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与特点

国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与特点
国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与特点

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宗教冲突等所导致的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使得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力求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其中。应急物流就是一个弥足重要的内容。在国外,一般都将应急物流的保障等有关内容融于应急管理中加以研究和建设。

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入联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2003年3月该署随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一起并入2002年成立的国土安全部,成为该部4个主要分支机构之一。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美国强调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区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救灾规划还有相应的治安组织体系,该体系平时配合警方承担各种治安任务,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转变成紧急救灾体系遂行救灾任务。

在国内救灾方面,FEMA设有物流管理的专门单位,平时主要负责救灾物资的管理储备、预测各级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以及救灾物流中心设置等工作。当灾害发生时,物流管理单位便会迅速转入联邦紧急反应状态,根据灾害需求接受和发放各类救灾物资。美国法律规定应急行动的指挥权属于当地政府,仅在地方政府提出援助请求时,上级政府才调用相应资源予以增援,并不接替当地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处置和指挥权限;当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州一级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州一级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

源不足时,由联邦政府提供支持。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绝大部分联邦救援经费来自联邦应急管理署负责管理的“总统灾害救助基金”。

在国际救灾方面,美国设有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OfficeofUSForeignDisasterAssistance,OFDA),负责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目前,OFDA在世界范围内设有7个应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诸如毯子、塑料薄膜、水箱、帐篷、手套、钢盔、防尘面具、尸体袋等等,一旦某个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OFDA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日本对救灾物资分阶段管理

众所周知,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日本的防救灾体系分为三级管理,包括中央国土厅救灾局、地方都道府以及市、乡、镇。各级政府防灾管理部门职责任务明确,人员机构健全,工作内容完善,工作程序明确。每级组织都会定期举行防灾汇报,并制订防救灾计划,包括防灾基础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地域防灾计划等。日本非常重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在每年的国民“防灾日”都要举行由日本首相和各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演练,一方面提高国民的防灾意识,另一方面检验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的通信联络和救灾、救护、消防等各部门间的运转协调能力,并对各类人员进行实战训练。可以说,日本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救灾体系。

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因海运和空运受震灾影响小,所以多利用这些资源);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平时可作他用,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将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府行政单位负责,包括救援物资的收集、存放和运输;配送中心24小时作业;要求军队协助进行交通管制,维护紧急物品的运输。第二阶段由物流公司负责(根据政府要求采取较主动的方式进行配送),选择车站等4个配送中心,重点关注提升配送效率;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辆次;选择2个地点作为储存性仓库。第三阶段仍由物流公司负责(但

根据灾区需求采取较为被动的方式,即依据订单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减少到2个;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2辆次。事实上。日本的救灾物资管理,已经充分利用了现代商业的物流发展成果。此外,根据救灾物资性质分送不同的仓库,对社会捐赠灾区的必需物资,经过交叉转运站(Cross-docking)分类后直送灾民点,对社会捐赠的非必需物资或超过灾区需要的物资,则送到储存仓库,留待日后使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日本非常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基本形成了从国家到家庭各个层面的储备体系。3、德国民间组织发挥巨大作用

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最高协调部门是公民保护与灾害救治办公室,隶属于联邦内政部。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时,消防队、警察、联邦国防军、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于救灾物流,德国是建立民防专业队伍较早的国家,全国约有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这支庞大的民防队伍均接受过一定专业技术训练,并按地区组成抢救队、消防队、维修队、卫生队、空中救护队。德国技术援助网络等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德国还有一家非赢利性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即德国健康促进会,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了解,该组织每年通过水路、公路、航空向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配送300多万公斤的供给品,并利用计算机捐赠管理系统,保持产品的高效率移动。一旦需求被确定。供给品通常在30~60天内就会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避免了医药物品的库存。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德国健康促进会就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配送到指定救助地点。

国外应急物流发展的特点

尽管各国应急物流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1、建立协调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各国都依据法律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物流理体系,从上到下的常设专职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严格而高效的政府信息发布系统及明确的政府职能和部门合作,超前的灾害研究和事故预防机制,普遍的灾害意识培养和全社会的应急培训,充足的应急准备和可靠的信息网络保障。

