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的马文化
蒙古

1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
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
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
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
可是,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
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举行了入教仪式。
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
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
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宗教不同于一个民族世代沿袭而成的风俗和习尚,但它却不无渗透于民族的每一种风俗习尚之中,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几经演变的,土尔扈特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就是典型。
他们最早信仰天,崇拜图腾。
图腾是最原始的一种宗教信仰形式。
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信奉萨满教。
唐朝时期,僧人连化生把印度佛教中的密宗教派传入西藏,与西藏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中的一个新兴教派喇嘛教。
明朝蒙古部落的阿拉坦汗遣使到西藏迎接三世达赖喇嘛到其驻地传播喇嘛教新派黄教教义。
故达拉特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也皈依了黄教。
马都寻马

马都寻马作者:何亦红来源:《户外探险》2015年第08期蒙古马,尤其是乌珠穆沁白马和阿巴嘎黑马,一直以来都是草原人民的精神图腾。
拥有马匹数量最多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历史上一直是马业大盟,马业发展历史悠久,马文化保留最为完整,且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誉为“中国马都”。
莺飞草长的8月,是草原上人马俱欢的季节,我们应锡林郭勒著名的摄影师阿拉腾·宝音的邀约,到锡盟去看草原,寻找蒙古马的踪迹。
白马黑马,都是好马云被压得低低的,翻滚着从地平线上涌出来,被风扯成一团团絮状,悬在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触手可及,可随时拥入怀中。
这是锡林郭勒草原夏日每天下午的天象,让人感觉天、地、人是如此亲近。
这里处于欧亚大陆草原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寻马之旅的第一站是阿巴嘎旗,是盛产“阿巴嘎哈日阿都(黑马)”的地方。
车出锡林浩特不久就拐上了通往乡上的土路,下车再继续徒步至草原深处,寻找马群的踪迹。
天边尘土飞扬,先是几个长长的套马杆最先在蓝天下显出它们优美的形状,接着几个身穿蒙古袍子的牧人驱赶着马群奔来,刹那间寂静的草原变得生机勃勃。
马鬃飞扬,发达的肌肉让皮毛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闪亮。
其中的黑马,更是阳光下的宠物,乌黑俊美。
阿巴嘎黑马原名僧僧黑马,与内蒙古铁蹄马、鄂尔多斯乌审马、乌珠穆沁马并称内蒙古四大名马,素以体大、乌黑、悍威、抗逆性强而著称。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黑马,现在草原上的马匹大量减少,拥有这样大量马群的家庭已经不多了。
阿拉腾·宝音是一个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汉子,高大威猛,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
在他的口中称马为“马子”。
“子”为轻音,更带有感情。
他从小是骑着马长大的,父亲是骑兵,对马很有感情,他最近去土库曼斯坦刚刚参加世界汗血宝马大会回来。
他说现在草原上的骆驼和马削减得很厉害,以前骆驼驮四五百斤,一天走一百多华里,骆驼是隔年下羔子,所以繁殖增加得很缓慢,再加上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人们也不愿意再饲养骆驼;马也一样,以前马不吃夜草不肥,现在各家划分了草场,马走不远,所以也喂不壮。
内蒙古现代马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内蒙古现代马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作者:暂无来源:《北方经济》 2019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曾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殷切期望: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马对于内蒙古草原的各族人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生灵,更是一种踏实、勤勉、勇敢、无畏的精神象征。
内蒙古人热爱草原,草原辽阔孕育骏马,人马合一,马与自然合一,无不契合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上选之策。
内蒙古马文化历史悠久,马资源底蕴深厚,马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内蒙古大草原已经准备好向全世界讲述的“人类和马的故事”,谱写内蒙古故事的精彩篇章。
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马资源,是世界公认的现代马品种发源地,拥有蒙古马、鄂伦春马、阿巴嘎黑马、锡尼河马等地方马品种,还培育了三河马、锡林郭勒马、科尔沁马,是全国马品种培育最多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又先后引进纯血马、汗血马、阿拉伯马、温血马、矮马、花马等品种,全区马存栏数量居全国首位。
目前,内蒙古马匹拥有量达93.5万匹,占全国马匹总量的15.6%,已建成赛马场、马保种基地、马原种场面积居全国首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养马、赏马、爱马等活动正在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一种高端的娱乐潮流,马元素主导的多元文化体育旅游休闲项目正风生水起,马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作为产马、牧马、驯马、赛马的马文化大区,大力发展马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地区资源和文化优势,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本期“特别策划”精选五篇专家文章,从马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现代赛马产业、马产业振兴战略、马文化旅游策略、马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各个角度探究内蒙古加快发展马产业的路径与举措,为内蒙古成为马产业的首善之区贡献智力支持。
