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创造力

开发创造力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讲于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郑育能教授(成大航天工程系教授)主讲

吕妙香整理徐果和校稿

几年前,我到美国肯德基大学访问半年,遇到一位来自大陆清华大学的留学生,我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准备功课和考试的,为什么你们的GRE和TOFEL都能拿满分?他告诉我:「会的就背一遍,不会的就背十遍。」我又问:「什么叫做『背十遍』?」他说,如果不了解某一英文词组的文意,就背十遍啊!我说:「我背一遍都没那么多时间,你怎么能背十遍呢?」他说他看过的文章、单字都能背得起来,因此看十遍就能背十遍。我惊叹的说:这岂不正如古书上说的「过目成诵」吗?他回答:这不算什么,他的程度在他们班上算是中下的,他们班上有很多人都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文章或单字一看过去就能背起来的。

相信听到这些答话之后,一般人都会这么想:「天啊!我们如何能和这些人竞争呢?」虽然许多中国学者( 包括台湾的学者)到了美国都表现得非常好,但在学术上真正能成为大师级的却不很多,为什么呢?他们都太聪明了!人类的能力好比水桶,其总量有限,而且不同人的水桶大小相去不远。假若某些地方比较强,相对的,别的地方就比较弱。所以有些人虽然很会读书,但某些部分却不太在行。一个书读得好和过目成诵、极度厉害的人,通常他的创造力不一定也很高,所以能成为大师级的人有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快的人,他具备了世智辩聪,可是他的真正智慧是否也已显露了?其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因此,两千多万台湾人要和十几亿大陆人在世界舞台上竞争,若是从佛法的观点出发,明白根本智慧的意义,并作现代化的运用,以此引出宝贵的创造力,应是无足畏惧的。

我们现今演讲,可以运用计算机的Power Point,但在以前信息不发达的时候,演讲者只能光站着讲,再更早以前,连麦克风都没有。也就是说,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不断地进行而且是非常的快速。虽然现代科技文明看似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可是从基本的科学、数学以及哲学之角度来看,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却是非常贫乏而有限的。这么多聪明的人,为什么没办法各个在最基础的理论上作出突破呢?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被科技的枝微末节所迷惑了。虽然天资不错,但看不清这些基本的原则,就是因为真正智

慧未被启发,被一些表相给误导了,才无法有突破性的贡献。

一般艺术家常说的创意,所受到的限制是美感和因缘。它需要一个艺术家在其基本技巧成熟后,配合当代的潮流(指对美感的主流认知)和客观的因缘(社会富裕与否、营销技巧如何等等) ,再看其创造的对象是否有震憾、摄受人心的功能,也需是前人未发现,却有某种吸引人的内涵,才能成为有用的创意,否则会陷入怀才不遇的窘境。这些条件极严苛,通常初期的灵感只有千分之一以下的成功率。为了要满足实际世界的法则与因缘的严苛标准,通常需先在脑中作初步筛选,和不断的尝试与改进,使成功率提升到十分之一以上,才算有用的。

譬如说:毕加索的画,虽然我个人看了觉得它莫名所以,但是就有许多人喜欢它,愿意以极高价钱购买,其原因是它合乎潮流。换句话说,有用的创意必须要能满足世间的法则,但这法则不一定需要是真实的。又像现世的漫画和卡通,有很多的构想,超乎人的想象,不是真实世界会发生的,但得到许多年轻朋友的欢迎。例如漫画和卡通「七龙珠」里的龟派气功,就物理学来讲,完全不合理,不可能存在。就物理世界来讲,龟派气功不算是创造,只是一种想象而已。可是其创新的想法,合乎「极度吸引人」和「满足读者潜在的无限破坏欲望」的法则,所以有许多欧美国家的青年喜欢重复的观看。为了缩小议题,以下只谈如何引出合乎物理世界的创新和创造力。

