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由真菌引起,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严峻,给小麦种植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展开讨论。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小麦赤霉病主要由赤霉菌引起,这种真菌对小麦的危害性较大。

赤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小麦叶片表面形成大片的红色霉病斑,受害的小麦叶片会逐渐枯黄并凋谢,甚至整株小麦植株死亡。

赤霉病还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导致粮食作物的供应不足,影响农产品经济的稳定发展。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小麦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高温多湿的气候有利于赤霉菌的繁殖生长,夏季多雨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爆发。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过高和缺乏适当的养分也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程度。

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也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呈现出多发性和危害性强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小麦种植业生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对策针对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形势,我们需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以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在防控对策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施。

1. 加强病害监测和病害预警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工作,了解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状况。

通过建立小麦赤霉病的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病情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减少损失。

2. 合理施肥和改善土壤环境对于小麦生长中的土壤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结构等措施,调整土壤中的养分水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和优良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用优质的小麦种子,并严格实施良种繁育、检疫和种子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小麦种子传播,并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引起农作物病害,从而严重威胁小麦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法。

1. 种选抗病优质品种选用抗小麦赤霉病的优良种才是预防该病害的最好方法之一。

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能够降低发生病害的风险,同时可以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

因此,选择具有优异抗病性和优质特征的小麦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节制施肥及植株管理肥料施用过多会使小麦的生长速度变快,增加小麦感染赤霉病的几率。

因此,应该采取适量施肥措施,避免肥料过盈,减少小麦感染病害的可能。

此外,做好小麦植株管理工作,保持适宜的湿度、温度等环境,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3. 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小麦赤霉病。

选择适宜有效的杀菌剂对赤霉病菌进行控制,能够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使用化学农药时,应该坚持农药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等原则,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进行使用。

4.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

采用产生酶类和亲和性物质的生物制剂和细菌对赤霉病菌进行生物对抗,从而降低小麦感染病害的风险。

这种方法相对于化学农药可以起到更好的环保作用,并且不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

5. 加强病害监测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对及时发现病害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收集病害资料,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现病害的发展趋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威胁。

同时,加强农民和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他们对小麦赤霉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种选抗病优质品种、适当减少施水肥、使用化学农药、推广生物控制等。

除此之外,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更好的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

本文系统阐述小麦赤霉病的规律以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以发病年份为周期间歇性发生,在气象、生物学、农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预测、预警和防治措施应根据不同发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耐病品种选育和农业管理措施等。

一、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但由于病害的严重危害,导致小麦产量不断下降。

其中,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维护小麦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发病周期间歇性发生。

在气象、生物学、农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际变异较大。

赤霉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小麦品种、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有关。

下面从气象、生物学等角度分别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1. 气象因素2. 生物学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小麦品种、病原菌种类、数量和农业生态环境有关。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直接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抗病品种不易感染,可有效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但是,由于品种的基因组成不同,抗性也有所区别。

不同的病原菌株对不同的小麦品种有不同的致病性,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不同程度发生。

此外,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如土壤酸化、化肥过量等都会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造成影响。

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品种选育和农业管理措施等。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引入天敌、细菌等有益生物,抑制病原菌的增殖、发育和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目的。

生物防治的方法包括种植结缕草、草甘膦合作草等,提高土壤生态环境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在小麦种植区域周围种植防护林,形成微生物间的协同生态系统,增强小麦抗病性。

40% 丙硫菌唑·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示范试验

40% 丙硫菌唑·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示范试验

河南农业2022年第19 期(三)施药时间和方法1.施药时间。

药剂处理区于2021年4月14日下午 1:20 — 3:10,在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用药,4月27日下午2:20 — 4:10进行第2次用药。

2.施药方法。

一是各个小区每667 m 2按上述药剂用量,使用电动喷雾器(喷液量20 kg)进行均匀喷雾。

二是空白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田间管理同试验区。

四、调查和记录(一)气象及土壤资料1.土壤资料。

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土,pH 为6.4,有机质含量1.29%,前茬作物花生。

