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性观念的三重假设

古希腊人性观念的三重假设
古希腊人性观念的三重假设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祝宏俊(1966 ),男,江苏海安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历史研究所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

2006年第6期

总第195期

齐鲁学刊

Q I LU JOURNAL

N o .6

G eneral N o .195

古希腊人性观念的三重假设

祝宏俊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36)

摘 要:在古希腊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依时间先后,形成了神性人、理性人和自由人三重假设。神性人假设存在于荷马时代和古风时代,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和实现神意的工具,神性人的本质是感性的人。理性人蕴育于古风时代,盛行于古典时代,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其实是将人的根本归结为城邦政治。自由人盛行于希腊化时期,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自由。

关键词:古希腊;人性;神性;理性;自由

中图分类号:K 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6)06-0053-07

人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古希腊形成了丰富的人学思想。在人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基础性的重要范畴。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

本属性,对人性的认识制约着对人自身其他方面以及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因此,人性问题至关重要。在古希腊的思想史上,有关人的本性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依时间先后,形成了神性人、理性人和自由人三重假设。

一、神性的人

古希腊的思想史大体上开始于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大致上反应了荷马时代的历史,同时也反应了荷马时代的思想状况。从 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人是神性的人,人是神的附庸,是神实现自我意志的根据。这种神性的人一直持续到古典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中期,智者派兴起,神性人假设逐渐被放弃。但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的

作品中我们仍能看到人们的日常行事还是大量地寻求神谕,甚至雅典如何抵抗波斯也取决于神的旨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城邦的各个政治派别都向神请求帮助,以神意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

神性的人集中体现在 荷马史诗!以及宗教神话中。首先,人是神的产物。在希腊神话中,人由神创造,传说普罗米修斯与他的弟弟厄庇米修斯一起造人,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先知先觉者,他知道天神的种子蕴藏在土地里,所以就用泥土仿照神的模样造了人。另一则神话则说在青铜时代,人类犯了巨大的错误,遭到神的惩罚,宙斯降下暴雨,将人间变成一片泽国,其他人都死于洪水,只有佩拉和丢卡里翁得到父亲普罗米修斯的警告,乘船逃生。宙斯看到佩拉和丢卡里翁善良而且敬畏神灵,就退去洪水,使佩拉夫妇死里逃生。劫后余生的佩拉夫妇重新用石头造了人。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兄弟用泥土造人,还是佩拉夫妇用石头造人,都表明神在人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普罗米修斯因为泥土中包含神性采用泥土造了人,佩拉夫妇因为敬神得以生存。人的产生是由于神,因而人体内部包含了神的因子,这在整个古典文化中都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想。至于在社会中处于显赫地位的英雄、贵族更是神的后裔,在古希腊语中贵族的本来意思是?好人#,是道德的楷模,是社会成员推崇的榜样。而这些英雄绝大多数都是神的后裔,阿基琉斯(A chilles)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与凡女阿尔克

53

墨涅的儿子,佩尔修斯是宙斯和达纳厄的儿子,米诺斯和萨尔佩东是宙斯和欧罗巴的儿子,特休斯是波塞冬和埃特拉的儿子。这种人起源于神的故事说明了神乃是人的根本。

其次,人与神同形同性。在希腊文化中,神与人拥有共同的外形和性情,从现在所留下的古希腊的神的造型可以看到,古希腊神的身体与人完全一样,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体格的大小和完美程度上有差异,神的身材更为高大,体格更为健壮,外貌更加完美。人和神的身体结构、比例甚至性情等也基本一致,希腊众神与人一样具有情欲,他们会高兴、会生气。阿基琉斯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在儿子死亡之后悲痛欲绝,宙斯在知道萨尔佩东即将死去的命运之后,心有不忍,竟想违背命运拯救爱子。赫拉则对夫婿宙斯的寻花问柳充满嫉妒,一次次地迫害宙斯的情人。希腊的各个神体现了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如正义和力量之神宙斯、公正女神狄克、智慧女神雅典娜、美丽女神阿芙罗迪特、文艺之神阿波罗。这些神性都在创造人的过程中被注入到人的体内。传说普罗米修斯造人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由他的朋友智慧女神雅典娜将灵魂和呼吸送入其中。神人同形同性抹平了神与人之间的鸿沟,神、半神、凡人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序列,神只是凡人的完美典型,凡人则是稍逊完美的神,神是人性完善、发展的标准和归属。

再次,人是神实现自我意志的工具。这种特点更为彻底地体现了人的神性本性。这种特点在荷马史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社会集体的行为来看,希腊联军与特洛亚军队之间的对垒实际是赫拉、雅典娜、波塞冬与阿瑞斯、阿波罗、阿尔特弥斯之间的对垒。战争的进程决定于宙斯,宙斯决定让阿基琉斯获得更高的声誉,所以,要让特洛亚人暂时获得胜利,最后才让希腊军队获胜。战争进程的关键环节也取决于神,伊利亚特!第四卷里,希腊联军和特洛亚军队通过帕里斯和墨涅拉奥斯两个人之间的决战,已经解决了争执,墨涅拉奥斯将带回海伦。可是赫拉不甘心如此轻松地放过特洛亚,要求宙斯继续给特洛亚以打击,于是宙斯指示雅典娜煽动潘达罗斯施放暗箭射伤墨涅拉奥斯,激起希腊军队的愤怒,重启战争。伊利亚特!第一卷中,阿基琉斯因为自己的战利品、女奴布里塞伊斯被阿伽门农剥夺,盛怒之下要杀死阿伽门农,这时雅典娜从天而降,按住了阿基琉斯的手,承诺只要他听从自己的建议,他将得到三倍的偿还。奥德赛!中,奥德修斯返回故乡一路上都是由雅典娜安排行程。

人充当神意的工具,不仅表现在神话中,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行为要听从神谕。神谕是神发出的旨意,人们的行动大量地听从神的旨意说明了人对神的依从。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许多神谕,最特殊的莫过于雅典在抵抗波斯军队前请神指示如何抵抗波斯的军队,这种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依然决定于神。他们从德尔非神庙求得的神谕就是著名的?木墙#神谕,神建议雅典人用?木墙#战术抵抗波斯人[1] (P684-685)。此后雅典人在理解?木墙#时又发生分歧,部分人认为是要他们坚守陆地,而狄米斯托克利则认为是要他们做海上抵抗,最后雅典采取了后一种意见,取得了抵抗波斯的胜利。又如,提拉(Thera)遭受连续七年的旱灾,最后提拉人到德尔非神庙请示神谕,神指示他们到利比亚殖民[1](P490)。比较有趣的是,虽然生活中人们不完全相信神谕,但利用神来使自己的思想获得合法性是当时的常见现象。如,雅典人在请示神如何抵抗波斯时得到的第一个神谕是要他们投降,但雅典人决意抵抗,于是他们又向神请求,然后才得到了?木墙#神谕。又如,雅典贵族阿尔科密奥尼达(A lc m eonidae)为了重新回到雅典,竟用金钱贿买德尔非祭司,要他们不管什么时候有斯巴达人来请示,都告诉他们,要他们解放雅典。最后斯巴达竟?听从#了?神的指示#,派军队驱逐了庇西特拉图家族[1](P537-538)。据不完全统计,希罗多德记载的德尔非神谕有四十多条。

可见,无论是在神话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都受到神的巨大影响,人实际上充当了神意的工具。

