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诊断的临床思维过程

头痛诊断的临床思维过程
头痛诊断的临床思维过程

头痛诊断的临床思维过程

头痛是神经科的常见症状与常见病。头痛病人数约占神经科门诊就诊病人的半数以上。其中尤以紧张型头痛、偏头痛为常见。但头痛犹如身体其它部分的疼痛一样是一种信号,涉及的疾病很多,其病因及发病原理非常复杂。头痛作为症状可以由全身性疾病、外源性中毒及物理与环境因素引起,也可由五官疾病、颅内器质性疾病引起。正因为如此,头痛既可以是症状也可以是独立的疾病,在临床诊断及处理头痛病人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及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全面考虑,依次逐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不能因为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常见,动辄就下这些诊断,导致误诊,误治,产生严重的后果。头痛诊断的临床思维顺序如下。

一、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常见的有:

1.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高血压脑病。

2. 急性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病及螺旋体等感染,尤其伴发烧时常出现头痛。

3. 备血液病:如各种类型的贫血、白血病,尤其当白细胞浸润脑膜或合并颅内出血时。

4.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肾性脑病、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酪细胞瘤等。

5. 变态反应性疾病。

6. 外源性中毒:如CO中毒、药物或物质(如酒)戒断引起,化学制剂的接触。

7. 物理因素:如热射病、日射病、低温、缺氧、冰琪凌性头痛、结扎性头痛等。

在病史采集时,需重点了解:

1.头痛起病之急缓、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头痛是首发症状,还是在某疾病过程中出现的。

3.是否有高血压病、严重的心、肾、肝脏等疾病,有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

在临床检查过程中,除了神经系统检查外,必须同时重视一般体格检查。

二、排除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等五官引起的头痛。

1. 眼源性:如屈曲不正、青光眼、隐斜视、斜视等。

2. 耳源性:如急性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颅内迸发症等。

3. 鼻源性:如急性及慢性鼻炎、急性及慢性鼻窦炎、鼻中甲肥大或偏曲等。

4. 咽喉源性:如急性及慢性咽炎、鼻咽癌转移、茎突综合症等。

5. 口腔、颌面部疾病:牙髓炎、磨牙症、楔状缺损、牙磨耗及牙本质敏感症、颞颌关节疾病等。

在临床询问病史时,要追溯患者五官疾病与头痛的关系。详细检查五官,必要时请专家会诊。若去除病灶,久治不愈的头痛消失或迅速好转者,可肯定五官病灶与头痛有密切关系。

三、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

必须考虑到如下疾病。

1. 颅内感染:如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脑炎及脑膜炎。

2. 颅脑外伤:如脑外伤、外伤性血肿(硬膜外、硬膜下、脑内、后颅窝等。

3.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原发或继发性肿瘤,耳源性、鼻源性、损伤性、血源性、隐源性脑脓肿及寄生虫病。

4. 脱鞘病变: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弥散性硬化等。

在采集病史时,必须重点了解以下几点:

1.头痛前是否有发烧。2.是否有脑外伤史。3.是否伴随颅压增高症状。

4.头痛前或后有无伴随症状,如局部感染及传染病史、有无疫苗接种史。

5.在神经系统检查时若发现有阳性体征,甚至体征阴性,但疑有器质性颅内疾病时,应该作进一步实验室检查、腰穿、CT、MRI及/或MRA甚至DSA,以寻找引起关痛的病因。

四、鉴别各类头痛病

当排除了以上诸原因引起的头痛症状后,则应该考虑及鉴别各类原发性头痛,常见的有紧张型头痛及偏头痛,罕见者有丛集性头痛。这三类头痛,无明显客观体征,可以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加以鉴别。

(一) 紧张型头痛

(二) 以往曾称之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精神肌肉性头痛、应激反应性头痛、普通头痛、原发性头痛及功能性头痛。

基临床特点主要为:

1.头痛部位:大多数位于双颞侧、额顶、枕部及/或全头部,可扩散至颈、肩、背部、2.头痛性质及程度:呈压迫、束带感、麻木、胀痛、钝痛。中、轻度,虽有时可影响日常生活,但很少因痛而卧床不起的。

3.头痛持续时间:可呈发作性或持续性。常伴整日头痛。

4.伴随症状:可因头痛、焦虑而失眠;很少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5.诱因:往往可因疲劳而加重。一般认为引起紧张型头痛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与疲劳、焦虑、抑郁或强烈刺激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所致。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还可引起颅肌处于收缩状态引起疼痛与压痛。紧张型头痛为神经内科门诊头痛病人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有的统计可高达占头痛病人的90%。

(三) 偏头痛

发病年龄:

10岁以内就可发病。男、女的比为1:4,以女性为多。以青春期发病最高,40岁以后较少。遗传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临床特点为:

1.头痛部位:主位于一侧额颞部,可以左右交替,但常某一侧较易发生,然而相对固定于一侧者仅36.2%。也可以开始时就双侧头痛、或开始时一侧,高峰时发展为双侧性头痛。虽多数位于额颞部,但可扩展到整个头部,甚至向面、颈、肩部放射。

2.头痛性质与程度:通常开始表现为钝痛,在头痛开始后30~60分钟,头痛程度加重,呈播动性。中、重度,达高峰时呈持续性剧痛,体力活动、声光等均可加重头痛,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患者喜静卧于暗室。严重者常伴恶心、呕吐。

3.头痛持续时间:4~72小时。一般半天至一天。常睡眠后终止,也有呕吐后终止者,故有的患者故意刺激咽喉,企图诱发呕吐,以达到终止头痛的目的。发作时的头痛程度与持续时间,即使同一患者,每次均可不同。

4.发作频度:发作频度不一,有的患者可以一生仅发作仅发作数次,有的则发作频繁。约半数患者在每月发作1~4次。发作不规律。

5.伴随症状:偏头痛的伴随症状发生率极高。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为主。其它尚有面色苍白、多汗、心悸、胸闷、浮肿、初期少尿、发作后多尿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其他尚有偏侧肢体麻木、偏瘫、失语以及眩晕、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脑干症状,这些局部症状均属一过程。一般在一小时之内完全消失。

6.诱因:疲劳尤其是精神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激动、月经及季节变换、天气变化、噪音、强光、高温、饮酒等外部因素可诱发。其中的情绪因素及月经尤为突出。

以上为常见的偏头痛症状,这类偏头痛无先兆,以往称之为普通型偏头痛。尚有一类有先兆的偏头痛,以往称之典型偏头痛。其临床特点除有先兆外与无先兆型偏头痛相同。

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为:眼前出现暗点,并逐渐扩大。通常为闪烁光点,有时其中有暗点。光点亮度可变化,光点与色彩可以移动,呈线状或扩大、闪烁、持续约5~60分钟。先兆症状通常在出现后15~20分钟消退;紧接着开始头痛,但也可在先兆停止后,有一小段时间内不头痛,但一般最长在先兆停止后一小时就开始头痛。

无论先兆型或无先兆型偏头痛,在头痛发作终止后可有食欲不振、疲劳、嗜睡、尿频、多尿、腹泻等症状,可持续2~3月。

(四)丛集性头痛

发病年龄:20~30岁,很少在10岁前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6:1。有家族史者占少数。

临床特点:

1.头痛部位:在丛集期,每次发作绝大多数患者的疼痛总是在同一侧。源于眼眶、扩展到同侧前额及颞部,也可扩展到面、下颌、颈、肩。有人将一侧眼及其上部疼痛为主者,称之上面部综合症,若一侧眼及其下部疼痛为主者,称下面部综合症。

2.头痛性质及程度:呈深部钻痛、爆裂样、被剜样疼痛。其程度远较偏头痛剧烈。患者往往辗转不安,来回走动,敲打疼痛部位,甚至以头撞墙。与偏头痛患者喜静卧暗室、不敢活动完全相反。

