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林崇德1, 胡卫平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西安 710062

[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

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

堂的教学质量。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使

用迁移四个方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

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七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同时,还强调

了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32 年的

中小学教学实践,特别是近十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实践表明,思维型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激发课堂的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关键词]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实践

[ 中图分类号] G4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0209(2010)01—0029—08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我们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经过32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学的活动来讲,不论是明确学习目的、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迁移运用知识、反思学习过程,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其核心活动都是思维。对于教师教的活动来讲,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等,核心活动也是思维。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Kuhn, 2005; Venville, Larkin, Robertson,& Fulham,2005),科学的教学理论都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对此,中外许多学者都有所论述。杜威(J. Dewey)提出了“反省的思维的分析”(赵祥麟,王承绪,1981)并使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从情景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这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教学步骤,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做”中验证效果。布鲁纳(J. S. Bruner)教学理论的中心思想有三个方面(布鲁纳,1982):一是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是早期教学;三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概念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不断地由具体思维向在概念上更恰当的思维方式前进;在教学时,试图远离学生思维方式,只是用枯燥无味的逻辑进行形式的说明,肯定是徒劳无益的。赞可夫(Л?В?Ванков)的“教学和发展”实验研究是紧紧围绕着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而展开的,主要研究观

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赞可夫,198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某些问题即便还没有接触过,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问题一旦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相关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对问题进行某种解释,即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论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加登纳(H.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Damon & Lerner,2009; Gardner,1999),并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和一些合作者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实验,比如主持了旨在推进学生艺术发展的“零点项目”、设计了新的师资培训模式、创设了一种包括七个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些实验尝试在促进不同学生掌握不同智力上取得了成效,体现了加登纳多元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反映了当代西方智力领域“教育和发展”的新进展。斯滕伯格(R. J. Stenberg)提出了成功智力的理论(Damon & Lerner, 2009;Sternberg, 1996),他还根据该理论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验,这些实验旨在改变教学一向重视分析(和记忆)能力而忽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状况,其中的思维教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对成功智力所涉及到的三种思维能力或三种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ternberg & Spear,2001)。威廉姆斯(F. E. Williams)提出了一种创造性思维培育的理论(Williams,1972),叫做认知—情感交互作用理论(Cognitive-Affective-Interaction Theory),简称CAI理论,强调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阿迪(P. Adey)等人实施了通过科学教育对学生进行认知(思维)加速的研究(Cognitive Accelerationthrough Science Education),简称CASE (Adey& Shayer, 1994)。CASE 项目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师生的积极思维、互动、反思、迁移等,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数学、英语成绩,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国内也有学者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问题展开过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实验、刘静和的“现代小学教学实验”、邵瑞珍的“学和教”的研究和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总之,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

二、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既然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那么,思维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正确认识思维的结构,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经过32 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我们提出了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其核心是思维的心理结构模型(Lin & Li,2003),有人评价它为“三棱结构”模型,是我国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黄希庭,2009; 黄希庭,郑涌,2005)。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智力和能力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地说,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和不知的问题,是保证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偏于活动,着重解决会和不会的问题,是保证顺利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都是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概括。

第二,思维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的结构,主要包括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的监控或自我调节、思维的品质、思维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第三,思维结构是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的统一。如果单纯分析思维结构的具体成分,可以将思维结构看成是静态的;但从思维结构的成分的内在关系和联系上来说,从思维结构的发展来说,思维结构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

第四,思维品质反映了人和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一个人智力是正常、超常和低常的主要指标,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

第五,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和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性格等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

第六,思维是一个较难穷尽的多元结构。由于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关系、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表层和深层的关系,因此,思维是一个较难穷尽的多元结构同时,心理能力不是空洞的,它总是要和一种活动,或者和一种认知联系在一起。其中一种显著的表现,就是和学科教育相联系,构成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能力是学科教育和学生智能发展的结晶,不仅体现在学生有某学科一定的特殊能力,而且有着学科能力的结构。不同的学科能力包含不同的智能成分,是学生多元智力的表现。

三、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说明有规律可以遵循;是艺术,说明需要教师的创造。因此,思维型课堂教学不可能给教师规定详细的教学细节,但可以提出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如下:

第一,认知冲突。思维结构是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的统一,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学生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是学生心理不断发展的动力(朱智贤,1979)。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矛盾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 ict)指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皮亚杰认为顺应或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他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只有通过调节不断解决认知冲突,才能促使人的认知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经验,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或者看似和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相矛盾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参和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学会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第二,自主建构。自主建构包括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思维材料是思维结构中的成分,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同时,随着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中非智力因素、思维的品质、思维的监控等的

变化,思维的结构不断发展完善。使用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认知建构的思想: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对学习者来讲,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教师必须采取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来展示有关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和过程、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教学。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构的发展,体现了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思想,使用到课堂教学中,要求重视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具有促进性和抑制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达到师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从互动的主体来讲,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课堂互动的内容来讲,有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根据思维结构模型,思维型课堂教学中,三种互动的关系是: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表现,思维互动是核心。

第三,自我监控。思维的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在思维中的表现,是思维结构的顶点或最高形式,具有确定思维目的、管理和控制非认知因素、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策略、实施并监督思维过程、评价思维的结果。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不仅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杜威重视反省性思维,提出了“反省的思维的分析”,也有学者提出反思性教学理论(熊川武,2002)。我们关于思维监控的思想,不仅强调了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而且强调计划、检查、评价、控制等,从而更全面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思维结构模型的思维监控思想,我们提出了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教学监控能力包括:课前的计划和准备性、课堂的反馈和评价性、课堂的控制和调节性和课后的反思性(林崇德,2007)。在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设计每节课,而且要有一个长期的教学规划(包括知识教学、能力和非智力的培养)和系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环节,要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和教学速度,特别是要设计教学反思环节,即在每一次课堂活动将近结束时,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过程、思维方式、所学知识和方法等,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认知策略,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第四,使用迁移。知识、技能和智力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智力或思维能力的高低,但知识、技能和智力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智力、思维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什么知识都不懂,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人,他的智力、思维缺少形成的“中介”,这显然是无法得到发展的(朱智贤, 林崇德,2002)。在思维结构中,思维材料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理性材料主要指概念、规律和理论。使用概念、规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也是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标志,还是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关于灵活性品质的训练,需要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和迁移,引导学生发散式思考、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

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教给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独创性思维品质即创造性思维,在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如类比思维、等效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发散思维、头脑风暴、列举属性、遥远联想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重视知识和方法的使用和迁移,对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将使用迁移作为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针对以上四个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即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使用迁移。教学导入的目标是引出课题。基本要求:通过观察和实验、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基本要求:第一,创设问题情景,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第二,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特别强调思维互动;第三,加强方法教育,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第四,注重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能力。教学反思的目标是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反思经验教训,形成认知结构;基本要求:第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第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包括知识、方法等;第三,要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认知的结构;第四,注意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使用迁移的目标是掌握知识的使用,并能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

四、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因此,思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为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思维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在感性反映形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以自觉的定向、能动的预见未来、做出计划,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变革社会、调节自己为前提。所以,目的性是思维的根本特点,也是我们“三棱结构”的首要成分。它反映了思维活动的自觉性、有意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并构成思维结构中的核心要素。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促进发展的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根据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制定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监控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二是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产生高认知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三是关心学生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并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第二,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思维过程是思维结构的第二个成分,不仅强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类、系统化和具体化,而且强调思维活动的框架和指标为:明确目标—接受信息—加工改编—概括抽象—操作运用—获得成功,它要回答三个问题:过程多长、什么顺序和怎样的流程。依照知识的性质,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后者是关于“怎么样的知识”。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各种方法教育。一是重视概念、规律、理论等的形成过程,包括为什么引出这一概念和规律,怎么样得出这个概念和规律,以及概念和规律在学科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使用;二是让学生掌握建立概念、规律、形成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

法,以及观察、实验、思维等方法;三是提出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高认知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

第三,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建构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朱智贤认为教育必须先引起学生对于知识、技能、道德规范的领会、掌握、学习,然后才能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朱智贤, 林崇德,2002)。在我们思维的“三棱结构”模型中,思维的材料是思维结构的第三个成分,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同时,思维结构是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的统一,随着思维目的、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思维结构也发生变化,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必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不断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思维结构的动态性和思维材料的思想,使用到课堂教学中,一是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教学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建构过程;二是先前的经验对学习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采用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来展示有关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和过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三是要重视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步地从具体形象成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抽象逻辑成分占主导地位,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的理性思维材料越来越多,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增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

