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谈工业遗产

俞孔坚谈工业遗产
俞孔坚谈工业遗产

俞孔坚谈工业遗产

字数:3215 字号:大中小

?

?

?

Q:能否从几个类别,比如研究、保护、实践与专业推动等方面,介绍一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在中国工业遗产方面所作的具体工作?能否具体阐释一下北京大学景观设

计学研究院和土人设计自中山岐江公园以来的有关工业遗产方面的案例?

A: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从岐江公园项目开始。当时的岐江公园是一个造船厂,已经被卖掉,进入了拆迁阶段,他们准备推平场地建公园,这是通用做法。后来我带两个研究生到现场看,发现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是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期的工业遗产。所以当时到现场之后,我们对所有的机器、厂房进行了测量、评价、记录,贴上封条,这些是不能动的。这个工厂已经在拆迁,拿烂铜烂铁来卖的时候,我们劝说当地政府,停止了拆迁,保留下一些东西。

1999年进入设计阶段以后,有机会系统考虑如何利用、再生这样的工业遗产。在此之前,我也接触到国外的工业遗产,岐江公园这个项目不像国外如西雅图、鲁尔、杜伊斯堡等工业遗产项目那么巨大、那么宏伟,它的规模很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它没有任何保存价值,但是它同样有意义,它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记忆保留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当时提出来的,第一个途径是保留。就是通过系统评价之后确定哪些是应该保留的,保留了工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代表性的东西。大到整个11公顷的厂址,厂址基本上没动,水也保留了,植被尽量保留,选择性的保留一些厂房;小到机器,机器是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还有水塔,都进行了保留。说穿了就是整个场地的保留,包括自然的水、植被、地等,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和工业文明遗产的保留。

第二个是再利用,包括考虑场地的再利用。具体的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再利用,包括水塔和其他构建筑物的再利用。

第三个是考虑再生,包括生态上与精神上的再生。生态再生是指对原厂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脏乱差水岸的生境恢复。精神就是指中国工业时代、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代留下来的精神遗产——集体主义精神、红色革命精神,能够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的解释论述,进行再创作。再生是具有创作意义的,它跟国外的工业遗产有很大的不同,如杜伊斯堡,它是保留和再利用,我们强调再生。再生在中国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我们的工业遗产本身价值不如外国工业文明起源和发达国家的有意义,其次就是中国现阶段如果完全保留利用是行不通的,

实际上市民也接受不了,所以完全考虑再设计、再生,同时讲述场地的故事,进行再解释。

到2002年,岐江公园这套从研究到实践的方法同样运用在沈阳铁西工业区。当时铁西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市政府委托我们设计原冶炼厂厂区。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当时叫做奉天制炼所,占地33顷。具有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堪称绝版的完整的冶炼工业流程和设备,还有据称是全国最高的烟囱。我们对遗产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完成了三个方案。主题分别为保留大量工业遗产为工业博物馆,利用工业遗产作为会展中心和博览中心(包括建议作为类似园艺博览会场所)和文化创意园区。这些主题中都融入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内容;都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污染物的清理和土地的生态恢复作为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沈阳冶炼厂在岐江公园研究的基础之上,规模更大,而且比较完整。方案作完后在当地获得通过,但最后全部拆掉了,非常遗憾。

从2004年开始,慢慢进入工业遗产廊道的概念的研究,就是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概念的提出。它在觅渡桥到宝带桥之间,是苏州城外的老运河。场地中有重要的近代工业遗产如太和面粉厂老厂房、苏州海关旧址、美孚石油公司老储油罐;同时,有从1950-197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苏州化工总厂和苏州塑料三厂到苏州染料厂,到1980年代大量兴起的中小型乡镇工业。从最初的以粮食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到目前主要以钢铁、电力、水泥、物资储运等门类为主的工业格局。沿运河工业带在时代的变迁和种种新交通方式的冲击下,经历了不断的转型和调整,始终保持着活力。工业、仓储、港口码头成为运河两岸土地利用的主体,塑造了新的运河景观。然而,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缺乏“美感”的工业仓储景观背后,却记录和见证了苏南地区近现代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运河在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毋需置疑地成为近代和当代运河景观的典型代表。规划方案通过从历史、区域以及运河景观文化等角度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发掘运河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实现充满活力的滨水区、构建城市的绿色通道这三个基本目标,构建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

岐江公园是点,铁西已经是成片的片区设计,苏州项目是整个工业遗产廊道,由各种节点、片区连接而成。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把工业遗产与大运河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试图把工业遗产通过一种逻辑建立起完整的联系,使之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时候,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已经提出,研究它的功能相关、历史相关和空间地理相关的关系,建立了大运河苏州段的工业遗产廊道。它一直影响到2006、2007年对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包括大运河江南整段的工业遗产的研究,无锡、常熟、苏州,一脉相承。这就使研究的尺度从片区走到了廊道。

