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惠农_浅谈支农惠农发展方向

支农惠农_浅谈支农惠农发展方向

【摘要】近年来,国家财政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健全强

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改善

农村民生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农民的声音是:“国家的政策好,共产党好!”支农、惠农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必须适时调整方向,农民最需要的财

政支持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支农、惠农的方向转向财政投资农

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才真正是农民欢迎的,更是贫困地区农民热烈欢迎的重大国策。

近些年来,国家财政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之大,项目

之多,前所未有,在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增

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改善农村民生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村得到了发展。农民的声音是:“国家的政策好,共产党好!”那

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声音呢?尽管中央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国家、省、市所投入惠农项目越来越多,配套资金在逐年增加,监管力度逐年加强,可是全国仍有许多地方的惠农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涉农资金使用

上出现了挪用、挤占、冒领、贪污等问题。党的惠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直

接影响到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落

实党的惠农政策,强化惠农项目及资金的监管,确保惠农资金落到实处,

这一课题值得我们广大涉农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认真地思考。所

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事物是向前发展的,停止不前就是倒退。我想:支农、惠农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必须适时调整方向,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不

负历史使命。

一、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我国的惠农应该说从费税改革,取消“农业四税”开始。接着就是粮

食直补,种国家的地不但不收税了,还给补贴,这在以前是从未想到的。

农民开始重新思考国家政策,国人开始重新看待农村。农民、农村要发生

怎样的变化呢?

从粮食直补开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母猪补贴,扶贫开发等等,一直到成立村级发展生产互助资金协会,成立

各种各样的种植养殖合作社。从直接对农户的补贴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农村在个个方面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扶持,农村发展了,农民的日子

比以前好过了,有这样的声音:农民的生活比找不到工作的城里人好过多了。

二、农村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飞跃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得重要物质基础,要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现

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现状,就要加大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定

位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须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大致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部

分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农业生产技术服务设施等。二是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交通、通信设施,饮水、排水设备等。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基

础设施:主要包括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社会福利设

施等。其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一起构成农村经济基础

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发展的环境,同

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数据统计显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

入与农业建设的基本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增加农村基础建设支

出可以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换言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

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

一个民族要兴盛首先从教育开始,一个国家要发达首先还是教育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世界各国无不对教

育给予极大的关注与投入。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当然还是孩子的学业问题。做家长的,特别是

农民家长,更是省吃俭用甚至倾其所有,也要培养孩子读书。于是就出现

了一个因学至贫的问题。有人做过计算: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毕

业至少也要40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不断上升。对

一个孩子近20年的教育投资,对于一个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是多么沉重

的负担。

可见,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特别加大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投

资力度是国家财政今后支农、惠农的当务之急。

(三)加大农村医保投资力度。

这是一个老声长谈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谈来谈去的实在问题。因为农村因病致贫,甚而至于穷困潦倒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建设和完

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筹资标准较低,保障力度较弱。按2005年的筹资标准,区、镇、村

三级补贴约每人每年70元,农民个人承担约30—35元。

财政按工作奖励经费补贴约人均2—3元,平均每人每年约100—110元,这一筹资额约为城镇职工医保筹资额的1/10,因此其结报比例也相对较低。

农村大病医保结报比例平均仅在15—20%左右,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减轻农民负担等问题发挥的作用有限。

现行的医保状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农村人真要是得了大病真的是只有等死,虽说有农村合作医疗,但那只是针对县级医院才能报销70%,特别是不发达地区,有几家县级医院医疗水平真的很好的,能什么病都能治吗?所以一般得了什么重病还是只能往市一级的医院去,市级医院报销就低很多了。

2、加大投入,逐步提高大病医保结报比例。按照农村大病医保筹资水平要达到人均150元左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就必须加大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力度。

从而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增加农民结报比例,更加有效地解决好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支农、惠农的发展方向

以往的和正在实行的支农、惠农政策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弊端,越是项目繁多,流失的渠道也就越多,资金管理也就越困难。

教育和医疗问题,目前是足以使一个农村家庭彻底致贫的两大杀手。支农惠农资金除了要搞好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外,财政投资农村教育和农村医疗,渠道少,好管理,资金使用效果显著。支农、惠农的方向更多的转向财政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

