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夏周时期青铜器发展

商夏周时期青铜器发展
商夏周时期青铜器发展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

?摘要:青铜器(简称“铜器”)主要指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铜锡或铜锡铅合金铸造的器物。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艺术即指铜器的铸造工艺、铜器的各种造型及装饰纹样所形成的艺术特色。也由此而使青铜器不仅具有生活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陈设欣赏的艺术价值,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

个时期的风格。商代前期,造型轻薄,纹饰比较简单;商代后期和西周前

期,造型厚重华丽,纹饰多表现神权思想的兽面纹、夔龙纹、各种动物纹

和几何纹。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风格趋向简朴,纹饰多为粗线条的窃曲纹、重环纹等,同时长篇铭文增多。春秋后期到战国,造型轻巧,纹饰多

活泼的动物纹和复杂细密的蟠螭纹、云纹等,也有不少用细线雕刻狩猎、攻战、宴乐等反映现实社会活动的画面,或用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出

种种图案或画像。从铜器造型、装饰纹样和铸造技术看,它综合了绘画、雕塑、图案和工艺美术,初步奠定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的基础。

?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

史上铜和陨铁

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西周中晚期,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

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

春秋早期,由于王权的衰落和旧有礼制束缚的影响,青铜器的器形于纹饰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几乎没有什么创意,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

五、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势装饰与青铜器上。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等表面装饰新工艺,使青铜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风貌。长篇记事体铭文逐渐减少,物勒工铭的铭文内容开始出现,铭文中鸟虫书等艺术化字体流行。失蜡法、印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使造型奇巧的青铜器铸造成为可能,并大大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以祭祀,而东周以后,由于时代的动荡,许多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青铜器更多的用于生活,产生了许多生活器皿。另外在装饰方面,也逐渐人性化,从想象的抽象艺术,到较为具象的生活场景。青铜器会给人们的审美意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诗经鲁颂·閟宫》记述了鲁僖公兵伐淮夷取得胜利后,告祭祖先的片段:“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祈承祀,六辔耳耳。春秋匪解,享祭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炮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鲁僖公取得战功,兴师动众去告祭祖先,供上牲牛和别的供品,盛供品的青铜器华美悦目,铿锵悦耳。其排场阔绰可想而知。青铜器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实用价值的青铜器,而成为沟通人与神及祖先的信物。它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实用价值的青铜器,而成为沟通人与神及祖先的信物。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之灿烂的山西青铜文化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 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在春秋战国繁荣,至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走向衰败,宋元明清是便可仿古和作伪。 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烹饪和盛装食物与美酒。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的功能用途上发展,美观也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就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鼎盛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等。其中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是器形整体或是纹

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的性格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从分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极度庞大的数目,但是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和精湛的工艺。也就是这样,中国的青铜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篇章,也留给了中华炎黄子孙丰富的瑰宝,留下了感叹和敬佩。历史的成就是在中国工艺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工艺的伟大能量在历史的见证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有幸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凝聚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葬群。经过数年田野考古,发掘了1299座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黎城墓地。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2.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 3.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4.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要点一、农业和畜牧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 2.商朝的畜牧业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2.玉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陶瓷业 3.漆的使用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2.夏、商、西周的都城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本课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二、在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三、“农业和畜牧业”一目,应讲明如下问题: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青铜器历史

青铜器的发展史 仰韶文化铜制品:1956年在陕西西安半坡和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内,各发现一个薄铜片。半坡的为长条状,姜寨的为圆形。有关方面对这两件铜片进行了成分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对这两件铜片,学者们持不同看法,一种意见对出土铜片的地层和时代持有疑问,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半坡和姜寨遗址依据14C测定,分别距今6000多年和5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的青铜器制品: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完整,后者仅存刀体前半部。两刀均凸背凹刃。林家刀把与刀体无明显分界。经过对铜刀合金成分的测定,两者都是锡青铜。马家窑文化为公元前3000年,马厂文化为公元前2300年。这两件青铜小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常常出土以工具和装饰品为主的红铜和青铜制品。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它出在铜石并用时代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时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于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 齐家文化铜制品:遗址和墓葬出土铜或青铜制品的主要地点是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地。齐家文化发现的红铜或青铜制品主要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工具有细长棒形的铜锥、扁平刃的凿、凸背凹刃的长条形刀等。装饰品类则有由扁条铜片卷合而成的圆形指环和弓形小纽圆形铜镜。 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铜镜为素面,直径6厘米;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一面直径为9厘米的铜镜,背上有两个同心圆,同心圆面饰凸起的人字形弦纹和直线纹。需要指出的是,两面铜镜都是锡青铜所制,尕马台铜镜锡的成分占10%。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 龙山文化铜制品:1955年河北唐山大成山遗址出土了两件大小相似的梯形铜片,据科研单位对这两件铜片进行化学分析,含铜量分别为99.33%和97.97%。有的学者提出这两件红铜片是“切割用的刀类”。1975年河南临汝煤山类型二期文化灰坑内,有用红烧土制成的炼铜坩埚残片,其中一块壁厚1.4厘米。重要的是,坩埚残片内壁粘有六层铜液痕迹,反映了坩埚的坚固耐火性。经过对铜液进行分析,成分为红铜。在河南淮扬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灰坑H15内发现有铜炼渣一块,呈铜绿色。郑州牛寨和董寨龙山文化遗址出有坩埚残片和铜片,前者为铅青铜。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史

