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论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摘要:本文记述了拉瓦锡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阐明了化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对化学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较全面的分析了拉瓦锡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并在对拉瓦锡的评价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化学革命燃烧学说燃素说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https://www.360docs.net/doc/fa13232483.html,voisier,1743.8.26-1794.5.8)(1743-1794)的名字同18世纪发生的化学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举世公认的。作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拉瓦锡以他同代人所没有的大智大勇、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化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用著名的鹈鹕蒸馏实验,彻底否定了水可变成土质的陈旧错误观念;在别人实验的基础上,从合成与分解两个方面证明了水的组成,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元素学说,割断了化学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四元素说”的联系;他用精确定量分析的方法确立了化学上一条最基本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第一个建立了经典有机元素分析方法;他还和其他法国化学家一起,根据自己确立的新理论,创立了新的化学术语体系,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体系的基础,在拉瓦锡诸多划时代的贡献中,其最大成就莫过于创立了科学的燃烧学说,彻底改变了整个化学的面貌,导致了化学史上一次深刻的伟大变革——化学革命。《化学纲要》一书的出版则成为这场革命的总结,成为化学这门学科的奠基性著作。

一、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谈及科学发展的规律时说:“我们只提到科学上的开辟工作,包括寻找新的和未预见到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及创造一个永远变化着的宇宙图景的科学思想的奇迹,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步骤总是带有革命性的。科学的想象力,发现旧的概念太狭窄了,于是用新的概念代替它。沿着已经开辟了的所有思想路线而继续进行发展在达到下一个需要去征服的新的领域的转折点之前,是带有进化性的。”就科学发展的内部机制而言,爱因斯坦在这里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两种型式:进化性的积累型式和飞跃性的变革型式。正是这两种型式不断交替转化,驱动着自然科学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库恩继承和发展了爱因斯坦的思想,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逻辑提出了自己独创性的见解。他认为,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逐渐积累的常规科学时期外,还会有科学革命的激烈变革阶段,即包含一系列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规范全都或局部被另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规范所代替。因此,每一次科学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而代之另一种崭新的科学理论;每一次科学革命都必然改变科学研究的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导致研究方法的改变;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会大大改变科学本身形象,引起人们自然

观的重大转变,给科学带来高度繁荣。这就是科学革命不同于常规发展或一般突破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标志。由拉瓦锡发动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正是具备了上述特征。

众所周知,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在几乎,整整一个世纪里,错误的燃素说统治着整个化学界。这种靠观察和臆测得来的关于燃烧现象的定性解释,被当成认识一切化学现象的万能理论,形成了一种科学规范,束缚了当时化学家们的头脑。人们的研究工作再也不需要从起码的原则开始,而是在燃素说的大旗下聚集了一大批拥护者,他们用传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一切科研活动,把一切发现都理所当然地纳入燃素说所构成的理论框架之中。在气体化学时期,不少化学家,如卡文迪什、普利斯特里、舍勒等成绩斐然;但由于笃信燃素说而无法挣脱旧规范的禁锢,在本来应该有所发现的地方却视而不见。而天才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则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燃素说面临的困境,并决心清理这堆乱麻,为推翻燃素说而奋斗。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终于提出了科学的氧学说,一扫长期笼罩在化学界的迷雾。从此以后,化学研究的范围迅速扩大,人们不再局限于对燃烧和矿物分析的研究,而开始涉及更广泛的化学领域,并努力寻找化学反应的各种规律性。化学家们不再满足于不可靠的定性观察,而是广泛接受物理学家的思想,把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化学,使化学成为一门有数学的名副其实的科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代替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以至化学家们感到自己是在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里工作。拉瓦锡在普利斯特里看到“脱燃素空气”的地方看到了氧气,他在学会看到氧气的过程中,同时也改变了对其他许多事物的看法。例如,在当时许多人看到“土”的地方,拉瓦锡看到了氧化物,在别人以为水是吸收了燃素的脱燃素空气的地方,他看到了水不是单质,而是化合物。因此化学革命以后,拉瓦锡及其拥护者是用与燃素论者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由此看来,这场革命不仅是新的理论体系代替了旧的理论体系,而且是化学基本观念和方法的变革,是自然观的重大转变。从此以后,原来倒立的化学被正立过来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以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化学的一些基本定律,如定比定律、当量定律、倍比定律等很快被发现。而这些基本经验定律的确立,又为道尔顿创立科学原子论提供了极为必要和丰富的实验依据。总之,化学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不应该忘记18世纪化学革命的巨大威力,也不应该忘记化学革命的伟大旗手安托万·洛朗·拉瓦锡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卓越的科研方法。