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在原来的基础加大力度,才真正是农民欢迎的,更是贫困地区农民热烈欢迎的重大国策。

支农惠农的论文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惠农政策了解的调查情况为背景,剖析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具体财政政策措施。文章认为我国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应该从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调整财政支农惠农结构、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支农惠农机制、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支农惠农政策了解情况;存在问题;对策。 一、农民对惠农政策的了解情况 近年来中央高密度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些政策在农村获得的反响与成效究竟如何?通过对农村的新农保、“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集体林权改革等7 项涉农政策进行调查和研究,显示农民对惠农政策了解有限 新农保政策是关注的重点。调查显示,80.9 %的农民家庭表示存在养老困难,39%的农民家庭养老负担较重;对于新农保政策,89 %的农户给予了积极评价。但目前实际参保率并不理想,参保农户只占受访农户的57.59 %;在试点地区,69.3 %的农户已经拿到了第一笔基础养老金,资金发放率不太高,且有83%的农户认为55 元的基础养老金作用有限,应当进一步提高补贴比例。 目前,“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等一系列下乡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通过的调查显示,农民对家

电、汽摩、农机等三项下乡政策的认可度分别为74.1 %、46.5 %和52.7%,农民最认可“家电下乡”政策。农民购买家电、汽摩、农机等下乡产品的购买率差异较大,分别为14.2 %、4.1 %和1.9 %,据此推算全国购买三类产品的农户分别约为2988 万户、858万户和402 万户,拉动的消费额约合639亿元、898亿元和350亿元。对家电、汽摩、农机等下乡政策的反映可以归纳为:政策评价高,参与情况有所差异;产品销售好,售后服务有所欠缺;产品评价高,配套设施有所不足;家电下乡效果好,农机、汽摩下乡有待改进,但增长形势好,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调查发现,无论是新农保还是“建材下乡”,都有政策宣传不到位的情况。由于政策尚未具体实施,农民对“建材下乡”政策的知晓率只有21.8 %;93%的受访农户知晓新农保政策,但对参保程序、缴费档次等细节知之不多;对家电产品可以旧换新的政策,一些农民也不太清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惠农政策的落实。 二、财政支农政策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着制度变迁带来的增长效应的逐渐减弱,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始面临许多难题,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农产品的需求高速增长,要求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求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这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家庭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是构成农民纯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四项来源之一。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村居民亲友赠送所得;二是政府惠农政策所得,即财政直接支付给农民现金或实物,其中,一方面是中央财政支付,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配套支付。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最能体现惠农政策实施效果的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一、陕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现状 近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从优惠政策中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0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比上年增加667.5元,增长19.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2%,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增量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91.3元,比上年增加45元,增长13%。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从2005年的120.1元增至2010年的391.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5.3%增至9.5%,提高4.2个百分点,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全国低61.7元,但增速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全省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中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支付的占67%,其中:政策性直补占33%,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占24%,报销医疗费占8%;农村居民亲友赠送、支付所得占三成多。 二、陕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与全国及西部省份的比较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陕西高于全国近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比农民人均纯收入位次提前9位。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是全国的86%,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的69.3%,表明陕西支持农民收入的政策力度较大,落实相对到位。2009年,在西部12省份中,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西部12省份平均水平低约37元,列内蒙、西藏、青海、四川、重庆、甘肃、宁夏之后,居第8位,处于中下游水平。在西北五省(区)中分别比青海低135元、比甘肃低21.6元、比宁夏低8.4元,比新疆高115.6元,居第4位。主要原因是西部省份贫困面大,国家扶贫政策倾斜力度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较高。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绝对量虽然相对较低,但与地方惠农政策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如医疗费报销、退休、养老金的发放等则高于西部其他省份,陕西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大,效果好。 三、促进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建议 (一)加大地方财政支农力度。目前陕西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与大部分省份相同,主要来源于国家惠农财政支持,地方出台配套政策较少,如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扶贫或扶持款等均以国家标准为主,省及省以下财政分配下拨多,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少。近年来,陕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9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拥有了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财政要不断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特别是在国家补贴没有涉及的地区和农业产业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逐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二)改进财政支农补贴方式。为了进一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陕西相继实施了苹果套袋补贴、化肥农药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家电下乡等一系列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_落实主体责任工作总结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_落实主体责任工作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农村 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作为基层单位,我们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落实支农惠农 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凝聚共识 我们认为,宣传工作是实施支农惠农政策的第一步。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了各项宣传活动,让村民真正理解政策的内涵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细节, 增强了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同时,我们深入挖掘新闻素材,广泛报道先进的典型,强化宣传效果。 二、强化组织,加强督导 我们在今年共出台了7项政策措施,其中涉及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产品 质量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村电商建设等多个方面。我们明确责任,加强督导,确 保政策顺利落地。在实施过程中,组织了多次培训和交流,提高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优化服务,切实解决问题 我们注重服务质量,积极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获得感。针对当前农村存 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活动,积极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优势,精准到 位地推进各项服务,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四、完善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我们重视制度建设,切实加强了内部管理,建立了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长效机制。通 过不断完善制度,我们进一步优化了流程,提高了责任的明确性和工作效率。特别是政策 落实情况的考核,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认可,我们也将在后续工作中继续做好制度建设。 总之,我们认为,在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树立思想观念和服务理 念的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 村优先发展的落实。相信,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发展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 天。

