) 揉法:将大鱼际或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部位,腕关节或第一掌指关节作回旋运动,全身各部均适用,但一般指揉用于狭小部位或穴位上。掌揉用于面积较大的肩、背、腰、臀、大腿等,亦常用在强刺激手法后。 (七) 摇法: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环旋或左右转动。操作时用力需轻巧,摇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范围内或病人可忍受的程度内进行,由轻到重,由缓到快。适用于颈部、腰部、四肢关节。

小儿推拿很简单,一推,二拿,三揉,四按,五运,六摩,七捏,八掐八种手法,很多家长都学会了!

小儿推拿很简单,一推,二拿,三揉,四按,五运,六摩,七捏,八掐八种手法,很多家长都学会了! 一、推 推法是以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在体表某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移动的一种方法。推法又分为直推、拇指分推、多指掌分推、旋推四种,前两种比较常用。 直推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沿直线向前推动;拇指分推法是用两手拇指为主要着力指,对称地放在选定部位,然后双手拇指自中点向左右两侧分别推动;多指掌分推是以两手多指或两手掌对称地放在选定的部位上,用力向两侧推。旋推是以右手拇指指腹放在一定部位上,进行圆弧形或环形推动。推法广泛应用于小儿感冒、发热、腹泻、腹痛、消化不良、遗尿等疾病的推拿治疗中。 二、拿 用拇指与多指或多指与掌根在一定部位上对捏,相对用力捏住提起的过程,称为拿法。拿法可以分为:指拿、握拿、弹筋拿。 指拿法是用拇指与多指在一定穴位上相对用力捏住提起的过程,该法多在具体穴位或部位较小之处操作;握拿法是用多指与掌根在一定部位上相对用力捏住提起的过程,该法多用于四肢、肩背部肌肉丰满的部位;弹筋拿法是用拇指与食指、中指两指拿定选用部位后,将指端嵌入肌肉和肌腱的边缘,适度用力向内或向外侧拨动的过程,该法多用于肌筋或韧带处。拿法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小儿感冒、惊风、腹泻、发热、斜颈等疾病。 三、揉 用指腹、掌面紧贴小儿肌体某一部位做带动皮下肌肉的回旋揉动,称揉法。揉法又分为拇指揉、多指揉、鱼际揉、掌根揉几种。 拇指揉是用拇指指腹紧贴小儿肌表某一部位或穴位做旋转揉动动作,该法多用于穴位和较小的部位;多指揉法是用多指指腹紧贴于小儿肌表某一部位或穴位进行回旋揉动的动作;鱼际揉法是用大鱼际或小鱼际部按于小儿肌体某一部位做旋转揉动的动作,该法多用于小儿

