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名词解释

团体:团体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各个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于一个群体的感受。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团体士气:表示团体的工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团队精神。或是对某一团体或足迹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团体的医院,并协助打成团体目标的一种态度。

非正式群体:

团体规范:团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

信息沟通:是指两个或是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团体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里行为关系称为人际关系,团体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具体体现。

团体决策:就是指企业中的重大决策,在领导的主持下,通过集体讨论作出最佳选择与决定的过程。

冲突:个人和团体面临两个互不相容目标时,心理和行为上的矛盾对立状态。

简答题

团体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正是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2、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3、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团体的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1、团体是组织的一个部分,有利于团体与组织的决策,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

2、团体能影响个人产生认同感、安全感、成就感、责任感,以及尊重、竞争与合作、激励等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动力。

3、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社会助长效应,社会标准化效应,社会顾虑效应,社会惰化现象,极化现象和责任扩散效应,从众行为倾向。

工作群体和工作团队有哪些不同?

1、两者在目标上,前者是信息共享强调个人目标,后者是团队绩效与团队目标。

2、相互协调性上,前者差候着高度协调;

3、在责任上,其拿着强调个体化责任,候着有个体化与团队两种责任;

4、在技能上,亲啊这是随机与不同的,后只是相互补充的技能。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领导因素,团体的同质性,外部的压力,内部的奖励制度,团体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等团队精神和感情,团队的规模、规范、和风气,以及其他因素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

高士气团体特征有哪些?

1、团体成员对团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团体成员对团体领导抱有肯定支持的态度。

3、团体成员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4、团体的团结是因为团体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外部的其他原因。

5、团体成员能够明确的掌握团体的目标。

6、团体成员承认团体的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团体继续存在于发展的意向。

7、团体内的成员之间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成因及特征有哪些?

群体规范与压力有何作用?

1、有利于团体成员对规范的顺从和服从,认同和遵守,并自觉地遵守,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士气。

2、有利于团体效率的提升。

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

1、团体的规模适度。

2、团体有明确的目标。

3、团队共同目标的承诺。

4、建立好团队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

5、建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6、培养和开发员工的能力。

7、强化团队角色多样性结构。

8、防止责任扩散,社会惰化,增强个人与共同责任心。

9、培养诚信精神,注意培养正直、能力、忠诚、可靠、开放等五个维度的品质。

沟通的类型与网络形式有哪些?

沟通的类型有:1、不同层次的沟通、2、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3、上向、下向及平行沟通方式4、内部与外部、正式与非正式沟通5、口头言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通道组成的结构形式称为沟通网络,一般来说,正式的意见沟通网络可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链式,环式,全渠道式,轮式,Y式。

意见沟通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善?

1、语言表达、交流、理解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2、态度、观点、信念、思想感情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3、人的气质性格个性差异与隐性心里冲突引起的意见沟通障碍。

4、隐性心理冲突引起的意见沟通障碍。

5、其他。

为了改善意见沟通障碍

1、提高沟通的心里水平

2、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

3、学会聆听的方法

4、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人际关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人际关系有哪些类型?其影响的因素又有哪些?

基本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行为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

1、空间距离和交往频率

2、相似性和同质性

3、仪表

4、性格、需要、气质的互补作用

5、能力与专长

团体人际关系在团队与个体管理中有何作用?

影响团体人际关系障碍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改善?

影响团体人际关系障碍的因素有:文化因素障碍,社会因素障碍,个人因素障碍,团体和组织结构因素障碍。

影响团体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文化因素。

分析题

试分析团体决策的利与弊及如何有效进行团体决策?

团体决策的优点:1、集思广益,决策的信息完整全面2、集体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法,激发想象力、创造性,决策的思路与观点多样。3、能够增强成员的残余意识和积极认同的价值观念,提高员工的民主意识,对决策的人可、执行力与工作热情。4、团体决策能够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水平,大大提高决策的质量5、增加成员对决策的了解和信任,大大提高对决策接受性水平。

团体决策存在的问题:1、团体决策的冒险迁移与保守倾向。2、团体思维及小团体意识。不同时期人们如何看待冲突?