2005至2007年,几乎同时,我们进行了两个较有意义的研究项目:一个是上海世博园场地景观设计研究。受上海世博园土控公司与上海园林局的委托,考虑大型工业遗产地,包括造船厂和上钢三厂如何更新,进行棕地恢复、再利用,然后形成特色,为大型的城市事件服务。“城市事件”与工业遗产相关联,当时在沈阳冶炼厂项目中就已经提出。上海世博园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工业遗址通过大事件的带动如何保留利用和再生,城市事件是城市更新的动力之一。我们同时考虑到,在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态恢复,提出了“滩的回归”概念,运用棕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新景观的设计途径,在自然的层面上叠加工业文化,恢复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地,同时保留工业文化,形成上海世博园特色。“滩的回归”变成了上海世博园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包括中心绿地的湿地设计——上海后滩公园,以生态恢复为主导,考虑如何再利用工业遗产,并在服务于城市事件的同时,带动新城市的发展。另一个项目是北京首钢搬迁,属于搬迁后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范畴。受北京市首规委的委托,主

要研究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巨大的工业——钢铁厂搬迁后土地的利用方式问题,当然也考虑生态恢复再生,但核心的议题是策划与研究。

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2006年,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我起草了工业遗产的《无锡宣言》。2006年4月18日工业遗产日,在无锡召开了第一届工业遗产研讨会,《无锡宣言》发布,这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Q:您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与景观设计学在哪些具体的层面上形成重叠?景观设计学的方法又怎样介入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学科上和实际操作上具体有怎样的优势?

A:工业遗产涉及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系列学科,但是景观设计学更全面地跟工业遗产、场地发生关系。

第一,景观设计学本身尊重遗产,尊重历史。景观设计学尊重自然过程,尊重历史文化过程。工业遗产属于历史文化过程,我们设计中一直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天地”是自然过程,但工业遗产地上的自然过程是往往被破坏的,所以景观设计学的介入应该是恢复自然过程,恢复生态,因为其场地往往是棕地,景观设计学用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恢复。

第二,景观设计学重现场地的历史记忆,景观设计学的概念是重现的概念。“神”是与历史文化过程紧密相关联的,它是关于人对场地的寄托和精神联系,而工业遗产往往承载了太多人的精神寄托和联系。回到景观设计学的基本概念,景观设计学是关于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的保护、恢复和规划、设计的学科。工业遗产景观是工业场地,遗址和遗产构成工业景观或产业用地景观。景观设计学是关于这样一个景观综合体的分析、评价、保护、利用、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天地人神”中的“人”是当代的人,我们并不是把它像农业时代的古文物一样保护起来,它还是为当代人使用的,那么如何使用?所以说,涉及到景观规划,即如何使用这块场地,如何利用场地上的构筑物建筑物和植被景观。

第三,进行新的设计。何谓新的设计?就是要满足当代人的使用的设计。所以包括保护、利用和再生。这也是从岐江公园研究得到的心得。当时有“3R”(即保护、利用和再生),这是景观设计学学科的三个主体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之所以能作为工业遗产或棕地恢复的途径的原因。景观设计师懂生态、自然过程,所以对场地生态恢复,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如,建筑学可以解决具体建筑的使用利用问题,但是场地往往是被污染、被破坏的,这属于景观设计学的范畴。

Q:岐江公园的设计与实施处在一种怎样的背景当中?通过怎样的方式使决策者接受了在当时看来如此前卫的设计?

A:有几个颠覆性的行为。

第一,颠覆了美和文物的概念。这里的核心是一个丑陋的东西如何成为美的问题。直到2006年,中国才有明确的工业遗产的概念,国家才承认。我们是在1999年做的具体工作,接下来有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做观念普及工作。那时零零散散的有人做工业建筑方面的恢复利用,比如登琨艳的苏州河工业厂房改造,此前虽然建筑师对厂房类有些利用,但岐江公园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业厂址当做遗产来对待,对整个厂址进行再利用。在中国“退二进三”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条件下,作为公共环境,它到底能不能被接受,要不要保留?这些生锈的东西既不是文物,又不美,要不要保留?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专业人员能够接受。专家都不能接受,可以想见市民可不可以接受。

第二,颠覆了中国传统园林价值观。它跟中国传统园林的概念格格不入。岐江公园的直线的路网、几何的构图显然跟中国的园林传统是对抗的,它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从以上两方面,可以体现其艰难。所以方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让公众、专家尤其是市长接受。