二、拉瓦锡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我们在称颂拉瓦锡的重大成就的时侯,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18世纪众多有才华的化学家当中,为什么只有拉瓦锡剥开了笼罩在燃烧现象上的迷雾,提出了革命性学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化学理论呢?这主要应该归功于拉瓦锡杰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1、拉瓦锡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拉瓦锡生活在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是一次比文艺复兴更加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著名思想家的先进的民主和革命思想孕育了许多革命家,当然也给自然科学家以启迪。法国大革命则是启蒙运动的必然产物,它是比100年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更为彻底的革命。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给人们带来革命性变化。恩格斯曾经这样评论到:“在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放弃存在的权利……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一切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这种彻底革命和勇于同旧传统旧观念决裂的精神,必然会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拉瓦锡巨大影响。化学革命正好在时间上与法国大革命同时发生,这决非偶然。社会的剧烈变革必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当然不是说,社会革命必然导致科学革命,因为科学革命发生除了与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密切相关外,更重要的还决定于自然科学本身的矛盾运动,即科学革命发生的内部条件是否成熟。拉瓦锡正是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思想解放,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受任何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富有可贵的科学批判精神。早在普利斯特里析出氧之前,拉瓦锡就注意到了燃素说自身的弱点。在他1772年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研究所有从物质中析出或与物质结合的空气的全部历史时,一些不同的解释全部呈现。由于这项研究结果的重要性促使我担任这项工作。我认为过去所做的实验仅供参考……”。拉瓦锡对旧理论的怀疑,促使他决心解决这个难题,并萌发了重复前人实验以判断其真伪的强烈欲望,为建立反燃素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由此看来,拉瓦锡不仅具有批判精神,而且具有战略家的气魄和实干精神。相反,他的同代人却墨守成规,围于旧规范的束缚而不能自拔。卡文迪什把制得的氢气当成是梦寐以求的纯燃素;舍勒把用黑锰矿与浓盐酸作用制得的氧气称为“脱燃素盐酸”,把制得的氧气称为“火空气”;普利斯特里则把加热氧化汞得到的氧气称为“脱燃素空气”。对于其助燃作用,则解释为“脱燃素空气”拼命吸收可燃物中燃素的结果。总之,他们不是把自己的重大发现作为产生新思想的起点,而是几乎无例外地都贴上了燃素说的标签。“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里却没有结出果实。”他们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沿着错误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发现真理。可见,当一种旧的观念束缚着人们头脑的时候,’对事物的认识起到了多么大的阻碍作用!他们变成旧规范的忠实奴仆,几乎到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程度。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坐失良机的历史教训,正好从反面说明:“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充分认识到规范转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自觉克服对传统理论在思维上和心理上的片面性和保守性,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

才有可能成为新规范的开拓者。

2、拉瓦锡十分重视理论思维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对大量的材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并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形成假说。

他在进行任何一项实验时,都事先对实验目的和步骤做了周密的思考和安排。他头脑敏锐,有一种通过复杂现象直接领悟到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如在燃烧锡铅的实验中,拉瓦锡领悟到煅灰增重是由于金属与空气化合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燃素的负重量。于是他沿着这条思路进一步设想,如果从灰中再释放出这种空气,即可证实自己的推理。他加热铁的煅灰,但没有成功。1774年10月,普利斯特里访问巴黎,告诉拉瓦锡用聚光镜加热汞煅灰得到一种“脱燃素空气”时,他马上意识到这一实验结果的重大意义,并立即重复实验,果然得到了这种气体。于是通过一番理论思维和一系列实验,他终于揭开了燃烧的秘密,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

长于理论思维,是一个卓越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拉瓦锡先于他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普利斯特里等人就缺乏这种良好的素质,他自己曾经说过,“我有慎重地全面地对待事实这个良好习惯,但从中得出结论往往不是非常靠得住。”他虽然析出了氧,但却不知道自己发现的是什么。这除了由于普利斯特里是旧规范的维护者,思想保守僵化、坚持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他不善于正确运用理论思维,缺乏透过大量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英国化学史家柏廷顿评论道:“他(拉瓦锡)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家,他的伟大功绩在于,他能够把别人完成的实验承受下来,并用自己的定量实验加以补充、加强,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了所得结果的正确解释”。拉瓦锡的天才就是表现在他能以敏锐的目光,洞察旧理论的缺点,并善于把有用的实验事实和新理论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验和理论构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大厦。实验是一切化学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则是感性知识的升华。实验材料积累得再多,仍不能称为科学理论,还必须通过科学家的抽象思维,对事实加以整理概括、综合推理,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由此看来,坚持正确的唯物主义立场,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揭示新理论是何等至关重要!

3.拉瓦锡十分重视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善于吸收和继承别人的研究成果。他在进行任何一项实验前,都要仔细查阅有关文献,用批判的眼光加以严格审查,再重新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例如,拉瓦锡认真考查了波义耳关于金属煅烧的实验,并加以改进。他在打开瓶子之前对整个密闭体系进行了精确的称量,发现加热前后其总重量并未改变,但在打开瓶塞时却有空气冲进瓶内,总重量增加了。这样拉瓦锡就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说”,认为煅烧后金属重量增加是由于金属与空气化合的结果。又如,在关于水的组成的研究中,拉瓦锡不仅重复了卡文迪什用可燃空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而且让水蒸汽通过炽热的铁管使水分解,成功地得到了氧气和氢气。这样从合成与分解两个方面证明了水确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而提出了科学的元素说,完善了新的化学理论体系。如前所述,氧学说的提出也是建筑在他人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总

之,拉瓦锡十分熟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这种卓越的研究方法,柏延顿这样评论道:“在科学方面,拉瓦锡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但他在采石场上的劳动却是很少的,他的材料大都是别人整理而他不劳而获的。”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也是不公允的。首先,善于吸收他人的科学成果,作为自己新理论的依据,本是无可非议的,积累继承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次,拉瓦锡从不机械地重复别人的劳动,总是经过自己的周密思考,加以补充和加强,从而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内在规律性。