2、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

由政府统一负责指挥自然灾害预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灾计划、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开展应急物流演练等,预案还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路线,如在地震灾害中,会伴随发生道路阻断、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常规道路交通将难以发挥机动灵活、“门到门”的优势,这时需要选择空运或海运等适宜的替代运输方案,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运送。此外,还将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部门纳入到防灾救灾体系中,配合政府工作,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应急物流的全过程。

3、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

各国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灾情,对各类救灾物资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依此建立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应急救援物资库,这些应急救援物资库平时储放应急物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则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迅速从应急救援物资库提取救灾物资,送往灾区;灾害发生后,社会采购或捐赠的救灾物资需要汇集至应急救援物资库,在应急救援物资库分类拣选后统一配送至灾区。

4、运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理论指导应急物流管理

将现代物流知识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充分运用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中。自然灾害发生前,通过预测救灾物资需求量和实施救灾物资库存的动态检测,避免了过高的库存水平和较高的储存成本;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实际,适时地选用物资供应的供应推动方式或需求拉动方式。

国内外物流发展概况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物流发展概况及趋势研究 摘要:自物流概念产生以来,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叙述了国内外几大处于物流发展前沿国家的物流发展概况。并且全面指出了当今国内外物流发展的具体趋势及方向。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趋势;物流发展 1 世界各国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1)美国。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代理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发展。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涌现出Dell,BIM,CISCO 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与研究。比如,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日本。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3-1973年); 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④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目前,日本在22个城市,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布局合理、设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多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③厂家物流系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迅速;④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3)欧洲。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工厂物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②综合物流阶段(70年代);③供应链物流阶段(80年代);④全球物流阶段(90年代);⑤电子物流阶段(90年代末-21世纪初)。 目前主要欧盟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在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和外部资源的企业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欧洲制造业企业认为物流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掌握关键技术、核心业务和市场控制能力方面,而在物流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和技术方面则采

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现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3797232.html, 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李洁刘俐 来源:《中国市场》2014年第22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综合国内各界学者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对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 分类、应急物流体系构建方式、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40-02 自2003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接踵而至,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引起了我国对应急物流的高度重视和研究。基于此,各界学者专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在应急物流发展现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与发达国家健全的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仍然有较大缺陷,尤其是在组织构建中的许多细节方面显示出其不足。 1应急物流概述 1 1应急物流的概念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应急物流可以定义为: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 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事件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 物流活动。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除了包含物流基本的七大功能之外,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特殊需要,应急物流会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其效益。 1 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除了具有传统物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 2 1突发性 突发公共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知的,由此而导致了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 的突然发生。另外,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灾地区破坏程度等都是无法预知的,使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在不断努力寻求避免或削减突发事件带来危 害的方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 2 2高响应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严重,波及范围较广,决定了应急物流的高响应性。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需要应急物

国内外物流配送业的现状发展与探讨

国内外物流配送业的现状发展与探讨 国外物流业配送发展概况 1)美国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在流通领域产生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首先是批发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定货指示单。其次是零售型,以美国沃尔玛公司的配送中心为典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一般为某零售商独资兴建,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第三是仓储型,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杂货商联盟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若干家加盟店负责货物配送。 (2)日本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在日本,零售业是首先建立先进物流系统的行业之一。便利店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迅速成长,现己遍及日本,正影响着日本其他零售商业形式。这种新的零售业需要利用新的物流技术,以保证店内各种货物的供应顺畅。因此,日本的物流配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分销渠道发达。许多日本批发商过去常常把自己定位为某特定制造商的专门代理商,只允许经营一家制造商的产品。为了保证有效地供应商品,日本许多物流公司不得不对旧有的分销渠道进行合理化改造,更好地做到与上游或下游公司的分销一体化。第二,频繁、小批量进货。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服务需求来自便利店,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第三,物流配送体现出共同化、混载化的趋势。共同化、混载化的货物配送使原来按照不同生产厂、不同商品种类划分开来的分散的商品物流转变为将不同厂家的产品和不同种类的商品混合起来配送的聚合商品物流,从而得以发挥商品物流的批量效益,大大提高了配送车辆的装载率。第四,合作型物流配送。在日本,生产企业、零售企业与综合商社、综合物流公司之间基本上都存在一种长期的物流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还随着日本工业生产的国际化延伸到国外。第五,政府规划在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欧洲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在欧洲诸国,尤其是德国,物流配送是指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以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活动。德国的物流配送产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10年来,德国的物流配送己经摈弃了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传统配送模式,基本形成了商品从产地到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有时通过不止一个集散中心)到达最终客户的现代模式。走遍德国,可以说德国的物流配送已经形成了以最终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化交通和高科技信息网络为桥梁,以合理分布的配送中心为枢纽的完备的运行系统。在总结德国零售业发展的经验时可以看出德国是十分重视按照连锁经营的规模和特点来规划配送中心的,往往是在建店的同时就考虑到了配送中心的建设布局。 笔者分析,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有:

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1-04-06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DZ2250400。 作者简介:应俊(1987-),男,浙江丽水人,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与工程。 Logistics Sci-Tech No.6,2011物流科技2011年第6期摘要:应急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因而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作者围绕应急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应急物流物资筹集、应急物资调运配送、应急物资库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近一两年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应急物流;突发事件;灾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an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emerge-ncy,which received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theorists.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logistics,centering on several aspects which include basic theory of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emergency logistics supplies raising,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supplies,and storage of emergency supplies.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logistics in the last two years is given in the end. Key words:emergency logistics;unexpected incidents;disaster logistics 近年来,伴随我国频繁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SARS 、地震、雪灾、恐怖主义,应急物流管理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突发事件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伤者救助、灾后重建、卫生防疫、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应急物流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 国外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早,研究文献也非常丰富。Aikens (1985)[1]通过线性规划、0~1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九种基本形式的选址模型和方法,对应急物流以及配送选址进行了研究。Cart (1992)[2]将应急物流描述为以正确的数量、顺序、地点与时间将应急救援物资运达应急需求点的行为。Vladimir Marianov 和Charles Rovelle (1994)[3]在传统的确定性集合覆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服务设施经常处于服务状态的情况,提出了随机性集合覆盖模型。Suleyman Tufekci 和Wallam A.Wallace (1998)[4]作为权威的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应急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应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解决资源的折中利用问题。Antoine G.Hobeika 和Changkyun kim (1998)[5]提出了利用先进的知识模型来支持应急管理(应急管理知识模型),并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西班牙的水灾管理中。Masood A. B.,Amr K.Mortagy 和Colnel Ali Alsayed (1998)[6]建立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多目标数学模型,该模型涉及运输目的地的确定及运输路线的选择,其中考虑了出现事故时的应急反应问题。S.M.Hong-Minh 等(2000)[7]运用仿真的方法对供应链中的突发性物流进行了研究。Sydney C.K Chu 和Lisa Chu (2000)[8]提出了香港医院的选址及其资源配置模型的框架,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优化决策:新医院地址的选择以及旧医院地址的重新分布;资源的配置规划,包括新医院床位数量的设置以及旧医院床位数量的重新设置,他们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香港的医院管理局。Wlodzimierz (2001)[9]考虑了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双目标模型———综合考虑中心点和中位点目标函数,将它转化为λ参数的Cent-dian 单目标模型,并将它转化为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这种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可以产生所有的Pareto 优化解。同时讨论了如何将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的算法转化为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算法。Luis (2003)[10]在MCLP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HCLP (hierarchical cowering location problem ),该模型事实上是MCLP 模型的两层推广。Rus -sell (2005)[11]对2004年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爆发后的救援物资供应链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救援物资供应链的流程按顺序包括:物资准备→灾害爆发后进行物资评估及救援请求→物资调度和捐赠→货物取得→运输→交付过程中的跟踪记录→存货管理→交付。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翟晓敏等(1998)[12]结合辅助应急管理系统(CEMS )研制实例,从系统结构、推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图形系统、继承网络系统等重要方面对实现快速、有效的辅助应急管理系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为今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Review on Emergency Logistics 应 俊(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上海200135)YING Jun (School of Science Research,Shanghai Maritime Univ.,Shanghai 200135,China)誗基金项目誗 文章编号:1002-3100(2011)06-0007-04