1、传统管理理论最早把冲突理解为暴力、破坏、动乱,对冲突持否定态度,一直到20实际三四十年代。

2、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叶,人际关系观点在冲突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认为冲突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避免,人际关系学派提倡接纳冲突,并且有时冲突对群体的工作绩效有益。

3、现代相互作用观点认为鼓励冲突管理者要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团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推陈出新。

试分析冲突的过程及影响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有效的解决冲突?

管理知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管理 精品

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管理 胡圣浩 【课程目的】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关于团队、群体、领导、激励等方面的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管理的学问。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善于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征战市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善于激励团队奋勇争先的导师。在团队制胜的时代,我们企业家必须学习并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课程运用国际先进组织行为学理论结合中国企业特点案例,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研究和探讨人的行为规律,帮助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刻组织管理理念,从而正确制定及修正企业组织战略及管理方法,是一门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管理核心基础课程。【教学方式】 互动研讨 直观演示 案例教学 模拟实战演练 【课程收益】 企业个人 学会构建优秀团队使管理变得更加轻松,从繁忙中解

理解人性,掌握团队激励方法学会制造与处理组织冲突 提升领导艺术 掌握时间管理技巧 打造良好的团队文化脱出来 提升个人沟通技能 突破自我管理能力 增强管理的洞察力与远见拓展人际关系 【课程内容】 第一章企业组织行为分析 1. 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2. 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3. 问题所涉及的行为学概念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价值观与态度 第二章企业人性与管理行为分析 1. 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与管理误区 2. 西方人性理论与误区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文化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3. 人性与工作满意度

?什么是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第三章组织内沟通与行为分析 1. 沟通的功能 2. 沟通的过程 3. 沟通的方式 4. 常见的沟通障碍 5. 文化与沟通 第四章组织冲突的行为分析 1. 冲突的起因 2. 冲突的过程 3. 如何区分冲突 4. 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 第五章领导与权力 1. 什么是领导 2. 领导的行为与权变理论 3. 领袖力的体现 ?预见力的表现与提升 ?管理与信任 ?权力的运用与基础 4. 领导艺术 第六章团队激励

自考“行政管理学”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自考“行政管理学”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行政机构 B.行政体制 C.行政职位 D.行政人员 2.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 A.行政职位 B.行政人员 C.行政体制 D.精神要素 3.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 ) A.直线结构 B.职能结构 C.矩阵结构 D.旁系结构 4.在管理学上,把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称为( ) A.直线式结构 B.职能式结构 C.直线-职能式结构 D.事业部式结构 5.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是(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因果关系 D.没有关系 6.行政组织体制按照行政权力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分配的不同,可分为( ) A.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B.集权制与分权制 C.完整制与分离制 D.单一制与复合制 7.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只受同一上级组织统一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是( ) A.完整制 B.分离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8.解决上下级行政组织冲突的常见方式是( ) A.谈判 B.调处 C.服从权威 D.冷处理 9.领导的构成要素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 ) A.客观环境 B.主观精神 C.技术手段 D.行为方式 10.在执行一项任务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授权方式。这种授权方式是( ) A.充分授权 B.不充分授权 C.弹性授权 D.制约授权 11.下列选项中对行政领导用人的艺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知人善任 B.任人唯亲 C.用人所长 D.敢用新秀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组织通常由四个要素组成,它们是( ) A.行政权力 B.行政职位 C.行政人员 D.行政体制 E.精神要素 2.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有( )