神性的人更侧重于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情欲。情欲包括了人的生理欲望和情感世界,所以神性的人又是感性的人。古希腊神的行动基本上取决于这两个因素。从生理欲望来说,希腊的神同样具有对美色、美味的需求,宙斯等神经常在奥林匹斯山顶举行大型的宴会,享受世界上最可口的美味佳肴和琼浆玉液,希腊的神同样具有对性的要求,奥林匹斯的至上神宙斯就风流成性,娶了若干的神女,又爱上了一个又一个凡女。女神也同样敢爱敢恨,如云彩女神涅菲勒(Nephele)就爱上了阿塔玛斯(A tha m as),生下了赫勒(H lle)和费里克索斯(Phr i x us);海洋女神忒提斯则爱上凡人国王帕琉斯,生下了阿基琉斯。希腊神话中的神还充满了情感,如大地女神得墨特尔在爱女被劫后悲痛欲绝,以至大地寸草不生;忒提斯在儿子阿基琉斯悲痛欲绝时从海中升起安慰儿

54

子。颇受古代希腊人崇拜的战神阿瑞斯更是狂暴、放任、无节制,在荷马史诗中,阿瑞斯不断受到宙斯、雅典娜等神的谴责。但是,在希腊语中,美德(arete)一词直接来源于阿瑞斯(A res),可见,阿瑞斯曾经是希腊社会的道德楷模。而现实中希腊英雄也都充满激情,如阿基琉斯和普里阿摩(Pria m)在得知密友帕特洛克罗斯(Patr oc l u s)和爱子赫克托尔(H ector)死后,都表现得呼天抢地、痛不欲生。从后来的希腊文化看,情欲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密切相关,对情欲的重视实际是对自然生命的重视。

这种感性人的思想不仅存在于早期的神话之中,在公元前5世纪古典时代早期的一些严谨的思想研究著作中也有大量体现,比较突出的就是修昔底德。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已经完全排除了神对人类行为的干预,是比较早又比较彻底的无神论者,而且修昔底德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其时理性主义思想已经产生,但修昔底德依然将人的本性归结为感性,认为荣誉、利益、恐惧、贪婪、傲慢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行为则是人的本性与现实生活互相作用的产物,由于这一特征,人的行为往往沦于放任、过分。

二、理性的人

理性人观念产生于古风时期,兴盛于古典时期后期。古风时期,希腊社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国家开始产生,城邦制度开始形成。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来看,早期的国家都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古风时期的希腊这种特点更为明显,大多数国家的面积只有数百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数万人。数量众多的国家聚积在一起,相互之间不断发生冲突,为了应对外来的压力,维护自身的生存,各个国家必须充分调动所有公民的力量。加之国小民少,公民之间彼此熟悉,所以有利于实行民主制度,公民的地位相对较高。希腊历史区别于其他地区之处,是希腊在古典时期发展出了比较发达的城邦制度。在城邦体制下,公民的权益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因此,在希腊古风、古典时期,人的地位得到普遍的承认,人成为世界的中心,传统的神性人的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理性人的观念形成。

古风时期,虽然神性人观念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但在某些先进的思想家的思想中,理性的价值已经得到承认。理性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规律,二是指人认识这一规律的能力,三是指主观能力和客观规律的结合体,即各种知识。理性人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关键:一是承认客观理性的存在,二是承认人有认识理性的能力,提出这两个思想的是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承认客观世界背后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数。数既是形式因,又是质料因,数以及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决定了世界的面貌和本质。毕达哥拉斯还认为宇宙之中存在不灭的灵魂,人也有灵魂,灵魂不灭但可以转移。毕达哥拉斯还没有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人的灵魂。赫拉克利特生于伊奥尼亚地区的埃菲索(Ephesus)城邦,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具有规律性,这个规律被称为逻格斯(l o gos)。逻格斯的本质内容与毕达哥拉斯一样,也是数学关系,他的名言就是:?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2](P26)理解这句话的关键不在于?火#这一比喻,而在于?分寸#概念。逻格斯是公共的,?万物都是按照这个逻各斯产生的#[2](P24),因此,万物都服从于逻格斯,人也必须服从逻格斯。赫拉克利特认为人具有思维的能力,?思想是人人共有的#,?人人都能认识自己并有健全思想#,而?健全思想是最优秀最智慧的:它能说出真理并按真理行事,按照事物的本性认识它#[2](P32)。

理性人思想的正式形成是在古典时代。古典时期的希腊以雅典为代表,商品经济达到鼎盛,民主政治也趋于成熟,人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智者派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2] (P125);索福克勒斯则宣称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动物,?他征服了狂风吹拂的大海,在海鸥也惊怵的巨浪中航行,他驾起改良的马匹,来回耕犁,年年不断,唤醒了古老沉睡的大地。他用自制的捕网设下陷阱,轻盈的飞鸟、凶猛的走兽、海底的游鱼被一网打尽。人真是聪明绝伦。他用技巧制服了栖身旷野的猛兽,驯服了不知疲倦的野牛,使鬃毛耸立的野马顺服地引颈就轭。他学会了怎样运用语言,学会了风一般的敏捷思维,学会了有秩序的城邦生活方式,学会了在旷野中躲避霜刀,在暴雨中躲避雨箭;他对什么事情都有办法,虚幻的未来也不例外,他甚至能治愈恼人的疾病,除了死亡他无能为力#[3](P137)。

伴随着人的地位的提升和人的价值的发现,人对自身本性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增基先生曾经指出:?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对人的认识和对

55

世界的认识是一体的,神学、哲学、科学也是一体的。人被宇宙化、自然化,而宇宙、自然被人格化。#[4] (P108)由于世界被理性化,那么作为世界之组成部分的人自然也是理性的人。理性人思想的形成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标志。柏拉图的理性人思想集中表现为?生命二分#和?灵魂三分#两个命题中。柏拉图在人学思想中沿用了他的?相论#宇宙观,认为宇宙分为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无形世界是先在于有形世界的完美化的原形,即?相#(i d ea)。无形的?相#既是有形世界的目的,又是有形世界运动的动力。这种思想具体化为人学思想,即认为人分为有形的肉体和无形的灵魂。他在蒂迈欧篇!中明确地把灵魂和肉体说成两种存在,?惟一能够恰当地拥有心灵的是不可见的灵魂,而火、水、土、气都是可见的形体#[5](P298)。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灵魂不灭的思想,他在菲多篇!中论证了这一观点。第一个论证是借用了苏格拉底的回忆说,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回忆,柏拉图接着论证说:?如果我们的灵魂在投身为人类之前并未存在于某处,那回忆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从这方面看,也足见灵魂是不灭的。#[6](P228)在另一处他用对立原则加以论证,他说:任何东西都是互相对立、互相依赖的,生和死是对立的,死出于生,同理,生也是出于死,也就是说,人的肉体生命结束后,一定还有某种东西存在,成为生的根源,这就是灵魂[6](P224-227)。灵魂在人的生命整体中起着运动原动力的作用,他认为:身体本来没有活动能力,只有灵魂才能推动肌体运动。所以,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而灵魂、肉体两者相比,灵魂是最重要的,没有灵魂肉体只是火、水、土、气元素的混合体,是死的东西。因此,身体必须服从灵魂的支配。事实上,肉体一直处于灵魂的支配之下,灵魂重于肉体。