据说科学家牛顿当年坐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掉下来( 另一种说法是:苹果打到他的头),因此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事实上,在牛顿的回忆录里,他的朋友从来都没提过苹果,显然「苹果掉下来」的故事是后来的人杜撰的。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牛顿创造的万有引力定律、三大运动定律改变这个世界的过程。牛顿在年轻时代,非常聪明,很早就进入剑桥大学念书,并做过很多研究,但是他的老师虎克对他却不是很好。当时牛顿发表了很多篇文章,但有几篇被虎克写信指称理论有错误,使得他信心受到打击。有一段时间,伦敦发生鼠疫,剑桥大学停课以保护师生。当时牛顿在这一段时间内,正在研究跟万有引力定律有关的三大运动定律里面的第三运动定律。他假设两个互相环绕的天体,二者之间的拉力,和距离如果成反比的话,它的轨道应该是椭圆的。当时他大约是二十岁左右,就完成了这样的理论推演,但没有发表。

在1684年6月,哈雷慧星的发现者哈雷和克里斯多福雷恩(Christopher Wren)及虎克在一场聚会中谈到平方反比定律,虎克声称可以用平方反比定律证明一切天体的运动规律。雷恩怀疑虎克的说法,打赌若虎克能在2个月内证明出来,愿给虎克40先令作奖

励。2个月过去了,虎克仍证明不出来。其后哈雷去拜访牛顿,谈话中提到这一问题,牛顿立刻回答「应是椭圆形轨迹」。哈雷问「你怎么知道」,牛顿回答「我在20年前就证明出来了」。但因为以前常被虎克指正错误,怕其中可能还有错,因此推说找不到。

不过牛顿还是重新再证明一遍,数天后将共9页的证明寄给哈雷,哈雷也将之发表。其后牛顿觉得这理论尚未完整,还有空间可以发展,故陷入深思。他先作出运动论,再推出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在哈雷访问他之后的数月之间,发生许多趣事:例如他想去英国皇家科学院大厅吃饭,却转错了弯,走到大街上,也忘了要干什么。常常在学院大厅里,衣着不整,长时间失神的坐着。常常在饭桌前,面对着饭菜,却不知道要吃。同事们常在学院里看他在砂砾上画着奇怪的图形,只好绕道而行等等。牛顿的这个大发现,对人类文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牛顿的苦思和研究,世界文明或许就不是这个样子,可能连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电」都不会出现。也就是说,改变人类历史的这个里程碑,是牛顿在长期身心安定状态之下,所产生的灵感,让困扰他心中二十年的问题,得以解决并开花结果。换言之,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的一个发现,事实上跟身心的安详、安定有关系。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就是:有个问题一直想不通,睡一觉醒来,突然就想起来了。换句话说,灵感和创意与长时间的身心安定有极大的关系。

下面再来谈谈佛教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众所皆知,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连尊者原来都是外道,他们一直觉得他们的师父所教的婆罗门理论并不是很正确、不究竟。有一天,舍利弗看到马胜比丘庄严的威仪,就问他何以有此行止,能够散发出安详的气质,予人安定的力量?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完之后当下就得到法眼净。舍利弗本来就极为聪明,其后更是智慧具足,被称为是智慧第一的尊者。因为他证到阿罗汉后可以了知过去十万劫之内的各种因缘,若要谈创造力,与我们相比,几乎是比我们大了无数倍。

今天所谈的创造力,与佛教所说的因缘法有很大的关系,重点如下:

1. 当一切因缘具足时,创造力将现前。

2. 有益于众生的创造,源自众生福德具足。

3.不可思议的创造,源自于自性流露。

4.当有人与自性相应时,可以引导因缘快速成熟,使关键性的创造现前。

5.只要能与自性少分相应,亦可产生引导作用。

从《华严经》中的觉林菩萨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可以得知创造力是跟心有关系的。四十华严的《普贤行愿品》里有一段话:「尔时瞿波。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亦知此华藏世界海。往昔皆由毘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出生如是种种世界。所有种种诸因缘海。…」可见华藏世界海是由毗卢遮那佛的心性所变现出来的。毗卢遮那佛是清净法身佛,华藏世界海是从他的清净所变现出来的。同一品中,普贤菩萨有两个开示:「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以及「尔时普贤菩萨。欲分别开示故。告一切众言。诸佛子。当知此莲华藏世界海。是卢舍那佛。本修菩萨行时。于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劫之所严净。于一一劫。恭敬供养世界微尘等如来。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愿行。…」即是说这个华藏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在因地当菩萨修行的时候,所累积的心性所变现出来的。另外一段也是普贤行愿品里,讲华藏世界海是卢舍那佛所变现出来的。毗卢遮那称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圆满报身佛。不论是法身佛和报身佛,都是他们在行菩萨道时,所累积出来的功德。成佛后,透过其自性显现出这个世界来。

此外,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持地菩萨所言:「…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虚空藏菩萨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剎,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观世音菩萨言:「…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以上这些经文直接指出一个事实,在三昧智慧之中,我们身、心与有情、无情众生等无差别。故在自性三昧之中,能生出种种诸法。我们一切思想言行,无不是从他人所学而得,是被因缘所转。只有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才是从自己创造所生。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一切,不管有形与无形,物质与非物质,全部都是佛的自性所流露出来的,因此所有的创造,都与佛教讲的自性有关系。

这种说法似乎比较深奥些,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讲法,是指当一切因缘具足的时候,包括我们众生享受的种种福报,遭受的种种业报,或者所谓的成住坏空,也都跟因缘有关系,所有的创造都是出自众生的心性,也就是华严经上面所讲的,全部的创造来自于我们自性的流露。

我们在修行上如果能与自性相应,自己会具足无限的创造力,也可以引导周遭很多的众生开展出创造力。这是第三皈依:「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的现代化诠释。因此,一般人如果想要发挥创造力的话,假如能够经常与一个大修行人相处,可以使身心比较安详,而有机会产生创意。若能也跟随修行者学习自我修持,则更容易引导出奇妙的创意和灵感。

几年前跟我同时到肯德基大学去访问的那些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以及当地的美国人看到我的时候,都表现出一副很尊崇敬重我的样子,我向他们询问原因,他们说台湾人在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方面厉害得不得了,令他们很佩服。也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厉害,可能是台湾有很多的大修行人,经过他们的熏陶,使得我们的创造力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无法想象,所以各位对自己要有自信心。

大概十几年前,有一次我去法鼓山参加禅七。大概是在第三天上午,当时坐得脚很痛很痛,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妄念:记得圣严师父曾开示过,打坐时脚痛与「十二因缘法」有关。十二因缘法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当天随后在痛得只剩下一个痛的念头时,心中突然又起了一个念头:我在「受」的地方把它剪断(疼痛刚产生时觉照它不使发生作用),脚是不是就不会痛了?随后我试图提起觉照心,不理会其后的反应,再下一剎那,突然察觉到有谁打开一盏明灯一般,瞬间感受到所有的众生与事事物物互相之间,都有无形因缘牵引着。这神秘经验使我了解到许多道理,也印证了人们的脑波是可以互通、互用的。

再和各位分享一则佛教故事。在唐朝时期,某一个寺院的僧众在广场晒大藏经,这

时有一头牛走过来闻经,闻到一半被一个僧人发现,怕牠破坏经书,便将牠驱离。当天晚上这头牛死了,后来投生为人还当上了官。有一天,这个由牛投胎的人路过这间寺院,听到僧众们正在诵经,他一听就了解经文的意思,但听了一个段落后,有的经文却听不懂。他觉得很奇怪,于是便决定在那间寺院挂单,把僧众所诵的经全都借来看。他发觉其中有一半,他一看就懂,另一半却怎么看都看不懂,此时寺里刚好有一个开了天眼的僧人,好心地告诉他前世为牛闻经的故事。这位由牛转世的大官听了,感触良多,于是辞官出家去了。这一段故事,指出以无分别心接受某种事物,则能体悟其实相,可以如实应用此一事物的真实涵意。我们读书接受新知等等之任何行为,都和有情无情众生相应,若能以牛闻经,只闻不解,锲而不舍,不起分别心的心态为之。则不但可望在以后某种情形下理解之,也可从中得到与之有关的创意契机。换句话说,这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以无分别心去看世事(如牛闻经典一般),在因缘合和之当下(转生为人),其根本智慧便能够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在吸收知识时,放下想要了解的分别心,才有机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因缘果报。

