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通用汉字比较
从“店”、“馆”、“房”、“屋”等常用字看中日文化交流(一)

从“店”、“馆”、“房”、“屋”等常用字看中日文化交流(一)摘要: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曾起到过重要的哺育作用;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也有反哺作用。
日本不是简单地克隆、复制外来文化,而是按照自身文化特征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合到本民族血脉之中的。
中国应以日本作为参照系,用外来文化滋养自己的体魄,尽快跨入世界强国行列。
关键词:文化嬗变哺育反哺我国学者周有光说:“文化像水,不断从高处流向低处,形成湖泊、江河、海洋”,“文化是有生命的运动”,“文化在流动中不仅发生空间的伸缩,还发生内容的消长”。
相对于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之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的伸缩”和“内容的消长”的。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下面就以“店”、“馆”、“房”、“屋”等几个有一定相关性的常用字为例,来体察一下它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生命运动。
一、“店”字在中日文化中的比较中文中的“店”字,主要是用于地名,或指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场所。
用于地名的如:驻马店、高碑店、普兰店等,是文化的一种历史遗存。
说明那里在历史上曾经是从事某种经营、服务活动的场所;也可以佐证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就用“店”字来表示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场所。
这些场所在文化的生命运动之中,已经由原来的店铺名称转化为村镇、城市的名称,其伸展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直接用于表示经营、服务活动场所的“店”字,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人们售货、购物的场所,如商店、店铺等等;二是指旅行者的吃住场所,如客店、车马店、酒店等等。
前者在文化的生命运动之中不但分化出分门别类的书店、副食店、点心店、水果店、花店等等,而且还创造出具有现代韵味的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全新的概念;后者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现今通用的饭店、酒店、旅店等等,也付于了“店”字新的生命。
原来借代指人的“店东”、“店家”、“店小二”等等,也为“总经理”、“主管”、“老板”、“售货员”等等所取代。
日本是有选择地吸纳汉字的。
中日词汇对比(课堂PPT)

1
• 汉字传入日本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汉语 的词汇和日语的汉字词两者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古汉语 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或词义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日语的汉字词虽然大部分保持着原意,但是其中一 部分发生了词义、使用范围、形态等方面的变化。此外日本人 还发明了不少独特的汉字词,如:“見習” “便所” “但し書” (ただしがき) “取締”(とりしまり) “引渡”(ひきわたし),再 者,由于日语中的某些概念找不到适当的汉字来表达,日本人 运用汉字造字法创造了一部分汉字,即日本的“国字”、“和 制汉字”,如:峠(とうげ)、畑、
中国公布的简化字与日本的新字体有一部分是差 异较大,如:
气(気) 圆 (円) 樱(桜) 价(価) 归(帰) 龙(竜) 丰 (豊) 县(県)儿
(児) 从(従) 卖(売) 广(広) 战
(戦) 窗(窓) 检(検) 纵(縦)
6
汉日语中同形同义词汇比比皆是,翻译时应该不会 有大的问题。另外,即使词义相同,两国语在用法 上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要求译者不仅掌握它们 词义上的区别,还要掌握它们在用法上的不同。如 “要求”这个汉日语同形词,汉语的词义为“提出 具体的愿望和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日语 的词义是“ほしい、必要だ、または当然の権利だ として、相手にその実現を求める”,从以上的两 个定义来看,共同面是很大的,然而侧重点不同。 汉语的“要求”希望愿望得以实现,日语的“要求 する”强调实现正当的的权利,所以比如“中国 强烈要求加入WTO”一文就不能译成“中国はWTO への加盟を強く要求する”而应该译成“中国は WTOへの加盟を強く希望する(熱望する)”。因为 前一种译法似乎让人觉得WTO有义务让中国加入, 不让中国加入就好象欠了中国的债,这显然是有悖 原义的。
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未词异中
第 六
来研义日 章
展究汉同
望的字形
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的发展趋势
研究范围扩大: 从语言学、文 化学、历史学 等多个角度进
行研究
研究方法创新: 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现 代科技手段进
行研究
研究成果应用: 在教育、翻译、 文化交流等领 域得到广泛应
用
国际合作加强: 中日两国学者 加强合作,共 同推动研究进
中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日
意输 赅入
同 的 你
阐的
词 述 正
观文
形 点 , 文 研 字 异 是 您 究 思 想 义 的