小儿推拿学

本文由星星与叶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小儿年龄分期】 14 周岁以下,6 周岁以下,3 周岁以下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约 40 周。新生儿期——从出生到 28 天。婴儿期——从出生后第 28 天到一周岁。幼儿期——从一周岁到三周岁。幼童期——从三周岁到七周岁。(学龄前期)儿童期——从七周岁到 14 周岁。(学龄期)【小儿生长发育】一视二听三抬头,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岁独站稳。【小儿推拿适应症】①新生儿疾病:新生儿夜啼、新生儿便秘等;②传染病:百日咳、麻疹等;③时令疾病:感冒、暑热症、咳嗽、哮喘等;④内科杂病:呕吐、腹泻、疳积、遗尿等;⑤骨伤科病症:桡骨小头半脱位、肌性斜颈、臀肌挛缩、小儿麻痹症等;⑥预防保健方面。【小儿推拿特点】简——简单便——方便验——有效廉——廉价【小儿推拿特点】小儿推拿不是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推拿在其他临床各科中应用的特色。【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辨证论治特点】四诊:以望、闻为主,问、切为辅(“哑不能言”、腕部较短三部不分、啼哭影响脉象气息)。 望指纹:①一般多用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②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缘所显露的一条脉络。按指节分为三部:近掌侧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③中医认为属于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现代医学认为是浅表静脉。④检查方法:将小儿的手放在光线较亮处,医生用手指轻轻从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小儿辨证论治特点】⑤临床意义:三关测轻重——位置。位于风关→病症较轻,多为表证。位于气关→疾病由表及里。位于命关→疾病严重。透关射甲→病症极其严重。红紫辩寒热——颜色。浮沉分表里——深浅。淡滞定虚实——颜色。【小儿推拿手法】 1、定义:是以医者的手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介质,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小儿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 2、要求:①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②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3、补泻:结合所刺激的穴位和部位 4、介质: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等 5、顺序: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 6、处方:手法+穴位+时间(操作次数)如:揉太阳 100 次、捏脊 10 遍、摩腹 2 分钟 1、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2、其它手法:拿、捏脊、捻、拍法等 3、复式操作法:黄蜂入洞、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打马过河、水底捞月、揉脐及天枢龟尾并擦 1、按法:、按法: 垂直方向逐渐用力按而留之逐渐放松 2、摩法:、摩法:在体表做环行而有节奏的抚摩,不带动皮下组织 3、掐法:、掐法:用指甲垂直方向用力,多用于急救。人中,老龙,内关,合谷 4、揉法:、揉法: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皮下组织。中指揉法多用(单指揉法、双指揉法、三指揉法)。 5、推法、推法(代表性的手法)①直推法——用拇指的桡侧缘或食指、中指的指面做直线的单方向的运动。除单手操作外,有时用双手交替进行;速度易快,200—300 次/分。要求轻快连续,一拂而过,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②旋推法——用拇指指端或罗纹面在某一穴位上做旋转推摩。③分推法——分法,用双手拇指指端或罗纹面从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可以是直线的,也可是曲线的。④合推法——合法、和法,与分推法相反。⑤运推法——运法,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从一点向另一点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的方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最轻) 6、拿法:、拿法:相对用力捏住,逐渐内收提起,持续不断揉捏拿五经拿风池拿肩井 7、捏法→捏脊→捏脊疗法→捏积疗法:有病治病,无病防病①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对称用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南方多用,又称“翻皮肤”。)②用食指中节桡

小儿推拿培训资料

小儿推拿培训资料 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调理方法。它根据不同的体质确立相应的调理原则,选用适当的穴位和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小儿推拿的作用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小儿推拿要考虑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五脏两有余三不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小儿易于感触、易于传变,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其次,小儿推拿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小儿保健。小儿推拿可以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肺炎、哮喘、急慢性咽炎、消化不良、厌食、腹痛、腹泻、呕吐、便秘、遗尿、惊吓、夜啼、斜颈等疾病,并能够增强体质提升智力,提高免疫力,使小儿健康聪明、活泼。 小儿推拿的手法原则主要有十种,包括推、拿、按、摩、揉、运、捣、掐、搓、捏。手法的补泻原则主要与手法用力的

轻重、操作速度和方向有关。在推拿时,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手法轻为补,重为泄,慢为补,快为泄,推单数为补,双数为泄,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泄。另外,小儿推拿的频率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次,大 约需要5-15分钟。手法应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 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推拿的顺序应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可选推左手或右手,一般选一侧即可。处方应包括手法、穴位和时间(操作次数),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小儿推拿的介质主要有清介质和药介质。清介质包括滑石粉、爽身粉、水、酒精,而药介质包括生姜汁和葱白汁。生姜汁具有发汗解表、温中健胃、助消化的功效,葱白汁则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切勿使用油、膏等介质。 的手掌向上握紧,再放松,如同捞月一样反复进行。 功效】调理肝气,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主治】易醒、易哭、失眠、多梦。 二、常用单式手法 1、推肝脾气:

中医小儿推拿,治未病压韵宣传

中医小儿推拿,治未病压韵宣传 摘要: 一、中医小儿推拿简介 二、治未病的概念 三、小儿推拿治疗未病的重要性 四、小儿推拿的常见穴位及手法 五、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六、结论 正文: 中医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对小儿身体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推拿按摩,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小儿推拿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未病是指尚未明显表现出症状的病理变化。治未病就是在疾病尚未明显表现出来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小儿推拿治疗未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其次,小儿推拿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以增强小儿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小儿推拿的常见穴位及手法有很多,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和手法:

