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贵州

脱贫攻坚看贵州

2月27日至3月2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扶贫办主办,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共同组织,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承办的“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活动之“脱贫攻坚看贵州”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贵州举行。

在为期4天的采访中,全国35家媒体47名记者翻山越岭、行走田间,探访了惠水、贞丰、晴隆、六枝、平坝、清镇6个区县市(特区)的扶贫攻坚主战场,通过文字、图片、微视频、视频直播、微博秒拍等形式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多色彩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贵州各地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壮丽图景和深刻变化。

惠水县:“迁企融合”搬出幸福新生活

走进黔南州惠水县明田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小区里还有过年的余味。

“这个地方真漂亮,和我想象中的贵州大不一样。”站在明田新村的文化广场上,第一次来贵州的环球网记者谭伟忍不住感叹。

这里的变化得益于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5年12月,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设动工,惠水县明田新村安置点也同步开工。目前,明田新村已建成1095套住房,整寨搬迁22个自然村寨。

去年,罗海丽一家8口从老家王佑镇伙塘村搬到了明田新村。按照每人20平米的搬迁政策,罗海丽家分到三套房子共160平米。

“能从老家摇摇欲坠的木房子搬进这个楼房里居住,我们已经很满意了,没想到搬进来时政府还为我们准备好了沙发、床、电视机,就连锅碗瓢盆都有。”罗海丽高兴地告诉记者。

为了让群众能搬出来,还能稳得住,惠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迁企融合”举措。

罗海丽告诉记者,她目前在社区村委会工作,每个月有2千多元的工资,父母在附近企业上班,全家月收入加起来有6千多块钱。

“迁企融合”的模式确保每户搬迁家庭有一人以上实现转移就业。

目前,明田新村已搬迁入住的2461人中,已转移就业879人。

贞丰县: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早春时节,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纳孔村被大片大片的

金黄色油菜花环绕,淡淡的花香味飘散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孔村临近双乳峰景区和三岔河景区,是一个布依族与苗族聚居的村落,布依族占全村人口48%,苗族占20%。依托美景与文化并存的优势,纳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通过开设农家乐、发展民宿等方式,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现在不用种庄稼了,我们全家一年的收入有将近12

万元。”向成芳笑着告诉记者。

2014年,浙江商会来到纳孔村进行考察,被纳孔村优美的风景和悠久的文化深深吸引,考察团决定在此带头发展多彩纳孔民宿。

向成芳家的房子被浙江商会以每年3万元的租金租用,期限20年,用于打造星级民宿酒店,这是纳孔村的第一家民宿,也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民宿的范本。村民可进入酒店工作,也可在酒店接受培训。

“丈夫在酒店下面开了一间小卖部,我和女儿在多彩纳孔民宿上班,三个人的收入加起来还是挺可观的,”向成芳说,“这多亏了政府对纳孔村的大力开发。”

随着纳孔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近几年我们推荐的贵州旅游路线,受到了台湾游客的欢迎,他们非常喜欢贵州的山地旅游模式及浓郁的民族风

情。”2月28日,台湾富康旅行社的林芬瑛在贞丰告诉“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采访团的记者,就贞丰这条线路她们一年要跑好几趟。

2016年,贞丰旅游总收入达12.22亿元,同比增幅59.1%;旅游人数161.56万人次,同比增幅55.9%。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纳孔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616人减少到现在的242人。

晴隆县:贫困县走上致富路

“一只羊2千元,去年卖了30多只,现在还有40多只。”在黔西南州晴隆县沙子镇三合村,孙琴一手提着装满草料的塑料桶,另一只手从桶里抓出草料洒在羊槽里。

52岁的孙琴,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羊倌”。忆及过去,孙琴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靠种玉米只能勉强糊口,从2015年开始种草养羊,全年收入翻一番。

孙琴所在的三合村,是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场,如今包括晴隆山羊场、晴隆绵羊场等,已完成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建设4千余亩。2016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7850元,全村共有138户贫困户567人实现脱贫。

“晴隆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山多地少。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较重,晴隆县33万人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万多户6.9万多人。”2月28日,晴隆县副县长赵仁亮对“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采访团的记者说,长期以来,

当地村民一直遵循种植玉米和水稻的传统耕作方式,不仅劳动力投入大、收入低,而且极易导致水土流失。

从2000年开始,晴隆在政府的推动下,结合雨水丰沛、草山、草坡资源丰富优势,组织农民在陡坡岩溶山地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探索出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与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创造了南方喀斯特山区种草养畜的“晴隆模式”。

目前,晴隆县已种植人工草地48万亩,改良草地38万亩,养羊50余万只,全县2.41万户农户10万多人参与种草和养羊。“羊”产业全年为农户创收近4亿元。

“晴隆因抗战大道‘24’道拐闻名海内外,又因山高、坡陡、谷深,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2%,被定义为全国最贫困县。”中新网记者周燕玲在探寻当地将种草养畜与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奥秘”时不禁感叹:“晴隆,已基本从生活贫困、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陷阱’挣脱出来,晴隆人当起了‘羊倌’,发起了“羊”财,走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助农增收的‘羊’光大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