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技能与知识目标

教案的技能与知识目标

【篇一: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师有必要在备课中精心钻研,力求保证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要正确定位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眼: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位三维目标

通常情况下,每一框题都有对应的、落实的具体内容标准条目。新的课程标准的操作性较强。其中“内容目标”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知识目标),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更强调明确的价值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明确、判断、比较、评述等行为动词,在规定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同时,包涵了能力上的要求。二、以所学知识为基础定位三维目标

所学知识包括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只有做到二者有效兼顾,才能促使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为动力,认真学习,积极进行知识建构,积极反思,学生才能得到提升。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定位三维目标

每节课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也都将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是基础。“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是保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最高目标,也才会促进学生学生全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

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例如:“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个框题。本框题落实的课程标准是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集体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

能力:能够辩证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知识: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篇二:人防知识与技能教案】

第一章空袭与人民防空

【教学目标】

使学生和群众了解当前面临的国际军事斗争形势及灾害对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增强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教学重点】

1、介绍面临的国际军事斗争形势

2、介绍高技术战争特点

3、介绍天津的战略地位

4、介绍天津面临的重大灾害威胁

5、介绍人防地位、作用

【教学方法】

录像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播放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录像机

【教学过程】

请各组派一名代表以抢答形式回答:

l、当前国际军事斗争形势主要特点是什么?

2、现代高技术战争主要特点及对城市人民防空带来哪些新的挑战?

3、为什么说未来战争发生后天津必为首选打击重点目标?

4、天津主要面临哪些灾害威胁?

5、人民防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和平时期加强战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什么?

课后思考:

1、人民防空的任务是什么?

2、人民防空实行的方针和建设的原则是什么?

3、个人人民防空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第二课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突袭

【教学目标】

使学生和群众了解世界已进入了高技术时代.由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涌现,给世界各国的军备发展豆类了巨大的活力,使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也使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突袭战争变得异常激烈.

【教学重点】

1、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2、高技术时代来临对战争的影响

3、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

4、对高技术条件下常规突袭的防护

5、高技术条件下常规突袭的特点。

6、人员对常规突袭的一般防护方法。

7、城市重点目标遭袭时的人员受害因素及防护要求。

【教学方法】

录像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播放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录像机

【教学过程】

请各组派一名代表以抢答形式回答:

l、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2、高技术条件下常规突袭的特点?

3、城市人防重点目标和危险目标是哪些?

课后思考:

1、什么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第三课对核武器袭击及核事故的防护

【教学目标】

使学生和群众了解核武器的爆炸外观影响及杀伤特点,它所产生的杀伤破坏能力,同时做到如果遭受核袭击该如何防护?

【教学重点】

1、当今世界存在的核威胁

2、核武器爆炸外观景象及杀伤特点

3、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4、对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

5、核事故造成的核危害

6、对核事故的应急防护措施

【教学方法】

录像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播放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录像机

【教学过程】

请各组派一名代表以抢答形式回答:

l、核武器的运载工具有哪些?

2、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有哪些?

3、核武器地爆空爆的外观区别?

4、核武器的破坏因素有哪些?

5、对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有哪些?

课后思考:

1、核武器所造成的核危害有多大?

2、发生核爆炸人民该如何去防护核危险?

第四课对化学武器袭击及化学事故的防护

【教学目标】

使学生和群众了解化学武器是什么,它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我们

该如何去防护它?

【教学重点】

1、化学武器的特点及化学事故

2、对化学武器危害的防护

【教学方法】

录像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播放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录像机

【教学过程】

请各组派一名代表以抢答形式回答:

l、什么叫化学威胁?

2、化学武器及其杀伤特点有哪些?

3、毒剂的各类和性能?

4、化学事故及其发生原因有哪些?

课后思考:

1、发生化学武器袭击该如何防护?

2、化学武器对人类生存有何影响?

【篇三: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

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

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

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

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

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

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

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

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

(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

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

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

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

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

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

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

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

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

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

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

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

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

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

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

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

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

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

去人们认为,

“过程与方法”不过就是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手段而已。新课程

理念则强调,“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

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因此它又是学习的

目标。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

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

行有效监控”。而“过程”在这里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

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另一个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

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

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论证的

过程与方法,辩论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资料收集、问

题探究”只是手段和方法,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

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张汉林《对历史三维目标的一点

思考》)。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

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

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

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显示

出过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七个环节。

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确定原则

1、精心地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和体验

这就要求我们上课前认真备课有充分的准备。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如何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任课

教师不可轻视的问题。

1)、备课标。只有备好课标,才能构建课堂教学的全面观念。在设

计教案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标,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确定每节课应达到的教

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根据所任学科教学内容,每节课应达

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确定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学目

标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是学生。②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将是什么样的”。)

2)、备教材。备全册,备单元,备每一节课时。在备课中,我们首

先要挖掘教材内涵,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前后联系、设计意图。(提倡教师们大胆地尝试,灵活处理好教材,注重知识的调整和整合,有自己的创意。)在此基础上设计每一课

