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与课标结构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与课标结构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与课标结构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修订理念及课标结构

宋心琦(清华大学,教授)

胡玉娇(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十年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十年所取得的显著进展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于2001 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

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教育部在2007 年至2008 年期间,针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大型问卷调查和系列

座谈调研。在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广大教师高度评价化学课程标准实施后带来的新变

化:化学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科学探究已经走进初中课堂,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化学学习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整体提升。

显著进展:

(一)确立以科学素养培养和三维目标落实为特征的化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具体包括激励

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

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

相互联系和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

式等。课程标准将这些课程理念进一步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

( 二) 构建主题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知识、过程和情境

建立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和具体知识内容的三级内容框架;五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设计了包括内容

标准、活动探究建议和学习情景素材三个维度的整体课程内容。

( 三) 多版本教材生动诠释化学新课程,促生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课标内容和水平要求在教材中得到较好落实。十

年来,化学教材的多样化大大激发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于教材( 课程及教学内容的选取、

组织编排及教材呈现方式) 的研究热情,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一改革极大地促进了

我们国家化学教育领域在教材编制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及资源的建设、教与学的过程

和策略设计、形成性学业成就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化学教育研究及实践的

未来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 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积极变化

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积极变化,

这种判断在我们2010 年的网络调查中获得了支持。在备课时认真从三维目标出发思考教学

问题的教师多了;认真做学情分析的教师多了;能够努力思考学生的认识障碍点,并努力在课堂中予以突破的教师多了;教学中重视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师多了;重视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教师多了;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教师多了;感觉化学教学有

意思的教师多了;努力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多了;整体感觉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还感觉到教研活动多了,听课、评课活动多了。

( 五)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下列新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

(1) 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2) 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3) 合理准确地教学内

容的深广度定位;(4) 将知识用真实而有价值的情景“包装”起来;(5) 探索观念建构为

本的教学;(6) 从以定义为中心的概念教学到基于认识转变和发展的概念教学;(7) 从内容讲解的教学转为问题驱动、活动展开的教学;(8) 实现高水平的探究教学;(9) 从线性教学设计到整合教学设计;(10) 从课时备课转向单元整体备课。

新课程对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

旨,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第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和组织要尽量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发展规律,贯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超越具体性知识传授,重视观念建构和认识发展”等先进教学理念;第三,开展以探究为

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倡导开放性与实效性兼顾的有效教学等。从2001 年大连成为首个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区开始,21 世纪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从文本课程

正式转人实践课程,从设计者的课程转为教师的课程和学生的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广大一线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例如,与实施新课程之前相比,现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解释、质疑的机会;化学课堂中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机会多了;化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多

了;化学课堂中教师更重视讨论生活或生产中的化学问题;教学中重视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与方法的教师多了;日常教学中,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教师多了。此外,48.46% 的教师自称平均每周开展一次探究活动,33.64% 的教师平均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探究活动,

11.31% 的教师平均每个学期开展3-4 次探究活动。

( 六) 基于课程标准改革中考,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立意的转变

新课程中考化学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凸显

对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2. 关注过程与方法,积极探索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3. 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4. 试题的形式多样,主观、开放性试题适当增加,试卷编排图文并茂。

2.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十年,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面临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综括而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初中化学课程基本是在九年级( 初中三年级) 开设,教学受到中考的严重影响,一年课程用了半年的时

间完成,应试教学和大题量训练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观念陈旧、

课时紧张、实验员缺少、硬件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实验和探究更多地停留在课标、教材和

考试题上,学生分组实验没有得到基本保障;常规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比较单一,存在

教学实效性问题。

此外,还存在如下问题:

( 一) 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亟待得到切实重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专门设置探究主题,增设活动探究建议,

明确提出实验技能培养要求,淡化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等。其初衷是为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多让学生动手实验,多开展探究性实验,发挥实验的全面教育功能。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看,很多地方和学校与过去相比,非但没有多做实验,反而是少做实

验了,特别是学生实验的数量呈减少的趋势。这种情况是课程标准设计之初始料未及的,也是十分严重的。其原因包括教师观念和学校管理思路存在偏差、经费和硬件条件不足、教学

时间紧张、很多学校没有或缺少化学实验员等。为此,大家强烈呼吁化学课程标准要明确规

定必做的学生实验。

( 二) 课堂教学期待开放与实效双赢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这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这种教学观念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和支持,所以很多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之初都积极尝试。但是开放性教学是需要时间的,是会增加差异和不确定性的,

这与教师习惯了的封闭式计划性教学形成冲突。加之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需要更高的教学

能力和水平,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课堂教学一放就乱、知识落实不了、教学走过场、教学实效性不高等现象。教师对此感到非常不安,于是转回采用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开放性教学方式浅尝辄止,教师还未真正掌握就废弃不用了。这对于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开放与实效的双赢,需要在课程标准修订以及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 三) 知识教学需要转变观念和范式

在传统的教学价值观中,知识传授比什么都重要,都实在。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知识教

学,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知识传授。但是反思长期以来我们的知识教学现状,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比如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大量的具体性知识,却没有得到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即便是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如何转变这种状况? 不是简单地采用探究式教学、创设真实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转变知识教学的基本观念和范式。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反思:为什么要教这个知识;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科学家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知识;这个知识结论是人们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挑

战,采用了什么不一样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而发现和获得的;有了这个知识之后,人们看待物质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学习它可以让我们具备什么能力,

解决什么新的问题;等等。对知识及其教学本质的重新思考将引起知识教学范式的变革。

( 四)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要求常态化

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广大教师通过对探究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从观摩他人到自

己亲身实践,从模仿到创造,使探究教学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了极大的宣传和普及。各级各类教学评优活动和课堂教学展示观摩交流活动中的化学课例都体现出以探究为核心的多

样化教学的特点,这是令人极为欣喜的。但是在常态课中探究教学的落实状况却非常不尽如

人意。很多教师的平时课堂教学,甚至连启发式讲授都做不到。所以新课程课堂教学内涵质

量的提高需要长期深入的努力。有关探究教学以下一些问题特别值得进一步研究:如何以问题情境驱动科学探究活动,如何以主体知识的获取进行核心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如何

