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中线段和角的计算与证明高分技巧专项练习

圆中线段和角的计算与证明高分技巧专项练习
圆中线段和角的计算与证明高分技巧专项练习

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六圆的有关证明与计算试题新人教版

专题六圆的有关证明与计算 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 【例1】(2016·临夏州)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BD=DC,过点D作DE⊥AC,垂足为E,⊙O经过A,B,D三点. (1)求证:AB是⊙O的直径; (2)判断DE与⊙O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3)若⊙O的半径为3,∠BAC=60°,求DE的长. 分析:(1)连接AD,证AD⊥BC可得;(2)连接OD,利用中位线定理得到OD与AC平行,可证∠ODE为直角,由OD为半径,可证DE与圆O相切;(3)连接BF,先证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再求出BF的长,由DE为三角形CBF中位线,即可求出DE的长. 解:(1)连接AD,∵AB=AC,BD=DC,∴AD⊥BC,∴∠ADB=90°,∴AB为圆O的直径 (2)DE与圆O相切,证明:连接OD,∵O,D分别为AB,BC的中点,∴OD为△ABC的中位线,∴OD∥AC,∵DE⊥AC,∴DE⊥OD,∵OD为圆的半径,∴DE与圆O相切 (3)∵AB=AC,∠BAC=60°,∴△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BC=6,连接BF,∵AB为圆O的直径,∴∠AFB=∠DEC=90°,∴AF=CF=3,DE∥BF,∵D为BC的中点,∴E为CF的中点,即DE为△BCF中位线,在Rt△ABF中,AB=6,AF=3,根据勾股定理得BF=错误!=3错误!,则DE=错误!BF=错误! 圆与相似 【例2】(2016·泸州)如图,△ABC内接于⊙O,BD为⊙O的直径,BD与AC相交于点H,AC的延长线与过点B的直线相交于点E,且∠A=∠EBC. (1)求证:BE是⊙O的切线; (2)已知CG∥EB,且CG与BD,BA分别相交于点F,G,若BG·BA=48,FG=2,DF=2BF,求AH的值. 分析:(1)证∠EBD=90°即可;(2)由△ABC∽△CBG得错误!=错误!,可求出BC,再由△BFC∽△BCD得BC2=BF·BD,可求出BF,再求出CF,CG,GB,通过计算发现CG=AG,可证CH=CB,即可求出AC. 解:(1)连接CD,∵BD是直径,∴∠BCD=90°,即∠D+∠CBD=90°,∵∠A=∠D,∠A=∠EBC,∴∠CBD+∠EBC=90°,∴BE⊥BD,∴BE是⊙O切线 (2)∵CG∥EB,∴∠BCG=∠EBC,∴∠A=∠BCG,又∵∠CBG=∠ABC,∴△ABC∽△ CBG,∴BC BG =\f(AB,BC),即BC2=BG·BA=48,∴BC=4错误!,∵CG∥EB,∴CF⊥BD,∴△BFC∽△BCD,∴BC2=BF·BD,∵DF=2BF,∴BF=4,在Rt△BCF中,CF= \r(BC2-FB2)=42,∴CG=CF+FG=5错误!,在Rt△BFG中,BG=错误!=3错误!,∵

中考《圆》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半径,证垂直”,难点在于如何证明两线垂直 例1 如图,在△ 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 O交BC于D,交AC于E, B为切点的切线交OD延长线于F. 求证:EF与O O相切. 例2 如图,AD是/ BAC的平分线,P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PA=PD. 求证:PA与O O相切. 证明一:作直径AE,连结EC. ?/ AD是/ BAC的平分线, ???/ DAB= / DAC. ?/ PA=PD , ???/ 2=Z 1+ / DAC. ???/ 2=Z B+ / DAB , ???/ 仁/ B. 又???/ B= / E, ???/ 仁/ E ?/ AE是O O的直径, ?AC 丄EC,/ E+ / EAC=90°. ???/ 1 + / EAC=90°. 即OA丄PA. ? PA与O O相切. 证明二:延长AD交O O于E,连结OA , OE. ?/ AD是/ BAC的平分线, ?BE=C1E, c ? OE 丄BC. ?/ E+/ BDE=900. ?/ OA=OE , ? / E=/ 1.

例5 如图,AB 是O O 的直径,CD 丄AB ,且 OA 2=OD ? OP. 求证:PC 是O O 的切线. 说明: 求证: ?/ PA=PD , ???/ PAD= / PDA. 又???/ PDA= / BDE, ???/ 1 + Z PAD=90 0 即OA 丄PA. ? PA 与O O 相切 此题是通过证明两角互余,证明垂直的,解题中要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 如图,AB=AC , AB 是O O 的直径,O O 交BC 于D , DM 与O O 相切. 例4 如图,已知:AB 是O O 的直径,点 C 在O O 上,且/ CAB=30°, BD=OB , D 在AB 的延长线上 求证:DC 是O O 的切线

线段与角度有关的计算

专题一线段的有关计算 1、若点B在直线AC上,AB=12,BC=7,则A,C两点的距离是. 2、已知点B在直线AC上,线段AB=8cm,AC=18cm,P、Q分别是线段AB、AC的中点,则线段PQ=. 3、如图,已知点C为AB上一点,AC=12cm,CB=AC,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求DE的长. 4、已知线段AB上顺次有三个点C、D、E,把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且AB=56cm.(1)求线段AE的长;(2)若M、N分别是DE、EB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5、如图,线段AB=8cm,C是线段AB上一点,AC=3.2cm,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 (1)求线段CM的长;(2)求线段MN的长.

