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看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看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看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

清末学堂出现。

●西方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

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②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⑤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简答(已考):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

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

②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

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小学”是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

简答: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已考):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概念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特点:①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

②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

等”循序渐进。

●《论语》: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博

学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

●产婆术: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理想国》: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①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②教

学制度:班级授课制③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①教

育性教学原则。②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③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④“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①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

动中心。②学校即社会。③从做中学。

●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

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

●佩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①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②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③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①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得

②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③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④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⑤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简答(已考):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简答: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校文化:①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②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③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④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一、教育目的概述

●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学校在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育的具体要求。

●地位: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作用或意义:导向、激励、评价

简答: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简答(已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宗教本位论:培养虔诚的宗教人士,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答(已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答(已考):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身体保障。

4、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动力。

5、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的观点和劳动的习惯。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综合以上四育的作用。

第五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1、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⑤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简答: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简答(已考):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①自上而下:大学--中学,为资产阶级服务;②从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为劳苦大众服务。两个平行的系列,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平等的学制。

2、单轨制:美国,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现教育公平。

3、分支制:前苏联、中国,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壬寅学制:清政府(1902),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施行。

●癸卯学制:清政府(1904),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中国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北洋军阀统治(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学制。

第六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

●概念:指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斯宾塞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课程的类型:

固有属性不同:①学科课程:知识逻辑体系,将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②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兴趣和需要出发,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①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②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

实施要求不同:①必修课程:必学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

②选修课程: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

开发主体不同:①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②地方课程:对该地课程实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③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呈现形式不同:

①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②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PS: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划分:理想的课程(应该开设)、正式课程(规定课程)、领悟的课程(教师备课)、运作的课程(课堂实施)、经验的课程(学生体验)

●课程理论流派:①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主张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分科教学,形

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②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必须和个人特

③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

题来组织课程。

●课程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简答:课程内容(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PS: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

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②纵向组织(知识深度)、横向组织(按学生发展阶段需要)。

③逻辑顺序(学科知识本身的体系)、心理顺序(新生心理发展规律)。

●课程开发的模式:①目标模式:达尔夫·泰勒(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②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③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

简答: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儿童、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①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

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

的效应。

③ CIPP评价模式: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④ 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部结性评价。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合作、探究)和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发展)。

简答(已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人际智力,⑦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

发展”。具体表现在:①关注每一位学生。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简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结构: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

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③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的评价观

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

6、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第七节学校组织与管理

●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①直线型(最早)②职能型③直线—职能型④矩阵型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①校办:学校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学校

文件收发和归档、报表统计、处理反馈信息、安排校长日程等。

②教务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

③政教处: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

资源等。

④总务处:经费、物质保障、综合服务等。

⑤教研室: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⑥年级组:本年级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的运行机制: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

第八节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的特点:①传道者②授业解惑者

③示范者或榜样角色④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⑤研究者⑥朋友的角色

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连续,晚自习)和广延性(空间广延,去家访)。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间接性(不直接创造价值)。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教师自身也是教育)和示范性(为人师表)。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简答: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简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行。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简答: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简答:师专业能力的内容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6、创新能力

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成绩,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简答: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简答(已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第九节教育研究方法

简答: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7、撰写成文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教育研究的方法:①教育观察法:有目的和计划,进行系统考察。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

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②教育调查法: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整理和分析。

③教育实验法

④教育行动研究法: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

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⑤教育叙事法: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⑥个案法⑦历史法⑧比较法

简答: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①教育调查报告②教育实验研究报告③学术论文

简答(已考):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题目、前言、正文、总结、附录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注意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

●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出现短时间内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多为被动的消极干扰。

简答: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任何动物都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

4、注意的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多为主动的积极促进。

二、感觉

●感觉的种类:①外部感觉: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

②内部感觉: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又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身

体内部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

●感觉产生的两个条件: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①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灵敏程度。

关系: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②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

③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受性变化规律:①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明适应、暗适应)。

②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③感觉后效:外界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④感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觉失去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⑤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

觉的现象。

三、知觉

●知觉的种类:①空间知觉:空间特征,包括形状、大小、方位和深度。

②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③运动知觉:物体空间移动,分为真动知觉(实际的空间位移)和似动知觉(实际不

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四种主要形式。

简答(已考):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四、记忆

●记忆的类型:

记忆内容不同:①形象记忆:事物具体形象。②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

③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④动作记忆: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记忆时间长短不同:①瞬间记忆(感觉记忆):1秒左右,容量较大。