提 炼 ,
汉
汇 报 人 :
请
字
壹
字中 词日 的同 类定形 义异 和义 分汉
肆
字中 和词日 辨的同 析语形 方义异 法差义
异汉
贰
字中 词日 成的同 原来形 因源异 和义 形汉
伍
字中 词日 意的同 事应形 项用异 和义 注汉
在翻译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时,要注意其含义和语境的差异,避免误解和误译。
在使用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时,要注意其使用场合和语境,避免使用不当或引起误解。
在学习和研究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时,要注意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其来源和演变 过程。
在推广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时,要注意其传播方式和效果,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分类:根据意义和用法的不同, 可以分为同形同义、同形异义、同形近义、同形 反义等类型
同形近义: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在字形上 相同,但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异
同形同义: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在字形上 相同,意义和用法也相同
同形反义: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在字形上 相同,但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相反关系
中日言语における汉字の异同点の略说

東南大学日本語専門大学卒業論文テーマ:中日言語における漢字の異同点の略説氏名:番号:指導教師:日付:要旨漢字は、世界で歴史が最も長く、広い範囲で使用され、使用者も多い文字の一つである。
漢字の誕生と応用は中華文化の発展を推し進めただけでなく、世界文化の発展にも深い影響を与えた。
中国と日本は周知のように一衣帯水の隣国であり、いずれも長い歴史を持ち、何千年の文化交流での中で様々な共同点が生じ、漢字がその中の一つである。
一方、漢字は中国から日本へ伝えられて日本の仮名と結びついて、日本の独特な言葉になった。
漢字は日本語の中でとても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て、日本語に重要な影響を与える。
もう一方、日本語が近代中国語への影響を無視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
日本語より伝えられた語彙を近代中国語から削除したら中国語の書籍や新聞を印刷しようもなくて、日常会話もできなくなる。
簡単ながら、本論は中国、日本の漢字歴史の発展過程、使用現状およびそれぞれの異同点を論述するうえで、中国人として日本語を勉強するときの注意すべきこととアドバイスを論述する。
目次第一章:中国漢字の起源及び使用現状1.1 中国漢字の起源に関する倉頡造字という面白いお話1.2 漢字起源の正史1.3 中国漢字の使用現状第二章:日本語の漢字起源及び使用の現状と日本語が近現代中国語への影響2.1 日本語の漢字起源2.2 日本語での漢字の使用の現状2.3 日本語が近現代中国語への影響第三章:中日言語における漢字の異同点及び中国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時の注意すべきこと3.1 中日漢字字形に関する異同点及び中国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時の注意すべきこと3.1.1中日漢字における同形語から中国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時の注意すべきこと語る3.1.2日本で独創した国字と語彙から中国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時の注意すべきことを語る3.1.3中日漢字の類形字から中国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時の注意すべきことを語る3.2 中日漢字発音に関する異同点及び中国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時の注意すべきこと3.2.1 日本語の漢字の音読みと訓読み、音訓混読みから中国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時の注意すべきことを語る3.2.1.1音読みにつきまして3.2.1.2訓読みにつきまして3.2.1.3音訓混読みにつきまして3.2.2 日本語には中国語の四声がないから中国人が日本語を勉強する時の注意すべきことを語る終わり第一章:中国の漢字の起源。
中日同形异义词“先生”的比较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先生”的比较研究作者:冯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摘要: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
其中,汉字可以说对日本影响极深。
汉字最早在公元一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并一直沿用至今。
幾千年来,日本人对汉字进行改造,很多汉字字形发生了改变,还有很多汉字虽然字形与中文一样,但意思差别很大。
本文主要关于中日同形异义词“先生”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先生”一词,从而更好地掌握“先生”一词的用法。
关键词:同形异义词;先生;日汉对照作者简介:冯宏(1994.6-),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至今,一直被日本人使用。
通过汉字,中国和日本从古代便开始了频繁的文化交流。
虽说中国和日本同样都使用汉字,但同一汉字所表示的意思中国和日本可能差距很大。
