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看语境歧义
从语境角度分析英语歧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2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3 让中国学生说正确英语-------探讨如何摆脱英语语用失误4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5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6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7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8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9 Study of Themes of George Bernard Shaw’s Social Problem Plays1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11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12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13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14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15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6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17 《虹》的象征主义及其生态意识18 针对基础与学习自觉性较低班级的课堂管理19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20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21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 ty in David Copperfield22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23 语域理论观照下的商务合同翻译2425 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26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27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28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29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30 作家的病态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1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32 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人物刻画的反讽手法33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34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35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36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37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3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39 《远大前程》中的幽默与讽刺分析40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41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42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43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4445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46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7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48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49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50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5152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53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54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55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56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57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58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59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60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61 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62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63 On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64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65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66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67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68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69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1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72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73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74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75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76 中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77 商务英语报道中的情态意义分析78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79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80 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81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孤独的割麦女》82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83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84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85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86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87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88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89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90 从功能理论看汉英广告翻译91 An Analysis of Humo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he Million Pound Note92 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93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94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95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96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97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98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99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写作手法100 A Study of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in Idioms10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2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我矛盾及其成因103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104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05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106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07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108 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和爱米丽亚的女性形象109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110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111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112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113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114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115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116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117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118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119 浅析中英恭维语120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121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122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23 浅谈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124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125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D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s of Celebrations126 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127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128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129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哈利•波特的成功130 分析中国和美国的慈善文化131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132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133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34 浅析英语中的“假朋友”现象及其原因135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136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137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138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139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140 A Study on Human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141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142 借代和提喻的对比研究143 Aesthetic Arts in Allan Poe’s Poetry—An Analysis of Israfel and Annabel Lee144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145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146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147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48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内自主学习的思考149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nslation Skills150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151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3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154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155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56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57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158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159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60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161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62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163 从操纵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复译164165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166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167 透过《傲慢与偏见》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68 论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69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70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171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172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173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74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75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176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177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178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179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180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181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182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183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184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185 从语境角度分析英语歧义186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187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188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189 论《围城》的幽默语翻译190 悲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悲剧》浅析191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192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193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194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195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196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197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98 分析《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199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
