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三、课程案例

案例1:我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青莲的事迹

1.案例简介

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重水25 °C密度值,不但是重水品位的检测标准(见美国ASTM),且为国际学者试图精测的竞争对象,难度极大。张青莲与他和助手以精湛的实验设计,测得精确值达7位有效数字,为国际1975~1985年间三项最佳测定之一。

2.案例分析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本案例主要促进学生理解“量”的问题是分析化学的核心问题。原子量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衡量物质多少的最基本参数,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几乎关系到所有化学参数的准确性。张教授用到各种科学的方法,以其高超的实验技术与艺术,取得一系列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数据,并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思政元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当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张青莲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说明中国人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全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据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2: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稿素的发现

1. 案例简介

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科技组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了380多次失败。后来,根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条目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经验,创造性地利用低沸点乙醚作为溶剂,终于在1971年成功提取出疗效

极好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为国内外青蒿素衍生物研

究打开新局面。

2006年11月4日,中国承诺:今后3年内,中国向非洲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类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疾中

心。

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人。

2.案例分析

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讲,屠呦呦根据古代文献的描述,致力于思考传统中药中对疟疾病原体产生药性的物质是什么,怎么分离出这种物质,这种物质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结构与其功能性质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属于典型的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

思政元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能增强对中国古代传统中医药学的信心。1600多年前的著作至今仍然启发着现代人的智慧,据此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成果的信心。

(2)屠呦呦教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我国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国内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士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受到疟疾的严重危害的情况下,在建国之初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的决策,体现了新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后来,这种新型治疗疟疾的药物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广泛用于第三世界国家,拯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案例3:中西方国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不同表现

1.案例简介2019年12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了全世界。中科院武

汉病毒研究所迅速分离和鉴定了病毒的结构,为果断开展全面疫情防控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极其关键的科学依据。在武汉将解禁的前夕,14 天免费核酸检测近1000万人。青岛局部疫情发生后,5天检测全城近1000万人。从早期几天出结果到最快几分钟出结果。高效、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为科学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在中国本着科学的精神率先全面控制疫情,为全球抗疫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宝贵经验的情况下,其他一些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疫情反而失控。即使如此,中国也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尊重科学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

2.案例分析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思政教学。从分析化学角度来看,病毒的检测是一种生物样本的检测,也属于分析测试的内容。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利用学科专业技术和知识,迅速分离鉴定出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罪魁祸首的成分和分子结构,这将为后续的疫情的防控、疾病的治疗、病毒的检测以及群体感染情况的排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发展全面、高效、快速、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是应用型分析化学的一种发展趋势。据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思政元素: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科学的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疫情所秉持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效,让同学们认识到“资本至上”与“人民至上”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3)通过中西方政府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不同表现,让同学们理解需要以科学精神来面对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四大平衡及四大滴定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了解元素化学的性质与应用,并且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结合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为学生后续化学化工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结构、酸碱平衡与滴定、配位平衡与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滴定、沉淀平衡与滴定、无机元素化学等多个章节的内容,具有知识点多、逻辑性强等特点。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需要掌握的元素性质过于繁琐,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一味地采用简单说教、鸡汤式地劝导,难免会让课堂陷入尴尬,让学生感到疲惫。因此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巧妙地挖掘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恰当地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对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1、科学家故事引申出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 无机及分析化学领域重要理论地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史实故事,这些故事无不蕴含着思政元素。在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合适的科学故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以科学家的良好思想品德去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亡以及文化的传承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讲绪论部分时,可以先以我国古代冶金、印染、制陶和火药等技术来讲述化学学科发展的光辉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然后再讲述近代由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三、课程案例 案例1:我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青莲的事迹 1.案例简介 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重水25 °C密度值,不但是重水品位的检测标准(见美国ASTM),且为国际学者试图精测的竞争对象,难度极大。张青莲与他和助手以精湛的实验设计,测得精确值达7位有效数字,为国际1975~1985年间三项最佳测定之一。 2.案例分析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本案例主要促进学生理解“量”的问题是分析化学的核心问题。原子量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衡量物质多少的最基本参数,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几乎关系到所有化学参数的准确性。张教授用到各种科学的方法,以其高超的实验技术与艺术,取得一系列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数据,并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思政元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当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张青莲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说明中国人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全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据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2: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稿素的发现 1. 案例简介 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科技组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了380多次失败。后来,根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条目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经验,创造性地利用低沸点乙醚作为溶剂,终于在1971年成功提取出疗效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课程内容简介 本实验课是大学一年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其任务是教授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获得化学方面的感性认识,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本课程实验联系实际,综合性较强,既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又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基本实验操作、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滴定分析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及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比较熟练地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 相关思政元素: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敬业、诚信、友善、团结向上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第一,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道路自信。 第二,使学生建立诚信敬业的观念和习惯。 第三,使学生树立安全和责任意识。 三、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元素1: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通过向学生讲授我国取得的成就和国家对于他们的投入及期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道路自信,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元索2:安全和责任意识 实验室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告诉学生基本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必须遵守的化学实验规则以及实验室安全制度。在以后每次具体的实验课程中,提