1.风池穴:位于颈部的两侧,与耳垂齐平。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按揉1-2分钟。 2.风府穴:位于颈部的正中,与风池穴相对。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按揉1-2分钟。 3.开天门:位于小儿头部,两眉之间。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按揉1-2分钟。 4.坎宫:位于小儿头部,两眉之上。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按揉1-2分钟。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手法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损伤小儿娇嫩的肌肤。 2.推拿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0-20分钟为宜。 3.推拿过程中,应保持室内温暖,避免小儿着凉。 4.在推拿前,应洗净双手,确保卫生。 总之,中医小儿推拿治疗未病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从而提高小儿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图解」小儿头面部推拿手法,安神醒脑利于益智

「图解」小儿头面部推拿手法,安神醒脑利于益智 在临床的小儿推拿中,头面部和手部的推拿尤其重要。手部多以调理脏腑为主,而头面部的推拿则以开窍醒脑、解表、止咳、镇静安神为主,多用于治疗咳嗽、感冒,还可以用于益智。因此,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头面部的推拿手法。 小儿取仰卧位,操作者坐或站于小儿头侧。操作者双手屈曲拇指指间关节,以拇指桡侧面作为着力点,其余四指轻放于头部两侧以辅助固定小儿头部,肩、肘关节放松下垂,稍用力掐按,边掐按边沿头部五条线顺序移动。 1 头部五条线 正中线——从眉心(印堂穴)至头顶百会穴。 旁开 1 线——从两侧眉毛中间(鱼腰穴) 至左右神聪穴,左右各一条线,共 2 条。 旁开 2 线——从两侧眉尾(丝竹空穴) 至左右神聪穴向外旁开 1.5 寸处。 掐按移动顺序:正中线→旁开 1 线→旁开 2 线。 功效:掐按头部五条线具有醒脑益智、镇静安神、清利头目、和胃降逆、宽胸理气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神经、精神性疾病。这个手法在本书的疾病治疗中会多次提到。

2 梳头法 小儿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一手或两手微屈,自然分开,以指甲背部为着力点,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对头部进行类似梳头的推拿,然后再顺时针方向进行头部梳理 50 次(图 1)。或小儿坐位,操作者一手或两手微屈自然分开,以指甲背部为着力点,自后枕部梳向前发际,再顺时针方向对头部进行环形梳理 50 次(图 2、图 3)。 3 提抓法 操作者一手或两手五指屈曲,以指腹为着力点,轻快而有节律地提抓头皮,约 200 次,注意要轻抓重提。 4 振眼法

小儿闭眼,操作者双手拇指、食指成“八” 字形,食指指腹轻置于小儿两眼球表面,其余三指屈曲与拇指均轻放在额头,协助固定头部,食指用力轻柔,快速、有节律性地敲打眼球。 5 抹眼法 操作者两掌心相对,以双手大鱼际吸附于小儿双眼内侧紧邻鼻根处,轻柔地由内向外抹动双眼,抹至两侧太阳穴处。 6 点按睛明穴 操作者两手拇指屈曲交叉,其余四指并拢且轻轻地固定于两侧头部,两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同时稍用力向内上方点压小儿睛明穴。 7 分推鱼腰穴 操作者双手屈曲拇指指间关节,以拇指桡侧面作为着力点,其余

