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白水河谷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

合集下载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丰富多样,一般可分为侗寨、侗居、侗寨群三种类型。

侗寨是指侗族传统的大型聚居建筑,通常由数百户或数千户人家组成,呈环形或半环形分布。

每户建筑往往形似建筑小宇宙,有自己的庭院、堂屋和房间等,居住面积较大,有的还配有石灶和酒窖等。

侗寨不仅是侗族居住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工作、信仰活动的场所。

侗居则是侗族传统的小型聚居建筑,一般由十几户或数十户人家组成,多为瓦房、竹架屋等简易房屋。

侗居分别分布在山谷中、高山处、水边旁等不同地形地貌上。

它们虽然规模不如侗寨,但却各具特色,植被丰富、山清水秀。

侗寨群则是指由多个侗寨组成的一种大规模聚居形式,各个侗寨之间相对独立。

侗寨群通常由地方统治者搭建,他们为了维护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将多个侗寨组织起来。

侗寨群的形成,不仅是人类聚落发展的历史性阶段,也是侗族发展历史上的特殊产物。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的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自然环境利用程度的高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以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分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同时,侗族传统聚落形态中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侗族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体现了侗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习惯。

例如,侗寨的“巨龙”形态,体现出侗族人民亲近自然、崇拜动物的精神;侗居的瓦房结构,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才学传统和建筑技术;侗寨群的地理环境,展现出侗族人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利用等等。

因此,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刻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推动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同时,对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启示,即在新建城镇和对传统城镇进行改造时,应注意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营建经验研究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营建经验研究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营建经验研究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营建经验研究 引言: 黔东南地区是中国传统侗族村落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凭借其优美的山水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社会发展中,黔东南的侗族村落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本研究旨在探究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总结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经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人文遗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历史文化背景 黔东南地区是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里的侗族村落经过数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黔东南的侗族村落在布局上注重山水的利用,并借助地形地势的变化,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村落内的建筑风格和村落周边的山川风景相融合,展现了侗族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原生态的山水景观。 二、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形成 1. 山体利用: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村落常常建于山坡上,利用不同高度的山体实现了居住、耕作和收藏等多种功能的分层布局。这样的山体利用方式既实现了空间的有效利用,又体现了侗族人对山水的崇敬和利用智慧。 2. 水资源的利用:村落周边的水源被善于利用的侗族人民化作灌溉水系和生活饮用水。侗族人通过开凿河渠、挖掘水井、建设水池等方式,将水资源引入村落,并将其合理分布在村落内各个功能区域,形成了便于居民使用的水系网络。 3. 建筑布局:黔东南的侗族村落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独特。侗族人民在山体上修筑层层叠叠的建筑,形成了多层、多角度的村落景观。依山傍水而建的房屋布局充分结合了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让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演变 1. 建筑风格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进,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村落在建筑风格上有所变化。早期的侗族村落多采用简朴原始的建筑形式,主要以木材、石头等自然材料为建筑材料。而近现代的侗族村落在建筑风格上开始融入了现代元素,使用了新型建筑材料,使得村落的建筑风貌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 功能分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侗族村落的功能分化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村落以农业生产为主导,而现代的侗族村落则逐渐发展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功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功能分区。 四、经验总结 1. 尊重自然:侗族人民在村落建设中始终尊重自然,善于利用山体、水源等自然资源。这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值得借鉴。 2. 文化传承:侗族村落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建筑风貌的保护等方式,传承了丰富的侗族文化。 3. 村落规划:侗族村落规划上注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同时也注重功能的合理分区,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结论: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积淀形成的,其独特性和美学价值值得一直传承下去。通过对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经验,并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和文化保护提供借鉴。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一珍贵人文遗产的保护、学习和传承

沅水流域传统村落公共建筑空间形态及其留存现状分析研究——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

沅水流域传统村落公共建筑空间形态及其留存现状分析研究——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