第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思维中的非智力因素是思维结构的第三个成分,包括情感因素、意志因素、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思维活动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思维活动的效能。这一思想使用到课堂教学中,要求:一是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一种目标,不仅包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也要特别重视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二是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但要注意,愉快氛围的创设和情感因素的调动仅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发挥思维的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要避免课堂教学中仅仅形式上的生动活泼。

第五,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作为思维结构的第五个成分,思维品质是指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和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体现了个体的思维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差异。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它表现在善于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问题;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善于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严密地推理论证。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力和能力的“迁移”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思维的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善于使用不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正确地解决问题;二是思维的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善于组合分析问题;三是思维的结果灵活。思维的结果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合理性;四是迁移能力强。对知知识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正迁移。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五个特点。敏捷性指正确基

础上的速度。独创性即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思维的五个品质,全面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知识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从而为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操作方法。

第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根据思维结构模型,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具有良好的思维环境。使用到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一是要营造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情境。创造型的课堂情境指教师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和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二是要创设鼓励学生质疑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是指教师对学生提问产生的一般而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积极倾向和消极倾向。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应持积极态度,即喜欢、支持、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三是应尽量提高认知问题。所谓高认知问题,就是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注意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学习。

第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智力的多元性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影响。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六艺”的课堂教学就蕴含多元智力的理论(林崇德,2005)。我们也认为思维和智力是一个较难穷尽的多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科能力。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其发展的水平来看,表现为超常、正常和低常的区别;从其发展的方式的差异来看,有认知方式的区别;从其组成的类型来看,可以表现为各种学科能力的组合和使用的区别;从其表现的范围来看,可以表现为学习领域和非学习领域、表演领域和非表演领域、学术领域和非学术领域的区别。由于思维和智力的多元性以及个体间的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

五、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

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理解,依赖于对教和学的关系的理解。关于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由于人们对教和学关系问题的认识不同,以此为基础所建立起的教学理论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统观国内外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关于教和学关系问题的探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范式—即“教”或“学”的研究范式、“教和学”的研究范式和“教学”的研究范式(裴娣娜,2005)。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教的理论”片面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学习理论”却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前,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是以讲授为主,重视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又出现了只重视学生看书、自学等而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有效的学。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如何,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同时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这是一种“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由于教学活动中教的活动和

学的活动是不能分离而独立存在的,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失去了任何一方,教学活动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能动的角色和要素,他们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正是师生这种统一的关系,推动着教学过程的向前发展。思维型课堂教学所提出的“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思维这个核心,同时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对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改变重视教师忽视学生和重视学生忽视教师的两种错误的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是32 年实践的结果,同时又有效指导着我们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第一,历经32 年的研究,提出并检验了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科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标志,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等心理学观和教育观,同时,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全国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0 多个实验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林崇德,1999,2009)。

第二,在最近的10 年中,基于智力理论,胡卫平开发了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胡卫平,2008a,2008b)。该活动课程共有8 册,每个年级1 册,每册有十六个左右的活动,分为形象思维篇、抽象思维篇和创造性思维篇三个部分。活动内容以系统的思维方法为主线,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知识面的扩展而不断加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每个活动先从日常问题开始,再到各个学科领域;先从具体形象的问题开始,再到抽象的问题;先从简单问题开始,再到复杂问题。从整体上看,活动内容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和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采用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教学原理,并针对不同的课型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2003 年至今,近200 所中小学的20 多万学生参加了实验,跟踪的结果表明,一般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学业成绩、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尊、创造性人格、社会性,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都等有明显的提高。

精选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最新)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纠正、导向、指导、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比如,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有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能够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但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实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道:“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不过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很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能够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以前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不过,很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课堂教学抓落实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抓落实的几点思考(教师必读) 一.课前铺垫搞好上节主要内容的落实与新授内容的知识储备。 课前提问不能仅限于上节内容的机械回顾,如提问某一概念、公式等。要设计出针对概念的深化与应用,特别注意易错、易混点。可以用回答题或小的选择题、填空题,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二.学习新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常见的有:知识的发现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证明过程等。这一过程中含有:一般的思维方法、具 以学生能够自主解决为目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诱导,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拓展。 概念的巩固。形成概念后的重点是理解与应用,应借助于具体的例子、题目去巩固概念。教师设计针对概念的题目,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总结注意事项及规律。