3.头痛发作方式与持续时间:发作突然,无先驱症或先兆症。持续15~180分钟,一般30到120分钟。常在发作开始后2~15分钟达高峰,也有开始后30分钟才达高峰者。

4.发作频度与周期:发作频度从每隔日一次至每日发作8次。一般为每日发作1~2次。发作常可很有规律地在同一时间出现。约半数患者的发作发生在夜间,常在睡眠后一小时发作,并因剧痛而惊醒。丛集期通常持续约2周至3月;间歇期一般为6~18个月。少数病人,数年出现一次丛集期。在间歇期无疼痛发作。

5.伴随症状:痛侧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出汗、眼脸水肿、约10%患者可出现瞳孔缩小,伴或不伴眼裂变窄。在丛集性患者中,无偏头痛患者中常见的视觉及躯体感觉障碍,呕吐也罕见。

6.诱因:丛集期,头痛可被酒、硝酸甘油、组织胺等诱发,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温度剧变、某种食物也可诱发。在诸诱发因素中,其关系以酒及精神紧张为最密切。

临床思维方法的弊病与误诊探析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张艳萍作者单位: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

人的认识既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受主观因素的限制。人类对客观世界总的认识,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的,而每个人的具体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能比较正确的反映客观;有的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可能正确,对另一事物的认识就不正确。一般来说,客观因素对认识的限制,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是很难突破的。医生的临床诊断过程也就是一个认识思维的过程,主观因素对认识的限制,和人有直接的关系,同样的业务水平由于思维方法不同,所得的结果是不大一样的,所以正确的诊断要求临床医生有正确的思维方法。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诊断的技术设备和手段的完善与否,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显著性,临床医生本身技术水平和经验多寡,都是影响诊断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亦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统计分析表明,误诊病例有70%以上是临床医生思维方法不当造成的,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造成临床误诊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 主观性思维

诊断是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过程。临床医生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充分的占有资料,是形成正确诊断的前提和保证。感性材料收集得不全面,不详细,医生就无法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诊断。临床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医生仅凭患者的某一症状就先入

为主地断定为某种疾病,既不作全面体检,也不详细询问病史或作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就想当然的下诊断和处方治疗,以致造成误诊。例如:一女患者因头痛、呕吐、短暂意识丧失就诊,临诊医生简单检查后,诊断为“癔病”,给予氨水吸入等处理后,打发回家,3h后,患者昏迷,再次就诊,经另一当班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因丧失抢救时机而致患者死亡。

另一种关于医生的诊断性思维是先入为主,主要是指医生不从患者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框框和成见出发,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凭自己头脑里早已形成的先入之见,对客观事实进行随心所欲的取舍。例如,有一男患者,24岁,3个月前因右下腹部隐痛去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阑尾炎”,经消炎治疗好转;1个月后,又觉右下腹疼痛并有一肿块,该医院又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并收入院治疗。入院第4天,突然脐周剧烈疼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因病情危急转入上级医院抢救。上级医院检查后拟诊为“阑尾周围脓肿伴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腹腔有大量积血,右下腹回盲部外侧有8cm×10cm×12cm大小的肿块,阑尾紧贴在肿块的后面,肿块内上方有一裂口,经结扎止血。取肿块作病理检查,报告为“胚胎性腺癌”,最后本病例确诊为“右侧腹腔隐睾恶变伴自发性破裂”。本病经两个医院3次检查均被误诊,其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脑子里早就形成了“阑尾炎”的先入之见,所有的医生都带上了“阑尾”病变的框子,而不再考虑其他方面的诊断,从而忽略了患者自幼只有一个睾丸的病史,遗漏了右侧阴囊无睾丸的重要体征。许多血的教训证明,主观性思维必然是要误诊的。

2 静止性思维

疾病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病理过程,因而,作为对于疾病认识的临床诊断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把握具体病例的矛盾特殊性和病程的演变规律,往往只有在疾病的运动中才能实现。有些疾病的特征病象并不表现在整个病程,只是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才出现,或者在疾病发展的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有些疾病之间的相互区别,只有当疾病演进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看得出来;有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假象,只有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征象出现时才能识别清楚。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对疾病进行动态观察,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不断的对照、检查、修正自己原来的诊断,以逐步取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后确定诊断。但有的医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却思维僵化,停滞不前。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原有的诊断不符合病情的新发展时,有的医生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改变自己的看法,而是固执原有结论,抱住初诊不放,这样势必导致误诊。例如:某医院曾收治一名女性患者,61岁,体胖,冠心病心绞痛、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史,因下胸部急剧疼痛不能缓解前来就诊。根据其病史和心电图表现,临床医生按诊断标准拟诊为“急性前壁心梗”。患者虽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都用心肌梗死的诊断“一元化”解释了,但经治疗处理历时2天多疼痛不缓解,临诊医生仍维持原结论,造成误诊。后经外科医生会诊,怀疑为急性胆道感染,其心前区疼痛系炎症刺激神经末梢牵扯所致,经胆囊切除术后证实,并使疾病治愈。由此看来临床医生应该注意对病情的动态观察,随着病程的演进,不断修正自己的印象诊断,逐步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尽早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

3 片面性思维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整体,任何一种疾病,都在不同程度或层次上涉及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它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症状、体征表现出来的,完全局限于某一系统或器官的疾病是比较少见的。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只有对这些复杂的症状、体征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分析,才有可能揭示出疾病的本质,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把疾病的某一表现夸大,以点代面、不及其余,轻率的肯定或否定都会导致误诊。由于专业分工的需要的限制,临床各科的医生各自都有收集和评价临床资料的特点,都有确定诊断和处理患者的习惯,但若对分科思维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则往往会把思维局限在所熟悉的部分疾病中,不自觉地设

法以自己熟悉的病种对患者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就难免出现误诊。例如麻风病,它的临床表现和多种疾病相类似,在许多专科门诊都有可能遇到,如果对其认识不足,则内科将瘤型麻风急性麻风反应误诊为败血症;神经科将周围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麻风误诊为多发性神经炎;外科将麻风所致的继发性溃疡误诊为慢性溃疡等。片面思维导致误诊还表现在偏信单项检查结果,由于现代检查手段日趋先进,医生往往可以直接得到有关疾病的某种现成的答案,然而辅助检查不能离开其他临床资料的支持,它只能反映局部的、一时的、某一层次的变化,只根据单项检查所提供的数据或图像来肯定或否定某种疾病的存在,往往会循其谬误导致错误结论。对于辅助检查的结果不能作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辅助检查的结果并非某一疾病所特有,往往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例如一患者,右上腹包块,有触痛,经超声波检查肝癌波型,即诊断为肝癌,后来发现局部有波动感,经穿刺抽出脓液并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方知实为细菌性脓肿。(2)在某种情况下,辅助检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应某一疾病的性质、程度和转归。我们通常以白细胞的升高来判断感染的存在。但当遇到抵抗力极度低下,机体反应极其迟钝的患者时,即使感染已经非常严重,其白细胞反而不高,有时甚至减少。(3)同一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表现出不同的检查结果。阿米巴肝脓肿不一定都能找到阿米巴原虫,其中40%以上的患者伴有继发感染,脓液可不呈巧克力色,也不易找到阿米巴原虫。(4)辅助检查的准确性也不是绝对可靠的。任何辅助检查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标本的采集、化学试剂的纯度、仪器的精密度以及操作技术的正确与否等,都对检查结果发生直接的影响。尿中白细胞增多,一般可提示泌尿系统的感染,但如果尿液被白带污染,则可出现假阳性,就不能确定泌尿系统有炎症的存在。

可见,检查结果只是疾病众多表现中的一种反映,只有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才能作出关于某一疾病的正常诊断。

