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值得收藏!

21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值得收藏!

-这是月嫂了不起的第637篇文章-

姐妹们,昨天是我们的冬季大节日——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俗话说,冬至不到天气不寒。冬至没到的时候,即使是冷,也还有回旋的余地。一旦过了冬至,寒冬就近在眼前了。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虽然不适宜生长,但却是最佳的收藏季节,适合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夏的万物生长做准备。所以,冬至后,最适合有规律地养生。

尤其是对小宝宝来说,每天定期做下推拿保健,不仅能在冬天为身体储存更多阳气,还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预防疾病。

今天,月姐就为姐妹们盘点了21种小儿推拿手法,帮助姐妹们用更专业的护理技能照顾宝宝,让宝宝在这个冬天更加健康,也让宝妈更加放心。

为什么小儿推拿可以预防疾病?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保健方法。

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预防疾病、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效果,对消化道病症的调理效果最佳。

21种小儿推拿手法

帮宝宝顺利过冬

1、补脾经

位置:脾经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作用: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适应症状:

1、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2、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3、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

4、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

手法:

1、一手将患儿拇指屈曲,另一手循拇指桡侧缘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

2、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3、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注意事项:

小儿脾胃薄弱,多用补泻,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2、顺运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作用:

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宿食。主治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手法:

医者用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拇指,然后医者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变,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

另外,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具体的疾病和八卦各宫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在某个宫上进行顺或逆揉操作。次数100-300次。

注意:在运八卦的过程中,要避开宝宝手掌的“离宫”。离宫连接心脏,过度按摩离宫,会对宝宝心脏有伤害。

3、掐五指节

位置:位于手背,五个指头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镇静安神,祛风化痰,通关窍。

主治惊燥不安,惊风抽搐,胸闷,痰喘,咳嗽,风痰,吐涎,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等。

手法:一般用掐法、揉法等。

掐法;用拇指甲掐3-5次,称掐五指节。

揉法:用拇、食指揉搓30-50次,称揉五指节。

捻法:用拇食指捏指节捻搓30次。可治扭挫伤引起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症。经常搓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

屈伸法:用拇食指捏拿指节作屈伸活动约3-5次。

4、揉涌泉

位置: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作用: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手法: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100次为宜。

5、捣小天心

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作用: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6、平肝经、清肺经

位置:肝经的穴位在食指末节的螺纹面。肺经的穴位主要在无名指末节的螺纹面。

作用:用于预防呼吸道外感。

手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沿着孩子左手食指和无名指的指腹面,从指根推向指尖。

7、顺时针摩腹

位置:以肚脐为中心,外侧一圈。

作用:主治便秘、积食、内热、口臭、烦躁易怒、舌苔黄厚腻等。

手法: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揉动。每次5-10分钟不等。

8、拿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后发际上0.5寸处的凹陷处。

作用:感冒发汗、头痛、发热

手法:按摩者用拇指与食指合作,将两侧风池穴同时捏而提之,称为拿风池。拿5-10次。也可用拇指螺纹面由上而下采用擦法。

9、退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凉血,止血,解毒,退实火引起的发热,消炎,消肿,化热痰等。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离心推100—300次。

10、捏挤大椎

位置:在项背部脊柱区,第7颈椎和第1胸椎棘突之间。

功效: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主治发热无汗、感冒、咽喉肿痛、项强、咳嗽、百日咳、哮喘等病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揉该穴,称揉大椎。用双手拇指、食指提捏皮肤向穴中挤去,每次30-50次。

11、分手阴阳

位置:

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开始向两侧分推,为阴阳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鱼际侧的为阳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鱼际侧的为阴穴。

作用:

平衡阴阳,消积食,化痰,帮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寒大”者;分推阴穴适用于体内“火大”者。

手法:

分推阴阳,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操作2~5分钟。

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大鱼际分推2~5分钟。

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小鱼际分推2~5分钟。

12、清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

作用:止泻,清大肠热。

手法:

来回推(清法)3 ~ 1 5 分钟,用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是很明显者;离心推(泻法) 3 ~ 1 5 分钟,用于肠热很明显者。

13、掐四缝穴

位置: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又叫四横纹)

作用:小儿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

手法:

①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

②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横纹,称掐四横纹。

推100~300次;掐 5次。

14、揉肺俞

位置: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指宽)处。

作用:

1、止痰,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吐血、盗汗等;

2、缓解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等;

