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感受诗的魅力,初步感知七言律诗的特点。

2. 认识4个只识不写的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3. 诵读、想象中明诗意、入诗境,体会红军不怕难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知背景,解诗题

1.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读题。

2.释诗题

①质疑:

看看这首诗的题目,想想我们以往读的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分成两部分。)是呀,为什么分成两部分呢?

②(课件出示诗)看看这首诗,结合你搜集的材料,谁来简要地说说什么是七律。

真如同学们所介绍的,七律是这首诗的体裁,长征才是这首诗的题目。我们读的时候,中间要停顿一下。

③谁用简洁的话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长征?(时间、路程、困难)

④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

老师也找到了一张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保存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翻过五岭,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加上上有敌机在狂轰滥炸,下有敌军在围追堵截,红军还缺衣少食,缺少武器,但红军硬是靠自己的双脚走过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毛泽东所在的红军第一方面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第二年10月,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三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⑤听了刚才的介绍,长征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板书:难)

⑥介绍写作背景

多么艰难啊!1935年10月,毛泽东到达陕北后,回顾一年来红军走过的艰

苦路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再读课题

二、读诗句,明诗意

1. 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打开课本116页,我们再把诗读2遍,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这是诗中要求会读的几个字,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你觉得哪个字的字音需要注意的?领读。一起读

(出示课件)现在请一位同学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评价)

再请一位同学读。

2. 释疑、明诗意

这首诗,预习时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

预设:

只等闲: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怎么知道的?其实我们在《石灰吟》这首诗中读过这个词。(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把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我们这首诗中谁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万水千山,诗中具体指哪些山?哪些水?(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据统计长征途红军翻过的有名的山就有24座,渡过的有名的河就有18条,毛泽东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5处。

逶迤:课文中说什么逶迤?(课件出示五岭图)五岭绵延上千里,“逶迤”在这里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意思。

疏通“五岭逶迤腾细浪”

磅礴:(课件出示乌蒙山图)高大、险峻、气势雄伟。

疏通“乌蒙磅礴走泥丸”

暖:温暖疏通“金沙水拍云崖暖”

寒:寒意疏通“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入诗境,品诗情

1. 寻找诗眼

读诗还要读出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诗。)

用一句话说说此时的感受。

毛泽东用了两句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找一找是哪两句?(课件出示1、2句)

这两句也就是这首诗的中心句。

这个感受,如果用这两句诗中的一个词说,这个词是:(板书:不怕)(评价:不怕是这首诗的诗眼。指点方法:好多诗都有诗眼,抓住诗眼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让诗眼更突出。(评价:指导:“万水千山”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的漫长和艰辛;“只等闲”略微舒缓,表现红军对困难的蔑视。)范读

2. 自主探究

(诗中怎样写红军不怕难的呢?请看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品读3-8句,画出能体现红军“不怕难”的词语、诗句, 想象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 .交流分享

预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交流:说说你看到的画面(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红军走在泥丸、细浪上),你的感受。

联系生活:我们有哪些同学爬过山?说说爬山的体会

红军不仅不怕困难,还把困难看得这么小,这就叫乐观。(板书乐观)

这两句被后人称为“神来之笔”,我们来品品,妙在何处。

(小结:新颖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巧妙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乐观)

读出感受。练一练

(朗读指导:“逶迤”读出曲折绵长,“磅礴”用重音,读出高大雄伟,

“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细浪”“泥丸”不要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说感受。

(课件出示金沙江)

这就是金沙江,这里还曾发生过一次著名战斗。请一个同学讲讲你搜集到的这个故事。

敌人叫嚣“一只鸟也别想飞过的金沙江”,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渡过了,说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心情怎样?(轻快、高兴)

(课件出示金沙江一句)诗中有一个字也表达了诗人这种感受。

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得很高兴)

(课件出示铁索桥)看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狡猾的敌人不但派了两个团的敌人把守桥头,还拆掉了桥上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红四团的勇士们,手持冲锋枪,身背大刀,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冲向对岸,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课件出示大渡桥一句)这是长征最为悲壮的一场战斗。诗人也用一个字表达了他的感受。这个词是

读。(朗读指导:寒要加强语气)

引读:这是浸染着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

这是融入了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

(课件出示两句诗)汹涌的金沙江、大渡河,穷凶极恶的敌人,在红军的眼里都算不了什么。女生读上一句,男生读下一句。再读一遍。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交流看到什么画面,感受到什么。(课件出示最后两句)

指名读:终年积雪的岷山被翻越了,怎能不高兴。指学生读

就要到陕北了,怎能不激动。指学生读

三军就要会师了,怎能不兴奋。指学生读

红军进行长征实现战略转移的策略就要成功了,怎能不让人喜笑颜开。范读,齐读

4. 深情朗读

小结:(课件出示诗)(指板书)短短56个字,写出了长征途的艰难险阻,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不怕难、乐观的精神。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一读诗。