第三,颠覆了已有的建造规范。中国没有规范,没有先例。园林和建筑规范从来没有工业遗产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决定了它完全是前卫的、实验性的。没有懂此方面的技术人员,所以它所有东西都是实验性的。你从它的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直到现在,这些细节也是很到位的。

Q:能否从生态学、景观结构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阐释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进步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生态的场地恢复方面。后滩公园的污染比岐江公园大,必须考虑场地的污染和解决黄浦江被污染的水的利用问题,考虑生态的恢复和湿地的生态净化流程。

第二,景观结构方面。岐江公园地块完整,位于城市中心,设计构图的直线路网作为城市公园满足日常使用的要求;而后滩湿地公园除了面对生态上的问题,还有更严峻的防洪问题,同时着重考虑世博园的高密度人群的使用,它瞬间会产生大量人流,可达到日流量8万人左右。

第四,艺术表达方面。岐江公园更强调几何形式的介入,更强调艺术性,强调工业遗产的概念。后滩公园更多进行了弹性的设计,构图上更有机,更强调生态内容和使用的需要。后滩湿地吸取了岐江公园的做法,在河边的漫滩湿地大量使用野草。岐江公园更多的来源于知觉,来源于艺术;后滩湿地更进入科学的层面,强调生态的恢复,水的净化。

Q:从岐江公园的设计到现在,您认为国内在工业遗产方面的观念发生了哪些转变?转折点和标志性的事件又是什么?

A: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建筑领域的798、岐江公园、上海苏州河工业建筑的利用、上海世博园在中国大型工业基地上举办、首钢的搬迁、沈阳冶炼厂的大烟囱被炸掉等都是发人深思的标志性事件,唤醒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识。但真正的转折点我认为是政府的介入,标志性的是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无锡宣言》。现在,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经常接到求助、咨询电话,比如有一个东莞记者,讲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外资时候的第一个厂房要拆掉,他们就感觉到这是工业遗产,应该保留。从开始民间的到报纸媒体的呼吁,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可谓如火如荼。近两年时间里,关于工业遗产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自《无锡宣言》之后,文物局相继公布国家级的工业遗产,把工业遗产纳入国家文物体系。上海、北京等城市明确把工业厂房作为创意产业的培育基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这是工业遗产得到重视的一个极端。

俞孔坚简介: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曾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9年ULI全球杰出奖。

2004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中国首次获得此奖)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杜伊斯堡,德国鲁尔区重要工业城市,在鲁尔河注入莱茵河处。全国最大河港,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重要铁路枢纽。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中心。

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

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

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

铁西区:是我国著名的产业工人聚集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曾创造出数百个“全国第一”,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这里是劳模倍出的沃土,全国劳动模范26人。是一部中国工业历史的活教科书。

