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原创)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具体表现在()

①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四大帝国纷纷解体

②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

③英帝国疆域内的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

④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原创)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亚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以下事件属于此次运动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法国大革命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原创)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我晚上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下列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观念兴起

B.英国一直是坚定的和平主义的拥护者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D.鼓励人们采用战争去解决国际间争端

题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主义造成致命的打击,下列能够推动殖民体系瓦解的因素有()

①反法西斯联盟通过决议支持殖民地独立要求

②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④二战以战争的正当性保证战后各国的独立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5.(原创)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是()

A.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召开万隆会议

C.伊朗爆发立宪革命

D.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6.(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下列属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是()

A.埃及护宪运动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D.中国恢复对台湾的管辖

7.(原创)在1941年英、美两国首脑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有“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的条款。该条款体现的原则是()

A.委任统治

B.民族自决

C.集体安全

D.严守中立

8.(2019浙江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其表现不包括()

A.诞生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C.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D.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基础

题组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9.(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10.(原创)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二者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①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

②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③受到美国的扶植

④发展外向型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原创,)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2.(2020湖北四地七校联盟高三期末,)某著作中记述:“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认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当欧洲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人们在街头跳舞……”材料主要反映出()

A.各国民族主义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B.欧洲民众对战争及战争胜利充满信心和期待

C.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主义是一战爆发的根源

D.各国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

3.(2020福建龙岩高三上学期期末,)下面是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据此可推断()

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

B.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

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4.(2019河北邯郸高二期末,)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材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B.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

D.李大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

题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5.(2020浙江舟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或重大事件往往会引起世界地图的变化。下列事件中使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的有()

①拿破仑战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原创,)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7.(2019浙江高三期末,)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在一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后的日记中写道:“以政治收获为第一,军事次之,经济又次之,然皆获得相当成就。……(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此乃为国家百年来外交上最大之成功……是三十年苦斗之初效也。”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次会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政治收获”是指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国际公认

C.“三十年苦斗”与甲午中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关系

D.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是因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8.(2020北京朝阳一模,)1960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没有国家对该决议投反对票,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英国、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美国投弃权票。该决议()

①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

②重申了大小国家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

③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

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团结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组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9.(原创,)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10.(原创,)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的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订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材料中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区域集团化加强

D.民族的解放运动

11.(2019山西太原第二十一中学高二期中,)1940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建立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的“东亚新秩序”。这一计划旨在()

A.谋求亚洲各国共同繁荣幸福

B.帮助亚洲摆脱欧美列强控制

C.实现反西方殖民侵略的联合

D.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12.(2020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月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他们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题组四综合题组

13.(2020浙江温州十五校联考,)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因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

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美国总统。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二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修正了人们对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认同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阅读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结合

所学,列举两个“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造成了猛烈的冲击”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基础过关练

1.A

2.D

3.A

4.A

5.A

6.D

7.B

8.A

9.A10.B

1.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故①②正确。殖民地士兵在帮助宗主国作战的同时,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等冲击了英国的殖民体系,反映了英帝国疆域内各自治领的离心力增强,

故③正确。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

2.D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于1775年,是北美殖民地为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掀起的独立运动;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1825年一些贵族青年军官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故A、B、C三项均不是一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为追求民族独立,从1920年起,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民众对英国殖民者展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D项正确。

3.A材料是参加一战的一名老兵对战争的反思,他明确指出:战争是残酷的,战场的惨状令人无法忘怀,给人带来痛苦的回忆,战争不值得成千上万的人付出生命。这反映了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兴起,故A项正确。

4.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了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故①正确;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空前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运动浪潮席卷全球,故②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完全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也没有保证战后各国的独立,故③④错误。故A项正确。

5.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0年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展开,故A符合题意;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故B不符合题意;1905年,伊朗爆发立宪革命,故C不符合题意;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是在1999年,故D不符合题意。

6.D结合所学可知,埃及护宪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均是发生在一战后,苏俄建立是在一战期间,故A、B、C均错误。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体系,中国恢复对台湾的主权管辖,故D正确。

7.B委任统治是指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故A项错误。民族自决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故B项正确。集体安全是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条款尊重各国自由选择的权利并设法恢复各民族的主权和自治权,并非“严守中立”原则,故D项错误。

8.A1917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A 项符合题意;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让位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不

符合题意,排除B项;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二战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9.A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