根据实施条件设计不同的探究活动,如何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探究

活动,以及如何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等。

( 五) 多样化发展性评价任道重远

在实践层面,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除“五四”学制的学校之外,都是在九年级开设。

加之不少地区的中考命题,强调选拔性功能,为提高区分度,考题的认知水平要求有过高倾向,这对仅有一年时间的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产生了负面影响。化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中考

应考复习的严重冲击和影响,很多地区和学校用半年就教完新课,以便尽早开始中考复习。

教师普遍在新授课教学中渗透中考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就加大习题训练难度,关注基于习题的探究训练,而忽略基于真实实验的探究能力培养,致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平时学习的难度、

水平要求、习题训练量、纸笔测验答题的严苛程度都出现不正常增加的现象,这是导致初中生化学学习实际负担比较重的主要原因。

另外,新课程所倡导的多样化发展性学习评价理念虽然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但尚未

转化为普遍的评价实践。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初中化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瓶颈。综上,化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远不止中考改革这一项内容,它要求系统地实施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

全面提升的多样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为此,广大一线教师要在每一章、每一节、每个课

题的教学中都能够开展积极、有效、多样化的评价,并能够妥善处理好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作业习题评价与阶段测验考试的关系、平时评价与毕业升学考试的关系等。

( 六) 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与先进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致

各方面都反映,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最大、最积极的成就就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成长,特

别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上发生的积极变化。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教师对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具有强烈的渴求。他们感到缺乏高水平教学活动的观摩机会,教学观念不够先进,缺少科学探究的体验和组织探究教学的经验,缺少了解学生已有认识和学习障碍的策略和方法,缺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同时教研活动水平不高,教师培训活动失效,学校领导不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等等。

教师可以选择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比以往更丰富了,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需

要处理的矛盾关系也比以往增加了,需要拥有更多的教学自主能力和教学智慧。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化学教育研究工作者都需要积极面对和认真研究以下矛盾关系:现代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理念与以往的教学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关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与教材、考试中对具体内容的深广度的把握与处理之间的矛盾关系;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

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关系;多版本教材带来的对知识的不同组织和处理模式与教师

教学设计决策之间的矛盾关系;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的开放性与教师教学控制能力及

预设的教学实效之间的矛盾关系;观念建构和认识方式转变与具体的知识传授之间的矛盾关

系;等等。

二、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修订理念

1. 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需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当中。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渗透。

本次课标修订突出了能力为重。坚持能力为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例如,加强了探究教学的指导力度,将科学探究- 核心知识建构- 高级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必做的8 个化学实验等。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

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实践能力,立足课程目标对课

程标准进行修订。

2.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

降低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标准(2011 年版) 》严格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微观知识主要限于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对离子、电子的具体作用不作要求;元素化学以生活中

常见的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的理

解和最简单的计算。还降低了一些核心知识对应标准条目的要求。

例如修订后降低学习水平的内容

主题(单《标准(实验《标准

元)稿)》

(2011 年版)》

二(一) 2. 认识氧气 2. 知道氧气

能跟许多物质能跟许多物质发生

氧化反应。

发生氧化反

应。

二(二)7. 了解结晶7. 能举例说

现象。明结晶现象

二(三) 3. 了解从铁 3 知道可用

矿石中将铁还铁矿石炼铁

原出来的方

法。

在“课程内容”部分,《标准(2011 年版) 》列出了“活动与探究建议”,虽不要求硬性执行,但作为一种导向,也直接影响教材编写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本次修订力求降低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使之更适合初中教学实际。删去了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

降低了一些实验活动的要求,从而达到既合理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也不弱化探究要求的目的。

“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修改了有关的探究案例,

使探究活动的指向更为明确,要求更为合理。

例如《标准(2011 年版)》降低要求的实验

二②设计实验④常用铰态氮

(四)肥的检验

推断孔雀石( 或

碱式碳酸铜) 分

解的产物

四()③观察硫酸②设计实验证

铜溶液( 或一氧

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

化锰) 对过氧化

新物质生成

氢分解反应快慢的

影响。

11.32 课程内容变动不大,加强探究性和实用性

针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中经验和问题,提炼指导性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增强课

程标准的实用性。

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标准(2011 年版) 》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要求作了更为准确、具体的描述:有的将综合的内容分条目具体阐述,有的对学习内容作了一定的限制,使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进一步明确要求的课程内容

主题《标准(实验

《标准(2011

(单元)稿)》年版)》

2. 知道氧气、 2. 能结合实例

(一)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说明氧气、一氧化碳

质和用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 认识溶解 3. 认识溶解现

(二)现象,知道水是最象,知道溶液是由溶

重要的溶剂,酒精、质和溶剂组成的。

汽油等也是常见的

4. 知道水是最

溶剂。

重要的溶剂,酒精、

汽油等也是常见的

溶液。

6. 初步学会

7. 认识溶质质

(二)配制定量分数的含义,能配

制一定溶质质量分

溶质质量分数

数的溶液。

的溶液。

“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为保证科学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本

次修订将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由3 方面扩展到 4 方面。增加了“( 四) 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明确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实验活

动”的要求: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二氧化碳的实验

室制取与性质;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⑤燃烧的条件;⑥一定溶质质量分

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⑧酸、碱的化学性质。强化“实验安全”和

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课程目标相呼应,在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之三“学习基本的

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

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修改了有关的探究案例,使探究活动的指向更为明确,要求更为合理。增加少量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加强实验的针对性。如增加了主题四( 二) :①实验:镁条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②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

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具体内容将在课标内容解读专题中讲授。

11.33 突出基础性和时代性

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修订应坚持突

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更新主题( 单元) 的“学习情景素材”。本次修订从四个视角考虑学习情景素材的更新,即化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化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情景( 见表4) 。每个主题( 单元) 增加的学习情景素材不仅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化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更贴近了实际教学内容,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删去某些针对性不强的情景素材。如“红墨水的纸上层析”、“服装干洗”、“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照相底片的感光”、“光化学烟雾”等。