真正的转折点我认为是政府的介入,标志性的是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无锡宣言》。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工业遗产保护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近几年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留下千古遗憾。 青岛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城市建设和工业结构调整及企业“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企业搬迁,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拆毁,大量珍贵实物档案消失,所以,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 工业遗产的基本内涵及保护的意义 目前我国尚无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和保护条例,世界各国现基本依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所制定的相关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审美启智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根据这个定义,青岛工业遗产的基本类型应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及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基础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机械设备、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人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青岛的工业遗产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青岛社会发展的信息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还要大。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 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了契机。重新引入的功能大致有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会展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几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合。 (一)城市开放空间模式。中山市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原为粤中造船厂,属地方性中小规模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1999年破产,2001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产业美学特征。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 (二)旅游度假地。对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 较具代表性的有李小波、祁黄雄的对古盐业遗产的个案研究,他们具体分析了古盐业遗址的旅游价值,论述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还有李林和肖洪根以湖北十堰工业遗产资源为对象的研究。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古代手工业生产时期的遗迹,另一个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而在两者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发掘。 (三)博览馆与会展中心。福州马尾船厂部分保留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展示造船工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船政绘事院(即船舶设计所,1867 年建成)目前已作为厂史陈列馆。厂史陈列分为近代部分(船政)与现代部分(造船厂),陈列沙盘、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东南大学编制的《南京城外秦淮河规划》中,把晚清的工业厂房建筑辟作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而民国时期的厂房建筑则继续其现在的功能,用于民用工业生产,便于开放参观。 (四)创意产业园。北京798工厂是上个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_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66 专题报道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 长兼秘书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非常欢迎各位专家参加这 个会议。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是 一个重大课题,又是一个现实话题,也是很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工业遗产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具有很高价值的工业遗产被拆掉,需要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怎么解决传统工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更新改造问题,不仅仅是遗产的物质空间环境问题,更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并且因此会牵涉到社会结构的调整,比如说工业企业搬迁,带来的产业工人重新就业、新的职住分离问题等,需要大家研究和探讨。全国各地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相对而言,技术、资金问题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尖锐,现在更突出的是立法、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跟不上。我觉得归纳起来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如何看待工业遗产的价值,到底是文化价值、遗产价值、建筑价值、土地价值,还是其他的?要从规划、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把工业遗产放到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里看,要把特定的工业建筑放到土地利用、环境质量、就业平衡的环境里考察。二是政府、企业、市民在这个问题上扮演什么角色,特别是城市规划应该做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三是具体操作问题,如何对待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要求,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最核心的问题在哪里,保护和利用有哪些具体的技术,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等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我们希望各位专家能够贡献自己的宝贵经验,引起规划行业和社会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对于全国规划行业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过去十多年,国外在谈工业遗产保护,我们在埋头搞建设。真正的文物早被列入保护对象,也还面临着破坏,更不用说没有列入文物的东西,我觉得现在来谈工业 遗产保护和利用正是时候,再晚就来不及了。 讲到价值问题,大家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可 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认为首先要找出工业文 化遗产和其他遗产不同的地方,要强调的是产业 本身的历史价值,包括文化的、技术的。工业遗产 的价值在于工业生产特殊的工艺,以及工艺所反 映的时代工业文明,这是工业遗产的第一价值。我 们不能带着过去固有的审美标准,也不能带着现 在审美选择去看待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是一个时 代的标志。第二,工业建筑往往占地大,空间很 大,抗震能力和结构强度比一般的民用建筑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不能轻易认为工业时 代过去了,所以工业时代依赖的文化载体也没有 那么重要了。即便只从物质空间角度来看,也不 要轻易把工业厂房成片拆掉,加以利用会得到很 大价值。简单地把它们列入文物也未必好,不是说 它们没有文物价值,而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制情况 下,列入文物就意味着死掉了。第三,工业遗产意 味着土地资源,意味着更小的拆迁成本。如果没有 看清楚,如果这片土地不是直接改用于公共活动设 施的话,宁愿暂时保留为工业用地,把这些资源暂 时放一放。假如现在很仓促地把它变成商业用地, 很快下一轮中国建设高潮就会把它拆掉。 在搞清楚保护的对象、保护的目的、保护的 思想的前提下,一定要把保护的内容纳入同一个 规划,不能让保护规划游离在规划体系外面,这 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做了一个历史风貌区保护规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工业遗产保护与规划

工业遗产保护方法初探

摘要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大多数工厂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而又并未作为指定文物的工业建筑正急速地从城市中消失。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利用工业遗产;如何既妥善地保护工业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本文以工业遗产保护为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以及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措施、开发模式、改造手法等方面进行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探讨, 为解决工业遗产如何在现代化中实现有机的延续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改造利用 一、概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这些工厂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伴随着生产空间的废弃化,留下了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工业遗产。这些旧工业区一般具有良好的土地区位,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使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渐演变成为城市中心区不可多得的黄金地段,由于土地价值的潜力巨大,土地开发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往往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首要选择。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而又并未作为指定文物的工业建筑、工业旧址正急速地从城市空间中消失,面临不可逆的拆毁。然而,正是这些古老厚重的厂房、高大的烟囱、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见证了一段城市历史,承载着工业文明。 二、研究的原因和目的 我国从 19 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兴衰,到建国后辉煌的工业史,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许多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被拆毁。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巨大变化,城市的发展建筑,城区内的旧工业区日渐废置。如何对待这些废弃的工业遗产;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安排工业遗产的存废,既妥善地保护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正确解决新区域的开发与工业遗产利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三、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3.1历史价值 早期的或者是开创性的遗产资源拥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每一项工业遗产资源都记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人类了解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文化等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遗存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的载体。通过工业遗产的保留和保护实现解释和印证历史事件,传递历史信息的目的。 3.2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既体现自我价值获得其应有的收入,又对社会作了贡献。工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政治和社会对生产的影响,这正是工业遗产社会价值的体现。 3.3 科学价值 工业遗产与其他的文化遗产不同,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 旧城改造成功案例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旧 城改造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 这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的观念,本杰明伍德

将上海石库门用原来的材 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 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 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

