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孙健灵普麟晏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给佛教文化传承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甚至“文化引导”。若能强化其“文化支撑”作用,开发其“文化引导”功能,实现佛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共生共荣,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而且有可能引领世界经济“和合发展”,这也是佛教经济学的“中国实验”与“中国拓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佛教经济学

【作者】孙健灵,曲靖师范学院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教授,民族学博士;普麟晏,曲靖行政学院哲学教研室副教授。

当代中国佛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宗教,以至有人称之为“一教独大”。然而,当代中国佛教也是遭遇商业化围困最突出的宗教,以致需要国家多个部门先后联合发文制止寺庙“被承包”“被上市”行为。①这些借教敛财行为在短期内有助于地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但它不仅损害佛教形象和佛教权益,也不利于真正的“经济发展”,从文化到经济都是一种“自毁长城”的行为。因此,处理好佛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涉及中国佛教文化持续传承,而且关乎市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文化基因研究”(项目编号:18XJL003)阶段性成果。

①参见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十部委《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宗发[2012]

41号);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十二部委:《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宗发[2017] 88号)。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 用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文化通过取悦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祝福。“吉祥”代表美好、幸福、如意、顺心,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和对 未来的美好愿望。我国传统文化中“吉祥”这一主题尤为鲜明。吉祥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已 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传统建筑中大部分都有涉及吉祥文化的元素。本文 主要结合浙江地带的特色建筑物对中国传统建筑中吉祥文化的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传统建筑;吉祥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研究传统建筑特色可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我国古代社会的礼乐次序、纲常伦理到中国传统建筑中都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祈求和愿望, 即吉祥文化元素。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城乡建设的热潮中,探究和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 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吉祥文化的概念、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 展现状和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吉祥文化 (一)吉祥文化的历史成因 吉祥文化源于原始社会,寄托了原始社会人们对生存和生活的期盼。原始先民的生产力 低下,生活极其不安定,面对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充满了迷茫和畏惧,在无法解释这 些现象的困境中,他们开始借助“万物有灵”的信念获得生存的力量。因此,他们通过祭祀、 巫术等祈祷平安,创造出了包涵有吉祥意义的器物和习俗。如原始先民创造出的具有吉祥寓意,保护家族的神的图腾;原始奔放的舞蹈等这些活动均是吉祥文化的体现。李砚祖说:“从纹的形成来看,吉祥图案的起源和远古先民观物取象的方式、卜筮活动过程中察看纹象的见 解有直接关系。” (二)吉祥文化的内涵 “吉”“祥”皆为美好、如意之意,主要表示“福”、“顺”、“善”、“实”等。吉祥作为顺心、如意、美满的预兆和象征,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古往今来,人人都追求吉祥。吉祥文化是人类追求和向往吉利祥和生活的体现。吉祥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吉祥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渗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语言、民俗、文字、建筑等。吉祥文化中的吉祥文字、吉祥符号、吉祥图形、吉祥物等是 人类传达吉祥愿望的载体。 二、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普及,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工作的重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原创设计风格相对西方国家比较弱。20世纪初, 随着中国对外开发的大门打开,西方文化对我国本土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设计 师的设计思维和方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身份和风格越来越模糊。近几年, 我国环境艺术行业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丢失对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影响。在保护传 统文化、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下,彰显中国文化精神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设计是当下 环境设计界的共同话题。吉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代表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象征,应用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将有利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国特色化的发展。 三、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竹这种自然植物渗入到了中华文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菜肴、药膳、书写工具、乐器、工艺品、舞蹈道具等器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以竹为歌咏、描绘对象的文学、绘画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以竹为崇拜物、理想人格象征物的巫术宗教事象,屡见不鲜,俯拾即是。 竹在中华文化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由于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从,那么遵从文化的分类,竹文化涉及了实物层面(含景观层面)、观念层面与符号层面等三个重要层面。在广义文化系统中,这三个层面又衍生出三种亚文化,即实物性文化、观念性文化和符号性文化。竹既是一种实物或景观,又蕴含了一组观念,实物与观念结合还构成了一组独特的符号。所以竹文化不是单一层面的微观文化,而是一种含有多重亚文化层面的中观文化。从竹文化的实物层面讲,中国竹文化不但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例如,用竹篾编织成竹屐、斋冠,满足了“穿”(“戴”)的实用需要;用竹笋做菜肴,用竹筒煮米饭,满足了“食”的需要;用竹子建造竹楼、竹门,满足了“住”的需要;用竹子排竹筏,做竹篙,满足了“行”的需要。 竹文化想比,梅、兰、菊文化只是实物文化中的“景观”,一般不负合实用价值。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竹子,中华民族尤其是江南各民族同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竹文化不仅负荷了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饱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竹节、竹叶均给人遒劲、坚韧、刚劲之感;风中的凤尾竹,摇曳多姿,潇洒自如,“依风而长啸”;竹子的色彩、形态、品格和风姿,在历代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鉴赏者的心目中,勾勒出清新雅致的视觉意象,酝酿成高洁、醇厚的审美情趣。 从观念性层面上讲,竹子的视觉意象和审美情趣,竹制品和主建筑引发的形式感,不过是审美价值的载体或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它承担着中华文化圈里的种种审美价值,表现着悠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竹文化不只是一种实物性文化,而且是或者主要是一种观念性文化,即竹子和竹制品