推拿学考试复习重点

推拿学发展源流 “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 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遗失)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 家中药管理局百部中医国经典中推拿的专著有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张振玺·《厘正按摩要素》骆如龙· 《幼科推拿秘书》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推拿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脾胃区:左背胸椎 7~12 热敷法有湿热敷法和干热敷法 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有: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持久,是指单一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有力,即有力量,且这种力量不可以是蛮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含有技巧的力量。均匀,是指手法操作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而非忽慢忽快,忽轻忽重。柔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透,是指手法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者四项要求,从而具备渗透力,这种渗透力,可透皮入内,能深达内脏及组织深层。运动关节手法的要求:稳,准,巧,快 小儿推拿手法的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手法: (成人) 扌衮法: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动作要领: 1 、肩臂腕关节放松。 2 、肘微曲约 120~150 。3 、小鱼际紧贴皮肤,以肘为支点,前臂外旋,手背呈滚动状 4、接触面为小鱼际至第三掌骨侧面约 1/2。 5、手背不宜拖动,不宜跳动 揉法:1、带动皮下组织随手的揉动而滑动, 2、以肘为支点,腕部放松。主要用于肌肉较厚处 摩法: 1 、不带动皮下组织。 2、掌面于腕部在同一平面频率 100~120 摩法宜缓不宜急,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推法(单方向直线推动) 擦法:大鱼际擦法主用于四肢病症;小鱼际擦法主用于脊柱两旁病症;掌擦法主用于胸背部病症。 搓法:(上肢结束手法,多与抖法共用) 抹法:抹桥弓: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线。作用;平肝潜阳,降压降气。操作;单拇指自上向下抹动。 按法(指按法;掌按法;肘压法;) 点法:主要用于骨缝处穴位 捏法:沿肌束来施术;上肢单手,下肢双手。拿法:捏而提起。捏法,拿法 (多用于颈四肢) 捻法(主要用于手指或脚趾病症 )拍法(作用是兴奋活络) 运动关节类手法要求 ( 1、幅度由小到大。 2、在关节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 扳法 (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施术) 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法、旋转扳法、后伸扳法。腰部斜扳法:受术者侧卧位,在上侧的下肢屈髋屈膝,在下侧的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以一肘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或手抵于臀部。两肘或两手协调施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肘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发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拔伸法: 髋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侧方,助手以双手按于其两髂前上棘以固定。使其一侧下肢屈髋屈膝,术者一手扶于膝部,另一侧上肢屈肘以前臂部托住其腘窝部,胸胁部抵住其小腿。两手臂及身体协调施力,将其髋关节向上拔伸。 小儿特定穴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推眉弓, 30~50 次;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天门 (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推攒竹, 30~50 次;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内八卦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逆(降气平喘)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100~500 次;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以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50~100 次;顺气 化痰,除胸闷,开积聚。中气下陷慎用。 (小儿推拿:按、弦、走、搓、摩是指 什么?指搓摩胁肋。 ) 腹:腹部;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 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肢摩 称摩腹,分推 100~200 次,摩 5 分钟;健 脾和胃,理气消食。 丹田:小腹部,脐下 2 寸到 3 寸之间;或 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揉 50~ 100 次, 摩 5 分钟;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 浊。善治癃闭。 脊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用食中指面 自上而下作直推,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 脊,捏脊一般捏 3~5 遍,每捏三下再将背 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推 100~300 次,捏 3~5 次。 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 (长强) 成 一直线;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下向 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 和推下七节骨, 100~300 次;温阳止泻(推 上),泻热通便(推下) 龟尾:尾椎骨端;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 揉龟尾, 100~300 次;调理大肠。 脾经:拇指端罗纹面 (拇指桡侧缘一线); 将患儿拇指微屈,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直 推为补,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 清脾经。