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

1.我们《环境保护法》是如何定义环境的?环境有哪些特征?P1,

P2-3

2.什么是环境要素?其主要包括哪些种类?P4

3.什么是环境质量?什么是环境容量?P5

4.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P6,P7,P8

5.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P9-14

6.我国存在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P14-19

7.什么是雾霾?二者有什么区别?P14

8.什么是PM2.5?其来源有哪些?P15

9.我国雾霾天气频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15

10.简述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历程。P19

11.简述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进程中的经验教训。P22

12.简述我们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P23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战略目标和指标体系有哪些?P34-35,

P38-39

2.简述中国对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场。P40

3.简述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P40-41

4.简述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P41

5.简述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的主要做法。P43-43

6.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44

7.简述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过程。

P44-46

8.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措施改成意义)P46-47

9.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P47-48

10.简述无锡市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P49-52

第三章生态文明及其制度体系建设

1.简述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特征。P58

2.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P59-61

3.简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P63-64

4.简述“三同步,三统一”方针。P73

5.简述我们环境保护三项基本政策。P74-75

6.简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P82

7.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P84

8.简述“三同时”制度的内容。P88

9.简述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主要内容。P91

10.简述排污收费制度的内容。P96-97

第四章自然资源保护欲可持续利用

1.什么是自然资源?其有哪些特征?P104,P104-106

2.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P107-110

3.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有哪些?P111-112

4.水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P114-115

5.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P116-118

6.无锡市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P118-121

7.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点?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P124-125

8.森林有哪些重要功能?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有哪些影响?P129,P130

9.我国森林资源有哪些特点?保护森林资源有哪些措施?P130,P132

10.我国的物种资源有哪些特点?我们物种资源保护对策有哪些?

P133-134,P134-135

11.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有哪些?P135,136

12.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P137

第五章环境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

1.《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哪些具体措施?P140-152

2.水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有哪些? P157-158

3.城市生活垃圾有哪些危害?P165-166

4.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点与缺点?

P167-169

5.简述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P166-167,P169-170

6.气候变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P173-175

7.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哪些挑战?P175-178

8.简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导思想与原则。P178-181

9.简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P181-184

第六章循环经济

1.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有什么特征?P187,P188

2.什么是“3R原则”?P189

3.简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P191-193

4.简述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P193

5.简述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P198-200

6.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些?P201

7.简述清洁生产的内容。P207

8.简述推行清洁生产的措施。P208

9.什么是生态工业园?P208

10.什么是生态农业?P210

11.简述优先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的内容。P218-219

12.简述无锡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P222

第七章低碳建设

1.什么是温室气体?《京都协定书》中控制的温室气体有几种?P226,P227

2.什么是碳源?什么是碳汇?什么是碳足迹?P227

3.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经济?其包括哪些内容?P228

4.简述《京都议定书》建立的碳交易机制。P237

5.简述推进低碳经济转型的措施。P238

6.简述发展低碳交通的措施。P238

7.简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措施。P240

8.简述健全废弃物再生利用体系的措施。P241-242

9.简述绿色行为方式的内容。P242-244

10.简述打造低碳人居环境的措施。P245-247

第八章节能减排

1.什么是节能减排?我国节能减排存在哪些问题?P252

2.简述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P254

3.简述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P252-260

4.简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P264-271

5.简述我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P271

6.简述我国节能减排的保障措施。P275-278

第九章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1.简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成就。P281-282