6、如图,己知线段AB上,顺次有三个点C、D、E,把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CE=56,求BD的长. 7、如图,A、B、C、D是直线l上顺次四点,M、N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MN=6cm,BC=1cm,求AD的长. 8、如图,动手操作如图,平面内有A、B、C、D 四点,按下列语句画图: (1)画射线AB,直线BC,线段AC;(2)延长CA;(3)连接AD与BC相交于点E.

专题二角度的有关计算 1、25°20′24″=°,34.37°=°′″. 2、下午1点24分,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度. 3、计算:①33°52′+21°54′=;②36°27′×3=,175°26′÷3=. 4、如图,点A、O、E在同一直线上,∠AOB=40°,∠EOD=28°46′,OD平分∠COE,求∠COB的度数. 5、如图,点O是直线AB上一点.∠AOC=30°,∠BOD=60°,OM、ON分别是∠AOC、∠BOD的平分线,求∠MON的度数. 6、如图,点A,O,E在同一条直线上,∠AOB=40°,∠COD=28°,OD平分∠COE.(1)求∠COE的度数.(2)求∠BOD的度数.

中考专题复习与圆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中考专题复习——与圆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中考要求及命题趋势】 1、理解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2、求线段与角和弧的度数。 3、圆与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三角函数的综合题。 4、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5、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6、三角形内切圆以及三角形内心的概念。 7、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8、两圆的位置关系与两个圆半径的和或差与圆心距之间的关系式。两圆相切、相交的性质。 9、掌握弧长、扇形面积计算公式。 10、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11、掌握圆柱、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计算。 2010年中考将继续考查圆的有关性质,其中圆与三角形相似(全等)。三角函数的小综合题为考查重点;直线和圆的关系作为考查重点,其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开放题、探究题是考查重点;继续考查圆与圆的位置五种关系。对弧长、扇形面积计算以及圆柱、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是考查的重点。 【应试对策】 圆的综合题,除了考切线、弦切角必须的问题。一般圆主要和前面的相似三角形,和前面大的知识点接触。直线和圆以前的部分是重点内容,后面扇形的面积、圆锥、圆柱的侧面积,这些都是必考的,后面都是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考查对扇形面积公式、圆锥、圆柱的侧面积的公式记忆。圆这一章重要的概念、定理先掌握、后应用,掌握之后,再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第一:有三条常用辅助线,一是圆心距,二是直径圆周角,第三条是切线径。第二:有几个分析思路:弧、常与圆周角互相转换;那么怎么去应用,就根据题目条件而定。 【复习要点】 1、圆的有关概念: (1)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弧,______的弧叫优弧,________的弧称为劣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_________________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上且两边____________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_____ ____;(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_________。3、垂径定理及推论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_________弦,并且平分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_____这条弦,并且平分__________________ 4、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如图所示: AB,CD是⊙O的两条弦,OE,OF为AB,CD的弦心距,根据圆心角,弧,弦和弦心距 C

线段角计算题

一、线段计算题:(word 可编辑) 1、如图,点D 为线段CB 的中点,AD=8cm ,AB=10cm ,求CB 的长度. 解:∵ DB=AB ﹣AD , ∴DB=10-8=2cm ∵点D 为线段CB 的中点 BC=2BD=4cm . 2、如图,已知C 点为线段AB 的中点,D 点为BC 的中点,AB =10cm ,求AD 的长度。 解:∵C 点为线段AB 的中点, AB =10cm ∴152 AC CB AB cm === ∵D 点为BC 的中点, ∴1 2.52 CD BC cm = = ∴5 2.57.5AD AC CD cm =+=+= 答:AD 的长度为7.5cm 。 3、已知C ,D 两点将线段AB 分为三部分,且AC :CD :DB=2:3:4,若AB 的中点为M ,BD 的中点为N ,且MN=5cm ,求AB 的长. 解:设AC=2x ,CD=3x ,DB=4x , ∴AB=AC+CD+DB=9x , ∵AB 的中点为M , ∴MB= AB=4.5x , ∵N 是DB 的中点, ∴NB= DB=2x , ∴MB ﹣NB=MN , ∴4.5x ﹣2x=5, ∴2.5x=5, ∴x=2, ∴AB=9x=18cm 4、如图,M 是线段AC 中点,B 在线段AC 上,且AB=2cm 、BC=2AB ,求BM