马产业与马文化

马产业与马文化 布仁毕力格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蒙古人与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长生天把马赐予了蒙古人后,蒙古人的铁骑曾席卷了欧亚大陆,蒙古人凭借马的力量,开疆拓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马,就没有蒙古人的历史。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马已退出了战场,渐渐地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从马身上受益的不再是蒙古人了,但是蒙古人还没有忘记自己与马曾经有过的千古情结。而且如今的蒙古人正在探索一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经营和发展马群的有效途径,很多牧民都在思考着如何保护、发展马群,使其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根据这一情况,本人作为一名喜爱马的牧民后代,把对这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讲出来,愿与广大爱好马的、关注马业发展的牧民朋友们进行交流。
一、关于概念问题 如果提起“马业”或者马文化,这将是一个大领域的研究课题。她将涉及到马的来源以及人类对马的驯化、饲养、经营管理,马对于牧业生产生活所起的作用等各个方面,并且还会涉及到由此而延伸的人类文化娱乐体育艺术等诸多活动。本人由于至今未能看到关于“马业”和“马文化”的比较规范的名词术语或者较准确的概念,在这儿不敢妄加评论,但依我理解,对马业或马文化的研究,现在已经包含了经济、产业、文化、艺术、文学、医学、军事、体育、旅游等各行各业,并且牵涉到了美学范畴。可以说马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因此,我们可以把“马产业”和“马文化”的概念理解为:人类在所有这些领域里涉及到马的综合活动的研究的总称。
二、研究活动的现状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日本和中国等世界诸多国家都在研究马。发达国家对马的研究,更是曰趋细化,因此收效显著。内蒙古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道-芒来在开发马产业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内蒙古大学教授·格日勒图的研究则趋向于马奶的固体商品化问趣。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巴雅尔致力于马物质文化与马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原在锡林郭勒盟蒙医院工作过的鸟·扎木苏从1980年开始研究马奶疗法,他调到内蒙古中蒙医院后,至今仍坚持这方面的研究。根据发酵后腌制的咸菜可能含有致癌物的原理,南方人一开始对马奶疗法持怀疑态度。针对这一情况,鸟·扎木苏大夫与北京医疗专家合作,经研究确定了马奶的酸性中不舍任何致癌物质的科学论断。他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医疗界的认可。鸟·扎木苏大夫1986年出版的专著《酸马奶疗法》在日本被译成日文出版发行。除此之外,著名蒙医大夫苏荣扎布教授、布仁巴图教授、医师道布沁、斯琴巴特尔、包日只斤.旺楚格等以及很多牧民都在这方面有各自的研究成果。无可置疑的是,道·芒来教授、杨·巴雅尔老师、鸟·扎术苏大夫、博·格日勒阁教授是内蒙古马产业理论研究的奠基人和领路人。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马业的蒙文图书有,道·芒来的《蒙古人与马》、杨·巴雅尔的《蒙古马文化研究》。
马文化的发展

马文化的发展引言马文化是指与马有关的传统文化和相关习俗的总称。
马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作为交通工具、农耕工具,还是军事利器与文化象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以马文化的发展为主题,介绍马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起源与发展马作为家畜首次被驯养自约五千年前的中亚地区。
驯养马匹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了牧耕文明时代。
马作为早期人类的交通工具在农耕、贸易和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展出了对马的深入利用和思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马文化。
在部分地区,马被尊奉为神圣的动物。
例如,蒙古族传统上认为马是他们的祖先之一,并且保持着与马的密切联系。
在中国,马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古代绘画、诗歌和音乐中,成为文化符号之一。
此外,马在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中也有重要地位。
例如,中国古代军队进行战争时,常常使用火炮和骑兵的联合战略,马兵成为了军队的中坚力量。
马文化的影响马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农耕和军事领域,它还对社会其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艺术马在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许多文化传统中,马是动态、活力和自由的象征。
它经常被描绘在艺术品中,也是舞台剧、歌曲和舞蹈中常常出现的主题。
例如,西班牙的弗朗哥斯梅亚舞蹈和墨西哥的墨西哥帆船和草原舞蹈都以马为灵感。
体育竞技马文化也对体育竞技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术运动是一项非常负盛名的运动,包括马术驯养、马术比赛和赛马等项目。
这些运动不仅考验着运动员的技能和体力,也增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旅游业马文化还对旅游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地区的马文化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游客可以参观马场、参与马术表演,并了解马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马文化相关旅游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马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结论马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多个领域。