解题方法的巩固。对学习新知识中体现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出来,分析应用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并能设计针对该方法的题目让学生去尝试、体验。 三.应用举例 例题的落实。主要是巩固知识、方法,熟练技能。 生自主解决;②让学生分析题目,展示思路的形成过程,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③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反思解题过程;④教师作适当的变式引申、拓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完全放给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给学生溜出一定的时间,先让学生自己审题、探究思路。然后,教师采用分步设问的方法,设计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解决问题。即综合题是由几个相关问题组合而成的,分步设问就是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台阶。解题后,要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反思,反思思路的形成过程、反思知识间的联系、反思用到的思想方法、反思解题规律。

学生作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方法。落实的方法:①练习与板演结合;板演的作用在于便于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规范步骤。但并不是板演的次数越多越好,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选择;②学生作练习,教师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作业的布置 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分层布置作业。精选作业题,真正起到巩固基础、熟练技能、规范步骤,发展能力的目的。 五.几个问题的处理 1.复习提问时几个学生答不对?(略)。 2.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只凭教师讲是不行的,要通过学生的亲身感悟才能搞好落实。可以采用故设“陷阱法”搞好落实。如①针对易错点设计错误解法让学生分析正误;②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错因;③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解题中应注意事项。 3.讲与练的关系。作到精讲、精练是抓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改进教法,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 蓝江桥 (空军雷迭学院武汉430019)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太学教育的特点,提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要突出学术性、民主性和自学性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确立要注重多样化;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选择要体现多元化。 关键词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大学的课程教学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的评价,既不能缘商业评价那样以顾客意见为准,也不能像产品评价那样用指标性能的统一尺度来衡量。如何既满足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需求,又保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和创造的权力,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我们发展现代大学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评价的导向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突出现代大学教学的特点 大学教学与普通教育的教学尽管有一些必须共同遵循的教学原则和规律.但它还有一些独特的特性,正是这些独特的特性才形成了大学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本质区别。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指标的反映和引导,这些特性才能在实践中深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不少高校把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态度及教学责任心上的比较多,而对学生的关注比较少;对教师的限制多、引导少;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大学教学的特点不突出,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索。那么,现代大学教学有那些本质特性应该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反映呢?主要是学术性、民主性和自学性。 从学术性来看,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按学科和专业的分科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进行,这是大学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所在。因此,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突出反映这个特征,大学教学评价的学术性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和展示本课程所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向学生介绍和点评相关领域的不同理论流派和不同学术观点,并表明教师自己对这些观点和流派的看法;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等。通过这些反映学术性指标的评价,激励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展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轨迹,为学生打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面素质。 从民主性来看,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精髓,同样也是大学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学的民主性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气氛的民主和谐,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问题的饵答以及不同意见的包容;教师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水平;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等。通过民主性指 ?257?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2000字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2000字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教师课堂教学反思2000字,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2000字1 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向度。 (一)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是在抽象了具体现象和对象的基础上编制的,在不同时间、对象、场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改造、增添或删减,

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后者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二)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教师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

课堂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还是传统教学,观念陈旧,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效率低下。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全面、具体、适宜。 3、教材处理不够恰当,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一是知识讲解要准确、科学,绝不可似是而非,更不能出现知识错误。二是要注意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重点要把握准确,教学过程要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要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 4、没有科学的教学思路,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是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教学思路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要清晰。只有这样,课堂效果才会有实效性。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5、时间分配不够合理。①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合理: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恰当,不能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讲与练时间搭配要合理等。②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合理:教师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③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要合理:不应出现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6、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1、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结构鲜明,重点突出;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2、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3、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有感染力和吸引力。○4、操作: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英语听力)、多媒体等要熟练。在课堂上,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要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 7、部分教师作业批改不及时,学生错题无纠正,理科解题不写解,文科解题不写答。 8、配套练习完成不及时,部分教师无查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9、学生学习习惯差,动手能力不强,不记笔记。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消极应付。 10、学生学习效率低,两个小时自学时间,不会利用,没有目标。要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专业课课堂教学反思

