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生学习心得悟_伤寒论_教学之_得_2007级博士班_伤寒论_教学体会

从博士生学习心得悟_伤寒论_教学之_得_2007级博士班_伤寒论_教学体会
从博士生学习心得悟_伤寒论_教学之_得_2007级博士班_伤寒论_教学体会

中医药通报#中医教育

T rad itional Chi nese M edicine J ournal 35

*作者简介 李赛美,女,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教学与临床研究。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510405)

从博士生学习心得悟5伤寒论6教学之/得0

)))2007级博士班5伤寒论6教学体会

p 李赛美

*

摘 要 通过对博士班5伤寒论6教学设计、运用过程、结果及学员心得的剖析与归纳,从/教0与/学0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双赢,成果分享的博士班经典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 博士班 5伤寒论6 教学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班共80名学员选修了5伤寒论6课程,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现对本次博士班经典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

1 教学简介

111 教学设计 授课由伤寒论专业4位博士导师担任,教研室主任主讲。

本课程共50学时,教学设计分12个专题,三大教学模块:一是5伤寒论6温习,对伤寒论整体构架进行串通,浓缩精讲;二是专题讨论,涉及文献研究之/伤寒论研究发展概况0、/名家名著简介0,临床研究之/治法组方规律0、/治法特色研究0、/拓展经方临床运用思路0、/经方运用示范0,/实验研究范例0;三是伤寒名家讲座、查房赏析,包括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讲座、熊继柏、郝万山、梅国强、刘力红、卢崇汉等教授查房讨论录像,旁听全国经方高研班授课等。内容安排有内涵、有外延;自古而今,

一纵一横;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在体现本校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享用全国优质资源。

112 考试方法 撰写学习心得,要求三要素:一是/真0,真心流露、真情表达、真实想法;二是/新0,新的视角、新的见解、新鲜出炉;三是/精0,不在文字冗长,重在内容精炼,有内涵。

113 评分标准 内容完整,主题突出,观点正确,但缺乏个人见解者80分以下;观点鲜明,有见解,但尚肤浅者85~88分;见解独到、深刻者90分;同时对伤寒论学科有重要启示作用者95分。114 考试结果 90分以上21名(2613%),80~88分53名(6612%),80分以下6名(715%),全部及格,最低75分,最高95分。

2 学之所得

211 专业素养 神经内科专业的周喜燕博士通过典型临床案例,体会到/在临床治疗中风病过程中发

现,急性期给患者服用承气汤类或

用以汤剂灌肠,对稳定病情,提高疗效,缩短康复前病程有很好作用,,后来在临床上,对于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不管其有无腑实证,只

要患者体质不太虚弱,均与承气汤,,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中风中脏腑者发病凶险,气血逆乱,升降失调,痰瘀阻于中焦形成腑实证,多数患者表现为大便秘结,中焦不能升清降浊,则气血不畅,浊邪上阻于脑腑出现神昏,,承气汤可引风火痰热病邪下走,瘀血消散,脑脉疏通,清阳之气舒展,神清而偏瘫肢体尽早康复。0

皮肤科专业陈信生博士认为/慢性荨麻疹不耐寒热,冷一些起皮疹,热一些也起皮疹,夜晚和清晨尤其易起皮疹。不耐冷热是营卫不和,夜晚和清晨发病是阴阳不和,治以调和营卫、阴阳,选方桂枝汤,或合玉屏风散、或合参苓白术散,或合六味地黄汤,疗效颇佳。0另介绍了运用白虎汤治疗病毒疹,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治疗粉刺,酒渣鼻,桃核承气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是从病机辨证思路获得灵感。

林梓凌博士以骨科常见的颈

中医药通报 2008年4月 第7卷 第2期

36 T ChineseM edicine J ournal

肩背痛为例,认为/桂枝汤就是一首很妙的方,患者病因各异,兼夹不同,年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多端,固定处方不见得都有效,,,以前以桂枝汤为基本的汤药用过不少,但疗效一般。现在认真考究一下,并在临床验证,收获良多。外感表证为主,应以经典处理,热服、温覆其被以解肌取汗;若为体质因素,营卫不和,则不需覆被而能解,病变范围涉及太阳与少阳两经,则合用小柴胡汤,,。0

