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东方情结(一)

透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东方情结(一)
透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东方情结(一)

透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东方情结(一)

内容摘要:现代绘画在不断认识自然和表现自然、学习传统和勇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多元化。艺术家因各自不同的传统积淀、学识和修养创造了世间风格多样而个性独具的艺术作品。在视觉审美因素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以中西方融合为主线,有关中国文化艺术的论述在认识西方现代绘画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上提供了一些不可或缺的帮助。

关键词:现代绘画交流融合影响

西方近代美术史的演变,曾被人喻为一个传奇性的故事。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千变万化的价值观念,打开了许多未曾探索过的道路。一直到现在,“现代美术”仍是个令人迷惑的名词,一些被公认为艺坛巨人的画家,如塞尚、马蒂斯、毕加索虽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却仍然经常被一般人所忽略,毕加索的立体派或荒唐或有趣,马蒂斯的野兽主义或美观或滑稽。但是这些“巨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与众不同的艺术流派的呢?他们的经历既辛酸又坎坷。在现代欧洲艺坛中,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抽象派绘画的先驱者米罗,兼具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风格的俄国斯画家夏卡尔,均为极负盛名的大师,被推崇为艺坛一代宗师。

1910年,马蒂斯在慕尼黑观赏了轰动一时的近东艺展,那次艺展对于他日后的绘画方式,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近东的艺术富于艳丽逼人的色彩,而且也偏重于平面式的构图,用强烈而乡间的纯色彩、阿拉伯式的藤蔓花纹和各种只有东方味道的平面图案。在他绘画生涯的后期,马蒂斯开始用彩色的纸,剪成彩色图案,再用蜡笔和塑胶水彩来掩饰晚年以及疾病带给他的不便。马蒂斯的艺术之所以不朽,因为他包容了大自然,能够让自己同大自然合二为一,与大自然的韵律起步而行。这一点同我国老子、庄子的顺其自然颇为近似。“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万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万体更变易”便是马蒂斯所强调的重点之一,人在不同的时候看同样的一件东西,观察的角度不可能完全一样。西方美术自14、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一向强调“独一立足点”论,这是与东方美术完全不同的地方。东方美术几乎不使用一个固定的立足点,一幅画总是由许多不同的立足点来构成,马蒂斯所拥有的,就是我们东方美术的这种“多重立足点”的观念。因此他的画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一点也不死板。马蒂斯的空间利用恰巧符合我们“阴阳相间”的理论。马蒂斯利用空间促使了画中物体间气韵的顺畅,举世闻名的现代美术评论家罗杰·弗莱在1912年评论马蒂斯是所有西洋画家中最了解中国美术精神的一位,这种启发生命的韵律感,以及相对论的道理,确实是中国美术所强调的重点。他还认为:“第十、十一、十二世纪的艺术,亦即罗马式艺术,包含很多东方艺术的成分,这些成分在当时还伴随其他货品,由东方输入伊斯坦布尔、威尼斯,这些成分贡献很多,它们经过转变,有了新的生命,而显丰饶,它们开发新道路,也形成新环节。1920年的《宫女》,画中的东方色彩(尤其是对波斯纤细画的喜爱)以及作者笔下简单的僧侣式人体、繁缛的背景同样是扣人心弦的组合。他对线条的抽象、和谐、节奏的追求,强烈得常使人体的自然表象剥落尽至。”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无论如何,这时期的画意念非常丰富,人体的简化与静物画装饰细节的增浓并进。原因之一,是他长久以来对东方艺术的喜爱,这份喜爱在1910年9月他赴慕尼黑参观回教艺术展时达到巅峰,后来他曾说:“我的灵感是来自东方。波斯纤细画启示我感官的一切可能,紧密的细节暗示出更大的空间,并帮我超越披露个人感情的绘画表现。”马蒂斯非常喜欢阿拉伯的蔓藤花,是缘于回教艺术的直接影响(日本版画也有)。“我曾用彩色的纸做了一对小鹦鹉,我在作品中找到自己,中国人说要与树齐长,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句话更认真的了。”马蒂斯晚年热衷于剪纸艺术时说了这段独白,他把东方的剪纸视为完全美的化身,从剪纸画中得到过去从未有过的平衡境界。不取西方古典油画的三维立体塑造,基本上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构成中展示自己的彩色梦幻。但是由于彩色板块里加进了黑白板块的分割、隔离以及物象的排映、浓浓的交织,画面呈现出多重的空间层次,不仅生成平面的张力,而且生成纵深的张力,从而产生一种叠幻的视觉牵引力,使画面