实践支农惠农政策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支农惠农政策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支农惠农政策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倡导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必须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践支农惠农政策作为党中央扶贫攻坚重要措施之一,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促进农村转型升级、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但是,近年来实践支农惠农政策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不同地区不同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全国各地实践支农惠农政策的调研,探讨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支农惠农政策的取得的成效 1.增加农民收入:实践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了对农民的支持,促进了农民增收。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减免农业税收、补贴农业保险和贴息贷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确保了足够的粮食供应。 2.发展农业: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实行特殊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例如,政府为发展某些特殊农业基地,对农业用地实行临时征用,农业用地将会倾向于从大型企业手中购入,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3.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在实行支农化农政策的同时,也推广了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了农民个人生活环境。 二、支农惠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1.政策落地难:不同地区的经济和发展状况不同,导致了实践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存在困难。在某些地区,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大量的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同时,政府部门与农村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在应用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大的阻力。 2.农产品销售问题:农村经济转型是国家政府的大事,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农业范围内提升产值,但是现实中,农民仍需要面对着销售难的问题,导致很多优质的农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得到应有的价值。 3.缺乏技术支持:当前,许多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现代农业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技术支持的缺失也是导致当前某些地区农业发展几乎停滞的原因。 三、提高支农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 1.统一规划:针对支农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同地区应该统一规划,衔接起来。各地设立较为明确的管理政策未必能很好地落地,而合理的统一规划可以消除这个坑,增强决策的效果。 2.关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对支农惠农政策的运用需要增加帮助力度。一方面,可以采用政策沟通等方式,通过对问题的关注,帮助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解决问题。第二,可以建立待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 一、工作背景 现代农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支农惠农政策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单位深入贯彻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通过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工作内容 1.落实农业补贴政策 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我单位通过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行农业保险的发展。该项政策为农民提供了经济保障,提高了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我单位还积极推动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2.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我单位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和专业指导,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单位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开展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我单位经常开展农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讲座、组织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我单位还配备了一支技术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4.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为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单位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减少传统农业的种植面积,增加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积极推动电商扶贫等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三、工作成效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逐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在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的作用下,农民的生产收入逐年增加。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3.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一个共识已经非常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自身寻找出路,也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推动。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一个共识已经非常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自身寻找出路,也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推动。从现实情况看,目前的外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其中在政府推动力量中,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体现在财政上,不仅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绝对量最多,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也是近年来最高。更重要的是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支持“三农”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改变了国家与农民之间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一种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意义。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初步分析 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是逐步演变而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革、创新的过程。目前包括支出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税收等政策手段对农业农村发展给予支持。在支出方面。目前中央财政直接支持“三农”支出有15大类,按照这个口径,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9650亿元[1]。重点用于包括大江大河治理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建设、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其他改革、农业行政事业管理、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和救济等。在税收方面。主要有农业税轻税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抵扣和出口退税政策。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 支农惠农政策指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 项目 主要有以下几项:(一) 制订一系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 实施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对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以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政府通过价格杠杆,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 (二) 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 (1) 不断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农产品结构调整。 (2) 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3) 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不断探索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大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四) 疏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为此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推进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措施。 (五) 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落实"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六)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国家部委支农惠农项目实施文件