②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不超1分钟,5-9个组块。

③长时记忆:超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长时记忆又分为情景记忆(对某个事件的

记忆)和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①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静态。

②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动态。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记忆过程的开端,获得的过程。分类: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保持:第二环节,已获得后巩固。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

遗忘的原因:①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最后消失。

②干扰抑制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前对后干扰,后摄抑制:后对前干扰。

③动机说: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恢复。

④提取失败说:提取时没有线索。

⑤同化说: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高级代替低级,是积极地遗忘。

简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1、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

2、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3、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

4、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是前面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简答: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简答(已考):运用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五、思维

●思维特征:间接性(媒介)、概括性(规律)

●思维的类型:

发展水平不同:①直观动作思维: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

②具体形象思维:借助于表象(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概括加工)。

③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思维的逻辑不同:①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对答案作出的猜测。

②分析思维:逐步分析后作出的结论。

指向性不同:①聚合思维:集中一个方向,唯一确定的答案。

②发散思维:扩散各个可能方向,多种答案。

创造程度不同:①再造性思维: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②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①流畅性: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同一问题,可能答案越多,

流畅性越高。

②变通性(灵活性):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同一问题,不同

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

③创造性:独具慧心,不同寻常。同一问题,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创造性越高。

简答、材料分析: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问题解决:指为了从问题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已有知识越接近越易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有积极消极影响)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积极和消极影响不同)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简答: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育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六、想象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

分类:①再造想象:读者读《红楼梦》想象林黛玉的形象,强调再一次。

②创造想象:作者写《红楼梦》创造林黛玉的形象,强调从无到有。

③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实现则变成理想,无实现可能则变成空想。

七、情绪与情感

●情绪的状态分类:①心境: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向周围一切事物

扩散)和长期性(长时间主导人的情绪)特点。

②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③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的。

●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道德标准评价他人。

②理智感:存在于智力活动中。

③美感:审美标准。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来源不同:情绪与自然需要有关,情感与社会性需要有关。

②主体不同:情绪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类特有。

③产生时间不同:情绪产生早,情感产生晚。

④体验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⑤表现不同: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情感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①情绪受情感制约,情感在情绪中体现。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③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八、意志过程

●意志的基本特征:①有明确的目的性。②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③克服困难是最重要的特征。④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关键)。

准备阶段分为:①动机斗争②确立行动目的③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②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但只能避一个。

③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④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

●意志品质:①自觉性:自己支配自己行动服从活动目的,暗示性、独断性。

②果断性:明辨是非迅速采取决定,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③坚持性:克服困难坚持决定,见异思迁、顽固执拗。

④自制性:不受无关诱惑的干扰,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任性。

九、个性心理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匮乏性需要”(完全依赖于外界)和“成长性需要”。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个层次的关系:

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这种需要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3、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动机: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内在需要+外在诱因。

动机的分类:①远景性动机②近景动机③内部动机④外部动机

●兴趣的品质:①广度②中心③稳定性④效能

●能力的分类:

能力的构造不同:①一般能力: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是核心。

②特殊能力:专业活动必备。

创造性程度不同:①模仿能力: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②创造能力:创造新颖独特。

能力发展趋势不同:①流体能力:表现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先天,20岁顶峰,30岁后下降。

②晶体智力:表现在知识学习和社会交往,后天,一生发展,25岁后平缓。

简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智力测验:①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②斯坦福-比纳量表:流传最广的智力测验之一。

③测量智商的公式:IQ=智龄(MA)/实龄(CA)*100

十、人格

●概念: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核心)、

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特点: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简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结构特征:①态度特征(核心)

②意志特征

③情绪特征

④心理特征

简答: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材料分析:气质类型特征及教学启示

1、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教学启示: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2、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教学启示: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练他们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3、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教学启示:对于黏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4、抑郁质(抑制型):有些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教学启示: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十一、印象形成效应

●分类: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优点无限扩大)、首因效应(第一面扩大化)、近因效应(最近一个)、投射效应

(以己度人)

第二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①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②弗洛伊德:人性本能是推

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③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④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⑤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⑥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力量。①荀子:“性恶论”。②洛克:“白板说”。③华生:

教育万能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简答(已考):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3、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简答、材料分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序列进行施教,循序渐进。PS:“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任务,不能超前教育。

启示: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启示: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在人的素质发展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

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群体间和个别间。

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简答(已考):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①从个体角度看: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

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②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

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

发展。

二、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肌肉: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应该避免。

●神经系统:大脑结构逐步完善,语言开始发展。

●心脏和呼吸系统:注意不要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

第三节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发展理论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认知发展的特点:①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小学入学之初已充分发展,在儿童时期,小学生的感知觉