4 表现性思维

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但是,现象是外在的,可见的,直观的,而本质则是要靠抽象思维来把握的,有相当的难度,人们在认识中比较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表面性。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临床医生应该透过现象,从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来分析病情的变化,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临床医生的认识如果停留在病象表面,不做深入的研究,就容易被现象所蒙蔽,则难免发生误诊和漏诊。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引起血液循环的障碍,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消化系统的功能,致使某些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的症状,从而掩盖了心肌梗死本身的症状,给临床诊断造成困难,又如对腹水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因为患有血吸虫病史,就贸然做出血吸虫性肝硬化的诊断,而对腹水比重高、利凡他试验阳性、细胞数增高等不符合肝硬化漏出液的特点,则没有进一步考虑,以至造成误诊。造成此例误诊的原因之一是医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思路过窄;如果要减少这种误诊,就要求临床医生不但要走出思维方法的误区,还应在医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临床经验的积累、辅助诊断材料的收集等方面下工夫。

疾病的现象纷繁复杂,还有假象混杂其中,而本质则隐藏在其后面。由于假象与事物本质相反,它是以颠倒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对人的欺骗性更大,人们如果依据假象作出判断往往是错误的。例如:中医的热证,在一定阶段也可以出现手足湿冷、脉沉等真热假寒的症状;而寒证的末期,也可以出现身热、面红、口渴等真寒假热的症状。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各种诊断资料,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区分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5 习惯性思维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长期接触或处理某些疾病,会形成一定的经验思维模式,俗称固定思路,心理学上又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相似情景的反复呈现和我

们用同一思路给以成功的处理。这种定势的形成使医生每遇到患者时只准备将其诊断为很小范围内的某个疾病,这种心理准备和思维倾向阻碍了医生思维的开拓,往往造成对一些病症的视而不见。例如一女性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妇产科发现子宫后穹隆有包块境界不清,诊断为卵巢脓肿。而在术前X线检查,已发现右下腹有明显钙化阴影这一反映结核病的重要征象,却不予重视,未能跳出妇科病的习惯思路,以至误诊。医生的思维定势的形成还有一种近因作用,所谓近因作用指刚刚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有足够的强度和新异性,这就是说,有时候医生好像忘记了长期经验而误诊的一个原因。近因定势在临床上表现突出的一点是门诊医生的诊断对住院医生诊断的影响。这种定势对医生下一步思维的影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无形中规定了医生的思维方向。对于前人做出的“诊断”,后来经治的医生不假思索习惯于照着葫芦画瓢,致使诊断一误再误,得不到纠正。某医院曾接诊一名急性发热、上腹持续性疼痛的小儿,有蛔虫史,GPT600U/L,门诊医生据此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入院后,3个住院医生、实习生都接受了这一诊断,甚至大便常规发现了蛔虫也视而不见,后来在会诊时才将其发现纠正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伴继发感染。除此之外,在不同科室工作的医生,往往形成本专业固定的诊断思路,遇到患者就考虑是本专业范围内的疾病,很少考虑本专业之外的疾病,这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在病情变化时,定势思维也容易造成误诊。

结语:以上作者对造成临床误诊的原因从临床思维方法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相信广大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者不难从其中体察到主观、片面、静止的这种形而上学的临床思维方法的弊端,认识到树立正确临床思维方法的意义,使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能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张金哲院士谈医生的修养(三)

医生的技术修养

医疗技术是医生最根本的服务工具与沟通病人的手段。技术过硬才能治好病,病家才要和你交朋友。所以医生要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要一生不间断的继续学习。对技术精益求精也是医德的主要内容。

1、读书:要有一本固定参考书(看家书,肘后书)。

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专业巨著,并能及时修订再版。如“实用内科学”“实用儿科学”,“黄家驷外科学”等。这本书是经常翻阅的。遇到看不懂的病,可以查阅几个可能的病;知病而不详或不确,也查一查;看完病即刻再系统复查一遍,对加强理解和记忆更为有利。这样,这本书中常用的部分就翻熟了。甚至页数都能记住。放在肘后随时查看,保你少犯错误。做一个外科医生,手术学和解剖学也是必备参考书。最好每做手术前都翻一翻,对每一步都要负责。

医学进步飞快,教科书修订再快也赶不上时代,必须随时看杂志。一两本必看的杂志每期都不能缺。站在书架前,一个小时就能看完全部目录和有兴趣的文摘。需要全读的,等有时间再细读。认为有用的留下索引备查。

2、练功: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技术是基本功。

“稳定技术(stable technique)、不接触技术”(non-touching technique)至今仍是外科基本技术。现代外科手术操作已从肉眼徒手技术过渡到放大镜下器械操作,又进一步向显微镜下操作发展,屏幕控制技术已成为新的外科基本功。要通过模拟模型不断训练,否则必被时代所抛弃。作一个医生,不管那一科,都有专业操作。临时协助护理,特别是护理孩子的技术也是最基本的基本功。要熟练到有艺术水平,不但作的到位,而且看着舒服、“帅”。

3、科研与交流:医学永远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良药苦口”病人就都很勉强,孩子就更反对,“开刀”就更吓人。特别是目前还有很多病治不好。医生似乎已司空见惯,似乎“麻木不仁”。医德高尚、勇于负责的医生对技术必须精益求精,想病人所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科研。问题有大有小、有繁有简。

但是,施用于人就必须找根据、作实验、取得可以试用的条件。有些普遍性意义的,则应写出论文,在杂志发表,会议上交流。医生的进步,医学的进步,都是靠杂志与学会活动。医生的晋升,要求有论文,也是希望你不要安于只能遵循别人做过的常规,作“二手医生”。不思进取,至少也是给全心全意打了折扣。(完)

医师自律

临床医生的必修课--六勤六基六能

达到“六勤”

1.勤看:要勤于看书学习,勤于看病人,勤于看病理,勤看辅助检查结果,尤其在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对疑点进行综合、科学、系统的分析,力争做出较为客观的诊断。

2.勤问:包括详细询问病人病史;多向上级医师、同级和下级医生包括经验丰富的进修医生请教。

3.勤听:一要经常为病人进行查体、听诊,比如心室假腱索是超声心动图最容易漏诊的情况,如果检查前听诊发现心脏有响亮杂音,而超声检查排除了瓣膜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就不会漏诊假腱索的诊断。二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三要善于听取病房工作人员的意见。四要善于听取病人家属的意见。

4.勤写:及时完成医疗文书的书写;勤于归纳总结临床经验;勤于撰写科研论文,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种基础性科研课题。

5.勤讲:勤讲学,认真对待“四生”(进修生、研究生、轮转生、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和授课任务。勤发言,认真准备临床病例讨论会的发言,通过沟通与交流,找出差距和不足,不断修正临床思维。勤交流,对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要积极争取参加。

6.勤思: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要考虑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到、做得还不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进行学术性思考、诊断性思考、治疗性思考、预测性思考,形成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要不断思考诊断符合率、治愈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无菌手术感染率、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平均住院日、门诊人次、差错事故发生率等内容和指标,查找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掌握“六个基本功”

1.物理诊断基本功:视、触、叩、听是医生的基本功,一定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2.外科操作基本功:外科手术的切开、缝合、止血、结扎四大基本功,要从住院医生开始培养。在此基础上,按照准入的要求逐渐掌握标准性手术、复杂性手术、疑难性手术的操作技能。外科医生要树立微创外科的意识和观念,及时把新的外科微创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拓展外科医生基本功的内涵。

3.病历书写基本功:在电子病历应用于临床的今天,出现的假病历、模块病历是对病人和工作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医疗法规和政策的践踏,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住院医生在轮转期间要写大病历,要详细记录主要症状、体征,准确描述上级医师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意见。

