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原则-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用学原则-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用学原则-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用学原则: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未来人才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文明得体地交流,具备良好的表达与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就现状而言,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了其语文能力中最差的一个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语文教学中重“文”轻“语”的现象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口语交际教学一直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依托。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为理论指导,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口语交际中的表达技巧:合作原则

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以交际为核心,一方要根据另一方(或多方)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绝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交流,或陈述事实,或抒发情感,或议论评析,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当交际双方一旦确立了恰当的话题后,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首先如何既精炼又概括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你的观点,这一点是成功交际的第一步。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演讲《逻辑与会话》时率先提出了“合作原则”,这是深刻揭示人类交际行为的科学方法论。他认为会话双方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流是因为双方都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使双方在会话中互相配合,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他把这些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个会话准则:

1、量准则:所说之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准则: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说证据不足的话。

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要切合题旨。

4、方式准则:要明白清楚。包括要通俗明白,避免晦涩;要清楚明了,避免歧义:要简明扼要,避免冗长;要井井有条。避免杂乱。

格赖斯的四个会话准则实际上为表达者提供了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规范。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的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有意识地遵循这四个准则。

话题演讲、辩论,是常用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以话题演讲“人之初性本善”为例:首先要学生明确本次演讲的话题就是观点,接下来的所有表达都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而展开,不能抛开话题另起炉灶,即必须遵守四个会话准则中的“关系准则”,这是与听众进行有效交际的前提条件。例如学生可以用孟子、康德等名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借东西》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借东西》 浙江省龙泉市水南小学金火媛 教材分析 《借东西》口语交际课的设想,源自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一单元《借书》这一听说训练。原教材设有四幅图,三个提示性问题。意在看图说话,使学生懂得借别人东西要爱护,并能及时归还。重点是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改听说训练为口语交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原教材就图说图,侧重于学生听和说的单向训练,学生所说的话并非他们自己内心的语言。而口语交际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借书也应只是一个交际的情境。把话题改为《借东西》,拓展了学生说话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多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感受借东西过程中必备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学情分析 同学之间相互借用东西,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低年级学生,对交际礼仪缺乏体验,没有自觉、明确的交际意识。有的同学借了人家的东西很爱惜,用了会及时归还,有的同学就不是这样,为此可能还会闹些小矛盾,因此,让学生明白借他人东西该怎么借,怎么用,怎么还等交际知识,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 一、口语交际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也是儿童须臾不可离的生活实践能力。本课教学,不是要学生在虚设的交际情境中学会借东西,而是要通过创设真实的借东西的情景,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应对,感受必要的生活交际礼仪,掌握相应的借用他人东西的能力。而这种交际礼仪、交际知识的渗透,应是不着痕迹、润物无声的。正像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那样:“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因此,本次设计,从一真实的事情入境,至结尾才揭示课题,教学目标意在不知不觉中落实,让学生说的话完全发自他们的内心。整个活动过程,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置于一个宽松的氛围中,使学生觉得这是在感受生活,不是在课堂上课,在动态的交际 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的口语和交际锻炼。 二、口语交际是一个互动的、听说整合的过程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既要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要有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互动。要保证学生有充分“说”的空间,自由“说”的时间,但又不能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学生要敢于表达,学会表达,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作出不同的反应。只有建立在相互倾听基础上的语言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 课前准备 1、图片课件一个。 2、一本精美有趣的儿童故事书。3、拿掉讲台上的所有粉笔。 教学目标 1、学习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沟通的本领,知道向人借东西时应有的文明礼貌。2、乐于与人交流,既能大方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3、懂得借别人东西要爱护,并能及时归还。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话题。

《口语交际》的教学案例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6203983.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目标解读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目标解读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案例