长度. 解:∵AB=2cm,BC=2AB,∴BC=4cm, ∴AC=AB+BC=2+4=6cm, ∵M是线段AC中点, ∴AM= AC=3cm, ∴BM=AM﹣AB=3﹣2=1cm. 故BM长度是1cm. 5、如图,已知AB:BC:CD=2:3:4,E、F分别为AB、CD中点,且EF=15.求线段AD的长. 解:设AB=2x,BC=3x,CD=4x,∵E、F分别是AB和CD的中点, ∴BE= AB=x,CF= CD=2x, ∵EF=15cm, ∴BE+BC+CF=15cm, ∴x+3x+2x=15, 解得:x= , ∴AD=AB+BC+CD=2x+3x+4x=9x= cm 6、已知AB=10cm,点C在直线AB上,如果BC=4cm,点D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BD的长度. 解:∵AB=10cm,BC=4cm,点C在直线AB上,∴点C在线段AB上或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①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①, 则有AC=AB﹣BC=10﹣4=6. ∵点D是线段AC的中点, ∴DC= AC=3, ∴DB=DC+BC=3+4=7; ②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

线段与角的计算

线段与角的计算 一、选择题 1.如图,下列不正确的几何语句是( ) A.直线AB 与直线BA 是同一条直线 B.射线OA 与射线OB 是同一条射线 C.射线OA 与射线AB 是同一条射线 第1题图 D.线段AB 与线段BA 是同一条线段 2 . 已知α、β都是钝角,甲、乙、丙、丁四人计算 6 1 (α+β)的结果依次是28°、48°、60°、88°,其中只有一人计算正确,他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已知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 cm ,C 是线段AB 上的任意一点,则AC 中点与BC 中点 间的距离是( ) A.3 cm B.4 cm C.5 cm D.不能计算 4、下列各直线的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 A 、直线A B 、直线AB C 、直线ab D 、直线Ab 5、一个钝角与一个锐角的差是( ).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不能确定 6、下列说确的是( ). A 、角的边越长,角越大 B 、在∠AB C 一边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D C 、∠B=∠ABC+∠DBC D 、以上都不对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B 、一条射线就是一个周角 C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D 、如果线段AB=BC ,那么B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8、同一平面互不重合的三条直线的交点的个数是( ). A 、可能是0个,1个,2个 B 、可能是0个,2个,3个 C 、可能是0个,1个,2个或3个 D 、可能是1个可3个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④若AB=BC,则点B是线段AC的中点.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钟表上12时15分钟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 A、90° B、82.5° C、67.5° D、60° 11、按下列线段长度,可以确定点A、B、C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是(). A、AB=8cm,BC=19cm,AC=27cm B、AB=10cm,BC=9cm,AC=18cm C、AB=11cm,BC=21cm,AC=10cm D、AB=30cm,BC=12cm,AC=18cm 12.汽车车灯发出的光线可以看成是( ) A.线段 B.射线 C.直线 D.弧线 13.下列图形中表示直线AB的是( ) A B C D 14.下列说确的是( ) A.平角是一条直线 B.角的边越长,角越大 C.大于直角的角叫做钝角 D.把线段AB向两端无限延伸可得到直线AB 15.木匠在木料上画线,先确定两个点的位置,就能把线画得很准确,其依据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C.过一点有一条直线 D.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16.如图,若∠AOC=∠BOD,则∠AOD与∠BOC的关系是( ) A.∠AOD>∠BOC B.∠AOD<∠BOC C.∠AOD=∠BOC D.无法确定