国外物流业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物流业发展情况及对我国地启示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地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地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地综合性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和信息化进程地不断加快,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殖功能地新兴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迅速发展,被称为“现代物流革命”. 一、国外物流业发展情况及特点<一)发展情况. 随着物流内涵地不断扩展,物流管理手段、技术均在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缩短物流时间、节省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组织合理化是经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地共同特征.为了实现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地目标,物流业较为发达地西方国家,在政府或社会力量地推动下,以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质量地提高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地发展为中心,使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球物流市场规模已达 3.43万亿美元,欧美发达国家物流业规模已超过高技术产业而成为新地经济拉动因素.2001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地比重从2000年地10.2%下降至9.5%,日本为14%,英国为10.6%,法国为11.1%,意大利和荷兰均为11.3%,德国为13%,西班牙为11.5%,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发展特点. 1、政府普遍重视物流地发展.各国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国家和地区,均把发展物流作为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地重要措施来规划.日本内阁会议2001年通过《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除了继续建设高效地物流基础设施<重点是降低港口费用)以提高日本产业地国际竞争力外,还提出要解决环保问题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等与物流有关地新课题.在建设物流园区过程中,政府对参与物流园区建设地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并积极为物流园区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地建设,统一规划物流园区内地交通、道路、绿化、教育、娱乐设施等工程,形成齐全地服务功能和良好地生态环境.韩国起草地物流发展五年规划要求到2006年,企业地物流开支占企业收地比重将从目前地12.5%下降到9%,使韩国成为东北亚转运枢纽.澳大利亚政府2002年推出《货物运输行业行动纲要》,目地是搭建一个长期地、参与性强地计划和财务框架,对全国陆地交通网络进行整体开发. 2、搭建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地广泛普及,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地运营成本,使国际物流得以长足发展.目前,国际物流地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信息技术地应用程度,其发展趋势是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财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目前对于现代物流业发展来说,物流信息平台地建设与物流基础设施地建设具有同等重要地地位. 3、完善配送中心,提高整体物流效率.在欧洲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配送中心具有相当重要地地位.其作用包括减少仓库建设和人工成本,增加存货透明度,加强物流地流程控制.在目前地物流配送中心中,既有加工配送型,也有单纯储存配送型;既有专业产品如汽车配件、食品配送等,也有综合物流中心;既有物流与展览展销地结合,也有跨区域地综合集成空运、海运、铁路、公路地全球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一般都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包括整套地供应链方案设计、港口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 4、推进物流系统地标准化.现货物流业对运输仓储资源进行高度地整合,所以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各国统一地标准,国际物流水平很难提高.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地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标准、集装箱地几种统一规格及条

运筹学在应急物流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因而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综合近几年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系统构建及相关模型几个方面对应急物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并且可以看出运筹学中的建模思想对应急物流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运筹学;应急物流;选址―定位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占比非常高,如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2014年7月云南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2013年3月西藏墨竹工卡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2013年7月甘肃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灾害、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灾害、2015年9月江西福建等地发生洪涝风雹灾害、2015年8月陕西山阳发生滑坡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尽快地将赈灾物资送至灾区以减少灾害损失是应急物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应急救援部门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时间、合理地选择物资存储点将存储物资科学地安排车辆对受灾点进行物资的配送服务以减少伤亡,提高受灾地区民众的抗灾信心。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一般lrp问题的研究比较具体深入,比如min等[1](1998)、nagy等[2](2007)、陈久梅等[3](2014)都做过一般lrp问题的优化研究,当前应急物流的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应急物流的lrp研究(定位―路径)还相对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单独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即单独研究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或单独研究应急资源调度问题;另外一种是将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然而应急物流中物流中心点的选择和运输路径安排是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效率的两个关键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和影响,有必要结合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等特点,从整体系统优化的角度,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故近年来,大部分对于应急物流问题的研究均是对选址―配送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应急物流lrp问题基本可以按照信息是否确定分为以下两类: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和不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 1 确定信息下的应急物流lrp研究 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通常考虑的问题中信息基本都是确定的,即不存在任何风险因素,并且受灾点的需求是确定的。针对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张玲[4](2008)考虑到由于灾区范围比较广泛进而灾区存在不同的级别,针对该实际情况,通过对灾区进行分组,并运用场景分析的发放,考虑其资源的布局和选址问题,引入多类0-1变量来表述该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多级别的资源布局多目标规划模型。黄向荣等[5](2009)在考虑食品物流的相关特点和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食品的应急物资分发中心选址决策的评价体系,并且结合蚁群算法(aca)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构建了应急物流物资分发点选址决策模型。曾敏刚等[6](2009)针对应急服务应急物资分发点定位以及物资配送路径这两个子问题,引入多个0-1决策变量去表述该优化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总成本为目标的选址―定位模型。葛春景等[7](2011)研究了应急设施选址中的多重覆盖问题,并以在满足需求点的多次覆盖需求和多需求点同时需求的条件下覆盖的人口期望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性的应急物流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郑斌、马祖军等[8](2013)针对两级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中转站选址和上下级进行联运调度的集成优化问题,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混合遗传算法。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在运用运筹学建立应急物流lrp模型过程中,通常引入0-1决策变量去解决应急物资分发点选址问题和车辆物资配送问题,引入三类决策变量,第一类0-1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 及趋势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外物流的发展现状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现状看,物流业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发展主要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l. 物流服务的拓展;物流服务已经逐步将加工、保税、仓储、金融、保险乃至报关、通关、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等业务统—进来,把整个商贸流通过程作为—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2. 物流服务过程的延伸;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逐渐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3. 物流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跨国家、跨地区、跨城市的物流服务都有了较快发展。4. 第三方物流作用日趋显着5. 电子物流发展; 二、国内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存在问题;与国外物流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业目前尚处于起步期。改革开发以来,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物流技术装备水平逐渐提高,对物流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提高物流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1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2仓储设施明显落后,大量老旧仓库效率低下,分布不合理。3. 物流技术装备落后内陆地区现代化的集装、散装运输发展速度太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较低。4. 物流管理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由于体制上存在部门、行业条块分割,市场发育滞后,国内物流企业多处于散和弱的状况,还未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四、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1. 物流范围扩大,企业向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2. 物流服务向优质化、全球化发展3.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子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是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用于物流配送数据流转处理。二是条形码(BAR--CODING)系统,用于仓储库存控制。三是卫星定位系统(GPS),用于物流配送流程监控。