柏拉图将灵魂又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7](P173)。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是人的灵魂的主导,它是不朽的,与神圣的?相#相联系。激情是人体内特有的动力之源,欲望则是源于身体的生理欲望。三者之间理性和欲望处于对立之中,这种对立对应着灵魂与肉体的对立,激情则是中间的力量,或与理性为友,或与欲望为伴。柏拉图认为,三者关系的理想形态是理性处于支配地位,欲望则受到理性的有效控制。为了使理性能够有效控制欲望,激情必须与理性为友,同时也接受理性的控制。因此,理性必然主宰灵魂。这样,便自然得出结论:人生之中最主要的是理性,人的根本在理性。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但有所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生命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8](P121),但不同的是他认为灵魂不可脱离肉体而存在。他说:灵魂不是身体,也不脱离身体而存在。它不是身体,但属于身体,并存在于适合于它的身体中[9](P90)。灵魂与身体互相依存,但灵魂重于身体。灵魂是身体内部推动生命运动的因素,是身体生灭、运动的原因。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是生命的本质。灵魂具有感觉和理性认识的功能,所以,一切生命形式最后取决于灵魂。灵魂分为三个等级: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植物灵魂的功能是消化与繁衍;动物灵魂除了植物灵魂的功能外还有感觉、欲望和位移的功能;人的灵魂除了具有前两个灵魂的功能外还有理性思维的特殊功能。所以,理性是人最特殊、最根本之处,他说:?理性实为人类所独有。#[8](P385)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较多地阐述了人的灵魂问题。他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非理性两个部分,非理性部分又称作情欲部分。灵魂之中,理性部分是较高级、较优秀、占主导地位的部分,而情欲部分则蕴含着服从理性并为之役使的功能[8](P14-15、39、388、394)。理性部分又分为实践部分和理智部分,理智是理性中进行抽象思维的功能,实践理性则与人的具体行动相关,其中理智部分又占主导地位,体现了一个人理性的完美程度。因此,在现实之中,拥有更完善理智的人其理性也更完美,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统治者。所以,?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的,就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用品),这种人就是天然的奴隶。#[8](P15)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儿童、妇女的理智不完善,所以,他们理应接受男性成年家长的领导。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理性是人的社会地位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理智是人的幸福的根本。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幸福又是德性的展开,亦即实现幸福的途径在于践行德性。人修成善德有三个途径:天赋、习惯和理性,?人类对此三端必须求其相互间的和谐,方可乐生遂性。[而理性尤应是三者中的基调。]人们既知理性的重要,所以三者之间要是不相和谐,宁可违背天赋和习惯,而依从理性,把理性作为行为的准则#[8](P385)。所以,相对于天赋、习惯,理性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操修理性而运用思想是人生的最高目的[8](P395)。人生的德性包括实践德性和理智德性,实践德性体现在战争、政治等实践活动中,它必须借助于外物,至

56

少它必须有体现其作用的外在之物。而理智德性则

无需外物,而?任何本己的东西,自然就是最强大的、最可喜的东西。对人类来说就是合于理智的生活,而归根到底这是人。所以,这种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10](P233)。从伦理学的角度讲,理性是人生幸福的根源,人是理性的动物。

理性人观念将理性作为人的根本,但正如前文所说,理性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理性人观念同样包括复杂的思想。理性人观念容易使将人的认识能力即理性范畴的第二个构成要素作为理性人的根本,其实,古代希腊的理性人观念在承认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同时更强调客观理性。赫拉克利特在首次提出?逻格斯#范畴时就特别指出:逻格斯是共同的东西,是人人必须遵守的[2](P24),逻格斯支配一切[2](P29),?不要听我的话,而要听从逻格斯,承认一切是一才是智慧的#[2](P28)。这里赫拉克利特的理性更多的指自然界的客观理性。但在苏格拉底之后这个客观理性则更多的是指道德理性、政治理性,其实在他们看来政治与道德是不分的,公共的政治生活的目的与道德生活一样都是为了增进个人的善德,而且政治生活是增进善德更为可靠的途径。所以政治理性更多地体现为道德理性,理性人也就体现为政治人,人的本性也因此带上了明显的城邦色彩,?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8](P7);?一个违法乱纪的人被认为是不公正的。同样明显,守法的人和平等的人是公正的。因而,合法和平等当然是公正的,违法和不平等是不公正的#[10](P96)。

所以,理性人观念中更强调的是客观理性,而客观理性中又更强调城邦的政治理性。理性人假设将理性作为人的根本的同时,也就潜在地将城邦理性当成了人的根本,人成为?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贴切地表达了这一理念。既然如此,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城邦的法律,苏格拉底就是这种理性人理念的第一个殉葬品。欧里庇德斯的悲剧伊菲革涅亚在奥琉斯港!中伊菲革涅亚临死前的一席话很好地揭示了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关系,她对母亲说:?我也不应当过分爱惜我的生命,因为你生我是为了全希腊人的利益,并不单为了我自己。# [11](P320)对父亲说:?为了我的祖国和整个希腊,我情愿奉献我的身体。#[11](P326)

不过理性人观念中包含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承认与重视,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视,这为自由人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自由的人

自由人观念产生于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希腊,希腊传统的城邦体制破产,希腊世界开始统一于以马其顿为代表的帝国体制当中。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希腊世界更为彻底地并入了帝国体制之中。自马其顿征服之后,城邦体制即一去不复返了,人们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过去,城邦居民尤其是公民被高度整合到城邦政治之中,国、家、民三者高度一致。现在,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遥远、陌生而高高在上的帝国政府。在这个政府中,人们只有义务而很少相应的权利。帝国体制既打破了城邦和民族的狭隘,扩大了人们生活的空间,推进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但也使得人们失去了传统的人生和精神的依托。人们似乎从小河走入了大海,原本风平浪静的生存环境一下子变为滩礁密布、风高浪急的险峻环境,忽然间人们失去了家、失去了根基,那种茫然失措、无家可归的感觉弥漫在整个希腊罗马文化的上空。失去了城邦依靠的?公民#不得不将生活的依靠完全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古典时期以?客观理性为主、认识理性为辅#的理性人观念被颠覆了,现在是以?认识理性为主、客观理性为辅#。主观因素、精神因素被晚期的希腊哲学家提升到最高地位,无论是犬儒派还是斯多亚派、伊庇鸠鲁派都将?智慧的人#作为理想的人格形象,把?智慧#视做人生最重要的美德。在人性论方面,?自由#取代了理性,成为人性之本。于是,晚期希腊形成了以?自由#为核心的人性观念。

自由人假设蕴育于古典时期的后期。犬儒派和居勒尼派是源出于苏格拉底的两个哲学流派,虽然不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成为主流思想,但对晚期希腊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都将?善看作是个体的主观自由和独立#[12](P578)。在一份归于犬儒派哲学家克拉特斯的残篇中说:?不因欲望的压力弯腰,不被奴役的锁链所压倒,我们只赞美一件事,那就是不朽的?自由%,我们的女神#[13](P171)。犬儒派、居勒尼派都将自由视作不受外在规则的制约,为此犬儒派藐视一切权威。当亚历山大大帝站在第奥根尼前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冷冷地请他让开,不要挡住他的阳光[14](上卷,P354)。居勒尼派的创始人阿里斯提波虽然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半期,但他的思想也体现了该派的思想。据说他寄居在迪奥尼修的宫廷中过着优厚的生活,一次迪奥尼