4.急症处置基本功:临床医生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急症的救治原则;要熟悉病房、重病监护室、危重病人抢救室、手术后病人复苏室里的药品和监护设备情况,做到一声令下,迅速到位,操作快捷。

5.危重抢救基本功:临床医生要做到插管技术准确熟练、胸外心脏按压快捷无误、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熟练应用。

6.临床技能操作基本功:包括专业理论、操作技巧、思维方法、分析能力、临床经验等,要熟练掌握胸穿、腹穿、腰穿、心包穿刺、关节腔穿刺、大静脉穿刺等基本操作技术,特别是临床常用的心导管、关节镜、胃镜、肠镜、喉镜、支气管镜、腹腔镜、胸腔镜、膀胱镜等

技术,各专科医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予以熟练掌握。

提高“六种能力”

1.善于学习的能力:临床医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外,还要善于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各种学术讲座等学习新技术、新业务和新进展;强化外语学习,及时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和技术。

2.勤于创新的能力:创新要紧密结合临床,注意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现象,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积极探索、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新技术。在此特别强调的是,临床医生要重视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3.独立工作的能力。

4.相互沟通的能力: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隐私权和知情权;掌握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缺少沟通能力和对病人的共鸣(同情)应视为一种缺陷。目前,各种创伤性事件明显增加,车祸、暴力事件、灾害等恶性事件的受害者和相关人员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医生要从心理学角度力求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

5.任劳任怨的能力:做医生就要特别踏实、肯干、能吃苦、任劳任怨、敬业奉献。

6.科研工作的能力:临床医生要不断学习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充分利用周围的科研技术条件和支撑平台,开展各种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治指南目录 一、背景 (一) 流行病学 1. 患病率 2. 疾病负担 (二) 历史与现状 1. 历史 2. 现状 (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 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 临床表现 (二) 诱发因素 三、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 (一) 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 (二) 偏头痛的诊断 1. 诊断流程 2. 病史采集 3. 体格检查 4. 预警信号与辅助检查 5. 偏头痛诊断标准 6. 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 7.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三)评估 四、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 (一) 防治原则 1. 基本原则 2. 患者教育 3.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 (二) 急性期药物治疗 1. 急性期治疗目的 2. 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 3. 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

1) 非特异性治疗 a) NSAIDS b) 其他药物 2) 特异性治疗 a) 麦角胺类 b) 曲谱坦类 c) Gepant类药物 3)复方制剂 4. 急性期治疗药物推荐 5. 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6. 部分特殊情况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1) 严重偏头痛发作或偏头痛持续状态 2) 偏头痛缓解后再发 3) 儿童偏头痛 4) 妊娠、哺乳期偏头痛 (三) 预防性药物治疗 1. 预防性治疗目的 2. 预防性治疗有效性指标 3. 预防性药物治疗指证 4. 预防性治疗药物评价 1) β受体阻滞剂 2) 钙离子拮抗剂 3) 抗癫痫药 4) 抗抑郁药 5) 肉毒毒素 6) 其他药物 5. 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 6. 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 7. 部分特殊情况的偏头痛预防治疗 1) 儿童偏头痛 2) 月经期及月经相关偏头痛 3) 妊娠及哺乳期偏头痛 4) 慢性偏头痛 (四) 其他(替代)治疗

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 刘跃梅曾祥运 诊断是医生通过对人体的健康状态的诊查和对疾病所提出的概括性的判断。人们对诊断所持的态度及其看法,我们称之为诊断观。诊断疾病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同样正确的认识疾病也是有效地治疗疾病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家对于诊断都十分重视。同样对于实习医生来说,学会正确的诊断思维也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正确的诊断,除了必备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外,还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是本章要谈到的问题。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 诊断思维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过程,医生通过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综合、类比、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作出对疾病本质的、理性的、抽象的判断,得出对于疾病诊断的理性认识,继而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病程的发展与治疗的效果,反过来验证原来的诊断,进一步肯定或修改甚至否定原来的诊断。如此多次反复,使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⒈临床资料收集过程;⒉通过分析资料作出诊断的过程;⒊通过观察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对诊断的应验或修正过程。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之中。 首先,临床资料的收集过程,包括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内容。能否收集到真实的、重要的临床资料是获得临床诊断的关键阶段。是正确诊断的前提。这就要求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必需要有实事求是,一切从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出发,不能随意主观臆断,尽可能地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第二,有了第一手临床资料不等于得出了临床诊断,还必需对临床资料进行个别分析,对每一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资料用有关的医学知识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找出关键环节,提出诊断线索。这个过程是临床诊断思维的最重要的过程。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即实现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次飞跃的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因素占主要的地位,因此,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医学理论,将众多的临床资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及各种思维方法,去伪存真,找出其内部联系,从而得出诊断。这也是衡量一名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三,临床诊断是医生对疾病的一种认识,属于主观范畴。它的正确与否还需通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一个正确的诊断往往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医疗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产生。它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反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地验证或修改自己原有的诊断,在继续发展的疾病面前多次证实、补充、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得出最正确的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通过每一次循环,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进一步,直至最终认识疾病。这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 临床思维的特点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临床思维与其它科学中常有的思维方法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对象的复杂性 临床医学的认识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人体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整体,而人类疾病同样也是极其复杂多样。加上个体间的差异,使得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这种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必然要作用于认识的主体,因此,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也是极其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临床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认识对象是有思维、有行为的人,他具有思

疾病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疾病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与试题 1.试述诊断疾病的步骤。 (1)搜集资料:包括详尽、完整、真实可靠的病史,全面系统而又重点深入的体格检查,以及含三大常规 在内的各项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2)分析综合资料,形成印象: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总 结病人的主要问题,将可能性较大的问题罗列出来,形成假设、印象,也就是初步诊断。 (3)验证或修正诊断:初步诊断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并进一步研究、分析病情,对初步诊断进行验证或 修正,以明确诊断。一时难于确诊的病例,进行性试验治疗治疗也是一项公认可行的准则,但需十分慎重。 2.选择各种化验和特殊检查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哪种项目最合适,正常范围如何。 (2)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何。 (3)各种疾病中检查结果的频率分布。 (4)确定诊断的概率是多少。 (5)检查对病人的利弊及安全性如何。 (6)成本效果(Cost effectiveness)分析。 3.试述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1)临床实践:即床旁接触病人,观察病情变化,实施诊疗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这是将疾病的一般规律运用于判断特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是对疾病资料整理、分 析的过程,是对临床问题综合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 4.临床思维方法可概括为哪几个步骤? (1)从解剖的观点,有何结构异常。 (2)从生理的观点,有何功能改变。 (3)从病理生理的观点,提出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的可能性。 (4)考虑几个可能的致病原因。 (5)考虑病情的轻重,勿放过严重情况。 (6)提出1~2 个特殊的假说。 (7)检验该假说的真伪,权衡支持与不支持的症状体征。 (8)寻找特殊的症状体征组合,进行鉴别诊断。 (9)缩小诊断范围,考虑诊断的最大可能性。 (10)提出进一步检查及处理措施。 5.试述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掌握第一手资料,尊重事实,全面分析,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2)“一元论”原则:即单一病理学原则,就是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原则。因为在临床 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的几率是很少的。 (3)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诊断的原则:疾病谱随不同年代、不同地区而变化。当几种诊断可能性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要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的珍断,这种选择符合概率分布的基本原理,减少误诊的机会。 (4)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然后考虑功能性疾病的原则,以免延误了器质性疾病的治疗。 (5)首先考虑可治疾病的原则:以便早期及时地对疾病予以恰当的处理。 (6)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医师参照疾病的多种表现,把多种多样的诊断倾向,归纳到一个最小范围中去 选择最大可能的诊断。这种简化程序的诊断思维方式,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予以及时处理。 (7)见病见人的原则:切忌见病不见人的弊端。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会有差异,年龄、性别、