欣赏起来如层层剥笋,十分耐品。他的灵感常常来自东方艺术,用纯色平涂,色彩鲜艳,但并不“野兽”般刺激,他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洁、宁静,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它像一种镇定剂,或者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

在西方现代画家中,保罗克利对东方人来说是最亲近的。他的艺术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相通,即把创作活动视为不可思议的体验,而这一体验过程乃是内部幻觉与外界真实的统一,其哲学根源在人和自然之间本质上的同一性。

高中语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 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我们将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世界——雕塑。雕塑就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雕塑的物质基础。明显中国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丰富许多。中国人的雕刻对象有土、玉、石、木、铜,可见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材料都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创造,不分对象。但是明显西方的雕刻对象要单调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为主。看来在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上中国人是要技高一筹的。但是,中国雕塑习惯吸收绘画上线条色彩的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也就让雕塑更接近二维绘画的艺术,而缺少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和展现。这一特点我们之前在绘画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几何透视中没有西方人先进。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色彩的恰当应用,也让雕塑呈现出光彩绚丽的效果,更显华美,算是弥补了空间真实感不足的缺点。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则尽力排除绘画技巧的使用,他们不上色,直接由石头本身的肌理,加上立体的雕刻,让雕塑呈现出纵深感、立体感、真实感。石刻单纯的色调更加展现出古朴的艺术魅力。 那么不论是雕塑材料还是外表饰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肤浅的物质基础。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区别就是创作题材。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像最为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陵墓雕塑是中国传统思想厚葬的流行产物,是中国人对于礼教的推崇的产物。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于是那些统治阶级就妄想着去世后仍旧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种贪恋的帝王梦,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物欲梦想。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陵墓雕塑群,气势宏大,给人神圣、庄严、崇高的敬畏感、威慑感。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直强调的王权思想,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念。不同于中国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雕塑则更多的为活人欣赏。而且不管是比较原始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还是后来中世纪雕塑、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题就是人。不像中国陵墓雕塑群的群体性之美,西方的雕塑更侧重展现个体的美。从古希腊时代,就有“人,乃万物之尺度”,所以西方雕塑不管是单个的人像,还是组合的人像,他们一直就在肖像雕塑上狠下功夫。像这张古希腊人创作的《掷铁饼者》,力量感、运动感、健美感,都带给人深深冲击。身体肌肉的收缩伸张,都如同一瞬间绝佳的捕捉,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体育竞技的推崇,对于强大力量的推崇。而且像这种裸体的雕塑,在西方很常见,但在中国雕塑中却绝对找不到,因为西方欣赏这种健美、强壮、魁梧的身体美感,而中国人更愿意从更加含蓄婉转的角度来诠释。再比如这张古罗马时期的《奥古斯都像》。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主要都是皇帝,奥古斯都就是当时的一位伟大君主,从雕塑中也流露出他帝王的崇高气质和雄健刚毅的品格,极具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这座雕塑也体现出古罗马喜欢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崇尚征服,崇拜权威。这种对于强权力量的崇拜,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拜,至今仍旧存在于西方文明之中。像这幅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文艺复兴代表作,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对人体的赞美,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正符合文艺复兴所宣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到雕塑,不论东西方,都不得不提和宗教的联系。中国虽然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但真正发扬光大的还是外来的佛教。而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教义,也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安抚民心的工具。中国对于佛教的宣扬的艺术手段最主要就是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佛像宁静、洒脱、安详,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向往。而西方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乔治·萨顿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 ②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③第二,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 ④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⑤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⑥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若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⑦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给自身予辅助,用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给予帮助。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⑧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美丽和博爱也是如此。 ⑨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不碰头?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得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道德热忱,黄金规则,我们引以为荣的科学的基础——这是巨大的恩惠。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将来不该无限增加。我们不应该太自信,我们的科学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无知之处更多。总之,让我们发展我们的方法,改进我们的智力训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