补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100~500 次;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可 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肝经:食指端罗纹面;自指尖向食指掌面 末节指纹方直推为补,反之为清;平肝泻 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自指尖向中指掌 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反之为清;清 心经可清心泻火,补心经可养心安神。 心、肝经宜清不宜补。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自指尖向无名 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反之为 清;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 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自指根向指尖方 向推为补,反之为清;补肾经可补肾益脑, 温养下元;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湿热。 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 线;自指尖直推向指跟为补,反之为清, 100~300 次;清利下焦湿热。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 条直线;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反之 为清;补大肠,温中止泻,清大肠,清热 通便。 肾纹:手掌面,小指第 2 指间关节横纹处; 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100~500 次;祛风明目,散瘀结。四横纹掌面食指 至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掐、推、刺。 掐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能调中气,和 气血,消胀满。 肾顶:小指顶端;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 称揉肾顶, 100~500 次;收敛元气,固表 止汗 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 1 指间关节横纹处;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 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 处,称推四横纹,掐各 5 次,推 100~300 次;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 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小横纹:掌面食指至小指掌指关节横纹 处; (操作同上) ;退热、消胀、散结。 (脾胃热结、口破烂、腹胀)推治肺部 干性啰音。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100~500 次;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 止咳。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揉板门(消食助 消化),运板门;板门推向横纹(止泻), 横纹推向板门(止呕)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揉,掐, 捣小天心;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揉 小天心用于清心经热;掐、捣用于惊风抽 搐、夜啼。 总筋:掌后腕横纹中点;清心经热,散结 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 池,近小指端称阴池;分阴阳,两拇指子 掌后横纹中想两旁分推,合阴阳,自两旁 向总筋合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 消食,行痰散结 五指节:掌背五指节第 1 指间关节;掐五 指节,用拇指甲掐,揉五指节,用拇,食 指揉搓;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二扇门:掌指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揉 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掐二扇门,拇指 甲掐;发汗解表,退热平喘 上马: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 中;揉上马或掐上马,拇指端揉或拇指甲 掐;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膊阳池:在手背一窝风后 3 寸;掐或揉膊 阳池,拇指甲掐或指端揉;止头痛,通大 便,利小便 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揉一窝 风,指端揉;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发散风寒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 向肘;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阳池至肘成一直线;推 六腑,用拇指面或食指中指面自肘推向 腕;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直线; 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清 热解表,泻火除烦 箕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 一直线;推箕门,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 缘至腹股沟部做直推;利尿 各论 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以颈项僵硬疼痛,转颈障碍 为主要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椎肩臂手指麻木(5 颈椎以下)推拿治疗; gun ,揉,膊运, 点,按,捏,拿,拔伸,捻,搓掌,搓, 抖穴位有阿是穴,颈项部诸穴,头部穴, 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小海, 外关,合谷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头晕, 偏头痛,耳鸣视物模糊不清甚至恶心呕吐 就当颈椎活动某一角度症状加重,偶见猝 倒。推拿治疗 ;:头面部治疗摩,推,揉 按,拿五经,扫;穴位有百,会,印堂, 眉腰,丝竹空,太阳,眼,四白,睛明, 听宫。