三、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结构

7.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简介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结构

义务教育化学课标的内容标准:建立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具体知识内容的三级内容

框架。五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

学与社会发展。首次将科学探究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作为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了包括内容标准、活动探究建议和学习情景素材三个维度的整体课程内容。这样

的课程内容框架很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具体诠释科学素养和“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融和反映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社

会发展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共同需要,同时也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奠定重要、

连贯和具有持续发展性的基础。

一级主二级主题

内科学探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身边的地球周围的空气

化学物质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物质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题

成的奥秘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化学变化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社会发展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2.在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导下把握好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宋先生)

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是教育改革推动力。化学可以应用,但是化学不是应用科学。法拉第指出:“蜡烛的火焰能把暗处照亮,而金刚石的璀璨在没有

火焰照亮时却什么都没有”,法拉第名言很好地揭示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范例。

初中化学课程体系特点:教学中要始终把握好课程体系中两条互相平行的认知脉络:

联系生活,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空气→水→溶液→金属与冶炼→有机物质与燃料→环境与

人体健康。情景设计和取材更容易接近学生的生活经历。

学科基本概念: 由O2 →H2O →CO2 ,CO →金属→酸碱盐,有机物(化学元素、化

学式、化合价、化学计量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结构式)。从单质→化合物(不变价

到变价;非电解质和电解质;金属;有机化合物)气体混合物→分散系→溶液(浓度,溶解

度,饱和溶液→结晶成为一种有效的分离、提纯方法)化学反应的基本形式→离子反应→中

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冶炼、腐蚀和防护。

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观念,从学科角度可以简化为以下 4 个方面,即元素观,微粒观,结构观(静态)和组分动态观(决定了变化的可能起因和途径)。理解和把握化学学科的

定义是初等化学教学的要点,它包含了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理论。组成: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离子的数目(以及形态、化学环境和结合方式)。典型元素的教学应当突出它们的特点

和差别,特别是它们的典型性。教学实验的要点亦在此。物质由微粒构成是化学的最基本

概念。可以扩展到电子、质子、中子、光子等。化学以原子分子为核心概念,在原子结构

理论的基础上,离子概念是不难建立的。由组成结构来认识分子,才能够真正掌握分子概念,加上微粒观,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化学现象。处于稳定结构的原子分子,是了解和预见所有不

稳定物种,如自由基、分子离子、原子分子的激发态等的基础。研究化学结构的要点是全

部组成元素原子核的排布方式。分析化学反应时,从静态结构出发,基于动态结构的概念。

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学习诸如H2SO4 、HNO3 、CH3COOH、C2 H5 OH、两性氢氧化物等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变化方式。并且把握住化学键的作用力本质。分子的化学结构不仅可以代

表分子组成各部分的拓扑关系(静态),而且可以预示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所有可能性(动态)。

如何强化对物质化学变化的认识? 1. 表现为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组成回归到元素及

其形态;结构回归到元素组成、化学键和某个元素或基团所处化学环境的变化。 2. 变化本身属于物质性质,变化改变了物质,也就改变了它的性质。变化提供了识别物质的途径。

改进化学教学的建议:备课时始终都要把初中化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情景的设计和取材有引领作用,但是仅此而已。主要精力和课时要用于化学的基本内容。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应当符合历史事实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具体建议数则:从氧与二氧化碳的教学和实验

中应当和能够学到什么?建立化学元素观;元素组成相同,但存在形式和化学环境不同时,

物质性质不同。加上水的电解,镁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为四类基本反应提供了鲜活的事例,

有助于建立宏观描述和基于微粒的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构建探究复杂过程的化学模型——

自然界氧元素和碳元素循环的化学模型。应用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与物质的识别、分离、

提纯和转化是化学的主要特点。从溶液和溶解度概念延伸到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和应用,

金属活动次序和金属冶炼方法的关系。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化学认为,物质的质量、形状、空间位置的变化,物质的基本性质未变,不能认为发生了物理变化。金

属的活泼性不能用反应激烈程度来判断。因反应的激烈程度更多地依赖于浓度、温度、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和活性、固体产物的溶解度或疏密度、液态或气态反应物的混合效率、以及是否存在催化剂等因素。铝和铜在硝酸中的反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中,并没有规定必须是已知反应。只要求化学式正确和符合化学计量关系。

与老师们共勉:读书每到情深处,先哲教诲更入神。弱肩强项担铁义,风流倜傥世纪

人。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与理论力学的区别与联系

结构力学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结构力学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 定义:研究工程结构在外来因素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学科。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材料(二级学科);工程力学(水利)(二级学科) 《结构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受力和传力的规律,以及如何进行结构优化的学科。结构力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结构的组成规则,结构在各种效应(外力,温度效应,施工误差及支座变形等)作用下的响应,包括内力(轴力,剪力,弯矩,扭矩)的计算,位移(线位移,角位移)计算,以及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自振周期,振型)的计算等。结构力学通常有三种分析的方法:能量法,力法,位移法,由位移法衍生出的矩阵位移法后来发展出有限元法,成为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计算的理论基础。 工作任务研究在工程结构(所谓工程结构是指能够承受和传递外载荷的系统,包括杆、板、壳以及它们的组合体,如飞机机身和机翼、桥梁、屋架和承力墙等。)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的规律;分析不同形式和不同材料的工程结构,为工程设计提供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确定工程结构承受和传递外力的能力;研究和发展新型工程结构。 观察自然界中的天然结构,如植物的根、茎和叶,动物的骨骼,蛋类的外壳,可以发现它们的强度和刚度不仅与材料有关,而且和它们的造型有密切的关系,很多工程结构就是受到天然结构的启发而创制出来的。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还要做到用料省、重量轻.减轻重量对某些工程尤为重要,如减轻飞机的重量就可以使飞机航程远、上升快、速度大、能耗低。 学科体系一般对结构力学可根据其研究性质和对象的不同分为结构静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稳定理论、结构断裂、疲劳理论和杆系结构理论、薄壁结构理论和整体结构理论等。 结构静力学 结构静力学是结构力学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分支,它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和应力状态,以及结构优化问题。静载荷是指不随时间变化的外加载荷,变化较慢的载荷,也可近似地看作静载荷。结构静力学是结构力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 结构动力学 结构动力学是研究工程结构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响应和性能的分支学科。动载荷是指随时间而改变的载荷。在动载荷作用下,结构内部的应力、应变及位移也必然是时间的函数。由于涉及时间因素,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般比结构静力学复杂的多。 结构稳定理论 结构稳定理论是研究工程结构稳定性的分支。现代工程中大量使用细长型和薄型结构,如细杆、薄板和薄壳。它们受压时,会在内部应力小于屈服极限的情况下发生失稳(皱损或曲屈),即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从而降低以至完全丧失承载能力。大变形还会影响结构设计的其他要求,例如影响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结构稳定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确定结构的失稳临界载荷。 结构断裂和疲劳理论 结构断裂和疲劳理论是研究因工程结构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裂纹,裂纹会在外载荷作用下扩展而引起断裂破坏,也会在幅值较小的交变载荷作用下扩展而引起疲劳破坏的学科。现在我们对断裂和疲劳的研究历史还不长,还不完善,但断裂和疲劳理论目前得发展很快。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大单元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2017版课标的基本评价 合理与危险 新鲜与传统 可行与不可行 2.“一核三大”理念: 核心素养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3.大单元设计 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 课堂形态 教学管理 4.课程内容的大单元设计 缘起:课时不够 关键:核心素养 5.大单元设计的展开 6.《沪教版语文小说单元》 7.《新课标语文学本2.0版》高中卷 新闻阅读活动型大单元设计 8.明白人,肯学习,不趋时崔允漷:

单元教学设计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 一,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大单元 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 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 “大”的用意有三: 一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站位,改变教师的格局。只有进行大单元设计,让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才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 二是针对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习题、分数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问题,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以致“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 三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单元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时间与学习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当前教学设计通常是以“课时”为单位,导致“时间决定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定时间”。 二,如何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研读本学期的相关课程材料,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 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命名,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 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结构力学重难点完美复习资料

文档 结构力学重难点复习资料 第二章结构的几何构成分析 1、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几个基本概念,这几个概念层层递进。 ●几何不变体系:不计材料应变情况下,体系的位置和形状不变。 在几何构成分析中与荷载无关,各个杆件都是刚体。 ●刚片:形状不变的物体,也就是刚体。 在几何构成分析中,刚片的选取非常重要,也非常灵活,可大可小,小至一根杆,大至地基基础,皆可视为刚片。 ●自由度:体系运动时可以独立改变的坐标的数目。 在平面,一点有2个自由度,一刚片有3个自由度。 ●约束:减少自由度的装置。 一根链杆(或链杆支座)相当于1个约束; 一个铰(或铰支座)相当于2个约束,注意两根链杆和一个铰在约束方面的功能完 全可等同,可根据几何构成分析的需要相互转换,另外注意瞬铰的概念,两根链杆 直接铰接在一点,该点可视为实铰,两根链杆延长后相交在一点,该点则是瞬铰,一个瞬铰也相当于2个约束,两根链杆若平行,瞬铰在平行方向的无穷远处; 一个刚结点(或固定端)相当于3个约束。 ●多余约束:增加一个约束,体系的自由度并不减少,该约束就是多余约束。 注意一个约束是否多余约束,必须视必要约束而定。只有必要约束确定后才能确定多余约束,不能直接说哪个约束是多余约束。 2、必须深刻理解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 教材上列出4个规律,其实基本的规律只有一个,就是三角形规律,即小学数学就传授的“三角形是稳定的”。 片法则、三刚片法则中“三铰不共线”、“三链杆不互相平行或相交于一点”的条件,若不满足,则为瞬变体系。 3、给大家推荐几何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若有基础,首先看基础以外部分与基础的联系数:等于3,则只分析基础以外部分, 若几何不变,则整体几何不变,若几何可变,则整体几何可变;不等于3,则须将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答案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答案

1.下列螺栓破坏属于构造破坏的是钢板被剪坏 2.大跨度结构常采用钢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钢结构自重轻 3.钢结构分部工程合格质量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①②③④ 4.钢材牌号Q235,Q345,Q390是根据材料()命名的屈服强度 5.固定卷扬机的方法不包括支架固定法 6.气割时零件宽度,长度允许偏差±3.0mm 7.下列哪一项不是焊接的优点,无残余应力 8.施工详图编制的基本规定:图幅一般采用A0、A1、A2、A3、A4,同一套图纸中不宜超过()种图幅2 9.下列哪一种状态属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拉杆在荷载 作用下产生较大塑性变形 10.在构件发生断裂破坏前,有明显先兆的情况是()的典型特征塑性破坏 11.网架在设计位置的地面拼装成整体,然后用千斤顶将网架整体顶升到设计标高整体顶升法 12.以下不属于钢铁腐蚀形态的是化学腐蚀 13.汽车起重机起重量的范围很大,可从(),底盘的车轴数,可从2~10根。是产量最大,