圆的有关证明与计算题专题

A B 《圆的证明与计算》专题研究 圆的证明与计算是中考中的一类重要的问题,此题完成情况的好坏对解决后面问题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解决好此题比较关键。 一、考点分析: 1.圆中的重要定理: (1)圆的定义:主要是用来证明四点共圆. (2)垂径定理:主要是用来证明——弧相等、线段相等、垂直关系等等. (3)三者之间的关系定理: 主要是用来证明——弧相等、线段相等、圆心角相等. (4)圆周角性质定理及其推轮: 主要是用来证明——直角、角相等、弧相等. (5)切线的性质定理:主要是用来证明——垂直关系. (6)切线的判定定理: 主要是用来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 (7)切线长定理: 线段相等、垂直关系、角相等. 2.圆中几个关键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等都可以通过相等来互相转化.这在圆中的证明和计算中经常用到. 二、考题形式分析: 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第1问主要是判定切线;第2问主要是与圆有关的计算:①求线段长(或面积);②求线段比;③求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实质还是求线段比)。 三、解题秘笈: 1、判定切线的方法: (1)若切点明确,则“连半径,证垂直”。 常见手法有:全等转化;平行转化;直径转化;中线转化等;有时可通过计算结合相似、勾股定理证垂直; (2)若切点不明确,则“作垂直,证半径”。 常见手法:角平分线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隐藏角平分线; 总而言之,要完成两个层次的证明:①直线所垂直的是圆的半径(过圆上一点);②直线与半径的关系是互相垂直。在证明中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弧、弦、角之间的相互转化,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要总结常添加的辅助线.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BC⊥AB,AD∥OC交⊙O于D点,求证:CD为⊙O的切线; (2)如图,以Rt△ABC的直角边AB为直径作⊙O,交斜边AC于D,点E为BC的中点,连结DE,求证:DE是⊙O 的切线. (3)如图,以等腰△ABC的一腰为直径作⊙O,交底边BC于D,交另一腰于F,若DE⊥AC于E(或E为CF中点),求证:DE是⊙O的切线. (4)如图,AB是⊙O的直径,AE平分∠BAF,交⊙O于点E,过点E作直线ED⊥AF,交AF的延长线于点D,交AB 的延长线于点C,求证:CD是⊙O的切线. 2、与圆有关的计算: 计算圆中的线段长或线段比,通常与勾股定理、垂径定理与三角形的全等、相似等知识的结合,形式复杂,无规律性。分析时要重点注意观察已知线段间的关系,选择定理进行线段或者角度的转化。特别是要借助圆的相关定理进行弧、弦、角之间的相互转化,找出所求线段与已知线段的关系,从而化未知为已知,解决问题。其中重要而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

与圆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与圆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1.如图,在Rt △ABC 中,∠C =90°,点D 、E 、F 分别在AC 、BC 、AB 的边上,以AF 为直径的⊙O 恰好经过点D 、E ,且DE =EF . (1)求证:BC 是⊙O 的切线; (2)若∠B =30°,求CE CD 的值. 第1题图 (1)证明:如解图,连接OD ,OE ,DF , ∵AF 是⊙O 的直径, ∴∠ADF =90°, ∵∠C =90°, ∴DF ∥BC , ∵DE =EF , ∴DE ︵=EF ︵, ∴OE ⊥DF , ∴OE ⊥BC , ∵OE 是⊙O 的半径, ∴BC 是⊙O 的切线; 第1题解图 (2)解:∵∠B =30°,且OE ⊥BC , ∴∠BOE =60°, ∵OE =OF , ∴△OEF 是等边三角形, ∴∠OEF =60°, 又∵DE =EF ,OE ⊥DF , ∴∠OED =∠OEF =60°, ∴∠CED =30°, ∴∠CDE =60°, 在Rt △CDE 中, ∵tan ∠CDE =tan60°=CE CD =3,

∴ CE CD = 3. 2.如图,在Rt △BGF 中,∠F =90°,AB 是⊙O 的直径,⊙O 交BF 于点E ,交GF 于点D ,AE ⊥OD 于点C ,连接BD . (1)求证:GF 是⊙O 的切线; (2)若OC =2,AE =43,求∠DBF 的度数. 第2题图 (1)证明:∵AB 是⊙O 的直径,∴∠AEB =90°, 又∵∠F =90°, ∴∠AEB =∠F ,∴AE ∥GF , ∵AE ⊥OD ,∴OD ⊥GF , ∵OD 是⊙O 的半径, ∴GF 是⊙O 的切线; (2)解:∵OD ⊥AE , ∴AC =CE =1 2AE =23, ∵OA =OB , ∴OC 是△ABE 的中位线, ∴BE =2OC =4, ∴在Rt △AOC 中,OA =OC 2+AC 2=22+(23)2=4, ∵∠CEF =∠DCE =∠F =90°, ∴四边形CDFE 是矩形, ∴DF =CE =23,EF =CD =OD -OC =4-2=2, ∴BF =BE +EF =4+2=6, ∴tan ∠DBF =DF BF =236=3 3, ∴∠DBF =30°. 3.如图,点C 是⊙O 的直径AB 的延长线上一点,点D 在⊙O 上,且∠DAC =30°,∠BDC =1 2∠ABD .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 (2)若OF ∥AD 分别交BD 、CD 于点E 、F ,BD =2,求OE 、CF 的长.

圆的有关证明及计算

2015圆的有关证明及计算 1.如图,直线AB与O O相切于点A,弦CD // AB,E,F为圆上的两点,且/ CDE= / ADF .若 O 0的半径为2j2 , CD=4.求弦EF的长. 2.如图,直线I与半径为4的O 0相切于点A, P是O 0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重合),过点P作PB丄I,垂足为B,连接PA.设PA=x, PB=y. 求(X- y)的最大值. 3.如图,已知AB为O 0的直径,AB=2, AD和BE是圆0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过 圆上一点C作O 0的切线CF,分别交AD、BE于点M、N, 求AM的长. 4.如图,O O的直径AB为10cm,弦BC为5cm, D、E分别是/ ACB的平分线与O 0, AB 的交点,P为AB延长线上一点,且PC=PE. (1)求AC、AD的长;