颈项部; gun ,揉,拿,捏,点, 安,掌推,合擦法,拿肩井;穴位有颈椎 旁穴,阿是穴,肩项部穴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腰痛,坐骨神经痛,腰脊柱侧旁, 每当咳嗽喷嚏坐走站大便时腰腿痛加重; 腰部压痛点,多在腰 45 偏旁或椎间等深 压痛及远端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加强 试验阳性;腱发射改变,膝腱发射或跟腱 发射减弱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消失;腰 椎 x 片排除腰椎骨折肿瘤 TB 等发现椎间 隙变窄,腰 CT ,MRI 证实突出,膨出程度 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推拿治疗;手法, gun ,揉,拿,捏,点,按,推,拔伸, 腰椎斜扳,擦等。穴位有阿是穴,环跳, 委中,阳陵泉,承山。操作 ;gun,揉; 按,拿捏肌束,推法;拔伸斜扳;点擦法透 热 第 3 腰椎横突综合症 诊断;腰痛,部分患者牵及腿痛但痛不过 膝;腰 3 横突处压痛,阳性,可触及痛性 肥厚硬结节;伴腰椎活动障碍;多见于瘦 长体型。推拿治疗:手法, gun,揉,点 按,弹拨,拿,捏,推,擦穴,位有阿是 穴。,三焦俞,气俞,大肠俞,关元俞,委 中。操作①gun 揉放松手法②点按穴‘得 气’为度,弹拨患处 3~5 次③掌推法于患 处及患下肢施术④擦法于患处透热为度 退行性脊柱炎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滑脱部位不能“按” 退行性脊柱炎,多指增生性腰椎炎,退行 性腰椎炎,肥大性腰椎炎,腰椎骨性关节 炎,多见于中老年人,晨起腰部僵硬,酸 痛,不能久坐,稍活动减轻,劳累加重为 特点。 急性腰扭伤: 症状:伤重者,伤后即出现腰痛,患处肌 肉肿胀,腰椎活动障碍;伤轻者,当时腰 痛不甚,当持续工作 1~2 天后腰痛加重, 患出肌肉肿胀,腰椎活动障碍。体征,腰 脊柱侧弯,多弯向患侧,凸向健侧。 腰肌劳损 诊断标准:①有慢性腰痛病史,反复发作 ②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不适,时轻时 重,缠绵难愈③酸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 后减轻④直腿抬高试验阴性⑤若病久,腰 痛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痛重,若急 性发作。可腰背脊柱侧腕,腰肌痉挛,有 压痛。 梨状肌综合症 诊断:①一侧或两侧臀部疼痛,呈跳痛样, 刀割样剧痛,沿坐骨神经放射痛②沿坐骨 神经干压痛明显③直腿抬高试验 60 度以 下痛甚,大于 60 度痛减或不痛④梨状肌 紧张试验阳性⑤部分患者会阴部不适,睾 丸抽痛,性机能减退⑥梨状肌压痛阳性, 病久臀肌萎缩⑦下肢肌肉萎缩,可触及梨 状肌束。推拿治疗:手法; gun,揉,膊 运,弹拨,拿,捏,段,按,掌推,拍击, 按。穴位,阿是穴,环跳,承扶,殷门, 委中,阳腰,绝骨等。操作:①俯卧, 卧,术者 gun 揉,膊运患及其周围② 点按弹拨穴位,以得气为度,拿捏肌束通 络止痛③掌推患者臀部及下肢后侧,拍击 下肢④擦法,以透热为度 肩关节周围炎 病因①气血两虚肩部筋脉失养,久之 麻木不仁②外伤筋骨外伤淤血阻于肩 部经络,气血不通发病,久之萎废不用③ 外感风寒湿邪寒湿凝滞,气血不通。 推拿治疗:早期,轻柔手法,舒筋活血, 促使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无菌炎症消 散与吸收。强调力轻手法轻。后期:用较 重手法如摇扳拔伸,弹拨等以松解关节, 促使功能恢复。手法有 gun ,揉,膊运, 点,按,弹拨,拿,捏,扳,拔伸,搓, 抖,擦,推;穴位有阿是穴,肩周围穴, 循经取穴,远道穴。操作①患者,坐或仰 卧位,术者用放松手法②点按通络止痛手 法,由轻到重③摇扳拔伸肩关节,幅度由 小到大④搓抖上肢结束 肱骨外上髁炎 诊断:⑴肘后外侧疼,沿前臂伸肌群放射 痛⑵外上髁轻微肿胀,有压痛⑶提拉推动 作时肘部痛甚,旋转时痛加重⑷网球肘试 验①密耳氏征阳性---握拳屈腕,前臂尽 量旋前,再伸直肘关节,若引起肘后外侧 痛,则为阳性②前臂伸肌紧张试验阳性⑸ 若病久,外上髁患处可触及痛性肥厚硬结 节。推拿治疗:手法有手背 gun,拇指揉, 拿,捏,弹拨,点,按大鱼际擦法等。穴 位有阿是穴,外关,曲池,手三里,尺泽, 合谷。操作:①坐位,术者 gun,揉,外 上髁及伸肌群以舒筋活血②拿,捏伸肌 群,点,按,弹拨外上髁穴位及伸肌群以 解痉通络止痛③大鱼际擦法,透热为度 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表现特点:膝关节活动 时疼痛,初起时,疼痛为发作性,后为持 续性,劳累和夜间疼痛较重,上下楼梯时 明显,跑跳跪蹲均受不同程度的限制,活 动关节时可有摩擦或弹响音,部分患者关 节肿胀。 头痛的推拿治疗;基本治疗;⒈头面部 手法有抹,分推,掐按,掐揉,大鱼际揉, 拿五经,扫散法。穴位有印堂,太阳, 腰。攒足,丝竹空,上,百会等。操作 ①坐位,术者抹,分推法于前额及面部往 返施术。②指端按揉穴位,大鱼际,揉前 额面部③拿五经, 5~6 次④扫散法⒉颈项 部手法有 gun,揉,拿,捏,点,按,揉 搓,合擦等。穴,位有风池,风府,颈夹脊, 肩井,上肢,颈部诸穴。操作①gun,揉 ②拿捏颈项部,疏通气血③点按穴位,以 得气为度④擦法透热为度。辩证治疗;风 寒头痛---拿风池,风府,擦背部膀胱经, 以透热为度;风热头痛—疏风清热穴位, 揉合谷,外关,曲池,擦膀胱经。肝阳上 亢头痛---推桥弓,揉太冲。肾虚头痛, 揉肾俞,擦肾俞至命门一线。血虚头痛, 擦脾胃区,按揉膈俞,血海,局部擦法, 活血化瘀。 胃脘通推拿治疗;基本治法⒈胃脘部,手 法有抹,揉,一指禅推,按,掌振法穴 位阿是穴,中脘,阑门,足三里。操作 仰卧位,①摩,揉上腹 3~5min②一指禅 或按揉成三角③按穴位得气为度④掌振 胃脘部,施术透热为度⒉背部手法有 gun ,揉,点,按,推等。穴位有大抒至 三焦俞。⒊肩臂胁肋部手法有拿捏点按搓 穴位有肩井,手三里。合谷,内关。操作 ①坐位,术者拿捏肩井,循臂肘而下②点 按穴位以得气为度③搓摩胁肋 中风后遗症 ( 治疗原则:本病以早期治疗为主,一般在 中风后 2 星期,适宜推拿治疗。平肝熄风、 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是本病的 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伤食泻:腹泻腹胀,大便量 多,味酸臭,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伴口臭 纳呆,呕吐酸馊,舌苔厚,脉滑。大便中 有脂肪颗粒、脂肪球等治法:消食导滞, 和中助运。方:运板门、运内八卦、补 经、清大肠、中脘、摩腹、揉天枢、揉 龟尾。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 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 苔薄白腻,指纹色红或青。治法:温中散 寒,化湿止泻。方:补脾经、揉脐、按揉 足三里、推上七节骨、推三关、补大肠、 揉外劳宫。肠鸣腹痛加揉一窝风、拿肚角; 体虚加捏脊;惊惕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 肝经、开天门。脾虚泻:久泻不愈,或 常反复发作,或每遇食即泻,便稀夹有 不消化食物残渣,面色苍白,食欲不振, 乏力,肌肉消瘦,舌淡苔薄,指纹淡红, 脉虚弱。治法:健脾益气,温阳止泻。方: 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 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久泻不止 加按揉百会;腹胀加运内八卦;肾阳虚加 补肾经、揉外劳。 ) 湿热泻:腹痛即泻, 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 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脉滑 数。治法:清热利湿,调中止泻。方:清 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 揉天枢、揉龟尾。