加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无论是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还是从德治向法治的转变,公共财政作为经济、政治和法律的综合载体,具有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也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民生财政,而财政支农惠家政策正是民生财政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要求和生动体现。因此,财政部门在履行职责、制定和执行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主动运用法治思维,避免当“数字的搬运工”,勇做财政政策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发展者。 吐故纳新,用法治思维架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目标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不断趋于完善,财政资金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说广大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都是欢迎和拥护的。但是,各种支农惠家补贴政策政出多门、管理不一的现状,也给乡镇财政干部造成了工作困扰,有的补贴资金下发后连农民自己都搞不清楚是什么钱、哪个部门发放的。从顶层设计高度,必须要厘清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到底是为了“给钱”还是“给力”:所谓给钱,就是直接通过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直接得到国家的经济扶持,得到具体的经济福利;所谓给力,就是以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为抓手,发挥财政补贴资金引导和扶持作用,起到培基固本、造血生津的功效,激发农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发家致富的动力。目标不清,容易导致支农惠农政策被基层干部和农民简单地理解为“国家给农民发钱”,诱导了农民过于计较国家给予经济补贴利益、履行农村集体建设应负义务观念淡薄的不良倾向,甚至极少数人已经成为基层干部眼中的“刁民”,影响和抵消了财政政策的正面效益。 要积极运用法治思维,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并形成结论和决定,从而保证目

区财政局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区财政局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XX 根据上级通知要求,我局组织专业业务人员,对我区近年来的财政支农政策落实与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调研。近年来,全区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精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紧紧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增加了项目资金投入,扩大了政策受益范围,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涉及玉米小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补助、农业抗灾救灾补助、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补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补助、能繁母猪补贴、奶牛补贴、现代农业项目补助资金、财政扶贫开发资金等。在我区,中央惠农政策执行良好,目前资金发放基本到位,农民持续得到实惠,群众反映普遍很好。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 二、主要做法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保证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显实效,我区切实加强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组织各级各部门认真研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宗旨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整合区、乡、村人、财、物资源,扎实开展工作。全区共成立多个涉农政策落实领导小组,设有专管办公室,配备专项工作人员,负责做好支农惠农政策的组织、引导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建立了由区政府统筹协调,区扶贫、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部门牵头组织,乡、村具体抓落实的协作互动局面,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广泛宣传,普及政策。 在宣传工作中,坚持形式多样,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通过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发放“明白纸”,在宣传专栏张贴宣传资料,以及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宣传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各级工作人员还定期不定期地进村入户,向农民群众讲解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关知识,使强农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规范制度,严格监管。 为保证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具体工作的顺利实施,我

财政局农业科财政支农工作重点

财政局农业科财政支农工作重点 18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关键之年。财政支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支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确定的“三农”工作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支农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农方式,着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强化资金监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三农”。根据以上思路,18年财政支农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结构,增加投入,着力促进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新突破。根据财政支农的范围、环节、方式等,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按照市委、市*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的要求,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提升支农投入能力。一是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提升支农投入能力,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二是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充分发挥效益。三是围绕18年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年的要求,通过强化素质、树立形象、转变作风、提升服务,着力促进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新突破。 二、整合资金,着力构建财政支农投入新格局。一是统一认识,夯实基础。整合支农资金,是解决支农投入增长幅度有限的主要措施,也是集中财力保重点促发展的具体体现。按照“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拓宽整合渠道,夯实项目、资金整合平台,提升整合效果,着力构建财政支农投入新格局。二是明确责任,部门配合,全面推进。对整合资金,按照“立足实际,力保重点,发挥资金管理优势、支农项目扶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9篇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9篇 第1篇示例: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振兴的工作。为了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里,我将对我所在单位近期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政策宣传和落实情况 作为政府部门,我们首要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内容和政策性质。我们通过制定宣传方案、举办政策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政策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业发展。我们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组织的联系,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在政策落实方面,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政策得以落实。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负责监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支农惠农模式,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二、政策效果评估和问题反馈