57

修啐了他一口,他毫无怨言,当别人嘲笑他时他分辨说:?渔夫为了捕到一条小鱼不惜让海水溅身,我要捕一条大鱼,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14](上卷,P124)一切的规则已经完全让位于自己的需要。在哲学史上,犬儒派以回归自然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居勒尼派则以感观的快乐为生活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们都表现出了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藐视一切外在规范的决心和勇气,这为自由人观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希腊哲学史上,伊庇鸠鲁派和斯多亚派首次对自由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将?自由#作为人的本性。人们一直以快乐主义来称谓伊庇鸠鲁派的哲学和伦理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不错的。但伊庇鸠鲁派的快乐主义不是追求感观享受的快乐主义,而是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快乐主义。伊庇鸠鲁派的快乐标准是?身体无痛苦,精神无纷扰#[14](下卷, P693),显然,伊庇鸠鲁说:当我们不痛苦时就不需要快乐了,因此,感观上的快乐并不占重要地位。他还说:痛苦有两种,一种是肉体的,一种是精神的,精神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肉体之苦,因此,精神的快乐要远甚于肉体[14](下卷,P695)。所以,伊庇鸠鲁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这种精神快乐是摆脱了必然性的快乐,他说:?我们的行动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形成了使我们承受褒贬的责任。就是听从那些关于神灵的神话,也比做自然哲学家们所主张的命运的奴隶好;因为神话还给我们指出一点希望,可以借崇拜神灵缓和神灵的震怒,至于命运则对于我们显得是一种不可挽回的必然。#[15](P369)他在致匹索克勒的信!中强调:我们关于自然的知识不能成为我们精神的枷锁,理性的力量应该对自然现象提出多重解释,在需要时我们可以选用其中的一种宽慰我们紧张的心灵,理性的作用不是寻求禁锢人的行为的必然性,而是确保我们心理的宁静。为了驱除必然性对人心灵的主宰,伊庇鸠鲁派运用原子论对自然界进行了解释,并认为原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偏斜,卢克莱修甚至将这种偏斜作为宇宙世界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这种偏斜,所以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是由于偏斜、偶然性的客观存在,所以人才有了自由意志,也才需要自由意志。?我们正是借着这个自由意志而向着欲望所招引的地方迈进,同样地我们正是借着这个意志而在运动中略为偏离,不是在一定的时刻和一定的空间,而是在心灵自己所催促的地方#[16](P77),?开端的运动是始自心脏,说实话,它首先从心灵的意志出发,后从那里传布到四肢和整个身体#[16](P78)。伊庇鸠鲁派从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两个方面阐明了人的本性在?自由#。因此杨适教授称伊庇鸠鲁的快乐?不是别的,只是自由,特别是个人的心灵自由#[17](P196)。

与伊庇鸠鲁另辟蹊径不同,斯多亚派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由人#思想。根据斯多亚哲学的观点,世界是由质料和理性构成的,理性处于主动方面,从根本上讲,理性创造了世界,也决定着世界。理性在宇宙万物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无生命物最少,植物其次,动物再次,人的理性最多。斯多亚坚持理性是统治人的唯一力量,但认为人不是理性的奴隶,人从根本上讲就等于理性。伊庇鸠鲁派认为理性的必然性性质决定了人必然成为理性的奴隶,斯多亚派则认为正是理性使得人成为?自由#的人。这当中的关键在于斯多亚对理性的认识。斯多亚哲学总是将理性、神、命运、宙斯、自然结合起来,认为他们是?同一#的[14](下卷,P457)。理性是自然界的某种秩序或规律[14] (P458),神是有生命的存在、是理性的[14](P462),它的实体就是整个世界[14](P462),世界是有生命的、有理性的,同时受到神和理性的统治[14](P460、458-459),自然是一种自身运动的力量[14](P459)。由此可见,斯多亚的理性不仅是客观理性,同时还具有自我实现的?神性#,理性具有不假于他物、自我存在的特性。厄庇克泰德对此进一步解释说:理性由自然表象组成,同时又作用于自然表象,自然表象是有关自然事物的符号、概念,因此,理性可以独立存在。正因为如此,神是自由的,神的自由在于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可以不受制约地实现自己的意志。根据斯多亚的自然哲学,人的根本在理性,理性就是神性,神性又以自由为根本特性,所以人的根本就是精神的自由。又,人是神创造的,神模仿自己创造了人,神在创造人时把自己的本性也注入了人体内,因此,人也就具有了神的自由本性。

斯多亚的自由是必然基础上的自由。它充分发掘了理性主义中主观理性的价值,认为只要是人主观决定的行为都是自由的行为,绝对的、毫无精神痛楚的服从理性就是自由。斯多亚继承了传统的理性主义思想,将理性与肉体截然对立,为了精神的自由竭力扼杀肉体存在的价值。早期斯多亚哲学提出:?智慧之人会以合理的原因结束自己的生命,如为了祖国的利益或为朋友的原因,或因为遭受了不可容忍的痛苦、残害或无药可治的病。#[14](P455)后期斯多亚哲学则把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塞涅卡提出要

58

人们预习死亡,荒诞地称预习死亡就是预习自由,学会了死亡的人也就忘记了奴隶,就会超越于一切政治权力之外[18](P64);奥勒略则说:?死亡本身并非真正的恶,这当中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东西,因为死只是对我们自己来说非情愿,而对世界的总体利益,它则具有积极意义。#[19](P143)对生命的否定反过来又补充说明了人生的价值就在精神的自由。

?自由的人#是古希腊人的本性思想发展的顶峰,它充分显现了精神、意志的人生价值。然而,?自由人#的思想是依靠神学思想建立起来的,厄庇克泰德说:?我们所有的人首先是神的儿子,而神是诸神和人的父亲。#[20](P66)神是自由的,神把自己的神性注入了人性之中,我们必须尊重神的赐予和委托,在我们自己的人性中展现神性。这种思想发展的最后归属又回到了?神性人#的思想,并融入到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M].王嘉隽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56.

[2]K at h l een Free m an.Ancilla t o the Pre-S ocratic Ph ilosophers.

M assachu s etts:H arvard Un i versity P ress.1978.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A].古希腊戏剧选[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吴增基等.理性精神的时代呼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1.

[5][古希腊]柏拉图.蒂迈欧篇[A].柏拉图全集:第四卷[C].

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古希腊]柏拉图.菲多篇[A].柏拉图对话集[C].王太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古希腊]柏拉图.国家篇[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6.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3.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灵魂[A].灵魂论及其他[C].吴

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古希腊]欧里庇得斯.伊菲革涅亚在奥留斯港[A].欧里庇

得斯悲剧集:第三册[C].罗念生,周启明,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2]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13]扬巨平.古希腊罗马犬儒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4][古罗马]第奥根尼&拉而修.名哲言行录[M].马永翔,等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5]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57.

[16][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7.

[17]杨适.伊庇鸠鲁[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6.

[18][古罗马]塞涅卡.面包里的幸福人生[M].赵又春,张建军

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古罗马]马可&奥勒略.沉思录[M].朱汝庆译.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陈文庆.斯多亚哲学的神观念及其道德哲学(博士论文).未

刊稿.