工业遗产保护意义

今天,国际社会正在不断地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从被理解到积极保护,都经历过渐进的和不断推动的过程,“在很长时间里,人类对于文化遗存的发现与认知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主观性和功利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文化遗产的认知理念日臻成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理性行为”。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应将工业遗产视作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工业遗产就是工业文明的历史体现,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最重要的记忆,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的空白。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使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更加充实。同时,这些深刻变革的物质证据对人们认识工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某类工业活动的起步和过程具有普遍的价值。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保护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能够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的历史信息,帮助人们追述以工业为标志的近现代社会历史,帮助未来世代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保护工业遗产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同时,工业遗产对于长期工作于此的众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及其家庭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对它们加以妥善保护将给予工业社区的居民们以心理上的稳定感。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它们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保护好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提高对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护某种特定的制作工艺或具有开创意义的范例,则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如荆江分洪闸,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建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1954年长江发生大水,通过3次开闸分洪,大大减轻了洞庭湖的负担,缓解了洪水对荆江大坝的威胁,为确保江汉平原和武汉镇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也从中体会到科技的先进力量。又如建于1959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和卫星试验基地,在过去的40多年间,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试验体系,成功地完成了多种型号导弹、远程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以及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这两处工业遗产因具有开创意义而展示出重要的科技价值,也因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价值的工业遗产变为建筑垃圾,有助于减少环境的负担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工业遗产能够在城市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持地区活力的延续性,给社区居民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上海已为市中心的4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招来5000个新‘房客’,加上100万平方米配套用地,使老厂房每年可创造税收租金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万个,盘活国有资产80多亿元,投入放大效应超过10倍”。通过对城市中的工业遗产重新进行梳理、归类,在合理利用中为城市积淀丰富的历史底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保护工业遗产,也能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更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如英国伦敦著名的泰德现代艺术馆是由原本可能被拆除的火力发电厂改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

辽宁首次确认160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物化历史,是不可再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国有企业成长的历史。保护好这些遗产,就是保存这段成长的历史。 有共和国“工业长子”响亮称号的辽宁,在此次的“三普”工作中,也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普查范围。 经过全省“三普”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全省各地相继确认登记了160多处工业遗产。它们门类齐全、形式多样,几乎遍布辽宁大地。这160多处工业遗产,印证了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

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了一张成长之初的面孔。 工业遗产首次纳入文物普查 与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有所不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类别范围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线路等曾被忽略了的项目都进入了普查之列。这既说明我国的文物保护范围正在不断扩展,保护对象日益广泛,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一个内涵十分深刻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丰富的概念。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社会、建筑和科技、审美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存,包括企业的厂房、车间、办公室及相关的场地、设备、水电等。 保护工业遗产活动最早起始于英国,早在19世纪末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该学科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发展时期的遗址、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到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理念。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

念物大会召开,从而开始引起各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保护工业遗产”。它成为了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基本理论的完善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交流的增多,文物部门和学术界的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深化,认识更加全面。将工业遗产等新的品类纳入文物保护范畴,予以认定登记,对于及时抢救、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提起“新中国的装备部”、“东方鲁尔”、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等响亮的称号,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聚焦到辽宁。“三普”中,工业遗产首次进入文物普查范围,业内人士自然对辽宁有了更多的期待。 果然,经过全省“三普”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全省各地相继确认登记了160多处工业遗产。它们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几乎遍布辽宁大地,印证了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等。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公顷,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做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

工业遗址城市更新设计类文献综述

浙江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XXXX工业遗产保护地块 城市更新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2014年 3月 10日

工业遗址城市更新改造文献综述 一、研究目的 见证了城市工业历史的重要变革的工业遗址的更新改造设计是我国当今城市建设中亟需改革和创新的课题,探索如何适合工业遗址空间再利用的城市设计策略是关键所在。本案选择的是合肥马合钢铁厂为研究对象,规划设计重点在于研究中心城区的工业遗址的再利用和再开发的城市设计策略,通过对钢铁厂工业遗址现状的实地调查和有序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成功案例对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与评价,选择最满意的改造方案加以实施,为钢铁厂工业遗址改造项目设计行之有效的改造方案。 规划重点注意从以下几个层次出发: (1)梳理原有空间肌理,通过“拆”、“改”、“留”、“复”进行建筑整合。(2)根据城市及遗址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对地块进行合理定位。 (3)本地块不同于一般的工业遗址,地块内部兼具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和工业遗产,情况特殊。 (4)依据国内外工业遗址改造模式,选择恰当的模式进行改造。 二、查询文献要点 通过文献的查询要对本次地块的城市更新设计覆盖以下几个范围以及关键词: (1)后工业时代工业遗址更新的特点 (2)工业要素评价体系的建构,对于工业遗存要素的实施要求 (3)工业遗址保护更新模式以及分别适应的实际情况 (4)工业厂房建筑空间尺度结构等特征以及工业遗址构筑物的建筑改造(5)工业遗存文化建筑与历史文化建筑的协调与共生 (5)生态恢复、棕地改造等设计要点 三、国内外案例研究借鉴 工业用地功能的转换通常与旅游开发、新兴产业的引入的区域振兴等相结合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 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