东方艺术形式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东方艺术形式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若干年来,不少中国艺术家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洋为中用”,使中国美术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殊不知,一些西方艺术家也像我们一样,从不同文化的艺术中吸收滋养,对“中为洋用”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在美国教过的一些美术学院学生,当他们选修了中国美术史后,就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中国美术的某些因素,“中”为“洋”用,创作出一些具有东方色彩的西方现代美术作品。 当我们在讨论西方美术对近代中国,尤其是现、当代美术的影响时,西方也在探讨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影响甚至导致了人类文化史上继意大利文艺复兴后的另一个高潮——“东方文艺复兴”。法国当代汉学家雷蒙·施瓦布(RaymondSchwab)在他的专著《东方文艺复兴》一书中就指出,西方历史除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外,还有“第二次文艺复兴:东方文艺复兴”(注:Raymond Schwab,The Oriental Renaissance:Europes Rediscoveryof India and the East,1680-188,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84,p.11.)。“东方文艺复兴”最初由奎内特(Edgar Quinet)在1841年提出。他指出,“(欧洲的)东方学学者认为,就整体而言,一种比古希腊、古罗马更宏大、更富有诗意的古典主义,正从东方的深沉中显露。”(注:Schwab,p.12.)他认为,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那么,东方文艺复兴则标志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终结。在17世纪,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相呼应,在东方文艺复兴中,东方的泛神论已经超越了古希腊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法国文豪雨果在他的《东方》一书的前言里也感慨道,“学习和研究中世纪,学习和研究东方,我们不就可以对现代有更高层次的理想和更广阔的视野了吗?”法国东方学家保尔·瓦莱里(Paul Valéry)坦率地承认,“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东方。”(注:Paul Val éry,Oeuvres,ed.Jean Hytier,Paris:Gallimard,1960,2:p.15页。) 也许由于大西洋的屏障,在哥伦布之前,欧洲人探索的视线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西方对亚洲的兴趣,始于古希腊时期。公元前1世纪,希腊学者斯特拉伯(Strabo)就写了六部关于亚洲地理的书籍,其拉丁文译文在1516年印行出版。1939年在古罗马废墟庞培发掘出印度古代女神雕塑,证明东方艺术早在公元79年前已经传入欧洲。公元50年一位罗马无名氏在他的《印度洋环行记》一书中,出现了欧洲最早关于中国的文

试论东西方文明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试论东西方文明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汤谨熙12040032035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内容提要:东西双方自古相隔整个欧亚大陆,在千余年的岁月中,虽然有着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连接,但由于科技和地 域的限制,双方的交流并不能频繁的进行,所以它们基 本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本文试论东西方在各自独 立的发展状态下与地域的关系。 关键词:东西方文明地域演变古代环境规律 一、古代西方文明与地域 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只能将目光放向爱琴海沿岸,那正是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海地区独特的多良港,多山,土地贫瘠的环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理性与辉煌。 (一)地域与经济 爱琴海地区土地贫瘠,但是其拥有大量的良港,这使得希腊人无法大规模的发展农业来满足自身需要,迫使希腊人只能通过海上贸易来获取生活物资。这使得整个古希腊的经济呈现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海洋性特征,使他们与海洋结下了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使得它们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单纯一个民族不能完全靠自己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必须通过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贸易来换取必需品。这种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之后的西方,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在

航海大发现之后,殖民主义兴起也与西方对外部的依赖有很大关系。 此外,这种独特的海洋属性赋予了希腊人冒险的基因,并且这种基因在西方文明中一代代的延续了下来,使得西方拥有一种强烈的商业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促使他们去发现新的世界,去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间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地域与政治 希腊的气候温和,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较为适宜人类居住。法国学者丹纳在论及希腊气候对希腊的影响时说:“这样温和气候中 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更快更和谐。没有酷热使人消沉或懒惰,没有寒冷使人僵硬迟钝。”不断的航海冒险,易于培养人民的 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虽然,希腊半岛的生存环境稳定,但它的内部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它分成了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城邦,并且它们之间的斗争也十分严重。希腊处于一个相对松散的形式之下,可每个城邦内部相对又比较紧密。个人的独立和平等需要一个平台去得到实现,这种结构恰好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能满足自我权利的环境。因此西方文明的民主制度的萌芽在希腊诞生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在一部分人范围内的民主,可是它是现代民主的先祖。 (三)地域与文化 古代希腊文明的海洋特性使它更容易接受其它文化的东西,所以在古希腊时代,在地中海东岸的几个古老文明的交流频繁,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古代在地中海东岸的辉煌文明。