使用最广泛的起重机类型8吨~1000吨 14.安装焊缝不承受荷载者,其点焊焊缝长度不应小于设计长度的10%,且不应小于()40mm 15.以下关于应力集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应力集中产 生同号应力场,使塑性变形受到限制 16.钢-混凝土组合板的总厚度h不应小于90mm 17.将下图(a)改为(b)是为了防止螺栓连接的杆受弯破坏 18.型钢中的H钢和工字钢相比,前者的翼缘相对较宽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整体提升法(牵引法 20.用于吊装截面宽度较小的桅杆的方法是高空组 装法 21.厚度为4.5~6.0mm的热轧钢板属于()厚 钢板 22.将网架结构在地上错位拼装成整体,然后用起重机吊升超过设计标高,空中移位后落位固定的安装方法称为整体吊装法 23.混凝土及其性能组合结构在浇灌混凝土以后属于密封状态下的养护,除了水泥水化所必须有的水分外,应尽可能(),使水泥沙浆恰好能包裹住粗骨料为度。减少水的用量 24.塔机后臂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少于()cm 50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I 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 I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时:56 课程学分:3.5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授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 制定人:赵腾飞、袁立群、孟昭博 审定人:张绪涛、孟昭博、崔诗才 一、课程性质 《结构力学I》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掌握分析计算杆件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学生结构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并能够应用结构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掌握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等因素作用下结构强度、刚度等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结构的合理组成形式及分析方法;熟悉结构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近似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结构力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结构的力学思维方式,能正确应用力学知识对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结构合理组成进行分析。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结构力学的一般概念及结构受力、变形等特点; (2)能正确建立力学相关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结构几何组成分析; (3)能正确利用多种方法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能正确通过虚功法求解结构的位移,并能大致绘制结构的变形图。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绘制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 (2)能熟练求出指定截面的广义位移; (3)能判别平面杆系结构的几何组成合理性。 3.素质目标 (1)能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着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2)引入前延、后续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形成课程体系,为后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受力概念、直观受力感觉和力学意识,勇于担当结构安全和经济两大重任。 三、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结构概念,了解结构分类; (2)掌握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研究内容等相关概念; (3)掌握结构简化计算模型的取用方法、原则,掌握各类杆系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了解常见的荷载类型及特点; (4)了解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 (1)计算模型的简化取用方法; (2)不同类别的杆系结构受力和变形特点。 2. 提高、拓展内容 (1)了解、发现结构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探索身边的结构力学,趣味结构力学; (3)力学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会;

808 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 考试范围

808 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1. 《材料力学》宋子康、蔡文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二版)2.《结构力学教程》(Ⅰ、Ⅱ部分),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01年3.《结构力学》(上、下册),朱慈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一、考试范围 I、材料力学必选题(约占50%) 1. 基本概念:变形固体的物性假设,约束、内力、应力,杆件变形的四个基本形式等。 2. 轴向拉、压问题:内力和应力(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计算,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计算,材料的力学性质,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力学性能的比较,简单超静定桁架,圆筒形薄壁容器等。 3. 应力状态分析:平面问题任意点的应力状态描述,平面问题任意点任一方向应力的求解(包括数解法、图解法),一点的应力状态识别,空间应力分析及一点的大应力,广义虎克定律等。 4. 扭转问题:自由扭转的变形特征,自由扭转杆件的内力计算,扭转变形计算,矩形截面杆的自由扭转,薄壁杆件的自由扭转,简单超静定受扭杆件分析等。 5. 梁的内力、应力、变形:内力(剪力、弯矩)的计算及其内力图的绘制,叠加法作弯矩图的合理运用,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的计算及其强度条件,梁内一点的应力状态识别,主应力轨迹,平面弯曲的充要条件,梁的变形(挠度、转角)计算,叠加法求梁的变形,梁的刚度校核,简单超静定梁分析等。 6. 强度理论与组合变形:四个常用的强度理论,斜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扭转与拉压以及扭转与弯曲的组合,拉压及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偏心拉、压问题,强度校核等。

II、结构力学必选题(约占40%) 1.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及其应用 2. 静定结构受力分析与特性 3. 影响线及其应用 4. 位移计算 5. 超静定结构受力分析与特性(力法、位移法、概念分析等) 6. 结构动力分析(运动方程、频率、振型、阻尼、自由振动、强迫振动、振型分解法等)III、可选题(约占10%,一道材料力学可选题和一道结构力学可选题中必选做一题) 1. 材料力学可选题:能量法:变形能的计算,卡氏第一、第二定理,运用卡氏第二定理解超静定问题等;压杆稳定:细长压杆临界力的计算,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压杆稳定的实用计算,简单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分析等。 2. 结构力学可选题:变形体的虚功原理;力矩分配法;结构矩阵分析(单元刚度阵、总刚度阵的集成、支座条件的引入和非结点荷载的处理等)。 二、题型 1. 以计算分析题型为主,含基本概念分析、综合概念分析和结构定性分析。 2. 含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综合题。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摘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关键词】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 【abstract】mathematics of teaching the new class sign has the new curriculum view; mathematics of teaching heavy process the new class sign, causes heavy losses to newly,the heavy individuality, renumbers study the thought and mathematics method, heavy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heavy ideological education; mathematics of teaching in new class sign teacher and student’s relations are equal. 【key words】a new concept,process,innovation,individuality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结构力学重点理解

(1)第2章第2节的重点、难点剖析 一. 重点剖析 1. 自由度(也称实际自由度,用S表示,英文Degree of Freedom,简写为DOF)。这个概念中要特别注意“独立”这两个字,“独立”的含义是指几何坐标不被包含在函数关系中,彼此间也不呈函数关系,即坐标的变化既不受限,亦不会相互影响。S取为不小于0的整数,当S=0时体系几何不变;S>0时,体系几何可变。 2. 多余约束和必要约束。从定义可知,多余约束的增减不改变S,而必要约束的增减会导致S变化。因此,多余约束决定不了体系的几何组成性质。在一个体系中,多余约束的个数是确定的,但是选取多余约束的方法是多样的。 3. 链杆。在第2章中,链杆是指仅通过两铰与体系其余部分相连的杆。这两铰不区分是铰结点还是铰支座。 二. 难点剖析 1. 约束在数学上的表现。约束是减少自由度的装置,数学上如何表述它呢?从自由度要求是彼此独立的坐标这个概念里,就能找出答案。要减少体系的自由度(或者说增加体系的约束),只要通过建立使坐标间相关联的函数关系或者方程,使它们彼此不再独立,就实现了自由度的减少。而这样的函数关系或者方程,就称为约束方程(其性质是几何方程)。 (2)第2章第3~5节的重点、难点剖析 一. 重点剖析 1. 计算自由度W>0,体系几何可变;W≤0,无法确定体系是否几何不变。 2. 二元体的相对性。二元体因为在附加于体系上时,有先后顺序(即依次附加),因此谈二元体,就不能离开其所基于的那个体系。即需要考虑二元体是相对一部分体系而言,还是相对整体而言。相对于体系某一部分是二元体的装置,未必是相对于整体的二元体。根据这个特点,在利用二元体规则做分析时,一定要按先付加的二元体后去除(或后附加的二元体先去除)的次序来做。 3. 几何不变体系三个组成规则的前提条件。 1)二元体规则:要求构成二元体装置的两链杆不能共线;