语境歧义的产生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詹妮佛 : 你们 穿的还是走时 穿的 衣服 啊?怎 么能说 是又
换 了一 件 衣 服 呢 ?
种语 言 , 如果 只学 形式 , 不 了解其 意义及 其赖 以存 在 的 而
一
珍 妮 : 们 昨 天 买 的 衣 服 不 合 适 , 以今 天 去 商 场 换 了 我 所
件合适的啊 ! ( ) 夫 : 怎 么 了? 4 大 你
一
语境 中的歧 义现 象 , 是指一 句话 在特定 的语 境 中 , 同 不
的人 可 能产 生不 同 的 理 解 。 ( ) 课 文 中 的这 位 丈 夫 是真 正 的 “ 1 A: 男子 汉” 。
B: 丈 夫 ” “ 不是 “ 男子 汉 ” 什 么 ? 是
( ) 儿 问 我 要 和 什 么人 见 面 , 说 : 是 妈 妈 以前 的 同 2女 我 “
思 , A 要 赋 予 “ 子 汉 ” 内在 含 义 是 : 坚 强 、 情 义 、 而 男 的 “ 有 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怀宽广 、 敢负责任 ” 表达 的不 仅仅是 “ 人” , 男 的意思 , 是 由 这 于留学 生在 特定的语境 中对 “ 男子汉 ” 词的 不解而造成 的 一 歧 义现象。( ) 2 中女儿理 解 的“ 照顾” 就像 谢 和春 照顾她 一
[ 关键 词 ] 歧义; 语境; 修辞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 中 图分类 号 : 1 5 3 H 9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6 0(0 9 O O l O 17 8 1 2 0 ) 9一 l7一 4
较注重语言形式 的训 练 , 不太重视语义 、 语用 分析 , 主要原 因 是教学 中对这些 句式 的 意义和使 用环 境交代 得不 清楚 。本 文试 图在歧义句 的语 用功能研究 、 习得研 究及偏误 研究的基 础上 , 发现一些语境歧 义 句学 习及 教学 的规 律 , 以助 于我们 的X I O' " 汉语 教学 。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2019年教育文档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2019年教育文档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摘要:歧义是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含义模糊现象,或者存在两种或多种意义解释的现象称之为语言歧义。
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很大,语法又比较灵活,语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语义学,也可以称为“语意学”,是涉及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专用术语,以自然语言涵义为对象,以对语言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主要内容。
歧义的“歧”是指“不一致”,“义”指的是意义。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歧义现象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①。
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aplan曾说:“歧义是语言中反常的通病”②。
因此,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还能有效避免语言歧义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严密性。
因此,从语义学角度深入探讨歧义现象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词汇歧义现象分析2.1 多义词歧义多义词指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意义的词。
在句子中,多义词的出现往往使句子产生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G.L.Brook曾说:“一词多义是歧义的语言基础”③。
把一个多义词用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情况下它不会产生歧义。
但是,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在同一个句子中都能成立,那么,此句就有了歧义。
例如“Are you engaged?”一句既可以理解成“你忙吗?”又可以理解成“你定婚了吗?”。
2.2 同形异义词歧义同形异义词是指那些拼写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同形异义词并不是同一个词,它不同于多义词,而是有着不同词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
论认知语境对汉英语多义性的解释力

论认知语境对汉英语多义性的解释力汉英语的多义性为翻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使翻译工作非常复杂,而认知语境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靠的途径。
本文将从汉英语多义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出发,探讨认知语境对汉英多义性的解释力,为翻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一、汉英语的多义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汉英语的多义性是指语言中某一词语及其引起的句子或文章中存在多种不同意思的现象,这有助于表达者更好地传达意思,但对于译者来说,它往往会造成极大困难,令翻译任务更为复杂。
以单词“right”为例,汉语中有“右”、“正确”、“权利”等多种意思,但英语中这一词仅用一个单词就可以表达出来,这也是汉英语是不同的原因之一。
例如:The child went to his right译成汉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这就使得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面临着两难境地:如果翻译成“孩子往右走”,那么就无法表达出原文中“正确”的意思;但如果翻译成“孩子走上正确的路”,那么就无法表达出原文中“右边”的意思。
因此,要正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翻译者需要考虑更多的语境因素,而认筑语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
二、认知语境对汉英语多义性的解释力认知语境是指语义的使用中的环境,即读者或听者的认知背景,它包括读者或听者的先前知识、经验、理解和情感等等。
认知语境可以帮助读者或听者正确理解某个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它对有多义性的汉英语也同样有着很大的解释力。
认知语境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分析句子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的不同来把握文本的意思,以及原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出现多义性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根据语境中出现的其他单词或句子,从而推断原文中对“right”所表达的含义,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此外,认知语境也可以帮助翻译者识别汉英文本中可能出现的歧义和误译情况,以便进行合适的翻译。
认知语境可以为翻译者提供有关文本的额外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语境,避免由于缺乏认知语境而导致的对原文的错误理解和翻译错误。
论“歧义”

论“歧义”在语言学中,歧义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意义。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歧义”这个话题,分析其原因、种类以及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歧义的原因在于语言本身虽然是一种相对精确的符号系统,但它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同一单词可能有不同的词性,而不同的语境、语调、语速等也会影响某个单词的含义。
同样,某些表达方式的语法结构也会导致歧义,比如复合句和倒装句等。
其次,歧义有很多种类。
最简单的是词义的歧义,即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岸边。
还有语法上的歧义,即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他看到了女孩和她的妈妈”,是指女孩和女孩的妈妈还是女孩和说话者的妈妈不清楚。
再比如语气和语调上造成的歧义,例如两个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走过来,一个人说“天啊,她好漂亮啊”,有可能是在称赞她的美貌,也可能是在惊讶她巨大的体型。
