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研究综述(研究生论文完整版)
离合词的研究及作用

所谓离合词就是指某些词可以经常被拆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离合词是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过渡的中间状态,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值得注意的。
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离合词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历来争论不休。
原因就在于离合词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横跨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首先,离合词的数量比较多。
其次,离合词能离能合,用法特殊,横跨词汇和语法两个范畴。
从意义上看,它具有整体性和单一性,具有词的特点;从结构上看,它的两个语素之间结合得不太紧密,中间可以扩展,可插入其他成分,具有短语的特点。
第三,离合词使用频率比较高,尤其在口语中,分开使用的频率比在书面语中更高。
对于离合词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人们很早就关注到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近几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扩大了离合词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离合词的鉴定标准是什么;2)离合词的结构类型有哪些;3)离合词“离”时插入的扩展成分有哪些;等。
1离合词的研究离合词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涉及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
除了研究离合词的结构、语义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值得关注,这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什么因素决定了离合词的离合性?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离合,或者不能离合?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容易回答。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一个词能不能离,取决于:1)后一语素是否为轻声,如果后一语素为轻声,一般不能离,如果后一语素不为轻声,则可能成为离合词。
如:“抱歉”,后一语素“歉”为轻声,不能离;而“道歉”中,后一语素为重音,可以离,是离合词(但并不是所有后一语素为重音的均能成为离合词)。
2)看词内语素相互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也即词的凝固性。
凝固性强的词,不可离;反之,则可能成为离合词。
3)构词语素都是自由语素的,容易插入成分成为离合词。
如:“担心”中,“担”、“心”均为自由语素,分离自由,可分离为“担了一天心”、“担他的心”、“把心担到嗓子眼了”等。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离合词”,就是指兼有离散义和聚合义的词。
离合词分类复杂,类型多样,有些是既可以做离合词又可以做单纯词使用的混合类型,如:“撒哈拉沙漠”“绿色”“蝴蝶”等。
而有些离合词只能做离合词使用,如“看电视”“散步”等。
1离合词的界定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一般都不会出现两个或者更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结构完全相同的离合词连用的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没有这种现象,在目前已经出版的200余册对外汉语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离合词,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离合词,仅限于汉语拼音对应词、有词性标注和词性提示、有相关句法内容的离合词。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类型大致可以归为四种: 1)同形同义离合词(如:“阿富汗”“阿呆”); 2)异形同义离合词(如:“绿色”“月光”); 3)异形异义离合词(如:“鬼子”“椰子”); 4)同义同形离合词(如:“海啸”“奶油蛋糕”)。
2离合词的发展简况2.1从古代到近现代2.1.1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时期2.2从五十年代至今2.3从本世纪初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国力日益增强,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了使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离合词》这部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批实用性很强的新型离合词开始涌现出来,这些新型离合词,也为丰富和发展汉语语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离合词是《离合词》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5种新型离合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其中,“影响”、“频道”、“温度”三个词来自朱永生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其他4个词来自刘珣和石定栩的《现代汉语词典》,而且这几个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比较早出现的。
“温度”一词来自王彦威的《现代汉语双音词词典》,该词主要特点是前面必须跟上“度”这个量词。
由于离合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意义,决定了它有着广泛的使用空间,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为参考资料,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发展概况。