2.农村城镇化为什么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P282

3.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P283-287

4.简述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与扩散的方式。P286

5.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哪些?P287-289

6.协调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对策有哪些?P289-295

第十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谈谈如何践行低碳生活。P302-305

2.谈谈如何转变消费方式。P306

3.谈谈如何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P307

4.谈谈如何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P307-309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总体。 2.是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使自然环境产生变化,从而带来不利于人类的结果。 3.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二、填空题 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工;自然。 2.自然力;人为;人为。 3.发展不协调。 4.镉;甲基汞。 三、简答题 1. 答:(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前);(3)环境问题的高潮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2.答:(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5)土地退化与沙漠化;(6)生物多样性丧失;(7)海洋污染;(8)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四、论述题 1. 论述目前我国存在的农业环境问题? 答案要点: 从农业上存在的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污染;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农业占地等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2.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3.表示水质的好坏和水体被污染的程度。 4.表示水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单位mg/l。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概念 (2)环境科学的任务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学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 (1)生态学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 (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1)概述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A)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1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 存在。对于环境科学来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第1页) 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第2页) 3、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次生环境问题。(第6---7页) 4、环境保护:概括地说,环境保护就是。。。。。。。。。。。。。。。。。。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第14页)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第24页) 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 与协调的状态。 7、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多样化程度。(54页) 8、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相对与生物入侵。。。。。。。。。。人体健康(59页) 二、填空题: 1、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具有调节功能、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的 文化功能。3、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潜在性、变动性和稳定性(动态平衡)6、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8、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0、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问答题 1、5大点(5-----6页) 作业2 一、1、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过程。。。。。。。。。。。危害现象。(71页) 2、温室效应:地球大气有类似玻璃。。。。。。。。。。。被称为温室气体。(79页) 4、水体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化的现象(100页) 5、污染源: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包括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6、自净作用: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称为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100页) 7、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恶化的现象。(123页) 8、水土流失:指在水流作用下。。。。。。。。。。。。。。水土流失速度加快(146页) 9、生物修复: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主要是前两者。(138页) 二、3、风向、风速、大气的稳定度、降水情况和雾9、减少水消耗量、积极进行污水处理、合理规划及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水污染管理11、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12、引起土壤酸化、危害作物生长、影响微生物活动 三、1、四大点(72---73页) 2、5大点(84----85页) 3、3 大点(120页) 4、可分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型。特点:三大点(103-----109页) 5、危害是:危害作物生长、影响微生物活动。特点: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彻底消除。(142页) 作业3 一、1、危险固体废物: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有害特性的废物。(157页) 3、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5、热污染: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6、光污染: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二、1、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2、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3、物理处理技术、

电大现代农业概论作业四次作业答案

电大现代农业概论作业四次作业答案

现代农业概论作业1------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代农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一、名称解释 1. 农业 农业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还包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在《农业法》中还将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中。 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心的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3.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休耕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或连作等。 4.间作 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5.再侵染 初次侵染引起植物发病后在病部形成的繁殖体传播到其它健康植物上引起发病称为再侵染。 二、填空

1、循环再生多层次利用 2、资源新技术 3、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4、植物检疫植物抗病虫品种 5、有机质团粒 三、单项选择题1.C 2.A 3.C 4.D 5.A 6.B 7.A 8.B 9.D 10.C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新的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结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2、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哪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3、什么是模式化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学在研究作物生育进程中各器官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以及作物与环境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种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科学、定时定量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标准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C。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A_____。 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4.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A.重力分离B.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D.混凝 5.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B_____。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6.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 A. 6月5日B. 4月22日C.9月16日 D.11月15日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8.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9.工业三废是指 C 。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10、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什么?_____C____ A.甲苯B.甲醛C.甲基汞D.氯化镉 11、所有铬的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什么毒性最大?_____A____?A.六价铬B.二价铬C.三价铬D.金属铬 12、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C____ A.酸B.氮 C.BOD D.SS 13、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为称为______B___ A.TSPB.PM10 C.降尘 D. 烟尘 二、判断题 1.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 2.城市热岛效应的特点是指城市温度比郊区的低。( ×)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过多的植物营养物排入湖泊所致。(√) 4.溶解氧量越少,表明水体污染的程度越轻。(×) 5.城市垃圾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和污染土壤。(√) 6.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六价铬。(×) 7.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环境保护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来分,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烟尘和二氧化碳。 3.中国的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 4.下列属于环境功能的是调节功能。 二、填空题 1.当前全球性大气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 2.酸雨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 3.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 4.环境按环境要素性分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5.环境污染特征包括时间效应、范围效应、浓度效应、治理难度效应。 6.多学科交叉、微观、宏观是环境科学的三个特点。 三、判断题 1.地球上所有生物总和就是生物圈。(X) 2.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3.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X) 4.臭氧层是在逸散层。(X) 5.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以容纳产生的污染物。(X) 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生命系统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生产者是蘑菇、草。 3.消费者是指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正确的含义是生产者-消费者-顶层消费者。 7.再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如果捕捉了全部的猛禽,雷鸟的数量会先升后降。 8.在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 二、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变异多样性、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2.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交换。 3.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缺失、环境变化两个方面的标志。 4.根据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回答问题: 此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 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老鼠 此图中的各种动物可以统称为消费者 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草-鼠-蛇-鹰