区域治理DETECTION沅水流域传统村落公共建筑空间形态及其留存现状分析研究*——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 彭嘉慧,廖佩琦,李天宇,彭黎摘要:沅水流域传统村落公共建筑极具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本文以辰溪县主要传统村落为例,对村落空间形态与公共建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村落公共建筑的空间分布,研究了村落公共建筑空间的类型与特征,并对村落主要公共建筑景观的留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受损严重、保护风险大的特点,展开初步的数字化保护实践。

这些研究对于沅水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建筑;空间形态;沅水流域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1-0036-0002“村落”或“聚落”系村民按照某种关系(通常是血缘、宗族关系)聚集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聚合概念,包含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在此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密切纽带关系形成了具有一致性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行为准则等,即公共性,这是公共建筑产生并有序存在的根本原因。

公共建筑通常是指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空间,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属于聚落居民全体或部分所有,具有公共性质的建筑及其所辖空间都属于公共建筑范畴。

传统村落公共建筑是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之间的过渡亚型,是村落民间建筑的精华,同时又与官式建筑相区别,与聚落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一、村落空间布局与公共建筑辰溪传统村落多依山而建、择水而居,自然地形环境对村落的形态与空间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先人立村择址的风水文化与朴素的生态观;为了躲避战乱、预防匪患之故,各村的建筑群多采用集中紧凑式布局,村中街巷纵横交错,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犹如迷宫一般;基于防火的考虑,密集的民居建筑多用高大的封火墙相隔,于是,深墙大院和阡陌街巷构成了辰溪传统村落格局的重要特色。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少数民族聚落是指少数民族群体聚居、形成的传统村落或城市街区。

在这些聚落中,人们以其特有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等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

本文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探讨民族文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少数民族作为中国特有的人口群体,其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少数民族聚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载体。

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反映出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探讨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的影响,对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1. 民居布局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布局多与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有关。

比如藏族聚落的白屋黑瓦,布局呈现出宗教中心与居住区域的结合;壮族聚落的跪坐式民居体现了族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在民居布局中,密不透风的巷道和院落构成了独特的居住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景观。

2. 建筑风格少数民族聚落的建筑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藏族的藏式建筑、哈尼族的土楼、侗族的风雨桥等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

这些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均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建筑技艺。

3. 宗教场所许多少数民族聚落都有自己的宗教场所,如寺庙、清真寺等。

这些宗教场所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建筑风格、雕刻装饰、宗教仪式等都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色,成为聚落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民俗活动场所少数民族聚落中还有许多用于民俗活动的场所,如广场、集市等。

这些场所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是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场所中,人们举行各种民俗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1. 宗教信仰宗教在少数民族聚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宗教信仰对聚落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侗族的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侗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一、侗族传统聚落形态1. 自然环境选择侗族聚落一般选择在河流边缘、山坡、山谷等地形较为适宜的地方建立。

这种地理位置选择能够方便侗族人民的农耕生活、水资源利用以及与外界人文交流。

同时也考虑了侗族文化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2. 建筑布局侗族聚落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建筑布局分为“亭群”和“侬家寨”。

亭群是由几栋木屋环绕的大草坪组成,集中起居、劳作、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而侬家寨则是由一幢幢独立的木屋组成,每个家庭独立居住。

侗族聚落的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到了家庭的独立性和生活的便利性。

3. 聚落规模侗族聚落规模较小,多为数十户至数百户的大小。

通常由几个家族组成,形成一个大的家族聚落,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社会关系清晰。

4. 文化景观侗族聚落一般会有一些特色的文化景观,如侗族风雨桥、侗寨长桌宴、侗寨广场舞等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这些文化景观展示了侗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5. 宗教建筑侗族传统聚落中会有一些宗教建筑,如侗族的祠堂、风雨桥神台等。

这些宗教建筑在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载了侗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承。

1. 家族文化侗族传统聚落中的家庭关系十分重要,家族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

在侗族聚落中,家庭成员之间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共同构成,并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又清晰的社会关系网络。

家庭成员在农耕、社交、婚姻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传统,家族文化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和睦、团结和忠诚。