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图1 图2 图3 1.哈姆市马克西米连公园 2.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 3.瓦尔特罗普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 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Goslar)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oelklingen Iron Works)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Site)之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炼焦厂成为德国第三个(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1) 整体结构保护——对厂区的整体布局结构框架(包括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例如,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蒂森钢铁厂以及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邻近的炼焦厂等工业遗产都采取了厂区整体结构全面保护的措施。 (2) 工业设施保护——工业设施涵盖了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给水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这些设施包括各类车间厂房、库房、

工业厂房遗址改造实例调研

工业厂房遗址改造实例调研 现状分析:1 历史价值 2 开发价值画现状图标注现在的功能 未来规划建议管理营销建议 1865 创意东八区 旧瓶新酒价值再创 创意东8区是南京市“十一·五”规划都市型产业园区十大重点推进项目之一,也是南京市发展壮大创意产业的开篇之作。 2006年初,在南京市经委、白下区政府的合力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园区进行统一的规划、改造、招商及运营管理;项目投资总额达5000万元,建成后形成占地6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创意园区,计划吸纳150-200家创意企业,实现5000人以上的知识型人才就业。 园区前身: 南京蓝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原无线电七厂,始建于1967年) 南京汽车仪表厂 始建于1958年) 南京电子陶瓷总公司(原无线电元件四厂,始建于1958年) 人民解放军第五三一一工厂(即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始建于1954年) 科学规划创意延续 厂区内留有数十栋保存完好、内部空间宽畅、形态丰富的老厂房,并且留存了工业历史的特色痕迹,通过优化设计与建筑改造,形成感怀昔日工业之美的独特艺术魅力;老厂房的历史文脉与想象空间有助于创意灵感的激发,为创意企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文化提供广阔舞台。 园区的专业服务团队将致力于吸引国内外的设计公司(工作室)、咨询策划服务、原创商业服务机构、个性品牌专营以及其它创意机构,建立服务于此类产业领域的中介、展示和交易平台;通过营造良好的办公商务环境,衍生促进创意产品的交易以及各类个性化服务的提供。

Ⅰ期: 创意东8区按照“三厂区、六分区、环形商业街区” 的规划布局,依托三厂区原有厂房,遵循最大限度保 留与再利用的原则,划分为建筑规划设计、广告设计 制作、咨询策划、动漫网游软件、工业工艺设计五大 功能区域,并以“上场下店”的模式打造环形艺术商 业街区。 Ⅱ期: 在延续一期的创意产业基础上,创意东8区二期更加 强调产业功能与建筑意念的呼应。通过进一步区分动 漫、科技、设计三大领域,明确功能定位,整个产业 园的创意经济将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带动各产业链 的高效运作。东8区二期在整体功能上,通过放大创 意产业 研发生产、制作展示、互动体验、人才培训、对外交 流等产业链条上的功能效应,通过物理空间的积聚与 互补,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放大宣传效应,提升产 业能量。 Ⅲ期: 创意东8区三期位于一、二期的正北面,隔蓝旗街相 望。结合东8区一、二期的产业定位与同类园区的竞 争格局,三期以广告传媒为主导,建设为文化传媒产 业园,这不仅是对I、II期的产业集聚 成产业补充与规模提升,还是整体片区形象升级,区 域城市改造的典范,也将拉动就业、税收、商 南京首个具备专业特色的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 一期?创意设计园五大产业定位 建筑设计产业 关联行业:城市规划、建筑规划设计、室内装 饰装潢设计、景观设计等 广告设计产业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2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进一步将北京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规范化推进,特制定《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见附件)。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第一章概念与对象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经济再利用价值的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极具风貌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工业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码头、桥梁、办公建筑、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的内容。 第三条北京市工业遗产的重点为: (1)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官商合营、中外合办企业等遗存; (2)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 (3)文革期间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章调查与登录 第四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详实的调查,制作登记表格,绘制现状图。同时要将调查的工业资源