组织行为学思考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管理沟通带来的利与弊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管理沟通带来的利与弊 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管理者之问以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度,增进彼此间的共识,产生企业的凝聚力,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1世纪的到来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不断普及的互联网以及以手机为代表的多种移动通信设备已经成为了人们主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因此,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势必对管理沟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管理沟通的效率。 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等设备实现的即时通信令交流互动更加便捷,企业内部部门间或部门内部,借助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无障碍沟通,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成为随时随地的行为。同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衰竭与失真,已被基本消除。这大幅度地提高了管理沟通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运营节奏的加快。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管理沟通的成本。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网上办公系统能大量节约企业的文本印刷、电话沟通及人力资源成本;跨区域公司在开会时亦不用专门召集各地公司负责人员赴会,通过视频会议就可节省大量差旅费用;公司就一个员工考核方案征求员工意见时,一份电子问卷调查就可解决问题。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投入,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沟通成本。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轻松获取海量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云存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企业借助其构建的网络信息系统,便能更更全面、系统的加以掌握行业信息。并且,企业借助自身构建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的方便存储与查询,从而在对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及时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竞争战略决策信息,推动企业的决策者制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 信息技术虽然给企业的管理沟通带来许多便捷,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海量的信息容易造成管理沟通变得混乱无序,反而产生副作用;信息技术本身存在着诸多风险,其稳定性上仍存在欠缺,信息的流失和泄漏也时常发生;企业内部的负面消息,更加容易通过信息技术快速传播,影响公司日常的生产经营。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给企业的管理沟通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企业的管理者能否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机遇,创新管理沟通方式,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将来,将会有更多企业通过不断努力应用新兴信息技术来改善企业管理沟通,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第七章行政奖惩管理守则.doc

第七章行政奖惩管理制度4 第七章行政奖惩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员工行为准则,加强行政管理,保障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部门报人事行政部,经人事行政部考核后,报请公司领导批准奖励: 1、对公司经营、发展有特殊贡献者; 2、对损害公司权益加以制止,使公司减少或免受损失者; 3、改善操作流程,节约成本等有显著成果者; 4、保护国家、公司财产安全,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对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维护正常生产秩序有显著贡献者; 5、以公司利益为重,在整体运营、对外谈判、洽商中,为公司节约成本,业绩突出者; 6、为公司建设提合理化建议被采纳,使公司效益增加者。 第二条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部门报行政行政部,经行政行政部核实后,给予口头警告。 1、工作场所内高声喧哗,口吐污言秽语者; 2、产线或办公室串岗影响他人工作者; 3、随意乱扔垃圾、烟头及水滴吐痰等不文明举止者;

4、违反公司规定投掷公司物品者,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第三条上班期间违反规定观看视频,玩游戏及视频聊天者,给予口头警告并处50元/次罚款。 第四条破坏公司物品者,损坏的物品照价赔偿,并处50-200元罚款。 第五条上班期间违反公司着装规定者,给予口头警告并处50元/次罚款。累计三次将给予记过,并存入员工信息档案。 第六条违反公司宿舍管理条例者,给予口头警告并处50-300元/罚款,私自更换宿舍,给予双倍水电费处罚,累计超过三次将给予解除劳动合同或调岗并处记过处分,并存人员工信息档案。 第七条使用大功率或带有危险性电器者,口头警告,令其收起电器,若再次发现予以没收并处50元/次罚款。 第八条公司内部酗酒滋事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50-300元/次罚款并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者除处罚及通报外,给予记过或解除劳动合同处分并将记入员工信息档案。 第九条公司内部打架斗殴,聚众滋事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200-1000元/次罚款,并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者,除给予罚款及通报批评外,报公安机关处理并将记过处分记入员工信息档案。 第十条违反食堂管理规定者,给予口头警告,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50-200元/罚款,并通报批评。

组织行为学题库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商学院已经开始重视组织行为的原因 A)来增加经理在组织有效性 B)来帮助组织吸引高质量的员工 C)扩大组织的咨询需求 D)来提高保留质量工作者 E)来帮助提高组织的利润 答案:C 2)成功的管理者最主要关注下列哪个方面 A)传统的管理。 B)沟通 C)人力资源管理 D)概念技能 E)社交网络 答案:E 3)下列哪个不会被认为是一个组织 A)一个教堂 B)一个大学 C)一个军事单位 D)一个特定的成年人所在的社区 E)一所小学 答:D 4)以下哪一个是最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管理者的 A)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负责筹款活动的负责人