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政策效果的评估和问题 的反馈。我们定期组织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我们鼓励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者 积极反馈问题和意见,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政策措施。 在推动支农惠农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部 分农民对政策不够了解,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部分地区存在基础 设施和服务水平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针对这些 问题,我们将继续改进工作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展望未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支农惠农政策,推 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我们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 了解和享受政策红利;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政策落实的合力;探索新的支农惠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第2篇示例: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知晓率 在支农惠农政策工作中,第一步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政 策的知晓率。我们通过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张贴政策宣传海报、组织 政策解读会等形式,让农民了解政策内容、政策的利益对象和申请条件,以及政策落实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农民的知晓率得 到了显著提高,也使得政策落实工作更加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配合。

财政支农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篇

财政支农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篇 财政支农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第1篇 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市委、市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农业综合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如何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财政涉农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而,我市支农工作调研是财政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 一、工作成效 我市支农工作开展以来,支农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从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认真贯彻落实省、州财政支农政策及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近几年来,财政对支农专项资金万元。完成了那棱格勒河二级站、格尔木乃吉里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格尔木温泉水闸除险加固、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江源生态保建设等项目。二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财政部门审核原始单据后加盖审核专用章、主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双方联管杜绝不合理支出,对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三是联合部门对资金实行“全程”管理。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监督管理,并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惠农补贴因素性问题较多,现实价值认同度不高 我市惠农补贴包括耕地地力补助、农机具购置补贴、草原生态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公益林补助等方面。近几年累计下达XXXX万元。国家惠农补贴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加,力度也不断增强。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惠农补贴的作用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群众对此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1、惠农补贴民心效应高于激励效应,效益预期缩水。惠农补贴的目的在于刺激并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国家粮、生态保护;这也是国家以工补

现代化农业经济惠农政策分析【论文】

现代化农业经济惠农政策分析 一、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农业强国。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水利,机械等农业设施薄弱、竞争力低。在很多偏远的山区,都是靠人力经营土地,收成的好坏也是靠天说了算,防灾抗灾能力差。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在如今的社会常年守着土地的农民很少了,大多在农闲的时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说减少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反,有可能引导农业走向误区。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根本是农业问题,农民是这一古老产业中的从事者,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讲,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发展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缺乏根本的竞争优势。在外国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农产品只会收缩不会扩大。这是因为农业的

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组织机构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不占优势。当前农民大多数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业商品化还很低,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把粮食卖了来换取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了,也不能解决实际的根本问题。放弃农业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农业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粮食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要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只有给农业定好位,制定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才会合理,利于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城市进程化很快,并且是没有止境的,这就使农村在不断的缩小,这种城乡的此消彼长使农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农业很重要,但是古老的农耕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所以各国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步实行农业的现代化,用机器代替人的操作。无论城市化的进程多么的迅速,但是农业始终不能被代替,要不断的解决农业目前处于的尴尬地位。 二、发展农业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重点。笔者结合河南省泌阳县现代农业发展实践,通过分析近年来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个人浅见。 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泌阳县的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产业项目仍停留在指标数字上,没有细化实施方案,有些产业发展目标缺乏前瞻性。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大部分产业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缺乏领军人物,没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偏低。年轻力壮的人一般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这个群体中,懂技术、善经营、有文化的人不多,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实际上成为农村投资的主体。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资本积累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力度不够。加上县级财力紧张,没有资金大量投向农业。

五是农业科研水平较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虽有农业技术方面的机构,但推广体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影响了现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折射了财政支农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而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一些困难县难以争取到上级财政的支持。 ――财政支持偏重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财政支持一般局限在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支持不够。由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导致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 ――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

展望:助农增收之策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展望:助农增收之策 展望:助农增收之策 为促进农民增收,初,中央出台了一号文件、包括“一减三补”在内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减三补”即减征农业税,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从种粮直接补贴中受益,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同时众多农村劳动力完成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粮农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中受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解决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党中央决定在现有涉农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 ,人民日报记者朱隽呼吁:支农政策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一是完善支农政策。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减免力度,完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良种补贴政策;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对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既要防止粮价下跌,也要防止粮价暴涨,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是加强和改进农资价格监管。继续实行促进农资生产流通的各项优惠措施,千方百计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拓宽增收渠道。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拖欠。 ,中央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出,围绕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目标,提出七大工作重点: 着眼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主攻粮食单产水平提高。 着力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加快畜牧水产业发展;着力于加强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启动科技入户工程,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主攻农业科技研发、攻关和推广,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 着力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