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研析 包燕来

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研析包燕来 发表时间:2018-12-27T11:22:33.55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包燕来 [导读] 影响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影响钢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如何改进现有的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 十堰市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心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摘要:建筑的产生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建筑行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也不断适应着社会,无论是在质量、安全、适用以及美观等方面都在不断地更新优化,基础性建筑行业做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在不断地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更新,建筑行业得到了更高新的技术支持,使传统的钢结构技术管理方法等得到了改善。本篇文章对钢结构工程施工做出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分析了钢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该方面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技术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施工;管理;控制 钢结构工程具备很多优点,但与此同时,由于环境对施工现场的影响,以及施工人员本身综合素质不一致的原因,再加上施工单位的管理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影响钢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如何改进现有的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 1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概述 1.1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含义 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的建筑施工材料是以型钢和钢板等钢材为主,通过对钢梁、钢柱、钢桁架等钢构件进行焊缝、螺栓或铆钉等形式的连接,从而形成建筑。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速度快,钢材比较于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更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模式,目前主要应用于大型厂房、桥梁、场馆、超高层等建筑结构施工。目前,对于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质量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应用还未全面推广,但尽管如此,其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 1.2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目前,钢结构的类型主要有轻钢结构、重型工业厂房、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住宅钢结构等几种。建筑钢结构的连接方法主要有焊接连接、螺栓连接、铆钉连接等连接方式。建筑钢结构在施工的时候主要分为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设备钢结构等类型的施工。在钢结构安装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安装顺序和工艺要求在钢平台上进行钢构件的预制和组装,同时要保证焊接制作质量,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考虑现场安装工艺性和安装尺寸变化等要求进行现场安装。另外,当钢结构出现损坏迹象的时候,应立即采取加固措施。 1.3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的特点 节约成本。钢结构自重较低,上部结构自重产生的荷载较低,因此承载上部结构自重荷载的承重结构使用更少。另外,建筑钢材的自重轻,可以减少运输和吊装的费用,更加节约材料,节约成本,造价低,经济性好。安全系数高。钢结构工程模型更清晰,更容易准确的计算钢结构模型的承载性能参数。钢结构工程用材统一,弹性均匀,其自身结构的抗震性能更优越。施工速度快。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多采用预制或半预制施工,在工厂加工成为成品或半成品,在现场只需要加工、制作和紧固螺栓的安装,机械化程度较高,相比较传统混凝土、砌体等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速度更快,更能节约时间成本。钢结构是一种绿色结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多余废弃的钢材还可以回收利用,进行加工,二次利用,起到环保的作用,产生更少的建筑垃圾。在具有这么多优点的同时,建筑钢结构工程也存在缺点。钢材防火性能差,在高温情况下,其承载能力骤然下降,丧失刚度和强度。另外钢材更容易被腐蚀,潮湿环境更会加大钢材的腐蚀,对其承载能力造成影响。因此要充分掌握钢结构的优缺特点,取长补短,更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钢结构工程的施工。 2施工技术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建筑钢结构工程设计水平较低。建筑钢结构工程属于新形势的建筑方式,所以在稳定性、持久性、合理性方面的设计并没有发展完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砖混结构的建筑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生演变,所以砖混建筑在设计方面有较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而建筑钢结构工程在设计方面与砖混建筑相差较大,并且由于钢材料的新颖性和施工技艺的优越性建筑钢结构工程与砖混建筑存在很大的不同,很难从传统建筑中获得相关的设计灵感,并且钢结构工程的设计理念并没有得到更新,相对落后。 2.2建筑钢结构工程顾名思义使用的材料必然是以钢材料为主,但就目前的行情来看我国建筑钢结构工程方面使用的材料较单一,没有多远化的选择,所以在于其他的材料进行连接时存在很大的连接质量问题,钢材料选择单一并且对接要求高,这样就会导致钢材料的造价升高。 2.3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建筑的防火和防腐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虽然钢材料材料在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但其自身的防火和防腐功能较差。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性,所以钢材料必须提高其自身的防火防腐功能,功能质量的提高势必会造成造价的增多。在建筑进入运营阶段后,为了保证使用人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需要定期对钢结构建筑进行养护。 3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是建筑物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建筑工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施工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施工技艺。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大多数施工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他们其中大部分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并且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工艺,施工人员的素质层次不齐,所以管理者在施工管理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在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与建筑知识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分配到个人,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健全规范要求。制定奖励惩罚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且定期对建筑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质量达标。 3.2加强对于材料的管理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建筑材料进行购置和进场验收时,一定要有标准的选购和验收规定,建筑材料的投入是建筑建造前期的重点。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与稳定性,还可以对建造成本做到有效的控制。钢材料是建筑钢结构工程的主要材料,所以钢材料的选用一定要细致,严格符合建造标准,一旦钢材料的质量出现问题们将会对整个过程的质量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进行材料选购时,相关的采购人员要提前了解材料市场的相关材料信息,在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查后,选择适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计思路

钢结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钢结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1 目的 建立健全钢结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规范钢结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明确钢结构工程技术管理流程,加强钢结构工程技术管理过程控制。 2 范围 凡公司签订合同的钢结构工程项目,各技术管理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 3 职责 3.1 技术处(钢构) 1. 负责钢结构工程投标阶段技术服务工作:方案设计、编制重点、难点加工工艺等。 2. 负责钢结构工程制作阶段技术管理工作:图纸会审,加工详图设计、审核、下发,技术文件保存,技术交底,复杂构件加工工艺,过程控制,检验与试验,出厂资料等。 3. 负责钢结构工程施工阶段技术支持工作。 3.2 工程处 1. 负责钢结构工程投标阶段技术标的编制工作; 2. 负责钢结构工程项目部技术管理的监督工作; 3. 负责钢结构工程项目各工程资料的存档工作。 3.3 项目部 负责钢结构工程现场施工阶段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 1. 施工组织设计和各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报批工作; 2. 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3. 工程设计变更交底工作;