对以中文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这些同形异义词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误用现象。
本文围绕中日常用词“先生”一词,在用法和字义上进行了研究。
对于很多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提起“先生”,脑子里应该会浮现两种意思。
一种是中文常用的对男性的尊称,另一种就是日本的教师。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日两国“先生”一词的意思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先生”一词在春秋战国是便开始使用,使用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生”一词传入日本后,既保留了一部分原有意思,也被日本人赋予了一些新的词义。
一、中文“先生”一词定义考察查阅中文资料,中国的“先生”一词基本含义是对成年男性的一种普通称呼。
如:王先生。
然而“先生”一词,从古至今有如下十几种意思:1. 始生子,犹言头生。
《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朱熹集传:“先生,首生也。
”2. 父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文学院 08124541 周瑶郦摘要:许多日本留学生学习中文是因为其中有许多汉字的存在。
但是中日汉字中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日本学生来说是对汉语学习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正是因为日本学生非常依赖母语中的汉字,从而忽视了汉语与日语中汉字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困扰了许多日本的学生。
因此从中日汉字之间的差异,找出如何正确有效利用汉字之间的相同之处,减少母语负迁移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对日汉字教学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字:日本汉字差异性汉字教学一、日本汉字的历史与日本的“国字”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
自古以来于中国来往甚密,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
在饮食方面都是以稻米为主食,用筷子进食;在思想上存有着华夷思想、儒家思想、信仰佛教;在历史上也将汉字作为正式的书写体系。
1. 日本汉字的历史中国的汉字有着悠长的历史。
在中日文化进行交流后,日本引入了中国汉字,之后又通过改造和改革这三个时期,才形成了如今使用的日本文字。
1.1 引入时期中国的汉字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至今已有3500多年的考察历史。
在汉字还未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的国家。
汉字传入日本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根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是从公元285年古百济人王仁带去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开始的。
而据中国的《后汉书·东夷传》中的文献记载,日本接触汉字的时间似乎更早。
在公元初期,中国的汉字最初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建武中元二年(57年),并有“汉委奴国王”金印以为证。
约在五世纪末,日本人的祖先开始尝试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七世纪以后,尤其是镰仓时代开始,源于中国文化的汉字量急剧增加。
在隋唐时期,众多日本的使者或是问学僧来到中国,日本就逐渐开始接触汉字,吸收了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汉字,并使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摘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很早就有往来。
作为沟通的工具,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又有了各自的发展,并且也相互影响。
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色的同时,中日汉字的发展又使两国的汉字产生了差异。
因此,想通过中日汉字的不同,来了解下中日思想和文化的不同。
所以,我通过查询相关网络信息和一些资料,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再加上自己的浅显认识,对中日汉字的差异和思想及文化上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日语,而且可以保持对日语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中日汉字文化文化的差异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日语的期间,对于中日汉字的不同和各种各样的日语汉字会更加的敏感。
同样的汉字,写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却不同;写法稍有不同,但意思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造成如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会不会与中日文化及思想上的差异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对比来进行了研究。