扇子象征奥运的五环,圆形象征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

化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故宫博物院、泰姬陵、圆明园均修建于二战前,故B、

C、D三项错误。

10.B新加坡、韩国经济的发展,一是注意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比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二是发扬了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勤俭节约、重视教育、吃苦耐劳等;三

是采用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外向型经济;故①②④正确。韩国受到美国的扶

植和帮助,新加坡没有受到美国的扶植,故③错误。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A

3.D

4.C

5.C

6.B

7.D

8.A

9.B10.D11.D12.C

1.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故A、B、D三项错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士兵,进而影响到北非和亚洲,故C项正确。

2.A材料反映出英国人、法国人等对一战的爆发十分欣喜,这主要基于各国人民希望维护国家利益,体现了民族主义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一战爆发持肯定态度,他们没有预估到战争的后果,排除B项;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D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的提出,反映出一战后美国企图领导世界,积极谋求世界霸权,D项正确;A项是表面现象,美国的真实目的是谋求世界霸权,排除A项;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被全部采纳,排除B项;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中有关民族自决的主张有利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但是并没有被采纳,排除C项。

4.C根据材料“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结合了中国国情,具有实用性,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但与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李大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排除D项。

5.C拿破仑战争主要是粉碎反法同盟和对外侵略,是与欧洲主要大国间的战争,没有改变欧洲国家版图,增加新的国家,故①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欧洲国家版

图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例如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诞生了新的国家波兰等,故②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的殖民体系日益瓦解,亚非拉等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成为新兴民族国家,故③错误;苏联是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社会主义联盟国家,苏联解体后15个国家独立,增加了欧洲国家的数量,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

6.B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故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7.D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以政治收获为第一”可知,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43年的开罗会议,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是因为《开罗宣言》承认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1942年1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开罗会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开罗宣言》认为中国必须收回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三十年苦斗”使得国际地位提高,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A据材料“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没有国家对该决议投反对票”可知,该决议推动了殖民地的独立,故①正确;材料“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说明该决议重申了大小国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故②正确;不结盟运动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故③错误;亚非万隆会议提出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团结一致,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

9.B据材料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故A项错误;亚洲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故C项错误;D项说法本身有误,故排除。

10.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开始,区域集团化以1967年欧洲共同体为开端,故A、B、C三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变革之风吹遍非洲,民族意识的增长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故D项正确。

11.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打着“解放殖民地”的幌子,其实质是谋求建立亚太地区霸权的战略构想,故D项正确。

12.C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它们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正确;材料反映了非洲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主义的历史,不能说明非洲历史悠久,A排除;材料不能反映非洲传统中融合了民主思想,B排除;材料中的现象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D排除。

13.答案(1)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思想:和平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运动:中国五四运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1)据材料一“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得出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据材料一“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得出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据材料一“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出社