4.系统严格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拉瓦锡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严格说来,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定量研究阶段,才真正称得上科学。拉瓦锡以前的化学基本上还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其科学性是十分有限的,拉瓦锡虽然不是第一个使用天平的人,但却是在实验中广泛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第一个明确提出把重量作为衡量尺度对化学规律加以证明。他始终坚信“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他曾络说过:“假如有燃素这样的东西,我们就要把它提取出来看才行,在我的天平上一定能觉察出来,”定量分析方法的广泛采用是古代化学走向近代化学的重要标志,是导致燃素说彻底破产和新理论赖以确立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是化学和物理相互渗透的开端。定成分析的方法不仅给拉瓦锡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条理性和科学性,而且为以后化学基本定律和理论的确立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对整个化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如何评价拉瓦锡

由于科学史家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不同,围绕着对拉瓦锡的历史功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诸方面的评价,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这给初学化学史的人们带来不少混乱和困感。

首先,关于拉瓦锡在化学上的功绩,法国化学史家认为:“化学是法国的科学,一切现代科学都仅仅是拉瓦锡工作的发展。”这种力图夸大拉瓦锡历史作用的观点,常常遭到其他国家的科学史家们的反对。英国化学史家则利用拉瓦锡在处理优先权问题上的某些不正当的作法,加以贬低或诋毁。这两种观点无不都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部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广大人民和科学家共同劳动的结晶。科学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科学知识的历史继承性,它不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位天才人物的私有物,而是全人类在所有历史时期不断积累起来的智慧之果。

其次,对于拉瓦锡的死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拉瓦锡是旧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对法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当时的革命法庭把他送上断头台是罪有应得,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拉瓦锡不仅是功勋盖世的科学家,而且为法国大革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做包税官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为自己的科学研究筹措资金。因此法庭对他的判决是反动政府对科学家的残酷迫害,是对科学事业的凌辱和摧残。

拉瓦锡在化学上为一位革命家,但在政治上远不是如此。但他毕竟不同于路易十六一类封建统治者,对新生政权负隅颜抗。他一生参加过许多旨在改善法国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协会和团体,提出过不少建议,看来他对腐败的封建制度也是不满的。在大革命到来以后,也为新政权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参加了国民议会组织的度量衡改革委员会,确立了米单位制和重量单位等。当政权转移到小资产阶级手里后,国民议会宣布逮捕所有的包税官。拉瓦锡在求情不准的情况下自首入狱;并且在狱中写了八卷化学著作。临刑前仍再次要求:“情愿被剥夺一切,只要让我做一名普通的药剂师,做一点化学实验就心满意足了。”但他的请求被驳回,1794年5月8日被送上了断头台,那时拉瓦锡还不到51岁。

尽管拉瓦锡在做包税官期间负有种种罪责,但他毕竟不是顽固派,而且又为革命政府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作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理应宽大处理,继续发挥他的天才,为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认为,当时法庭对拉瓦锡的判决是一和愚态狂热的举动,实际上也是对科学事业的摧残。无怪拉瓦锡死后有那么多科学家为之惋惜,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沉痛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像他那样的头,百年也长不出一个来”。法国人毁掉了自己最美的科学之花,世界上过早的逝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使科学事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社会上往往存在着一种扭曲的思想倾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喜欢走极端:要么一切皆好,完美无缺;要么一切都坏,甚至生来如此。这种不顾历史事实、主观片面的观点背离了辩证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伟大人物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和失误,甚至有些伟大入物的贡献和错误同样突出。我们不能苛求一个科学家必须也是改治家或道德的楷模,把一些人捧上神坛或打入地狱的做法,无论对社会还是对科学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用今天的眼光去要求古人,则更是反历史主义的。

虽然拉瓦锡的人生并不完美 , 但200多年来 , 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的英名 .拉瓦锡在化学发展史上树起的座座丰碑仍熠熠闪光 , 他的科学思想和治学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拉瓦锡之死的历史思索[J]. 余天桃. 化学世界. 2002(02)

[2]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J]. 余天桃,刘玉玲.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3]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燃素说”到“氧化说”留给人们的启示[J]. 张六合. 石油科技论坛. 1996(03)

[4]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J]. 化工时刊. 2011(03)

[5]试论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J]. 石丽华,罗见今.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6]拉瓦锡与化学革命[J]. 周雁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9(08)

[7]论波义耳、道尔顿、拉瓦锡对近代化学的贡献──并浅析近代化学之父及其贡献[J]. 陶丰. 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8]拉瓦锡:科学需要质疑[J]. 李白薇. 中国科技奖励. 2013(09)

[9]拉瓦锡的科学研究方法[J]. 曾敬民. 化学通报. 1988(09)

[10]拉瓦锡的“私密科学”[J]. 何涓.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5(03)

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的故事资料

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的故事资料 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的故事资料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做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着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不能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对“燃素”学说持怀疑态度的拉瓦锡,实在难以接受“燃素”是物质燃烧原因的观点。1772年2月,他读到了达尔塞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谈到“在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实验结果使他深受启发。那么,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金刚石会怎样呢?于是他把金刚石用调成糊状的石墨厚厚地包上一层,再把这些乌黑的圆球放在烈火中烧得通红。几小时后,剥开石墨外衣,里面的金刚石竟然完好无损!拉瓦锡捉摸着:“金刚石的失踪看来与空气有关!莫非它与空气发生作用了?”这种想法和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截然相反!