醒他们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以及处理方法。要求学生轮流做值日,并且对值日生的工作标准提出具体的、严格的要求,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元素3:诚信 实验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教育的非常合适的平台。教师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要具备诚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从每个教学环节去要求和考核,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引导。 元素4:敬业 对学生严格要求,并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如实验的预习、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的操作,到实验报告的撰写。 每次实验前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在实验前教师检查,没有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也有相应的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记录情况,提醒他们修正错误的做法。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并进行基本实验操作考核,同时对数据的准确性提出要求,没有达到要求者必须反复进行实验直至达到要求。实验报告有具体的规范和格式要求。 总体来说,就是有要求、有检查、有落实,并记入平时成绩。这样一个学期的几个实验下来,在繁琐的整套流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就是敬业精神。 元素5:友善和团结向上 在实验分组安排上,一人一组,但并不妨碍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表扬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成为模范,鼓励后进的学生,让他们迎头赶上,从而形成友好的、团结向上的氛围。

《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1. 案例简介 该优秀教学案例以化学课程为背景,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目标。本案例于某某学校举办的教学案例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 案例实施内容 2.1 教学目标 通过在化学课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包括: -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2 教学内容 本案例将化学课程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选取相关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与社会问题相关的化学难题。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3 教学过程 2.3.1 选题与背景介绍 教师引入一个与当下社会问题相关的化学难题,比如环境污染或资源利用等,向学生介绍该问题的背景和影响,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3.2 知识讲解与实验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与选题相关的化学知识,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和验证相关的化学原理。 2.3.3 小组探究与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2.3.4 团队报告与分享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解决方案,并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的相关探讨和分享。 2.4 教学效果 通过本案例的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 培养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和思 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并提出 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教学目标 课程以“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为指导,兼顾经典和现代有机化学知识内容,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机理思维解析有机反应,用结构思维预测反应产物,用逆向思维设计合成路径和用系统思维解决综合性问题。通过思政案例、课程实践和学科前沿的引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协作下,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重点挖掘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三维一体”课程思政目标实践途径,形成了具有一定显示度的改革成果。首先针对有机化学的专业知识特点,对课程思政采用思维导图的顶层设计法,遵循课程——章节——知识点——案例(概念、人物)的纵深发展理念进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再通过对存在于知识点中的生活案例(大国重器)、科学史(有机化学名人故事)、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概念的比拟联想、热点突发事件等来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经过多次研讨打磨,形成了一体化系统课程思政知识图谱,并将具有有机知识背景的思政案例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授课中,并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来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维目标达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此基础上,凝练课程思政改

革案例,鼓励学生制做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实践微视频,上传课程网站,建设成兼顾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多维立体化教学平台。课程思政融入点 从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来看,83%的学生对课程中思政内容是喜欢的,87%的学生认为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有用,效果明显,90%的学生认为结合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点或案例穿插性课程思政或进行主题讨论的融入方式较好。此外,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班级,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与SIT项目的人数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1.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育人 通过思政案例教学,让学生领会生活案例中存在的有机化学知识,认同有机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还利用这些思政案例,深度挖掘了其中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学唱《化学生僻字》,读懂元素周期表 一、案例简介 课程概况: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高分子、环境、化工、轻化、生物师范、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海洋技术等相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几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2019年,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线下一流课程;2020年,无机及分析化学获批校级在线课程。近年来,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团队一直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总体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为人师表上下功夫,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强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 2. 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以课程教研团队为单位,深入挖掘无机及分析化学各章节知识点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精心研究知识点和课程思政内容之间的关系,激活学科内容的思政生