竹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千里之外ing 摘要:竹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是潜移默化,通过对竹的研究,也可窥见现代人生活的一角而审视现代人的生活也可了解竹之文化。关键词: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 史学家陈寅格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既然中国文化浸润在竹之文化当中,那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充满了竹之气息。竹文化在几千年成型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了竹之文化的熏陶。窥竹,不仅可以看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竹,已经融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一、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衣 作为传统衣料的尼龙,棉,涤纶等早已是世人皆知,但是以竹为材料的衣服却是鲜有人知。不过,以竹为衣却开始在世界上兴起一股潮流。 竹衣,其实是以从竹中提取的竹纤维为材料制成的。竹纤维做得衣服具有七大特性: 抗菌性:竹纤维中含有“竹琨”抗菌物质,对贴身衣物有防臭除异味之功效 保健性:竹元素中的抗氧化物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竹纤维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抗紫外线:竹纤维的紫外线穿透率为万分之六,抗紫外线能力是棉的417倍,竹纤维不带任何自由电荷,抗静电,止瘙痒 吸湿排湿性:在所有的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收湿性及透气性是最好的,被专家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毛巾久用擦汗不留异味。 舒适性:冬暖夏凉,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分 美观性:竹纤维具有天然朴实的高雅质感 环保性:竹纤维是真正的环保绿色产品,无任何化学成分无污染,竹纤维100%可生物降解。 竹制品价格不比棉麻产品高,且天然健康,生态环保,具有传统衣料所没有的性能,虽因技术问题尚未普及却大有取代棉麻及其它产品之势。 二、竹对现代人生活影响之食 竹食品是以竹本身为材料制成,其嫩芽———竹笋,可食,用其炒肉、炒鳝丝,烩肉、煲鸡煲鸭皆可,其味清香,脆而不腻。尤其是冬天采挖的竹笋,又叫冬笋,其味特鲜;竹叶可泡茶饮,别具风味,竹笋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尤其富含膳食纤维,是现代人喜爱的美味佳肴和保健食品。另外,竹也是一种中药材: 竹叶,用竹叶泡茶饮,或同其它药合用,能解暑、清利小便。可治浮肿、腹水和急性肾炎。 竹茹(嫩竹刨成的丝状物),有镇静除烦的功效,常同其它药合用治高血压,或其它热性病。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完整版)中国人的吉祥文化

中国人的吉祥文化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民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这一个个纹饰、图案、符号,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宗教情怀和民族性格。时至今日,吉祥符号、吉祥图案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无人不用。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吉祥符号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心灵慰藉。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和美好的画面。 一进腊月,中国各地春节市场上的民间的剪纸生意就异常红火起来。在铺天盖地的剪纸作品中,吉祥和祝福图案的最多,“四个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瓶里插枝牡丹意味‘平安富贵’,莲花上的两条鱼是祝福‘年年有余’”。“二十五,糊窗户”,这是春节民俗中贴窗花的日子。中国人一向认为窗花是喜庆、吉祥之物,能给来年带来好兆头。其实除了窗花,还有年画、春联、福字等,吉祥符号把年烘托得红红火火,让人感到欢欢喜喜。 有人粗略地统计过,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吉祥符号、图案有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衍生出来的。我国民俗专家王作楫说,中国的吉祥符号大致分为吉祥神灵、吉祥动物、吉祥植物、吉祥数字、吉祥语言等八大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企盼美好生活、追求心理愉悦心态形成的文化。”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因此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追求吉祥的。中国吉祥文化丰富多彩,而对美好事物和前景的追求,是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 灵异吉祥。“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四者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恒定认同的吉祥物。麟指麒麟,称为仁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麟、凤、龙,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创造的虚拟动物。如龙,《尔雅·翼》中讲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中华图腾中龙凤并尊。而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的龟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灵异之物。 动物吉祥。飞禽走兽游鱼爬虫,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动物应有尽有。如禽类中的仙鹤、喜鹊、鸳鸯、鸽子等,兽类中的鹿、狮、虎、马、象、猫等,鱼类中的鲤鱼、鲇鱼、比目鱼等,虫类中的蝴蝶、蜘蛛等,都是吉祥动物。以动物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复合。如龟称“万年”,鹤称“千代”,龟鹤合一就构成了一幅龟鹤齐龄,象征延寿吉祥的图案。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浅析 李世东颜容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 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中国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二、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佛教与中国文化