《父母的爱》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焦作市实验小学关芳芳 一、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文本中的故事,深入理解并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条理、清楚地讲述生活中的事情,联系当时情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发表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故事中感受,在感受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切身理解、感悟和回报父母的爱。 (评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努力方向,它的设置缘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切实达到“小、细”的目标设计要求。) 四、教学实录 一、回忆课文,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六单元,知道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生齐:父母之爱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这个单元每篇课文体现的是怎样的爱呢?(幻灯片依次出示各篇课文题目及父母之爱)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 生1:坚持的爱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吕春会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 练习六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教学设计 东川区第四小学吕春会教材解读: 影视剧评说:你看过的影视剧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可以评评剧中的人物,说说剧情和故事,也可以模仿一下剧中人的精彩台词。鲜活的话题不仅能激起学生交流的兴趣,还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话题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调动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影视剧,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其剧情故事,对剧中人物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他人的观点也能进行准确的点评或补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影视剧,对剧中人物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他人的观点也能进行准确的点评或补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电影电视的经典对白,或者是获奖电影电视作品的颁奖词及影视评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观看影片,激趣引入。 给学生展示一些电影电视的剧照,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片段。) 第二板块:整理知识,互相交流。 1.明白交流要求:出示口语交际要求: (1) 在你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自己回想一下。 (2) 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2. 完善交流。 讲述出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3.学生自由到台上交流。 第三板块:师生互评 1.学生交流完毕后请部分同学起来点评一下评说的情况。 2.教师相机点拨,再次提出影视剧评析话题: 可以评:剧情故事剧中的人物 剧中的台词影视剧的视觉效果 影视剧带给的影迷的思考以及生活的意义 第四板块:总结 1.从学生最熟悉的电视剧《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喜羊羊。是个很好的形象,它很勇敢、聪明、活泼、善良也很天真浪漫。对待坏人总是见招拆招,积极向办法解救自己、解救同伴逃脱狼口,永远都是有惊无险!所以,做人的话,都会希望向它那样,活的开心、洒脱!懒羊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案例 段家河明德小学于丽 主题与背景 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新课标适应这个变化,把听和说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并落实到口语交际上。 老师在在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感觉很茫然,想要达到此要求可真是有些难。没有真实的说话情景,就不能诱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没有说话意愿,口语交际就失去了基础,犹如无米之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以个体、单项交流为主,即便一些表面看是双向的交流,如教师问,学生回答,这个说一句,那个说一句等,由于没有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没有互动合作,口语交际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属性。有时只是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想象也比较明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奇妙的动物世界》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内容,题中的第一段文字为学生创设了交际的兴趣,从文中的第二段文字告诉学生本次交际的内容。而这一交际是介绍类的口语交际,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学生分析 因为大多数学生家都在农村,虽然有的家里都养了小动物,但离动物园也很远,虽然学生对动物感兴趣,但交际的话题贫乏。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

(完整版)《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doc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应对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地观察,能依据设计的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使用普通话进行完整、清晰的交流; 2.通过本次口语交际,培育参与者合理想象,完整讲述个人意见的能力,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 3.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使参与者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初步学会基本的自我保护、互动交流的方法,懂得礼貌待人、有序应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有序地观察,依据设计的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 并乐于与同学使用普通话进行完整、清晰的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据说,歌德在公园散步,遇见了一个傲慢的批评家,双方在一条仅能容一 人通过的小路里僵持着,批评家说:“我从不给蠢货让路。”结果,歌德说了什么呢?同学们猜一猜,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并回答。如果是你们,会怎样 应对呢? 二、重点解读 应对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语做出回应,或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广 义的应对包括所有的聊天、问答、讨论等,这里则主要指面对别人的调侃、质