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据材料一“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得出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一“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得出和平主义思想;据材料二“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得出民族主义思想;据材料一“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出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小问运动,据材料二“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造成了猛烈的冲击”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五四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内容分析 战争对文化的影响是多元的,它在破坏人类文化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的第3课,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发展为世界大战,被征服者、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本课主要讲述了现代战争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影响。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了解现代战争对文化影响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与前两课的关系,从战争影响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理解古代、近代、现代战争对文化的多元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外历史纲要有了整体的学习,对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等已有初步的认知,因此对本课所学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在高一时只是作为自主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且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概念等较多,增加了本课学习的难度,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等直观形式,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2.通过地图、时间轴等形式,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时空分布;结合史实与表格,了解20世纪两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基本概况;通过材料,了解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3.引导学生依托史料,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从广度和深度分析现代战争对文化的多元影响。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之间的关系。 4.了解被征服者、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艰苦斗争,理解其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并培养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的影响;两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难点:现代战争对文化的多元影响。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龚自珍对民族文化的论断以及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导入新课,直切主题。以学习任务的形式聚焦教学重难点,以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此,共设计如下四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分析民族压迫的双重原因。 学习任务二:多维度了解民族客观独立的契机。 学习任务三:梳理两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 学习任务四:探讨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特点并理解现代战争对文化的多元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时练习题 第11,12,13课 含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 1 - 1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 6 - 1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 11 - 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建议用时:40分钟) 1.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 A.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战争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暴力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暴力冲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D[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进行十年征战,建立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空前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 2.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他”是() A.汉谟拉比B.大流士 C.修昔底德D.亚历山大 D[由时间“公元前4世纪”和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可知,“他”是亚历山大。] 3.据记载,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 A.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 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采取包括讲授、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思考探究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并且以课堂为依托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阐述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2.教学重点阐述: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浪潮;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 瓦解;二战后新兴国家的文艺复兴。 3.教学难点阐述:一战与民族民主主义觉醒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本课并不陌生。战争与文化,是一个很新奇的视角,同学们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根据高二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实际出发,将“启发-发现”式教学法、联系比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形式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期初期进一步培养历史学习和分析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观点。 (四)教学媒体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PPT) 2. 传统板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浪潮,掌握重难点;重点: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二战后新兴国家的文艺复兴;难点:一战与民族民主主义觉醒的关系。提高学生历史材料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通过历史地图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最终锻炼学生的史学核心素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师生讨论等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历史材料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从而了解战争除了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破坏以外,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与必修所学知识连接成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战争是造成人口迁徙的原因之一,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带来了异质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历史也一再证明,只有充分理解移入区域和民族的文化,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在交流中认同,在沟通中理解。宽容是文化发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教案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教学目标: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认识战争在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客观作用。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的史实,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 文化特色,体会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1、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走过硝烟弥漫,趟过血雨腥风。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战争,走进两次世界大战,一起来探寻战争与文化的碰撞交流。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认识战争在推动民 族解放运动中的客观 作用。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的史实,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体会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一)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民主意识是如何觉醒的?这些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有何表 现? 2、结合第一目,分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有何特点? 3、学了以上知识有什么启示或收获?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欧洲、西亚和北非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原因) (1)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 (2)一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2.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表现) ①民族自决原则成为理论武器: 一战期间,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②亚洲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 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五四运动爆发,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十三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案 ➊教学目标 一、通过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培养唯物史观 二、认识现代战争对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交流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梳理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 二、教学难点:认识现代战争对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交流的影响 ➌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时代背景/原因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一战前夕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2)民族民主思想传播:一战爆发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民族自决原则在英法殖民地传播开来 (3)民族民主力量壮大: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和经济侵略,这些地区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 (4)帝国主义力量削弱: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纷纷瓦解;英法虽然取胜但自身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对殖民地控制力下降 2、具体表现 (1)战争后期四大帝国纷纷解体,并在帝国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注·一战后独立的主要国家(仅作了解):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土耳其、埃及和阿富汗等 (2)同时战争期间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帮助宗主国作战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原创)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具体表现在() ①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四大帝国纷纷解体 ②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 ③英帝国疆域内的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 ④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原创)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亚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以下事件属于此次运动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法国大革命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原创)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我晚上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下列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观念兴起

B.英国一直是坚定的和平主义的拥护者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D.鼓励人们采用战争去解决国际间争端 题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主义造成致命的打击,下列能够推动殖民体系瓦解的因素有() ①反法西斯联盟通过决议支持殖民地独立要求 ②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④二战以战争的正当性保证战后各国的独立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5.(原创)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是() A.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召开万隆会议 C.伊朗爆发立宪革命 D.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6.(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下列属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是() A.埃及护宪运动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D.中国恢复对台湾的管辖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

课时作业1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 ) A.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B.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引发了十月革命 D.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但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无法摆布的。这两股政治力量是指( ) ①社会主义俄国及无产阶级革命②美国、日本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③英法掌控的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3.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们涉及的主题是( ) 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改革 D.向西方学习 4.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D.战争规模的扩大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这个昔日的老牌殖民帝国迅速衰落。从根本上动摇英国殖民帝国基础的是( ) A.战争破坏了英国的经济 B.美国实力的空前膨胀 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6.二战后,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的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 )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二、非选择题 7.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考前必备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线索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1)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天下 为公,崇德尚贤;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 (2)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3)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 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线索2: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对世界的影响 (1)在交流中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西学东渐,传教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19世纪中叶后,向西方学习,探索国家出路。 (2)对世界的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线索1: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古代西亚文化:楔形文字、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 拉比法典》。 (2)古代埃及文化:象形文字、丰富的文学作品、深受宗教影响的建筑、太阳 历等。 (3)阿拉伯文化:《天方夜谭》《积分和方程计算法》《萨比天文历表》《医典》。 线索2:欧洲文化的形成 (1)古希腊文化:哲学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上《荷马史诗》;史学上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古罗马文化:法律上《十二铜表法》;文学上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 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史学上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建筑上万神殿、大竞技场等。 (3)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4)拜占庭、俄罗斯文化:拜占庭帝国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 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俄罗斯文化深受拜 占庭文化影响。 线索3: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古代印度文化:相继出现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 和《罗摩衍那》;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步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解体的四大帝国包括 ( ) A.俄罗斯、奥匈、德意志、南斯拉夫 B.奥匈、德意志、南斯拉夫、波兰 C.俄罗斯、奥匈、德意志、奥斯曼 D.奥匈、德意志、南斯拉夫、奥地利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2.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主题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文章数量/篇36 5 30 A.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据表格中文章的数量可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数量最多,这表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强大思潮,故A项正确。B、C、D三项中“唯一途径”“都是”“最关心……礼仪”的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 答案:A 3.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B.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传播了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价值观 D.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解析: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独立意识”,表明第一次