3、缓解治疗皮肤瘙痒等。

手法:咳痰时,一边吐气一边强压肺俞穴6秒,重复三次,就会感觉喉咙处的异物消失了。小孩不能按压太强,应该增加次数。

15、下推七节骨

位置:位于背部正中线,由腰部最低点的凹陷处,到尾椎骨。

作用:升降脾胃,调理二便

手法:让宝宝俯卧,医者用拇指或中间三指,自上向下,从宝宝腰部最低点的凹陷处推至尾椎骨,约一秒一下,共推2分钟,100-300次。

16、推拿肩井

位置:穴位在肩下,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多用于防治感冒、惊厥、上肢活动受限等病症。

手法: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约捏拿5~10次。

17、分腹阴阳

位置:腹阴阳,即中脘穴与两肋下之软肉处。

作用: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手法: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18、横擦小横纹

位置:小横纹在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开胸散郁,化痰涎。主要用于脾胃热结、退热,消胀,散结、口疮、唇裂、烦躁等症。

手法:

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1次,揉3次),称掐揉小横纹。

2、推法: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横向来回推本穴,称推小横纹。

19、揉板门

位置:拇指根下方的大鱼际处。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主治小儿腹泻,腹胀,嗳气,食欲不振,呕吐,恶心,消化不良,厌食,呕吐,盗汗等症。

手法:拇指端在患儿的大鱼际中点处,先顺时针按100次,再逆时针按100次。

20、揉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手法:按摩时用两只手的拇指指端分别按压住两腿的足三里穴,指端位置不动,用力由轻渐重,连续而均匀地用力按压。

21、清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

作用: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

出现以下情况,千万别给宝宝做推拿

学习完这21种推拿手法,我们还不能立即给宝宝应用。在做推拿前,一定要确认,宝宝没有以下5种情况,才可以进行推拿。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手法轻重要注意!

确认小宝宝可以进行推拿按摩以后,在实际按摩过程中,姐妹们还要注意手法的轻重,尤其是以下4个方面:

1、推拿手法力度本身有轻重之分;

2、不同病儿个体对手法的耐受性不同;

3、不同的疾病需要轻重不同的手法;

4、随着治疗的深入、病情的变化,即使同一病儿手法的轻重也应不同。这样才能让推拿手法“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姐妹们,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所以,在给宝宝做推拿前,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进行反复练习,方可上手。

这既是服务雇主时应尽的义务,也是对咱们自己的口碑负责。

17种常见病小儿推拿组合手法,妈妈不要错过学习

17种常见病小儿推拿组合手法,妈妈不要错过学习 经常有妈妈十万火急地留言给我,问我宝宝生病了怎么办,要用什么推拿手法。很多时候,我会让她们在我的公众号里找对应的文章和手法指导。但随着接触的妈妈越来越多,宝宝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有的宝宝不仅是感冒,还有发烧、积食或腹泻,有的宝宝咳嗽又伴有鼻炎……类似这样的情况,有些妈妈就乱了,不知道怎么办,有时候要用到好几套手法,分别找文章不方便大家查询。思来想去,我整理了一些宝宝常见问题的组合手法。今天分享的这些手法都是宝宝常见问题最基本的处理手法。如果你是一个小儿推拿的新手,利用这些基本手法能迅速帮宝宝缓解症状。如果你对小儿推拿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把这些基本手法搭配起来使用,更是能有效帮助宝宝抵御疾病哦! 退烧手法大多数宝宝生病的最初症状都是发热,所以发热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手法:温度在38.5度以下,让宝宝多喝水,不用处理。38.5度-39度,清天河水300-500次。39-40度,每50次清天河水搭配5-10次打马过天河。40度以上,退六腑300次。如果宝宝高烧不退,还需要配合吮痧。宝宝感冒的具体发展过程以及更详细的感冒处理手法,找我之前的文章《妈妈一定要记住的立刻见效宝宝绿色退烧方法【宝宝发烧专题】第一篇》了解发汗手法有时候宝宝头、身体很