工业遗产

近现代工业遗产分类: 1. 1 按工业生产行业及相关环境分类 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工业相关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通讯业、水利工程、环保业、公共设施、居住生活设施),工业次生景观(采掘沉陷区、废弃露天采矿场、工业废弃物堆场) 1. 2 按尺度层级与构成要素分类 单体设施层级(工业生产综合设施、仓储、交通、市政、服务、居住等),工业厂区层级(单体设施与场地环境构成的整体结构),工业区层级(工业区型工业遗产和工矿城镇型工业遗产),工业区域层级(点、线结合的区域工业遗产线路或区域工业景观公园) 1. 3 按历史阶段分类 近代—清末工业遗产、近代—中华民国工业遗产、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遗产 1. 4 按价值等级分类 第一价值等级——工业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价值等级——工业遗产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名城 第三价值等级——工业遗产作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第四价值等级——工业遗产作为历史建筑 第五价值等级——工业遗产作为一般历史遗存 1. 5 按区位特征分类 城市中心区型、城市边缘型、飞地型 1. 6 按创办主体分类 政府、国内民营资本、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公私合营作为创办主体 1. 7 按再利用模式分类 延续工业生产功能、功能更新、闲置未再利用 1. 8 按工业建筑本体特征分类 结构形式(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屋面梁结构、屋架结构、钢架结构、板架合一结构、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形式、西方古典式与折衷主义、中西融合的新民族形式、现代主义) 混合分类法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广义的工业遗产不仅仅包括UNESCO以及国家文物保护机构已经或可能记录在案的遗产地,而且包括一切承载了工业生产历史文化的建、构筑物、设备和场地。 工业遗产的保护一定是建立在对工业发展过程、场地环境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优先级别和可以重新利用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界定,从而形成梯队状的保护与利用结合的体系,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主要差异体现在其保护的严格程度和再利用的兼容性方面。 改造成博物馆、城市公园、综合再开发、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废弃地 是指受工业生产活动直接影响,失去原来功能而废弃闲置的用地(包括用地上的设施),是面临衰退的矿业城市危机与复兴的双重载体。 工业废弃地包括废弃工业用地,废弃的专为工业生产服务的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以及沿用资源生产技术方法所形成的采掘沉陷区、废弃露天采场、工业废弃物堆场用地等。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2

《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人文、科技、绿色”的发展理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进一步将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规化推进,特制定《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见附件)。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第一章概念与对象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经济再利用价值的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极具风貌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工业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码头、桥梁、办公建筑、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的容。 第三条市工业遗产的重点为: (1)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官商合营、中外合办企业等遗存; (2)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 (3)文革期间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章调查与登录 第四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详实的调查,制作登记表格,绘制现状图。同时要将调查的工业资源

谈谈工业遗产保护

谈谈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这是去年在四川一个沙龙上的发言,略加整理) 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再利用,绝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和策划定位的问题。这些讨论,实际上内含着我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关联着我们如何看待空间和人的问题:空间与人,谁是目的,谁是手段? 回到讨论的主题,城市空间的使用和规划,只是规划部门的事吗?城市的规划部门应该做什么?城市的规划应该由谁来做?为了谁来做?城市的市民能否真正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有效地参与城市的规划与发展进程? 目前,城市规划和发展主要是由政府来主导推进的,这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政府能高效有力地推进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进程。弊端是,在凯歌高进中,城市普通个体和普通市民的声音、利益、关切和诉求可能被忽略和忽视。现在很多规划单位不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方案常常是粘贴复制,这种单一视角主观想象出来的城市规划、小镇规划和乡村规划,怎么能够对应丰富细微的多元的社会生活需求?你都不知道被规划的空间后面的使用者是谁,你怎么能替他规划? 中国城市的通病大家都知道,就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无趣也乏味。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经常讲政府要做顶层设计,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所谓顶层设计就是领导的主意,规划也是领导最后拿意见。但是,领导怎么可能是规

划师和设计师呢?他只能是个组织者,而不是设计师。城市是否有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生活力没有释放出来,普通个体的生活热情和创造潜能没有释放出来。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态,需要丰富的公共空间和活跃的公共生活。我们的城市大都按照套路化的方式被统一规划和规定,你都把空间和规则定好了,跟普通市民没多大关系,他们怎么会产生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怎么会产生对于空间的公共责任和义务?由此,城市逐渐失去了多元社会生活本应有的多彩和鲜活,即便把所有老厂房都改成了798,也于事无补。 所以,如果不唤醒和激活社会的内生活力,我们任何的设计和规划都容易同质化,更谈不上活力和趣味。产生内生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由。如同艺术是自由的,商业规划也应当鼓励自由。城市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一定要坚持多元主体的参与,让他们自主设计、自主规划、自主生长。政府能否通过补贴和支持的方式,来支持社会自主激活工业遗址呢? 一个城市如何对待它的工业遗产,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离开了人,离开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城市的文化和魅力免谈。另外,如何动员社会广泛的参与,实现社区的公共协商和互助共生,充分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和集体智慧,创新社会治理,这是十九大之后重大的城市和社会发展课题。在这方面,正在全域开展社区营造实践的成都市已经先行一步,我们建议其它城市积极借鉴参考。