2.气象资料。

记录施药前7 d 至施药后30 d 的气温、做好标记,取回后分别单独晾干、称取质量,然后脱粒,据此测算出每个处理小区的小麦产量。

处理1:每平方米产量885 g,折合每公顷产量8850 kg;处理2:每平方米产量896 g,折合每公顷产量8960 kg;处理3:每平方米产量846 g,折合每公顷产量8640 kg;处理4:每平方米产量628 g,折合每公顷产量6280 kg(见下页表4)。

五、结论与评价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可以看到,每公顷施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50 mL,对赤霉病的防效为91.9%;每公顷施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600 mL,对赤霉病的防效为94.5%;每公顷施用40%咪鲜胺·戊唑醇悬浮剂450 mL,对赤霉病的防效达到62.0%。

上述药剂对小麦条锈病都有很好的兼治作用,且对作物安全,成熟时落黄好,并有提质增产的效果,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2340.130.130.07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 40%咪鲜胺·戊唑醇悬浮剂 空白对照(不施药)600450-600450-ZHIWU BAOHU植物保护河南农业2022年第19期ⅡⅢ平均I ⅡⅢ平均I ⅡⅢ平均I ⅡⅢ平均2.22.02.12.32.12.12.172.11.91.81.931.61.71.51.643.944.244.0743.644.144.243.9744.344.544.644.4741.241.441.841.4735.535.135.335.535.835.635.6334.834.434.334.530.530.229.830.1745.245.645.445.745.445.345.4744.744.244.144.3340.340.139.940.189829 019.59 004.590189 139.59 088.590828 785.58 626.586018671645663936 337.56 395.540.942.737.68850896086406280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50 mL·h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600 mL·hm -240%咪鲜胺·戊唑醇悬浮剂 450 mL·hm -2清水处理1234(责任编辑 刘素芳)。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全面歉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高温、多雨和湿度大的气候条件下发生。

在中国,小麦赤霉病多发生在南方地区,但北方地区也有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4月到5月和8月到9月之间。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是赤霉菌,这种真菌主要生长在小麦根颈部位,也可能生长在小麦种子表面和茎叶上。

赤霉菌通过小麦秸秆、土壤、种子、风、水等途径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表现为小麦根颈部位变黑,基部变软,导致小麦株直立不起来。

小麦茎叶最初出现病斑,随着病情加重,病斑扩大,变成从叶尖到叶柄的长条,叶片干枯变黑,叶柄壮实,有时会出现霉斑。

小麦种子被病毒污染后,容易发生变性、变色、萎缩或者腐烂,影响品质和数量。

为了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运用控制、防治、治疗、清理等方法进行防控。

1. 预防:选用适应性好的品种种植,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营养,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合理的田间管理,保证周围的灰尘少,减少赤霉菌的存根。

2. 除草:及时清理小麦周围的杂草等植物,防止细菌在杂草中繁殖,侵染小麦。

3. 旋耕: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旋耕,把秸秆和根系处理干净,减少残留农田中的细菌,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繁殖。

4. 药物防治:在发病前期,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抑制赤霉菌的繁殖。

选择合适的药物,遵循药剂使用的方法,对药剂种类和用量要做好充分的了解。

同时要加强药剂防治的效果对比,及时评价药效。

5. 综合治疗:在小麦发病后,可采用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包括化学药剂治疗、微生物治疗、物理治疗、草本治疗和有机肥料等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治疗方法的副作用和适用范围。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保持小麦质量、保障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在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生产。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是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麦赤霉病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点所在。

基于此,需要全面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信息,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出现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结合小麦实际情况,对赤霉病发病原因及其规律进行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

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保证小麦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小麦赤霉病概述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的小麦生长常见疾病。