一、通过中日汉字的差异,来表现中日思想文化和汉字文化的差异。
1、“猪”和“豚”。
《说文》中,豚就是猪的意思。
在汉语中,猪和豚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肥胖、懒惰、污秽或是正直憨厚的意思。
但是,在日语中却存在着质的区别。
在日语里,猪是指“いのしし”,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
①而日语中的豚则和汉语里的意思是一样的。
从这俩个中日汉字的比较来看,日本是个很有创新意识的国家,因此也使他们形成了自己所推崇的积极进取的大和精神,这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鬼”这个字在中国是邪恶邪魔的意思,是人们所避讳的。
而一般日本人的意识中“鬼”只是长着角的一种怪兽。
但是日语中“鬼”没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在人名和地名的使用率都很高。
在日本用到“鬼”字做地名的,它的地形一般都是怪异多变、千奇百怪的或是地势险峻的。
比如说,日本三重县熊野市的北岸的“鬼城”,就是指此处的数十个洞窟群和地势的险峻。
中日汉字音声母比较—以JIS汉字为基准

中日汉字音声母比较—以JIS汉字为基准发表时间:2018-11-26T17:09:24.3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作者:秦冉阳张厚泉[导读] 通过比较中日汉字发音,寻找之间的对照关系,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推测日语汉字发音的规律,加深学习者的字音理解。
关键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摘要:通过比较中日汉字发音,寻找之间的对照关系,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推测日语汉字发音的规律,加深学习者的字音理解。
关键词:中日汉字音;JIS汉字;吴语一、引言中国人学习日语,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拥有的汉字读写能力。
然而汉字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日文汉字读音基本上都是多音字,对于入门者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也是很多日语学习者半途而废的一个要因。
因此,为这些日语学习者探寻一个中日汉字读音的对照规律很重要。
同时中日汉字音的对照比较,也牵涉到汉字的中古音问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很多研究者使用的《常用汉字表》。
这一汉字表为字音的对照研究提供了一个官方性质的资料。
但该表存在一个问题,即其总字数较少,仅1945个字。
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来看需要一个更大数据量的字库,重新进行研究。
二、分析资料本论文笔者使用的是2000年制定的,在2004年,2012年两次改版的JIS系列中的JIS X 0213中的共计7604个汉字。
去除其中不适用的汉字,包括国字,异体字和简体字。
最终筛选出的汉字数量为4889个汉字。
三、声母对照关系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汉字的中文声母部分。
将声母分为8类。
各声母的对照关系如下:①唇音的对照关系汉/p/→日/h/77.19%/b/17.24% 汉/p’/→日/h/84.42%/b/13.64%汉/f/→日/h/77.19%/b/19.88% 汉/m/→日/b/53.99%/m/40.38%从数据来看,唇音的前三个声母的对照关系相似度很高,其历时根源在于现代普通话中这三个声母都来源中古的轻唇音,日语中的发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通用汉字比较
【摘要】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
如“自然”和「自然」等。
这些词有的在字形、意思方面相同或相近,有的却形同义不同。
因而,本文就中日汉字字形字义的异同做些探讨,试图为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提供关于汉字学习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中日汉字;字形;字义;差异
在很多人看来,日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和日语接触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
我们一起看下面两个笑话。
一个笑话:某不懂日语的留学生第一次去日本人家里访问,与女主人笔谈时,女主人先指着桌上的茶写道:「御茶」,他立即打量了一下这个家,没发现与皇族有什么联系的东西。
接下去女主人指着丈夫道是:「主人」;最后指着女儿道:「娘!」于是他赶紧藉故告辞了。
还有一个笑话是:一个不懂中文的日本人到了中国的电影院,见墙上写着「请勿喧哗!」于是他赶紧走了,因为「喧哗」在日语中是吵架、打架的意思,这种是非之地当然是不宜久留的。
从这两个我们会发现,日语中的“汉字”不等于中国语中的汉字。
人类开始文明以来,就出现了文字。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先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文字还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并没有文字和文字语言。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日本派遣外交使节来中国朝贡,汉光武帝赠与使节日本国王金印以及一些其他的金石器皿之时开始,日本人接触了汉字。
之后,中日两国开始友好往来,逐渐以汉字为首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传入日本。