命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识建构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相互统一。 3. 教学实施过程中,找准思政元素的融入点,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合理安排,自然融合,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传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增长智力、提高能力的同时,明确自身责任和社会担当,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始终,延伸到课堂之外。 课程思政案例简介:《学唱<化学生僻字>,读懂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六章第四节“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在导入环节课程思政如盐入味的体现。案例通过《化学生僻字》VCR的播放引出科学家、化学名人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思政元素,不同于教师直接讲授这些课程思政元素的是,教学中巧妙地通过学唱《化学生僻字》这首歌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唱的过程中去了解歌词的内涵,通过自主探究挖掘出每一个思政元素,然后再通过课上(或第二课堂)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于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国旗形式的个性化元素周期表的案例通过希望出现五星红旗启迪学生思考,熏陶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元素谐音版的最美情诗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启迪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充分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与实践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与实践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课程思政训练改革势在必行。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为例,从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力量、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将根底学问点与思政要素相结合,优化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盼望这些探究和实践能对其他化学专业课程供应可借鉴的阅历。 关键词:无机与分析化学;思政训练;教学 在社会多元化的简单背景下,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展价值引领的缺乏渐渐凸显。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是大学课堂的主要阵地,重视并发挥专业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提上升校思想政治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面对环境科学(工科)、海洋技术、生物技术、食品科学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该课程综合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根底化学课程的内容,是阐述化学变化和分析测试根本原理的根底学科,主要包含物质构造、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元素化学以及化学分析等几大模块。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旨在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力量,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力量,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本文以《无机与分析化学》为例,讨论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路,加大思政训练的比重,提高根本学问点与思政训练的联系程度,挖掘根本学问

点所涉及的课程思政素材[1-2],并初步探究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方法。 1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 1.1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进展中把握熟悉事物,在对立统一中熟悉事物[3]。本课程在叙述弱酸弱碱解离平衡计算时,引入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的重要辩证思维。从不同弱酸(包括一元弱酸、多元弱酸等)的解离平衡分析演绎,并进而综合归纳平衡计算的几种状况;在酸碱理论讲授中,通过介绍阿伦尼乌斯酸碱电离理论、布朗斯特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以及软硬酸碱理论,说明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需用进展的眼光来对待;阐述热力学根本概念—系统与环境时,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讲授合成氨工艺时,在反响条件掌握方面,引入抓住主要冲突这一方法,通过选择温度、压强、催化剂,使合成氨到达工业生产的条件。课程通过诸多的教学小案例和小设计,在和风细雨中自然而然地把思政课程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与专业课程严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学问的理解和应用,形成学习和今后工作中有效的辩证思维方法。化学的进展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是化学家讨论物质性质、组成、构造与变化规律的熟悉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恰当地介绍一些相关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在讨论进展的关键期最初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可以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比方围绕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这局部重要内容,沿着时间轴介绍科学家建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化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3学分,共48学时,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及科学工作打好基础。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本案例为分析化学第六章第八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是酸碱滴定法的重要应用,在讲授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内容时融入“公共安全事件与社会责任感”的思政元素。 2.案例 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是许多含氮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基础。其中最著名的含氮量测定方法是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有机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测定,也是2008年以前牛奶中含氮量测定

的国标方法,但应用该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存在“重大缺陷”。这一“重大缺陷”与2008年席卷全国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存在直接联系。在讲授酸碱滴定法定量分析铵盐中氮含量测定时,以多媒体展示“毒奶粉事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通过直观的案件回放视觉“冲击”,让学生认识到“蛋白质定量分析方法”本身的缺陷,以及熟悉该方法的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缺失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进一步体现分析化学必须发展精准的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而作为未来的化学或分析化学工作者的学生们,更是要遵守职业道德,肩负起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课堂教学前,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背景及当时的检测标准及方法;课堂上由两位同学分别介绍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检测标准及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并引出如何完善检测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教师对事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介绍并讲述精准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分析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三、案例成效 本节课讲授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中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分析方法,通过“毒奶粉事件”这一公共安全事件融入分析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政元素。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了解“毒奶粉事件”始末的预习任务,学生能积极查阅资料并制作了汇报课件。公共安全事件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中发言踊跃,对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底线的坚守达到高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化工原理》是一门以“单元操作”为研究对象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获得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主要研究化工生产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以及所用设备的结构与选型等。 二、教学目标 本着“适当提升课程难度,合理拓展课程深度”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课程团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将在以下方面得到提升。 知识体系 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表征各单元操作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传递速率和设备性能所涉及的理论、定律、方程、平衡关系以及推演图表,具备进行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计算的初步能力。 科学思维 在质量、能量守恒基础上,运用数学、物理学知识研究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从各单元操作的技术细节及操作要素等方面知悉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科学体系及其丰富内涵。 工程思维 树立解决化工问题的方法论意识,熟悉采用气-液平衡、液-液平衡、准数方程、经验数据、物性图表、因次分析等手段识别和分析影响单元操作主次因素关系的工程科学思想。