国外应急物流研究

国外应急物流研究 2010-05-27 来源:中国物流学会作者: 标签: 应急物流国外应急物流美国应急物流外国应急物流日本应急物流 摘要: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物流建设的主要特点: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宗教冲突等等所导致的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使得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力求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其中,应急物流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国外尚没有专门的应急物流,而一般都是将应急物流保障有关内容融于应急管理中加以研究和建设。 一、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物流建设的主要特点 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一)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入联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联邦应急管理署成立于1979年,直接向总统负责,下设国家应急反应队,另有5000多名灾害预备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美国强调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区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2003年3月该署随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一起并入2002年成立的国土安全部,成为该部4个主要分支机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救灾规划还有相应的治安组织体系,该体系平时和警方配合承担各种治安任务,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它会迅速转变成紧急救灾体系,争取最高的救灾效率。 在国内救灾方面,FEMA设有物流管理的专门单位,平时主要负责救灾物资的管理储备、预测各级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以及救灾物流中心设置等工作。当灾害发生时,物流管理单位便会迅速转入联邦紧急反应状态,根据灾害需求接受和发放各类救灾物资。美国法律规定应急行动的指挥权属于当地政府,仅在地方政府提出援助请求时,上级政府才调用相应资源予以增援,并不接替当地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处置和指挥权限;当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州一级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州一级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由联邦政府提供支持。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绝大部分联邦救援经费来自联邦应急管理署负责管理的“总统灾害救助基金”。 在国际救灾方面,美国设有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Office of US Foreign Disaster Assistance,OFDA),负责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目前,OFDA在世界范围内设有7个应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诸如毯子、塑料薄膜、水箱、帐篷、手套、钢盔、防尘面具、尸体袋等等,一旦某个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OFDA就会从距离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外物流的发展现状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现状看,物流业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发展主要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l. 物流服务的拓展;物流服务已经逐步将加工、保税、仓储、金融、保险乃至报关、通关、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等业务统—进来,把整个商贸流通过程作为—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2. 物流服务过程的延伸;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逐渐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3. 物流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跨国家、跨地区、跨城市的物流服务都有了较快发展。4. 第三方物流作用日趋显着5. 电子物流发展; 二、国内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存在问题;与国外物流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业目前尚处于起步期。改革开发以来,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物流技术装备水平逐渐提高,对物流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提高物流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1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2仓储设施明显落后,大量老旧仓库效率低下,分布不合理。3. 物流技术装备落后内陆地区现代化的集装、散装运输发展速度太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较低。4. 物流管理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由于体制上存在部门、行业条块分割,市场发育滞后,国内物流企业多处于散和弱的状况,还未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四、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1. 物流范围扩大,企业向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2. 物流服务向优质化、全球化发展3.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子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是电子