草草整理,疏漏之处,有待增改。文中所及,代表的是一种观点,未可尽信,对儒释道的认识,还是要身体力行。可以肯定的是,儒家和佛教都十分重视“行”的哲学。至于宗教是否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宗教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仍需探索。 楼宇烈: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 (录音整理 by minxin) 佛教,在中国是一种宗教。提到宗教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大家很多遐想。长期以来,除了宗教学系或者哲学系的学生有宗教学习之外,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宗教方面尝试性的教育,因此大家对宗教的了解会有很多盲点,会有遐想。 宗教,这几年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是在不断的扩大,包括佛教也是这样,在南方,东南沿海地区,佛教这几年的发展尤其迅速。这是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之后的变化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认为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有它的社会根源和认识的根源。比如说,人对自然界的变化无法掌握,对人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于是产生对神灵的信仰;很多被压迫阶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一些原因产生了宗教信仰,当然宗教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如果产生宗教根源消失了,宗教也就消失了。 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幻想宗教会消失,是不现实的。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

的有限性这对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宗教是永远存在的。必然的事情一定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偶然事件构成的。偶然性事先是不能把握的,如果事先可以把握就是偶然,偶然就带来很多不可知。 举例:飞鸟飞过,恰巧落了鸟屎路在人身上:落在佛陀身上,落在他人身上,或者落在自己身上,-会有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生来贫贱。佛教说,前世因,后世果。唯物主义不承认命运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例如树上美丽的花被风吹过,有的落在路上,有的落在厕所里,人的命运就像这花,落在路上(富贵人家)和落在厕所(贫贱)都是偶然。这显然是变了样子的宿命论说法。必然和偶然这对哲学矛盾,纠缠不清,也是导致宗教存在的原因。 科学发展了,或者社会变革了,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宗教就会消亡?这是不是这么简单的。认识了必然和偶然,就了解,宗教的存在是有根源的。 正常的人都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精神和心灵现状),都希望不断的有所提升,有所超越,都对一种神圣的东西有向往,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希望有依靠依赖,有这么一种力量的支撑,对超自我力量的情感寄托,都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一种根源,不是必然会产生,但是至少是一种根源。 事实证明,不是科技的发展,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科技的发展没有完全取代宗教,反而在某些方面激发了对宗教的需求。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环境,人们的身心被弄的疲惫不堪,现代社会追求精神上

益阳竹文化

浅论益阳竹文化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上,竹文化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国人自古就有悠久的爱竹、种竹、养竹、赏竹的文化传统。竹子的产生有3500 多万年的历史,比人类的起源早很多。竹子对于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苏东坡曾经说过,“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数千年来,厅堂、窗外、阶前、路边……被称为“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置身于竹的世界,一派蓬蓬勃勃、苍苍翠翠;心生一种透体的清凉,令人心旷神怡,忘却一切烦恼。所以《世说新语》言,“居必有竹”。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益阳地处洞庭湖平原。境内土质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竹类资源极为丰富。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楠竹之乡”的桃江县竹林种植面积就达3.5万公顷。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在对竹资源不断开发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益阳人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益阳人使用竹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用竹制造交通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兵器、文具等。益阳人的繁衍发展始终与竹息息相连,孩子出生,躺在竹摇篮中,新娘出嫁,坐在竹花轿中。日常生活中更是触目皆竹,住的竹屋,睡的竹床、竹席,用的竹柜、竹桌、竹椅、竹伞,吃的竹笋,穿的竹衣、竹鞋……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勤劳智慧的益阳人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创造出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的竹工艺,益阳竹艺在2000多年的发展长河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而且以工艺全面、实用性强见长。竹编、竹郁、竹雕、竹饰各种工艺品达800余种。今天,益阳人凭借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和世代承传的竹工艺,树起了竹制品加工产业,建立了10多个竹器专业市场,活跃了地方经济。 竹编工艺采用水竹和楠竹为原料,根据不同器物特点加工成宽窄厚薄不一的蔑丝,采用不同技法、工序编织出不同花色、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竹郁作为益阳传统竹工艺的精华,广泛运用于竹家的制作中。竹雕工艺根据竹蔸和竹根的天然、形状与艺术表现特点,进行雕琢、修饰而成。此外,竹装饰作为一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吉祥文化