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4.下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 时间趋势 1947年6月英国首相艾德礼与印度总督发表《印度独立方案》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 1948年8—9月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区域集团化加强 解析:印度、巴勒斯坦地区、朝鲜半岛、中国在近代史上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区,他们的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故选B项;两极格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排除A 项;独立不等于立即崛起,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独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材料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出于战争的需要,征用了埃及150多万人、2/3的牲畜和大量运输工具。战争结束后,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埃及爆发了反英起义,最终迫使英国有保留地承认埃及独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凡尔赛体系下的哪一矛盾?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和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1)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教学目标: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认识战争在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客观作用。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的史实,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 文化特色,体会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1、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走过硝烟弥漫,趟过血雨腥风。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战争,走进两次世界大战,一起来探寻战争与文化的碰撞交流。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认识战争在推动民 族解放运动中的客观 作用。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的史实,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体会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一)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二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标志是什么? 2、学了以上知识有什么启示或收获? (二)自学指导二 阅读第三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的背景和内容如何? 2、学了以上知识有什么启示或收获?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二)二战与殖民体系的瓦解 1.瓦解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1)战争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2.瓦解的标志——20世纪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 (1)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复台湾 (2)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 (3)二战结束后,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三)二战后新型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步练习 一、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 1926年,英国枢密大臣贝尔福起草了研究英帝国内部关系的《贝尔福报告》。根据这份报告,今后英国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英国在法律地位上将彼此平等,互不隶属,各地区只以对英王的共同效忠为纽带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英联邦”。这说明( ) A.大英帝国已经解体 B.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欧洲优势地位丧失 D.世界殖民体系受到冲击 2. 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告诉殖民地人民,绝对不可以挑战白人的权威。但是,一战期间,英国人鼓励印度人去打白人,法国人告诉越南人去打白人。印度人、越南人还发现,“高高在上”的英国人、法国人的战斗力并没有多么强。这些事情让他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印度人”“什么是越南人”。据此可知( ) A.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 B.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四大帝国 C.英法两国间殖民争夺异常激烈 D.亚洲人民的民族意识被战争激发 知识点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二战后( ) A.英、法与美国争霸 B.英政府维护其殖民霸权 C.英殖民帝国衰落 D.英、法与美、苏争夺埃及 4.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与首任总统艾哈迈德·塞古·杜尔在1958年声明: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表明( ) A.摆脱殖民统治后非洲国家更加动荡 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主题 C.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D.战后民族主义思想在非洲得到传播

第1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如图为作于1956年的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印有英、法、美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INTERNATIONAL COMMUNICA TIONS)名义正通过苏伊土运河,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高举印有"阿拉伯民族主义"Arab Nationalism)的旗子,将其拦住。纳赛尔后方垂钓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A.反殖民主义情绪高涨B.埃及沦为大国间激烈斗争的棋子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苏联掌握解决运河争端的主导权 2.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加拿大补贴本国电影的发行,并规定电台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国音乐;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反映出各国() A.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B.不同程度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积极顺应文化全球化潮流D.主动吸收各种外来文明成果 3.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4.2021年9月17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正式对外发布——“一起向未来”(英文为:“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口号传递的主要精神是() A.携手共进守望相助B.更快更高更强 C.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D.团结友谊进步 5.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国家文化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史科,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特点,近一步提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问题的能力,了解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现代战争是人类文化的浩劫。 2.阅读史料,结合问题探究,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并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打破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理解现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3.阅读史料,以印度为例,认识部分新兴民族国家在二战后,利用现代化的推进,形成了自身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实现了文化复兴。理解现代战争也为新兴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契机。 4.探讨现代战争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认识战争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种方式,给世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历史的视角反思现代战争,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涵养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 难点:两次世界大战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 探学新知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主意识的觉醒 1.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它客