B)一个步兵排的排长 C) 医院的部门的负责人医生 D)一个大城市的市长 E)给公司的所有员工发邮件的IT技术员 答:E 5)下列哪个不属于最主要的四个管理功能之一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组织 E)领导 答案:C 6) 定义一个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实现这些目标的整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这是管理者的哪方面的主要功能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协调 E)领导 答:B 7) 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下列哪个不是一个人际角色 A)一所高中的校长发放毕业证书 B)一个部门的主管部门火灾后搬迁 C)一个经理面试潜在的雇员 D)一个值班长谴责职工迟到 E)项目经理听团队表示

8)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当一个管理者从组织和它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创建项目,该管理者在担任哪一个角色 A)谈判者 B)创业者 C)监控者 D)资源分配者 E)传播者 答:B 9)管理者需要有三个基本技能以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些是什么技能 A)技术、决策和人际关系 B)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 C)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 D)概念、通信和网络 E)人技、信息和沟通 答:B 10)技术技能包括____的能力。 A)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B)交换信息和控制复杂的情况 C)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 D)发起和监督复杂的项目 E)与他人有效的沟通 答案:C 11)下列哪一个不会被视为具有人际技能的经理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一)、传统管理时期(X理论时期,20世纪——30年代)经济人假设 1、管理技术学派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911—《科学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也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内容: (1)任务管理,第一流工人,刺激性工作报酬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 (3)对工人实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环境,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职能管理,工长制,使计划执行职能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对泰罗的评价: (1)打破了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引进了科学管理方法。 (2)使生产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创立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4)泰罗把人看做活的机器,忽视了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泰罗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和刺激,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2、一般管理学派 法约尔法国科学管理之父组织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1925首次将全力划分为职务权利与个人权利(非职务权利)贡献:(1)行政管理五职能说即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人员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1.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 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 11.平等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跳板原理:为了解决统一指挥原则可能引起的联络方面的延误,法约尔提出了允许横跨权利限,进行交往。 内容:平行的两个相邻部门发生了二者通过协议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先由这两个部门直接去协商解决,只有在二者不能达成协议时,才各自向双方的上级报告。由双方的上级在协商,这样就既保证命令的统一性,还能迅速及时的处理一般性的管理事务,而让最高的管理层减轻压力,由较多的时间去思考重大决策。 3、官僚模型学派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行政组织体系》即《官僚制》 贡献:官僚科层组织是一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 官僚集权组织理论: (1)实行分工,明确权利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利和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通过正式考试获得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的成员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_报告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SSIGNMENT FRONT SHEET To be completed by student Name ............................ZhouDedong........ .....………….(print) Certification : I certify that the whole of this work is the result of my individual effort and that all quotations from books, periodicals etc. have been acknowledged. Date Submitted : .......9/11/2010.... ... Student Signature : ZhouDedong Programme : Foundation Degree in Business Level : Academic Year : 2010/9 Semester : Module title :People Management &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Assignment no.:one ( part 1) Module code: Word guide: Percentage Weighting of this assignment for the module: 25% Issue date : 10/25/2010 Return date : 11/08/2010 Lecturer : Wang Hong Second marker : Notes for students : 1.Students should ensure that they comply with the programme Plagiarism policy. 2.10% of marks are awarded for satisfactory use of language and/or good presentation. 3.5% of marks are awarded for satisfactory referencing and/or presentation of a bibliography where either is required. Students should make correct use of the Harvard referencing method. Guidelines for the Harvard method are included in Programme handbooks and are also available from the programme office. Special instructions (if any) : Assignment should be stapled in the top left corner. No plastic cover unless module tutor indicates otherwise.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在: (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2)研究的对象一致。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当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 不涉及人的行为。 (3)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与变革问 题等。