东西方艺术的差异1[1]

从东西方绘画的融合谈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 中国风景油画无论在制作范围的技术、手段方面,还是在精神内容方面,比起西方来说,都还有距离,因此,要发展中国风景油画就必须也只有在中国山水画丰富内涵的优势下,扬长避短,努力借鉴西方油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前辈画家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作人、吴冠中等大师的试验、探索和研究,充分显示了中国风景油画的潜力,近几年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的暧昧现象和观念的模糊更证明了在现阶段探索东西方绘画的结合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 带有很强装饰性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二人的青绿山水画派及吴道子,王维笔简意远的水墨山水画派。经历了五代两宋的南北山水画风格。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郭熙等。北宋郭熙说:“笔迹不浑成谓之疏,疏则无真意: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经历了元以后的文人化阶段,如黄公望的水墨画。从发展的轨迹看,中国山水画自李唐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采用重彩晕染表现对象后,后人没有走上与西方类似的道路。而是沿着线、笔、墨的方向不断突进,形成自己独特的趣味体系。 尽管中西方在以自然景色为内容的绘画作品中,几乎都同样抒发对自然的一种热爱之情,但中国特有的老庄哲学却使中国艺术家们往浑朴自然的境界追求,向往既丰富又平淡的效果。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艺术观,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趋向,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清代方薰有论“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中国山水画家通过用笔的轻重、提按、缓急、顿挫、含水量的多少等,使笔痕墨色交融渗化在宣纸上,而笔墨的节奏、韵律和情趣,使“墨分五色”的要求得到充分发挥。强调造化与心源、形与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汇总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 陈星帆高二(9)班 前言: “孝”、“万事孝为先”是东方文化的基本信条。上千年来,由“孝”派生出“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封建礼教中更有妇女要“三从四德”的规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爱”,博爱、仁爱。强调以“爱”作为行为准则。爱的本质是主动、控制、强制。我“爱“你,就是以自己的愿望主动控制,要求对象按照我的意图行为,要求对象实现我的目的。因而是主动的,不是服从,是控制对象的,是创新,开拓,发展。这种文化鼓励创新,开拓,扩展思维,因此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正文: 稍有点儿文学素养的人都听说过夸父和后羿,想必也听说过亚当和夏娃,更不必说女娲和耶稣了。他们都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形象,他们身上都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由字面深入本质,我们不难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我们不妨将切入点放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据等价重要性的龙的身上。众所周知,在东方,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它吞云吐雾、能飞善游、上天入地、活灵活现;然而在西方,龙却是妖孽的代表,它动辄伤及无辜、玩火焚物、霸气十足。东方的龙长着猪鼻、蛇身、鹰爪、鹿角、鱼尾,这集万物生灵的龙无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通常脚踏五色云,身披七彩霞,腾云驾雾、穿梭自如;西方的龙则长着硕大的翅膀,笨重的身躯,每每出现都携带着滚滚黑云。风云骤变,电闪雷鸣。同一种事物,通过截然不同的人主观给予的客观评论,就一夜之间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色彩。 同样是为红男绿女牵红姻缘线的神话形象,东方是一位满面春风的智慧老人,西方却是长着翅膀拿着弓箭的可爱小孩儿;同样是普度众生的最高神灵,东方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法力无边的玉皇大帝,西方却是一位拥有七情六欲、近乎常人的宙斯;同样是创造人类的神灵,东方是一位母性十足、和蔼可亲的女娲,西方却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耶和华;同样是为了时空转移,东方的嫦娥双脚轻轻一踏就能够登上月宫,西方的太阳神却能够驾着马车去上班;同样是奸诈狡猾的动物,东方的狐狸专门喜欢修炼得道玩弄凡人,西方的狐狸却喜欢与人玩耍,机灵敏锐集于一身。 我们通过多组神话形象的鲜明对比,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东方文化侧重的是万物皆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人类所富有的独立人格化。神话的差异折射出文化领域的区别,然而其差异却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积累沉淀形成的。 酒香飘四野,哺育了东西方人不同的品酒方式。 粗放豪爽的东方人喝酒总要摆出大碗,这样才能够突现出客气大方,用其有力的大手抓起酒坛。倒上一碗,然后十分随和地捧起碗“咕咚”一声,酒便入肚了。其外放豪迈的酒意就不知不觉与醇醇酒香融为一体,浪漫精明的西方人,喝酒时很讲究。其一,选择恰当适中的氛围;其二,挑选共享对象;其三,根据不同场景不同气氛品位不同口感的酒,再者,西方人在喝酒之前都会余少许时间进行感情酝酿,接着轻轻端起精致的酒杯,轻缓地摆弄着酒

