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释药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2青岛黄海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266000摘要: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剂型,缓释制剂在医药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而膜控型缓释制剂兼具副作用小、疗效佳、释放药物平稳的优良特点,可以有效延长服药次数。

因此,文章以膜控型缓释制剂为对象,从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类别、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制备几个方面,探究了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膜控型缓释制剂研究层次的深入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膜控型缓释制剂;缓释衣膜;包衣前言:缓释制剂特指临床用药后在预先指定时间段放出有效成分的制剂,大多数有效成分释放的速度接近零级,个别有效成分释放的速度可以达到零级,有效成分发挥效果的时间较长。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西药薄膜包衣片技术首次应用于医药制剂工业生产行业。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世界医药制剂工业生产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西药薄膜包衣片技术体系,聚合物水分散体包衣技术也逐渐代替有机溶剂薄膜包衣技术,为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支持。

因此,探究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膜控型缓释制剂类型的研究进展从组成上来看,膜控型缓释制剂主要包括丸芯、缓释衣膜2个部分,根据后者性质的差异,可以将膜控型缓释制剂划分为肠溶缓释制剂、胃内滞留缓释制剂两种类型。

肠溶缓释制剂缓释衣膜由聚乙烯类、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丙烯酸树脂类低毒易溶解的肠溶高分子材料制备,主要表现为:在胃部酸性溶液内不具备溶解性(除极个别外),而在肠道碱性环境内具备溶解性,溶解后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处于较低水平,可以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确保血液内有效成分浓度均衡。

胃内滞留缓释制剂缓释衣膜主要利用胃内漂浮或膨胀材料制备,根据材料类型的差异,可将胃内滞留缓释制剂划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类型为胃漂浮型、胃内黏附型、胃内膨胀型,除此之外还包括胃底沉降型、磁性胃滞留型。

其中胃漂浮型给药系统缓释衣膜主要用材料为酒石酸、碳酸盐、枸橼酸、海藻酸钠、乳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胃内膨胀型给药系统缓释衣膜主要用材料为海藻酸钠、聚氧化乙烯;胃内黏附型给药系统缓释衣膜主要用材料为卡波姆、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丙烯酸等阴离子聚合物或部分阳离子聚合物;胃底沉降型给药系统缓释衣膜主要用材料为卡波姆、液状石蜡等;磁性胃滞留型给药系统缓释衣膜主要用材料为无水乙醇、乙基纤维素等。

酮洛芬薄膜包衣脉冲控释片的制备

酮洛芬薄膜包衣脉冲控释片的制备

酮洛芬薄膜包衣脉冲控释片的制备李彩艳;李新亮【摘要】目的研制夜间服药、凌晨释放的酮洛芬脉冲控释片. 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片芯,滚转包衣锅法包控释衣膜.通过对片芯、衣膜处方中崩解剂、填充剂、致孔剂、增塑剂、包衣增重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 结果单因素考查表明崩解剂、致孔剂、包衣增重对释药时滞有明显影响,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得到的最优处方为:片芯处方KPF 50 mg(25%),MCC 40mg(20%),乳糖70 mg(35%),L-HPC 40 mg(20%);包衣液处方为Eudragit L100与EC比例是65∶35,PEG6000 15%,包衣增重9.0%.其体外释放时滞为3.75 h,释药时间为0.5h. 结论酮洛芬薄膜包衣片能实现脉冲释药,达到定时速释的要求.【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7)002【总页数】7页(P132-138)【关键词】酮洛芬;脉冲控释片;释药;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作者】李彩艳;李新亮【作者单位】山西职工医学院药学系,晋中030619;离石区人民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0.6脉冲释放制剂是根据人体时辰药理学特点,实现定时给药,即在用药后,制剂不是立即释药,而是在人体最需要的时候释放药物[1,2]。