《行政管理学》第7章要点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 (怎样管?之一)组织、领导、沟通是行政管理的三种基本行为 第一节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与基本类型 一、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行为科学角度) (一)管理行为的含义及特点 1、管理行为的含义:是指管理者为了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管理目 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活动的总和。 2、管理行为的特点: (1)管理行为是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因此在管理行为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管理行为就不能存在。 (2)管理行为是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行为,它特别强调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社会需求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管理行为的行为主体是管理者,但被管理者也不是被动的,它强调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行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强调管理过程中被管理者的积极参与。 (二)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及特点 1、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是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 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 2、行政管理行为的特点: (1)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 (2)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 (3)行政管理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管理行为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与。 二、行政管理行为的基本类型 (一)从不同角度对行政管理行为进行分类 1、从行政层级角度分类: (1)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2)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 2、从行政过程的角度分类: (1)行政决策行为;(2)行政执行行为(还可细分为行政指挥行为、行政协调行为等);(3)行政监督行为。 3、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角度分类: (1)行政组织行为; (2)行政领导行为; (3)行政沟通行为。 (二)为什么说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和沟通行为是最基本的群体行为? 答:行政管理行为属于群体行为。在行为科学中,有关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注重对群体中如何建立合理人际关系,以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或提高工作效率的行为的研究。而最能体现如何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以调动群体成员积极性或提高工作效率的行为主要是群体中的组织行为、领导行为、沟通行为,这些是群体行为中最基本的行为。这是因为: 1、群体行为所有实现的目标是群体成员共同的目标。为此必然需要组织行为,以使成员行动一致。 这也是区别于个体行为的根本点所在。 2、在群体行为中要实现群体成员行动一致,必须要有人进行指挥、协调的工作,即要有领导行为。 所以,领导行为也是群体行为的最基本行为之一。 3、由于群体行为不是一个人单独行动,而是多个人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行为,因此离不开有效的 沟通。 第二节行政组织行为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一)相关概念:

组织行为管理重点

①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2、资源3、管理4、环境 ②组织诊断模型(四个标准): 1明确组织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③组织行为的种类: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也可分为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组织)三个层次。 ④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的行为。如不计报酬加班等。 ⑤组织行为学学科起源:独立标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研究。 ⑥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⑦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 (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⑧有效组织的特征 1、战略导向 顾客第一;反应迅速(对机会和问题);重点明确(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2、高层管理 领导有方:能指明方向和鼓舞员工 行动至上:管理者身体力行 强调核心价值观:高层经理决策时一贯遵循组织核心理念,并让员工共同奉行。 ⑨利益相关者法: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满意度衡量。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绩效任一内外部组织、 群体或个人。如顾客、股东、员工、社区、银行等等。 ⑩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通常指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11最早的智力测量-------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儿童智力量表 后来改称斯坦福—比纳量表,他首次使用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乘以100的结果。 ○12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与想象,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13创造力测验-------最著名的是南加州大学测验。 ○14人格的定义: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5人格概念的理解:(可简称为:心理性、结构性、稳定性、个体性或独特性。)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聪慧、乐观等;⑵人格是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⑶稳定性。行为中偶然表 现出的心理特征不构成人格。⑷人格强调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类似于个性的概念。强调个体性。 ○16荣格的精神分析: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依次是由浅入深的关系。 ○17集体潜意识: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18动机:是推动、引导、个体行为的内部生理、心理因素的总和。P68 ○19、经典(早期的)动机理论 ㈠需要理论