从现代主义到历史主义_理查德_哈斯的建筑绘画

从现代主义到历史主义 ——理查德?哈斯的建筑绘画 From Modernism to Historicism —— Architectural Painting by Richard Haas 张 敢 Zhang Gan 内容摘要:历史主义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风格和题材的挪用与拼凑,不再像现代主义那样追求作品的原创性。美国画家理查德·哈斯的艺术就是绘画中历史主义的代 表。本文探讨了哈斯建筑绘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他从现代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哈 斯的建筑绘画对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景观建设具有非常明显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理查德·哈斯、历史主义、建筑绘画 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绘制引起错觉的装饰,使之看起来像是真实建筑的一种延伸,这种表现方法在西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庞贝发掘出土的古罗马建筑中,被称为第二风格的壁画,就是以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三度空间效果为特征的。这种被称为“骗过眼睛”(trompe l’oeil)的表现方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布鲁内莱斯基发明的透视法得以复兴。如马萨乔(Masaccio)在佛罗伦萨新生圣母堂绘制的《三位一体》、安德烈亚·曼泰涅亚(Andrea M a n t e g n a)在曼图亚公爵宫新婚室内创作的天井(图1),以及科雷乔(Correggio)在帕尔马主教堂绘制的《圣母升天》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这种手法的运用在巴罗克时期的天顶画上达到顶峰,圭尔基诺(Guercino)和波佐修士(Fra Andrea Pozzo)绘画气势恢宏,让人感觉整个建筑的天顶被打开,画面中的人物正向天国飞去。虽然这种制造错觉的画法在随后的西方艺术中一直存在,但是再也没有达到巴罗克时期的辉煌。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画家理查德·哈斯(R i c h a r d H a a s)所绘制建筑立面和室内壁画,才以同样引起错觉的方法和更加巨大的尺度为壁画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他对西方艺术传统的借鉴以及在创作中对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情境的关注,使他成为一位具有历史主义特征的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从现有的资料看,国内尚未有对哈斯及其作品的专门研究,希望本文能对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和创作的研究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 一 理查德·哈斯1936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一个非常传统的小镇斯普林格林(Spring Green),他的父母都是德国移民。早在孩提时代,哈斯就对建筑以及各种表现建筑的东西非常着迷,如木版画、玩具房子、立体小模型以及各种照片和明信片等。他还常常将图片中的形象画下来或者用黏土做成小模型。 哈斯成长的年代正是现代主义艺术和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对他早期风格的形成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于1911年在哈斯的家乡斯普林格林建造了他的塔里艾森(Taliesin)。整个高中时期,哈斯都以极大的热情来研究赖特,他阅读了大量有关 赖特的著作,并画了大量赖特建筑的速写。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全家迁往密尔沃基(M i l w a u k e e)。19岁时,通过给赖特做石匠的叔叔的帮助,他整个夏天都在塔里艾森度过,并争得赖特的同意,花大量时间研究赖特的素描并进行临摹。 哈斯就读于位于密尔沃基的威斯康辛大学,他开始刻苦地钻研绘画。哈斯经常到芝加哥艺术学院参观,在那里他可以通过各种展览来了解19和20世纪的现代画家。在随后的5年多时间里,他尝试了各种现代艺术形式和风格。哈斯回忆道:“我努力吸收和模仿那些主要从博物馆和杂志上看到的前卫作品。”[1]1962年夏天,他陪伴自己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的导师彼得·布萨(Peter Busa)去普罗文斯镇和马萨诸塞州,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美国最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海伦·弗兰肯萨勒(Helen Frankenthaler)、肯尼斯·诺兰(K e n n e t h N o l a n d)、大卫·史密斯(D a v i d Smith)、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和马可·罗斯科(Mark R o t h k o)等。正是这次经历,使他萌生了去美国东部生活的念头,不过这个愿望直到数年后才得以实现。1964年,进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后,哈斯一边在沃克尔艺术中心(Walker Art C e n t e r)博物馆所属的学校教书,另一方面研究博物馆收藏的绘画、雕塑和经常举办的展览。这个时期的哈斯是一位典型的现代主义画家,他在沃克尔艺术中心展出的早期绘画就属于“抽象风景”(abstract landscapes),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平面的、极少主义风格的作品。[2] 同样是在1964年,哈斯开始私下里创作一些小型立体模型,这些作品成为他后来大型公共作品的先河。用一个纸盒,在里面打上光,盒子的一面是完全开敞的,人们可以看到里面的微型场景。他的第一批盒子作品内部用三维的方式再现了一些他所崇拜的古代大师的作品,其中包括维米尔(J a n V e r m e r)的作品和凡·艾克(Jan Van Eyck)的《乔万尼·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娘》。他根据印刷品一丝不苟地描绘了绘画中的元素,然后将它们贴在盒子里。1966年,他开始创作一系列表现艺术家和他们的工作室的立体模型:如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在博尔顿兰汀(Bolton Landing),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在她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阅读理解选择题