化工环保课后题答案解析

绪论 1、试分析现代化工生产的特点。 答:现代化学工业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生产物料大多属于有害危险物质;第二,生产工艺参数苛刻;第三,生产规模大型化;第四,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 2、什么是环保管理“三同时”原则?什么是环保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保管理“三同时”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环保八项制度指“三同时”制度;环境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什么是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 答: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价生产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价安全工作。 第一篇化工环境保护技术 概述 1、简述化工环境污染的种类。 答:化工环境污染的种类,按污染物质的性质可分为无机化工污染和有机化工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废水及废渣。 2、简述化工环境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化工污染的防治;第二,环境质量评价;第三,化工环境系统工程。 3、简述花红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答:化工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化工生产的原料、半成品及产品。可能的原因是化学反应不完全;原料不纯;物料泄漏;产品使用不当及其废弃物。(二)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有燃烧过程;冷却水;副反应和副产品;生产事故造成的化工污染。 第一章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1、衡量水污染的主要指标及其基本定义。 答:常用的水污染指标有: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饱和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20度,经过一定天数讲解每升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量,常用单位mg/L,常以5日为测定BOD的标准时间;化学需氧量(COD),表示用强氧化剂把有机物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所消耗的相当氧量;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完全被氧化时,C、H、N、S分别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时所消耗的氧量;总有机碳(TOC),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以碳含量表示;悬浮物(SS),水样过滤后,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PH;有毒物质,表示水中所含对生物有害物质的含量;大肠杆菌群数,指每升水中所含大肠杆菌的数目。 2、试叙述废水处理的主要原则。 答:化工废水处理的主要原则首先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防止废水外排,进行综合利用和回收。 3、简述废水分级处理的主要内容。 答:废水处理深度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一级处理主要分离水中的悬浮固体物、胶状物、浮油或重油等,可以采用栅网过滤、自然沉淀、上浮、隔油等方法。二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溶解物和部分胶状的污染物,用以减少废水的BOD和COD,通常采用生物化学法处理,这是含有机物废水处理的主体部分。三级处理主要是去除生物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废水中溶解的无机污染物,常用的方法有活性炭吸附和化学氧

环境保护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课程编号:002420 课程类型:基础课学时:40 学分:2.5 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王淑莹. 《环境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 美]William P. Cunningham, Barbara Woodworth Saigo 编著, 戴树桂主译. 《环境科学:全球关注》, 科学出版社, 2006 3.左玉辉. 《环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吴彩斌, 雷恒毅, 宁平. 《环境学概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5.赵景联. 《环境科学导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李爱贞.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 气象出版社, 2005 孔昌俊等编著,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 7.程发良. 《环境保护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刘天齐. 《环境保护》(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 社, 2000 9.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合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第二:人类活动引起