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4)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1)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2)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3)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4)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 (1)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湘。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二战期同,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二战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案(含答案)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 13 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 (一)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二)学习目标 1、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相关史实,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关系,认识当时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 2、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关系。 3、以印度、新加坡、韩国、埃及为例,实证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特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2、表现 (1)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3)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回应,亚洲大地上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①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高中历史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第13课 一、素养达标 1.(2022·山东卷)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 )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解析:根据材料“1913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出现的亚洲的觉醒(土耳其、伊朗等),旨在争取亚洲的民族独立,推翻帝国主义压迫,A项正确;伊朗是立宪革命,而非“共和”,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亚洲的觉醒,与无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D项。 2.(2022·衢州)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参加一战的非洲士兵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这强调的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故排除A项;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故排除B项;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故排除D项。 3.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C ) A.法西斯集团覆灭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D.战争规模的扩大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训练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一战期间,英法将其殖民地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由此殖民地人民() A.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B.复兴民族传统文化 C.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观察下列图1到图2政治格局的变化,从图1到图2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图1 图2 A.亚历山大的远征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拿破仑发动战争D.第二次世界大战 3.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4.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他意在强调() A.一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 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C.拿破仑战争传播启蒙思想 D.二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 5.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亚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以下事件属于此次运动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B.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法国大革命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6.下图为2019年联合国发行的邮票。甘地头像旁用英语写着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句话:“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①此话提出的背景是二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②甘地批判文化侵略,主张维护民族文化③甘地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抱宽容态度④联合国发行此邮票旨在提倡文化多样性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7.为纪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圣雄甘地的诞辰,即每年的10月2日定为“国际非暴力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B.使埃及获得民族独立 C.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D.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这对世界殖民主义的影响是() A.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瓦解B.改变亚非拉的政治版图 C.强化了宗主国的政治地位D.殖民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 9.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10.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法属殖民地通过和平方式也取得了独立;荷、比、葡三国的殖民地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斗争后也获得了独立。这主要反映了() A.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B.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D.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

人教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训练及答案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 流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共产党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D.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这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得以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但不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共产党的领导只是出现在部分国家,亚洲殖民体系当时还没有崩溃,故C、D两项均错误。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独立和民主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 A.自由、民主思想 B.民族自决原则 C.社会主义理论 D.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答案:B 解析: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自治的民族自决原则逐步形成并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故B项正确。 3.史学家金冲及指出:“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五四运动称为() A.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国人抗议不平等条约的斗争 C.工人阶级反抗北洋军阀的尝试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D

解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体现在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为此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D项。 4.“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 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 C.对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 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把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确立为当时的主要目标,故选C项。 5.下图反映了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手工纺线,这是为了倡导() A.拒绝在殖民地政府和法院工作 B.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 C.用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 D.拒绝纳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手工纺线是手工制品,所以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手工纺线,是为了倡导用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故C项符合题意。 6.法国大革命以来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权和《拿破仑法典》体现的精神,客观上冲击了埃及一直闭关自守、因循守旧的状态,冲破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和意识的禁锢,这些给埃及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表明() A.法国文化为埃及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条件 B.埃及的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取代 C.法国对埃及实施文化上的渗透 D.埃及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移植于法国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A.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B.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C.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D.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故D项符合题意。 2.有学者评论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这个中欧大帝国解体了,历经6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消失了,其实,在投降前夕,各民族就已起义,分别成立各自的民族国家,宣布脱离帝国。下列国家属于从这个帝国独立出来的是() A.保加利亚 B.罗马尼亚 C.希腊 D.捷克斯洛伐克 “中欧大帝国”“成立各自的民族国家”,可知这个帝国民族众多,矛盾尖锐,又位于中欧,还独立出很多国家,所以这个帝国是奥匈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捷克斯洛伐克是从奥匈帝国中独立出来的,故D项正确。 3.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 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 “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印度独立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故C项符合题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标志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结束,故A 项不符合题意;印度独立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 B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无法体现D项,故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