从马的使用开始,马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融入到艺术、体育竞技和旅游业等方面。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内蒙古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辽阔疆域、丰富民族文化的地区,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背景,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是内蒙古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就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进行探讨。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特点是把马、草原、民族和家园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围绕着“马文化”和“草原文化”展开,犹如一首美妙的诗篇,流淌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马文化是内蒙古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特色,自古以来内蒙古人就把马视为生命之源、安家之本、亲人之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养马、游牧、民族舞蹈、牧童歌、草原民族风情等,展示了草原人民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风俗。
此外,皮影戏、马头琴、摔跤、箭术、赛马等传统文化形态也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不断吸收新元素,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内蒙古特有的艺术形式。
1、传承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与内蒙古本身的历史和发展密不可分的。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从一代到一代传递下来。
在现代社会,内蒙古不断加强文化传承,大力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播草原文化、马文化、牧区文化等,努力让内蒙古的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内蒙古的文化影响力,让内蒙古民族文化在创造价值、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变迁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变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现代社会中,内蒙古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草原文化、牧区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被工业化、城市化淘汰,随之散失的是许多传统文化素材和民族传统,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在当代文明的背景下,内蒙古民族文化正不断地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完善化、个性化和时尚化。
三、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内蒙古民族文化宝库的保护和发展使得内蒙古地区的文化风貌更加丰富多彩。
布里亚特族群综述及其与蒙古人的文化竞合

布里亚特族群综述及其与蒙古人的文化竞合作者:图尔柯孜·阿吉帕提古丽·库尔班马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0期图尔柯孜·阿吉,帕提古丽·库尔班,马天(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摘要:当今的布里亚特人广泛分布在自西伯利亚中南部至天山北麓一带的广袤地域。
苏联时代就已成立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为其保留、传承自身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使得历史悠久的布里亚特文明未曾湮灭在迅速崛起的现代文化之中。
同时,"布里亚特蒙古人"是世人对他们的另一个称谓。
本文在综述了布里亚特族群的历史与现状之后,从文化生活的视阈对其同蒙古人之间的竞合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更深层次的探析其文化属性的根源与本质。
关键词:布里亚特族群;北亚;蒙古人;阿尔泰语系;文化;竞合关系中图分类号:C9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14-05布里亚特族群世居亚洲北部,但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缺乏文字系统,除了少量中国与朝鲜的史籍对其有所记载之外,外部世界对其近乎于一无所知。
随着近代沙皇俄国对其属地的吞并,布里亚特族群也逐渐开始融入现代社会,并以其独特的游牧文化与民族艺术越来越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同时,其与蒙古人之间存在着较多的文化近同性,且近同之中又交织着诸多差异,因此其民族属性至今未有统一定论。
一、布里亚特族群概况综述布里亚特人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亦名“布拉特人”。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西北边境地区。
大部分使用布里亚特语,在内部分为东、西两大方言体系,属阿尔泰语系内的蒙古语族,不同地区内分别并行俄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汉语。
1920年以后,大部分布里亚特人开始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以及城市文明的转变。
至2015年,其总人口为48.6万,分布在俄罗斯境内42万、蒙古国4.2万。
锡尼河流域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袍服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解读

丝绸JOURNAL OF SILK历史与文化第58卷第1期锡尼河流域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袍服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解读闫亦农a,b,肖丽瑶a,曹莹莹a(内蒙古工业大学a.轻工与纺织学院;b.蒙古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00)摘要:锡尼河流域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袍服作为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造型风格、经典的分割修饰手法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标记。