烫,但却手脚冰凉,宝宝一个劲的说冷,这是宝宝处于寒战期的表现,这个时候要用发汗手法帮助宝宝体温上升,把汗发出来。出汗能带走高温,出汗后,宝宝的体温就能迅速下降。具体手法是:推三关300次,按揉外劳宫1分钟,掐心经1分钟,掐揉二扇门1分钟如果用了这套手法,宝宝手脚不凉了,温度升高但不出汗,这个时候就用前面的退烧手法再处理。外感手法当宝宝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头疼等感冒症状时,可以用这套具有疏风解表、止头疼功能的外感手法,这套手法无论是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或是流感、病毒性感冒,都能使用并迅速见效。具体手法为:开天门300次,推坎宫300次,揉太阳1分钟,揉耳后高骨1分钟,拿风池2-3分钟宝宝感冒的具体发展过程以及更详细的感冒处理手法,找我之前的文章《宝宝感冒不打针不吃药,五步搞定感冒各种症状(高清图解并有视频实操)》了解止咳手法宝宝如果突然咳嗽起来,需要用止咳手法,这套手法在咳嗽刚刚开始时使用效果尤其好,寒咳、热咳、积食性咳嗽都可以用这套手法:分推肩胛骨5-10分钟,按揉肺腧1-2分钟,按揉天突1分钟,按揉膻中1分钟具体分辨热咳、寒咳以及对症食疗建议,找我之前的文章《盐蒸橙子、大蒜水、花椒炖梨……这些耳熟能详的止咳食疗方你真的知道怎么给宝 宝用才是对的吗?》了解化痰手法如果宝宝咳了一两天后,开始有痰出现,或是能明显听到宝宝嗓子里有呼哧呼哧

秘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秘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二十一、三关(上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尺侧腕关节,食、中二指并拢直托小儿前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桡侧,由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100~300次。 作用:补虚扶弱,助气和血,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熏蒸取汗。 主治:一切虚寒证,营养不良性贫血,黄疸,瘫痪,痘疹欲出不透,下肢痿软(婴儿瘫),疮疖(无脓期,有助化脓),手足凉等。 二十二、六腑(退下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100~300次。 作用:凉血,退热,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证,高热不退,惊厥,烦躁,口疮,重舌,木舌,牙龈红肿,咽喉肿痛,腮腺炎,赤痢,便秘,无名肿毒,疮疖(红肿期),疹痘不消等。 二十三、乙窝蜂(一窝蜂) 位置: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中指或拇指指面揉之,称揉乙窝风。100~500次。 作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 说明:拇指揉多用于发散风寒。中指揉多用于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二十四、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

端揉之,称揉外劳宫。100~300次。 作用:温中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寒痢,大便色青或绿,便物不化或有黏液,疝气,脱肛,遗尿,蛔虫腹痛。 说明:本穴为补元阳之主穴,穴位温热,能内达外散。揉之能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通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作用,而不致温散太过。 二十五、二马(二人上马,上马) 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陷中。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左手食指垫于患儿小横纹穴处,其余手指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使患儿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缝隙加大,利于穴位操作,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动,称揉二马。100~500次。 作用:补肾潜阳,引火归原,行气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小便闭塞,淋证,痰湿,咳喘,牙痛,睡时磨牙,久病体虚,夜啼,消干性啰音。 二十六、威灵 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二、三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威灵或掐威灵。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开窍醒神,清脑,止抽搐。 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头痛,高热神昏,为急救要穴。 配穴:掐威灵配掐人中、掐十宣、掐仆参、掐精宁——用于急救。 二十七、精宁 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四、五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精宁或掐精宁。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行气,破积,化痰。 主治:眼内胬肉,疳积,干呕,气吼,痰喘,用于急救。 说明:体虚患儿慎用本穴,以防克消太甚,元气受损,如必须用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第一节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 要求:用力柔和,平稳均匀,大约每分钟200到300次为宜。 作用:补虚泻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第二节拿法 以拇指与其余四指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提起称为拿法。 要求:用力适宜续。 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 第三节按法 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法和掌按法。 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 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 第四节摩法 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要求:手法轻柔,用力均匀,每分钟120到160次。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消积导滞。 第五节揉法 用指腹、掌紧贴某一部位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 要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食。 第六节运法

用指腹于一定部位上,作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要求:动作轻缓,每分钟80到120次。 作用:和中健脾,清热除烦。 第七节掐法 用爪甲重刺激穴位称为掐法,可分为单指掐和双指掐。 要求:用力适宜。 作用:醒脑开窍。 第八节捏法 捏法是手指相对用力于一定部位上捏起肌肤的动作。可分为两指捏和多指捏。 要求:用力适宜,部位准确。 作用:清热解表,开通闭塞。 附:捏脊疗法 捏脊法系以捏提手法为主的复合性动作。 操作要领:用指腹相对着力于脊柱两侧自龟尾捏、提、捻、推至大椎。捏起皮肤的多少要适宜,动作要连贯。 作用: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小儿推拿手法是以手为主来进行各种不同操作方法。小儿推拿手法看似简单易学,但要做到熟练灵活,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却非短时间内能够掌握。要学好小儿推拿手法,需要认真学习和刻苦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功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医宗金鉴》。手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他是小儿推拿疗法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推拿治病的成败关键之一,若手法不够熟练,就不能达到“体表推拿,体内感应,内外呼应”的目的。 小儿推拿不仅仅是按、摩、掐、揉、推、运六法,它的手法种类很多,下面是临床常用的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总的要求是:“均匀,柔和,持久有力,要达到深、透”,但在操作中更要注意:“轻巧柔和,平稳着实”,另外,各种手法都有其不同要求,如:推法要求“轻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 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 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亦有人称运