专业课课堂教学反思 现在职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培养他们学习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因而, 要在每一个45分钟下来,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份”,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进而引起对每节课的兴趣,的确需要我们费心思考。尤其是专业课,既有理 论教学,又有实践操作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丰富课堂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作 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课堂的教学效果无形中大 大削弱了。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 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生动、有趣的课堂语 言弥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 和乐趣,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增加信息,提高思维密度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 高思维密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 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专业课中有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我们专业教师可以适当多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试着解答,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可以找出多种解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处理问题随 机应变的能力。 三、充分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是十分重要的。 如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教师可在前一节课布置回家作业时,列出提纲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此外,在平凡的课堂上,我们专业课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自然地、巧妙地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 学习方向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四、功夫下在备课上,让备课“活”起来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课是提高45分钟效率的关键所在。专业课的备课一方面 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确定课时目标、重点和难点、用什么教具,做什么实验,实验是教师演 示还是让学生课堂上做,达到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实验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等等,另一方面,学生的情况怎样,多少学生愿意学,多少学生学的好,差在什么地方,他 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那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以上这些因素你都了如指掌,再按课时上课,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检测矫正来逐渐达到教学目标。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则是战术问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会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以下是关于“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育部在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中指出:应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提高觉悟三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要摒弃注入式,实行启发式。这就很明确地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知能力,特别是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厌学现象严重,激发其学习兴趣,研究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改革政治科教学方法是多年的话题。我从教十年,听了几十节教学研讨课,发现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形式主义浮于课堂之中:上课钟响了,老师进教室、起立、坐下,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讲授新课了,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 ·

我提出了“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用30%的时间复习巩固旧课和预习新课,40%的时间用于教师精讲新课,剩余的30%时间学生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三四三”既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但更主要的是把政治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融新旧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于一堂课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我从九五年秋开始在初三进行对比实验:把初三级四个班分为两部分,三(1)、三(2)班用“二七一”教学方法,三(3)、三(4)班采用“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讲授初三教材中的“人才”一课为例谈谈“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复习旧课,预习新课(30%) 2.复习旧课:提出三个问题(幻灯放出)分别让学生书面作答,俗称“默写”。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4.认清历史责任的关键是什么? 5.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还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作答后收卷,约需5分钟。复习旧课无须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目的既是督促学生在课外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亦是为新课作好准备。 ·

关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4748268.html, 关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作者:彭熙伟陈金兵彭光正范伟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8期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思维方式、塑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笔者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即主动学习者;而教师则是主导,即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备好课是关键。备好课是教师熟悉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探索等几方面。备好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定位要准确 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要适度,概念定义要准确,原理阐述要科学,方法介绍要正确。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解释或解决问题,列举的典型例题要能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研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 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如何把教学内 容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手段要能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概念、原理、方法和讲解思路进行理解、吸收讲课内容,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能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完整版)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 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我开悟。”作为一名教师,自我开悟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教师只有教学经验而不加以反思,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大的长进。 中学部科研督导室发出通知,要求

青年教师撰写“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我想这正是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反思自己教学一个良好契机。上周有幸聆听赵允刚老师关于“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次讲座,我深受启发,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的课堂在这些方面是否也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下面,我就从赵老师提出的这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关于多媒体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课堂教学采用,尤其是青年教师更热衷于使用这些方便快捷的工具。对多媒体适度的运用,既可以增大课容量,又可以从视觉、听觉给学生全方面的体会,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赵老师也提到所谓的运用不当,例如幻灯片页数过多,一节课上成了不停地翻幻灯片的课;页面过于花哨,分散学生注意力……他还特别提到语文课中诗歌鉴赏时最好不要幻灯片,因为这会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

回想自己之前的课堂教学也犯过同样的毛病,刚开始上课时总想着把幻灯片做得丰富一些,好看一些,以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认为备课就是做PPT。当然,在这个错误路线上,我走得还算不太远。这学期开始,我已经将主要精力用在反复钻研文本上,努力做到让自己对所要教的内容烂熟于胸。在做幻灯片的时候坚持了简洁的原则,外观方面采用白底黑字的醒目形式,需要重要提示的地方用红颜色标注。内容方面尽可能将不需要的不放上去,主要把一些需要补充的内容,例如背景、字词等用幻灯片加以展示。页数方面一节课尽量控制在十页以内。 本学期以来,关于多媒体的使用,总的来说我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听过我几次课的老师也对此表示了肯定和赞赏。但我认为做得还不够好,因为就像赵老师所说,课题这样的无效信息是可以不放上去的。还有,作为语文课,板书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在处理多媒体和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 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1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