我们如今身而为人,了解这个道理,应该好好的开发创造力。基本上,人人都有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常人虽然无法立即开显智慧,但有其一定的作用,称为:无师识、自然识、一切智识等。在安详、无意识中、或紧急状态时,这些识就会发生较强的作用,平常这些识也构成了我们的见闻觉知等能力。因此,学习如何引出其作用,都可以让我们的智商增加,进而强化创造力。《剑河倒影》的作者陈之藩先生,是个研究电机控制理论的著名学者,他常说一句话:美国的控制理论之深度,不如俄国的控制学,因为美国人有计算机,而早期的俄国人没有计算机。意思是说控制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光用计算机去仿真它是无法完成的,但是人类的头脑却可以办得到。

宇宙飞船在升空之前,都要先发射火箭,但苏俄设计的火箭总是比美国的好,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宇宙飞船回到地球的时候是掉到海里去的,俄国人的宇宙飞船则是掉到陆地上。掉到海里,破坏力不会很大,但掉到陆地上,若功能不佳,就会被摔坏。从这方面推论,俄国人的火箭引擎做得比美国人好,可以作精细的控制。美国人在做引擎的时候,在理论上做了很多分析、模拟和实验;俄国人的引擎却是经过几个老技师敲敲打打,该挖个洞就挖个洞,什么理论都不知道,不过做出来的就是比美国人的还要容易控制。

目前的教育方式和引导出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的最佳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我们

的教育的方式是:你不会,我把你教会,但要用考试来鞭策你,帮你复习。这或多或少会干扰让无师智自行发生作用的过程。透过老师上课和补习,大量采用填鸦式教学,以及要求大量作业,勉强可说是合乎引导本具智慧的前段过程。但是考不好时的有形无形惩罚,则是妨碍产生智慧的硬铁板,它会使孩子的宝贵本能无法发挥,相当可惜。无师智是不用教,只要让我听、让我看就好,听多看多了就会懂。自然智是指:我自然就具有那个智慧,一切智则是说:任何智慧我都拥有。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智慧,可是我们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拥有这些智慧,还绕了一大圈去找,找到的都不是我们所要的。

我在肯塔基大学访问时,有一件事让我感触良多。当时有一位大陆学者也在那儿访问,有一天我和他谈起他在肯塔基大学的工作。令我大感意外的是,他竟然说「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帮美国学生修改报告的英文撰写」。经我不断追问之余,他才说出观感:「绝大多数美国学生情愿动手,不愿动脑」。这让我了解为何留美的台湾学生,不论他们在台湾的成绩如何,在美国的表现几乎都是名列前茅,远远领先美国本土的学生。其根本原因是美国人极度强调爱的教育,不要求孩子读许多书,不给孩子压力。所以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生,变成只喜欢动手做可以摸得到的东西,不喜欢动脑思考。不幸的是,进入计算机和奈米科技时代,计算机和许多科技产品的内部,看不清础也摸不到,使得大多数欧美学生没有信心。所以台湾学生所受的教育,虽然和引出无师智的方法无法完全一致,仍被欧美学生看成具有「似神一般的学习能力」地高不可及。基于这个事实,我们的教育改革,不宜以欧美的教育制度为蓝图,而应该自己发展出一套合乎佛法精随与民族性的方法才是。

我们的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在什么时候会产生作用呢?就在大量掘取信息后,让身心处在安详的状态之下一段时间,它就会开始产生作用。这个时间的长短和信息量及各人的自信心、基础及天份有关。如何适度的把这些作用引导出来,让我们的创造力增加,智商增加,就是学习创造力一个基本的条件。