文章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考证等方法,阐述了布里亚特蒙古族部落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传统袍服形制特征进行了溯源分析;从美学角度解读其造型艺术特色,从人文视角剖析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袍服中所体现的装饰意蕴、色彩象征及艺术内涵,进而展现布里亚特蒙古人独特的审美心理与人文精神。
关键词:蒙古族;布里亚特;传统袍服;美学特征;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7003(2021)01009208引用页码:011202DO1:10.3969/j.issn.1001-7003.2021.01.014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raditional Buryat Mongolian robesin the Sini River BasinYAN Yinong a,b,X1AO Liyao a,CAO Yingying a(a.School of Light1ndustry and Textile; b.1nstitute of Mongolian Clothing Culture1nheritance and1nnovation Design,1nner Mongolia Lniversity of Technology,Hohhot010000,China)Abstract:The traditional Buryat Mongolian robe of the Sini River Basin is a very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unique modeling style,classic segmentation and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superbcraftsmanship all contain a conventional symbolic meaning.1t is a mark of human history and culture.This article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Buryatia Mongolian tribe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viewand field research and verification,and traces the source of its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robes.1t interprets itsmodeling art features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analyzes the decorative connotation,color symbol and artistic-connotation of Buryat Mongolian traditional robes from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and then shows Buryat Mongolians'unique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humanistic spirit.Key words:Mongolian;Buryat;traditional robe;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implication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 来 的锡 尼河 东 、 尼河 西苏 木 和孟根 楚 鲁苏 木 3 锡 个 苏 木合 并 而成 ,下 辖 2个 办 事处 、1 嘎查 , 2个 有 草 原面 积 9 3 0 5平方 公里 。据 20 0 8年 6月 末统 计 ,产 区有锡 尼河 马 80 00多 匹 ,比 18 9 2年 1 6 . 0 万 匹 减少 20 00多 匹。 ( )锡尼 河 马体 型外 貌 与 l 。锡 尼河 马 二 生能
品种 进行 改 良,培 育 出奔跑速 度快 、耐力好 的锡 尼 河 马 ,至今仍 保 留着 养马 和爱 马 的传 统 。 关键 词 :锡尼 河 ;布里 亚特 蒙古族 ; 马文 化 中图分 类号 :G 3 0 文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0 。6 1( 00 1 0 1 4 094 0 2 1 )0 . 0. 0 0
马 文化 是 呼伦 贝 尔历 史 文化 遗 产 的重 要组 成
对 锡 尼河 马作 了全 面调查 , 并制 定选 育方 案 ; 9 1 18
部分 ,它 的存 在 使美 丽 的呼 伦 贝尔 更有 魅 力 和 吸
年再一次对锡尼河马作了深入调查 ,提 出了提高 锡尼河马的质量和加强育种工作的具体措施 ,这 些都对锡尼河马的发展和提高起 了积极 的作用 ,
种马进行改 良,但所产杂种马不多。五十年代后 虽 曾引 用 过 三 河 马 、顿 河 马和 奥 尔洛夫 马等 品种
进行 导 人 杂 交 ,但 数 量 不 多 ,对 锡尼 河 马种 群 影 响不大 。 15 5年 经对 锡尼 河 马调查 后 ,确定 它是 9
一
个地方 良种 ,并开始对其进行选育;17 92年又
贝加尔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来到我国索伦旗( 鄂温 I P 克族 自治旗) ,定居在锡尼河 、伊敏河流域 。他们 带来的马匹是后贝加尔马及其改 良马, 体格较大 , 与临近 的三河马早有血缘关 系。伪满时期海拉尔
种 马场 在 索 伦 旗设 民马 配种 站 ,用盎 格 鲁诺 尔 曼
体质结实 ,结构匀称 。头型清秀 ,眼大额宽 ,鼻 孔 大 ,嘴 头 齐 。颈 直 ,髫 甲 明显 。胸 廓 深 广 ,背
然 的粗放条件下 ,表现 出体大力强 、力速兼备 、
乘挽 皆宜、富持久力、耐粗饲 、 适应在速度 赛跑 上 。据 17 98年鄂温 克旗成 立 2 O周 年那达 募
大会上的中距离乘骑测验记录 :lk m为 1rn4 O i . 2 4 a 5;1k 2 mn为 4 . 。锡尼河马终年逐水草大 s 5m 1 i 9s 5 群放牧 ,夏季在靠近水源的草原放牧秋冬降雪后 利用无水草原 ,形成 了自然分季的轮牧方式。冬 季气候寒冷、干燥 ,变化剧烈 ,每年都有几次暴 风雪威胁马群 ,但无棚 圈不补饲 ,锡尼河马冬季 在雪深 4 厘米情况下能刨雪采食干草。锡尼河马 o 能鉴别毒草很少 中毒 ,抗御 自然灾害和抗病能力
投 稿 日期 :2 1- 1O 0 00 .4
作者简介 :思 汗 ( 8-) 1 蒙古族 .呼伦 贝尔市农效业局子 部、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 :民族文化与经济 。 92
-
I.