初中化学必做8个实验及所需器材终极完整版知识分享

初中必做的八大实验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氯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药品状态 过氧化氢(H 2O 2)溶液、二氧化锰[MnO 2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氯酸钾[KClO 3白色晶体] 、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KMnO 4 紫黑色晶体] 反应条件 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 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2H 2O 22H 2O + O 2 氯酸钾 MnO 2 △ 氯 化钾 + 氧气 2KClO 3 MnO 2 △ KCl + O 2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固固加热型 固固加热型 收集装置 1、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先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用两手紧握容器外壁,若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 药品要斜铺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加热 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 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对准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先让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然后对准药品部位用外焰加热 收:收集气体 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底部 离: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3、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深入到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5、验满方法: (1)用排水法收集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说明收集满 (2)向上排空气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6、放置方法:盖上玻璃片并正放 7、操作注意事项 a.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b.导管伸入试管内不宜太长(便于气体排出) c.用排水法收集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d.停止反应,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撤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e.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用品: 药品: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导管、橡皮塞、集气瓶、玻璃片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 选取装置,将仪器如图所示安装好。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跟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往锥形瓶中装入石灰石,在长颈漏斗中注入盐酸,使盐酸注入锥形瓶中,以浸没石灰石为宜。石灰石表明出现大 量气泡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检验气体是否集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特点 (1)制备二氧化碳的盐酸不宜太浓,否则从盐酸里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有时还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2)不宜使用硫酸和石灰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生成溶解性较小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从而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3)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最好不要使用纯净的碳酸钙或碳酸钠。因为使用纯度高的碳酸钙或碳酸钠会造成反应过快,不宜控制。但是将长颈漏斗改成分液漏斗(控制速度),就可以使用纯度高的碳酸钙或碳酸钠来制取二氧化碳了。

九年级化学空气的成分科学家拉瓦锡资料

拉瓦锡实验 一七四三年,拉瓦锡出生在一个律师之家。二十岁的时候,拉瓦锡从大学法律系毕业。可是,他酷爱化学,二十五岁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会燃烧,变成二氧化碳)。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 “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拉瓦锡猜测道。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 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饶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 两年之后──一七七四年十月,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拜访了拉瓦锡。拉瓦锡盛宴招待普利斯特里。在宴会上,普利斯特里把自己两个月前的重要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非常仔细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也就在这个时候,拉瓦锡还收到瑞典化学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来信,舍勒把自己发现氧气的情况告诉了拉瓦锡。不过,舍勒也是一个“燃素学说”的虔诚的拥护者,他把氧气称为“火空气”。正因为这样,他同样没有揭开燃烧的奥秘,坐失良机。 拉瓦锡受到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的启发,做了很精细的实验。由于这个实验一连进行了二十天,所以被人们称为“二十天实验”。拉瓦锡夫人是拉瓦锡在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她不仅帮助拉瓦锡做实验,而且精确地描绘了实验时的情景,使后人能够一目了然。拉瓦锡所有化学著作的插图,几乎都是拉瓦锡夫人亲手绘制的。 从下面这张拉瓦锡夫人绘制的插图,可以看出“二十天实验”是怎么回事。 那个瓶颈弯曲的瓶子,叫做“曲颈甑”。瓶中装有水银。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内是空气。 拉瓦锡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 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 他们发现,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 他们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

科学-下册-打印版 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因其包税官的身份在法国大革命时的1794年5月8日于巴黎被处死。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之于化学,犹如牛顿之于物理学。 1774年10月,普里斯特里向拉瓦锡介绍了自己的实验:氧化汞加热时,可得到脱燃素气,这种气体使蜡烛燃烧得更明亮,还能帮助呼吸。拉瓦锡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拉瓦锡并不相信燃素说,所以他认为这种气体是一种元素,1777年正式把这种气体命名为oxygen(中译名氧),含义是酸的元素。拉瓦锡通过金属煅烧实验,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出了一篇报告《燃烧概论》,阐明了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要点为:①燃烧时放出光和热。②只有在氧存在时,物质才会燃烧。③空气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质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④一般的可燃物质(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金属煅烧后变为煅灰,它们是金属的氧化物。他还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物质虽然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改变了状态,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于是拉瓦锡用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彻底地推翻了燃素说,使化学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

化学革命与未来

化学革命与未来 摘要: 分析了十八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烧氧化学说的伟意义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十八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两种大革命,一种是政治大革命,一种是化学革命.未来,人们将要告别钢铁时代,迎接那崛起的一个新奇的高分子时代。学未来趋势关键词:化学革命,能源,高分子化学,化学与未来 1.化学革命的背景 任何一种革命,总有它的背景,化学革命也不例外.它的发生,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矛盾运动.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燃素说”变得难圆其说了,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和贝岩、荷兰的伯尔哈费、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化学家纷纷向“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施塔贝尔在他的《教义—实验化学》一书中指出“燃素说”的自相矛盾;更尖锐批判“燃素说”的是拉瓦锡,他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解释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穿过容器器壁的微孔,有时又不能;它能同时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不透明性、有色和无色。它真是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近代化学发轫于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提出的元素学说和原子学说。此前多少个世纪都曾进行过与化学有关的实践,从事物质转化的探索,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追求长生不死的炼丹术和热衷于发财致富的炼金术。这些实践及其目标都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狭隘性。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看来,长生不死显然是不可能的,而炼金术者向往的是一种改变化学元素的人工核反应。它们不可能成功,但在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方面也曾积累过点滴原始资料,并从盲目实践所得的教训中终于转向对物质组成的探索。 从19世纪初起,化学进入了持续至今以原子论为主线的新时期。1860年化学又理顺了当量与原子量的关系,改正了化学式和分子式,从而使原子论得以确立。从此,化学的发展越来越顺当。奠定近代化学总体的理论基础是原子-分子论,简称原子论。它指明:不同元素代表不同原子;原子在空间按一定方式或结构结合成分子;分子的结构决定其性能;分子进一步集聚成物体。这个理论的内涵随