环保概论客观题与参考答案

环保概论客观题与参考答案 不定选择题:(答案可能是一个或多个) 1、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 B.全球变暖 C.酸雨 D.光化学烟雾 2、本课程试用教材《生态环境保护概论》包括下列那些知识部分?() A.环境科学的基础B.可持续发展 C.环境污染与综合防治基本理论D.环境科学的基础 3、下列哪些是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环境?() A.人文遗迹B.风景名胜区C.农田D.森林公园E.沙漠 4、人口迅速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A.城市化速度加快B.贫困人口增多C.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D.自然资源危机E经济增长 5、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类群。 A.自养型生物B.异养型微生物 C.农作物D.异养型生物 6、大气污染对下列哪些危害严重?() A.海洋B.人体C.动植物D.材料E.气候 7、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也包括水中的()。 A.悬浮物B.岩石C.水中生物D.底泥 8、下列属于一次能源的有() A.煤 B.石油 C.煤气 D.柴油E水能 9、考察水质是否受污染,其物理指标包括()。 A.温度B.颜色C.浊度D.臭和味E.残渣 10、DO是()。 A.含氮化合物B.耗氧量C.生化需氧量D.溶解氧 11、环境管理的手段有()。 A.法律B.经济C.技术D.行政E.教育 12、下列家电中电磁辐射最高的是()。 A.电脑B.微波炉C.电视机D.手机 13、下列哪些物质能使土壤盐渍化?() A.铜B.镁等氯化物C.硫酸盐D.重碳酸盐E.碳酸盐 14、GAP是()。 A.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准B.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标准 C.良好操作规范标准D.良好农业种植规范 15、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劳动者 16、()是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 A.ISO9002B.ISO9001C.ISO9003D.ISO9004 17、《京都议定书》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A.40B.55C.99D.26 18、CDM是()。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概论 1.环境的定义 ○1环境:影响中心事物的所有客体的集合。 ○2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务的总和。 ○3人类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2.环境的分类 聚落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是指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星际环境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环境问题 1.定义: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分类: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全球气温异常、海洋污染、转基因作物 第三节环境科学 1.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 2.研究任务:通过系统分析与综合,规划设计出高效的“人类—环境”系统,并随时把它 调控到最优化的运行状态。 第四节环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第一,强调公平项原则 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 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 (3)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 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中国的环境保护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概述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P76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 P66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 热 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 D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A A. 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D P140 A. 重力分离B. 过滤法C. 离心分离法 D. 混凝 7.1987 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的历史文件C A. 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 微米以下的称为___。 C P77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__。D A. 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 6 月5 日 B. 4 月22 日 C. 9 月16 日 D.11 月15 日 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 A.1989 年12 月26 日 B.1986 年12 月26 日 C.1989 年9 月1 日 D.1986 年9 月1 日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 P185 A. 昼间55 分贝夜间45 分贝 B. 昼间60 分贝夜间50 分贝 C. 昼间60 分贝夜间的分贝 D. 昼间70 分贝夜间55 分贝 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A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15.联合国于-----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A P37 A.1972 B.1973 C.1974 D.1975 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度最好

农业环保概论-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农业环境保护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参考答案 一、概念 1. 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2.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 1. 发展不协调 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3.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 5. P、N;赤潮;水华 6. 镉、甲基汞 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8. 太阳紫外线、保温 三、简答题 1.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 (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污染;(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5.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 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 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 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品老化,染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6.答:(1)生态工程技术:a.农业的立体种植、养殖技术,b.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2)能源开发技术:a.沼气的产生及利用技术,b.太阳能利用技术;(3)小流域综合管理技术:a.水土流失治理技术,b.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4)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6)农业生

环境保护概论 考试方式

理论教学 一、考核形式 本课程考试环节将参观实验、专题研讨、调查活动及报告等各环节的学生考核和期末考试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期末总成绩由二部分组成,期末卷面平均成绩(占70%)和平时平均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采用笔试的形式,平时成绩根据作业、参观实验、专题研讨、环境问题调查报告等情况综合确定。 二、内容及所占比重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知识模块 上标[1]、[2]、[3]、△的意义如下:[1]:掌握;[2]:理解;[3]:了解;△:自学或粗讲第一章绪论 1.1环境及其组成[1] 1.2环境问题[1] 1.3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3] 第二章生态环境 2.1概述[1] 2.2生态系统[1] 2.3城市生态环境[2] 第三章水环境保护 3.1概述[2] 3.2水体污染和自净[1] 3.3水环境污染及危害[1] 3.4水环境污染防治[1] 3.5 北京水环境保护[2] 第四章大气环境保护 4.1 概述[2] 4.2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 4.3 大气污染防治[1] 4.4 大气污染控制标准[2] 第五章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5.1 概述[2] 5.2 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2] 5.3 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3] 5.4 城市垃圾的利用与治理[1]

第六章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6.1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1] 6.2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2] 6.3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1] 6.4 光污染与防护[2] 6.5 热污染及其防治[3]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7.1 土壤概述[2] 7.2 土壤环境污染[1] 7.3 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1] 7.4 土壤污染的治理[3] 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 8.1 概述[1] 8.2 酸雨[1] 8.3 臭氧层破坏[1] 8.4 温室效应[1] 8.5 荒漠化[2] 8.6 生物多样性锐减[1] 8.7 海洋污染[2] 综合实践 9.1 水质污染治理科研实验 9.2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实验 9.3 校园环境噪声调查与评价 实践教学 一、实习参观 1.实践内容 (1)水质工程学试验室展板参观; (2)水质工程学试验室试验设备和模型参观; (3)水污染治理工艺(污泥膨胀、分段进水工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污泥消化技术、Unified工艺、降低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等具体实例); (4)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包括A/O工艺、氧化沟工艺、UCT工艺、A2N 工艺、SBR工艺); (5)实验:取样、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与微生物的种类与活性等。2.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