责任编辑:杨春梅

The Threefol d Hypot hesis of Anc ient Greek Hu m anity

Zhu H ong j un

(D e part m ent ofH istory,In stit u te of S ocial Develop m ent,Nanjing N or m al Universit y,N anji ng210036,Ch i na)

Abstrac t:In t he h i story of ancient G reek thought,the cogn iti on of human it y exper i enced a evo lv i ng deve l op m ent.It,on the who le,sequenti a lly deve l oped i n t o tril eve l hypotheses,t he divine man,the ra ti ona lm an and t he li beralm an.The hypothesis of the d i v i ne m an i n t he D ark A g es and the A nti que A ges dee m s t hat m an i s t he creat ure by de ity and the instru m ent t o rea lize the de it y's i nten ti on,and t he hypostas i s o f t he d i v i ne m an is sens i bility.T he hypo thesis of t he ra ti ona lm an,wh i ch conce i ved itself i n the An ti que A ges and prevail ed i n t he C l assica lA ges,dee m s t hat the human i ty is rati on,w hich actua lly attri butes the hypostasi s o fm an to the P o lis.T he hypothesis of the li beralm an preva iling i n t he H ell enisti c A ges dee m s tha t the hypostasis o fm an i s spir it ua l li berty.

K ey word s:ancien t G reece;hu m an ity;d i v i n ity;ration;li berty

59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2006年第12期(总第79期) 沿海企业与科技 COASTALENTERPRISESANDSCIENCE&TECHNOLOGY NO.12,2006 (CumulativelyNO.79)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马乃毅,徐敏 [摘要]人性假设是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西方的管理者依据人性假设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章旨在讨论西方不同人性假设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管理方式 [作者简介]马乃毅,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徐敏,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讲师,新疆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注册会计师,新疆五家渠,831300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12-0183-03 人性假设是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对人性的假设是否全面合理,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果。人性假设是管理的理论基础,即管理理论的构建和方法的设计,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看法为基础。综观管理历史的发展,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源于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假设。 一、人性概念的含义 所谓人性,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备的全部定性。采用这个定义,首先是因为它能比较全面、完整地概括人性的内涵。在世间的万物中,人是最复杂的存在物,必然有多方面的属性,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会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人性的了解陷入片面,导致管理实践的失误。其次,这个概念还强调人性的现实性。对于人性的研究可以有层次之分,即一般的人性和现实的人性。对一般的人性的研究,是指撇开具体的历史阶段、社会形态、经济关系和文化哲学来探讨人的共同属性;而对现实人性的研究则是要研究一般人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经济关系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表现和特征,更为深入一些,还可以研究人性在个体表现的差异。对于人性的研究,只有落实到现实的层面,才能在管理中加以应用。 二、人性假设、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 管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复杂多样,不同的管理学家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和假设,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同时在其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了不同管理方式(见表1)。 (一)“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方式 “经济人”(Economicman)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描述“经济人”的含义后,约翰?穆勒依据亚当?斯密对“经济人”的描述和西尼尔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提炼出“经济人”假设。麦格雷戈在《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将这种人性假设概括为X理论。泰勒基于对“经济人”的认识,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基础。 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而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2)只有少数人是勤奋、有抱负、具有献身精神,能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这些人应当担当管理的责任。 2.相应的管理方式。与“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83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魏仁林 1996年元月三十日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管理者有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存在如何认识人性,人的本质的问题。这是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因为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对被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 其实人性之争,自古到今一直未有定论。 哲学上认为,人的本质是两重性的:一为自然实体,有其自然的属性,遵循生老病死的生理变化规律。二为社会实体。即人参与社会,社会活动与自然相处相存,人具有意识,并产生特有的理智活动。人的社会属性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标志。管理心理学上主要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劳动看法。与哲学观点不同,但哲学上的人性观点对管理学中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笔者以为是一个基础作用。 管理心理学者认为,在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支触动人与机器的配合,而犯偏重机器而约束人的错误,最终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 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建设过程,它们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它表明了西方经济界对于人性看法的发展过程。 一,“经济人”假设 1,什么是“经济人” “经济人”也叫“唯利人”、“实利人”,这是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已的私利,干工作就是为了经济报酬。 这是早期的传统管理思想。它认为在企业里人的行为主要目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泰勒称之为“经济人”。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弋,用“X理论”归纳了历史上“经济人”这一假设,其要点如下: (1),大多数人天生懒惰,尽量想少干一点工作。 (2),多数人胸无大志,甘愿受人指挥的去工作,自已不愿负任何责任。 (3),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为组织服务。 (4),工作的目的是为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本性。 2,相应“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经济人”假设的X理论认为可以不考虑管理对象的感情,只重视完成生产任务,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管理是少数人的管理,与广大的工人无关,工人的任务是干活,听从指挥。管理者用金钱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即“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胡萝卜”作用在于满足人的物质追求,保持行为动力。“大棒”的作用在于迫使人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2,对“经济人”假设的看法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一、西方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他强调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由此也推动了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 (四)“复杂人”假设 美国行为学家沙因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且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之外,又提出了“复杂人”假说,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仅有复杂性而且有不确定性,人的许多动机安排在各种重要的需求层次之上,这种动机阶层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是不一样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行为动机、工作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沙因基本上将人性的各种情况作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归纳,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时代任何人的万能管理方式。 二、中国早期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这些不是从外部给予我的,而是我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的。[1]在管理学的角度上,孟子的“性善论”主张管理者应该施以仁政,因为人的本心是善的,是好的,所以管理者应加以引导,使其顺应自己的统治。 (二)“性恶论” 荀子作为“性恶论”的代表,他的思想与孟子截然相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认为人生来是恶的,肯定性恶是人的固有的本质,主张对人的管理办

最新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 1. 工具人 : 经验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前泰勒时代, 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 管理活动相对比较简单, 管理者只靠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从经济、政治环境与组织的实际需要来看, 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 完全可以不顾被管理者的要求, 而只是将其视为达到目标的工具, 即经验管理阶段所遵循的人性假设: 工具人。 基于工具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推动社会缓慢向前发展。工具人 假设实质上取消了管理对象人的资格, 而只是作为管理者实现目的的手段。但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负反馈, 该假设逐渐失去合理性, 新的人性假设与新的更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从经济角度寻求人进行劳动的最主要动机这样一种关于人的假设称为经济人假设, 科学管理法正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论。与经济人假设相比, 管理模式体现出新的特点: (1) 管理目的将效率放到了首位。 (2) 所有权与管理权实现了成功分离,产生了专业的管理人才。(3) 强调科学、理性、精密性和纪律性, 强调标准化的作业方式、理性化的组织结构、集权化的领导方式。(4) 采取单一的个体工资激励机制。 人性假设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 成功地实现了管理创新。之后几十年, 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对丰富社会财富、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5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年第 7 期管理研究推动作用。

3. 社会人 :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使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安全感, 产生了孤独感和对群体的向往。哲学、经济学领域开始对理性及经济人假设提出批判或质疑, 团体主义价值观和非理性主义思潮愈演愈烈。这些导致了对人看法的改变, 引起管理理论的变革。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学派应运而生。 行为科学理论注重对人的感情等社会需求的满足, 对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规律等开展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人本主义管理思潮的源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收效较好。

管理学中的r人性假设及其管理模式(本人用心整理)