头痛病人的临床诊断

头痛病人的临床诊断 发表时间:2011-05-27T14:10:34.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沈文财 [导读] 头痛病因众多,多以病因结合发病机制来分类,诊断时首要根据临床特点来决定的。 沈文财 (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中心卫生院 157606)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107-01 【关键词】头痛病人临床诊断 头痛病因众多,多以病因结合发病机制来分类,诊断时首要根据临床特点来决定的。 1.原发性头痛 (1)偏头痛青年女性多见,多有家族史,特征为突然发作性头部剧烈疼痛,可自行或药物缓解,间歇期无症状,易复发。 1)有先兆的偏头痛临床较少见,多有家族史,常在青春期发病,呈周期性发作,发作过程分4期。①先兆期:在头痛发作前10~20分钟出现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黑矇,少数可出现烦躁、眩晕、言语含糊、口唇或手指麻木等;②头痛前期:颅外动脉扩张引起的搏动性头痛,多位于一侧的前头部,也可为双侧或两侧交替;③头痛极期:头痛剧烈,范围可扩散,伴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畏光,症状持续数小时或1~2天,数日不缓解者,称为偏头痛持续状态;④头痛后期:头痛渐减轻,多转为疲劳感、思睡,有时见兴奋、欣快,1~2天后消失。 2)无先兆的偏头痛临床最多见,先兆症状不明显,头痛程度较有先兆的偏头痛轻,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数日。 3)特殊类型偏头痛临床上很少见。①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常见于青年女性,与经期有密切关系,先兆症状累及脑干、小脑和枕叶,类似基底动脉缺血的表现,如视力障碍、眩晕、耳鸣、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数分钟至半小时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甚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②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头痛以眼眶和球后部为主,头痛减轻后出现同侧眼肌瘫痪,常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数小时至数周内恢复;③偏瘫型偏头痛:头痛发作的同时或过后出现同侧或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脑电图可见瘫痪对侧半球出现慢波。 (2)丛集性头痛青壮年男性多见,多无家族史。特征为无先兆的突然一侧头痛,起于眶周或球后,向同侧颅顶、颜面部扩散,伴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面红。多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发生,每次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每天一至数次,并规律地在相同的部位和每天相同的时间出现,饮酒、精神紧张或服用血管扩张剂可诱发,丛集期持续3~6周。间隔数月或数年后再发。 (3)紧张型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精神紧张或因特殊头位引起的头颈部肌肉的持久性收缩所致。可发生于枕部、双颞部、额顶部或全头部,有时还可扩散至颈、肩及背部,呈压迫、沉重、紧束样钝痛,颈前后屈伸可诱发,局部肌肉可有压痛和僵硬感。头痛虽然可影响日常生活,但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通常持续数日至数月,常伴紧张、焦虑、烦躁及失眠,很少有恶心、呕吐。 2.继发性头痛 (1)颅内压变动性头痛由于颅内压改变,牵引颅内疼痛敏感结构(主要是血管)引起头痛。颅内高压性头痛大多为全头痛,在晨间和疲劳后加剧,咳嗽、喷嚏、低头、屏气用力时,促使头痛加重,幕上占位性病变常以额颞部头痛为多,幕下占位性病变以后枕部头痛为著。颅内低压性头痛常见于腰穿后,偶见于脱水、禁食、腹泻后,部分病人原因不明,为额部或枕部持续性胀痛、钝痛,直立时加剧,平卧后减轻或消失,卧床和补盐可使症状消失。 (2)颅脑损伤性头痛多为受伤部位的头皮、脑膜神经受损或压迫,如颅骨骨折、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3)感染引起的头痛中枢神经系统或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现头痛,多为枕部痛,后转为全头痛,性质为钝痛或搏动性,活动后加剧,下午和夜间较重,体温、血象和病原学检查常可提供感染的证据。脑膜炎的头痛可因直立或屈颈而加剧,卧位时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 (4)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的头痛头部附近的器官病变也可引起头痛,常有扩散性疼痛,如眼部病变多在眶及额部疼痛,鼻、鼻窦及咽部所致多为额部或额颞部疼痛,严重牙痛也扩散至同侧额颞部。 (5)全身性疾病的头痛发热、中毒、缺氧、高血压、高碳酸血症均可通过增加脑血流,甚至扩张脑血管而引起头痛,同时具有全身各系统机能障碍的征象。常为持续性全头部搏动性疼痛,早晨较重,低头或屏气用力时加剧。 (6)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头痛见于脑出血、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炎、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可伴有相应的定位体征。颞动脉炎常呈持续性和搏动性颞部疼痛,平卧位时加剧,常有视力损害,颞动脉明显扩张、隆起、压痛。 (7)精神性头痛神经症、抑郁症等,经常出现头痛,部位不定,性质多样,呈钝痛、胀痛,易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持续数周甚至数年,常伴记忆力、注意力及睡眠等精神方面的症状。 参考文献 [1]邵书凤.头痛216例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2001年3期. [2]王利群,周翠玲,张延霞,赵延贤. 神经科门诊头痛病人200例临床分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3]通络汤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观察.中医药研究2007年08期. [4]张秋波. 以头痛或牙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各附1例报告). 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5期.

头痛题库2-1-8

头痛题库2-1-8

问题: [单选]与体位有关的头痛是() A.有先兆的偏头痛 B.无先兆的偏头痛 C.丛集性头痛 D.紧张性头痛 E.低颅压性头痛

问题: [单选]20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1年,在头痛前有短暂而轻微的视力模糊和闪光,继之偏侧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和呕吐,持续3-6h后缓解。应当诊断为() A.典型偏头痛 B.紧张型头痛 C.普通型偏头痛 D.丛集性头痛 E.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问题: [单选]有关典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发作前多出现先兆,以视觉先兆多见 B.双侧头痛可排除偏头痛 C.最常见的先兆为躯体感觉先兆 D.头痛发生在先兆后,通常间隔1小时以上 E.头颈部活动可使头痛减轻 偏头痛并不是指单侧头痛,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典型偏头痛为有先兆的偏头痛,最常视觉为视觉先兆,头痛发生在先兆后,间隔小于60分钟,头颈部活动可使头痛加重,睡眠后减轻。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大多数头痛发作时间为2小时至1天。 https://www.360docs.net/doc/f16965712.html,/ 好玩的手游

问题: [单选]偏头痛病人服用麦角胺咖啡因治疗,正确的服法是() A.头痛初期服用,每次2片,以后每日2次,每次2片 B.头痛初期服用,每次1片,半小时后若无效可再服1片 C.头痛初期服用,每次1片,以后每日3次,每次1片 D.头痛剧烈时服用,每次2片,每周总量不超过8片 E.头痛剧烈时可加用到4片

问题: [单选]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女性发作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B.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影响 C.与体内5-羟色胺(5-HT)代谢异常有关 D.可能与颅内外血管功能调节障碍有关 E.可能与皮质锥体细胞功能障碍有关

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临床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临床推理中存在分析性推理和非分析性推理两种方式,两个系统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交互性。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1、临床实践。 通过各种临床实践活动,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必要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以及诊疗操作等工作,细致而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 这是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比较、推理、判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即使是暂时诊断不清,也可对各种临床问题的属性范围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是任何仪器设备都不能代替的思维活动。临床医生通过实践获得的资料越翔实,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这一思维过程就越快捷,越切中要害,越接近实际,也就越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1、现象与本质。 现象系指病人的临床表现,本质则为疾病的病理改变。在诊断分析过程中,要求现象能反映本质,现象要与本质统一