初中化学实验室仪器知识

初中化学实验仪器很多,中考中的实验题中经常出现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的判断与填空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化学实验室仪器知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试管 都是由玻璃材料制成的,具有可受热,操作方便,可见度高等优点,因此试管常用作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供少量物质反应的容器,也可以收集少量气体。缺点是容易碎裂,因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骤冷或受热不匀时均能引起炸裂,使用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1)为便于振荡,常温反应时,液体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2;加热反应时,液体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出 (2)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加热前必须把试管外壁的水擦干,先预热,后集中加热,加热时试管不能接触灯芯。否则都能引起试管炸裂 (3)加热液体时管口要对着斜上方无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溅出伤人,为增大受热面积,应使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 (4)加热固体时,要使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平底、圆底、蒸馏烧瓶三种)、锥形瓶(也叫锥形烧瓶或三角烧瓶)。 02烧杯 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是: (1)做常温下较多量的液体之间反应的容器,但液体量不得超过烧杯容积的2/3。

(2)做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之间、固体和液体之间反应的容器,但液体量不得超过烧杯容器的1/2 03量筒 是有具体量程的量器,并在一定温度下(一般规定20℃~25℃)使用,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会偏小,俯视会偏大;它只能精确到此为止0.1ml。“大材小用”和“小材多次使用”都会给测量带来较大误差。 04托盘天平 分度盘、指针、托盘、平衡螺母、游码、标尺、横梁、底座。精确到0.1g ①调平:称量之前要调整天平至两边平衡; ②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③被称物不直接放在托盘上(干燥固体可用称量纸,易潮解、腐蚀性药品用玻璃器皿),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④添加砝码时要先加质量大的,再加质量小的,最后移动游码; ⑤取用砝码时要用镊子夹取,用后放回砝码盒内; ⑥每架天平都有自己配套的一套砝码,不能混用。 05温度计 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专用仪器,使用前应该注意: (1)观察它的量程。若待测物的温度高于温度计能测的最高温度,温度计可能被胀破;若待测物的温度低于温度计能测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这样,用它测量时就可以迅速、准确地读出温度值。

初中化学 中考题原创:拉瓦锡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

【中考题原创】 拉瓦锡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背景资料】法国著名科学家拉瓦锡被后世尊称为“现代化学之父”,其代表作《化学概要》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拉瓦锡创立了氧化说,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提出了元素的定义,,编写了第一份广泛的元素清单,并帮助改革化学术语。 【知识链接】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1774年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中考题原创】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B.拉瓦锡C.门捷列夫D.达尔顿 2.拉瓦锡用汞进行实验,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汞的元素符号是() A.Ag B.He C.Hg D.Mg 3.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拉瓦锡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C.氧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A.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 B.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C.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D.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最早发现使用“石蕊”酸碱指示剂 5.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试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下列科学成果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是() A.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B.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D.门捷列夫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发现并绘制元素周期表

初中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大全及对应经典习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1. 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摸——不用手接触药品。 不闻——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闻药品气味。 不尝——不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若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③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2)取用方法 ①固体药品一般放在广口瓶中,固体药品的取用:用药匙取, 块状——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立 固体粉末——用纸槽送入,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a. 液体药品一般放在细口瓶(试剂瓶)中,取用时注意:瓶塞倒放,手握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回收一滴。 b. 少量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取用。一般做到“垂直悬空四不要”,即应在仪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仪器壁;不要平放或倒置,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它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冲洗)。 c. 定量取用——量筒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底保持水平 注意:量筒的0刻度在下,读数时俯视——数值偏高(大) 仰视——数值偏低(小) 先将液体倾倒入量筒至接近刻度时,用滴管逐滴滴入至刻度值。 (3)浓酸、浓碱的使用 使用时注意保护眼睛,若不慎溅到皮肤、衣服或实验台上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构造:托盘、指针、标尺、平衡螺母、游码、分度盘。 (2)称量范围:砝码5~50g,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3)操作: ①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化学家

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化学家 10031012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牛奔 一:约瑟夫.普里斯特列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兹市郊区的一个名叫菲尔德海德的农庄里。 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里斯特利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 纵观普里斯特利的一生,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他曾分离并论述过的大批气体,数目之多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说是13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是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气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册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空气”》,该书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当年就被译成法文。普里斯特利名扬世界, 177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铜质奖章。他对气林化学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勤奋态度为基础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实验技能。为此,皇家学会曾授予他卡普里奖。他出版过巨著《关于种种空气的实验与观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汇集于《与自然科学各个部门有关的实验与观察》(三卷)。 二:拉瓦锡 他为后人留下的杰作是《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在这篇论文中,拉瓦锡除了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还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名称的确立建立在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基础之上。而在此之前,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称谓。在书中,拉瓦锡将化学方面所有处于混乱状态的发明创造整理得有条有理。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三:道尔顿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提出原子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1808年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提出原子学说,其要点:(1)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2)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质和质量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推导并用实验证明倍比定律。如果一种元素的质量固定时,那么另一元素在各种化合物中的质量一定成简单整数比 最先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对比较的办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摘要: 分析了十八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烧氧化学说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拉瓦锡; 燃烧氧化学说;化学革命; 燃素说 十八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两种大革命,一种是政治大革命,一种是化学革命.两种革命,拉瓦锡都卷入其中.在政治大革命中,他被指控为罪人而丢了脑袋;但在化学革命中,他却成了旗手.他建立的燃烧氧化学说,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 1.化学革命的背景 任何一种革命,总有它的背景,化学革命也不例外.它的发生,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矛盾运动.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燃素说”变得难圆其说了,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和贝岩、荷兰的伯尔哈费、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化学家纷纷向“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施塔贝尔在他的《教义—实验化学》一书中指出“燃素说”的自相矛盾;更尖锐批判“燃素说”的是拉瓦锡,他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解释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