(2)试判断直线PC与O 0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P

5.如图,点D在O O的直径AB的延长线上,点C在O O上,AC=CD , / ACD=120 ° (1)求证:CD是O O的切线; (2)若O O的半径为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6.如图,O O与RtA ABC的斜边AB相切于点D,与直角边AC相交于E、F两点,连结DE , 已知/ B=30 ° O O的半径为12,弧DE的长度为4 n 求证:DE // BC; (2) 若AF=CE,求线段BC的长度. 7.如图,在RtA ABC中,/ ACB=90 °以AC为直径作O O交AB于点D,连接CD . (1)求证:/ A=/ BCD ; (2)若M为线段BC上一点,试问当点M在什么位置时,直线DM与O O相切?并说明理由.

2018届中考数学复习专题题型(七)--圆的有关计算与证明

(2017浙江衢州第19题)如图,AB 为半圆O 的直径,C 为BA 延长线上一点,CD 切半圆O 于点D 。连结OD ,作BE ⊥CD 于点E ,交半圆O 于点F 。已知CE=12,BE=9[来源:学#科#网Z#X#X#K] (1)求证:△COD ∽△CBE ; (2)求半圆O 的半径r 的长 : 试题解析: (1)∵CD 切半圆O 于点D , ∴CD ⊥OD , ∴∠CDO=90°, ∵BE ⊥CD , ∴∠E=90°=∠CDO , 又∵∠C=∠C , ∴△COD ∽△CBE . (2)在Rt △BEC 中,CE=12,BE=9, ∴22CE BE +=15, ∵△COD ∽△CBE . ∴OD OC BE BC =,即15915r r -=, 解得:r= 458. 考点:1. 切线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2017山东德州第20题)如图,已知Rt ΔABC,∠C=90°,D 为BC 的中点.以AC 为直径的圆O 交AB 于点E. (1)求证:DE 是圆O 的切线. (2)若AE:EB=1:2,BC=6,求AE 的长.

(1)如图所示,连接OE,CE ∵AC是圆O的直径 ∴∠AEC=∠BEC=90° ∵D是BC的中点 ∴ED=1 2 BC=DC ∴∠1=∠2 ∵OE=OC ∴∠3=∠4 ∴∠1+∠3=∠2+∠4,即∠OED=∠ACD ∵∠ACD=90° ∴∠OED=90°,即OE⊥DE 又∵E是圆O上的一点 ∴DE是圆O的切线.

考点:圆切线判定定理及相似三角形 3.(2017甘肃庆阳第27题)如图,AN 是⊙M 的直径,NB ∥x 轴,AB 交⊙M 于点C . (1)若点A (0,6),N (0,2),∠ABN=30°,求点B 的坐标; (2)若D 为线段NB 的中点,求证:直线CD 是⊙M 的切线. (1)∵A 的坐标为(0,6),N (0,2), ∴AN=4, ∵∠ABN=30°,∠ANB=90°, ∴AB=2AN=8, ∴由勾股定理可知:223AB AN -=, ∴B (32). (2)连接MC ,NC ∵AN 是⊙M 的直径, ∴∠ACN=90°, ∴∠NCB=90°,

(完整)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和角精选练习题

线段和角精选练习题 资料由小程序:家教资料库整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如图是某个几何体的展开图,该几何体是() A.圆柱B.圆锥C.圆台D.四棱柱 2.如图,线段AD上有两点B、C,则图中共有线段() A.三条B.四条C.五条D.六条 3.下列语句:①不带“﹣”号的数都是正数;②如果a是正数,那么﹣a一定是负数;③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④直线MN和直线NM是同一条直线,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4.如图,某同学用剪刀沿直线将一片平整的树叶剪掉一部分,发现剩 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5.若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2、﹣2,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A.2+(﹣2)B.2﹣(﹣2) C.(﹣2)+2 D.(﹣2)﹣2 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D是AC的中点,如果CB=CD,AB=10.5cm,那么BC的长为() A.A2.5cm B.3cm C.4.5cm D.6cm 7.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BC,使BC=2cm,则线段AC的长度是() A.6cm B.10cm C.6cm或10cm D.4cm或16cm 8.如图,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5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OB长为() A.1cm B.1.5cm C.2cm D.4cm 9.已知点A、B、P在一条直线上,则下列等式中,能判断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的个数有()①AP=BP;②BP=AB;③AB=2AP;④AP+PB=AB.

有关线段角的计算问题专门练习题

有关线段,角的计算问题专门练习 1. 如图,4AB cm =,3BC cm =,如果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OA 、OB 的长度. 2. 如图,已知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36AB cm =,且D 为AB 的中点,14CD cm =,求线段BC 和AD 的长 3. 如图所示,已知线段80AB cm =,M 为AB 的中点,P 在MB 上,N 为PB 的中点,且14NB cm =,求PA 的长. 4. 如图所示,点C 在线段A B 上,线段6AC cm =,4BC cm =,点M 和N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 5. 已知P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且2 5 AP AB =,M 是AB 的中点,若2PM cm =,求AB 的长. 6. 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已知14BC AB =,1 3 AD AB =,12AB cm =,求CD 、BD 的长.