“离合词”现象成因分析

收稿日期:2019—01—11基金项目:“离合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研究”———山西省社科联2018年重点课题(SSKLZDKT2018104)作者简介:苏炜(1964—),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第1期(总第114期)2019年03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Shanxi radio &TV UniversityNo.1Mar.2019“离合词”现象成因分析□苏炜(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27)摘要:现代汉语研究对“离合词”的解释莫衷一是,认清“离合词”对有效开展对外汉语研究有现实意义。
“离合词”是对外汉语交流背景下出现的特殊语言归类现象。
通过汉语构词法逻辑与西方拉丁语系词语语法逻辑对比,可以看出汉语与拉丁语属于不同的思维逻辑体系。
在汉语语法规律及汉语应用规范框架内,外国人学习现代汉语应遵循汉语内部逻辑结构。
如果一个外籍母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按照其母语思维理解汉语,就会出现由简单类比导致的“离合词”现象。
“离合词”的出现:一是对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理解不透造成的;二是错误地将对外语言教学法当作汉语语法现象加以认识,并误以汉语语法单位命名导致的。
“离合词”现象说明认识汉语必须从理解汉语思维逻辑入手。
关键词:离合词;汉语;语法逻辑;分析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50(2019)01—0040—07所谓“离合词”,就是在两个含有动宾语法关系的语素之间,插进其它语法成分的语言现象。
有人将这一汉语应用现象命名为一个新词类,即“离合词”。
例如:在“帮忙”一词中间,可以加入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帮了许多忙”“帮了三次忙”“帮过忙”(“帮了忙”)。
再如:在“睡觉”一词中间,可以加入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睡好觉啦?”“睡了一会觉”“睡了觉”。
这里的“帮忙”“睡觉”被定义为“离合词”。
一、关于“离合词”概念的质疑目前对“离合词”的解释五花八门。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第一篇: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一离合词及其构成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
陆志韦首先提到了“离合词”这个概念,之后吕叔湘、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也都对此作出过讨论。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成与短语的构成方式基本一致。
有些组合形式,如“理发、散步、洗澡、睡觉”等,介于复合词和短语之间。
它不分开时是词,分开(扩展)时是短语,但不分开时较多,拆分要受到条件的限制,跟自由组合的短语也有所不同。
我们把这部分语法形式叫“离合词”。
我们认为,所有的离合词都要符合一个条件,即构成成分中必须有一个具有表述功能(即谓词性成分)。
(一)从构成离合词的语素来看,分为带有粘着语素和无粘着语素(构成成分都为自由语素)两类。
有粘着语素朱德熙先生(1982)指出组成成分里有粘着语素的都是复合词,不是句法结构。
如“吃亏、吵架、理发、散步、上当、睡觉、跳舞、洗澡”等,后一个成分都是粘着语素;而像“鞠躬”两个语素都是粘着语素的比较少。
2 无粘着语素朱德熙先生(1982)认为:组合成分都是自由语素整个结构可能是句法结构,也可能是复合词。
而现代汉语中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除了明显的词组之外,有的则是介乎词与词组之间。
因此学者们对词与词组区分的看法不一致,所以对离合词范围和数量的确定也不一致。
离合词和一般词组的区别在于:一般词组可以无限扩展,而离合词只能有限扩展;一般词组的意义是它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综合,而离合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从组成成分的意义看出来。
如:“操心、关心、忘掉、拼命、谈心”等。
(二)从构成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主谓式前一部分为名词性成分,后一部分为动词、形容词成分。
如:“嘴硬、眼红、手软”等,这类词合时为一个形容词,拆开使用时为主谓结构的短语。
(中间能加入程度副词“真”、“很”,否定副词“不”等),如:(11)他还真嘴硬(合)———他嘴还真硬(分)(12)别看别人有什么就眼红(合)——别看别人有什么眼就红(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离合词语义的一致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学在国际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离合词作为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的掌握对于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研究展开讨论。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离合词是汉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是由两个意义上独立的词构成的合成词。
其中,第一个词表示主要情况,第二个词表示次要状态,两个词在语义上互相独立,但在语法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离合词的构成方法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动离合和形离合。
其中动离合则是由动词和离合词构成,形离合则是由形容词和离合词构成。
比如,“分手”、“待会儿”、“难过”等等都是离合词。
二、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分析离合词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其正确使用对于外国学生汉语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义理解的难度。