最后,歧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歧义的存在导致我们经常需要进一步询问或者解释,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沟通上的不便。
有时候,歧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医疗错误、法律纠纷等。
在商业活动中,歧义也给交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不满。
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语境和语气,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楚、简洁、准确。
如果对方的话有歧义,我们也需要善于主动询问和解释,以便彼此更好地理解。
对于某些场合的语言,可以提前进行共识、定义,减少歧义的出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写作文章时注意逻辑、文法等方面,以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综上所述,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歧义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就能更好地减少歧义产生的风险,提高沟通效率和交流质量。
英语歧义现象的认知语用诠释

和 M t ise 细论述 了语 言 、 at esn详 h 经验 、 知 的关 系 , 认 指 出语 言 中那 些泾 渭分 明的界 限是不 存 在 的 J ,因 此 不确定 性是语 言 的 内在属 性 , 文探 讨 的 歧义 范 本 畴倾 向于 Smpn所 说 , 义具有不 确定性 。 i o 语 歧义 的产 生涉 及语 言层 面和 非语 言层 面 , 不 它 是一个 僵化 的概 念 , 常随语 境理解 的不 同而变化 。 通
显/ 明确 而 产生 意义 的不确 定 性 … …能够 被 理解 不
为两种 或两 种 以上 意思 ” 9 8年 在 美 国 A e ¨ 。18 dl —
究应该 着眼其使用过程 的动态性 、 顺应性 与关联性 。
pi h 大学 召开 的 “ 析语 义 歧 义 ” 题大 会 上 , 知 解 专 认 语 言研 究学 者 Sm o ipn倾 向于将 所 有语 义 的不 确定 性现 象归 于歧 义这 一 范 畴 ,而 “ 一 种共 同 的机制 用 来解决 一切 种类 的歧 义 必将 硕 果 累 累。 L ldy ”2Hai la J
点 。近 年来 , 多学者 已经 开始从 不 同角度 、 不 同 许 在
层 面上对 歧义 现象进行 了研 究 。其 中最 有代表 性 的
如 :C o sy (16 ;G i (1 7 ; P r e hm k 9 5) re c 9 5) al r m ( 9 1 ; e po ( 9 0 ; i sn ( 9 9 ; al 18 ) K m sn 1 8 ) Smpo 1 8 ) H l— i dy 9 6 a 19 a朱德 熙 ( 9 5 ;吕叔 湘 ( 9 9 ;徐 思 益 18 ) 18 )
因此 , 于歧 义研 究 而言 , 对 首先 必须确 定合适 的语境 概念 。语 境 是使用 语 言 时 的实 际环境 , 交 际双方 是
语境与语用歧义

语境与语用歧义作者:暂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连益芝(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 364000)摘要:语用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而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着重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语境来消除语用歧义。
关键词:语用歧义;语境;会话含意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72-02一、引言歧义是自然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是指某个词语或话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释义这一现象。
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言语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结构、语用等都会产生歧义,例如:(1)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2)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we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3)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boring.这三个句子都是歧义句。
句(1)是语音歧义,意思是“星期天他们为你们祈祷,星期一他们向你们进行掠夺”。
这是一位下层社会的贫民见每逢星期天教堂里便云集诸多貌似虔诚的上层社会的老爷太太而说的一句讥讽话,他用“pray”(祈祷)和“prey”(掠夺)这对同音异义词的语音歧义,讥讽入木三分。
句(2)是词汇歧义,这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富兰克林的一句演说词,他恰当地利用了同形异义词“hang”(团结一致)和“hang”(绞死)的词汇歧义,增强演说的政治宣传,它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否则我们将一个个地被敌人绞死”。
句(3)则是句法结构歧义,visiting可作分词修饰relatives,作定语,表示“来访的亲戚”,也可作带宾语的动名词,整个短语visiting relatives作主语,表示“去走访亲戚”的意思。
近年来,随着对歧义研究的深入,人们从语言平面对歧义进行静态研究的同时,也开始对歧义进行动态研究,将歧义放在语用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研究语用歧义。
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模式

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模式周明强【摘要】The internal factor of lexical ambiguity is the polysemy of words,and the context variable is the external cause.Only by effectively mobilizing cognitive context can lexical ambiguity be eliminated.The methods of resolving lexical ambiguity in the cogniti%词语的一词多义是引起词汇歧义的内因,语境不定是形成词汇歧义的外因。
要真正消除词汇歧义,必须有效地调动认知语境。
在认知语境里消解词汇歧义有词义层次网络、激活—抑制、词义通达、特征比较等多种认知模式,各认知模式或单独作用,或协同作用影响人们对词汇歧义的认知。
【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8页(P1-7,27)【关键词】词汇歧义;歧义消解;认知模式【作者】周明强【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人们在论及歧义的消除时,都将语境作为最重要的条件或途径[1]。
而我们却要说,语境能消除歧义,语境更能创造歧义。
无论是词汇歧义还是句子歧义都是由语境创造的。
王建华谈到的语境歧义就是其一[2]。
歧义多半是从理解者的角度来说的,表达者在表达时总认为自己的表达是清楚的、没有歧义的。
决不会自己知道有歧义、别人理解会发生误解还要这样说,除非是要造成幽默表达效果而故意用歧的。
语境何时创造歧义,何时消解歧义,由人们的认知决定。
本文以词汇歧义为例,探讨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
词汇歧义的形成与消解都与语境有关,语境范围越宽,消歧效果越好,语境范围越窄,消歧效果越差。
然而越是范围窄的语境越易掌握,越是范围宽的语境越难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从认知语境的角度下研究如何避免英语歧义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阐述了认知语境对英语歧义句理解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归纳分析了导致歧义的种类和原因。
通过例证介绍了语境对歧义句的把握和正确理解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语境避免歧义的某些教学方法,如怎样利用背景知识避免歧义,从而达到对原句整体上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歧义;语境;理解;导致。
Abstract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how to avoid ambigu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context is essential .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n understanding ambiguity sentences with the help of linguistic context ; analyses the factors and classifies the categories leading to ambiguity. The necessity of how to reac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entences by means of linguistic context is introduced with the experiments . The way is shown to avoid ambiguity and help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so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entences can be reached.key words: ambiguity linguistic context understand lead to与其它语言一样,英语歧义句指的是在同一句中,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思解释。