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穿过容器器壁的微孔,有时又不能;它能同时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不透明性、有色和无色。它真是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要真正认识燃烧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1772年和1774年,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里斯特列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但他俩却笃信“燃素说”,把氧气称为“火空气”和“脱燃素气体”.虽然舍勒和普里斯特列没有真正认识到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但却为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恩格斯说:“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特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①所以在客观上,“燃素说”论者关于氧气的发现,为埋葬“燃素说”自身奠定了一块最牢固的基石.虽然“燃素说”是一个错误的学说,而正是由于其形成和本身的矛盾性,才吸引了一大批拥护者和反对者去争论、去思索、去不断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加速了人们对燃烧现象本质的揭示. 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十八世纪分析化学的发展及其成就。十八的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象德国的马格列夫、瑞典的贝格曼等优秀的分析化学家,他们在广泛地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定量分析用于提纯、分离新物质和探索复

儿童故事-科学家名人故事: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

科学家名人故事:现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做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着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不能

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对“燃素”学说持怀疑态度的拉瓦锡,实在难以接受“燃素”是物质燃烧原因的观点。1772年2月,他读到了达尔塞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谈到“在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实验结果使他深受启发。那么,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金刚石会怎样呢?于是他把金刚石用调成糊状的石墨厚厚地包上一层,再把这些乌黑的圆球放在烈火中烧得通红。几小时后,剥开石墨外衣,里面的金刚石竟然完好无损!拉瓦锡捉摸着:“金刚石的失踪看来与空气有关!莫非它与空气发生作用了?”这种想法和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截然相反! 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他用白磷作了一系列实验,毫无例外,白磷燃烧之后产生的白烟比白磷重了,这证明“磷和空气发生了化合”。而白磷在燃烧过程中,只有1/5的空气可以助燃,拉瓦锡把这种空气暂时称为“有用空气”。 至此,应该说“燃素”学说可以推翻了,但拉瓦锡仍不肯冒然作出结论。1774年,他又用天平在曲颈瓶中通过加热金属作了定量研究,结果仍然证明了他的设想! “如果能从金属灰中提出纯的有用空气的话,那么,我的燃烧理论就无懈可击了!”按照他的这一新设想,1774年10月,他在加热汞灰之后,收集到的“脱燃素空气”果然具备了他对“有用空气”所预言的性质。这时,拉瓦锡坚信:绝对没有“燃素”存在,可燃物质的燃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 1: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 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 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 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 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 马上去做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着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从此,拉瓦 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 不能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2: 对“燃素”学说持怀疑态度的拉瓦锡,实在难以接受“燃素”是物质燃烧原因的观点。1772年2月,他读到了达尔塞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谈到“在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实验结果使他深受启发。那么,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金刚 石会怎样呢?于是他把金刚石用调成糊状的石墨厚厚地包上一层,再把这些乌黑的圆球放 在烈火中烧得通红。几小时后,剥开石墨外衣,里面的金刚石竟然完好无损!拉瓦锡捉摸着:“金刚石的失踪看来与空气有关!莫非它与空气发生作用了?”这种想法和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截然相反! 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他用白磷作了一系列实验,毫无例外,白磷燃烧之后产生的白 烟比白磷重了,这证明“磷和空气发生了化合”。而白磷在燃烧过程中,只有1/5的空气 可以助燃,拉瓦锡把这种空气暂时称为“有用空气”。 至此,应该说“燃素”学说可以推翻了,但拉瓦锡仍不肯冒然作出结论。1774年,他又用天平在曲颈瓶中通过加热金属作了定量研究,结果仍然证明了他的设想!