大概在隋唐时期,日本利用中国文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可以说,日本文字是发展得较成功的文字。
至今,日语也常用汉字,日本和中国同处汉字圈。
日本在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之后,又于1949年公布了《当用汉字字体表》,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也基本沿用了这一套字体,现在日本社会称为新字体,总汉字数2021个。
其中常用汉字有与中国汉字相同,或是相似90%不等。
只有10%左右的汉字不是中国人现在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而是日本简化的独特的汉字。
据日本大槻文彦氏的辞典《言海》记录,日本固有文字占56%,其余的42%都是由中国汉字或是中国汉字的字体构成的。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日语非常的便利。
但不能忽视的几个方面是: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相同,但意义不同;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相同,意义也相同;更有趣的是有的汉字和意义都相差无几,但汉字的前后顺序却相反。
以下将就中日通用汉字字形字义异同做些小比较,试图为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中文的日本人提供关于汉字学习方面的参考。
一、同字同义
1964年中国公布的《简化汉字总表》中的2238个简化字中,有不少与日本新体字字形相同,且意思也相同。
如:医、来、万、体、声、宝、号、党、国、礼、台、断、白菜、豆腐、地理、古典、海外、景色、科学、温度、左右、作家、自然、平方、未来、意志、感想、地球等。
如上所举出的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字形完全相同的汉字还有很多,据兒岛先生统计有1165个,占到日语常用汉字近60%。
这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中文的日本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但还有必要正确记住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的正确发音。
二、同字异义
日语常用汉字中还有许多像白菜、豆腐、地理等一样和中国汉字有着相同字形相同意思的汉字。
但还要注意,有些中日文汉字字形一样,意思却完全不一样。
例:
三、同字同义、汉字顺序颠倒
日文中这一类字较少,但对于学习者来说,还是应该多加注意的。
例如以下所列举的中日文汉字(括号中仍为日文字):和平(平和)、朴素(素朴)、界限(限界)、会面(面会)。
四、字形简化、意思相近
中日两国都于不同时间相应地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其简化结果当然不会都简化成一样的汉字字形,其中差别还是有较多不同的地方,但大多都意思相近。
如下:
1、中文字简化、日本字不简化
这一类字很多,中国的《简化字总表》中有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其中有少数是日本新体字中不包括的字),在日本新体字中有很多没有简化。
例如:门(門)、马(馬)、伞(傘)、鸟(鳥)、鱼(魚)、买(買)、时(時)、杀(殺)、华(華)、几(幾)飞(飛)、个(個)、电(電)、标(標)、云(雲)。
2、日文字简化、中文字不简化
这一类字不多,除了极少数字之外,一般省减的笔画不多,但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字值得注意。
例如:强(強)、臭(臭)、陷(陥)、默(黙)、增(増)、渴(渇)、稻(稲)、收(収)、假(仮)、佛(仏)。
3、中日简化字字形接近的汉字
例如:两(両)、亚(亜)、图(図)、盐(塩)、单(単)、举(挙)、齿(歯)、厅(庁)、处(処)、压(圧)。
4、中日简化字字形差异较大的汉字
例如:气(気)、专(専)、龙(竜)、传(伝)、关(関)、价(価)、圆(円)、严(厳)、广(広)、杂(雑)。
中日两国汉字交流历史悠久,在各自的变更简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字形字义。
虽然中、日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而且有许多同字同义的词汇,但是由于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语言的表象思维不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表象活动也随之不同。
我国汉字的音、形、义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日本民族在吸收、消化汉字的过
程中,也使汉字的音、形、义既有保留又有变化。
不管是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还是学习汉语的日本人都必然会造成误解,引起混乱,这一点是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日本人都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能望文生义。
在此笔者对中日两国通用汉字做了些比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找到更多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寻找规律,以便更好地学习两国文字。
【参考文献】
[1]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任青云.日语常用汉字和现代汉语简化字的字形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3]常用漢字の使い方[m].駸々堂出版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