三、课程思政 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质量、能量守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深刻道理,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等人文意识,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达成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一)课程设计思路 “三传一反”结合辩证思维 “三传一反”的科学依据是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过程速率。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可以归结为“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描绘的科学规律与“三传一反”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研究方法映衬理论联系实际 化工原理涉及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分离过程、热质同时传递等众多单元操作。对各单元操作的研究走过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社会科学,多么的对立统一。 (三)学科体系反应哲学情怀 以“单元操作”为中心思想的化工原理在科学体系的建立方面为其他工程学科树立了典范。三传的相似性、雷诺实验揭示的物质运动规律,理想流体、理论板、双膜理论等反应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化工基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化工基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精馏的原理,理解精馏的工业实施过程,建立设备初步认识。 2能力目标 能分析精馏塔内浓度、温度等参数的变化方向。 3情感目标 培养对精馏单元操作的学习兴趣,增强工程观念和树立工匠精神。 二、课程思政 (一)融入知识点 1.教学重点 精馏的气液平衡关系和相对挥发度的计算,稳态连续精馏过程中的操作线方程。 2.教学难点 精馏理论塔板数的计算。 (二)融入方式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个性化辅导”三个阶段组织开展教学。 (三)思政元素 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探索、爱国情怀、分析问题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工程观、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引入 (一)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学习本章节主要内容。 (2)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并进行数据分析,整体把握学情。 导入: 明确指出普通蒸馏分离效果十分有限,如何根据组分挥发性的差异开发一个过程,以实现高纯度分离是蒸馏方法能否广泛应用的核心问题,从而引

出精馏操作的必然性和实践意义,提出为什么要做精馏,怎么做精馏,用什么设备来完成等几个问题来引入新课。 四、教学展开 (一)课程分析 《化工基础》是是研究和探讨化工生产中普遍的和一般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工科性质的课程。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是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程之间的桥梁。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本课程内容包括化工传递过程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工程典型均相反应器、非理想流动和非均相反应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化工生产中化工传递工程与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知识,具有分析基础、解决化工生产基本问题的知识和初步能力,了解从化学理论知识到化工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及从实际观点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加强“传道”,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专业知識教育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大批可靠的接班人。 (二)教学理念 1.采取翻转课堂理念,线下为主,辅以线上。线上主要是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进行SPOC教学,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完成测试,课后完成思考题;线下课堂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构建智慧化学习环境。 2.采取体验式与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探究式学习法、案例式教学法与讨论法等,一方面,通过提问式与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已有经验或信息完成知识构建。另一方面,体现从实例到一般规律、进而提炼本质特征的教学理念。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量”的概念。分析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分析、误差的表征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测试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酸碱滴定法的原理、滴定曲线和指示剂、滴定方式及其应用;络合滴定法的原理、滴定曲线和指示剂、滴定方式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滴定结果的计算;沉淀滴定法的原理与应用;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分析法及其原理等。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定量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设计分析方案。 相关思政元素:环境意识、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生态文明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培养学生以下专业素质: ①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测定方法和有关计算; ②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相关科学实验技能; ③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打下基础。

案例:富山骨痛病事件-环境污染会要命 案例(材料)简介 骨痛病是震惊世界的十大公害之一。此病患者最初是手脚、腰部、胸部和背部出现剧痛;严重时,肋骨、胳膊、腿骨、脊骨和骨盆等发生裂缝,咳嗽、打喷嚏都会震裂胸骨;最后骨骼软化萎缩,自然骨折,直至不能吃饭。许多患者都是在哭喊着“痛,痛”中衰竭死亡的,因此,骨痛病亦称“痛痛病”。 骨痛病主要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开始,但大量发生而成为公害则在1955年至1972年。从1931—1972年,共有280多名患者,死亡34人,成为轰动世界的骨痛病事件。据日本厚生省骨痛病研究小组作出的结论,这是一种镉进入人体内引起的慢性中毒症。进入人体的镉,大量集中到肾脏后,使肾脏失去吸收磷和钙的功能。其结果是人体内含有的磷和钙逐渐减少,骨骼变酥,发生骨痛病所特有的病变——骨折。患者大多是妇女,病症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到了患病后期,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常常大叫“痛死了!”“痛死了!”有的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这种病由此得名为“骨癌病”或“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在此基础上,怀孕的妇女,由于胎儿大量从母体中吸收磷和钙等骨质成分,更加速了其病变过程。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