由于离合词的构成形式比较特殊,其语义比较抽象,因此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2、语法运用的难度。
离合词的语法运用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和技巧。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3、听力和口语的难度。
受制于外国学生自身语言背景和语音习惯等因素,对离合词的听力和口语运用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难点,外语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离合词。
三、离合词教学的方法针对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外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离合词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真实运用。
2、理论结合实践。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逐渐熟练掌握离合词的用法。
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练习,例如语音训练、语义理解、语法运用和听写练习等等,以加强学生对离合词的掌握程度。
3、配合教具使用。
针对离合词教学的特点,可配合多种教学用品,在讲解离合词的基本知识时,加以使用,使学生更易理解离合词的组成、用法等知识。
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

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构词方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词汇形式在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离合词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和词汇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展开研究,重点分析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以及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并探讨离合词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与特点。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及构词规律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指的是由两个单字合成的一个词,其中一个词作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则起到修饰或补充作用。
在离合词中,两个单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构成一个词语整体,而且词义通常与两个单字的意义有所关联。
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名词:如“红楼、书房、茶杯”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常常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或实体,如“红楼”指的是一座建筑物,“书房”指的是一个房间,“茶杯”指的是一种容器。
2.动词+名词:如“走廊、跑道、坐椅”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和场所的关系,如“走廊”指的是行走的通道,“跑道”指的是用于跑步的场所,“坐椅”指的是供人坐的椅子。
3.形容词+名词:如“美丽、聪明、高大”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一种属性或特征,如“美丽”指的是外表优美漂亮,“聪明”指的是智力高明,“高大”指的是体型高大。
4.副词+动词:如“慢走、快跑、低头”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如“慢走”表示行走的方式,“快跑”表示跑步的方式,“低头”表示头部的状态。
以上是离合词的一般构词规律,根据词义的不同,离合词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动词加动词、动词加副词等形式。
总的来说,离合词的构词规律比较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语境和需求进行组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达方式。
二、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及特点离合槽是离合词中一个特殊的语法槽,指的是离合词中的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离合槽在离合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离合词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离合槽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表达补充关系:离合槽通常表示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补充关系,起到对主要成分进行补充或修饰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摘要:离合词的教学研究早就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随着对外汉语的发展,离合词的研究也愈加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
本文针对常见的离合词的偏误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离合词进行训练,要把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使留学生真正地掌握离合词。
关键词:离合词;词;短语;对外汉语教学一、关于离合词成因以及定性研究1.离合词的成因。
曹保平、冯桂华说:“离合词的形式,归根到底是与古代汉语单音节特点密不可分的,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语长时间连用,慢慢定型,成为今天的双音节合成词,今天人们又会利用各种合成词各成分内部联系还不太紧密的特点,拆开来使用,表达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