关节炎病常在凌晨加重,出现“晨僵”等症状,而此时服药极不方便。

因此,我们制备酮洛芬(ketoprofen,KPF)脉冲控释片,以期制剂在临睡前被服用,一定时滞后,迅速释药发挥药效。

从而避免了凌晨起床服药的麻烦和持续血药浓度带来的副作用,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的发作。

本研究采用薄膜包衣技术,在具有一定膨胀力的片芯上进行乙基纤维素包衣。

主要考察了片芯中不同崩解剂种类和用量、不同填充剂种类和用量对膨胀力大小的影响,及衣膜中各因素(如增塑剂、致孔剂)等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确定脉冲控释片的最佳处方。

现代药剂学新进展

现代药剂学新进展

1.1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
• 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具有快速起效,生物 利用度高(避免胃肠道和肝脏“首过效应”),提高 服药顺应性和临床疗效等特点。速崩和速溶技术是速 释型口腔给药系统的主要技术。
• 速崩技术系利用处方中崩解剂遇水快速膨胀特性,使 片剂快速崩解,促使药物快速释放,达到快速起效之 目的,采用该技术制备的片剂一般片型较小,硬度适 中。
交联/高聚物 已用于临床
肠溶和交联 已用于临床
岩藻糖胺
动物研究
解成小分子粘性物 及其衍生物 (定位和缓释)
酶依赖 结肠酶降解释药 果胶、多糖、
环糊精偶氮类高聚物等 临床研究
机械脉冲 外部控制释药
电磁/超声波
直接靶向 作用于M和巨噬细胞 靶向微球
动物研究 动物研究
3.2 脂质体技术新进展
• 脂质体(liposomes)是最早用于靶向给药的载体,因其生物相容 性好,载药及靶向效果明确,长期活跃在靶向制剂研究领域,随 着载体材料的改进和修饰,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靶向制剂,如 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前体脂质体、隐形脂质体、pH和热 敏感脂质体等,主动靶向型脂质体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 该制剂的关键技术是:有效控制药物粒径(适合肺部 给药的微粒粒径约为5μ m)和改进吸入装置。研究近 况见下表
微粒制备技术
技术名称 气流粉碎 球磨粉碎 喷雾干燥 超临界粉碎 水溶胶 控制结晶
技术特征
微粒特征
高速运动粒子间碰撞粉碎 不规则
硬质球体间碰撞粉碎
不规则
药物溶液喷雾干燥
均匀球体
CO2超临界粉碎 溶胶快速沉淀
口腔速崩和速溶技术
技术名称
类型
技术特征
分散型
速崩

现代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现代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缓控释注射剂可分为液态注射系统 (混悬剂 、乳剂和油 剂等) 和微粒注射系统 (微囊 、脂质体 、微球 、毫微粒 、胶束 等) ,后者相对前者疗效持续时间更长 (相关技术见“靶向给 药系统”部分) ,可显著减少用药次数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 鉴于常规注射存在给药时剧烈疼痛 ,且可能会诱发感染或 造成交叉感染等缺陷 ,无针注射给药系统 ( needle2free drug delivery system , NFDDS) 已引起广泛关注 ,该技术利用高压 (机械动力 、高压气体) 将药物液滴 (药物溶液 、纳米混悬液 等) 或粉末 (微球 、微囊和微粒等) 瞬时加速 ,将药物粒子或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剂型的基础理论 、制剂的生产技术 、产 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临床的合理应用 ,研究 、设计和开发药物 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 着高分子材料学 、分子药理学 、生物药物分析 、细胞药物化 学 、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渗入以及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药物传递 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m , DDS) 时代 ,缓控释 、透皮 、靶向 、大 分子药物给药系统及基因转导系统已逐渐成为其发展主 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 得的新进展 。
缓释 ,生物利用度高于溶液剂 缓释 ,与药物混悬液相比 ,生物利用度提高 156 %
液滴喷射递送至皮内 、皮下 、黏膜 、甚至肌肉内发挥药物疗 前列腺癌及某些妇科疾病的治疗 。
效 ,具有无痛 、无交叉感染 、便捷 、微量 、高效 、安全等特点 , 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新型给药系统之一 。该类制剂技术适 合于化学药物 、大分子药物等 ,尤其对于疫苗更具有意义 , 这可能是由于皮肤表层 (厚度小于 100 μm) 具有丰富的抗 原呈递细胞 (APCs) ,无针注射可通过调整粒子大小 、速度等 因素将抗原 (疫苗) 递送到表皮层达到免疫效果 ,而普通注 射剂难以达到要求 。无针注射剂已有部分药物上市 ,部分 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见表 3) 。 113 植入缓控释给药系统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中药新剂型的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中药新剂型的