4. 施工过程技术资料的编制、汇总、存档工作; 竣工资料的编制、整理、存档、备案工作。 5. 4 制度 4.1 投标阶段技术支持 1. 钢构技术处组织设计人员,配合市场经营人员,同业主进行沟通交流,了 解业主的建设需求,结合技术标书,根据国家规范、规程、标准和其他技术法规规定,进行方案设计,完成后提交市场经营公司,使其满足市场经营人员的投标报价需求,并提出方案中的重点难点,为工程投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 钢构技术处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工程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会议,分 析加工制作重点难点,提出加工方案,为投标报价提供技术支持。 3.工程处组织相关人员负责一般门式刚架钢结构工程投标阶段技术标编制工作;参与重点工程、特殊工程的工程项目前期会议,分析现场施工过程的重点难点,提出现场施工方案,为投标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2 技术准备工作 1. 钢结构工程中标签订合同后,由经营公司负责将施工图纸,技术要求,合 同文本等技术资料整理,并形成正式的书面工程移交单,将工程工期要求、施工范围、特别约定的技术要求及设计人员联系方式等内容明确,一同移交给钢构技术处,准备开展下一步工作。还需要做施工图设计的由经营公司将合同文本和确认的方案图纸以及书面工程移交单交给技术处进行施工图设计。 2. 钢构技术处收到施工图后,组织技术人员审核施工图纸,掌握工程的设计 意图及工程特点,明确质量要求,将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了便于加工和施工,或建筑材料等问题要求设计单位修改部分设计等,进行记录和整理,形成图纸会审记录, 为进行图纸会审做好准备。

结构力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结构力学主要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计算简图:在计算结构之前,往往需要对实际结构加以简化,表现其主要特点,略去其次要因素,用一个简化图形来代替实际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杆件的简化:常以其轴线代表 B 、支座和节点简化: ①活动铰支座、固定铰支座、固定支座、滑动支座; ②铰节点、刚节点、组合节点。 C 、体系简化:常简化为集中荷载及线分布荷载 D 、体系简化:将空间结果简化为平面结构 2、结构分类: A 、按几何特征划分:梁、拱、刚架、桁架、组合结构、悬索结构。 B 、按内力是否静定划分: ①静定结构: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全部反力和内力都可以由静力平衡条件确定。 ②超静定结构:只靠平衡条件还不能确定全部反力和内力,还必须考虑变形条件才能确定。 二、平面体系的机动分析 1、体系种类 A 、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形状和位置均能保持不变;通常根据结构有无多余联系,又划分为无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和有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 B 、几何可变体系:在很小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机械运动,不能保持原有的几何形状和位置。常具体划分为常变体系和瞬变体系。 2、自由度:体系运动时所具有的独立运动方程式数目或者说是确定体系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数目。 3、联系:限制运动的装置成为联系(或约束)体系的自由度可因加入的联系而减少,能减少一个自由度的装置成为一个联系 ①一个链杆可以减少一个自由度,成为一个联系。②一个单铰为两个联系。 4、计算自由度:)2(3r h m W +-=,m 为刚片数,h 为单铰束,r 为链杆数。 A 、W>0,表明缺少足够联系,结构为几何可变; B 、W=0,没有多余联系; C 、W<0,有多余联系,是否为几何不变仍不确定。 5、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A 、三刚片规则:三个刚片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单铰两两铰联,组成的体系是几何不变的,而且没有多余联系。 B 、二元体规则:在一个刚片上增加一个二元体,仍未几何不变体系,而且没有多余联系。 C 、两刚片原则:两个刚片用一个铰和一根不通过此铰的链杆相联,为几何不变体系,而且没有多余联系。 6、虚铰:连接两个刚片的两根链杆的作用相当于在其交点处的一个单铰。虚铰在无穷远处的体系分析可见结构力学P20,自行了解。 7、静定结构的几何构造为特征为几何不变且无多余联系。 三、静定梁与静定钢架 1、内力图绘制: A 、内力图通常是用平行于杆轴线方向的坐标表示截面的位置,用垂直于杆轴线的坐标表示

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二建网络继续教育考试题

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1、钢材作为设计依据的强度指标是(屈服强度fy)。 2、安装用的临时螺栓和冲孔,在每个节点上穿入的数量必须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冲孔穿入数不多于螺栓的30%)。 3、分条的网架单元在事先设置的滑轨上单条滑移到设计位置拼接成整体的安装方法,称为(高空滑移法)。 4、根据施焊时焊工所持焊条与焊件之间的相互位置的不同,焊缝可分为平焊、立焊、横焊和仰焊四种方位,其中(平焊)施焊的质量最易保证。 5、T型接头、十字接头、角接接头等要求熔透的对接和角对接组合焊缝,其焊脚尺寸不应小于(t/4)。 6、钢材牌号Q235,Q345,Q390是根据材料(屈服强度)命名的。 7、在对接焊缝中经常使用引弧板,目的是(消除起落弧在焊口处的缺陷)。 8、焊钉焊后高度用什么方法检测(用钢尺量测)。 9、网架在设计位置的地面拼装成整体,然后用千斤顶将网架整体顶升到设计标高(整体顶升法)。 10、组合楼盖中的压型钢板.采用(t= 0.75~1.6mm)厚薄钢板辊压成波形板。 11、对汽车起重机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适合松软泥泞的工作场所)。 12、在钢结构房屋中,选择结构用钢材时,下列因素中的(建筑的防火等级)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13、同类钢种的钢板,厚度越大,(强度越低)。 14、轻钢结构单层房屋主要由(钢柱、屋盖细梁、檩条、墙梁、屋盖和柱间支撑、屋面和墙面的彩钢板等组成)。 15、将下图(a)改为(b)是为了防止螺栓连接的(杆受弯破坏)。