21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值得收藏!

21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值得收藏! -这是月嫂了不起的第637篇文章- 姐妹们,昨天是我们的冬季大节日——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俗话说,冬至不到天气不寒。冬至没到的时候,即使是冷,也还有回旋的余地。一旦过了冬至,寒冬就近在眼前了。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虽然不适宜生长,但却是最佳的收藏季节,适合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夏的万物生长做准备。所以,冬至后,最适合有规律地养生。 尤其是对小宝宝来说,每天定期做下推拿保健,不仅能在冬天为身体储存更多阳气,还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预防疾病。 今天,月姐就为姐妹们盘点了21种小儿推拿手法,帮助姐妹们用更专业的护理技能照顾宝宝,让宝宝在这个冬天更加健康,也让宝妈更加放心。 为什么小儿推拿可以预防疾病?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保健方法。 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预防疾病、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效果,对消化道病症的调理效果最佳。 21种小儿推拿手法 帮宝宝顺利过冬 1、补脾经

位置:脾经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作用: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适应症状: 1、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2、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3、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 4、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 手法: 1、一手将患儿拇指屈曲,另一手循拇指桡侧缘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 2、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3、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注意事项: 小儿脾胃薄弱,多用补泻,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2、顺运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作用: 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宿食。主治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手法: 医者用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拇指,然后医者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变,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1、脾经 位置: 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 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 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 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

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4、肺经 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5、肾经(肾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宝贵的40个小女推拿脚法大齐,下浑大图!之阳早格 格创做 40个小女推拿脚法,其特性是与穴以脚臂部穴位为主,齐身穴位为辅;脚法机灵特殊,支配典型烦琐,且疗效隐著.快去跟着教二招吧! 一、脾经(脾土) 位子:①正在拇指桡侧缘终节,自指尖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正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浑补脾经);③正在拇指的螺旋里(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支配:术者用左脚的知名指战小指夹住小女脚,食指战拇指捏住小女拇指,用左脚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尖推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者补脾土);②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去回推,称浑脾经(或者浑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里旋推,顺时针目标为补,顺时针目标为泻.普遍用300~500次. 效率:脾为后天之原,补之可补真扶强,补血死肌,进饮食,化痰涎,帮消化,行泻痢;浑之可浑热利干,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没有振,呕吐,鼓泻,疳积,痢徐,惊厥,黄疸,干痰,痿证,疹、痘没有出,改变里色等.

道明:经真验道明:推补脾经有以下效率:①对于胃爬动有促进效率;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删下;③可使胃蛋黑酶分泌减少;④对于淀粉酶效率没有明隐. 二、肝经(肝木) 位子:正在食指掌里. 支配:将小女的食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称为浑肝经(或者称仄肝或者泻肝);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肝经.普遍100~500次. 效率:启郁,除烦,仄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关,慢躁没有安,惊风抽搐,心苦吐搞. 道明:肝经普遍用浑法,没有必补法,若肝真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果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真或者没有采与原穴,可用泻心火,或者用浑银河火、浑小肠穴代之,果肝为心之母,真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内中. 三、心经(心火) 位子:正在中指掌里.

最全的小儿推拿手法示意图(转回去慢慢学吧!)