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近十年来,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在新型药物制剂和新制剂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新型药物输送系统(DDS)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外行为,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延长药物的体内作用时间、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的吸收,改善药物的体内布特征、提高治疗效果或改善患者用药的顺应性等,实现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和用药方便的目的。

我国重点加强了对渗透泵、微孔膜、长效缓释、靶向、定时脉冲等国际先进剂型及相关辅料研究,这些药物新制剂课题对调整我国制药产业的结构和制剂技术的升级换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缓控制剂和透皮给药制剂两方面的研究说明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

1. 1. 1. 1. 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于药品制剂的开发也越来越多样化,制剂工艺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在近年掀起了一定的高潮。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or Extended Release)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剂型比较,至少要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RDDS)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要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控释剂尽可能使药物释放接近“0”级药代动力学,即单位时间释放固定量的药物,同时使药物的释放更加具有可预见性,不受胃肠道动力,PH值,患者年龄以及是否与食物同服等因素的影响。

1.1. 1.1. 1.1. 1.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给药缓控释给药系统主要有:缓控释片剂,缓控释胶囊,近年来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也有较快的发展。

药剂学进展试题及答案

药剂学进展试题及答案

1、简述新制剂、新技术进展情况。

(1)固体药物的超微粉碎纳米技术;(2)微粒表面包衣装置;(3)振动喷射法制备微粒、微丸;(4)核技术在药物制剂上的应用;(5)超声技术在透皮控释系统应用;(6)激光在口服渗透泵技术应用;(7)离子交换术;(8)γ摄线技术对药物制剂的体内动力学研究;(9)结肠定位释放系统;(10)脑给药系统中一些新方法:①通过鼻腔向脑输送药物;②脑内植入;③药物与谷氨酸结合使之透过血脑屏障;(11)脉冲自动调控式给药技术;(12)多肽与蛋白质给药系统等其它技术。

2、为使我国大型输液剂的质量赶上国外先进水平,宜在哪些方面改进?( 1)贮罐和药液调配罐的结构和装置需要改进以符合GMP要求。

( 2)灭菌柜应具有热水喷淋,可逐步升温,多点测温,电脑控温,配有优质热传感器。

( 3)制定输液瓶的质量标准,按内贮液要求制成不同类型的输液瓶,并制定科学的测试标准与测试方法。

( 4)提高灌装机的性能。

国外灌装机型号多,比较先进,计量方法有容量法、活塞法和电子控制,配有特殊抽真空―充氮装置及管道清洗无菌装置,一般与加塞、加盖联动。

( 5)过滤用微孔滤膜与国外相比质量差,需提高。

( 6)需制定科学的输液剂质量管理指标。

3、简述现代药物释放系统的分类。

( 1)普通释药系统,如片剂、胶囊、注射剂等;( 2)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包括口服给药、经皮给药、局部注射等;( 3)靶向给药系统,如脂质体、微球、微囊等;( 4)脉冲自动调控式给药系统。