我有一个学生,他有两个小孩。老么很容易满足,在学校的成绩只要比班上任何一个同学高,或比上一次好,他就心满意足。这种乐天不具冲劲的性格,使得他的父亲为他担心不已。他来找我想办法,我建议他使用「让小朋友往前先阅读老师尚未教到部份」的方式。一段时间后,他说成果不错,成绩有明显地进步,已达到班上中等的水平。我问他「你是不是自己教导孩子?」他说「是!」我再问他「是不是常常在教导不顺心时,骂孩子、甚至打孩子,使得孩子不快乐?」他说「老师您怎么知道?」

其后我教他正确的方式。在孩子身旁做事或念书来陪他伴,但自己不可以看电视、上网、或打电话(给孩子适度压力,免得他心有旁鳌,不读书或想偷打电动、上网聊天等)。再者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激励孩子往前念,最初是看本学期中,学校老师尚未教到的部份。不论懂或不懂,只要看过,就再往下看,绝不要求他看两次或两次以上。看完本学期的书后,要孩子无止境的再往前看高年级的课本。请注意只要求看教科书,不一定要看参考书。孩子往前读的原则是,只要求孩子读或看书,不要求他懂得内容,但要他每一段时间(半小时或一小时)后,用几分钟的时间,向你讲述他所看到的内容。这时不论他讲得对或错,都要鼓励他、赞美他,给他奖励(例如可以满足他平常的小小心愿),每个星期也都需要给予定期的实质奖励。最重要的是,他再往前看有不懂的地方,企图问你时,不要回答他,要推说你也不知道答案,只管教他自己持续看下去。在最初的一俩个星期,效果或许不明显,但一个月后就可看出大的差异。

我的学生马上照我的建议去做,两个月后回报,孩子已经变成很爱往前看书,因为上课时老师刚一讲课,他就知道老师要教的内容,所以很喜欢上课,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相信再过一、两年,那个原来成绩一直在班上垫底的孩子,当他自行念的书比同班同学高出三个年级以上时,就会成为老师有口皆碑的优秀学生。这种念书方式虽不一定能在班上永久保持第一名,但他到世界各地,包括任何天才班,想都能维持在很好的水平。也就是孩子将不怕任何挑战,不怕去接触深奥难懂的事物,也不需要老师不断地教导,即可以独立地面对功课。但此时要持续的开导孩子不可骄傲,让他知道人人都可以像他一样,免得他目空一切。这种读书的方式,就是合乎引导出「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的原理,因为不要求孩子懂得内容(不会有过度的压力),而能多往前看深的书及课本,并且训练他讲心得,加以合理的鼓励和奖赏,在短时间内,又能有提升成绩的甜美回报,故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成效。请注意,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适用此种神奇的方法。

现在再谈创造力和因缘、因果的关系。其重点为:

1.主因:众生与社会发展自然产生需要,和参与创造者的好奇心。

2.主缘:参与创造者的努力、能力,及参与者能直接使用的各种条件。

3.助缘:社会环境所提供,被参与者间接使用的条件。

创造力的形成主要有几个原因:当众生需要接受某种果报的时候,在业力的推动下,自然就会造就出某些新的事物。另外是参加创造者的决心。为什么讲创造者,而不是讲个人呢?因为创造的背后,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很多众生的力量所集合起来的。

我年轻的时候,做学术研究找论文,必须一篇一篇的去找,如今透过网络用Google搜寻,很快就能找到一大堆数据。拜科技及信息发达之赐,现代人找数据比以前方便很多,但也因为如此,许多人很容易就被不实的网络讯息或诈骗集团给骗了,这是社会环境快速变迁所造成的。我们身处这种时代,需要了解这些道理,以掌握重点,使因缘具足,才能顺利开发出有用的创造力。

世间的事物都有成、住、坏、空,科学的发明、创意和创造其实也是如此,但其排列则是:空、成、住、坏。「空」是指萌芽期,对某种发明来说,在空的时期中,所有的有情众生的灵感和创意虽产生,但因缘不足,没有办法进一步发展到具体的阶段。可是一旦有某一众生产生相关的想法后,就会在真空中透过各众生的心回荡不已,不会消失。因为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故所有可能的灵感和创意,是本来就存在的,是自性的一部份。如此再透过脑力激荡,互相交流,慢慢地累积起来。