最全的小儿推拿手法示意图(转回去慢慢学吧!)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小儿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因部分穴位和手法操作简便易行,对小儿的体质改善很有帮助,鼓励家长们在家中多尝试。 【龟尾】 [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食、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脊柱】 [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腹阴阳】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轻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膻中】 [位置] 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退六腑】 [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热证。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一窝风】 [别名] 外一窝风。 [位置] 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操作] 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密不外传,小儿推拿“十三大手法”~

密不外传,小儿推拿“十三大手法”~ 1、摇月斗肘法(在肘关节处) 手法:医者先以左拇指、食指、托患儿筋肘,再以右手拇指、食指卡入虎口,同时用中指按定天门穴,然后曲患儿手上下摇之。约20-30次 功效:顺气、生血、通经络。 2、打马过天河(自掌心向上至洪池) 手法:医者先以运内劳宫法运之,然后屈患儿四指向上,以左手握住,再以食指、中指顶端自内关、间使、循天河向上一起一落打至洪池为一次,打约10-20次 功效:主凉退热,活经络,通关节。 3、黄蜂入洞(在两鼻孔) 手法:医者以左手扶患儿头部,右手食指、中指分别入患儿鼻孔揉之 功效:通气、祛风寒、主大热、发汗。 4、水底捞明月(在小指掌面至手心处) 手法:医者先以左手扶患儿四指,再以右手食指、中指固定患儿拇指,然后以拇指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处,再转入内劳宫为一遍。推30-50遍。 功效:大凉、可退热。 5、飞经走气(自曲池至手指梢) 手法:先以右手,拿患儿左手四指不动,再以左手四指从曲池起,按之、跳之、至总筋处数次。再拿住患儿阴池、阳池二穴,然后右手将患儿左手四指向上往外,一伸一屈,连续操作20-50次。 功效:行一身之气,清肺化痰。 6、按弦走搓摩法(从两胁至肚角) 手法:令人抱患儿与怀中,最好能将患儿两手交叉搭在两肩上,或者仰卧,两手上举至头部,医者以两手从患儿两胁部搓摩至肚角,

约50-100次。 功效: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7、二龙戏珠(在前臂正面) 手法:医者以左手持患儿手,使掌心向上,前臂伸直,右手食指,中指自患儿总筋处起,以指头交互向前按之,直至曲池为一遍,按约20-30遍 功效:镇惊,调和气血。 8、苍龙摆尾(手及肘部) 手法:医者用左手托患儿月斗肘,右手拿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左右摇动如摆尾之状。摇月20—30次。 功效:推热、开胸、通便。 9、猿猴摘果(两耳尖及耳垂) 手法:医者以两手食指、无名指、中指夹住患儿两耳尖上提约20-30次,再握两耳垂向下扯2—30次,如猿猴摘果之状。 功效:定惊悸、除寒积。 10、揉肚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肚脐、第七胸椎至尾骨端) 手法:先令患儿仰卧,医者一手揉肚脐,另一手揉龟尾。揉毕再令患儿伏卧,自龟尾推至七节骨为补,反之则为泻。 功效:止泻、止痢。治疗赤白痢疾必先泻后补,先去大肠热毒,然后方可用补。 11、赤风点头(在手中指及肘部) 手法:医者用左手拿患儿筋肘,右手拿患儿中指上下遥之,如赤风点头之状,摇大约20-30次。 功效:消膨胀、定喘息,通关顺气,补血安神。 12、凤凰展翅(在手背部) 手法:医者以两手拇指掐患儿精灵、威灵二穴,上下摇动如凤凰展翅。摇20-30次。 功效:救暴亡,舒喘胀。 13、按肩井法(在食指、无名指及肩部) 手法: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肩井穴(在缺盆上,大骨前一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优势特点 ①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为肌肤柔嫩,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能力低下。生理上的稚弱决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小儿又称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最为旺盛,代谢快、吸收快、排泄快、生长也快,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小儿对推拿治疗更为敏感。 ②小儿推拿在儿科病的治疗中疗效快,无副作用,同时可避免小儿服药困难问题。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在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从而易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症及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脾胃系病症。有临床研究表明,推拿通过穴位补泻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从而有利于组织恢复。 小儿推拿有很多优点,也有严格的适应证,主要适用的对象一般是6个月以上、9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半岁至3岁的婴幼儿。9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应用此法,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所以疗程相对要长一些。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可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腹痛、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病症。 小儿推拿的禁忌证主要包括重大疾病:心脏病、肿瘤、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等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小儿单式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虽然有些在名称上相同,但操作要求和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些手法只用于儿童而不适用于成人。小儿推拿具有明显操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因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肌肤柔弱,所以操作时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切不可攻伐太过。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通过对婴幼儿体表进行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调整和促进婴幼儿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一、推法 推法是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推法包括直推、侧推、揉推等。直推是指按摩师用手掌平推婴幼儿体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能够舒缓肌肉和经络的紧张状态。侧推是指按摩师用手掌的侧面推动婴幼儿的体表,可以刺激皮肤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揉推是指按摩师用手指或掌根按摩婴幼儿的体表,可以起到舒缓肌肉、消除疲劳的作用。 二、拍法 拍法是小儿推拿的另一种常用手法,主要通过用手掌或手指轻拍婴幼儿体表,刺激皮肤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常用的拍法有拍背、拍肚、拍臀等。拍背是指按摩师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背部,可以刺激背部的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拍肚是指按摩师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腹部,可以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肠胃不适。拍臀是指按摩师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臀部,可以促进排便和尿液排出。 三、揉法 揉法是小儿推拿的重要手法之一,主要通过用手指或掌根揉动婴幼