2. 传统工艺侗族传统聚落中还保存着丰富的传统工艺,如侗族服饰、编织、木雕等。

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生计模式—文化”聚落变迁动力解释模式——以贵州省黔西南册亨县布依族板万村为例

“政策—生计模式—文化”聚落变迁动力解释模式——以贵州省黔西南册亨县布依族板万村为例

“政策—生计模式—文化”聚落变迁动力解释模式——以贵州省黔西南册亨县布依族板万村为例曹卿【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8(33()04)【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贵州作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三重叠加区反映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复杂性,而册亨板万村则是这种复杂性的集中体现。

国家力量、市场和文化在这里交织,导致了传统聚落、民居形式和建造模式的变迁。

已有的聚落变迁模式无法完全解释贵州少数民族聚落的变迁,本文针对贵州黔西南少数民族聚落,提出“政策—生计模式—文化”解释模式。

政策是契机,起发动机作用;生计模式为聚落的变迁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带来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侵入则促使信仰系统和观念的转变。

这三点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聚落变迁的重要动力,在板万村的聚落变迁中得到了体现和证明。

希望将来在其他贵州少数民族聚落的调查和研究中,能够验证这个解释模型是否适用和有解释力。

【总页数】7页(P100-106)【作者】曹卿【作者单位】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相关文献】1.黔西南布依族传统伦理文化心理探析——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J], 张翔;韦磐石;赵燕;张军;彭建兵;黄守斌2.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特点分析——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J], 左雪松;韦磐石;张军;张翔;彭建兵;黄守斌;赵燕3.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特点分析——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J], 左雪松;韦磐石;张军;张翔;彭建兵;黄守斌;赵燕4.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现象探析——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J], 黄守斌;韦磐石;张军;张翔;彭建兵;赵燕5.\"政策—生计模式—文化\"聚落变迁动力解释模式——以贵州省黔西南册亨县布依族板万村为例 [J], 曹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少数民族聚落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形态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极大。

本文通过对不同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探讨少数民族聚落中的居住建筑、道路布局、公共空间等方面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民族文化一、引言1. 建筑形态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在形态上与汉族有很大的差异。

藏民族的藏式房屋以石木结构为主,外墙涂白色,屋顶铺覆青稞草。

彝族的侗寨以“三合院”为基本单元,屋顶多为花岗岩瓦片,墙面铺有绚丽的彩色涂料。

这些建筑形态与少数民族的宗教、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传统。

2. 道路布局与汉族聚落的规整街道相比,少数民族聚落的道路布局常常错综复杂,弯曲多变。

这种布局可追溯到少数民族的传统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

藏民族的村庄多位于山区,由于地势复杂,往往沿山脉和峡谷分布,形成了曲折的道路网。

3. 公共空间少数民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些少数民族聚落的村口或村中会建有宗教场所或会议广场,用于举行宗教仪式、民族节日和集会活动,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公共空间的规模和布局通常受到宗教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1.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藏民族的佛教信仰对于藏式房屋和寺庙的布局产生了影响,侗族的侗寨则围绕着飞檐翘角的木构建筑和壮丽的木质鼓楼而建。

2. 自然环境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也对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影响。

居住在雪山区的藏民族会选择建立集中居住的村庄,以便于彼此的互相辅助和抗击自然灾害。

3. 社会关系少数民族的社会关系模式和父系社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聚落空间的形态。

哈尼族的村落建筑与家庭关系紧密相连,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布局,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联系性。

四、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2期 2018年&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Xi’anUniv. of Arch. 6 Tech. (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 50 No. 2

Apr. 2018

DOI: 10. 15986/i. 1006-7930. 2018. 02. 016

黔中白水河谷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周政旭、罗亚文2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公共空间既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聚落公共活动的主要承载场所.黔中地区的布依族聚落因为地形环境、民 族文化、历史进程等原因,具有明显的山地民族地域特色,其公共空间特色有待系统整理•根据对黔中白水河谷地带布依 聚落公共空间的调研测绘,通过形态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对空间形态展开研究•在分析其营建背景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之 上,按照功能可将其分为集会与交流空间、仪式空间、防卫空间、交通空间等四类;同时,总结出聚落公共空间形成了线 性序列型、中心汇聚型、格网节点型、区域整体型4种组合类型.