标准论文范文参考

标准论文范文参考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预防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标准论文范文参考,供大家参考。 标准论文范文参考范文一:“三农”问题与党的支农惠农政策 [摘要] 现如今,我国的农业基本设备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社会的进展依旧还处于落后阶段,农民们的收入还是增加缓慢。由此可以得知,解决“三农”问题的责任依旧非常艰巨。根据经验得知,若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则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支农惠农这一政策。甘肃秦安的农业服务中心则就“三农”问题与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做出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三农”问题支农惠农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001-01 1 “三农”问题的成因 “三农”问题则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三农的问题也是由于近年来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而形成的。现在,我国国家处于一个农本阶段,所以,在实现了以城市为主要核心的工业化社会进程中,造成了城乡差距逐渐增大的问题,主要分析起来则有以下原因所在:现如今,我国的国民经济配置的结构主要是向城镇化倾斜的,而政府则对‘三农’的投资不够。长时间以来,我国国内的农产品的价格,加之生产要素的总价值不是在市场的充足竞争中完成的,而不平等的价钱也同样对农业的整体进展和农民的增产起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的财政支出以及惠农政策所占的总体比重也较为底下。拿20世纪八十年代为例,比重大约占据了12%,而在九十年代则只占据了9%左右,二十世纪初仍旧处于比重下滑阶段,并且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投资比重更是严重缺少,许多农田水利设备设施也都是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前期以后的水准,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和信贷投资不充足的问题,情

【情况汇报】我省畜牧业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汇报

【关键字】情况汇报 我省畜牧业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汇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畜牧业投入力度,增强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我局坚持“建设农业强省,畜牧业要先行”的思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实施反腐倡廉建设“十个全覆盖”为契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各类惠农资金发放到位,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一、基本情况 2007年以来,我省先后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生猪养殖小额存款补贴、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贴、生猪良种补贴、奶牛良种补贴、生猪调出大县补贴、动物防疫工作补助、动物疫苗补助等9类强农惠农资金补贴政策。以及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农业血防综合治理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万头猪场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8类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政策。“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共计投入畜牧业强农惠农资金28.43亿元,资金额度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我省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措施 落实畜牧业强农惠农政策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对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要求和统一部署,加强部门协调,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扎实推进,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落实到位。 (一)广泛宣传,确保惠农政策入场入户 一是通过大众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平台,对畜牧业扶持政策进行

广泛宣传,重点宣传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扶持政策。同时,要求各地将省里制定的补贴标准、发放方式,以及有关项目申报条件、奖励办法等,通过媒体告知广大养殖户,确保家喻户晓,宣传到位。 二是通过中介组织开展民间宣传。畜牧业强农惠农政策出台后,省养猪行业协会、家禽行业协会、奶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多次召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座谈会,及时研究落实措施,并利用会刊全方位地向全省广大会员进行宣传。各市、州、县还利用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民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使政策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广大养殖户。 三是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政策宣传。我省通过积极开展“三万”活动,下基层、访民情、办实事。组织畜牧科技人员与养殖场户进行一对一的对接,在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的同时,送政策下乡、送政策入户,广泛宣讲国家扶持政策,为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做好舆论宣传,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创新机制,确保惠农政策规范运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配合。在强农惠农政策兑现过程中,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加大了与财政、发改、保监等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了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工作合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规范申报程序,严格资金分配。针对每项惠农政策内容和要求,省里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如:《能繁母猪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湖北省生猪小额存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湖北省省级畜牧板块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湖北省畜牧业项目“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各种补贴政策和项目申报管理过程中,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按照明确的适应对象、补贴标准、资金管理要求,以及相关的项目申报程序和申报条件,严格执行既定的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确保发挥实效。我局十分重视各项政策落实的时效性、实效性,始终把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