”这主要是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来分析离合词的成因的。
李宗江把离合词的产生称为“去词汇化”,他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韵律作用和句法作用竞争的结果”,韵律作用导致了汉语双音节短语词化。
但是,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单音节这一因素,又导致了双音节动词去词汇化的发生。
这两种观点是从历史的层面解释离合词成因的,其实,离合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各类词在汉语中产生的时间不同,原因也是不同的。
2.离合词的定性问题。
离合词到底是词,是短语,还是词和短语的中间状态,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主要是与汉语的词与短语的特点相关联的。
对于离合词的界定问题,各语言学者有不同的界定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词说”,林汉达在《动词连写问题》中将这一组命名为“结合动词”,认为“凡是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张宝林和赵淑华则把离合词看作是有一定特殊性的词。
第二种说法是“短语说”。
王力在提到词和仂语的界限时,认为“打仗”“睡觉”之类应属于仂语,不能作为词来看待,判断方法是“插入法”。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指出“睡觉”“打仗”之类最好还是归入短语,张静早在其所著的《汉语语法问题》中指出“任何一个合成成分都不能扩张”这些词应算作短语。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汉语介词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拟从评析《马氏文通》以来的有关汉语介词的研究入手,从历时的角度,对汉语的介词研究概况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并提出目前介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指出新的理论视角下的介词研究情况。
关键词:汉语介词研究功能综述引言介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其主要的句法功能就是附着于其他词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主要用作状语, 用来介绍跟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有关的范围、时间、方式、目的、原因、角色等。
从现有的材料看,汉语的介词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了。
但是,真正把介词作为语法学体系中的一个类来进行研究,才不过一百年的时间。
在汉语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介词数量不断增长,有关介词的归属、介词的范围、介词的功能和性质等直到现在仍存在争议,仅以介词的范围研究为例,我们看到的代表性研究有如下一些:《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收介词(包括兼类的) 60个;《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收介词93个;陈昌来的《介词和介引功能》确定介词为159个。
各家由于确定介词的标准和目的不同,因而收词数量不一,但无疑介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封闭性的词类。
自《马氏文通》出版至今的一个世纪里,语法学界的前辈和专家们对介词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有的已成为共识,但有些仍存在争议。
本文拟从评析《马氏文通》入手,以汉语介词研究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的划分出介词研究的几个阶段,指出各阶段的代表观点。
意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状况,指出各阶段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以期对汉语介词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汉语介词研究概况1.1 “介词”与介词体系的构建时期(1898 — 1935)汉语介词研究的开始是以《马氏文通》(1898)的出版为标志的。
①《文通》中把“介词”称为“介字”,并写道:“凡虚字以连实字相关之义, 日‘介字’ , 介字云者, 犹为实字之介绍耳。
夫名代诸字, 先乎动字者为主次, 后乎动字者为宾次。
然而实字相关之义, 有出乎主宾两次之外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合词研究综述摘要:在汉语中,有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特殊语言现象,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称之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这一类词的数量日渐增多,越来越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
“离合词”这一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自上个世纪中期受到学界关注以来,一直存有争议,难以定论。
九十年代以后,离合词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且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
本文就是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所作的综述。
离合词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并且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离合词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及对有关教学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对离合词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下梳理。