人性假设理论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性一直是哲学家、管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自古就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古希腊哲学家也对人性进行广泛讨论,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类对人性研究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雪恩(E〃H〃Schein)于1965年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 又称“实利人”或“惟利人”假设。这种理论产生于早期科学管理时期,其理论来源是西方享受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即认为人性是懒惰的,干工作都只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满足自己的私利。因此,管理上主张用金钱等经济因素去刺激人们的积极性,用强制性的严厉惩罚去处理消极怠工者,即把奖惩建议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经济人”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Mogregov),他于1960年在其《企业的人性问题》中,将以“经济人”人性假设为指导依据的管理理论概括为X理论,并认为它是一种错误理论。泰勒(F〃W〃Tayzor)是以X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典型代表,以严格控制和严密监督为根本特征,只考虑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毫不关心工人的心理需要和思想感性。 (二)“社会人”假设 这种理论源于“霍桑实验”及其人际关系学说。“社会人”的概念也是由该实验主持者梅约提出。这种假设认为,人是社会人,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职工的士气、群体心理等对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因而在管理上要实行“参与管理”,要重视满足职工的社会性需要,关心职工,协调好人际关系,实行集体奖励制度等。 (三)“自动人”假设 即“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一概念是最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尔后,麦格戈提出了以“自动人”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础的管理理论,给予“X理论”相反的“Y理论”,他明确否定“X理论”,而肯定“Y理论”。“自动人”假设认为,人是自主的,勤奋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只要能满足这一需要,个体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人的潜能得以表现和发展,人才会有最大的满足。因此,管理上应创设良好的环境与工作条件,以促进职工的自我实现,即潜能的发挥,强调通过工作本身的因素,即运用内在激励因素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四)“复杂人”假设 这种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雪恩、摩尔斯(J〃J〃Morse)和洛斯奇(J〃W〃Lorsch)等。该理论认为,无论是“经纪人”、“社会人”,或者“自动人”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并不适合于一切人。因为,一个现实的人,其心理与行为是很复杂的,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不但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潜能,而且就个人而言,其需要与潜能,也随年龄的增长、知识能力的提高、角色与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能把人视为某种单纯的人,实际上存在的是一种具体的“复杂人”。依据这一理论,便提出了管理上的“超Y理论”,即权变理论。它认为,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应该依据组织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人性假设理论案例

【案例】如何看待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与Y理论 【案例资料】 新上任的销售部王经理? 上个月月底的一次公司办公会议上,公司李总经理宣布了一项人事任免决定:考虑到销售部陈兴经理月初出车祸受伤后,销售部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加强销售部工作,任命王军为销售部经理,免去他现任的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职务,以便于他全力抓销售部工作。 ? 王经理上任后,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抓好销售部的工作呢?他认为销售部任务是否能完成全部都落在销售员身上,因此抓好销售员是个关键。王经理在他上任的第一次全体销售部员工大会上表示,他先要花一周时间作调查研究,在此期间一切仍按原来的程序工作。这一周内王经理做了三件事:一是查阅近5年的本公司销售统计资料,特别注意每个销售员每个月完成的销售量。他发现前几年销售员完成的量在30~40台/月,可这两年一直在25~30台/月之间。销售员的人数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8个,现在是10个,但销售总量却没有大的增加。二是他走访了本市和邻近地区的同类厂,了解它们的销售情况,特别是销售员的工作情况,了解下来大体上好的厂家销售员的销售量达30~35台/月,差的只有10~20台/月。三是制定一个销售员的奖金、浮动工资与完成销售量挂钩的方案。王经理发现,以往销售员的奖金与完成的销售量有些挂钩,但拉开的差距不大,浮动工资基本是平均分摊。王经理准备在这方面要有所突破。? 在第二次全体员工会议以后,王经理把10位销售员留下来继续开会,在会上他推出了一个奖金、浮动工资与完成销售量挂钩的试行方案。方案的要点有三:(1)每位销售员每月应完成的销售量定为38台。(2)完成这一指标得全奖,如完不成,则每完不成一台扣20%奖金,达不到34台,扣除全额奖金(值得一提的是,全额的奖金金额约为工资的2/3)。(3)连续3个月完成指标,第4个月向上浮动一级工资,连续一年完成指标再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如享受浮动工资后,没完成指标,第2个月起取消浮动工资,如连续半年完不成指标,则下浮一级工资,连续一年完不成,再下浮半级工资。在对试行方案作解释时,王经理说,方案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试行方案首先需要大家转变观念,要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他告诉销售员,他实施奖金向销售员倾斜的原则,销售员的奖金额为一般人员的200%,但要拿到,则必须完成指标。同时他补充,完成销售量是以资金回笼到位为准。可想而知这方案一宣布,马上引起销售员的一片哗然。但王经理坚持实施这一方案,他口头上解释说:这是试行方案,可在实施中修改,但一定要试。心里却在想:就得要采取强硬措施,好好管一管,要不大家怎么肯拼命干。? 讨论:王经理对人的看法属于哪种“人性假设”?王经理的方案是否能激励员工?为什么?你认为该如何改进? 【案例分析】?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认识的理论,即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又称经济人假设,它是指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这种观点认为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地位。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早期的、传统的认识。X理论对人的本性作如

管理学人性假设

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会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 严格的出勤打卡制度及扣分;校长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和突击检查;教师聘任中末位淘汰;教学失误后对教师的经济惩罚;把教职工放在被动位置上的大抓特抓等等。 学校管理为什么要采取这些办法来管理学校呢?关键还是在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分析和管理的出发点。他们认为如果对教师不严格管理,不进行经济处罚,不搞突然袭击,不用严厉的措施和办法管理他们,他们就不会按时到校上课,就不会尽心尽力,就有可能敷衍了事。“人是苦虫,不打不行”。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严格并适时给与处罚。所以,以上管理,几乎都是基于人性弱点和缺点假设而设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可以说这样的管理就很难得到教职工的拥护和支持。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斯·麦格雷戈说过:“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他又说:“这种人性本质和人性行为的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 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要十分注视研究对教职工人性的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干好工作的积极性,搞好学校管理。 对人性的假设,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和认识的不同,因此分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经济人”假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管理学家泰勒,其主要观点是: 1、人生来是懒惰的,可能的话,他总想尽量逃避工作; 2、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也不愿意负任何责任; 3、人生来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目标和要求并不关心; 4、人是缺乏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需要外力的强制; 5、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工作,只有金钱才是推动其工作的原动力。 二、“社会人”假设,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梅奥,其主要观点是: 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因素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

Y理论人性假设

Y理论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是指管理者实施领导行为所采取的各具特色的基本方 式与风格。 人性假设决定领导方式。人性假设,作为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认识基础,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的权变观。有效的管理者,应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采取更为适宜的领导方式。 中西管理---人性假设比较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现代管理理论都以人性假设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因之,管理学在一定意义上又可称之为“人性之学”。由于人性假设不仅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制约着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因此对于人性的正确、深刻认识和理解之于管理效果好坏、管理成败的意义就十分重要。我国古代便有性善与性恶之争,在西方欧美国家也有各种不同看法。中西管理中诸种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合理或科学成分,它们在当代的管理实践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映现。正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在推进现代管理的进程中对这些观点予以深入的分析与批判,以吸取其合理内核。 一、性善论——Y理论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之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是人本性所使然。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主张,认为“仁政”就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用力服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国家管理者把这种爱惜别人的心情来实施爱惜别人的政治,那么“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它强调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运用道德的教化,从人的内在因素中去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使各方面和谐统一,达到管理的目的。 在X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胡萝卜加大棒”管理在西方风行一段时期即遭到多方的诘难与批判。以社会人为核心的Y理论即是对X理论反叛的代表。“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作为人,还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更为重要。麦格雷戈认为,X理论是将人类病态行为误为常态,倒果为因,因而提出与之相对的Y理论。该假设认为,一般人的天性并非好逸恶劳,人对于工作的喜恶视工作的情况对他是一种满足抑或一种处罚而定;外在的控制和惩罚不是唯一使人朝向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方法,人对自己所承诺的目标可以作自我控制与努力;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担负责任的;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的想象力、创造力,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外界的原因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不难看出,Y 理论与性善论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肯