组织行为学--沟通

信息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意义与模式 二、沟通的方式与网络 三、沟通相关理论 四、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日益频繁,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就变得非常重要。据有关研究,企业管理人员80%的时间是花在信息沟通上。一位智者曾说到:“人生的幸福就是人情的幸福,人生的成功就是人际沟通的成功”。 一、信息沟通的意义与模式 信息沟通指意义的传递与理解,即将一个人或组织的意思和观念传递给他人并让他人理解。在心理学中,沟通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类的沟通不同于依靠天然神经机制实现沟通的动物,它主要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语言、文字、符号、动作等,并应用随技术发展不断出现的现代化通讯设施,不断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组织中的人际信息沟通,不仅包括组织和工作的信息沟通,还包括人的情感、态度、思想和观点的沟通。 (一)信息沟通的意义 一个工作群体或团队,要能高效完成组织的任务和目标,其成员之间的沟通更为重要,它是一切分工和合作得以开展的基础。有效的沟通,不仅能 够加强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与忠诚度,还能帮助组织解决矛盾,处理工作中的难题。信息及时、顺畅的传递,是当今强调效率的工作管理理念得以实现的保障。 具体而言,信息沟通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沟通是组织决策的基础。现代管理理论告诉人们,管理的核心即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的搜寻、控制与管理的过程。毫无疑问,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和科学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所掌握信息的多寡。 2、信息沟通有助于组织的协调与控制。通畅的信息沟通能够协调组织各部门、群体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内容,处理分歧与矛盾;同时,及时的信息反馈能使组织及时调整其战略、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3、信息沟通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信息沟通的过程是信息从一个人或一些人传送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的过程,这种人与人之问互动的过程可以把许多独立的个人、群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基本前提。 (二)信息沟通的一般模式 进行信息沟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源)、信息接受者和所传递的信息内容。由发送者将信息内容传递给接受者,这就构成了思想、观念、想法或事实、现象等交流的过程。 信息沟通的过程可分为5个步骤: 1、信息发送者获得了某些观点、想法或事实、现象,并有传送出去的意向。 2、发送者通过某种方式将所要发送的信息表达出来,即编码。或以言词来表达,或以非语言方式来表达。 3、根据信息表达的方式,寻找适合的传送媒介传递到接受者一方。 4、当接受者通过传送媒介接受到信息后,对信息进行“解码”,接受者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将信息“还原”成发送者的观点、想法等。 5、接受者在理解发送者的信息后,进行思考、判断,并将这一信息反馈绐发送者,从

第七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 (自动保存的)

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1,什么是团体?团体有哪些特征? 答: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团体具有如下特点:团体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里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个群体”的感受。 2,什么是非正式团体?非正式团体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 答:非正式团休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 这是由一些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感情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而成。例如:志趣相投的亲密朋友、志同道合的伙伴、关系亲密的同乡、同学,乃至犯罪团伙等均属于非正式团体。 非正式团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价值观念的一致性。 价值观念相同的人,对事物往往有共同的看法,有共同的追求,有相似的生活目的,他们之间志同道合而形成非正式团体。 2利益的一致性。 有共同利害关系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团体。 3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一致性。 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人,很快就能找到共同语言和共同活动,形成非正式团体;性格相投、脾气相近的人,彼此之间容易被理解,愿意交往而开成非正式团体;性格、脾气不同的人,如果彼此之间存在心理上的互补性,也愿意在一起相处,形成非正式团体。 4相似的经历和背景。 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相似的人,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感受,容易产生心理相容,形成非正式团体。 3,团体对个体来说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1满足成员的安全需要。 员工通过加入团体,可以摆脱孤独、恐惧,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与安全保护的心理感受。 2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 团体可以使成员有归属感并为其成员提供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场所,能够满足成员的友谊、爱和被爱、团体的认同、团体参与等社会交往的需要。 3满足成员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责任感和尊重的需要。 团体可以为成员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有助于个人与团队创造成就的发挥,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这样也给成员还来荣誉、名望、成就感,通过所归属的团体说明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也可以增强其责任感,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 4增强成员的信心和力量。 在团体中,由于能得到团体及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成员之间团结一致,能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完成任务与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力量。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要点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要点 第二节行政组织行为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 行政组织的要素:行政职位、行政人员、行政体制、精神要素。 行政职位: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要素,行政系统的“细胞”,包括职务、职责和职权等。 行政人员:最活跃的因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其素质及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行政体制:政府内部的领导关系和组织机构的方式。 精神要素:合作意识、团体意识以及干劲、热情。 (二)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 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政治性、法制性、持续性、系统相关性。 二、行政组织的设计 (一)行政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影响行政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技术特征以及二者的匹配性。目标是行政组织生存的依据,也是行政组织的合法性基础。 (二)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机构的类型: 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指的是行政组织的纵向权责关系,是行政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的纵向等级关系。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结构简单,权责明确。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是行政组织内在水平方向按照职能不同进行分工之后而形成的组织机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以及各级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3)行政组织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一般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 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就是直线—职能结构。 (三)建立科学的行政组织体制 行政组织体制的含义: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行政组织体制的不同分类: 1、依照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首长制(美国)与委员会制(瑞士)。 我国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三、行政组织中的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冲突的形式:公开形式、暴力形式、微妙形式和意见分歧。 (一)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对组织冲突进行分类: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2、根据组织冲突功能分类:功能正常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 (二)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主要方式 谈判:处理和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方法之一。 调处:保证公正性,尊重冲突双方的观点立场。 服从权威:解决上下级行政组织冲突的常见方式。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管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2.行为学派阶段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 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