《东方与本文的科学》阅读理解:4大题16小题,附答案解析 (一)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有关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科学和数学。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第二,我完全相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当东方人民像我们在16世纪那样,一旦抛弃了他们经院式的、论辩的方法,当他们一旦真正被实验精神所鼓舞的时候,谁知道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谁又知道他们为反对我们而做什么呢?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双臂欢迎它。 ——选自乔治·萨顿《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1.能作为全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B.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C.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D.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2.选文中没有 ..用到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引用论证 3.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实验科学”是指20世纪20-50年代的操作主义学说。 B.“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东方科学比如埃及、阿拉伯和中国在数学和炼金术以及其他应用科学方面都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 C.选文中作者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导致衰亡的历史教 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D.选文为全文的引论部分,提出在科学方面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论述了西方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文明的原因及其危害。 4.联系全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阐述科学史观原则的议论文,作者乔治·萨顿,美国科学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作品有《科学史导论》等。 B.本文中所说的东方,在上古和中古时期,曾经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C.“光明从东方来”是以太阳从东方升起比喻来自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对西方的影响。作者认为东方的人文主义理念比西方的法则更有价值。 D.本文既有严密的论证结构,也有开阖。文章结尾部分由反入正,总结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点,说明两者不应该相互对立。 1、C。 1 / 5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东西方不同的感知方式。所谓“感知方式”是指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 面去把握其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 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关于“美”字的说法谈起,根据后汉许帧的《说文解字》认为“羊大为美”,“羊大”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羊肉好吃的原因.羊在六畜中主食,味甘美,甘表示味觉的感受,因而“美”作为味觉的“甘”因而“美”字除了表示味觉感受之外,必然也包括触觉在 内,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字的本义应该是环绕着甘美肥厚之“羊”的味.触感受,而源自味,触感受的“美”字在中国古代又可用于指嗅觉的芳香。除了味、触、嗅三觉之外,美字 也经常被用于听.视二觉。关于“听觉”我们从汉语有关听觉的概念“闻”字的双关性(既指听觉,又指嗅觉),由此可知,“美”可普遍使用在味.触.嗅.听四觉之中,至于视觉对象的“色”“美”字被使用的频率则更高,以至于把“美”字主要限于视觉感受方面,把“美色”主要当成视觉的对象,事实上,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即使面对纯粹的视觉对 象,其感受仍然混合着其他诸觉,尤其是触.味觉。 西方人以视.听为基础的审美意识。西方审美意识的显著特色是对视.听觉的高度重视。这一特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的审美意识。尽管对视,听觉的重视源自希腊,但 是它是西方审美意识一贯的特征。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进于智慧的官能”,我们清晰的感觉到,西方审美意识具有重视和强调视.听觉的鲜明特色。西方人的审美意识对视 听二觉较之其他三觉具有特殊的重视。这一特征可以引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在西方审美意识有关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关系方面,有一种明显的断 裂和等级制倾向,扬前二而贬后三者,这种等级制说明西方审美意识具有一种尊心灵,精 神而贬肉体.物质的价值观。 第二,由于视听二觉和嗅.味.触三觉在感受世界的方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 视听的对象必然处于视听的主体之外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嗅.味.触则必然接近对象乃至 与对象溶为一体,方能获得嗅.味.触的感受,所以,西方审美意味对于视.听二觉的重视意味着一种重视外在秩序的世界观。 综上所述,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 意识以视.听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若把中国审美意识的这一特色与 西方审美意识的特色作一比较,便可发现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西方人普遍把视.听二觉作为审美感受,而把嗅.味.触排斥在美感领域之外。柏拉图明确地把视.听二觉定义为“理论感官”即能认识真理。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持一种断裂的宇宙观,认为神圣的价值外在 于人和世界而存在,视.听觉恰好用于感受外在对象,故而适宜认识外在的神圣价值,易 言知,在西方审美意识中,外在的美学价值决定了外在感受方式,视.听觉超越了为触.嗅.味诸觉而被有意识地提升被当作合适的审美感官。西方艺术之所以特别重视“形式”和“色彩”是因为它们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而与神圣的价值相关。 中西方艺术不同的美学价值观。“美学价值”则是指该民族或文化所认可的终极宇宙价值,它使万物对感知器官呈现为美,“对艺术的根本态度”则把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 察该民族或文化的艺术面貌和特色。 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之儒家的美学价值。儒家作为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 统意识形态,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强调以文权体制为中心的宇宙间的一切的普遍和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 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 建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两边“呤咏情性”方面,导致中