物流仓储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

物流仓储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 势 物流是指物资实体(物资及其载体)的物理流动过程,即物资的场所(位置)的转移及时间的占用。 “物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后勤工程的概念演变而来,现在已扩大到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中。根据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又可分为社会宏观物流(或称大物流)和企业物流(或称小物流)。作为企业物流或者生产物流支撑的物流技术,正经历着从人工物流、机械物流、自动化物流向集成化物流和智能型物流的跨越发展。下面从物料柔性传输技术(AGV技术)、现代仓储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三个方面说明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物料柔性传输技术 自动搬运车系统(AGVS)是物料柔性传输系统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由自动搬运车(AGV)和地面制导、管理系统组成。 自动般运车系统是柔性加工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最基础、最重要的执行单元之一。日本1983年建成的47条FMS有70%采用AGV。 1954年英国最早研制了电磁感应导向的AGVS,由于它的显著优点,迅速地得到了应用与推广。仅1960年欧洲就安装了各种形式、不同水平的AGVS220套,使用了AGV13000多台。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到AGVS的控制和管理上,AGVS进入到柔性加工系统,成为生产工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AGVS得到了迅速发展。90年代AGV本身结构变化更大,采用先进的驱动技术,新型导向技术和控制系统,线路网络布置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作业。粗略估计全世界目前AGVS的保有量在15000套以上,拥有100000台左右的AGV,约有100余家研制和生产AGV的企业。 瑞典约有10余家公司生产AGV,其中最大的是BT工业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AGV生产厂,1986年生产100多套AGVS,包括4200台AGV,年销售额达50亿瑞典克朗。

应急物流论文

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 【摘要】:应急物流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当前这种突发事件频发的形势下,研究应急物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应急物流研究现状和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联系国外的应急管理经验进行了优化研究。 【关键词】:应急物流国内外现状展望发展 1 应急物流 1.1研究背景 应急物流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对国家而言,战时的后勤物资供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市博会;对社会而言,每年的春云、旅游黄金周等;对企业而言,销售高峰期、决策者失误等也都会带来应急物流的需求,从我国唐山大地震到美国“911”事件,从SARS、“禽流感”、“雪灾”到频发的矿难,还有“大地震”,人们在突发事件目前表现出的被动局面均暴露出现有应急机制、法律法规、物资准备等多方面的不足,而我国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国家,公共卫生设施、国家处突的经验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 1.2 研究意义 应急物流的快速实现不仅直接对灾害救灾、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故和重大险情时,应急物流能够快速实现,保障有力,就能够减少损失和危害,缩小影响范围;如果应急物流保障不好,不能快速实现,就会扩大损失,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给国家或地区带来灾难。『1』 应急物流的快速实现还关系到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换言之,应急物流的快速实现必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发展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急物流的快速实现还为我国应急机制的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应急法律法规和完善提供实践基础。另外,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应急物流的快速实现有利于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稳定民心,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可谓影响深远。 1.3 应急物流定义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它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弱经济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等特点。『2』 2 现状分析 2.1 国外应急物流 与我国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对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较早,美、日、欧等世界

国外物流业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物流业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殖功能的新兴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迅速发展,被称为“现代物流革命”。 一、国外物流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发展情况。 随着物流内涵的不断扩展,物流管理手段、技术均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缩短物流时间、节省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组织合理化是经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共同特征。为了实现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目标,物流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政府或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以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质量的提高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为中心,使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球物流市场规模已达万亿美元,欧美发达国家物流业规模已超过高技术产业而成为新的经济拉动因素。2001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重从2000年的%下降至%,日本为14%,英国为%,法国为%,意大利和荷兰均为%,德国为13%,西班牙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发展特点。 1、政府普遍重视物流的发展。各国特别是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均把发展物流作为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规划。日本内阁会议2001年通过《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除了继续建设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重点是降低港口费用)以提高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还提出要解决环保问题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等与物流有关的新课题。在建设物流园区过程中,政府对参与物流园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并积极为物流园区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物流园区内的交通、道路、绿化、教育、娱乐设施等项目,形成齐全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韩国起草的物流发展五年规划要求到2006年,企业的物流开支占企业收的比重将从目前的%下降到9%,使韩国成为东北亚转运枢纽。澳大利亚政府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启示