在成的阶段,会由某些有缘众生一齐将之落实,在住的阶段将有极多的众生使用之。文明消失后,或该种工艺不被重视后,则因缘消散进入坏的阶段。

再让我们从因果来看创意创造,在成的初期,可能会有某些众生产生,先提出该创意,但创意尚未完整或因缘尚未成熟,其创意不易被肯定。或者虽然创意完整,但福报不足,被他人抢先发表(但请注意,只要在心中提出某种创意,不论有没有发表,或发表了不受重视,然而在有形无形中,就已将此创意传遍所有众生的心中)。这些发展是因果律的自然现象,我们不应执着一定要从创意之中得到好处。若以此成就不一定要属于我的心态,积极地以本文所讲的方法去寻找灵感,完成创意,则其过程和修行没有两样。从生命无始无终的角度看,其功德自然是不可思议。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斤斤计较,必须常常自我勉励,当作是回报众生的恩典。心中不以利己为出发点,就将不会受到伤害,反倒冥冥之中也可以消除许多的恶业,于日后享受善业的果报。

上面所提的重点是:「讲创造、创意,要先了解所有的想法不全是自己产生的,都是众缘和合而产生的。」就像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创造过程,二十几年来不断地被他的老师批评,表示他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甚至到了成功阶段,还发现很多错误,也被人批判。这说明所有的伟大创造发明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不断的修正后所得到的。我们必须要了解这当中的因果关系,知道创造是许多众生无始劫来累积的成果,本来就应该要和许多人分享的。但当好处被别人抢先拿走时,若很生气,负面的能量就会集中在自己身上。目前许多许喜好创新的专家、学者,常会感觉事事不顺心、身心处于不安状态,

建议转以利他为出发,则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转折。

因为所有可能的灵感和创意,是本来就存在的,是自性的一部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者若能和自性相应,跟众生相应,灵感就有机会达到因缘具足的条件,从而在其心中出现。请注意,它是被引导出来的,并不是发明者或创造者把它创造出来的。基于此点,若我们要补捉灵感,和无情界众生产生互动,其效果最好,因为容易进入移情忘我的状态。常人不易在吵杂环境之中,和有情众生的内心深处互动(需透过修行学习的手段才较有可能)。因此,如果我们要捕捉灵感,最好去野外旅行,这样比较容易进入忘我的状态。

接下来谈创造力开发的过程。创造力的开发要素有以下几点:

1. 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学问、技术、常识等。随后要忘记它们,才能消化,一段时日后,才能善巧应用之。以促成因缘成熟。

2. 乐善好施,使自己的福德因缘具足。

3. 学习正确修行法(不应主动控制呼吸,也不可有所求),才能引出少分的自性流露。

4 学习如何引出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和如何开发创造力。

以上是说,想要拥有创造力,除了努力学习,还要做好事,甚至修行,这样才能引发出好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开发大约可分为下列几个过程:第一,想要具有能力,就要先努力,才能培养出创造的基本能力。第二,必须要有好奇心,才能有形无形的掌握各种契机。第三,勤于搜集信息,并让心灵长期的沉淀,在内心深处不断的收集信息、过滤和研究。第四,因缘和合的际会之下,开发出关键性的创意。第五,长时间再研究与修正后,在累积很多的小创意之后,才能产生结果出来。

接着讲心的运作和创意的关系。当你有一个创意出来之后,它的成功率不会超过千分之一,所以要经过比对,不断的改进,成功率才会提升到十分之一以上。我们在身心安详的时候,就可以很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有几件事要做: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与周遭事物互动、思考已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寻找有趣的事物、回想过去等等。其中思考已解决、未解决的问题,是以过去的经验记忆为蓝图,去进行构思的动作,在身心安定不需要作许多其它事时,可同时进行极多的构思尝试。当心更沉时,不但自己的头脑可以使用,也可以运用其它和自己的脑波达到调和状态的众生,以便进行「需要以满足实际世界的法则与因缘的严苛标准,在脑中作初步筛选,和不断