7. 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 、B 、C 三点,已知5AB cm =,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且 1.5OB cm =,求线段BC 的长.(两种情况) 8. 已知A 、B 、C 三点共线,且10AB cm =,4BC cm =,M 是A C 的中点,求AM 的长. 9.如图所示,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3:4三部分,M 是AD 中点,CD =8,求MC 的长. 10.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在线段AB 上取一点C 时,共有几条线段? (2)在线段AB 上取两点C 、D 时,共有几条线段? (3)在线段AB 上取两点C 、D 、E 时,共有几条线段? (4)你能否说出,在线段AB 上取n 个点时(不与A 、B 重合),直线A 上共有多少条 线段?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你能试着总结出来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中考几何证明题集锦(主要是与圆有关的)

中考几何证明题 1、如图:A 是⊙O 外一点,B 是⊙O 上一点,AO 的延长线交⊙O 于C ,连结BC ,∠C =22.50,∠BAC =450。 第 1 题图 C 2. 如图,割线ABC 与⊙O 相交于B 、C 两点,D 为⊙O 上一点,E 为BC 的中点,OE 交BC 于F ,DE 交AC 于G ,∠ADG =∠AGD . ⑴求证:AD 是⊙O 的切线; ⑵如果AB =2,AD =4,EG =2,求⊙O 的半径. . 3.,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O 恰好为扇形ODE 的圆心,且点B 在扇形内.要使扇形ODE 绕点O 无论怎样转动,△ABC 与扇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总等于△ABC 的面积的3 1 ,扇形的圆心角应为多少度?说明你的结论。 4、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B =900,AC =13,AB =5,O 是AB 上的点,以O 为圆心,0B 为半径作⊙O 。 (1)当OB =2.5时,⊙O 交AC 于点D ,求CD 的长。 (2)当OB =2.4 时,AC 与⊙O 的位置关系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 第 4 题图 C B D E 第3 题图 第2题 ⌒

5、如图:已知A 、D 两点分别是正三角形DEF 、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连结GH 、AD ,延长AD 交BC 于M ,延长DA 交EF 于N ,G 是FD 与AB 的交点,H 是ED 与AC 的交点。 (1)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必须经过至少两步推理才能得到的正确结论(不要求写出证明过程); (2)问FE 、GH 、BC 有何位置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第 5 C M B D H G A E N F 6.如图(a ),已知直线AB 过圆心O ,交⊙O 于A 、B ,直线AF 交⊙O 于F (不与B 重合),直线l 交⊙O 于C 、D ,交AB 于E ,且与AF 垂直,垂足为G ,连结AC 、AD . 求证:①∠BAD =∠CAG ;②AC ·AD =AE ·AF . (2)在问题(1)中,当直线l 向上平行移动,与⊙O 相切时,其他条件不变. ①请你在图(b )中画出变化后的图形,并对照图(a ),标记字母; ②问题(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7. 如图,△ABC 中,∠BAC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D ,⊙O 过点A ,且和BC 切于D ,和AB 、AC 分别交于E 、F 。 设EF 交AD 于G ,连结DF 。 (1) 求证:EF ∥BC ; (2) 已知:DF =2 ,AG =3 ,求 EB AE 的值。 8、 已知:如图,CD 是Rt △ABC 的斜边AB 上的高,且BC =a ,AB =c ,CD =h ,AD =q ,DB =p 。 求证:q p h ?=2 ,c p a ?=2 8 题 · B D C F E A G O 图(a) B O A F D C G E l · B O A 图(b) 第6题·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角度计算专题练习(20200710110832)

七年级数学线段计算、角度计算专题练习 一日一练 周一 1、若点B 在直线AC 上,AB=12,BC=7,则A ,C 两点的距离是。答案:5或19 提示:关键点是点B 在直线AC 上,分两种情况: ①点B 在线段AC 上,AC=AB-BC=12-7=5 ②点B 在线段AC 的延长线上,则AC=AB+BC=12+7=19 2、已知点B 在直线AC 上,线段AB=8cm ,AC=18cm ,P 、Q 分别是线段AB 、 AC 的中点,则线段PQ= 。 答案:13cm 或5cm 当点B 在线段CA 的延长线上时 AP=AB=4cm,AQ=AC=9cm 121 2 PQ=AQ+AP=9+4=13cm ∴当点B 在线段AC 上时 AC=18cm,AB=8cm AP=AB=4cm, AQ=AC=9cm 121 2 PQ=AQ-AP=9-4=5cm ∴周三