4、简述靶向肺囊泡制剂的特点。

这种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胆固醇形成单层或多层和新型囊泡靶向给药系统,从体内靶向性考虑,静脉注射2~7µm的微粒易被毛细血管网摄取,积集于肝、脾和肺脏;由于肺毛细血管极丰富,内皮表面积很大,另肺对两亲性物质有较强的亲和力,两亲性物质能很好地进入肺脏,但流出较缓慢。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胆固醇是两亲性物质,作为载体材料,有明显的靶向性。

5、简述化学交联法制备疫苗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脉冲制剂的名词解释

脉冲制剂的名词解释

脉冲制剂的名词解释脉冲制剂是一种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它指的是将药物以特定的脉冲形式给予患者的一种药物制剂。

脉冲制剂的特点是药物以短暂而强烈的脉冲形式给予患者,与传统的连续给药方式不同。

脉冲制剂的名称来源于其给药形式的特征,即通过短暂的高浓度药物输入来模拟生理上的脉冲状态。

脉冲制剂的引入为药物治疗和疾病研究带来了许多优势。

首先,脉冲制剂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药物,从而快速达到治疗浓度或药物影响的浓度范围。

这对于一些需要迅速起效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例如急性疼痛缓解或紧急救治。

其次,脉冲制剂的给药方式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尤其是针对那些在高浓度下会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

通过缩短给药时间和减少给药次数,脉冲制剂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此外,脉冲制剂还可以增强药物的局部效应,特别是在局部治疗方面,例如口腔溃疡喷雾剂、局部麻醉制剂等。

对于脉冲制剂的设计和制备,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等。

药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溶解度,以保证在给药时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足够的浓度。

同时,药物的稳定性也是制剂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特别是在长期保存和使用过程中。

其次,需要考虑给药途径和给药装置等因素。

不同的给药途径要求不同的制剂形式,例如注射液、口服药物或外用制剂。

对于不同的给药途径,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装置,以确保药物能够准确地给予患者,并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到特定部位。

此外,还需要考虑给药的时间和频率等因素,以保证脉冲制剂的特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脉冲制剂在临床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上,脉冲治疗已经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心脏疾病、癌症治疗、糖尿病管理等。

例如,心脏病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脉冲制剂的含片进行紧急缓解,使药物更快地达到治疗水平。

在癌症治疗方面,脉冲化疗已被用于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研究方面,脉冲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释放和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

通过调节药物的给予方式和释放速率,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并改善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制剂的透皮给药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透皮给药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透皮给药技术研究透皮给药是一种通过皮肤传递药物到体内的方法,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药物给药途径。

相比于其他途径,透皮给药具有许多优点,如便捷、无痛苦、持续性、可控性及避免肠道吸收等。

在药物制剂的透皮给药技术研究方面,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并研发出更先进的制剂。

一、透皮给药的机制透皮给药是通过皮肤的外层角质层进行药物的渗透,进入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最终被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这主要是通过两个主要机制实现的:分子扩散和穿透促进。

分子扩散是指药物分子通过皮肤的角质层,沿着梯度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必须克服角质层对扩散的阻碍,因此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以及药物和角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扩散速率。

穿透促进则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手段来改变皮肤结构以促进药物的渗透。

常用的促透方法包括超声波、离子导入、电泳、微针、热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增加药物的渗透性。

二、透皮给药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改善透皮给药的效果,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技术和制剂,以增加药物的渗透性和提高药效。

1. 载体技术载体技术是一种将药物载入载体中,通过对载体进行改性来提高药物渗透性的方法。

载体可以是纳米颗粒、微球、胶体等,这些载体可以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

此外,载体还可以延缓药物释放,实现药物的缓释。

2. 脂质体技术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构成的微小囊泡,可以将水溶性药物或脂溶性药物包裹在内,并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来调控药物的释放和渗透性。

脂质体技术在透皮给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3. 壳聚糖技术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通过改性可以用于药物递送系统。

壳聚糖在透皮给药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以作为药物的保护层或控释层,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停留时间。

4. 脉冲电流技术脉冲电流技术是利用脉冲电流作用在皮肤上,改变皮肤的结构和通透性,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