/中药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药物学研究,但在实际药学研究中与中医学是分离的0,杜建平博士反映/在中药研发中,一些道地的基本理论如君臣佐使,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等理论极少被应用,更谈不上应用更深的5伤寒论6思想了。我曾开发过一个-中药.,12味药基本都是寒凉,甚至苦寒之品,当时私下请南昌名医看,他对方子直摇头,说寒凉入血的药不能乱用,我当时不太理解,现在明白是因为组方太偏狭了,符合西药同性叠加作用更强,不合中药的均衡原则。,,日本主打的210个汉方制剂,处方主要来自5伤寒论6。日本规定,5伤寒论65金匮要略6所载处方不用作人体试验,这样加大了日本将经方推向国际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值得我们中医界学习。0

张毅之博士认为/通过学习5伤寒论6和运用经方的成败得失,逐渐让我找到了学习中医的门径,,,是5伤寒论6帮助我告别了过去那种对于中医及对于疾病简单认识,打开了思想枷锁,告别了-还原论.影响下的简单思维方式,开始以-中医.方式全面整体地思考和解决问题。0

212 树立信心 急证专业陈全福

博士以/香如红酒,细品方知味浓0为题,表达了学习感受:/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自以为学好西医即可。

然而,随着对于重症医学的理解逐渐深入,发现很多疾病按照现代医学指南已经束手无策,甚至连一个症状的改善变成是幻想。,,一例多年慢阻肺患者,因受凉合并肺部感染并出现呼吸衰竭(ò型)入危重病监护病房,患者病情曾一度好转,但难以脱掉呼吸机辅助通气,后感染反复,因多重耐药无抗生素可用,患者低热,精神差,呈嗜睡状,偶然翻书看到了5伤寒论6,考虑少阴病,运用白通汤合西洋参,3剂后精神好转,守方3剂,病情明显好转。,,危重疾病治疗不同于普通疾病,需多种方法才能奏效。在循证医学大唱其道的今天,很多危重病的治疗方法使用循证医学来探讨答案显得缓不济急。,,这样一个案例让我再次确信中医的临床功效,纠正了我关于中医治疗急危重症难有作为的偏见。0

关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杜建平博士见解是/一味步人后尘,仰人鼻息是不可能实现科技独立并领先的。唯有向历史学习,向先人学习,延续5000年文明史,我们的科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中医才能走出独立发展道路。以中医为最杰出代表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也是凝聚整个世界华人的根本。,,失去传统文化,就是失去我们的精神家园;失去中医,就是失去祖先对于我们生命的几千年连续宝贵探索。当国人苦苦追求寻找强国之路,当国人孜孜以求健康之门时,最佳答案就在眼前,-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就在那个人身边.。0

关于学习经典的感受,周小军

博士介绍/3年来我一直在利用所能利用的时间学习经典,而且,越来越感受到学习经典的乐趣,运用

经典到临床,如辨证准确,真是-效如桴鼓.,我不再认为学习中医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现在我有机会到中医药大学读博士,有机会听伤寒老师们的课,真是受益匪浅,许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细节,老师却根据临床经验讲得细致入微,有时真让我-如梦初醒.。我没有选错,今后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会为我的选择后悔,,。在中医药大学,我看到了如此热爱经典和应用经典的老师,还有那么多如我一样热爱经典的同学,我相信中医决不会灭亡,中医一定会从此崛起!0

3 教之所得

311 思路借鉴 妇科专业林颖博士对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机理进行了探讨:/血室是以肝为主体,联系胞宫与冲脉的一种功能结构,与月经的产生和调节密切相关。热入血室主要指妇女在特殊生理时期之外感,病机是血室空虚,外邪直入少阳而化热与血结为病,表现为经水适来适断,治法与一般外感热病不同。由于妇女所具有的气血不足的生理特点,且病位在少阳经,热入血室不能以汗法而解。仲景独用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并不是提出热入血室的专方专药,而是因为小柴胡汤为和法的代表方,由此强调热入室治疗必须以和为法。0

针推专业邓晶晶博士对伤寒六经与经络辨证联系提出了个人见解:/5伤寒论6六经病证,概括了外感病过程中一系列病理改变。正邪斗争全过程,无时不影响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临

中医药通报#中医教育

T rad itional Chi nese M edicine J ournal 37

床症状。医者可据经络循行以求病位,据脏腑病理反应分析病情,形成了脏腑经络辨证理论0,并结合5素问65灵枢6相关经络理论,对六经病症进行阐释,同时对5伤寒论6六经病证补充完善了相关针灸穴位。