走进宁波走进中西方文明

略谈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温州市龙湾区海滨中学周巨鹤中西方文明相互间很不容易了解的,两大文明之间有很大差异,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较而强调中国与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很难理解。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这两大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现在的世界就是在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发展的。 一、不同宗教下的文明 东西方不同程度上归结为不同宗教下的文化。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佛道儒)文明。不同的宗教,人们的信仰也不同,因而世界观也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各自文明与其它文明碰撞和发展对游牧文明除了少数成就被我们借鉴之外,其余被彻彻底底的同化了。在同一地区内,少数处于劣势的文明遇到更为高级的文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征服。就像农业文明取代狩猎文明。佛教被明显的中国化了。与中国传统融合。虽起源于印度,但难见印度的影响。在近代以前,个个区域性的文明核心区之间不会出现同化或完全征服。基于科技和交通的制约,每一处文明核心区都发展出了最适应自己地域特征的文化。外来的同样高级的文化会在本土显示出强烈的不适应。西方文明并不是西方想将自己的文化传播给别人,而是其他文明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接受西方的文明。先是军事,而军事的发展又需要工业,而工业有需要科学技术,进而扩展到文化,教育,政治体制… 二、不同价值观下的处世哲学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处世态度。有两句话虽不很准确,但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态度。说是“中国人走在大街上,先要把人看成坏人,防范着,接触中再找出谁是好人。西方人走在大街上先把人看成好人,然后再辨出谁是坏人”。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在临死的前一天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栋房子,没来得及住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个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 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练习:10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落实应用案(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P139(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覆.辙(fù)记载.(zǎi) 领域.(yù) 憎.恨(zhēnɡ) B.野蛮.(mán) 瞬.间(shùn) 伪.装(wěi) 协调.(tiáo) C.重蹈.(dǎo) 热忱.(shén) 滥.用(làn) 识.别(shí) D.强.烈(qiánɡ) 蔓.延(màn) 揭露.(lòu) 悄.悄(qiāo) 解析:选B。A项,“憎”应读zēnɡ;C项,“忱”应读chén;D项,“露”应读lù。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辩论烂摊子拾人牙慧至高无尚 B.和谐金刚钻归根结底高耸入云 C.缥渺一炷香盛气凌人决无仅有 D.蓑亡马前卒重蹈覆辙白头协老 解析:选B。A项,尚—上;C项,渺—缈,决—绝;D项,蓑—衰,协—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随着京东、苏宁易购等几大家电商价格战再度硝烟四起,一时间家电零售行业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记者走访城区家电卖场后发现,家电商价格战已________到实体门店。 ②美国总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表演讲,表示美国不仅要继续实施核裁军,而且把________世界上所有核武器作为美国核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 ③乌鲁木齐海关积极与哈萨克斯坦海关加强联系沟通,________解决了中哈海关共同施加海关封志、流量计系统的启用和切换等问题。 A.蔓延根除谐调 B.曼延清除协调 C.蔓延根除协调 D.曼延清除谐调 解析:选C。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散。曼延:指连绵不断。根据语境,①句应用“蔓延”。根除:指彻底铲除。清除:指扫除净尽,全部去掉。②句强调的是彻底性,所以应用“根除”。