发展迅速,为个体学习提供了保障。

②认知发展的特点: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范围依然有限、集

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③记忆的发展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④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有意想象增强、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⑤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

维发展的质变时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

⑦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社会性日益显著、直接近景向间接远景转变、外在向内

在发展、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⑧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理论

●图式:认知周围世界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同化:面对新的刺激情景,整合到已有图式中,认知结构不发生改变。

●顺应:不能整合到已有图式中,改变认知结构。

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②低级的行为图式。

③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2、前运算阶段(2-7岁):①“万物有灵论”。

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③思维不可逆性、刻板性。

④没有守恒概念。

⑤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简答已考):①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②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③理解

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④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①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②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③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

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②心理发展观:低级向高级转化。③内化学说

简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

教育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论:

婴儿阶段(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自主--羞怯、怀疑

学前期(3-6、7岁):主动--内疚

学龄期(6、7-12岁):勤奋--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角色混乱

第四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概述

●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实质:①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②“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潜行为。

③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遗传、机体损伤等不是学习。

④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较短暂的不是学习。

⑤“行为变化”有好有坏。

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

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

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简答: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

②消退: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

③刺激的泛化: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①正强化:实施奖励(给你想要的)。

②负强化:撤销惩罚(拿走你不想要的)。

③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给你不想要的)。

④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

刺激物相伴,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达到消除目的(不理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相互影响。人的学习

主要是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①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

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③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简答(已考):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

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对知识的理解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①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学生有其个性化和独特性的经验。

3、学习观: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③学习的情境性

4、教学启示:①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③情境教学: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④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以小组为单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要观点是有意义的自幼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师观。

三、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能力差异:①智力水平差异(有人高有人低,大部分中等)

②智力类型差异(各有所长)

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期显露、大器晚成)

④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总体大致相等、各有所长)

●认知方式差异:①场独立型: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②场依存型:依赖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

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③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

④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

⑤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缩小解答范围,

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⑥发散型: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①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简答(已考):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简答: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简答: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1、广泛性(教材、学习中各环节、教学过程预习听课巩固等都需良好学习习惯参与)

2、实践性(基本特点)

3、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

4、模仿性(重要心理特征之一)

简答: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教师资格证高中英语学科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二部分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外语教学主要流派:

学习策略 简答题: 一.简述高中英语课程基本理念 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简述教师如何提高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不仅看学习,整体素质也发展,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基本出发点 2)改变教学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学习)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 3)能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教学。 4)开放的工作方式,教师间合作研究,共同反思,相互支持,提高素质。 5)终身学习 语音教学

高中生应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共同基础--持续的学习动机,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2.鼓励学生选修,加强选修课的指导 1)提供多样化选择,发展个性 2)设计以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为依据,充分调查学生学习兴趣、水平、需求3)教学内容多样性、目的性、拓展性、可行性、地方特色、跨文化特性 3.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形成自主学习 5.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 1)明确目的 2)真实意义 3)涉及接收、处理、传递等过程 4)过程中使用英语 5)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 6)任务结束有具体成果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7.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教学活动类型: 1.调查和采访活动 2.探究活动 3.合作学习 4.即兴发言与讨论 5.反思活动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个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 个知识点 学习是一种习惯,更应成为一种积累。提前备考,下半年教资笔 试才能得高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资格证笔试知识点 NO.1 教育教学观 ( 一) 素质教育观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二) 新课改的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N0.2教师观 (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