/张仲景开篇的5伤寒论6自序着重强调了医术精研和医德修养,,-仁心仁术.是加强医生人格修养的指导方针,是中医的灵魂。0韩德雄博士悟道:/在5伤寒论6诸治法中,唯和法为贵。中医和法是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的,尚和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国哲学中有-致中和.、-和而不同.的理念,强调和解、融合、和顺,中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并实践了和的大法。确切地说,并非只有少阳病才用和法,而是每一经病均有相应的和法。,,仲景临床施治,药无常量,方无常法,服无常时,有的是对患病之人辨证论治,病证论治,不仅仅是治病,更着重治人,可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0

/伤寒、中风等并不指外部病源,而是指气温等外部因素使机体免疫失去平衡0,肖艳博士认为/中医绝大多数手段,不是直接针对病源,而是针对人体自身免疫机制,扶助自身免疫机制消灭病源,人身自有百药,自能医治百病。治疗只是辅助自身的药更好发挥药效。,,无论汗、吐、下、泄、喷嚏、咳嗽、流涕、发热、衄血都是机体排邪的正常机制。0

312 教改建议 关于经典学习的困惑,陈信生博士认为5伤寒论6方中剂量大大超过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规定药量,5伤寒论6中有许多煎法,煎煮液有数种,患者症

状或与5伤寒论6不同,或除主诉外,无它症可辨,如何运用?5伤寒论6语言如何转成现代俗语,让学者易掌握运用均值得探讨。

对于教学的建议,刘俊峰博士认为中医院校应注意改善学生知识结构,适当设置有关系统论课程,引导学生寻找发展突破口;增加一些课程如金元四大家原著学习。

关于学习方法,郭强中博士连出三招:一是高处不寒,读5伤寒论6应该有一定高度,必须有/登泰山而小天下0的气魄,老是纠缠在字里行间,只能沦为一名书匠;二是移步换景,需要/横看成岭侧成峰0的心思,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观察5伤寒论6,才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0,关键在于站在思维高度,把握宗义;三是合纵联横,解读5伤寒论6,横则六经,纵则一病。5伤寒论6是张先生用感情编制的一张网,每个病都困在网中,有开有合,纵横阖裨才能达到理解原文,恢复经文原貌目的。

4 思考

411 特殊群体,创新模式 博士研究生是高校学生群体/金字塔0。中医经典作为普修基础课程,由于选修同学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授课对象具有知识密集、学科交叉特点,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显然难以适应特定的教学对象。今天,中医迎来了历史上最佳发展时期,前景广阔:具有回归自然,崇尚传统的鲜明特征,符合全球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中国原创性知识领域,政府高度重视和投入。中医发展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高层次创新人才更需要中医!而面对当今现实,部分学员中医基础

知识欠扎实,中医信念不坚定,中医思维淡化。曾有中医前辈担忧:中医培养的学生,学历越高越反动!对中医缺乏信心,甚至成为中医的掘墓人!中医知识板块亟待/补火0、/充电0。经典课程承担着双重责任:强化中医思维,重拾中医信心。通过追溯中医学术源头,重温原汁原味中医;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再现经典现实指导意义和重要学术地位。本教学没有唯/经文0而/经文0,而是通过六经辨证整体把握,建立中医辨证思维方法;考核以开放、交流、探讨形式,注重个性,彰显优势。因而获得学员们对本课程教学的普遍认同。

412 双向教学,成果分享 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大学学历教育最高层次,学员中部分已具有一定临床和教学经历,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见识广博,甚至不乏独到之处,不少专业知识超越了经典课程教师。博士对经典课程的选择,于教师及学科、专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互交流与探讨是教学和考核的好方式,亦学亦师,亦师亦学!有位耳鼻喉专业博士,热爱中医经典,正在策划撰写5伤寒论6大众版)))/5伤寒论6密码0。样稿中,视角独到、文字诙谐、构思巧妙均超越了本专业博士生认知高度,让人赞叹!博士们诸多独到见解,无疑成为教学的活教材、活案例;他们的困惑与建议,使我们了解了教学中难点、疑点,对今后教材编写、教学改进指出新的方向;他们的赞扬是对我们教学工作认同,值得今后进一步发扬。赞尝老师,认同学生,双向交流,和谐之美,是本教学中获得的最好精神享受。

读伤寒论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读伤寒论心得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1 / 35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伤寒论厥阴篇.doc2

《伤寒论》厥阴病篇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 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 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 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 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经最末的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在内的。 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之极的时候,则阴寒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因为阳气一直处在阴寒压抑之下,所以,当阴寒由盛转衰的时刻,阳气的来复也必然很强。反映在症状上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