1、如图,已知点C 为AB 上一点,AC=12cm ,CB=AC ,D 、E 分别为AC 、AB 1 2的中点,求DE 的长. 解:AC=12cm,CB=∵12 AC CB=6cm ∴AB=AC+BC=12+6=18cm ∴E 是AB 的中点 ∵AE=BE=9cm ∴D 是AC 的中点 ∵DC=AD=6cm ∴所以DE=AE-AD=3cm 2、已知线段AB 上顺次有三个点C 、D 、E ,把线段AB 分成2:3:4:5四部分,且AB=56cm .(1)求线段AE 的长;(2)若M 、N 分别是DE 、EB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 解(1)设AC=2x,则CD 、DE 、EB 分别为3x 、4x 、5x , 由题意得,2x+3x+4x+5x=56, 解得,x=4, AC 、CD 、DE 、EB 分别为8cm 、12cm 、16cm 、20cm , 则AE= AC+CD+DE=36cm; (2)M 是DE 的中点 ∵ME==8cm, ∴1 2DE N 是EB 的中点∵

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归纳

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 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例1.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 所以 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 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2.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的长。 图2 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 所以PB=2NB=2×14=28 又因为AP=AB-PB,AB=80 所以AP=80-28=52(cm) 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3. 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的多少倍? 图3 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C为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 因为,即 又 由<1>、<2>可得: 即BC=3AB 例4. 如图4,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且MN=21,求PQ的长。 图4 分析:根据比例关系及中点性质,若设AC=2x,则AB上每一条短线段都可以用x的代数式表示。观察图形,已知量MN=MC+CD+DE+EN,可转化成x的方程,先求出x,再求出PQ。 解:若设AC=2x,则 于是有 那么 即 解得:

线段与角的和差倍分计算Word版

专题八__线段与角的和差倍分计算__[学生用书A62] 一线段的和差倍分计算 教材P153作业题第4题) 已知线段AB=a(如图1),延长BA至点C,使AC=1 2AB.D为线段BC的中点. (1)求CD的长; (2)若AD=3 cm,求a的值. 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已知AB=5 cm,点O是线段AC 的中点,且OB=1.5 cm,则BC的长是() A.6 cm B.8 cm C.2 cm或6 cm D.2 cm或8 cm 如图2,某汽车公司所运营的公路AB段有四个车站依次是A,C,D,B, AC=CD=DB.现想在AB段建一个加油站M,要求使A,C,D,B站的各一辆汽车到加油站M所花的总时间最少,则M的位置在() A.在AB之间B.在CD之间C.在AC之间D.在BD之间如图3,点D是线段AB的中点,C是线段AD的中点,若AB=4 cm, 求线段CD的长度. 如图4,已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CB,D,E分别是AB,CB 的中点,AC=8,EB=5,求线段DE的长.

如图5,线段AC ∶CD ∶DB =3∶4∶5,M ,N 分别是CD ,AB 的中点,且MN =2 cm ,求AB 的长. 如图6,点C 分线段AB 为5∶7,点D 分线段AB 为5∶11,已知CD =2 cm ,求AB 的长. 如图7,已知线段AB 上有两点C ,D ,且AC =BD ,M ,N 分别是线段 AC ,AD 的中点.若AB =a cm ,AC =BD =b cm ,且a ,b 满足(a -10)2+???? ??b 2-4=0.求线段MN 的长度. 二 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如图10,已知直线AB 上一点O ,∠AOD =44°,∠BOC =32°,∠EOD =90°,OF 平分∠COD ,求∠FOD 与∠EOB 的度数. 已知∠α和∠β互为补角,并且∠β的一半比∠α小 30°,求∠α,∠β. 如图11,从点O 引出6条射线OA ,OB ,OC ,OD ,OE ,OF ,且∠AOB =100°,OF 平分∠BOC ,∠AOE =∠DOE ,∠EOF =140°,求∠COD 的度数.

浙江省中考数学总复习 专题提升五 与圆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专题提升五 与圆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一、选择题 1.(2016·邵阳)如图所示,AB 是⊙O 的直径,点C 为⊙O 外一点,CA ,CD 是⊙O 的切线,A ,D 为切点,连结BD ,AD ,若∠ACD =30°,则∠DBA 的大小是( D ) A .15° B .30° C .60° D .75° ,第1题图) ,第2题图) 2.(2016·潍坊)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M 与x 轴相切于点A(8,0),与y 轴分别交于点B(0,4)和点C(0,16),则圆心M 到坐标原点O 的距离是( D ) A .10 B .8 2 C .413 D .241 3.(2016·昆明)如图,AB 为⊙O 的直径,AB =6,AB ⊥弦CD ,垂足为G ,EF 切⊙O 于点B ,∠A =30°,连结AD ,OC ,BC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D ) A .EF ∥CD B .△COB 是等边三角形 C .CG =DG D.BC ︵的长为3 2 π ,第3题图) ,第4题图) 4.(2016·枣庄)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CD ⊥AB ,∠CDB =30°,CD =23,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D ) A .2π B .π C.π3 D.2 3 π 二、填空题 6.(2016·黔西南州)如图,AB 是⊙O 的直径,CD 为弦,CD ⊥AB 于E ,若CD =6,BE =1,则⊙O 的直径为__10__. ,第6题图) ,第7题图) 7.(2016·青岛)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D 是⊙O 上的两点,若∠BCD =28°,则∠ABD =__62°__. 8.(2016·成都)如图,△ABC 内接于⊙O ,AH ⊥BC 于点H ,若AC =24,AH =18,⊙O 的 半径OC =13,则AB =__39 2 __.