《行政管理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行政和行政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行政”一词是最早见于( C )。 A、《论语》 B、《韩非子》 C、《史记》 D、《资治通鉴》 2、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机关是( B )。 A、与国家权力机关平行的机关 B、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C、领导国家权力机关的机关 D、与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约与平衡的机关 3、“行政学”一词,最早是德国学者史坦因在1865年提出的,当时主要是指( A )。 A、行政法 B、行政学 C、管理学 D、政治学 4、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B )。 A、史坦因 B、威尔逊 C、古德诺 D、泰罗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 A B C )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A、国家事务 B、社会公共事务 C、机关内部事务 D、企事业单位事务 E、家庭事务 2、20世纪初,对行政管理学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的学者主要有( A B C D E )。 A、古德诺 B、怀特 C、泰罗 D、法约尔 E、韦伯 3、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 A B C D E )。 A、科学化 B、法制化 C、合理化 D、高效化 E、现代化 4、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A B C D E )。 A、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B、调查研究法 C、案例分析法 D、D、历史研究法 E、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深入研究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政学界兴起了一门新学科──( C )。 A、行政管理学 B、行为科学 C、行政生态学 D、人事管理学 2、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B )。 A、里格斯 B、高斯 C、西蒙 D、林德布洛姆 3、《公共行政生态学》创立了以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的行政理论体系,该书作者是( C )。 A、怀特 B、法约尔 C、里格斯 D、德罗尔 二、多项选择题 1、从内容上分,行政环境可以划分为( A C )。 A、自然环境 B、经济环境 C、社会环境 D、国际环境 E、地方行政环境 2、里格斯从哪些方面说明行政模式( A B C D E )。 A、经济要素 B、社会要素 C、沟通网 D、符号系统 E、政治构架 3、以下哪些著作是里格斯撰写的( B C D E )。 A、《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B、《比较公共行政的模式》 C、《公共行政生态学》 D、《发展行政的新领域》

组织行为学的权力问题与认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下)