关键词:公共空间;布依族聚落;空间形态;喀斯特地形中图分类号:TU982. 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93〇(2018)02-0258-07

A morphology study on the public space of Buyi villages

in the Baishui River Valley,central Guizhou

ZHOUZhengxu1,LUO Yazven2(1. School of Architecture,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Public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settlement and is the main place and space for public activitiss. The

Buyi settlements in central Guizhou has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mountainous areas because of environment,culture and historical proc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ackground,the article firstly categorizes thepublic space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its sfunctions,including assembly and communication space,ritual space, defense space and traffic space. Secondly, by methods of morphology and typology, this article sums up threefundamental types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combination ways of the public space: linear sequencetype, concentration center type, furthermore there is a particular type of regional defense Key words:public space; buyi minority settlement; space form; karst topography

公共空间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落居 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日常交往、游憩养生、文

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活动的主要场所空间.它既构 成空间层面的结构肌理主体,又成为社会层面的 活动载体[1.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兴起较早,早在 上世纪中期,刘易斯•芒福德(L. Mumf〇rd)[2]、 简•雅各布斯(J.Jac〇bS)[3]等学者就已揭示了城市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杨•盖尔(J. Gehl)[4]、凯 文•林奇(K. Lynch)[5]则阐述了相应的认知与分 析方法.而针对乡村聚落的公共空间研究则相对较 晚,其中既有侧重于“场所与空间”等物质形态属 性的研究,也有偏向于“社会组织与人员交往”等 社会文化属性的研究[6.形态研究方面,戴琳琳对 北京地区传统聚落[7]、耿虹对贵州屯堡聚落[1]的研 究都按空间形态将公共空间划分为点状、线型以及面状三类;吴斯真等认为桂北地区的侗族聚落 的公共空间可分为节点空间、延线空间、阔面空 间三类[8]; U亮将徽州村落的公共空间按形式分 类,分为水口、水井、池塘、巷弄、祠堂、街道 等类型,且认为他们具有社会性、交往性、情感 性、互助性的功能[9.迄今对西南典型山地民族之 一的布依族聚落公共空间的研究还十分缺乏.黔中 地区的白水河谷地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河谷地 貌区,是布依族的主要定居地之一,并且较为完 整地保留了特色聚落空间与民族文化.沿河谷地带 分布着数十个布依族村寨,在喀斯特地貌的山水 基底与定居人类的农耕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这一区域独具特色的布依聚落总体[1011].它的公共、 化、 原 , 与他地域村落公共空间不同的特点.笔者在对该区域收稿日期:2016-04-27 修改稿日期:2018-03-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29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5T80091)作者筒介:周政旭(1984—),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山地聚落研究与乡村规划建设.E-mail: huihuaIlgl21@hotmaircom第2期周政旭,等:黔中白水河谷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

259

的数十个布依聚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实地对高 荡、仡佬坟、果寨、 朗、孔、关口、大洋、殷家庄等较集中地区且体现 民族聚公 特色的村寨进行了测绘整理,并对类型和组合方式等方面 系统研究.1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白水河谷布依聚落作为喀斯特山地少数民族 聚居的典型代表,其公 系 喀斯特山水基底与民族文化长期 ,同时满足生产、交流、民俗 、防卫 重需求、并伴随其发特定历史阶段影响 的结果.1.1自然山水基底白水河发源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流经镇宁、 关岭等县, 树瀑布群的上游河流.河 经喀斯特山地,自六枝县城起形成长约30 km,宽约 lkm的河 带.河谷两侧 耸的山脉,河内 坦的坝子, 时喀斯特锥峰突起,构 该地区 的 特征(图1).表现在#

先,该 直接影响 的 和布局,河谷

子通常留给稻 ,而村庄 河谷边缘的 行建设, 向腰发展;其次,喀斯特山地的 对公 的组织带来极大挑战,山体的走向与 、水系的走向与流量 都 影响村庄 的重要因素, 在大规模 分匮乏的情况下组织公 非常困难的;第三,喀斯特 公 构建 g

便利的材料,当的岩 岩、页岩主,便于整块或片状取用.