16、焊前预热,预热区在焊道两侧,每侧宽度均匀且不小于(100mm)。 17、网架在设计位置就地总拼后,利用安装在柱子上的小型设备(穿心式液压千斤顶)将网架整体提升到设计标高然后下降、就位的方法称为(单提网架法)。 18、塔机后臂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少于(50)cm。 19、预埋螺栓标高偏差控制在(+5mm)以内,定位轴线的偏差控制在(±2.0 )。 20、在直接受动力荷载作用的情况下,采用(角焊缝)连接方式最为适合。 21、混凝土及其性能组合结构在浇灌混凝土以后属于密封状态下的养护,除了水泥水化所必须有的水分外,应尽可能(减少水的用量),使水泥沙浆恰好能包裹住粗骨料为度。 22、在检验批验收时,一般的缺陷通过(翻修或更换器具、设备予以解决)。 23、双机抬吊应注意各起重机的荷载不宜超过其相应起重能力的(80%)。 24、在结构柱上安装提升设备提升网架的方法称为(整体提升法)。 25、索引符号由直径为(10mm)的圆和水平直径组成,圆和水平直径用细实线表示。 26、结构工程中使用钢材的塑性指标,目前最主要用(伸长率)表示。 27、当钢材具有较好的塑性时,焊接残余应力(不影响结构的静力强度)。 28、规范中明确规定对哪种物质严令禁止(红丹漆)。 29、建筑钢材的伸长率与(试件断裂后)标准拉伸试件标距间长度的伸长值有关。 30、高强度螺栓长度允许偏差(+2t -0.8t)mm。 31、彩钢板不经翻修长期使用,直到出现严重的腐蚀,已不能再使用的时间称为(极限使用寿命)。 32、每次浇筑混凝土前(包括施工缝),应先浇筑一层厚度为(100~200mm)的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审定(组)审定日期修订日期制定日期课程编码制定人修订人人2015.09 马淑红JG032208 郑亚迪 2015.09 王伟芳 2015.09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 1 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上海大学929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专)2018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2019年上海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考试科目:929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专) 一、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运用基本理论及方法求解杆件变形和内力、压杆稳定性、动载荷以及相应结构体系的变形及内力分析等问题,并能灵活应用于具体的实际结构(构件),解决相应的结构问题。 二、主要复习内容: (一)杆件拉伸与压缩 轴向拉压的概念、基本假设、横截面上的内力计算和轴力图,直杆拉(压)时横(斜)截面上的应力,材料拉(压)时的力学性质,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及应用,杆件拉(压)时的轴向变形,胡克定律。 (二)连接件的实用计算 连接件剪切面和挤压面的确定及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三)轴的扭转 扭转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及扭矩图,薄壁圆筒的扭转剪应力,剪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时横(斜)截面上的剪应力,强度和和刚度条件,扭转破坏试验,扭转静不定问题,其它截面形式轴的扭转计算,扭转静不定问题。 (四)梁的弯曲应力及变形 梁平面弯曲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梁弯曲时内力的微分关系,刚架及平面曲杆的内力计算,剪力图,弯矩图的绘制,梁纯弯曲和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剪应力和强度条件。弯曲中心的概念及确定,梁弯曲挠度的二次积分法及叠加法,刚度条件,静不定梁的求解。 (五)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 应力状态及主应力的概念,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应力圆的应用,三向应力状态分析,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及广义胡克定律,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变形能,强度理论的概念,四个经典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强度理论的应用及其适用范围。 (六)组合变形 组合变形的概念,斜弯曲的计算,轴向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偏心拉压,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 (七)能量法 杆件基本变形的变形能,莫尔积分法,余能定理,卡氏第一、二定理,虚功原理等的应用与计算,能量法求解静不定问题,利用对称性简化静不定问题的方法。 (八)压杆的稳定性 压杆稳定性的概念,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载荷,其它支承条件下压杆的临界力,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校核。 (九)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 拉伸、压缩试验,扭转试验,弯曲正应力试验,弯扭组合电测试验的设计、测试技术及数据分析。 (十)平面体系的机动分析 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瞬变体系,机动分析,几何构造与静定性的关系。 (十一)静定刚架与平面桁架 单、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根据外荷载直接绘制内力图;结点法、截面法独立求解平面桁架,结点及截面法联合解平面桁架。 (十二)影响线及其应用 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https://www.360docs.net/doc/f68372540.html,

结构力学重难点完美复习资料复习课程

<<<<<<精品资料》》》》》 结构力学重难点复习资料 第二章结构的几何构成分析 1、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几个基本概念,这几个概念层层递进。 ●几何不变体系:不计材料应变情况下,体系的位置和形状不变。 在几何构成分析中与荷载无关,各个杆件都是刚体。 ●刚片:形状不变的物体,也就是刚体。 在几何构成分析中,刚片的选取非常重要,也非常灵活,可大可小,小至一根杆,大至地基基础,皆可视为刚片。 ●自由度:体系运动时可以独立改变的坐标的数目。 在平面内,一点有2个自由度,一刚片有3个自由度。 ●约束:减少自由度的装置。 一根链杆(或链杆支座)相当于1个约束; 一个铰(或铰支座)相当于2个约束,注意两根链杆和一个铰在约束方面的功能完 全可等同,可根据几何构成分析的需要相互转换,另外注意瞬铰的概念,两根链杆 直接铰接在一点,该点可视为实铰,两根链杆延长后相交在一点,该点则是瞬铰,一个瞬铰也相当于2个约束,两根链杆若平行,瞬铰在平行方向的无穷远处; 一个刚结点(或固定端)相当于3个约束。 ●多余约束:增加一个约束,体系的自由度并不减少,该约束就是多余约束。 注意一个约束是否多余约束,必须视必要约束而定。只有必要约束确定后才能确定多余约束,不能直接说哪个约束是多余约束。 2、必须深刻理解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 教材上列出4个规律,其实基本的规律只有一个,就是三角形规律,即小学数学就传授的“三角形是稳定的”。 片法则、三刚片法则中“三铰不共线”、“三链杆不互相平行或相交于一点”的条件,若不满足,则为瞬变体系。 3、给大家推荐几何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若有基础,首先看基础以外部分与基础的联系数:等于3,则只分析基础以外部分, 若几何不变,则整体几何不变,若几何可变,则整体几何可变;不等于3,则须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