该病直接导致麦穗腐烂,同时造成麦苗枯死,发生基腐病。

发病后,小麦产量将减产15%左右,尤其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80%以上[1]。

由于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癌。

一旦发生赤霉病,小麦必然减产,也会产生毒素,吃到一定数量,会影响人的身体。

小麦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未及时防治的地块,可发生90%以上赤霉病。

所以做好前期的防控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不仅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都很大,当小麦中的病麦率达到4%以上时,就不能吃了,需要另外处理。

2.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及规律小麦赤霉病,属于侵染真菌的一种病害。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前期小麦有无感病直接相关。

加之连日降雨,田间湿度较大,加之植株通风性较差,致使田间气候环境较为有利,从而出现了繁殖赤霉病孢子的现象。

同时也与温度有关,赤霉病只要气温高于12℃,病原菌就开始繁衍发生,长期的高温环境对赤霉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胀 细胞 。
括适当轮作 、 施肥 和杂草控制 ) 培育抗病 品种 以及抑 杀病 原 、 菌等措施 。仅靠 田间管理 的方法难 以有效控 制小麦 赤霉病 ,
育种需要较长 的时间周期 , 目前 尚无 突破性进展 ; 采用化学农 药进行 防治是最常用 的措施 , 赤霉病 的发生 和流行受气 候 但