提要:吉祥这个词在我们地生活中是经常出现地,“吉祥如意”代表地是我们对生活地一种美好地向往.吉祥文化时时刻刻都会在我们地日常生活中地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人一生地终身大事——结婚婚礼中,都有哪些吉祥文化地体现呢,有多少吉祥文化地元素呢? 关键词:吉祥文化传统婚礼 在我们中国地传统文化中,吉祥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地一部分.吉祥文化所代表地,是几千年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地华夏儿女们对于美好生活地憧憬与向往,它化承载着地是一种来自广大民众地乐观、积极、向上地精神.吉祥文化在我们中国人地生活中无处不在,过年过节、耕种收获、做生意等.在我们中国自古时起,直到今天还存在地传统地婚礼中,吉祥更是一个非常重要地元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可能在今天,很多年轻情侣地婚礼都是选择西方式地,教堂、纯白婚纱以及那句“是地,我愿意”地宣誓.因此,在现如今地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我们中国地传统婚礼是什么样地,或者是觉得中式婚礼不够浪漫、不够时尚.但其实,我们地传统婚礼是有很多趣味地,是很有讲究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源于中国几千年地文化积累.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喜爱红色地,在我们地传统文化中,鲜艳地中国红所代表地是吉祥与喜庆.所以每当过年过节时,都会用红色来装饰家里以及妆扮自己等.比如,在过年地时候,家家户户都户贴红对联、红剪纸.是自己地本命年时,都会穿红色地衣服、鞋子等.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地气氛.传统婚礼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婚礼前地订婚、婚礼中地仪式、婚礼后地礼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婚礼前地订婚,也就是“过文定”,是必不可少地.在婚前地一个月,要把男女双方地生辰八字相夹,定下了日期,便要携备三牲酒礼到女方家,正式地奉上聘书.虽然,订婚地过程并不像正式婚礼那么复杂,但我国地传统习俗是需要严格遵守地,所以男女双方都会准备丰盛地礼品.在过文定之后是过大礼,过大礼是整个定亲最为隆重地礼仪.是指男方家择定良辰吉日后,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通常是把上列物品地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地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在过大礼中,男女双方互赠地礼品、礼金等得数量一定要是双数地,这样是寓意成双成对地.这是订婚仪式中所体现出来地寓意吉祥地元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这之后,就是婚礼前地一些准备工作和正式地婚礼了.在准备时,有一项很重要地工作是安床,就是把新婚地新床安置到适当地位置.这并不是简单地家具摆设,新床所摆放地方位和朝向都是很有讲究地,不能随意摆弄.在择定了良辰吉日之后,新婚用得新床要由以为“一世好运”地男子,来将床移到适当地位置.床地位置跟男女双方地八字,还有神位都有关系.在安好了床之后,谁都不能随意地在上面坐卧,但是小孩可以在上面玩耍,因为这是有添丁发财地吉祥寓意地.这些都准备好了以后,并不是可以清闲地等着结婚地.新娘家还得准备嫁妆.嫁妆也是具有很多含义地,嫁妆中地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糖是希望一对新人以后地生活甜甜蜜蜜,恩恩爱爱,花瓶则代表地是“花开富贵”,而嫁妆中地一定数量地衣服则表示地是“丰衣足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到了婚礼那一天,新娘地姑姑嫂嫂们是不能去送新娘地,并且在新娘子快要离开家地时候,是要哭嫁地.是因为,在古代地时候,由于交通非常地不方便,所以新娘一旦嫁出去以后,是很难再回到家地.所以她们会哭得很伤心.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不哭不发”.所以,在出嫁时,新娘一定要哭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迎亲之后就是结婚仪式中最重要地一个环节了,就是拜堂.拜堂成亲,也叫拜天地.在拜天