协调:指配合得适当,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谐调:指和谐、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 人类主要的审美方式是东西方两种,当然还有重要的非洲艺术和南美印第安艺术、澳洲土著艺术以及中西亚艺术。西方人至今仍然忽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人自负的认为有了白种人的艺术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恰恰是西方人从未尝试过的。其中美妙西方人至今不甚明了。那么东西方艺术(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美术)有那些明显的区别呢? 1:艺术思维有区别。西方艺术主要反映客观现实。东方艺术主要通过对现实主观再现表达某种意境。西方社会从19世纪开始对艺术的表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至今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很富有逻辑,他的艺术史这种最可以不逻辑的学科也充分显示了其思维的一贯性。这点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我发现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思想内核偏偏是西方人从来没有触及和能真正领悟的。西方人从19世纪末仿佛突然开了窍,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哲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这种反思是严谨的。其主要的催化剂之一是摄影技术的诞生。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要精力放在对客观事物的精确再现上,经过上千年的努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其实对事物的平面再现本身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艺术,这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可以量化的技术,就算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经过量化的训练也可以掌握

素描以及色彩的基本表现方法。我宁愿把这种技术归纳为科学而不是“艺术”。但西方艺术家们通过这种方式展现的卓越技巧仍然可以算作艺术。但可笑的是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打乱了艺术家的思维---还有必要画画蛮?有了摄影我们画什么?艺术家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于是艺术家们开窍了,重新思考并定义绘画的定义以及表现的方式。于是种种流派,种种观念,种种思潮不断涌现,其实无非是想给画家们一个存在的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历史中,西方对艺术的思考和艺术的发展还是相当严谨的。这几乎是一个拨丝抽茧的过程。首先是对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然后又对艺术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奇妙的是几乎还没有西方艺术家对中国艺术进行非常严谨系统的研究和复制,于此相反,中国的艺术家们对西方的艺术趋之若鹜,进行了普遍的研究和学习。不可否认西方在艺术的理论系统上是先进的,是远远领先于东方世界的。于是中国的艺术家面对左右为难的局面,一方面要继承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一方面要适应发达的西方现代艺术,于是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一部分画家已经完全西化,接受并沿袭西方的现代艺术思路搞所谓当代艺术,这些艺术家基本完全使用西方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去创作;另一部分所谓传统画家继续继承中国古老的表现形式进行中国本土艺术创作。当然有极少数画家想到了用中国的表现形式进行现代艺术思维的创作,其中代表如吴冠中。 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是文人画。是文人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观进行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https://www.360docs.net/doc/f32453173.html,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 王恩界,乐国安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 WangEnjie@https://www.360docs.net/doc/f32453173.html,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 1.引言 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 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