也就是说,一种形式内存有几层含义。
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造成其现象的原因可涉及到语法、语义和语序等方面。
有的学者又把歧义句划分为蓄意歧义( intentional ambiguity)句和任意歧义( unintentional ambiguity)句两类。
顾名思义,蓄意歧义指的是作者出于某种意图,蓄意利用语言的特征在句中制造出歧义句,而任意歧义则是由于语言方面的客观原因所至,并非出于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是非人为的。
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A:一词多义性这是造成歧义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其它语言一样,英语中有越来越多的词具有一词多义性。
例如:”lie still.”有两层含义:1.“躺倒不动”;2.“继续撒谎”。
这类一词多义现象可直接导致歧义。
B:语法造成歧义英语语法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同一个句中,同一词可具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Our club demands change.” 句中“demands” 可理解为动词,可译为:我们俱乐部要求改变。
但句中“demands”也可理解为名词,也可译为:我们俱乐部的要求改变了。
另外,否定句也会造成歧义。
例如:Yesterday Tom did not go to school because he hated to study math. 此句可理解为部分否定,译为:汤姆昨天没上学,因为他讨厌学习数学。
此句又可理解为完全否定,译为:汤姆昨天没上学,但并非因为他讨厌学习数学。
(由于其它原因)C:同音词导致歧义英语里有不少意思完全不同,拼写也不同的词读音相同,这在口译或听力时容易给我们带来歧义理解。
例如词:flower ,flour 等。
例如在对话:A:“When does the baker follow his trade?”B:“Whenever he kneads the dough./needs the dough.”对话中B的回答可译为(1)“任何他用力拉面的时候。
”(2)“任何他需要钱的时候。
”。
以上笔者只是归纳介绍了导致歧义的某些因素,还有很多其它因素,语法中就还可归纳为: 不定式歧义,定语歧义,状语歧义等。
在此不一一列出。
本文的焦点是二语学习者对歧义句的把握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境的认知。
二语学习者对歧义句的理解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使用什么线索?Felser et al.(2003)研究证明,二语学习者对歧义句的理解总是优先考虑语义因素。
笔者认为,除主要的语义因素外,语境在把握理解歧义句方面也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Sperber & Wilson (1986,2001)的“关联论”把语境解释为“认知环境”(cognitive en vironment)或“认知语境”。
此提法不仅包括上下文和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个人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和认知能力。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8)Malinowski 把语境分为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 )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
在Malinowski之前,context 一词用来指一定语言环境中的此句子前后有关的词、短语、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也就是常说的“上下文”。
Nunan(1993)把语境分为两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environmental context) 环境语境。
语言语境是指围绕一个篇章的词、句子、语段和篇章等语言环境;环境语境指的是篇章发生的现实世界环境。
本文从认知语境的视角来分析对英语歧义句的把握理解,对认知语境在歧义句的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突出认知语境在避免歧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Malinowski ( 1923) 认为,话语和语境互相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理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鉴于此理论,笔者就歧义句的把握理解在此方面的功能作用进行了调查实验。
实验对象为上海电力学院中英班二年级学生( 75%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
为了检验他们对歧义句的把握理解,要求他们英译中以下例句。
例1:A. “What will lawyers do after they die?”B. “lie still.”以上对话可译为译句(1)A.“律师死后干什么?”B.“还是撒谎。
”和译句(2)A.“律师死后干什么?”B.“躺着一动不动”。
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的理解为译句2:“ 躺着一动不动”。
这是一句西方人常用来讥讽律师狡诈虚伪的笑话。
因为“ lie still”的意思可以是“躺着一动不动”;也可以是“ 仍然撒谎”。
对西方人来说,他们常花钱雇律师,对律师抱怨很多,很容易把“lie still”理解为“仍然撒谎”;而对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学生来说,几乎不会理解为“仍然撒谎”,因我们的生活中不需常与律师打交道,大多数中国人对律师是有好印象的。
从以上例句可见,文化环境对歧义句的把握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2:John did not come to the party because Mary was unhappy.这是一带有歧义的句子。
可译为译句1.因为玛丽不高兴,约翰没来参加晚会。
译句2. 约翰没来参加晚会,但并非是因为玛丽不高兴(由于其它原因)。
此句牵涉到语法中是全否定还是半否定的问题,译句1对例句作部分否定理解,译句2则作全否定理解。
由于二语学习者对这类的句子比较习惯于作半否定理解,即一步一步地进行理解,所以100%的学生都译为译句1。
但在给了情景后,(约翰并不知道玛丽不高兴,他正在忙于做实验。
)有45%的学生译为译句2。
对为何二语学习者对这类的句子比较习惯于作半否定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例3:In the U.S the fear of street crime is forcing our citizens to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living patterns, to stay off the streets at night, to shy away from helping strangers.此句的歧义在于黑体部分“ to shy away from helping strangers.”可译为译句1: “躲躲闪闪地不敢去帮助陌生人”和译句2: “ 对前来帮助的陌生人敬而远之”。
在无语境提示的情况下, 85% 的学生译为译句1。
问其原因,学生说美国人热情乐于助人,这一事实对中国学生影响很深,所以首选译句1。
而对译句2“ 对前来帮助的陌生人敬而远之”的理解则是在教师解释了“helping” 是作定语修饰“strangers”之后。
例4. She then moved to Paris, surviving the occupation by putting her linguistic ability to work. Fluent in French, English, Italian and her native German, she supported herself by placing subtitles on French films.句中“surviving the occupation”会引起歧义。
“occupation”有词义(1)“职业”和词义(2)“占领”的意思。
根据语境揣测,该词与工作有关,显然此处的理解应选择前者。
但有30% 的学生把“occupation”理解为“ 占领”,经过讨论后,大家都同意此词应译为“ 职业”。
对阅读中带有歧义的句子的把握理解,语境也起重要的作用。
在《综合英语》第二册unit 4课文中有这样一段:Ingrid had a ferocious dedication to her work. “If you took acting away from me, “ she once claimed, “ I’d stop breathing.” When Ernest Hemingway told her she would have to cut off her hair for the role of Maria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she shot back,“To get that part , I’d cut my head off !“此句带有两层意思A. 演那个角色,别说剪掉头发,就是砍脑袋也行!(To get that part, I’d do whatever I can even at the cost of my life !)B.我死也不愿演那个角色!(I’d rather die than play that role.)根据段落的语境,文中上下文信息的提供,读者了解到英格丽对电影是如此的热爱和具有奉献精神,很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就是砍脑袋也愿意演那个角色,更不用说剪掉头发!”在简短的对话中因语句简短,对带有歧义的句子的把握理解语境就显得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