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经典研读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 《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 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此时的腹诊特点是热搏于上,心下热痛,拒按,腹皮拘急;冷甚于下,肠寒下利清谷,腹皮濡软,喜按喜温。113 里寒外热:370条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厥阴病里寒则下利清谷,腹部冷痛,得温则舒,汗出而厥。此外热是假热,乃真阳外竭之表现。372条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下利腹胀满,为脾阳衰微,不能运化水谷。此类腹胀满的特点是,胀满时减,复如故,即胀满有减轻之时,属虚证,故喜按。而实证胀满则无有减轻之时,胀满盛实则大便秘结,兼有腹痛拒按。若通过治疗,厥阴寒去则胀满自消,清便自调。 2 厥阴病腹诊部位 211 虚里:位于左乳下三寸,心尖搏动处,按之应手而动,动而有节,和缓从容,一呼一吸时间内是4~5动,则为宗气满于胸中,说明阴阳平衡,寒热和调。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此时腹诊浅按即得,厥热逆甚,其动应衣。如某些心肌炎的中后期有此症状,多为宗气外泄,邪热扰心。 212 胸膈: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 ? 5 8 1 ?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

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

学生伤寒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伤寒论阅读心得体会 伤寒论阅读心得1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

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伤寒论阅读心得2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

《伤寒论》学习体会

《伤寒论》学习体会 千百年来学医者必读张仲景《伤寒论》,原因在于它是开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经典著作,虽系古代文献,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仲景之方,配伍精,药味少,疗效佳,内涵深远,思维多向,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石与核心。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背诵其重点条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张仲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组方用药特点,包括思维方式、识证、遣方、用药各环节。下面谈几点本人学习体会。 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

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279条)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 (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 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 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

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这是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一,背诵为先 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日本人尾台榕堂先生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我学习《伤寒论》是从背诵开始的。 寒假同学们都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在空荡荡的教学楼顶读诵《伤寒论》,来年又花费了大约四个月的时间读诵,现在对《伤寒论》条文的熟悉,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功底。现在想起来,我深深感谢这段时光。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按照我的经验,一个学期加一个假期,就可以比较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二,千经万论皆过目,一方一药最关心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从我的阅读来看,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学医思路的一个大转变。这个学期,在学校学生学术活动中,我申报了一个《从大历史角度审视伤寒论》的小课题,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的本源特色,现在正在进行中。为何更倾向于“方证对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 于是除了教材之外,我认真听了胡希恕《伤寒》《金匮》讲课录音,研读了《皇汉医学》以及黄煌教授的书籍,开始治疗一些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科的时候学习哲学,知道中医受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个人感觉现在的中医界有把问题复杂化神秘化的倾向,一个好的理论一定是简单的,可重复验证的,对于各种眩人眼目的新思想,神秘化的解释,我往往选择敬而远之。或许是自己悟性不够,我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东西。春天,阅读黄龙祥所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立论证据之充分,给我很深的教益。极大影响了我的治学思想,是我选择方证相应的思路的助力之一。

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

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 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 【转载】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舍得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 《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例

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经最末的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在内的。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之极的时候,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即深有体会。而今再次回顾经典,对临床工作有莫大的帮助。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学透,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结合临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在临床应用经典,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范文期末复习总结计划学习资料.doc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 (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 (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主症:自利不渴。治法:温中祛寒。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少阴自利,脾肾两虚。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病兼表证 (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 (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主症:腹满时痛。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主症:大实痛。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 也。【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 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词解】脾家实:脾阳恢复。 【解析】 278- 太阴病转愈。手足温:太阴为至阴,抗邪力弱,不足以全身发热。脾主四肢,故。下利日十余行:脾阳恢复之兆。187- 太阴病转阳明。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一班李建威201135750115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1.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剖析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主症:自利不渴。治法:温中祛寒。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少阴自利,脾肾两虚。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病兼表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主症:腹满时痛。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主症:大实痛。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词解】脾家实:脾阳恢复。 【解析】278-太阴病转愈。手足温:太阴为至阴,抗邪力弱,不足以全身发热。脾主四肢,故。下利日十余行:脾阳恢复之兆。187-太阴病转阳明。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学习心得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我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学习《伤寒论》的。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日本人尾台榕堂先生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我学习《伤寒论》是从背诵开始的。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按照我的经验,只要坚持,就可以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着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二,千经万论皆过目,一方一药最关心?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从我的阅读来看,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学医思路的一个大转变。这个学期,在学校学生学术活动中,我申报了一个《从大历史角度审视伤寒论》的小课题,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的本源特色,现在正在进行中。? 为何更倾向于“方证对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 于是除了教材之外,我认真听了胡希恕《伤寒》《金匮》讲课录音,研读了《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