浅析煤矿工业遗址改造

浅析煤矿工业遗址改造 【摘要】随着部分煤矿产地的资源枯竭,如何修复开采区的自然环境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很多老煤炭产地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分析国内外煤矿工业遗址改造的经验,以晋城古书院矿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介绍我国煤矿工业遗址改造的新思路,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改造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废旧煤矿改造;古书院矿;文化创意产业园0引言 我国大规模煤炭开采源于20世纪初期,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很多煤炭产地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煤炭已经从原来的城市发展动力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桎梏,如何改善环境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很多煤炭开采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这一方面,国内外废旧煤矿改造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1 国内外煤矿工业遗址开发现状及模式 目前国内外比较著名的煤矿改造案例主要包括英国伯明翰和法国洛林[1],二者早在2005年就出现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工业遗产名录,并成为国内外煤矿改造的典范。除此之外,随着各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工业遗产改造已

经成为许多煤矿老工业基地的新兴经济增长点。目前国内外煤矿工业遗产的改造形式主要包括六种:改成工业博物馆、修建创意产业园区、建造主体文化公园、成立工业主题社区以及发展工业博览和商务旅游。其中每种改造都是煤炭工业遗产发挥其经济文化效益的方式,例如改造成工业博物馆,就是将工业遗产代表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过现代设计思想呈现在观众眼前,为大众普及工业发展历程和生产力变迁的重要步骤。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德国鲁尔区工业化历史博物馆,就运用20世纪遗留下来的大批煤矿遗址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第三产业;英国威尔士首府加的夫利用飞起煤矿建立煤矿开采博物馆,还原采矿历史和矿工生活[2]。 除了工业博物馆,其他形式的煤矿遗产改造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文化效益。如日本煤都夕张通过建立科学馆、动物博物馆、游乐场、夕张电影资料馆等设施发展成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城市[3];通过改造和功能重塑,保留煤矿建筑原有的工业风格,建造以艺术展览为主的创业产业园;德国蒂森钢铁公司利用矿业生产独有的工业特色,成立了以煤铁工业尽管为主题的现代文化公园;通过将建筑高造成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将工业建筑的坚固实用性进一步开发,并成为西方逆工业化的一项重要决策[4]。 2 晋城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 2.1 晋城古书院工业遗址现状

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其保护思路研究_寇怀云

内容提要:工业遗产是近代工业文化的遗存。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包括使用价值和见证价值(艺术、历史、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的价值,因此保护工业遗产的核心就是保护工业技术的价值。而工业遗产的保护程序,包括价值评价、保护评价、保护模式和方法,只有都围绕“工业技术价值”这个核心而展开,才能由内涵到外延真正完成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工业遗产技术价值 保护思路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0-08-26 作者简介寇怀云(1974~),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发展历史与理论。章思初(1981~),男,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基金项目 本文为第46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课题“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的核心成果。 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其保护思路研究 寇怀云 1 章思初 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2.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200438) 目前,工业遗产已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我国的社会热点。对艺术家而言,工业遗弃地的沧桑与变迁激起他们对于过往时代的追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对建筑师而言,工业建筑及其所构成的空间体系———反古典主义繁复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机械时代简洁、明快、高效的大生产特征,空间与功能的巧妙配合作为经典的设计元素吸引着他们的专业兴趣;对城市发展而言,旧工业区蕴含巨大的保护更新再利用的潜力,能够帮助提升城市的品质和价值;而散落于城市中的那些没落的环境则负载着一个城市成长壮大的记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着这个新生热点,也以不同的实践方式尝试去诠释它的价值。 工业遗产类型和形式的丰富,决定了价值的多样。而工业遗产如此受关注,必然与它某种特殊的、特有的价值有关,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1]指出:“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是基于遗产普遍的整体价值,并非各个遗址的独特性。”研究工业遗产首先要分析它的价值构成,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性的核心价值,以揭示工业遗产存在的本质意义。明确这个问题之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一 工业遗产的概念界定 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起草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这样阐释:“为工业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建筑物所处的城镇背景,以及其它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现象……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场、提炼加工场、仓库、能源产生转化利用地、运输和所有它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教育场所等。”这是目前关于工业遗产最为权威的定义。 从时间上来看,工业遗产这个概念本身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概念是以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产;广义的概念则可包括史前时期加工生产石器工具的遗址,古代资源开采、冶炼、水利等大型工程遗址等工业革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反映人类技术创造的遗产[2]。目前国际社会工业遗产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前者。从保护的角度讲,工业遗产这个概念也不宜泛化到工业革命以前,如此才能针对性地对这类历史相对不长而又数量众多的遗产采取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并组织力量实施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