青铜器艺术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到夏、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春秋以后,除了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 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 期。 代表器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戈,戚,爵,铃, 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 该时期特点: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 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代表器物:郑州杜岭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 该时期特点: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的纹饰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象纹、鹿纹、牛头纹、蝉纹、人面纹等。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耳四足大铜鬲瓦 该时期特点:气魄雄伟,种类丰富。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 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纹饰加深了写实的程度,威严气势逐渐减弱,酒 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李学勤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统,产生早,历史长,制造精美,种类丰富,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早为举世所公认。 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发现与收藏古代青铜器的记载,也曾有学者对青铜器作过鉴定和研究,但这种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学问。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体例相当完善的青铜器著录书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更是辈出。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部著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自序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①。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风气,清代乾嘉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本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后,青铜器的研究逐渐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分支。当前,海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於研究中国青铜器,所发表专著、论文、图录不可胜计。对比於业已通行的“甲骨学”、“敦煌学”等名词来说,作为一种学科的“青铜器研究”(或者“青铜器学”)这一术语早就应该使用了。 今天的青铜器研究,是以历史上收藏、研究的成果为起点的,但其根本的方法和趋向则与过去不同。以往学者研究青铜器,限於当时的条件,所据材料大多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从而只能作分别的探讨。现今的研究,由於田野考古工作的发达,能够以科学发掘的收获为主体,尽可能运用考古学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学术界过去研究青铜器,每每偏重于器物上的文字,即通称的金文。这方面虽然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不免带来不少局限性。现在的青铜器研

究,则扩大到对其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作出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其中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考察,更引进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使青铜器研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 外国学者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多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美术史和考古学向来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只有按照考古学的要求,确定青铜器的文化性质,划分其时期和地区,才能将数以万计的种种器物整理出统绪;而如不经过美术史的考察,说明青铜器的创作技巧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念,就不能充分显示诸般珍品的意义与价值。这两者,应该说是不可偏废的。 令人欣幸的是,由于新材料的大量涌现,青铜器研究正在取得迅速进展。不过10年以前,我为《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写了题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的综述,如今看来,已有许多地方须作补充修改。必须说,这几年间的考古发现,实在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对青铜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下面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青铜器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由最新发现得到的认识(材料以近10年中发表者为限)。 多年研究表明,中国青铜器有其自身独立的起源,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和什么地方开始出现,迄今仍有待探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铜片,正式报告已于1988年出版。基址的碳14年代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700年②,但这一铜片是黄铜而非青铜。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系合范铸成,有关地层的碳14年代经校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同一遗址还发现有铜器残片,惜已风化③。又据报道,1987年在西台红山文化房屋基址中发现了多块经烧烤的铸铜陶范④,这年代也是很早的,不过报告还没有发表。 上述中国青铜器出现的年代,和两河流域与埃及相差无几。两河流域在公元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铜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 在青铜器时代,世界上青铜铸造业形成几个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成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些地区,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如爱琴海地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此时都是奴隶制国家繁荣的时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区,没有经过青铜时代便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 编辑本段中国青铜器时代 简介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其所处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相当于史籍所载夏王朝的时代,是为奴隶制国家建立时期。至商代,则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始被铁器时代所取代,基本贯穿于奴隶制社会始终。这一时代,农业、手工业有较快的发展,并出现了文字。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完善。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第2章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2.1 复习笔记 一、叙说 1.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的儿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 (2)夏朝的灭亡 夏王出自姒姓。夏朝时期有几千个方国部落。夏朝时期,国家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断定夏朝时期阶级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和尖锐,但是断定夏朝主要由于奴隶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而覆灭的结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3)夏朝对后世的影响 夏朝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商朝的统治者常以夏的覆亡为历史的鉴戒。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相传,造车、造酒等技术都是夏朝时期所发明的,并且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对后世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 2.商朝