的尝试与改进」等工作。进入开启智慧的禅定状态,依佛经所示,甚至可以运用无情众生。这指出一个可能性,常人当心处在深沉状态的时候,就会具足以上的能力,这是创造力最神奇的地方。

为我们所用的有情众生(包括所有的冤亲债主)不会因我们使用其身心,有任何的觉知或障碍。愈是和我们有深刻关联的亲人、或结怨愈深的冤家,和我们的因缘越深,所以其身心越能为我们在安定、禅定之中所用。故我们不可伤害我们的亲人和冤家,伤害他们等于大幅度减少我们的创意开发能力。因为禅定的深度愈深,所能相应的范围越广大,我们对灵感测试的次数和频率越高,创意成功率当然更高。故在创造或是学术研究上,很重要一环就是:「自我沉淀」,事实上它就是指禅定状态,让脑中的潜意识自动应用脑中的知识,去大量进行测试和改进。沉淀愈久,所跰出的果实将愈甜美。

再举一个例子。有些政治人物很喜欢运用群众催眠术,他讲什么,下面的人就跟着他做就对了,他知道怎么运用别人的头脑,甚至可以指挥他。而我们在创造的时候,不应该想指挥别人,但却要懂得活用各种资源。假如我们能够开悟,按照佛经所讲的,你不仅能感受到有情众生的心念想法,并能做适当的运用,连无情众生的心念你都可以感受得到,心的运作过程就是如此地不可思议。

总之,不论是从创造的观点来讲,或是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创造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自我沉淀」,让心沉静下来,不但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头脑,也可以运用到别人的巧思,如此一来,创意就会源源不绝。就像之前向各位提到的牛顿,他为了创造几个大的运动定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进入像疯子一样的沉静状态,周遭的一切资源他都拿去用了,他不断的尝试,不只用自己的想法,也参考别人的想法。同理,假如你沉淀够久,果实会变得很丰硕,这是很奇妙的事。

另外跟各位报告我治学的方法,给大家作个参考。第一,要努力用功。研究学问,要了解整体发展的全貌,学术上称之为「整体概念」,这是要经过长久的沉淀和耕耘,才会有结果。第二,要搜集足够的信息。真正要做研究,一定需要大量的信息。现在有Google 等网站,因此要上网搜寻信息实在非常容易,鼠标按键一按下去,想要几笔就有几笔。

持续不断的搜集信息,多看、多学,长久下来,大概就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产生整体的概念。此一时间内会出现许多的新想法,不应该开始尝试它们对或不对,只要将之记下来,因为此时其成功率还不高。有了概念之后,还要继续搜集文献,在随后的几个月之内,放空自己,让心真正静下来,其后产生的新想法也需再三推敲才能去

做,这样成功率就大大地提升。总之,创造力的开发,跟我们心灵的清净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心力足够,周遭一切都可成为灵感的来源,此时创造力就能真正开显出来。

最后我再度强调,当我们想学一些技能的时候,若我们能有效地运用佛法,保持自己身心的安详,即使短时间内未能达到预期的状态,只要能掌握「放松」的原则,这就是未来产生创造力的契机。假以时日,自然创造力就会源源不绝而来,祝福大家马到成功!

问与答

问一:请问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果用「沉淀」的这种方法,就读小学或中学的孩子可能不太容易配合。

答:正好相反。小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大的,可是有些老师跟家长却常不自觉中,在摧毁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小孩子对自己的创造力没有信心。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让他放松心情。

小孩子通常不太懂得去深入思考,不像我们大人,会重复想很多东西,会较量好或不好,偏偏创造力跟我们的想象刚好是相反的,我们所想到的东西,都是已经存在的事物。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在指导孩子时,都用现有的框架去框住孩子,限制他的创造力。

对孩子来讲,常常只要让他沉淀数个晚上就够了,反倒是我们当家长的或是年纪比较大的人,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沉淀。刚刚提到的,牛顿在二十岁左右做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两个天体之间,假设引力跟它的距离成反比的时候,它的运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个研究如果是在他四十岁的时候才去做,可能会做不出来。也就是说,年纪越轻的人,创造力越好,因此我们不要去压抑孩子,只要适当的引导他就够了。