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 本文着重探究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探索其如何在现代化学教 育中实施。 一、什么是思政?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毛泽东思想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和普及。它既是总体的文化活动,也是个别成员的思想认识过程,目 的在于营造清朗的思想环境,造就新的做人、做事的思想模式,以更 好地发挥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精神价值。 二、思政在课程体系中的实现 1. 赋予学科特殊性。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时,需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化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工。化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它不仅是技术认识的积累,而且是了解社会问题的洞见,建立对生活 的正确认识的重要载体。 2. 增强学科政治性。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增强学科的政治性,使 学科不偏见,更有深度。特别是化学,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及其理论,更应聚焦化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所涉及的问题,更透彻地认识化 学与立异变革之间的关系。 3. 教师严格遵守教育方针。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严格按照

教育方针进行指导,避免在任何学科内信号“滞后”。对化学学科而言,要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要求,多结合工业及技术发展,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视角,使学生的政治认识有了深刻的长足发展,获得更充实的思 想认识。 4. 切实把政治课转化为理论课。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被学生视为一种无 足轻重的课程,而学校应当把思想政治课程看作是一门理论课,真正 把政治课转化为理论知识。例如,民族化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 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运用化学知识深刻把握文化底蕴,由此发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而当代化学可以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 增强对专业的认识,加深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从而促使学 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思政在化学教育中应用 1. 教学设计要有政治性。为了增强化学课程体系的政治性,就要从教 学设计上下功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到教学活动,全 面融入政治性。比如,增加科学文化课、民族化学及当代化学等政治 学科综合课程,丰富学科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好教师 的政治作用,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出发,渗透政治思想和情怀,引导 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政治思想要贯穿教学实践。增加政治思想部分,贯穿于教学实践, 让学生掌握化学

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

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碳原子需要形成xx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甲烷分子 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化工类、环境类等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研究各种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工程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学生搭建由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桥梁,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及工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遵循 OBE 理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课程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化工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清晰掌握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化工设备的结构、操作性能和设计计算方法,具备对过程及设备的强化和创新能力,具有安全严谨的职业素质并形成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化工过程及设备的设计与开辟奠定理论基础和创新基础。 1.以传递过程为主线,类比吸收和蒸馏过程,匡助学生了解萃取操作的应用及发展,掌握萃取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萃取剂的选择方法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及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节能、环保理念(思政目标); 2.通过观看屠呦呦科研的视频,结合屠呦呦团队通过萃取方法发现青蒿素的科研历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善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思政目标)。

3.以屠呦呦获得 202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为切入点,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表感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思政目标)。 1.通过青蒿素发现的实例引出本讲课程的主要内容——萃取操作。通过分析屠呦呦团队调查文献、筛选药方、实验验证、亲身试药等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历程。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层层递进的分析,在讲解萃取原理及应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站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善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 2.以屠呦呦获得 202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的视频,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结合本次新冠疫情中中药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课堂活动: •提问 1:你了解青蒿素吗?青蒿素是怎样得到的?(引出萃取操作的概念。) •提问 2:什么因素会影响青蒿素的抗疟效果?(引出萃取效果的影响因素)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计划学时48学时,3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将知识综合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第7章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构造。主要融入的思政元素包括: (1)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意识; (2)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 (3)自主创新、科研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案例 本案例首先以热门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男主角在火星种土豆自救的情节展开关于火星土壤元素是否适合种土豆的讨论,激发和培养

学生的科学想象和创新思维,引导出本章的核心内容: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仪器及应用。然后分组讨论“祝融号”表面成分探测仪为什么选择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并以“祝融号”火星车主要任务之一探测火星表面物质组成为主题,渐进式构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最后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仪器基本结构组成知识,分组讨论“祝融号”火星车表面成分探测仪设计的要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同时,介绍“祝融号”火星车表面成分探测仪研制过程中国际上的技术封锁以及我国科研工作者攻关情况,激扬学生的爱国赤子情怀、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案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除传统作业和测试等考核方式外,增加了小组任务考核,以提高学生共同进步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案例成效 (1)激励了学生奋发学习与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学生课堂发言与课下讨论更加积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弘扬爱国主义,培养了学生的家国人文情怀,扩展了认识问题的视野,塑造其正确价值观。