(1)商朝的建立 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早期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2)商朝的王权 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相传成汤灭夏时就以自己勇武为理由,而号称“武王”。 (3)商朝与夏朝的对比 ①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比较巩固。商朝成为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商朝要保持其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必须由精明干练、富于经验的强有力的人物来充当商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位的时候就会“诸侯毕服”,反之,则“诸侯莫朝”。 ②王位继承 商王继位不仅有“父死子继”的情况,也有不少是“兄终弟及”。 3.周朝 (1)周族的兴起 ①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 ②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直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 ③迁到周原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 (2)西周制度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苏荣誉) 《百家讲坛》栏目供稿)2003年9月 一、研究史 今天我想讲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与艺术。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学者介入到这个领域,从1848年开始,先后也有,现在目前也有几百人,已经有几百种著作先后出版了,我自己在这个领域里边工作大概20年。关于青铜器的研究现在在传统上包括五个部分,关于它的类型学﹑纹饰﹑组合﹑铭文,新近就是加入了关于它的技术的研究。在西方,青铜器研究属于艺术史领域,因为西方的艺术史过去就很重视它的工艺技术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收藏旨趣和我们就有很大不同,如果到西方的博物馆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收藏的东西比我们要精美得多,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价值,而中国的传统青铜器则重铭文,从宋代形成的金石学﹑铭文这样的研究开始的。所以,我们过去判断一个青铜器的价值是关键看它有多少字儿,在民国时候去买青铜器,就看一个字儿合多少钱。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美术观念地涌进,青铜技术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从20年代开始,开始是西方的学者来研究中国的青铜技术,后来中国的一些学者特别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以后,在中国奠基了中国的考古学。他因为有西方的知识背景﹑知识训练,他就开始倡导关于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技术研究。但是真正的研究是在50年代开始以后,至60年代,在台湾的那些学者不能做田野考古,所以他就把从安阳当年发掘的青铜器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技术研究。 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技术史专家来开始的,是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集中的成果体现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因为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国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令全世界大吃一惊的。这样的研究就逐渐地形成了中国的冶金考古学,一个组合名词Archaeo metallurgy。但是,这样一个学科并不独立,它的真正的独立,可能是从90年代开始,有一批学者现在想把艺术研究、技术研究、对器物的研究,文化、历史﹑考古学这样的研究整合起来,逐渐地可能中国的Archaeo metallurgy也会在中国建立起来。 在这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些重要的人物。像王国维,他是对传统的金石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就是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另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旅居日本期间,对于传统的关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出版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和他的考释。这样的工作用标准器物把传世的这些青铜器结合在一块,奠定了中国青铜器这样一个学科领域。第三位要提到的就是李济,他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中国主持安阳的发掘,培养人才,真正的中国的考古学是在这个时候,1928年开始为标志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在这个同时,德国学者像马克斯?劳尔,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来在哈佛大学做中国艺术史的教授。他把传世的青铜器和考古青铜器这样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给出了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另一位是拉森弗德?盖滕斯,他是一个化学家,但是他致力于用化学的知识来研究中国青铜器,他基本上是做技术性的研究。他后来在史密斯学会的弗利尔艺术馆做研究部主任,1969年出版《(弗利尔藏)青铜器的技术研究》。第三位应该提到的就是诺尔?巴纳,他本来是一个古文字学家,是研究中国金文和甲骨文,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觉得如果对中国的青铜工艺和技术不进行深入研究,下边的研究是无法展开的。所以,70年代末期以后,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中国青铜技术的研究。 二、青铜技术史 今天我只想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和艺术的一些闪光点和能启发大家的一些地方。在这之前我想介绍一下关于青铜技术发展的背景,青铜技术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次革命。在中国发生相对要晚一些。它(冶金术)的发(明),这个问题目前还在争论,它的发生大概首先是在安那托里亚,就是两河流域这一带。冶炼铜大概已经有将近8000年的历史。公元前七千纪,随后是在苏美尔,和安那托里亚很近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历史说的闪族人。他们在公元前六千纪也懂得了冶金术,在此之前人们在铜矿上活动,采集到一些天然的铜,锻打加工。 三、中国的青铜技术特点 在埃及,大概已经在公元前四千纪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欧洲略微晚一些,大概公元前三千纪,在南美洲也是公元前三千纪,人们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这样的文明很快就灭绝了。印度也比中国略早一些,大约