「犯错」,是学习上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许多的成功往往是无数次的失败所累积出来的。可是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而言,孩子考试考不好,常被认定就是坏学生,就是放牛班的学生。使孩子没有机会「犯错误后再接再励地学习和改正」,扭转颓势以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程度,实在是相当可惜的。我们常会鼓励孩子成绩要好,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大多数人太重视笔试成绩。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他:「只要尽了心就好!你从这边学到一些事物,以后你就有能力用到它。」

对孩子的教育,适度的引导是重要且是必须的,让孩子记取经验与教训,有些东西就会成为他的本能反应。关心孩子是对的,但过度的关心和指导,用别人的标准去批判他,反而会把他的创造力给抹煞了。

问二:请问有没有什么比较具体的方法可培养国小孩子的自信心?

答:我个人觉得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给他适当的处罚外,最好再加上一些合理的安慰。譬如说:当小孩被火烫到时,他会大哭,他犯了这个错误已经很糟了,需要你的安慰,假如你对他说:「喔!好可怜!我知道那很痛,是不应该去碰触的。相信你以后会比其它小朋友更小心,不会再被火烫到了。是不是?」当你给孩子的不只是安慰,而是肯定与鼓励的话,他的自信心无形中就会增加。

每一个班级都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大家都想争第一,多数人一定会失望。大部分的孩子对考试或做其它事,都很难得是第一。所以此时应该鼓励孩子:「虽然你现在不是第一名,但是你得到了最好的礼物,那就是:欣赏别人的成就,接受自己的挫折,由此改进自己,这是值得恭喜的。」如此在他表现不好时,适时给与正确的指引,从此之后他可能和你成为最可靠的朋友。

我们从许多例子知道,一个从小极度聪明的小孩子,长大后常难陪在父母身边。所以不必羡慕别人的小孩有多好,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常听他的心声,常以佛法帮助他。孩子是否有成就,决定于他的自信心,而他的自信心取决在他小时候犯错时所受的引导,因为以鼓励的方式,将正面的让他往正确的路途走。也因为如此,他的一辈子都会和我们有心连心的亲蜜关系,即使一时不能常在一块,也常常会有连系的。

小孩考试成绩不理想,我想绝大部分的家长不会去安慰、鼓励孩子,甚至还会责备他为何不用功。他在学校看到成绩好的同学的得意神情,心理已经很难过了。若我们再责备他,会使他在幼小的心灵中,倍觉失落与挫败的伤感。我们若能调整心态,面对孩子的犯错,温婉的指正他的缺失,赞赏他的努力,相信他的自信心,必定会逐渐建立起来。

问三:请问教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别人肯定你的创意?因为现代人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像牛顿一样,花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让别人来接受你的创意。请教授分享一下您的想法。

答:一般来讲,要很快享受到你自己创意的成果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你想要那个成果,通常是不顺心,这就是佛法讲的「八苦」里面的「求不得苦」。如台湾谚语有云:「钱四脚,人两脚」,你怎么追钱都追不到。但是反过来,你让它追,它就会跟过来,这句台湾的古谚很有道理,跟佛法讲的八苦是相应的。

今天,假设我有个创意,我就直接动手去做,以服务大众的心态去做,而不计较成果,应该是你的,终究是属于你;不该是你的,强求也求不到。想要让自己的创意能被大家接受,一定要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与改善,等到有适当的时机,再将它发表出来。如果你刻意的想要寻求利益,如此地有所求,其结果往往会跟「求不得苦」相应。就像我刚才所讲的,有些人身心不安,是因为他们太期望在意他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被众人所知。假如我们的创意被他人所夺,不妨当作那是偿还宿债,这样想,就不会让自己陷在低潮和痛苦中。而且每一个创意的后面,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创意产生出来,纵然你曾遭受挫折,但得到激励的机会却更大,后面的创意也就弥足珍贵了。(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