(. 1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江苏南京 2 04 ; . 1 06 2 江苏省农业科学 院农业生 物技术研究所 , 江苏南京 2 0 1 ) 10 4
摘要 : 小麦赤 霉病 是一种世界流行性病害 , 该病可导致减 产 , 同时在小 麦 中残 留真菌 毒素 , 麦生 产存在 巨大 对小
X 2 2— 3对 所有 指示 菌如 水 稻纹 枯 病 、 稻瘟
病 、 稻恶苗病 、 水 小麦赤霉病 、 油菜菌核病 以及 水稻 白叶枯病
等多种病原菌均具有强烈的拮抗作用 。郑秀丽等从 土壤 中分
离到 1株 新 的 几 丁 质 酶 产 生 菌 和 生 防 菌 浅 黄 金 杆 菌 ( uebc r mfaec s , A roat i l vs n ) 经平 板抑 菌测定 发 现 , eu e 该菌 株 对
时减少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 的首次报道 。
12 真 茵 对 小麦 赤 霉 病 的 防 治 .
诱导抗性是指利用物理 的、 化学的以及生物 的方法 , 预先 处理植物 , 诱导植物启动 自身的防御系统 , 对后续病原菌增强 抵抗力 。一些 细菌 能诱 导宿 主植 物产 生诱 导 系统抗 性 (n i— d c yt t eia c ,S , u ess ma crs t eIR) 主要 表现在诱导 宿主细胞 壁 e i sn 增厚形成乳突、 细胞壁 中木质素含量增加、 细胞壁机械强度增 强等 , 以及病程相关蛋 白的积累 、 植保素 以及其他次生代谢物 质的合成、 水解酶 和氧化酶 的产生等 。Jcu oh m等发现 , 产酶溶杆菌菌株( yoat ny oee) 3通过分 解酶 和诱 L sbc re m gns c e z 导抗性成为拮抗剂 , 而对 热稳定 的诱 导子产生 的诱 导抗性 在 c 3的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j 。 2 3 生态位点和 营养物质的竞争 . 生物生存 需要一定 的空 间和营养物质 , 微生物 在植物体
一 9 5一
菌作用的蛋 白分子量 约为 4 u 其 拮抗 活性具 有遗传 稳定 0k , 性, 且在 6 O℃时仍 有较 高的稳定性 , 酸具有稳定性 , 对 在碱性
溶 液 中 不 具 有 稳定 性 。
真菌细胞壁主要成 分是几 丁质 和葡 聚糖 , 细菌产 生 的真 菌细胞壁降解 酶能够 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陈红等从 16株 6 几丁质酶产生菌中分离得到 1 株高产几丁质酶的圆孢芽孢 杆 菌 ( . goi o ̄)菌 株 x B lbp r s 2—2 , 几 丁 质 酶 活 性 达 3其
8 % 一 o , 至 绝 产 。 15 - 17 0 9% 甚 97 99年 , 江 中下 游 地 区大 流 长
1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菌株 的筛选 与防治效果
学者们试 图从各种生态环境 中寻找拮抗菌 , 在寄 主植物 、
非寄主植物 和土壤 中均获得 了拮抗菌株 , 包括细菌和真菌 , 其 中有关 细菌 的报道较多 。
7 %。和对 照相 比 , 1 麦穗的脱氧 雪腐镰刀 菌烯醇含 量减 少 了 3 % ~10 , 中 5个菌株处理的小麦毒素含量达 到检测不 2 0% 其
管章玲等 : 小麦 赤霉 病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到 的水平 。在体外试验和温室试验 中 , 最好 的 2株菌为短
芽孢杆 菌 ( r iaiu p ) 链 霉菌 ( tpo ye s. 。H B e bc ss. 、 v U S et c p ) e r m s 等从加拿大安大略省农 田土壤 和庄稼残茬 中分离到 2 6株抑 5 制禾谷镰刀菌生长 大于 2 % 的菌株 , 室试验结 果 显示 , 0 温 其 中 W1—1 3和 C — 4— 1 8一b等 2株对禾谷镰 刀菌的抑制和减
威胁 。由于抗 药性的逐渐形成和残 留污染等 弊端 , 运用化学农 药防治的途径存在很大局 限 , 微生物 防治赤霉病 的方 法 已引起 了广大研究学者 的重视 。本文综述 了小麦赤霉病微生物 防治菌株 的种类 、 分离鉴定 、 防治效果及可 能的防病机
制, 并讨论 了小麦赤霉病 的微生物防治存在 的问题 。 关键词 : 赤霉 病 ; 生物 防治 ; 生防菌 ;生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 : 4 5 1 14 5 ¥ 3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10 (0 2 O 0 9 0 10 3 2 2 1 )2— 0 4— 3
小麦赤霉病 的生物 防治研究 。E—ma :u nh nl g @13 cm。 i ga za gn8 6 .o l i
通信作者 : 李建宏 , 博士 , 教授 , 主要从 事环境微 生物研究 。E— a : m i l