人性的假设案例分析

荷米公司是一家非常与众不同的企业,它的管理者德普瑞认为,他的雇员们不是牛马,而是有着情感、理智和才能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下决心了解他的每位雇员的性格、潜质和才干。他还宣称,管理层不是一个特殊阶层,管理是企业内部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并作贡献的企业的根本职能。因此,荷米公司是世界上第一批提供雇员股份并采用分红激励计划的公司之一,这种方式激发了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公司还努力保持贯通整个组织的开放的沟通渠道。因此,荷米公司虽然也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销售大滑坡,但是公司的雇员们没有因此而被裁减,而是和公司共渡难关。公司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后,发展得比以往更加强大了。 荷米公司管理的基本人性假设是什么?有情感、理智、才能与个性的血肉之躯.围绕这个纲要论述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理论结合荷米公司参考资料 沙因划分了四种人性假设②: ⒈“经济人”假设 沙因认为,这一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⑴职工们基本上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去做。 ⑵由于经济性刺激物是在组织控制之下的,所以职工们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 ⑶感情,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权衡。 ⑷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能中和并控制人们感情的方式来设计,因此也就是要控制人们的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沙因认为,这一假设的主要问题,“倒不在于根本没有人符合这种假设,而是在于它把人们的行为过于一般化、简单化了。”然而,反观我们不少地方的管理,却仍然神话般地奉行着这种人性假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⒉“社会人”假设 沙因认为,这一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各点: ⑴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 ⑵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使工作和劳动丧失了许多的内在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中寻找回来。 ⑶同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更容易对同级同事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作出反应。 ⑷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应视主管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显然,能够在劳动中考虑到人的社会性,他的归属感、身份感、社交需要等具有“内在意义”的因素,同样是人性的一种进步。这在管理中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种因素,可惜我们的不少

人性假设与管理

人性假设与管理 人性,即人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令人深思的命题。西方不少管理学者、心理学家从工具角度进行了阐述。在他们看来,人性就是人的特性。而中国古代先哲们则更多地从哲学高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严肃的探讨。周三多认为,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德鲁克认为,社会科学事实上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如同自然科学的范式,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管理也不例外。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思想都是或明确或隐含地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的切入点是人,都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展开的,把握住了人性也就把握住了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依据不同的人性假设采取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措施。1 一、西方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2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观起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提出的“经济人”思想。斯密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已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体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双方矛盾逐渐加大,由于在企业运行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做指导,也没有适用于当时工业大生产的具体管理方法,使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个时代的特定环境把泰罗等引导到了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上来。从这个假设出发,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雇主和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他们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利用金钱来刺激“经济人”工作的积极性,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管理原理,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基本观点如下: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 1摘自《经济管理》 2源于贵州财经学院学报《西方管理学人性假设的哲学思考》和百度百科

人性假设理论

利用人性假设理论来提高管理绩效 ?“经济人”的假设 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 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劳动报酬。也可概 括成X理论。著名的泰勒制就是“经济人”假设---X理论的具体体现。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以“时间--动作”分析为出发点,只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无视工 人的情感,主张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与管理。。 ?“社会人”的假设 这种假设起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的结论是:工人不是机械的被动的 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因此 把重视社会需要与自我尊重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 ?“自动人”的假设 “自动人”又称“自我实现人”。Y理论。基本理论:人生来就是勤奋的。外来的控 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人在达到自 己所承诺的目标过程中,是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如果给以机会,职工 会自愿地把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成一体。职工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 够接受责任,而且会追求责任。 “复杂人”的假设 应变理论,也称超Y理论。强调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 综上所述,X理论强调管制,在机构上突出监工,在制度上强调重赏重罚,主 张集权和控制。Y理论强调协调,重视教育和培训,制度上突出参与,提倡给 人创造机会。超Y理论主张二者结合,通达权变,因地制宜,灵活应变。 利用人性假设理论来提高管理绩效 管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人性的正确认识而采取适宜的组织行为以提高组织 绩效。人性假设正是管理者关于被管理者需要的观念。所以,人性假设就成为研 究管理绩效的人性论基础,不同人性假设对提高管理绩效具有不同意义。一 在组织当中,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管理绩效,而要提高人的工 作积极性,就离不开激励。在管理工作中,可将“激励”定义为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 的过程。以此角度探讨人性,所回答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目的是什么,为达到目的

管理心理学 人性假设理论

基于管理学的视角述评四种经典人性假设 理论 摘要:四种经典的人性假设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适用性,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每一种人性假设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其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其特有的缺陷;本文基于管理学的视角,简要评述四种人性假设理论,对其在管理实践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进行探讨。 关键字:经典人性假设理论概述积极面消极面 一、经济人假设----把人不当人看的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概述 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这种人性假设吸收了享乐主义哲学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即将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获得作为人生第一要务,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而为了追求自我最大化的利益,大多数人希望以懒惰、逃避工作、推脱责任的形式获得报酬,只有少数人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而成为管理者,管理者的领导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具体管理措施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控制等。 (二)积极面:拉开管理科学化时代的帷幕 经济人假设理论的提出在管理学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第一次将工作定

额、工具标准化等科学研究和思想引入管理中,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结束管理靠自我经验、放任自流的状态,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三)消极面:引起了普工支持率与高端人才困境 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主要靠得是管理中动作研究、劳动定时、工具标准化等这些管理学中科学的、技术的、基础的层面,对管理风格、管理原则、管理心理等管理学的诸多领域并未涉及。而且,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认为管理者应该把工人不当人而是当做经济动物看待,认为工人应该完全听从管理,不准参与管理,抹杀了其自主性、主人翁精神、归属感、自尊心,不关注工人与工人、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亲和需要,不关注工人对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兴趣以及对荣誉、发展机会、尊重、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因此,这种把工人不当人看的理论注定不能得到现代广大职工的拥护,注定不能招引高端人才。 二、社会人假设----很难达成工作目标的理论 (一)社会人假设以及人际关系理论概述 社会人假设以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友谊、归属感、凝聚力等,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处于次要地位,因此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应该是注重倾听工人的意见、让员工参与管理、促使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致,奖励时也应以集体奖励为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工人、提高生产率,而计划、指挥、监督、控制应放在次要地位。 (二)积极面: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性 社会人假设使管理由泰勒制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发展到了人际关系学说下以职工为中心的新阶段,丰富了管理学理论与思想,缓和了泰勒制带来的劳资关

麦克雷戈-人性假设XY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 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美国行为科学家。在担任安第奥克学院院长期间,提出了管理人的理论。 人性假设:X理论vs. Y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传统观点(X理论): 大多数人生性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大多数人都缺乏进取心和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喜欢负责任,宁可被领导。 大多数人都是以个人为中心,这会导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依靠外力严加管制。 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易受别人影响。 大多数人都欺软怕硬、习惯于保守,反对变革,安于现状,为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惩罚,以迫使他们服从指挥。 大多数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物质和安全需要。 人工作是为了钱,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他们将选择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只有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部分人应该承担起管理的责任。 在X理论的指导下,必然会形成严格控制的管理方式,以金钱作为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主要手段,以权力或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

人性假设理论新观点(Y理论): 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大多数人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工作到底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处罚,要视环境而定。 大多数人愿意对工作、对他人负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人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表现控制的愿望。 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还学会了谋取职责。 所谓的承诺与达到目标后获得的报酬是直接相关的,它是达成目标的报酬函数。 人具有独创性,每个人的思维都具有其独特的合理性,但是在现代工作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以Y理论为指导,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员工的潜力,使员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个人目标;对人的激励也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员工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