针五小儿推拿(网络版)

一、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线状的穴位分别有哪些,定位如何? 头面部: 1、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2、坎宫(眉弓):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3、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4、桥弓:自耳后翳风穴至锁骨上窝缺盆穴成一直线。 上肢部: 5、大肠:示指桡侧缘,自示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6、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7、四横纹:手掌面示、中、环、小指第一指骨间关节横纹处。 8、小横纹:手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9、大横纹(手阴阳):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10、掌小横纹:手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11、肾纹: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骨间关节横纹处。 12、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为半径所作圆周。 13、外八卦: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 14、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15、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16、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胸腹部: 17、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背腰部: 18、脊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19、七节骨: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下肢部: 20、箕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重点成一直线。 二、小儿特定穴中五经穴(脾肝心肺肾)的定位和补泻操作方法方向,作用。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 补脾经: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清脾经:自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清热利湿,化痰止呕;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补肝经: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宜清不宜补,需补后加清或补肾经以滋水涵木。 清肝经: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补心经: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养心安神。宜清不宜补,防引动心火。气血不足而兼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清心经: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掐心经。清心热,退心火。 肺经:环指末节罗纹面。 补肺经: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补益肺气,肺气虚损之咳嗽气喘,汗出气短等肺经虚寒证。 清肺经: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补肾经:旋推或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 清肾经: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黄等。 三、腹痛腹泻的穴位有哪些? 1、脾经: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所致腹泻痢疾,补肾经用于先天不足,肾虚久泻。 2、大肠:示指桡侧缘,自示指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补大肠:从示指尖直推向虎口;清大肠反之。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清大肠能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清大肠用于湿热、积食留滞肠道、身热腹痛、利下赤白、大便秘结。 3、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用指端揉称揉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掌跟称推板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血止吐。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板门推向掌横纹止泻,掌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4、大横纹(手阴阳):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分阴阳:总筋向两旁分推,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合阴阳:自两旁向中间合推。用于痰结咳嗽,胸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