2、主要与次要。 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临床资料也较多,分析这些资料时,要分清哪些资料反映疾病的本质。反映疾病本质的是主要临床资料,缺乏这些资料则临床诊断不能成立,次要资料虽然不能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但可为确立临床诊断提供旁证。 3、局部与整体。 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改变,因此不仅要观察局部变化,也要注意全身情况,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典型与不典型。 大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易于识别,所谓的典型与不典型是相对而言的。造成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因素有: (1)年老体弱病人; (2)疾病晚期病人; (3)治疗的干扰; (4)多种疾病的干扰影响; (5)婴幼儿; (6)器官移位者; (7)医生的认识水平等。 二、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 1、推理。 推理是医生获取临床资料或诊断信息之后到形成结论的中间思维过程。推理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推理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也

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①临床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 ②药物试验性诊断:快速静滴20%甘露醇,如头痛显著缓解,颅内高压可能性大 ③头颅X线片:可出现脑回压迹增多、骨缝分离、颅骨内板变薄,蝶鞍扩大、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吸收。 ④脑电图、脑血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扫描、CT、MRI 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⑤腰穿与颅内压监护可确定颅内压的高低 ①尽快明确诊断:既要病因治疗,又要对症治疗,还要避免其他因素引起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②脱水剂:渗透性脱水:甘露醇;利尿性脱水:氢氯噻嗪、呋塞米。 ③激素治疗:地塞米松,同时注意防止高血糖、应激性溃疡和感染。 ④脑室穿刺引流 ⑤过度换气减轻脑肿胀 ⑥低温疗法 ⑦高压氧治疗 脑疝的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 小脑幕切迹疝: ①在原有颅高压三主征基础上头痛加剧 ②意识障碍加重,很快出现昏迷 ③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继之双侧瞳孔散大 ④对侧肢体运动障碍,以至出现四肢挺直、头颈过伸、躯背屈曲、角弓反张的去大脑强直状态 ⑤生命体征紊乱 枕骨大孔疝: ①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被阻塞,颅内压增高 ②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强迫头位 ③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④因脑干缺氧,瞳孔忽大忽小 ⑤由于呼吸中枢受损,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原发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Ⅰ脑震荡 ①头部外伤史 ②短暂意识障碍 ③逆行性遗忘 ④可有脑干。延髓抑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冷汗、呼吸抑制、四肢松软等 ⑤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烦躁等 ⑥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①腰穿颅压正常,脑脊液无红细胞 ②头颅平片和头颅CT检查颅脑内无阳性发现 ①卧床休息 ②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恶化复查CT ③对症止痛、镇静 Ⅱ脑挫裂伤 ①头部外伤史②意识障碍,伤后立即昏迷,时间较长一般超半小时 ③局灶性神经功能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锥体束征、视野缺损、感觉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 ④生命体征改变: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浅快,血压早期下降,后期可增高 ⑤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盘水肿、Cushing 反应等 ⑥可有脑膜刺激征 ⑦可有脑疝表现 ①血常规有应激表现:白细胞增高等 ②肝肾功能受损、电解质紊乱 ③血气可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④头颅X线平片可有颅骨骨折 ⑤头颅CT见脑组织呈混杂密度改变,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区,呈“胡椒面”样,周围可有水肿,脑室、脑池受压变窄,可有中线移位或SAH ⑥头颅MRI可进一步了解受损部位、范围、水肿情况 ①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恶化,及时复查CT ②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 ③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④维持血压正常或略偏高 ⑤降低颅内压:头高15~30°、甘露醇、呋塞米 ⑥激素 ⑦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⑨对症降温、镇静 ⑩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高压氧、理疗、针灸、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后颅内压仍超过30mmHg,甚至出现脑疝,CT显示有占位效应,中线移位,需行去骨瓣减压术和或脑损伤灶清除术。 颅内肿瘤的症状及诊断方法。 包括定位诊断:肿瘤部位和周围结构关系;定性诊断:肿瘤性质及其生物学特性。需要与脑部炎症、变性或脑血管等病变鉴别。X线,CT,MRI,PET,活检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及治疗手段。 表现为SAH,突发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大汗淋漓。颈强直,克氏征阳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可有无诱因。局灶症状: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血肿致偏瘫失语;巨型动脉瘤压迫视路致视野障碍。 ①出血急性期CT阳性率极高②增强CT检出>1cm动脉瘤,MRI优于CT,MRA用于颅内动脉瘤筛选③DSA Hunt&Hass一、二级,急诊手术(出血后3日内),三级及以上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手术。 围术期治疗:ICU,绝对卧床,减少声光刺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维持正常血压,适当镇静;便秘缓泻剂。

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

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 [摘要]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掌握与否,对医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医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文着重强调了临床思维的重要性以及详细的阐明了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思维方法思维模式 思维方法,是人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影响和引导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医学思维方法,是作为医学主体的工作人员,在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思维方法经历了从农业经济时代的感性直观的综合思维到工业经济时代的还原分析为主的思维方法的变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加速的局面使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医学教育转变为终身化学习;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技术主导的医疗服务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疾病谱的演变与社会的进步,对医疗保健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的种种挑战,使得21世纪的医学思维方法面临重大的转变,也对医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考。 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说:“疾病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要经历难-易-难-易的过程,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要掌握这个规律就必须学习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临床思维,我们在医、教、研工作中能获得成功往往是临床思维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相反,则失败。”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严峻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医学生接触临床之后面对着众多的病人和复杂的疾病,要对疾病及病人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要对各种资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判断,尤其需要唯物主义辩证法来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从众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全面整体的观点、动态发展的观点以及一分为二的观点,才能提供给医学生一个正确分析认识事物的锐利武器,使医学生在诊治病人中避免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去看问题,从而能早期诊断治疗病人。培养医学生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原则的思维方法,能使以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头脑更敏捷、分析更深刻、决策更正确,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原则的思维方法应贯彻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科学研究的全程。 一、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经过筛选剩下几个可能性较大的疾病,一时得不到支持某一诊断的直接证据,当确定某一个为可能性最大者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如发病频率、预后的危险性等,在这种情况下,前辈医生曾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维模式,专家们把这许多重要经验总结为临床诊断思维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机率原则 1.一元化疾病论: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这样做犯错误的机会就比较少,因为临床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的机率是很小的。又称单一的病理学原则。 如,一例病员有高血压、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皮肤皱折处有色素沉着。胸水病理检查结果是肺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个别肺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分泌,从血浆皮质醇和尿17-羟类固醇增高(促进糖元异生出现糖尿病)看,这样把肺癌,糖尿病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增生综合症三者联系到一起了,这样,考虑病人的诊断是比较合乎逻辑的。 再如,一位有经验的内科医不会将头痛、关节炎和咀嚼痛只视为年老和假牙不合适造成的后果而不予关注,而会考虑到会不会是某些严重的可治性疾病,如颅动脉炎,一种在老年人群中经常被忽视的疾病。 先用一个疾病解释,后用并发症解释,第三再考虑一个以上的疾病。在诊断思维中,要坚持且不能使自己的判断小于临床资料,用一

个病不能合理解释各种临床表现时,必须采取客观现实的态度,否则就会忽视继发的并发症其所具有的典型临床表现。 当前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并存是常见的;对于病程长,演变复杂的病,常需用多元病论解释;应将所患疾病分清主次、按先后顺序排列。如:患者男性,67岁,因中上腹部不适、头晕3天就诊。3年前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史。查Hb64g/L,大便隐血试验(+),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3mm浅溃疡,表覆薄苔周围粘膜充血、糜烂轻。予奥美拉唑与琥珀酸亚铁口服,腹部症状消失,头晕无减轻。4周后复查胃镜见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Hb69g/L网织%。继用上药4个月治疗,再行胃镜检查未发现出血性病变,大便隐血仍阳性,遂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回盲瓣附近有20×30mm菜花样肿物,活检病理证实为结肠癌。 分析延误诊断的原因,老年人“无痛性溃疡多、合并出血多,以出血为主表现者多”等特点,第一次胃镜检出,并继发性贫血的诊断是合理的。但应注意到该病人溃疡面小,且为非活动性,溃疡面也未见隆起的小血管,这样的溃疡在近期短时间内不会引起中度贫血。积极抗溃疡而愈合,但补铁后Hb无明显上升,提示为非溃疡性出血所致。在临床上常能遇到一些呕血和(或)便血病人,因胃镜检查不及时或胃镜检查时不清楚病人是否仍存在胃肠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了一些可以引起出血,但又无活动性出血病变,这种模棱两可的检查结果,容易误导病人的诊断和进一步检查。