I1 -77厘 米 ;l.±1 厘米 。成年 母 马分别 7. . 6 98 . 0
为 :18 3. 9±44厘米 ;148 - . . 4 . 45 0厘米 ;l79 . 6 .±71
引力 ,即使在工业化时代 的今天,马在草原人们
的生 活 中仍 然 扮 演着 重 要 的 角 色。本 文 通过 探 讨
布里亚特蒙古人与锡尼河马的关系 ,向世人展示 布里亚特蒙古人独特的马文化内涵。
一
18 年 8 l 正式命名为 内蒙古锡尼河马。 95 月 9日 ( )锡 尼 河 马产 地 和 分 布 。锡 尼 河 马主 要 一
腰平直 ,肋拱腹 圆 ,尻部略斜 ,肌 肉丰满 。四肢 干燥 ,关 节 明显 ,肌腱 发 达 。前肢 肢 势 正 直 ,后 肢多呈外 向,蹄质致密坚实 。鬃 、鬣 、尾毛长 中 等 ,距 毛短 而稀 ,毛 色 以骝 、粟 、黑 为 主 ,杂 毛 较少 。锡尼河马成年公 马平均体高 、体长 、胸 围 和髋 围分别为 : 4 .± .厘米 ; 5 ..3 厘米 ; 16 4 7 0 12 4 . 3- 3
第 1卷第 1 8 期 21 O 0年 O 2月
呼伦 贝尔 学 院学 报
J u a fHu u b i r l g o m l ln ee l e o Co e
No 1 .
vo11 .8
Pu ls d i e r a y2 O b ihe n F b u r .0l
论锡尼河布里亚特蒙 古族 的马文化
思 汗
( 呼伦 贝尔市农牧 业局 内蒙古 海拉 尔 0 1 0 ) 2 8 0
摘 要:呼伦贝尔是马背民族 的故 乡,蒙古族在马背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 ,马也成
为蒙古族生产生活 中最为亲密的伙伴。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人在长期 的生产生活 中,多次对马的
厘米 :l.4 . 8 0 5 7厘米。据在锡尼河镇汗敖拉嘎查 - 的调查 ,牧马 人额 尔德 木 图饲养 的 82 号公 马单 0
体体 高 l8厘米 ,体长 20厘米 ,胸 围和髋 围分 8 3 别为 4 0厘米 和 6 0厘米 。 20 年 挽力 测验 记录 , 据 08 单 马挽力 为 10 5 0公斤 。
、
锡尼 河 马品 种 的形成
呼 伦 贝 尔是 一 个 盛 产 良马的地 方 ,著 名 的有 锡尼河马 、三河马 等地方优良品种 。锡尼河马旧
称布里亚特 马 ,是经过素有养马经验的布里亚特 蒙古族牧 民精心培育和选择 ,以本品种选育为主
繁育和提高 ,在终年放 牧的粗放饲养条件下形成 的地方 良种 。早在苏联 十月革命时期 ,居住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