时教案。

3)、备学生。备学生的知识现状,已有生活经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

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

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

必须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

层次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

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

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4)、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

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兴趣、学习

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

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

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

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

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

学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

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但

在历史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流失现象极为普遍。

(一)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案例1]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公开课上,老师在讲完人们的衣

食住行变化后,让学生讨论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原因,有的同学说

是党领导的好,有

的说是政策的英明与伟大??其中有一个细小的声音传出“人们就是想

吃好住好。”(这是教学辅导书上很少提到的)老师对这一学生的话

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按照其教学设计列出了一二三点。

[评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说出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想法,本应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却视而不见,任其白白流失。如果

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因势利导,这样不仅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将教科书中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也

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忽略了这一契机,仍按照

教案引导学生展开课程活动,生成性资源转瞬即逝。

(二)课上问题,课后解答。

[案例2]课上,老师讲夏朝历史时说:“你们发现没有,年代开始于

约公元前2070年,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确切纪年,一般称公元前

21世纪,后来国家大量投资,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建设,才有了

现在的年代。”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说:“我认为,国家投资搞那么遥

远朝代的断代工程没有意义。”主讲教师看似有些“尴尬”,但很果断

地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咱们下课再讨论吧。”

[评析]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对课程实施中的生成性事件和问题

完全视而不见的情况已大大减少。但是,许多教师采用课下延伸的

办法来应对。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与教师备课思路不一样的看法时,一些教师通常会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

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在课后再讨论吧。”如果教师真是发自内心地想

着课后再与该学生讨论,这也可算做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课后开发。可是很多教师一下课就忘了这一回事儿,甚至当时说出那句话

本身就是为了搪塞。如果教师常常这样课后不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

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失去发现问题和表达不同想法的兴趣

和热情。

(三)一味欣赏,不作辨析。

[案例3]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在讲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让同学分

析力量壮大的原因时,一位同学说:“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壮

大应归因于日本,原因很简单,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担起正面战

场的御敌重任,错过了集全力镇压共产党的大好时机,共产党才有

喘息的空间,逐步壮大起来。”老师说:“这位同学提出了新的观点,值得表扬,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

[评析]学生把“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壮大归为日本的侵略”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错误的生成资源,如果教师对此错误观点进行

有效地开发,并给予细致地剖析:“日本的全面侵华,客观上有国民

党政府停止中共中央根据地的围剿。让共产党喘息的后果。但面对

日本的侵略共产党也担起御敌的重责,开辟了敌后战场积极抗日。

共产党的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抗日战争中也损失很多。日本

的侵华带给整个中国更多的是一场灾难,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仅

要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还要对学生进行做好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意识到了学

生的观点很独特,给予了鼓励和表扬。但教师没有对学生错误的生

成性资源进行辨析与利用,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不考虑观点的科

学与否,只为“新”“异”“离奇”,这不仅背离

就是说“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备课时,每节课都要考虑教学语言

的设计,包括激趣引学、知识传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延伸、教

学评价等的语言设计要考虑全面、具体。

6)、备教学反思。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促进更好地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己的知识体系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今后要修补。

②、学生的得与失。

③、对新课标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④、对教材的理解及本节课设计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是否恰当。

⑤、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不合理应怎样修正。

⑥、本节课有哪些闪光点今后应汲取。

⑦、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效果如何等等,反思后对自己的备课进行修正,再实践,再反思,再超越,再

升华,每一次循环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感悟都有新的提高。

2、有效性与能动性相结合

通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学习,应该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充分激发

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实现知识教学和

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高效性,使学生形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

题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上的多样性。

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热闹”。有的教师热衷于“表演法”,课堂看似十分“热闹”,学生积极参与,

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演的内容不合适,对没有意义的历

史内容进行表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表演时间过长,没

有留给学生时间充分思考;三是表演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绝大

部分学生永远处于观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四是表演极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教学的质量

难以保证。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

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历史知识

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表演科学组织,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探寻符合历史的表演现象,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表演如果没有教师科学有序

的组织和引导,其过程与方法可能是虚假的,结果必定是低效的。

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倚赖多

媒体,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来说,往往会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更是评价其

一堂课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今天的课堂上,多媒体

教学的运用已经比比皆是。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

是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中学生的分心。一些影视资料、图片表格,甚至包括一些课件的动画效果,都有可能让学生把

注意力投入到这些事物的本身之上,从而导致教学中学生的分心。二、有可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速度跟不上教学速度,从而使学生无

法完全掌握知识。由于多媒体教学相对于普通教学来说,节奏更为

明快,因此对习惯了普通教学的学生来说,跟不上多媒体教学的节奏是很正常的,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完全掌握。三、有可能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淡化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于多媒体教学都是在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常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从而有可能使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教师的负担。由于多媒体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