青铜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使用锡青铜和铅青铜两种合金,能铸造重80千克的大鼎。具有中国特色的 组合陶范铸造工艺在此期间大体已经形成。 青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且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并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应用,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的鲜明标志。 历史发展 商、西周的治铸 [1]商代后期 四羊方尊 ,青铜冶铸业臻于鼎盛,能熟练地使用多种分铸法(先铸器件再接铸附件,或者先铸附件再与器体铸接),以获得复杂的器形,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圆斝的斝柱和斝鋬就是铸接于器体上的。卣的多次铸接更为典型。它的提梁、盖纽采用了多种铸接方式,分两次从五个部位,将七个部件和卣体接铸成一体。铸型工艺也已规范化。椭圆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长方形容器以对角线的延长线为界,采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种类繁多,有各类礼器、生活用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和乐器等。大型铸件用直径达600~800毫米的竖炉熔铜,由槽道浇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 也初步形成规范。 西周时期陶范铸造进一步推广,中期以后形成独特的风格,出现许多新的器形、纹饰。有些器内铸有专篇铭文。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铜质芯撑的普遍使用。铜器足部从与铜器内腔相通改为封闭式等。 商周时期制作陶范的泥料,都由含砂粘土或用粘土和砂配制而成,经挖取、破碎、筛选、混和、陈腐、揉制和存性等多道工序(有时还经淘洗和加砂),使泥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复印性,能翻铸出极细的花纹。多数陶范的焙烧温度在700~800℃之间,实际仍为土质,属于土范。后期的某些陶范 火候较高,质硬发青,接近半陶质或陶质。早期的陶范用单一的泥料,西周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如何让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1976年12月年扶风庄白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亦屡有所见。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中国的青铜器花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反应。就让我们从青铜器的各种纹饰来欣赏青铜器。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1.几何纹:是指以点、线、圈组合成的图案纹样,它包括凹凸弦线、线纹、网纹、方格纹、圈带纹、雷纹、乳钉纹、瓦纹、贝纹等。云雷纹,系指以连续的回旋线条勾勒而成的集合图纹。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表,也有作地纹的。流行于商周,沿用至春秋战国。勾连雷纹,系指以近似“T”形勾连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目纹,系指以圆形或方框内中部加一点或一横为晴,构成的目形纹,或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纹,中间点缀突出的晴。流行于商中晚期至周初。涡纹(又名火纹),系指在一圆圈内沿施饰等距分布呈旋转状的短弧线,圆圈内中央又点缀一小圆圈。始出现于商代早期,且为单个连续排列,到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多见施饰于罍、鼎、斝、瓿的肩部和腹部。此类纹盛行于商周。 2.动物纹:系指模拟某种动物(含实无其物的幻想或传说动物)的正面头部或侧身像创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

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总结归纳一知识导引 (一)表解知识点 1.国家的产生 2.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

3.社会的变革

4.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剖析重难点 1.国家的“产生”和“形成” 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传说夏启之前,尧舜禹时代,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夏朝建立虽然被认为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但它的机构十分简陋。到了商代,有了一定进步,但仍然不能说是完备的。周代实行分封制,虽然又前进了一步,但国家体制中仍存在着浓厚的血缘色彩,与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还有很大差距。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后,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已经具备,可以说中国的国家制度已经完全形成了。 2.夏、商、西周的几个重要人物

①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最后失去民心,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打败,夏朝灭亡。 ②商汤:商朝的开国国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要求大臣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使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③商纣:商朝最后一个国王,也是个有名的暴君,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他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结果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④周文王:姬昌,周国国君,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国力逐步强大起来,为周国灭商打下了基础。 ⑤周武王:姬发,周文王的儿子,继承文王遗愿,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最重要的制度是分封制。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把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大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他们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的平民和奴隶身上。 西周的分封制,使得边远的地区得以开发,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后来却形成了诸侯纷争、割据争霸的局面。 4.什么是青铜文明?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形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但是我想说中国最早青铜器的特点或是中国的青铜器类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国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虽然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是我国的青铜文化却有着其特色的发展形式及其特色的韵味。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即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

来。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不得不说自从我接触到青铜器这类东西之后就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穿越千年,他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我深深的陶醉于他们那古色古香的青绿色铜锈,在其映衬下每一件青铜器都显得那么的有历史气息,每一件铜器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 因此,我觉得无所谓什么最早或是目前最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每一件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藏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这些宝藏所在的时期的人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怎样的一种文化传承机制。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对古物的考察研究来逐渐细化我们华夏文明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 11级工商管理111班匿名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印迹、记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奋斗史的青铜器,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其实最早的青铜器并不是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虽然中国的青铜器不是最早出现的,但中国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瑰丽,铭文丰富而且铸造技术复杂,其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青铜器是石器时代的终结,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名贵的器物。 中国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涵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综合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文更是研究历史青铜器文物的复、仿制品,厚重、洋溢着庄重与典雅。以金属的坚实、厚重表达着恒久与诚信,以华美的造型和精神内涵乃示华,因而它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真品。 青铜器的发展 1、萌生期的青铜器(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及一并发现铸造遗址,显示出青铜礼器已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陶质块范铸造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具有兽面特征的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也以形成。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示出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2、育成期的青铜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的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巧已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 3、鼎盛期的青铜器(商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已达到辉煌灿烂的程度,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