传统竹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探索 2011年第25卷第1期 总第104期 图1汪田明、陈艳球等“归安德化”黑茶包装我国的传统观念,赋予了竹无尽的文化内涵,使其具备了 各种高尚的人格品质,借以寄托我们高洁、 清远、虚静、挺拔与宁折不弯的情怀。宋代诗人徐庭筠有“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佳句;清代郑板桥亦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 凌云仍虚心” 的感慨。竹成为我们民族道德理想和文化观念的象征之一。中国悠久而灿烂的竹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积极而重要的引导与启示。 一、现代包装设计中“竹”材质的应用 竹这一纯天然材质是我们应用最普遍,成本低且没有化 学污染的材料之一。竹包装不仅坚固耐用,可反复使用,而且 绿色环保,还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不论是竹编、竹板材,还是原竹做的包装,都是非常不错的“艺术品”,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竹相对于木材、纸、金属、塑料等包装材料,更加绿色环保、经济实用,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不可替代的包装材料。而且由于竹的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生长范围广、资源可再生、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缓解资源紧缺、保护森林资源的问题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用天然竹编及原始竹节来作为包装已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采用竹木材料制作较高档的漆 器包装了。传统的竹包装 (多为竹篓、竹筐)主要是解决小包装问题。而现在的竹包装采用最新技术,通过压合、胶合等工艺实现了高效高速制版成型的自动化生产技术,也即竹胶合板生产已趋成熟。用现代技术生产的竹胶板与其他材质的框架组合,可用于大中型产品的运输包装。它们在重量、性能及价格等方面均优于纯木材包装,可满足各类运输条件,达到出口包装要 求,适于海运、空运及其他运输方式。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竹” 精神的体现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包 装设计不可避免地体现出 一个国家、民族的人们的审 美倾向、民俗风尚和社会心态,等等。现代包装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始终认为内在精神之美才是美的至高境界,艺术作品也不可避免地以其为追求。在包装设计中,这种内在精神之美通过包装外在形态的象征意义表现出来。 中国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民族特征以及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决定了“竹”这一天然的包装材料必然比金属、塑料等让人感觉更亲切,更贴近大自然,更具有人情味。竹的形象特质不但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领悟到自然之美,同时也满足了 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情感上与商品产生共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某些包装设计作品是竹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此外,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竹”除了它在物理上的实际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 “竹”这一符号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我们正是从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中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当然,这种意义则是来自于社会和文化的灌注。 三、传统竹文化影响下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特征(一)古朴与传统之美 我们与大自然一直有着难解难分的淳朴感情,传统的审美理想更是以“和”为核心,将自然、人、艺术、道德视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具有朴素、平和的审美追求。在我们眼中,竹有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又有虚而有节、不争 艳丽之品德,这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相契合。竹这一自然包装材料始终给我们以朴素、 简洁、自然之感,并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古朴与传统之美。如在包装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会采用竹木等来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这样就能把产品包装表面的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环境中,使产品产生一种原始的亲和 力。 如图1的“归安德化”黑茶包装,其制作材料为经过蒸煮处*基金项目:“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0C0702)。 [摘要]中国悠久而灿烂的竹文化,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积 极而重要的引导与启示。传统竹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古朴与传统之美、艺术与意境之美,寄托着怀古与思乡 之情。将竹文化应用于包装设计,要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在传统的“竹”包装形态基础上改良与创新,使包装设计的艺术性与商品性得以统一。[关键词]竹文化;包装设计;创新[中图分类号]J5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1)01-0136-02[收稿时间]2010-11-27[作者简介]林军(1976~),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装设计与品牌形象策划。 传统竹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林军(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Feb .2011 Vol.25No.1 136

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尔雅

应该是对的,有自己整理修改 增量资源的相关概念已完成 1 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划分角度一般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最终用途 ?B、参与主体 ?C、分配过程 ?D、参与分配的要素 我的答案:A 2 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要素主要是哪两个? ?A、制度与技术 ?B、资本与技术 ?C、资本与制度 ?D、劳动和非劳动要素 我的答案:D 3 我国国民收入直接由政府来控制的比例最高时高达多少??A、.84 ?B、.76 ?C、.54 ?D、.34 我的答案:A 4 以下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优点是 ?A、利用内在的经济效应 ?B、利用外在的经济效应 ?C、利用外在的市场效应

?D、利用内在的市场效应 我的答案:B 5 外部经济的效应存在是什么的一个表现? ?A、宏观调控 ?B、通货膨胀 ?C、市场失灵 ?D、通货紧缩 我的答案:C 6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 ?A、内部效应 ?B、边际效应 ?C、相关效应 ?D、外部效应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比如京九铁路)的目标的是?A、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形成沿线的经济增长极 ?C、带动当地投资和就业 ?D、为铁路部门谋取最大利润 我的答案:D 8 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A、国民收入最大化 ?B、政府收入最大化 ?C、企业收入最大化 ?D、个人收入最大化 我的答案:A 9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划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包括国民收入在哪个部门的分配比例? ?A、政府 ?B、家庭 ?C、社会团体 ?D、企业 我的答案:C 10 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在不同承担主体间发生变动时,会使得增量资源在国民部门间分配的比例发生改变。 我的答案:√ 1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 我的答案:√ 12 增量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的构成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而与其支出结构无关。 我的答案:× 13 各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 我的答案:√ 14 在中国,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的答案:× 15 按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素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