拉瓦锡doc 北京大学

拉瓦锡 生命科学学院沈佳驹 拉瓦锡是18世纪法国颇负盛名的的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743 年8 月26日, 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家境富裕的律师世家。1794年5月8日死于法国大革命。他在近代化学中推翻了燃素说,提出燃烧的氧化理论,确定了空气和水的组成,建立近代化学元素概念、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开创有机物分析,制定化学物质命名体系等等。 拉瓦锡的名字和他的《燃烧通论》、《化学概要》等著作一起永远铭刻在近代科学的发展史上。但人们对拉瓦锡的兴趣并不仅仅因为他是科学的前驱,拉瓦锡在科研领域之外的生活和命运也是他不同于其他科学家而成为一代“传奇”的原因。 在科学史上,拉瓦锡无疑是杰出的开拓者。但很多人都认为拉瓦锡是个具有争议的人物。他原本出生在富裕的律师之家,是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获得律师开业执照,但因为毕业前的暑假的一次野外考察走上科学研究道路;他不单单在化学的理念上锐意革新,而且还作为议员涉足政界,他家庭的客人既包括了作家富兰克林和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拉普拉斯、霍尔等人,也有政府官员和承包税收人;他家境优越,却在年轻时期便承包贷款成为包税人,因为这条“罪状”后来被雅各宾派匆忙送上断头台;他虽然热衷于赚钱,却也时常为非利己的目的拿出巨款,多数情况下用来资助别人;他在学术上屡有建树,但对于其学术名声的激辩一直如余音绕梁般不绝于耳。在中学甚至更以前的书本上,凡是化学书,都只谈到了拉瓦锡作为近代化学奠基人的贡献,而在欧洲近代史的章节则对其进行了赤裸裸的批判,认为拉瓦锡作为剥削阶级已经彻底站在了大革命的对立面。不得不承认,拉瓦锡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我们有浓厚兴趣阅读其个人传记的原因。 人类对燃烧现象和本质的识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十七世纪末到1774年拉瓦锡提出燃烧氧化学说,几乎经历了一个世纪,那时燃素论在欧洲大陆上几乎占统治地位。根据斯塔尔等人的燃素理论,燃素是一种物质,它本身不燃烧,不发光,不可见。燃素因能迅速运动而传递给接受它的物质粒子。而我们看到的火是大量这种粒子处于强烈运动状态的聚集体。燃烧可以用以下两个式子来代表: 可燃物—燃素=灰烬 金属—燃素=煅灰 这个式子很难解释金属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的现象。既然燃素具有物质性,燃烧后煅灰质量应该减少。为此德国化学家格伦和法国化学家韦内尔解释说燃素具有负重力性。随后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氢气后认为它就是燃素,普里斯特利发现氧气(这个结论被认为是光合作用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将它称为脱燃素空气。拉瓦锡本人最初也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但当他发现硫燃烧后质量不但不减少而且增加时,他保留了对燃素说的质疑权利。拉瓦 锡于1777年9月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燃烧概论》,提出了燃烧氧化学说:物质只有在氧中才能燃烧,燃烧过程就是氧化过程。动物的呼吸和燃烧的道理是一样的,体温也就是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1786年,拉瓦锡进一步指出,燃素论中的燃素已经从最初的定义逐渐被修正为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模糊的要素。“有时对这个要素有重量,有时没有重量;有时是自由的火,有时是火与土的结合;有时它能穿透容器的孔隙,有时却不能……它真是一个Proteus(希腊神话中的海神,能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 拉瓦锡接着指出,化学已经到了应该用严格的推论考验的时候,并且化学家应该把事实

2020年初中化学实验室工作总结范文

2020年初中化学实验室工作总结范文我作为一名化学实验室工作人员,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简单地总结如下: 1、实验室工作是一个繁琐的工作,每学期初制定初步工作计划,根据教师 的教学进度表制定这一学期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安排表。 2、开学初期,初三学生的实验较多,几乎一个月的时间要在实验室里学习。 实验前,精心准备每次试验,提前一天将实验通知单交到仪器管理员手中, 和仪器管理员仪器将实验所需各种仪器整齐摆放到桌面上,这往往需要2-3节课 的时间,准备好这一切后再预做做实验,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过程中和任课教师一起参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工作,进一步锻炼了 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了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老师还需要的东西及时送到,坏的仪器及时添加。 实验结束后,学生分组实验的药品收上来后,为了防潮、防氧化,为了节约 药品,需要把小瓶里的药品收集起来放入大的试剂瓶中,然后把小的试剂瓶都清 洗干净晾干保养后放入药品室。每次实验配置的药品都有五六种到十几种,每次 试验下来都要清洗几百个试剂瓶,还有试管烧杯等。所以清洗工作也是化学实验 室的一个主要工作。仪器洗涮完毕,放回仪器柜,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收拾桌面, 扫地,拖地。 搞好实验室的卫生工作,保持实验室的窗明几净。使学生能在一个干净的实 验室愉快地学习。 3、准备好演示实验后,先进行试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教师说明实 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确保实验安全。 4、有些现用制的液体或气体,课前准备好。 5、学生实验课,尽量跟班辅导,及时补充仪器、药品,协助任课教师搞好 实验教学,学生完成实验后,及时检查仪器完好,卫生合格等再使学生离开,然 后关好水电,门窗及排风扇。 6、注意上、下午第一节课的学生实验,提前10分钟开门做好准备。 统观各方面的工作,有些地方还不够好,今后我会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 高工作效率和实验室利用率。

《化学之父拉瓦锡》

《化学之父——拉瓦锡》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他2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律师开业证书。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里很富有。所以拉瓦锡不急于当律师,而是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对气象学也产生了兴趣。后来,拉瓦锡在他的老师,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师从巴黎有名的鲁伊勒教授学习化学。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拉瓦锡用天平仔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从此,他的老师鲁伊勒就开始使用“结晶水”这个名词了。这次成功使拉瓦锡开始经常使用天平,并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他的信念,成为他进行定量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例如他曾经应用这一思想,把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葡萄糖==碳酸(CO2)+酒精 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表明了他守恒的思想。拉瓦锡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又具体地写到:“我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逐个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分别通过实验,逐个算出它们的值。这样以来,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到获得成功。”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一定质量的白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了燃烧产物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他想这一定是什么气体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他于是又做了更细致的实验:将白磷放在水银面上,扣上一个钟罩,钟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气。加热水银到40℃时白磷就迅速燃烧,之后水银面上升。拉瓦锡描述道:“这表明部分空气被消耗,剩下的空气不能使白磷燃烧,并可使燃烧着的蜡烛熄灭;