疾病诊断步骤、临床思维方法和循证医学试题及答案

疾病诊断步骤、临床思维方法和循证医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A型题】 1.某病人长期发热,皮肤、关节、心、肝、肾各方面都有病态表现时,下列哪种诊断可能性最大 ( ) A.风湿 B.结核 C.肝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肾脏疾病 2.下述哪项不属诊断思维的注意问题 ( ) A.现象与本质 B主要与次要 C.临床表现与主诉 D.局部与整体E.典型与不典型 3.一咯血病人,胸片示右上肺阴影,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 ) A.肺癌 B.肺炎 C.肺不张 D.肺结核 E.肺脓肿 4.下述哪项不属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 ( ) A.病史资料不完整、不准确 B.体查不细致、不全面 C.医学知识不足 D.主观臆断 E.病人欠合作 【X型题】 5.常见的误诊、漏诊原因包括下面哪几种 ( ) A.病史资料不完整、不确切 B.观察不细致或检验结果误差

C.先人为主、主观臆断 D.医学知识不足、缺乏临床经验 E.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 6.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包括 ( ) A.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元论”原则 B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诊断的原则 C.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然后考虑功能性疾病的原则 D.首先考虑可治的疾病的原则,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 E.见病见人的原则 7.综合的临床诊断应包括 ( ) A.病因诊断 B.病理解剖诊断 C.病理生理诊断 D.疾病的分型与分期 E.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诊断 8.以下哪些项目是循证医学的应用范围 ( ) A.医疗管 B.制定卫生政策 C.卫生技术评价 D.指导临床实践 E.药物研究与应用 9.造成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因素有 ( ) A.年老体弱 B.治疗的干扰 C.医师的认识水平 D.主诉不清楚 E.器官移位10.诊断失误包括 ( )

头痛诊断思路讲义

头痛的诊断思路 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潘华 概述:头痛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都亲身体验过。头痛的病因复杂,分类繁多,按国际头痛学会的分类法,头痛分为13类,共120余种[1],尽管临床所见头痛绝大部分为功能性或精神性因素所引起,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瘤等引起的头痛却是丝毫不容忽视的。头痛的病因诊断常出现困难,尽管目前CT、MRI、EEG 等手段已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稍有考虑不周,仍容易误诊误治。以下我们尝试对头痛的诊断思路作一讨论。 一、头痛的解剖基础及发病机理 头痛系头部的痛敏结构受到某种物理的、化学的包括某种生物性的刺激,产生了异常的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通过相应的神经通路传达到大脑而被感知。 1、颅内、外痛敏组织及神经传导 (1)颅内部分: ①部分硬脑膜:小脑幕上,前颅凹及中颅凹处硬脑膜的痛觉由Ⅴ传导,可引起同侧眼眶及前额部痛;小脑幕下和后颅凹的硬膜主要由c1-3神经传导,引起枕部及后颈部痛;ⅨⅩ也传导部分后颅凹硬膜的痛觉,可引起耳及喉部痛。 ②颅内血管:颈内动脉的颅内段.Willis环.大脑的前、中、后动脉,硬脑膜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主干、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等均属痛敏组织。其中幕上动脉由Ⅴ传导,这些部位的痛感向眼眶、前额和颞部放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的痛觉则由c2~3 传导,痛感反映在枕下部。 ③ⅤⅦⅨⅩ的神经根及颅内的分支受刺激:其中Ⅴ的痛感反映在前头部、面部;Ⅶ反映在耳部;ⅨⅩ反映在枕区。而颅骨、脑实质(除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软脑膜、蛛网膜(除脑底大血管周围的蛛网膜)、室管膜、脉络膜丛对疼痛均不敏感。 (2)颅外部分: ①颅外动脉:眶上动脉、额动脉、颞浅动脉、枕及耳后动脉的动脉壁均含有丰富的痛觉末梢神经。当这些动脉扩张、牵拉、扭转、炎症时,均可引起局部疼痛,并可扩散及反射到更大范围。前头部动脉痛感由Ⅴ传导,后头部动脉所致痛觉由c2~3传导。 ②颅外肌肉:头颈部的肌肉持续收缩和血流受阻,引起各种代谢产物的堆积(如乳酸),产生疼痛。颞部肌肉由Ⅴ传导,颈后肌肉由c2~3传导。 ③颅外末梢神经:常见的有眶上神经(Ⅴ 1)、耳颞神经(Ⅴ 3 )、枕大神经、枕小神 经、耳大神经等(c2~3分支)。 ④其他组织: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骨膜、关节面、耳、鼻、口腔、牙等。面部、眼、鼻腔、副鼻窦、口腔等部位的痛觉,分别由Ⅴ 1~3 传导;软颚、扁桃体、咽、舌、耳咽等部位的痛感由Ⅸ传导;外耳道、部分耳廓由Ⅶ的中间神经和Ⅹ传导,并可扩散到前头部及后枕区。 (3)头面部疼痛的神经传导: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经过筛选剩下几个可能性较大的疾病,一时得不到支持某一诊断的直接证据,当确定某一个为可能性最大者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如发病频率、预后的危险性等,在这种情况下,前辈医生曾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维模式,专家们把这许多重要经验总结为临床诊断思维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机率原则 1.一元化疾病论: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这样做犯错误的机会就比较少,因为临床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的机率是很小的。又称单一的病理学原则。 如,一例病员有高血压、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皮肤皱折处有色素沉着。胸水病理检查结果是肺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个别肺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分泌,从血浆皮质醇和尿17-羟类固醇增高(促进糖元异生出现糖尿病)看,这样把肺癌,糖尿病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增生综合症三者联系到一起了,这样,考虑病人的诊断是比较合乎逻辑的。 再如,一位有经验的内科医不会将头痛、关节炎和咀嚼痛只视为年老和假牙不合适造成的后果而不予关注,而会考虑到会不会是某些严重的可治性疾病,如颅动脉炎,一种在老年人群中经常被忽视的疾病。 先用一个疾病解释,后用并发症解释,第三再考虑一个以上的疾病。在诊断思维中,要坚持且不能使自己的判断小于临床资

料,用一个病不能合理解释各种临床表现时,必须采取客观现实的态度,否则就会忽视继发的并发症其所具有的典型临床表现。 当前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并存是常见的;对于病程长,演变复杂的病,常需用多元病论解释;应将所患疾病分清主次、按先后顺序排列。如:患者男性,67岁,因中上腹部不适、头晕3天就诊。3年前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史。查Hb64g/L,大便隐血试验(+),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3mm浅溃疡,表覆薄苔周围粘膜充血、糜烂轻。予奥美拉唑与琥珀酸亚铁口服,腹部症状消失,头晕无减轻。4周后复查胃镜见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Hb69g/L网织RBC5.4%。继用上药4个月治疗,再行胃镜检查未发现出血性病变,大便隐血仍阳性,遂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回盲瓣附近有20×30mm菜花样肿物,活检病理证实为结肠癌。 分析延误诊断的原因,老年人“无痛性溃疡多、合并出血多,以出血为主表现者多”等特点,第一次胃镜检出,并继发性贫血的诊断是合理的。但应注意到该病人溃疡面小,且为非活动性,溃疡面也未见隆起的小血管,这样的溃疡在近期短时间内不会引起中度贫血。积极抗溃疡而愈合,但补铁后Hb无明显上升,提示为非溃疡性出血所致。在临床上常能遇到一些呕血和(或)便血病人,因胃镜检查不及时或胃镜检查时不清楚病人是否仍存在胃肠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了一些可以引起出血,但又无活动性出血病变,这种模棱两可的检查结果,容易误导病人的诊断和进一步检查。

临床思维思考题_共5页

②临床思维方法及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③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及医疗诊断内容包括哪些? 1. 如何理解医疗活动中人际沟通的构成要素? 2. 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有几种?其关系如何? 3. 临床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沟通技能?