(配乐)指名读。

四、诵诗文,感诗韵

1. 师生合作读

毛泽东在长征中留下了很多这样的诗句。

师生合作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2. 激情诵读

何等的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豪情再读《七律长征》

3. 背诵:让我们记住这首不朽的诗篇,记住长征。

4. 作业:①背诵《七律长征》。

②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诗、词,读一读。

板书:

七律长征

不怕难乐观

长征教学设计教案

11、长征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预习 1、毛泽东有关诗句、故事等 2、长征的路线图、长征的图片、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名人回顾:投影“毛泽东画像” 1、生生交谈,说说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2、过渡:是他们的正确领导,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长正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心潮澎湃,为了讴歌长征的胜利,达到陕北时,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听《长征》诗歌,边听边播放录音,投影红军长征系列片。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诗歌,也目睹了长征的过程,谁能说说毛泽东的这首诗反映了什么?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长征》这首诗的主题? 4、学生讨论,并半数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诗句(略)。 5、从你们归纳出来的词语小结:毛泽东写了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新诗 1、谈话:我们都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板书)学诗的方法(略)。 2、因为《长征》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先来读一读。1)、自由朗读,质疑生字读音。礴bó、丸wán、岷mín 2)、三人小组轮读 3)、个人读 4)、表演读 5)、师生评读 3、好,我们刚才都熟读了这首诗,你们认为你们读出了这首诗的感情没有?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体会诗意,所以才没有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 4、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长征》歌曲,让学生从总体上体会长征的豪迈气势。 师言述:听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蜂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潜力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 5、检查自学情况,学生发言。 6、生:老师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河,也就是诗人所说的“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师:但红军他们不怕这千难万险,红军用自己的双脚走过来了,把万水千山只看得很平常。只用了一个词来表达,表达战士们的什么精神?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板书:只等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长征教案

课题《七律?长征》页码136 课型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准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相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预设个性设计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过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2师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A: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很有味道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4、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5、交流: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七律·长征》教案

25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交流阅读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教具准备 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时代背景以及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 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交流长征资料。 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走泥云暖山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崖左右结构:岷独体字:丸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岷——民 (3)规范书写。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11课《长征》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4课红军长征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能力培养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红军的长征能够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能够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突破方法:1、对于遵义会议,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引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来加强记忆,掌握会议的内容、意义,教师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2、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通过课件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要求学生记住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来掌握又一重点。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突破方法:对分析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从在遵义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议和通过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来认识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2017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新课 1.导入语: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长征,教师介绍长征路线图,三读课题,介绍作者毛泽东。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理解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 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找出全诗中心句。教师带领学生理解中心句,总结学习方法。 2.四字学习法:译、连、悟、诵 2.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同学为小学,自己学习这首诗的颔联,并进行汇报。 3.全班交流。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统编版新版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 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是一种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感情诵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3、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谈话引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历史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者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要求说清楚自己收集了什么资料,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内外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3、小结过渡:是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其中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页。整整12个月,每天天上有敌机的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的围堵追击,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迈着双脚,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创造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奇迹。1935年10月,当长征即将胜利时,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激情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即《长征》。 (课件演示敌机轰炸、敌军追击的电影片断;《长征路线图》那清晰的红线和箭头,明确的告知了学生红军的行踪、时间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到长征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形,加深了对长征的了解,为学生后面的自读、自悟、表达、质疑进行了有意义的铺垫。) 二、自学诗歌,理解感悟。 1、复习诗歌的学习方法。 (1)学生回顾汇报。 (2)师总结,课件出示诗歌学习的方法。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 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 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 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 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 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 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 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 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 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 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a“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 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 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 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 这句也能感受到。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七律长征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感悟朗读法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新课教学( )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 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 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 遍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 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 从有目的地自 读三遍,再指名读、 指导再读、齐读,让 全体学生都能把诗 读通读顺;从诗题的 味道,再到学生读诗 的味道,教师范读的 味道,学生再齐读的 味道,让全体学生都 在初读全诗的基础 上得到了充分读诗 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 还不理解呢? 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 【课件5】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反复朗读,谈谈深刻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 1.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的节奏。 2.同桌练习一人一句地读,注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二)谈谈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师生评价。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图片、注释、链接以及课外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等。 出示诗歌的大意,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为下一步的品悟诗情做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 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 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 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 局扩大

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 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 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毛主席照片,知道这是谁吗?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2、师简介背景。。 3、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4、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指导“礴”的书写。 3、范读。 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4、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指名读,齐读。 5、了解七律诗的特点。 (1)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成两部分,七律,长征) (2)七律是一种诗的体裁,你对七律有什么了解吗?(每句七言,八句四联,) (3)介绍八句四联,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齐读,感觉整体美。 (4)请同学把诗的最后一个字注注音,你会有什么发现?(偶句必韵) (5)再齐读全诗. 6、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7、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 /8、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比喻、夸张手法的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