圆的证明与计算专题

2012中考数学复习《圆的证明与计算》专题 圆的证明与计算是中考中的一类重要的问题,此题完成情况的好坏对解决后面问题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解决好此题比较关键。 一、考点分析: 1.圆中的重要定理: (1)圆的定义:主要是用来证明四点共圆. (2)垂径定理:主要是用来证明——弧相等、线段相等、垂直关系等等. (3)三者之间的关系定理: 主要是用来证明——弧相等、线段相等、圆心角相等. (4)圆周角性质定理及其推轮: 主要是用来证明——直角、角相等、弧相等. (5)切线的性质定理:主要是用来证明——垂直关系. (6)切线的判定定理: 主要是用来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 (7)切线长定理: 线段相等、垂直关系、角相等. 2.圆中几个关键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等都可以通过相等来互相转化.这在圆中的证明和计算中经常用到. 二、考题形式分析: 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圆与相似圆与面积圆与切线动态圆 三、解题秘笈: 1、判定切线的方法: (1)若切点明确,则“连半径,证垂直”。 常见手法有:全等转化;平行转化;直径转化;中线转化等;有时可通过计算结合相似、勾股定理证垂直; (2)若切点不明确,则“作垂直,证半径”。 常见手法:角平分线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隐藏角平分线; 总而言之,要完成两个层次的证明:①直线所垂直的是圆的半径(过圆上一点);②直线与半径的关系是互相垂直。在证明中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弧、弦、角之间的相互转化,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要总结常添加的辅助线. 2、与圆有关的计算: 计算圆中的线段长或线段比,通常与勾股定理、垂径定理与三角形的全等、相似等知识的结合,形式复杂,无规律性。分析时要重点注意观察已知线段间的关系,选择定理进行线段或者角度的转化。特别是要借助圆的相关定理进行弧、弦、角之间的相互转化,找出所求线段与已知线段的关系,从而化未知为已知,解决问题。其中重要而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1)构造思想:如:①构建矩形转化线段;②构建“射影定理”基本图研究线段(已知任意两条线段可求其它所有线段长);③构造垂径定理模型:弦长一半、弦心距、半径;④构造勾股定理模型;⑤构造三角函数. (2)方程思想:设出未知数表示关键线段,通过线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发现其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3)建模思想:借助基本图形的结论发现问题中的线段关系,把问题分解为若干基本图形的问题,通过基本图形的解题模型快速发现图形中的基本结论,进而找出隐藏的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线段和角的计算题

期末复习: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一、课前热身,引入课题 问题1:已知线段AB =5cm ,C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BC =3cm ,则线段AC = cm 。 问题2:已知线段AB =5cm ,C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BC =3cm ,则线段AC = cm 。 问题3:已知∠AOB =50°, OC 为∠AOB 内一射线,且∠BOC=30°,则∠AOC = °。 问题4:已知∠AOB =50°,∠BOC=30°,则∠AOC = °。 今天我们复习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二、问题探究,探寻规律 例1 如图,已知线段AB=10cm ,C 为线段AB 上一点,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 (1) 若BC =4cm ,求MN 的长, (2) 若BC =6cm ,求MN 的长, (3) 若BC =8cm ,求MN 的长, (4) 若C 为线段AB 上任一点,你能求MN 的长吗?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例2 如图,已知∠AOB =90°,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 (1) 若∠AOC =30°,求∠MON 的度数, (2) 若∠BOC =50°,求∠MON 的度数, (3) 由(1)(2)你发现了什么,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例3 如图,已知线段AB=10cm ,C 为线段AB 延长线上一点,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 (1) 若BC =4cm ,求MN 的长, (2) 若BC =6cm ,求MN 的长, (3) 若C 为线段AB 延长线上任一点,你能求MN 的长吗? 若能,请求出MN 的长,并说明理由。 例4 如图,已知∠AOB =90°,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 (1) 若∠AOC =40°,求∠MON 的度数, (2) 若∠AOC =α,求∠MON 的度数, (3) 若∠BOC =β,求∠MON 的度数, (4) 由(1)(2)(3)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提高、应用规律 例5 已知∠AOB =α,过O 任作一射线OC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C , (1) 如图,当OC 在∠AOB 内部时,试探寻∠MON 与α的关系; (2) 当OC 在∠AOB 外部时,其它条件不变,上述关系是否成立?画出相应图形,并说明理由。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