组织行为学的权力问题与认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 (下) 徐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二、认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 (一)领导与管理的性质不同 下一部分,我要把这两者分开了。第一个,领导与管理的性质不同。领导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可以不依赖法定权力,我可以运用我个人的权力,对被领导者产生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效果呢?是自愿的追随,是心悦诚服形成的满意和承诺。我对领导形成承诺,你就愿意追随他,我忠心耿耿,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不是一个强制的,控制的硬性的力量,那是法定权力的运用,是管理。权力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更多的是个人权力的运用,一个更多的是法定权力的运用或者说我不得不依赖法定权力,否则的话,在座的各位,虽然你们在单位里边都是领导,但是到了这个特殊的集体,新的一个小组织、小群体组成了,如果你不是班长,不是书记的话,假设没有给你这样的一个法定的权力,你今天突然说:“今天大家别走,我要开一个会,谈谈咱班的班级工作。”这就是管理这个事情一定要依赖于法定权力。没有法定权力决然做不了,也就是中国人说,“不在其位怎么谋其政”,这是第一点。 (二)领导与管理的权力影响效果不同 第一点再继续深入了解,咱们要继续要了解不同类型权力运用以后的结果,权力运用的结果。这是权力运用的大致的一个过程的一个模型。最后要产生一个对下属的权力感知的一个结果状态。不同的权力,最后一种对下属运用以后潜在的反映是不同的,当然有更为复杂的模型,对简单的模型,强制的权力运用一定要慎重,最好慎重引用,因为它容易引起关系紧张,冲突,复仇,抵制,你用不好就容易这样。 强制和报酬的权力,法定的权力更多的运用交易行为。我有目标,我有任务,我替代你下次做什么,如果你做出来了给你什么好处,交易性的行为。别人也就是一个服从,谈不在精神层面,在价值观层面,我真的投入我的激情,我真的愿意追随你,我不负牺牲,我像志愿者一样产生组织公民行为,什么叫组织公民行为?超过组织里正式契约规定的行为。我自

管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与组织行为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编号】120217310 【开课单位】商学院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课【开课学期】春季、秋季 【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2 【主讲教师】熊勇清、沈超红【适用对象】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制订教师】熊勇清【制订日期】2010-03-15 一、主讲教师简介(300-500字) 熊勇清,1966年4月出生,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讲教师、工商管理学科带头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理事、湖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顾问。曾于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合作研究1年,作为骨干教师选派参加过教育部全国高校《管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近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等省部级课题8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EI、ISTP、CSSCI、CSSCD检索论文20多篇,出版《集群企业持续自主创新模式研究》、《管理学》、《管理学原理、方法与案例》、《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管理》等学术专著、教材6部。 二、预修课程 无 三、课程简介(300-500字) 本课程包括“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课程的内容,是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介绍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包括: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的分析;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以及例行和例外问题的决策方法;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领导行为的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作用。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员学会如何将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原理运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管理与组织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300-500字)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员掌握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培养基本的管理者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成为一名高层层次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员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员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

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 中的应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本学期听了黄老师的《组织行为学》课,感觉受益良多。但同时也深感这门学科极为博大精深,其综合分析了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对行为模式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促进了管理者水平的提高、组织绩效的改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下就几个方面谈谈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一、知人善任—个性行为理论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组织管理者应充分了解下属员工的个性,根据员工不同的个性特点配备不同的工作岗位,使人尽其才。这样既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同时,组织领导者在安排工作任务时还应考虑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对于律师而言,在性格上要求正直、自信、进取、精力充沛、盛气凌人等特征。要能够善于影响别人,使自己获得语言权利。对于总工程师而言,在性格上要求理智、独立的特征,能够善于思考问题和与人相处、决策果断,同时对集体事业抱有积极负责的态度。 二、提升员工积极性—激励理论 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员工的潜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调动人的内在潜力。所以我们要正确运用激励理论,使其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

激励理论的运用关键在于了解并把握员工的需要,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员工的需求,员工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激励。例如,一个濒临渴死的人,即使你给他十座金山也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杯水来的更直接、更有效。 正确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组织管理者通过激发员工的同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强有力的团队—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是组织的成员与组织内外部成员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交流信息、交换社会资源、增强组织凝聚力的作用。 中国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指的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再如,今天日本企业中员工的敬业精神闻名于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花费大量精力做人的工作,注重调整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缓和劳资矛盾、创造和谐的群体氛围、建设和谐的领导团队,从而促进组织的整体发展,实现组织的长远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