拉瓦锡证伪燃素说

拉瓦锡证伪燃素说给人们的启示 摘要:拉瓦锡没有发现过新物质,没有设计过新仪器,没有改进过实验手段和方法,这位现代化学之父的伟大功绩是什么?这不仅仅在于他认识了氧,建立氧化学说和新的理论体系,“使过去在燃素说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更多的是他在科学研究方法上给人们的启示:继承别人完成的实验工作,用自己的定量实验补充、加强,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实验结果的正确解释。 关键词:拉瓦锡;燃素说;实验;定量研究;正确的观念 1777年,拉瓦锡在向法国科学院提交的《燃烧通论》这篇论文中,详尽列举了推翻燃素说的实验数据,提出他的新的燃烧的氧化学说。他的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的贡献,是化学革命的一部分,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1、定量的方法 拉瓦锡工作的一个特点是系统的定量性,他善于使用天平进行精密分析。应用定量方法室必须假定质量守恒定律成立,拉瓦锡将其描述为“我们必须假定被检定的物体的要素和其分解产物的要素精确相等”。关于燃素是否存在的这个问题,他认为通过天平测量质量的增减能够回答。通过实验他发现,在空气中燃烧硫和磷,其质量会增加,且增加的质量和所用的1/5体积的空气的质量非常接近。而在曲颈瓶中焙烧锡和铅,前后质量没有变化,从而推翻的玻意尔的“火微粒”假说。正是通过定量的测验和计算,证明了氧气参加了反应。 另外,拉瓦锡在一个定量实验中把糖和硝酸共煮,糖被氧化,放出亚硝空气(NO)和(气态)“白垩酸”(即二氧化碳),并产生草酸,它“是由白糖和大约1/3糖重的酸化要素化合而成”。证明了几乎所有酸都含有与氧素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不同基。(1) 正是由于拉瓦锡采用了定量实验,才能“把以前人们所做的一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因而他才敢于对已为人们所肯定的实验予以检验,从而掀起了化学革命的风暴。 2、继承前人的实验工作,得出正确的解释

1拉瓦锡在化学方面的贡献

1拉瓦锡在化学方面的贡献 1775年,拉瓦锡对氧气进行研究.他发现燃烧时增加的质量恰好是氧气减少的质量.以前认为可燃物燃烧时吸收了一部分空气,实际上是吸收了氧气,与氧气化合,这就是彻底推翻了燃素说的燃烧学说. 1777年,拉瓦锡批判燃素学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地解释各种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通过容器壁的微孔,有时又说它不能透过;它能同时用来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颜色和无色.它真是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神秘和臆测的面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化学由此也进入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三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最简单组分,那么目前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什么是元素;如果相反,我们把元素与目前化学分析最后达到的极限概念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质,对我们来说,就算是元素了.” 基于氧化说和质量守恒定律,1789年拉瓦锡发表了《化学基础》(Traitéélémentaire de Chimie)这部集他的观点之大成的教科书,在这部书里拉瓦锡定义了元素的概念,并对当时常见的化学物质进行了分类,总结出三十三种元素(尽管一些实际上是化合物)和常见化合物,使得当时零碎的化学知识逐渐清晰化。在该书中的实验部分中拉瓦锡强调了定量分析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拉瓦锡在这部书中成功的将很多实验结果通过他自己的氧化说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系统进行了圆满的解释。这种简洁、自然而又可以解释很多实验现象的理论系统完全有别于燃素说的繁复解释和各种充满炼金术术语的化学著作,很快产生了轰动效应。坚持燃素说的化学家如普利斯特里对其坚决抵制,但是年轻的化学家非常欢迎,这部书也因此与波以耳的《怀疑派的化学家》一样,被列入化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到1795年左右,欧洲大陆已经基本全部接受拉瓦锡的理论。 2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发展过程 19世纪60年代化学家已经发现了60多种元素,并积累了这些元素的原子量数据为寻找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创造必要的条件。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锡尼等分别根据原子量的大小,将元素进行分类排队,发现元素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呈明显的周期变化的规律。1868年,门捷列夫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规律。这个规律的发现是继原子-分子论之后,近代化学史上的又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它所蕴藏的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对以后整个化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根据周期律修正了铟、铀、钍、铯等9种元素的原子量;他还预言了三种新元素及其特性并暂时取名为类铝、类硼、类硅,这就是1871年发现的镓、1880年发现的钪和1886年发现的锗。这些新元素的原子量、密度和物理化学性质都与门捷列夫的预言惊人相符,周期律的正确性由此得到了举世公认。 1829年,德国J.W.德贝赖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时,发现有几个相似的元素组:①锂、钠、钾。②钙、锶、钡。③氯、溴、碘。④硫、硒、碲。⑤锰、铬、铁。同组元素的性质相似,中间元素的化学性质介于前后两个元素之间,它的原子量也差不多是前后两个元素的平均值。1862年,法国尚古多提出元素性质有周期性重复出现的规律,他创造了一种螺旋图,将62个元素按原子量大小循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线上,可以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常用仪器介绍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常用仪器介绍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药匙的两端为大小两匙,取药品量较多时用大匙,较少时用小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图2),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把块状的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液体药品通常盛在细口瓶里。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 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图3), 标签向手心,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 流下来,腐蚀标签。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也可以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 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 4),再读出液体体积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