《药物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药物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是我国药学及相关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主要研究药品质量控制规律、建立和发展药品质量控制方法,并进行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药物分析》是理工科课程中最注重“质量标准”的课程之一,同时关乎着人民群众的用药与生命安全;药物分析方向也是药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之一。随着我校“制药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批复,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药物分析》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二、案例名称 昂首承民族之瑰宝,俯身攻荆棘之栈道 01课程目标 (1)掌握“中药质量控制”相关的基本概念; (2)初步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理论。 02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基本中药剂型的鉴别和检查能力。 03课程思政目标 (1)认识到中药是祖先留下的重要宝库,树立文化自信; (2)认识到目前中药的质量控制状况堪忧,与国家发展中药的决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激发学生为祖国的中医药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 三、课程思政元素 (1)课程导入部分:

事例一:我国中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3%-5%;日本汉方药国际市场占有率:约90%。 事例二:2015年,澳大利亚对其国内市场上的26种中药进行痕量分析(trace analysis)显示: • 77%的中药含有较高含量的有毒重金属; • 50%中药含未公布的植物或动物DNA成份; • 50%的中药含有处方药成份; •仅有2种中药达到澳大利亚治疗物品管理局的标准。 事例三:我国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的要求 通过教师引用身边事例和讲话等,引导学生认识中药目前阶段质量控制水平低下、国际地位份额小的现状,与国家发展中药决心之间的矛盾,同时了解产生这种情况的多方面原因,使学生在对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一定了解之后,充分认识、理解讲话内涵,激发学生为祖国的中医药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 (2)中药特点介绍:

【课程思政教案】滴定分析法概述

任务一滴定分析法概述 课题名称滴定分析常用仪器操作技术课时数 2 授课地点授课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绪论部分已经了解了滴定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中学阶段已学的四大化学反应类型: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沉淀反应,了解酚酞指示剂的变色现象,为本项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技能基础:学生已学过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运算规则,掌握了公式n=C×V、m=n×M的运用。 综合素养: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较强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有较强的团队和责任意识。 学生预习情况:课前通过慕课堂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中国大学慕课观看《化学分析技术》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三滴定分析常用仪器操作技术第一讲滴定分析法概述的教学视频和ppt,在观看过程中及时记录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内容,并完成每讲测验以检验预习效果,发现学生在理解滴定分析的概念、滴定误差等术语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滴定分析的概念、分类和滴定反应应具备的条件。技能目标:能运用n=C×V、m=n×M进行滴定分析计算。 素质目标:养成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教学重点(1)滴定分析的基本术语 (2)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教学方法 教学难点滴定终点、化学计量点、终点误差的理解,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一)课前探索 环节内容 活动技术 手段 教学 随记教师学生 课前自研自探预习滴定分析概述。 教师通过慕课堂布置课外任务,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中国 大学慕课平台观看本校本课程 的项目三第一讲的教学视频、 ppt,在平台上及时提交观看过程 中产生的疑问,并完成预习测验 以检测预习效果。 1.学生在慕课堂查看课外 任务,在中国大学慕课平 台观看教学视频,小组内 进行讨论,并将预习疑问 及时在平台上提出,培养 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在手机上完成预习 测试。 1.在线开放 课程教学资 源 2.课程教学 平台 利用慕课堂的 学习数据,了 解学生预习完 成情况,合理 安排教学时 间,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和独 立思考。 (二)课中学做 导: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5min)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 绪论中介绍化学分析技术的分 类,提出滴定分析技术。 2.列举生活中常见药品氯化钠注 射液含量测定项中提到的“滴 定”,引导学生思考氯化钠注射 液含量如何求出以及什么是“滴 定”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新 知,在知识回顾阶段,部 分学生知识遗忘程度较 高 多媒体 针对知识回顾 中出现的问 题,提醒学生 学习要温故而 知新。在介绍 氯化钠注射液 含量测定的时 候,列举药品 安全案例,培 养学生坚守职 业道德的责任 感。

化学教学案例(必备14篇)

化学教学案例(必备14篇) 化学教学案例第1篇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 (1)掌握烷烃的分子组成、结构等的特征。 (2)理解同系物、烃基等概念,学会烷烃的命名。 (3)理解同分异构体概念。 (4)了解烷烃系列的性质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要求 (1)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分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2)从甲烷的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烷烃的性质和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1、甲烷的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甲烷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2、什么叫取代反应?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 1、课本54页"学与问"试归纳出烷烃在结构上的特点。 2、阅读教材55页,试归纳出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小结] 化学教学案例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我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在科研的同时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九年级6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学生的层次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工作中要在教学进度以及知识难点上要有提升,并且要培养出能参加竞赛的同学。而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