国外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提出 应急物流最初是与军事物流联系在一起的,二战结束后,许多美国学者研究了美国在战争中的后勤供给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2003年爆发的“非典”才使得我国开始重视应急物流的研究。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将突发事件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与援助,然而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最初几天,由于我国应急物流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社会采购或捐赠的物资无法第一时间运到灾区;当载有救灾物资的政府、企业和社会个人车辆纷纷奔往灾区时,又导致灾区及灾区附近交通阻塞时有发生,影响到应急物资的运送效率。同时,在灾区还存在应急物资分派、配送混乱等不合理的应急物流现象。这些不合理的应急物流现象再一次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国内物流界学者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关注、探讨。 二、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 1.美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 当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入联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灾救灾事务的统筹由联邦紧急事务处理部(FEMA)负责。对于所有防灾救灾工作,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包括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演练,人员疏散演练和应急物流演练等。在国内救灾方面,FEMA里常设物流管理专门单位,平时主要负责救灾物流的管理储备、预测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规划和设置救灾物流中心等,灾害发生时,根据灾害需求统一接受和发放各种救灾物资;在国际救灾方面,设有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OFDA),目前,OFDA在世界范围内共设有7个紧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和海港,存放基本的救灾物资,如毯子、塑料薄膜、水壶、帐篷、钢盔和防尘面具等,一旦某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OFDA就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灾物资送至灾区。 2.日本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 日本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日本O交通企业管理12嘲年曩1。_I 流管理的启示 王小霞郗恩崇 非常重视建筑防灾设计、制定防灾计划以及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日本的防灾救灾体系分为中央国土厅救灾局、地方都道府以及市、乡、镇共3级,每级组织都会定期举行防灾汇报。日本的救灾物资管理充分利用了现代物流成果:①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如海运和空运受震灾影响较小,发生地震灾害时可以优先选用海运和空运;②编制救灾物资作业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装卸、运输、配送等事项;③预先规划建立避难所,避难所平时可以用于其他用途,一旦发生灾害,则立即转为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灾物资发放点;④对社会捐赠灾区的必需物资,经过交叉站台分类后直接送往灾民点,要求军队协助进行交通管制和治安维护。 3.德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 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由多个机构共同承担,最高协调部门是公民保护与灾害救治办公室,隶属于联邦内政部。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消防队、警察、联邦国防军、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同时,德国还有非赢利性的、民间组织性质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德国健康促进会,其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应急物流做出立即反应,在国内救灾和国际救灾方面,一旦获得灾难信息,其就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捐赠管理系统,迅速将产品配送到指定救助地点。 4.国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共性分析 (1)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并由政府统一负责指挥自然灾害预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灾计划、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开展应急物流演练等,但是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部门也要纳入到防灾救灾体系中,配合政府工作,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应急物流的全过程。 (2)建立分散的应急仓库、避难所等应急救援物资库,这些应急救援物资库平时储放应急物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则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迅速从应急救援物资库提取救灾物资,送往灾区:灾害发生后,社会采购或捐赠的救灾物资需要汇集至应急救援物资库,在应急救援物资库分类拣选后统一配送至灾区。 (3)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路线,如在地震灾害中,会伴随发生道路阻断、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常规道路交通将难以发挥机动灵活、“门到门”的优势,这时需要选择空运或海运等适宜的替代运输方案,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运送。 万方数据

国内外物流发展概况及趋势研究复习课程

国内外物流发展概况及趋势研究

国内外物流发展概况及趋势研究 摘要:自物流概念产生以来,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叙述了国内外几大处于物流发展前沿国家的物流发展概况。并且全面指出了当今国内外物流发展的具体趋势及方向。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趋势;物流发展 1 世界各国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1)美国。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代理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发展。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涌现出Dell,BIM,CISCO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

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与研究。比如,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日本。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3-1973年);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④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目前,日本在22个城市,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布局合理、设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多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③厂家物流系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迅速;④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3)欧洲。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工厂物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