疑、诘问、刁难时随机应变的话语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巧妙 应对呢?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是善意的玩笑、提问,还是恶意的讥讽、挑衅?对方的态度不同,应对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是善意的玩笑,就要报以善意 的幽默、自嘲;如果相反,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积极应对,不给对方以可乘 之机。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特别是面对一些特殊场合,如国际间交往、答记者问或其他正式场合的交流等,或是遇到一些故意的刁难,就要注意采用一定的 应对技巧。常用的应对技巧有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转换话题 等。 3.需要注意的是,巧妙应对的前提应该是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把握对方的主要观点,因此,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就显得至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 够依据当时的话语情境,快速调动思维,迅速做出反应,就能做到随机应变、 巧妙应对了。 4.口语交际题考查形式及应对技巧:主要通过书面形式的表述题来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设置特定的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别人讲话 的言外之意,或写出人物当时可能说的话,或写出讨论的焦点和不同意见,或 围绕话题谈自己的看法,或对某些事物进行评价等等。 三、研讨练习 题一:阅读下边的应对案例,简要说明这些名人采用了什么应对技巧。 1.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得到人们的赞许。有一个叫陈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2.一名英国女士非常喜欢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于是打电话给钱钟书请求见面。钱钟书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设计案例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设计案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Design Cases of O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Desig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设计案例 一、自我介绍 教学设想 《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上册练习1安排了入学新生首次接触的口语交际训练——《自我介绍》。学生名字是各不相同的,名字的来历、包含的意思更是丰富多彩。因此首先从“说”的角度能够确保人人有话可说。同时,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活跃好动,爱表现自己,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面前介绍过自己,因此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开发并发展生活经验,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交际是一种需要,从而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来。教材给这一口语交际作了问题性的内容提示和交流性的方法指导,配以黑板前小朋友大胆介绍、专心听讲的插图,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好奇感。 这一堂课,从交际的内容上看,应该让每位学生通过“自我介绍”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介绍清楚自己今年几岁、叫什么名字,这名字是谁给起的、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从交际时的表达来看,应该说话完整、通顺,引导他们学会一些交际的

礼仪,能够大大方方、声音响亮地介绍自己,并且力求跟别人说得不一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应该养成,就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应学会倾听,把别人的介绍听仔细、听认真,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刚入学一两个月的孩子,说上一段完整连贯的话有难度,让他们落落大方地在众人面前或不同的对象面前交流更不容易。而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交流,它属于情境语言范畴,时时处处应体现有别于“听话、说话”的“交际”特色。要突破这两个难点,首先,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的成功交流置于第一位,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他们说话、交际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表意不明、表达不清的时候,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必要时甚至亲自示范,以此鼓励学生喜欢开口、敢于开口。其次,老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诱发他们说的欲望。教学中通过加强群体活动,恰当采用找朋友互说,小组内试说等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保证每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灵活多元的评价激励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学生自我的、学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适时评价,作为一种外部刺激,能在规范语言、调动积极性、养成习惯等方面起到无形内化的效果。另外,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向家人了解名字来历,教室黑板作一些主题的渲染点缀等也能为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得以落实提供帮助。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2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停顿现象 3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4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5 Sexism in English and Its Causes 6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8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9 哈克贝利?费恩人物性格分析 10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 11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2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3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14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15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16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17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8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19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20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21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22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23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 24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25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26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27 浅析语用含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应用 28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29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30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31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32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33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 34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35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3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37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38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39 斯佳丽性格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40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41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语文课型。要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策略,首先必须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口语交际教学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总目标: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口语交际教学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分三个学段提出了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段: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第三学段: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解读 口语交际目标拓展了说的价值,提升了听的地位,引入了合作精神。说话不再是无视对象的自我表达,倾听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口语是手段,交际是目的。 口语交际目标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目标蕴涵三个维度。 口语交际目标根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立体感和整体性。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随着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教学的新课标也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调和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素养,不仅涵盖了倾听、表达、应对等交际能力的形成,还涵盖了文明的交际态度和优良的语言习惯。而这一些能力、态度、习惯的培养,没有谁可以离开生活的。从牙牙学语叫了第一声“妈”,到长大后在社会中形成或大或小的交际网络,这一些,都是人们在详尽生活情境中学会的。语言的源泉在生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生活。因此我们“要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宛如在生活之中,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 《夸夸家乡》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四册教科书的第三组的口语交际课。这是一组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来编排的单元。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祖国的空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心爱,并能激发他们渴望了解家乡和赞美家乡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走近家乡、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等几个主题的跨课堂内外的口语教学预设。 让学生走进生活,并在课堂中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多向互动的,体验情境交际的喜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家乡。(课前准备) 要夸家乡,不仅要对家乡有感性的认识,还要对家乡有更多深层的了解。我在上这一节前,布置了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我还在课前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家乡紫菜加工厂、四季柚果园,使学生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 1、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第7卷 第1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7 No11 2007年2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7)0120144204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王幼军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用学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实际上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 码表达出来。从文化和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所谓翻译,就是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 二 文化转换 由于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语用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双关语是个典型的例子。例如, 1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1分梨,分离。 前一部分是将梨分开,第二部分暗指夫妻天各一方。原文与译文,无论是从形,从音还是从义,都是非常贴切自然,犹如天造地设的一般。 2 I’m thrice a waiter:waiting f or f ood,wait2 ing for sleep and waiting f or death1 我是一个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本句可能是说某些自我调侃的人,因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多余的人”,甘愿把自己看作“三等”公民。这与实际意义上的三等“third class”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从时间或做事顺序方面讲,后者则是指政治上的地位。此译文借助谐音,使人从严肃的话题中读出了几分诙谐和幽默。 3 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对话: Romeo:W hat has thou f ound? Mercutl o:No hare,Sir1 上句是该剧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 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说的一句话,句中的hare一语双关,既指野兔,又寓指“娼妇”,但我们暗指此义时用“野鸡”不用“野兔”,鸡同妓谐音,梁实秋先生熟练地驾驭两种语言,处理此句时巧妙地传达了两种语言的双关效果,使得语用意义在语法平面上,语言文化上,文字结构上和行文风格上达到了形式对等,曲尽其妙。 4 再看夏威夷大学魏莉莎和丈夫刘丹翻译的京剧《凤还巢》中的两句独白: 程雪雁:咱们两人可以称得郎才女貌。 朱焕然:我看是豺狼虎豹。 Xue yan:The t w o of us will p r ovide a shining ex2 a mp le of“fe male beau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the state”1 Zhu:It l ooks t o me more like“fe male authori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his mate”1 收稿日期:2006203210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学案例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学案例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基础模块上册口语交际部分《自我介绍》。与不相识的人打交道或来到一个新的学习、工作环境,少不了要作自我介绍,以便让别人了解你、熟悉你、喜欢你。自我介绍恰当与否关系到能否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并通过具体情境训练让学生能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习练“在恰当的场合说恰当的话”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以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修养为基础的文明礼貌、幽默风趣的言语风格,为专业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三、设计思路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自我介绍这方面的口语交际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课堂第一步我用“亮出我自己”环节,分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做1分钟的自我介绍,老师做点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然后用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拓展思维,活跃气氛。第三步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自我介绍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以及如何保证自我介绍的最佳效果等问题,有了前面的三个环