关键词:离合词;界定;综述;偏误研究;对外汉语离合词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早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就被关注了。
陆志韦首先提出“离合词”的概念,其先后有不少学者对离合词进行了多维的探讨。
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0 年代初~80 年代;第二阶段80 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离合词的性质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外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离合词的偏误现象不断出现,所以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至此语言学界对离合词开始了多角度探讨。
一、离合词的研究现状(一)离合词的性质与界定1.离合词的性质离合词是词,是词组(短语)还是词和词组的中间状态,一直以来都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词说此种说法认为离合词是词或接近词。
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1953)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成为结合动词。
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
”如“唱歌”,“歌”只是补足唱的意义等,这里的结合动词即为离合词。
与此观点相近的有刘泽先(用连写来规定词儿.1953),文炼(词的范围、形态和功能.1954)、彭楚南(两种词和三个连写标准.1954)、范晓(怎样区别词同短语.1982)、李清华论(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1983)、赵金铭(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1984)等。
(2)短语说此种说法认为离合词不是词,应该是词组(短语)或者倾向于词组(短语)如王力认为:“凡是两个字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就是仂语,否则只是一个单词。
如‘老人’是仂语,因为它是‘老的人’的意思;‘老虎’是单词,因为它不是‘老的虎’的意思。
‘说话’和‘走路’都是仂语,因为可以有‘说大话’和‘走小路’等说法;甚至‘打仗’、‘睡觉’、‘害病’之类也可以认为仂语,因为可以有‘打了一仗’、‘睡了一觉’、‘害了一场大病’等说法。
‘挖苦’却只是单词,因为咱们只能说‘挖苦他’,不能说不能说‘挖他的苦’。
”他以AB 能否分离作为区分标准,将“打仗、睡觉、害病”之类的词划分为“仂语”(这里的仂语即短语)。
与此观点接近的有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史有为(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1983)、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1996)等。
(3)合则词离则短语说离合词是指合为词,离则为短语的语素组合,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1957)认为一些“能扩展的结构”,“当它们不扩展的时候,整个词连写,同样收入词典。
已经扩展了,其实不能不分写……变成两个词了……这样的动宾格的词是离合词。
”也就是说,“吃饭”连写作为单独的一个词成立,但当扩展成“吃你的饭”是短语,这一类词,这一类含有动宾语素的词称为离合词。
与此观点接近的有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等。
(4)中间状态说范晓在《怎样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一文中认为离合词属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组合,这种中间状态的组合是一种特殊的词“类短语词”,意思是说,离合词无论“合”还是“离”,都不只属于词或者短语任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中的词语组合与此观点。
如“我洗澡了”中,“洗澡”是一个词,作谓语,而不是“洗”作谓语;分离扩展时是两个词构成的词组,如“我洗了个热水澡”,“洗”是谓语,“澡”是宾语,是两个语法成分。
朱德熙从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的角度来分析离合词的性质。
他认为如“吃亏”一类的词是述宾式复合词而不是述宾结构,“可是述宾式复合动词跟其它类型的复合词不一样,往往可以扩展……扩展以前是复合词,扩展以后就成了组合式述宾结构”。
持相似观点的有张明理(论短语动词.1982)、史有为(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1983)、吕文华(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1999)、梁驰华(离合词的价值及处理方式—兼评词类研究的方法.2000)、周上之(离合词是不是词.2001)等。
2、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界定离合词的界定与离合词的性质紧密相关,正因为对离合词的性质存在不一致的说法,使得离合词的界定标准也不一。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提出离合词这种组合是“只有单一的意义,难以把这个意义分割开来交给这个组合的成分”。
赵淑华,张宝林(离合词的确定及对性质的再认识.1996)提出了四种较为具体的标准:(1)用组合成分中是否含有粘着语素来鉴定离合词;(2)搭配严格受限,即一个动词成分只能与一个名词性成分组合或一个名词性成分只能与一个动词性成分组合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3)非动宾式而用动宾式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4)可以扩展又兼属名词或形容词的是离合词。
就离合词的界定提出过标准的还有赵金铭、齐沪扬等离合词是指结构比较松散、可以拆开使用的词。
构成词的语素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拆开使用、插入别的语言成分时便是短语。
这类词主要是具有可分离性的动宾式合成词。