企业管理中的几种人性假设

“经济人”的假设 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劳动报酬。也可概括成X理论。基本要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不关心,只关心个人,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2、只有少数人是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他们能自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这些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著名的泰勒制就是“经济人”假设---X理论的具体体现。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以“时间--动作”分析为出发点,只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无视工人的情感,主张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与管理。 我国至今仍有不少企业沿用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加工贸易型的三资企业。 “社会人”的假设 这种假设起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的结论是:工人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因此把重视社会需要与自我尊重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 “自动人”的假设 “自动人”又称“自我实现人”。Y理论。基本理论:人生来就是勤奋的。如果没有不良条件的限制,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人在达到自己所承诺的目标过程中,是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 如果给以机会,职工会自愿地把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成一体。职工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够接受责任,而且会追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和强调安全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许多职工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勤奋精神。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职工的智慧潜能只被用了很少一部分。 “复杂人”的假设 应变理论,也称超Y理论。强调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基本要点:人有着层次和水平不同的、多种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是复杂的,而且随着人的发展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每个人的多种需要不是并列,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形成一定的结构。 有的人经济上的需要居于中心位置,有的人社会性需要占主导地位,有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各个人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个人此时此地的需要是他原有需要与当今社会存在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工作性质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能力不同、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同,其需要与动机模式也不同。不存在对任何时代、任何组织或任何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X理论强调管制,在机构上突出监工,在制度上强调重赏重罚,主张集权和控制。Y理论强调协调,重视教育和学习,制度上突出参与,提倡给人创造机会。超Y理论主张二者结合,通达权变,因地制宜,灵活应变。 随机读管理故事:《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管理中人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阶段。 (1)西方 1)工具人假设:人只是一种工具,任由管理者使唤,不能体现自我价值。 管理原则:任由管理者使唤,在暴力、强迫之下劳动着的 2)经济人(实力人)假设: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来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 管理原则: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监督与控制(任务管理);②管理人员的职能是知道生产,管理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③强调在奖励制度上实行金钱奖励和惩罚相结合(胡萝卜+大棒) 3)社会人假设: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原则: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注意完成生产的任务,而应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管理人员的职能不能只是指挥、计划、监督,更应该关注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成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实行奖励的时候要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提倡参与管理,让员工参与管理过程。 4)自我实现人(自动人)假设: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有着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才能的需要,希望能够有机会获得自身发展与成熟,“自我实现”是工作的最大动力。 原则:管理的重点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民呢能够成为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做一个采访者,去了解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奖励的方式上,提倡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在奖励(精神奖励);在管理制度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制度。 5)复杂人假设:人的需要和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随着年龄、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境遇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原则:要求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说,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地实行富有弹性的领导和管理。 6)文化人假设:管理者要强调要重视人的问题,对员工要信任、亲密以及一致的组织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原则:重视人的问题,对员工要信任、亲密以及一致的组织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 电子信息工程孟丙寅 09L0701110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性一直是哲学家、管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自古就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古希腊哲学家也对人性进行广泛讨论,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类对人性研究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雪恩(E·H·Schein)于1965年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 又称“实利人”或“惟利人”假设。这种理论产生于早期科学管理时期,其理论来源是西方享受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即认为人性是懒惰的,干工作都只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满足自己的私利。因此,管理上主张用金钱等经济因素去刺激人们的积极性,用强制性的严厉惩罚去处理消极怠工者,即把奖惩建议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经济人”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Mogregov),他于1960年在其《企业的人性问题》中,将以“经济人”人性假设为指导依据的管理理论概括为X理论,并认为它是一种错误理论。泰勒(F·W·Tayzor)是以X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典型代表,以严格控制和严密监督为根本特征,只考虑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毫不关心工人的心理需要和思想感性。 (二)“社会人”假设 这种理论源于“霍桑实验”及其人际关系学说。“社会人”的概念也是由该实验主持者梅约提出。这种假设认为,人是社会人,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职工的士气、群体心理等对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因而在管理上要实行“参与管理”,要重视满足职工的社会性需要,关心职工,协调好人际关系,实行集体奖励制度等。 (三)“自动人”假设 即“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一概念是最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尔后,麦格戈提出了以“自动人”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础的管理理论,给予“X理论”相反的“Y理论”,他明确否定“X理论”,而肯定“Y理论”。“自动人”假设认为,人是自主的,勤奋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只要能满足这一需要,个体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人的潜能得以表现和发展,人才会有最大的满足。因此,管理上应创设良好的环境与工作条件,以促进职工的自我实现,即潜能的发挥,强调通过工作本身的因素,即运用内在激励因素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四)“复杂人”假设 这种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雪恩、摩尔斯(J·J·Morse)和洛斯奇(J·W·Lorsch)等。该理论认为,无论是“经纪人”、“社会人”,或者“自动人”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并不适合于一切人。因为,一个现实的人,其心理与行为是很复杂的,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不但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潜能,而且就个人而言,其需要与潜能,也随年龄的增长、知识能力的提高、角色与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能把人视为某种单纯的人,实际上存在的是一种具体的“复杂人”。依据这一理论,便提出了管理上的“超Y理论”,即权变理论。它认为,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应该依据组织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提出了管理人的X-Y理论。1960年,他发表了《企业中人的方方面面》,进一步系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该书被专家们奉为行为科学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

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理论

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又称“实利人”,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麦格雷戈、吉尔布雷斯等。“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打算做的一切都是扩大他们未来将获得的利益,人都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的。 1.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的方面》一书中将这种人性假设概括为X理论。x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多数人天性懒惰,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逃避工作;由于大多数人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必须对其施以强迫、控制、指挥的措施,甚至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其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大多数人天生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风险与责任,没有雄心,企求安稳,并甘愿受人领导、接受指挥;人生下来就习惯于明哲保身、反对变革、把自身安全看得高于一切;人缺乏理性,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作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2.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措施: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把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视为整个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认为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监督;领导方式是专型制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只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接受管理、拼命干活,无需参与管理,普遍采用“命令与统一的管理方式”;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即用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用惩罚来对付员工的“消极怠工”行为。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是“经济人”假设——X理论的具体体现。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也称社交人,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并不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唯一重要的手段,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社交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梅奥。 1>.“社会人”假设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点: 人所受到的最主要的激励不是来源于金钱,而是来源于人的全部社会需要的满足,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成就等;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工作合理化的结果,许多工作本身原有的意义已不存在,因此,人们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找乐趣和意义;人在所处群体的社会力量中所受的影响,比管理中的激励和控制对他的影响更大;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2>.与“社会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的重点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而应注意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发挥人的特长;管理人员的职能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和控制,而应重视员工间的人际关系,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上传下达,重视培养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在奖励时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提出了新型的“参与管理”的形式,即让员工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满足其社会性需要,使得对员工的外来控制转变为员工的自我控制。“社会人”与“经济人”相比,更强调了人的社会性需要,突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三)“成就人”假设 成就人叉称自我实现人,“成就人”假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麦格雷格、赫茨柏格和阿吉里斯等。“成就人”理论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精神源泉就是充分、完善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完成自我实现。这样,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工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和手段,而自我实现,即成就需要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人们才感到最大的满足。 1>.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的方面》一书中,总结并归纳了马斯洛及其他人的观点,结合管理问题,提出了Y理论。Y理论的内容如下:人们总是勤奋的,一般都乐于使用自己的体力和能力;外来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投身于组织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成就感;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在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