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虽然我们绝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扎实有效的,学生是满意和认可的。不过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有很多的问题和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备课中偏重知识的准备,轻教学过程的设计。 因为一些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不够,教案更多体现的是对所教知识或内容的罗列和堆砌,缺乏符合具体学情的和能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往往缺少整体结构也看不出清晰的环节和层次。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注意到所授知识的准备,更要重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考虑。在实行教学设计时,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做到有章有法。只有持续的改进教法和增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才能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课堂上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轻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通过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同水准的存有着管教不管学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本课的内容讲完,至于学生在怎样学、学的水准怎么样则没有给与充足的注重和指导,有的课教师讲得自觉很卖力气,而学生则神思不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是值得怀疑。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注重自己如何教的同时还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学的情况。重视对学生准确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教学生怎样学,必须管学生是否在努力学、真正学。总来说之教师一定要做到既管教又管学。 三、责任上偏重教学内容的完成,轻教学实际效果的提升。 有的教师更多的考虑课本内容是否都讲了,而对学过的知识学生是否真正都掌握了,则不是十分清楚或不是特别在意。所以教师必须由注重自己的是否教过了,转移到学生学过的知识是否都真正掌握了这个重点上来,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矫正。 四、效率上偏重课下的机械操练,轻学生的当堂掌握。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直观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

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回顾一下我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创设各种情景,孤立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孤立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英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其它发展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

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生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辅。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高校课堂教学反思

高校课堂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段新七年级的上课情况,我对高校课堂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第一.优化时间安排,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 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上。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第二.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必须有约束的机制。每个学生的课堂练习必须按时交,哪怕是交白卷,完成情况不好的要反思学习过程。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同学每天至少举手发言一次。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写错的作业必须更正,更正时要分析错误原因。每位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制订相应可行措施,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对缺课、不缴作业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找学生谈话,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动”起来: 目前,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大多忽视了更新学生学习理念。老师教的理念要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不忽视。 1、让学生想“动”。 课堂要活起来,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调动起来?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不歧视任何差生,充分尊重学生,多找后进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成功信心。在杜郎口中学,老师打了一个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优美的苹果,问学生它的味道是怎样的?是教师告诉你还是同学们自己来品尝后得出答案? 2、让学生会“动” 让学生会“动”,方法上老师除了让学生完成事先安排预习任务外,主要的还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一方面让优生先带动,因为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制定一些具体措施激励学生。如划分学习小组,小组内学生结对子,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学习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小组间开展学习竞赛,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所属的集体负责,维护集体的荣誉;控制优秀学生发言的次数,多给差生、后进生表现的机会,对差生、后进生多表扬,多激励。 让学生会“动”,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手工课堂教学反思

手工丝网花课堂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想融合为价值取向;这学期来,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全体参与、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课堂管理,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给予的条件多媒体教学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理论,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大胆实践;突出班队,活动育人。一个月来的课堂实践,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更多的却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一、在现有的条件下相信自己行,相信学生行。 比如以前看似较难的作品制作,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创作,在作品上欠缺新意,但这学期大胆尝试,利用初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开始创作,先是说明作品制作的难度及要求,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看作品演示,着重强调老师要求一定要达到,并且在创作过程一定不能放松要求,认真对待就能行。老师行,学生也能行。 二、要改善课堂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单纯的“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教” 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刚启动,学生

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无从下手。经过实践的摸索,事实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目前看来,放的还不够。如学生自由创作时,学生的作品不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作,而是根据老师的提示创作,欠缺新意。而且太过于“放”的课堂,有些个性张扬的学生会闹腾起来,不是认真创作,而是扰乱课堂纪律,所以在学生纪律方面必须有奖有罚,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够。 三、要不断学习、再学习,挖掘再挖掘身边的创作素材。 手工丝网花制作课的作品创作新意,关键在于挖掘。刚开始时,我一直课堂活动安全而一筹莫展,总觉得有一条绳索绑着,因此伸不开手脚,在课堂上生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经过与同事们深入探讨,上网与同行教师交流之后,才豁然开朗。活动,活动,就是要胆大心细的制作,只要善于挖掘,生活处处是素材。因此,完全可以由近及远,由简到繁,逐步展开,何苦为了安全而忧心呢?只要在课堂多加防范,多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能防范于未然。 四、要改变旧的观念,增强新的血液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师生观、新的教学观。而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却秉性难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水平,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实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实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升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点,注重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注重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重,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动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动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合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