形式上,离合词是以双音节语素构成的、以动宾结构为主体的、可离亦可合的一类词;意义上,离合词是非字面意义简单加合的、与社会、文化、风俗、制度紧密联系的、口语色彩极浓的一类词。
现代汉语离合词分为典型离合词和非典型离合词,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离合词。
典型离合词是指形式与意义兼备的一类词。
如“吹牛”“洗脑”等等它们不仅在形式上由双音节语素构成、以动宾结构为基础、可分离为“吹了一个牛”“这个牛,你可别吹大了”“洗了脑”等形式;在意义上,是以语素意义为基础引申而来的意义,与社会、文化、风俗、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口语方言色彩浓厚。
如“吹牛”指说大话。
典型离合词是离合词的主体,它介于词组词化为词的中间阶段非典型离合词指形式或意义兼备其一的词,它包括两类:一类是形式上符合其典型离合词的标准,但意义接近于字面义,词义相对透明。
这类词更接近于词组。
如:洗澡,帮忙,鞠躬,离婚等。
一类是意义上符合其典型离合词的标准,但形式上几乎不“离”更已经接近于复合词。
如:洗钱。
以下图为例阴影部分代表典型离合词,第二个整圈代表广义离合词,在第二个整圈体中,阴影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就是非典型离合词部分,左非阴影代表接近于词组的离合词,如:洗澡,照相等;右非阴影代表接近于复合词的离合词,如:洗钱。
典型离合词离合词与非典型离合词一起构成广义离合词(二)离合词的类型1.按离合词内语素能否独立成词分类段业辉(1994)根据离合词内语素能否独立成词把动宾型离合词划分出儿个小类。
赵淑华、张宝林(1996)用组合成分中是否含有粘着语素来鉴定离合词。
此外,王素梅(1996)对动宾型离合词的分类也是从离合词的这一特点入手的。
其它一些研究成果对这一因素也都十分重视。
朱德熙(1982)按其成词、构词的能力将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两类。
离合词按其前后语素类型的结构顺序,一般可以分为四类(1)自由语素+自由语素,如“帮忙、丢脸”;(2)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如“打仗、见面、造孽”;(3)不自由语素+自由语素,如“碍事、着急”;(4)不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如“鞠躬、怀疑、结婚、检讨、负责、释义、宣誓、贷款”。
2.按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分类关于离合词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般语法学家认为只有动宾型,段业辉(1994)把离合词分为动宾型、联合型、偏正型。
王素梅(1999)认为有四种结构类型:动宾型、动补型、主谓型、联合型。
谢耀基(2001)也认同王素梅的观点。
刘顺(1999)认为有三种类型: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
齐沪扬(2000)认为“所谓的离合词,是述宾关系而非述补关系,是动词性的而非其他功能的,是双音节的而非多音节的”。
现代汉语离合词是以动宾结构为主体的。
据统计,由于动宾结构强大的影响,非动宾结构也有被动宾结构类化的趋势。
动宾结构为现代汉语离合词的主体形式。
离合词的分类主要是按照结构关系分类。
按其扩展前的语素结构关系分,主要有动宾、动补、主谓、联合、偏正五种。
其中动宾式、主谓式在扩展前结构关系不变。
动补式、联合式的一部分可以按原结构关系扩展,如“摆平、出来”扩展为“摆不平、出的来”,“模样、慈悲”扩展为“有模有样、大慈大悲”;一部分则用如动宾式,如联合式复合词“游泳、出嫁”扩展为“游过泳、出了嫁”。
非动宾式复合词在类推为动宾结构的过程中,其类推程度不一,如“游泳、洗澡、鞠躬、睡觉”等的程度高,而“落后、提醒、出嫁、彻底”等的程度低,故前者成为公认的动宾式离合词,后者则还在过渡中。
因此,按离合词的结构扩展方式即其扩展后的结构类型分,则有动宾、动补、主谓、联合。
其中又以动宾、动补为主。
主谓式离合词和联合式离合词为数较少,仅有“手巧、面善、心虚、胆怯”和“拘束、慈悲、血汗、贫困、模样”等几个,而动宾式离合词的数量最多。
其他非动宾结构的也都可能扩展为动宾结构,从而类推为动宾式离合词。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一个特殊的语法点,要让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离合词的用法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常能够凭借自己的语感灵活自由地运用离合词,但是留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汉语语感,离合词的“离”“合”正是他们学习的难点。
(一)离合词的教学及偏误分析研究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1999)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应增加离合词教学内容。
她指出:“外国学生辨别不了哪些是离合词,哪些词只是述宾式双音节词,因此经常出现错误。
离合词应作为难点纳入教学。
”杨庆蕙也说:“这些特殊组合的离合差异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也是老师难以在课堂上逐一进行分析说明的。
”于是从实际出发,为留学生和广大汉语教师编写了第一本离合词词典—《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这部《词典》相当于给学生配备了一位无声的老师—工具仔,对离合词的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离合词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有:赵淑华、张宝林(1996)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分析出355 个离合词,进行了准确定量的分析,同时归纳出了离合词的五条标准,认定离合词的性质是“一种可以临时改变其形态的、有一定特殊性的词”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兼论中高级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1997)从语法和语用的角度探索,通过对中高级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进一步说明了离合词的扩展方式、语法特点、语用三方面,把现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其中对离合词与其他词语的组合能力的分析以及对离合词的语用分析是对离合词的一点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