儿的皮肤和肌肉,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生理机能。常用的揉法有旋揉、点揉、搓揉等。旋揉是指按摩师用手指或掌根以旋转的方式揉动婴幼儿的体表,可以起到舒缓肌肉、消除疲劳的作用。点揉是指按摩师用手指的指腹点按婴幼儿的穴位,可以起到调节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搓揉是指按摩师用手掌或手指相互搓动婴幼儿的体表,可以刺激皮肤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四、捏法 捏法是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主要通过用手指和拇指捏动婴幼儿的皮肤和肌肉,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生理机能。常用的捏法有捏脊、捏指、捏脚等。捏脊是指按摩师用手指和拇指按摩婴幼儿的脊柱,可以刺激脊椎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和内脏功能。捏指是指按摩师用手指和拇指捏动婴幼儿的手指,可以刺激手指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手指的灵活性和感觉功能。捏脚是指按摩师用手指和拇指捏动婴幼儿的脚部,可以刺激脚底的穴位,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动。 五、扳法 扳法是小儿推拿中较为特殊的手法之一,主要通过用手掌或手指按摩、扳动婴幼儿的关节,起到调节和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常用的扳法有扳脖、扳腕、扳踝等。扳脖是指按摩师用手掌按摩、扳动婴幼儿的颈部,可以刺激颈部的经络和穴位,改善颈部的灵活性和血液循环。扳腕是指按摩师用手指和手掌按摩、扳动婴幼儿的手腕,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图文并茂版),宝妈必备。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图文并茂版),宝妈必备。 开天门: 两眉的中点至前发际正中线成一直线为天门穴。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上交替直推至前额发际,称“开天门”。 推坎宫: 从眉心至眉梢成一直线为坎宫穴,用两拇指从眉心向两侧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 揉太阳: 眉后凹陷处为太阳穴。用指端揉动该穴,称“揉太阳”。 拿风池: 在头部,枕骨下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中为风池穴。用拇指与食指分别作用于双侧风池穴中,做对称提拿动作,称“拿风池”。 下推天柱骨: 沿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为天柱骨,用拇指指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称“下推天柱骨”。 揉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肺俞。用指端揉,称“揉肺俞”,用擦法称“擦肺俞”。 擦膻中: 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为膻中。用手掌大鱼际(大拇指一侧)上下擦该处称“擦膻中”。 揉中脘: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为中脘。用指端揉该处称为“揉

中脘”。 摩腹: 小儿腹部,肚脐周围为腹。用手掌或并拢四指在该处做顺时针环形摩动称“摩腹”。 推脊: 后背正中线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为脊。由上向下直推称推脊。 揉肾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肾俞。用指端揉该处称“揉肾俞。” 推下七节骨: 第四腰椎至尾骨尖端成一直线为七节骨。在该处向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揉龟尾: 臀部的尾椎骨处为龟尾。用指端揉该处称为“揉龟尾”。 揉板门与清板门: 手掌大鱼际平面为板门。用拇指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按,称为“揉板门”;在该处从拇指指根至腕横纹上来回推动,称为“清板门”。 补脾经与清补脾经: 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为脾经,在该处从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脾经”;在该处来回推动,称为“清补脾经”。 推小横纹: 手掌面,第2~5指的掌指关节横纹处为小横纹,用拇指在该处左右推动,称为“推小横纹”。 揉掌小横纹: 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为掌小横纹。用拇指或食指按揉该处,称为“揉掌小横纹”。 揉一窝风: 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为一窝风,在该处按揉,称为“按揉一窝风”。 揉外劳宫: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实用的小儿推拿大全 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小儿推拿真人图解版教程,家有宝宝的,都学起来

小儿推拿真人图解版教程,家有宝宝的,都学起来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传统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对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1、龟尾 位置:在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2、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 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3、脊柱

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 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 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4、天枢 位置: 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 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 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提醒您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 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5、腹阴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