要素: (一)临床实践首先要从临床中学习,就是要多参加临床实践。因为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理论来自于实践。临床实践包含的内容很多,首要的是多接触病人,参与病人诊治过程的一切工作。通过各种临床实践活动,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各种诊疗操作等工作,细致而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临床观察 (二)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其特点: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其意义有利于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对临床的具体问题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即使暂时诊断不清,也可对各种临床问题的属性范围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是任何仪器设备都不能代替的思维活动。临床医生通过实践获得的资料越翔实、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这一思维过程就越快捷、越切中要害、越接近实际,也就越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临床思维方法在过去教科书中很少提及,课堂上很少讨论,年轻医生常常经过多年实践后逐渐领悟其意义,“觉悟”恨晚。如果使年轻医生能更早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能够从接触临床开始的实践活动中就注重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无疑将事半功倍,受益终生。 诊断疾病的纲要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②临床思维方法及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临床思维方法 (一)推理推理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突出推理性思维应用。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二)缜密思维:缜密思维是临床思维的重要品质。它是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周到而细密地考虑问题各种可能性的一种思维品质,为了使思维结果在付诸实践的过程得以顺利施行,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向度地进行思考和论证。当医生获得临床资料中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时,经过较短时间的周密分析思考,产生一种较为可能的临床印象,根据这一印象再进一步去分析、评价和搜集新的临床资料,最终获取更多的有助于证实诊断的依据。(三)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垂直的、向纵深发展的、直线式的思维。纵向思维对现象采取最理智的态度从假设开始,依靠逻辑认真解决,直至获得问题的答案。横向思维面比较宽,善于举一反三,对问题本身不断地提出问题,重构问题,不断探究、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先采用横向思维方式找到诊断的线索、发现诊断的特征,然后再采用纵向思维方式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注意的问题

疾病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疾病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与试题 1.试述诊断疾病的步骤。 (1)搜集资料:包括详尽、完整、真实可靠的病史,全面系统而又重点深入的体格检查,以及含三大常规在内的各项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2)分析综合资料,形成印象: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总结病人的主要问题,将可能性较大的问题罗列出来,形成假设、印象,也就是初步诊断。 (3)验证或修正诊断:初步诊断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并进一步研究、分析病情,对初步诊断进行验证或修正,以明确诊断。一时难于确诊的病例,进行性试验治疗治疗也是一项公认可行的准则,但需十分慎重。2.选择各种化验和特殊检查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哪种项目最合适,正常范围如何。 (2)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何。 (3)各种疾病中检查结果的频率分布。 (4)确定诊断的概率是多少。 (5)检查对病人的利弊及安全性如何。 (6)成本效果(Cost effectiveness)分析。 3.试述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1)临床实践:即床旁接触病人,观察病情变化,实施诊疗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这是将疾病的一般规律运用于判断特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是对疾病资料整理、分析的过程,是对临床问题综合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 4.临床思维方法可概括为哪几个步骤? (1)从解剖的观点,有何结构异常。 (2)从生理的观点,有何功能改变。 (3)从病理生理的观点,提出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的可能性。 (4)考虑几个可能的致病原因。 (5)考虑病情的轻重,勿放过严重情况。 (6)提出1~2个特殊的假说。 (7)检验该假说的真伪,权衡支持与不支持的症状体征。 (8)寻找特殊的症状体征组合,进行鉴别诊断。 (9)缩小诊断范围,考虑诊断的最大可能性。 (10)提出进一步检查及处理措施。 5.试述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掌握第一手资料,尊重事实,全面分析,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2)“一元论”原则:即单一病理学原则,就是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原则。因为在临床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的几率是很少的。 (3)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诊断的原则:疾病谱随不同年代、不同地区而变化。当几种诊断可能性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要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的珍断,这种选择符合概率分布的基本原理,减少误诊的机会。 (4)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然后考虑功能性疾病的原则,以免延误了器质性疾病的治疗。 (5)首先考虑可治疾病的原则:以便早期及时地对疾病予以恰当的处理。 (6)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医师参照疾病的多种表现,把多种多样的诊断倾向,归纳到一个最小范围中去选择最大可能的诊断。这种简化程序的诊断思维方式,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予以及时处理。 (7)见病见人的原则:切忌见病不见人的弊端。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会有差异,年龄、性别、体质、心理状况、文化程度等都会对疾病产生影响,要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去思维和分析。

疾病诊断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疾病诊断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诊断是医生将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经过分析、评价、整理后,对病人所患疾病提出的一种符合临床思维逻辑的判断。如果这种逻辑判断符合疾病的客观存在,诊断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不符合客观存在,则诊断就是错误的。诊断疾病是医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之一。诊断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也是医生认识疾病、认识疾病客观规律的过程。只有正确的诊断,才可能有正确和恰当的治疗。能否正确及时地诊断疾病,反映了医生的水平、能力和素质。 诊断疾病的步骤: 诊断疾病的程序,应有四个步骤:①、搜集临床资料;②、分析、评价、整理资料;③、提出初步诊断;④、确立及修正诊断。 搜集临床资料: 病史症状示疾病的主体。症状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与演变情况,对于形成诊断起重要作用。详尽而完整的病史大约可解决近半数的诊断问题。但症状不适疾病,医生应该透过症状这个主观感觉异常现象,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认识和探索客观存在的疾病特点。病史采集要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病史要反映出疾病的动态变化及个体特征。 体格检查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应对病人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和阴性表现,都可以成为重点疾病的重要依据。体格检查结合病史资料大约可解决半数以上的诊断问题。在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核实和补充病史资料。因此,应边查边问,边查边想,使获得的资料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无疑会使临床诊断更准确、可靠。在选择检查时应考虑①、检查的意义;②、检查的时机;③、检查的敏感性;④、安全性;⑤、成本与效果分析等。 ㈡、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对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整理,是非常重要又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疾病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病人因受神经类型、性格特点、文化素养、知识层次、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所述病史常常是琐碎、凌乱、不确切、主次不分、顺序颠倒、甚至有些虚假、隐瞒或遗漏等现象。因此,医生必须对病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整理,使病史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的病史,才能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必须与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整理,切不可单靠某项检查结果诊断疾病。由于检查时机和技术因素等影响,一、两次阴性结果,往往不足以排除疾病的存在。因此,在分析评价结果时必须考虑①、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②、误差大小;③、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④、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否相符,如何解释等。 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分析、评价和整理以后,医生应对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疾病的演变情况、治疗结果等,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为提出初步诊断打下基础。 ㈢、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 在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以后,结合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将可能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排列出来,逐一进行鉴别,形成初步诊断。初步诊断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这是由于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只有发现了某些自己认为特异的征象。由于受到疾病发展的不充分,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和医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征象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常常受到限制,这是导致临床思维方法片面、主观的重要原因。因此,初步诊断只能为疾病进行必要地治疗提供依据,为确立和修正诊断奠下基础。 ㈣、确立及修正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