图1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Buyi settlements in Baishui River Valley

1.2民族文化背景聚落公 的功能、布局形态、文化内涵等深受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包括社会组织结构、 民俗文化、宗教信仰 素不同层次影响着 f 公 . 族是典型的山地稻耕民族,』久的稻作文化. ,以水稻 表的农作物产渗入社会 ,民族文化对 土地极为珍视、对态维护极为重视等朴 素的观念,并且在民族节日庆典 加.: 族宗教信仰 朴素的祖宗崇拜与多神崇拜相结合的特点. 表明, 族早期经 崇拜自然到崇拜祖先,然后信仰多神的过 程[12].无论是在 宗教“摩经’’的记载中,还是在民众日常行事中,均体现出对自然万物的崇 敬之情, 与 族 的稻 化息息相关] 同时, 的会组织结构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常常同姓聚族而居,亲族观念极为 烈]加 同的宗教信仰和 的行为方式,村寨居民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个人对于集体的依赖 性较强, 体呈现出一定的内向性与封闭性.1.3战乱 殊历史阶段的影响该地区经 朝屯堡入驻、清朝后期长期战乱 的影响.明朝初年, 政府 :行省,并以“屯堡’’的 湘滇通道屯驻兵,屯堡的入驻同时意味着对原有居民生产生活 的挤压.清朝时期,该区经 少数民族起义反抗与朝廷剿抚的 ,战乱纷争,流寇四起,有“三年 乱,六年一大乱’’ ,村落常会遭遇洗劫]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扁担山区经 达18年(1855—1872)的“乱世’’,“致使民众大批 散,大姓 族,大村寨,至 家灭绝,村寨化 备有 ’,.[13'在 特殊的 下, 战乱与寇侵袭,稳固的庇护环境 基本的生存需求]

当 民众往往 村全族之力,构建 防御空间, 自保, 当 公26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0卷

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2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类型聚落的公共空间可以看作是聚落共同体公共 生产 与精神信仰的空间表达, 含着独特的 序与(.公 服务于聚落居民的产生活,村寨居民的日常交往、节日庆典、祭 ( 嫁娶、贸易、生产等活动都要在公 行.公 的 , 载的公 类繁多, 据公 的功 t行分类,大致分为集会与 、 、防卫 、 四类型.2.1集会与交流空间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交往,还是在各种 各样的节庆 ,公 往往 的空间核心, 理解 观念和民族习俗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必 先指出,在中, 类 往往脱胎于生产 ,并且与晒谷、 产 混合.2. $ 1 晒坝/广场以农 的布依族,稻谷的晾晒是一项重要的农事 , 建晒坝就 营建的重中之重.相较于各家自行营建小块晒坝而言,山 地聚落平地的稀缺性往往使得村寨公共晒 乙为 理想的(由于晒坝在居民生产 的重要 及良好的空间环境,晒 就成为聚落居民集会与 的广场 .通常而言,在河谷平坝地区,晒坝建在地势较低的平坦之处;在山脚 和山腰地区, , 坦的台地.晒村寨的主要建筑 , 半封闭的公场.图2高荡村广场平面 Fig. 2 Plan of Gaodang village plaza白水河河谷地带的布依聚落高荡村,具有典 型的聚落广场空间(图2). 荡村广场位于村寨的入口处,与通往外界的道路相连接,成为村寨的 门户 .广场三面以建筑围合,连续的建筑界面的 % —面朝向稻田敞开,将自然的 入广场的视 ,也体现稻 :化在 营 的影响. 场的主要 ,多用于祭祀、节日庆典、红白事 时性大型活.广场连接着 及水井与寨 的小型公 , 居民日常交往发 频繁的空间, 村寨 味的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