发展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 二) 教师行为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NO.3 学生观 ( 一) 学生是发展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 三)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课程知识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郭嘉从数 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数学学科内涵:(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 ②社会发展现状:(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③学生心理特征: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 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龄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已有的个人基础)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①基础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 中必须要用到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①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 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 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②普及性(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①个适龄 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 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③发展性(为谋求明日的发展而设置)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 ①课程内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3、应促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②课程内容: (1)本身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2)构成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现实,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4)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5)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③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同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④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⑤技术与数学课程 (1)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辅助性工具,包括在探究学习对象的性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中。 (2)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工具。 (3)将计算机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可分为: ①总体目标(内容):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019年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分析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分析 一、分析教师 1.教师行为角度: (1)提问:有效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我们考察案例中教师提问是否体现提问技能,提问是否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有效性原则:课堂中有些教师比较热衷于热烈场面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然而学生齐声回答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效果,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无效的提问表现为:提问目标不明确,问题零碎而不具体,教师提问用语不准、意思不明。 启发性原则:问题具有启发性是对提问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忽略启发的重要性,比如常见的“灌输式”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或者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的将答案脱口而出,又或者出现课堂冷场,问而不答,启而不发,都是所提问题缺乏启发性的表现。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2)评价方面:反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违背教学评价原则,在这里主要常见的是激励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具有鼓励,激励的性质,引导学生更加自信的学习,而不是打击教育。针对这一点常见的错误行为是教师在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严厉苛责,或者批评其不认真等。对学生的回答要有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反馈性原则: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适当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针对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新一轮的思考,而不是只说“对”“错”这样的单一的评价。忽略了使同学们通过反馈的方式取得进步的方法。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2.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中是否出现教学内容的错误,例如将所讲授的知识点讲错,这一点通常要求考试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上是否突出对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水平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升。 3.教师角色的把握 在教学片段中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地位。教师是否关注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正定县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本卷共6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答案栏内) 1.我们平时吃的花生油,主要是从花生种子的哪一部分榨取的 A.胚轴 B.胚芽 C.胚乳 D.子叶 2.大豆和小麦的种子都具有的结构是 A.种皮和胚 B.胚和胚乳 C.子叶和胚乳 D.种皮和胚乳 3.下列有关种子萌发过程的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A.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B.胚芽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茎和叶 C.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D.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 4.下列对种子萌发所必须外界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适量的水分②充足的氧气③适宜的温度④土壤⑤充足的肥料⑥光照 A.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5. 某生物兴趣小组想探究某种植物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其设计方案如下表所示,你认 为他们的设计中,不妥当的一项是 A.温度 B.光照 C. 水分 D. 空气 6.在根尖的结构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 7.根尖中与根的伸长相关的部位是 A.根冠和分生区 B.伸长区和成熟区 C.分生区和成熟区 D.分生区和伸长区 8.植物根的生长往往向着一定的方向生长,下列认识不正确 ...的是 A.向光性 B.响水性 C.向肥性 D.向地性 9.叶芽能发育成枝条,下列对叶芽发育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幼叶发育成叶 B.芽轴发育成茎 C.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D.芽原基发育成花芽 10.种植用材林时,为使主干长得笔直高大,分枝长得少,根据顶端优势原理应该注意 A.摘除顶芽、保留侧芽 B.顶芽、侧芽均摘除 C.摘除侧芽、保留顶芽 D.顶芽、侧芽均保留 11.种植白菜、菠菜等以生产叶为主的植物需要多施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硼肥 12.一块肥沃田地里种了菜豆,只开花不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硼肥 13.下列措施中,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无关的是 A.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接受光照 B.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C.降低夜间温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D.大棚作物施农家肥,增加原料二氧化碳 14.下列各项不是 ..光合作用中的变化是 A.把简单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复杂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B.把光能变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C.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D.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15.夏日,当我们走进茂密的森林,顿感空气清新湿润,这主要得益于绿色植物的 A.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 D.茂盛的林木遮住了大部分阳光 16.右下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 的是 A.①⑤分别是上、下表皮,对叶片有保护作用 B.②(栅栏组织)中的叶绿体少于④(海绵组织)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A.王维 B.孟浩然 C.韦应物 D.高适 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鲁迅笔下的子君 B.丁玲笔下的莎菲 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巴金笔下的瑞钰 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

实用标准文档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本文由夢落幽渘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师职业道德 1 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 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职业道德:2 职业道德:是指在执业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该遵循的特定规。职业道德的特征:3 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教师职业道德的涵: 4 教师职业道德的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从总体上说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的等因素构成的。 5 教师职业道德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性、严格的标准性。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 6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 7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劳动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试卷满分:150 教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4.拓展延伸 5.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1.诗歌教学 2.文言文教学——写景状物类/议论抒情类 一、主要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目标要适度

二、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XXXX》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主要选择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描写了()(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x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的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题:教学设计柳宗元《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写出你对《小石潭记》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断,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参考答案:第一题: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题: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苏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小石潭记》所在单元主要选择了写景游记类的古代散文。本文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掌握写景手法,提高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易文言文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文言作品的深入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1.新课导入设计 2.不同文体新课教学设计 整体答题框架

教师资格证全国卷《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汇总一、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主张思想: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主张思想: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三)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主张思想: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意教育对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的自我实现。 (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主张思想:其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结构主义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的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优点:这些主张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缺点:较多的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和学生克伯屈 基本观点: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缺点:夸大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观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教育观的核心)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观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生的。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素质教育观产生 20C 80-90年代末提出。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5.素质教育观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6.29,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6.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