节,我带学生进入本课最关键的环节-----情境训练,在本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训练。设计教学思路时我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知识到能力,以提高能力为教学目的。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介绍的重要性,掌握自我介绍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营造更加和谐的人际交往空间 4、掌握自我介绍的方法和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五、重点 1.掌握自我介绍的相关知识 2.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难点: 1.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2.如何在介绍时取得最佳效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位作家曾说过:“在广瀚的宇宙中,只有一个你,以前不曾出现,以后也不会重复,你绝对是唯一的、独特的。”是啊,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今天,我们的口语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北京吉利大学,北京 102202) [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 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 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H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4-0005-02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这一领域的 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其中,礼貌原则的 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 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 会话交际礼貌原则。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 (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 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和质疑。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 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 则。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 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 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 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 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利奇的谦虚准则与中国人的谦虚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场合下,中国式的“谦虚”会 给西方人带来不快甚至威胁。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餐馆设宴,席上对客人 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肴,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 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恼火,说李鸿章 污蔑了他餐馆的名声。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造成的。 二、汉语的礼貌原则 由此可见,利奇的礼貌原则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汉语的言语交际活动。所以,顾曰国(1992) 考察了汉语文化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一套适应于汉文化交际的礼貌原则。顾曰国认为中国现 代的礼貌导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礼”是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行为法则,现代的 “礼貌”虽然不同于古代的“礼”,但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将制约现代中国 人的言语行为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具体内容如下: 1.贬己尊人准则。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该准则指称谓自己或与 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称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2.称呼准则。中国人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汉语称呼语比较 复杂,主要可归纳为职务名称、职称名称、职业名称、礼貌标记词、人名和亲属语。称呼准 则即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与对方打招呼。 3.文雅准则。礼貌语言显示说话人有教养,有教养即精神境界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文雅准则 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它指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