lin og nn . d .a  ̄a hn @ ju eu c 。
少产生 6 % 一 0 %脱 氧雪腐 镰 刀菌烯 醇 ( O ) 素 ; 株 0 10 DN毒 9 细菌在温室试 验 中能显 著 降低赤 霉病 的严重 度 , 4 % 一 达 9
如下 。
种流行性病 害 , 世界各 产麦 区均有 发生 , 其是潮湿 、 尤 半潮湿 地区危害更为严重… 。在 2 0世 纪 9 0年代 , 种疾病 导致 了 这 北美洲农业市场损失 3 0亿美元 。在我 国, 长江 中下游冬 麦
区及北方 春麦 区发 生最 重 , 般减 产 1% ~ 0 , 一 0 2 % 严重 时 达
长蠕孢霉 、 黄瓜枯萎 病菌、 辣椒 炭疽病菌 、 麦赤霉病菌 等多 小
种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22 诱 导抗 性 .
中 的 脱 氧 雪 腐 镰 刀 菌 烯 醇 水 平 ( 4 一7 % ; ≤ 7% 8 P 0 0 ) 2 。这是假单胞菌在 田间试验防治小麦赤霉病的 同 .5 D
1 1 细 菌 .
行的有 4年 , 中度 流行 的有 l 。大 流行年 病穗 率 5 % 一 2年 0
10 , 量 损 失 1% 一4 % , 0% 产 0 0 中度 流 行 年 病 穗 率 3 % 一 0
5%, 0 产量损失 5 ~1% 。黑龙 江省 春麦区 15 - 18 % 5 99 9 8年 间大流行 6次 , 小麦平均减产 2 %以上 , 中 18 损失小 0 其 9 2年
目前 , 筛选出对小麦赤霉菌 有防治作 用的细菌 多数是 假 单胞菌 ( s d m n p . 、 P e o ou sp ) 放线菌 和杆菌 , u s 尤其是 芽孢杆 菌 ( aiu p . 。杨慧勇等从受禾谷 镰刀菌 侵染 的小麦麦 穗 B c l sp ) ls
麦 5亿 k 。18 g 95年 河 南 省 赤 霉 病 大 流 行 , 病 面 积 3 3 发 7 万 h 损失小麦 8 8 m, .5亿 k ; 西关 中地 区发 病 面积 4 . g陕 27 万 h 2损失小麦 2 1 m, .9亿 k J g 。该病除 了会引起产 量显著 下 降外 , 还会 对 人体 和 动 物 产生 有 害 的单 端 孢 霉烯 (r ht- tcoh i eee) cns 和玉米赤霉烯酮 (erl oe 等真菌毒素 , zaea n ) n 对人 、 畜健 康产生不 良影 响 。 因此 , 霉病 对 小麦 生 产存 在 巨大 威 赤
小麦赤 霉病 (uai edbi tF ) 主要 是 由禾谷 fsr m ha lh ,HB , u g 镰刀菌 ( uaim ga nau F ) F sr rmi rm,S 引起 的 , 麦类 作 物上一 u e 是
于小麦赤霉病 的防治 , 国内外一 些研究学 者在拮 抗菌 的研 究 和应用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 , 取得 了积极 的成果 , 并 本文对生物 防治 菌株 的筛选 、 防治效果 、 防治机制 以及存 在 的问题综 述
2株枯草芽孢菌 ( .sbl ) 行室 内离体 叶 、 B uti 进 is 穗和 田间小 区
试验 , 结果对小麦赤霉病相对防效达 6 . % 、8 9 , 8 4 6 . % 接近多 菌灵 的效果 ( 04 [ 。P l z i 7 . %)9 a zi 等从 阿根廷小麦花 粉分离 3 a n
收稿 日期 :0 1— 3— 9 2 1 0 0 基金 项 目: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7 9 3”项 目 (编 号 :
生 物防治的关键是 在 田间 条件下发挥 防治作用 , 因此 田 间试验 是筛选拮抗菌必不可少 的步骤 。余桂容等对从小麦 叶
片和穗 部分离、 筛选出来 的对禾谷镰 刀菌有很 强拮抗 作用 的
17的内生拮抗菌进行研究 , 0 结果 表明 , 4种菌株对 小麦赤 霉 病 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 , 其中链霉菌 L 6菌株对 番茄灰 霉病 菌 、 1 油菜菌核病菌 、 炭疽病菌等都有拮 抗作用 ” 。C a hn等从 耕作
土壤 中分 离 筛 选 到 1株 对 禾谷 镰 刀 菌有 拮 抗 作 用 的细 菌 D / , 能抑制 多种普 通植 物病 原 真菌 的菌 丝 生长 , 括 8 12 它 包 种镰刀 菌、 3种 子 囊 菌 和 1个 担 子 菌 。经 过表 型观 测 和 1Sr N 6 R A基 因序 列分析 , 定为枯 草芽 孢杆菌 , 发酵液 能 鉴 其 够抑制 大分 生孢 子的萌发 , 同时能够诱 导大分 生孢子形 成肿
- ・—

9 - 4・ — —
江苏农业科辛海峰 , 李建宏 , 等.小麦赤霉病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 展[ ] J .江苏农业科 学,0 2 4 ( )9 9 . 2 1 ,0 2 :4— 6
小麦赤霉病 的微生物 防治研究进展

管章玲 海峰 ,辛 ,李建 宏 ,马 鸿翔 ,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